茶经网

名人与茶:苏东坡斗茶咏茶趣闻轶事

2019-11-30

苏东坡是我国宋达出了名的大文学家,他与茶也有着不解之缘,是个熟谙茶道的高手,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茶诗茶联,关于他与茶的趣闻轶事也很多,传颂最广的就是以下五则故事了。

典故一:王安石遣东坡取水

据说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症,医生告诉他用阳羡茶可治愈,但须用长江中峡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用,那时东坡服父丧期满,正将返京复职,王安石梢信给东坡,要他出川时顺道带一瓮中峡的江水进京。东坡因贪看沿途的风景而忘记取水的事,等他想起时,船已到了下峡,遂取下峡的水交差,却被王安石发现了,王安石解释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水性太缓,惟有中峡的水,缓急相半,水性中和;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方才见茶色迟迟未现,故知必为下峡水。

苏东坡煮茶

典故二:苏东坡对茶具的讲究

东坡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惟宜兴兼备三者。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苏东坡对烹茶用具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典故三:东坡烹茶,独钟金沙泉水

苏东坡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僮仆不堪往返劳顿,遂取其它河水代之,但为苏东坡识破。后来苏东坡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僮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僮仆就无法偷懒了。

典故四:苏东坡与文人墨客斗茶

一天,苏东坡、司马光等一批墨人骚客斗茶取乐,苏东坡的白茶取胜,免不了乐滋滋的。当时茶汤尚白。司马光便有意难为他,笑着说:"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时爱此二物?"苏东坡想了想,从容回答说:"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司马光问得妙,苏东坡答得巧,众皆称善。

典故五:苏东坡经典茶联

东坡与茶联苏东坡平素不讲究衣着,一日,他穿一件普通的长衫,到一个寺院里,寺院的主持大和尚并不认识他,仅说了一句:“坐。”招呼侍者:“茶。”东坡没有理他,集中精力欣赏寺内的字画去了,主持和尚见此位来客举止不凡,不由得肃然起敬忙又道:“请坐!”忙吩咐侍者:“敬茶!”那主持和尚请教客人的姓名,方知客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满脸堆起笑容,恭请客人:“请上坐!”连呼侍者:“敬香茶。”当和尚请他写一对联时,东坡触景生情挥就一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此联将势利鬼的姿态刻划得淋漓尽致。

cy316.com扩展阅读

名人咏名茶


“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古往今来,不少名人漫游名山大川时,品茗之余留下了许多吟咏名茶的佳作名篇。

西湖龙井茶是我国名茶之一,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曾留下两句名诗:“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四川蒙顶山茶自唐朝就享有盛名,一些诗人名士留下了许多咏蒙顶茶诗篇,读来脍炙人口。唐代白居易的“琴里知时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他把蒙山茶同著名的古曲牌“绿水”相提并论。文彦博的“旧谱最称蒙山味,露芽云液胜醍醐”,则赞誉蒙顶茶胜过最好的美酒。

武夷岩茶素以香高持久、味浓醇爽,饮后留香而饮誉中外。宋代诗人范仲淹有诗赞道:“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他把武夷岩茶比作仙茶,并扬言有了武夷岩茶,能使“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大文豪苏东坡说,他喝了武夷岩茶后,自觉飘飘欲仙,并咏道:“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可以与它相媲美的还有安溪铁观音,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元代诗人刘秉清有诗赞道:“铁色皮煞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

产于安徽敬亭山的名茶“敬亭绿雪”,因其色泽翠绿,白毫似雪而得名。相传,诗仙李白常独坐敬亭山饮茶作诗,曾有诗赞曰:“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散芳津,采服润肌骨。”清代诗人施章也曾赋诗一首:“敬亭雀舌相争传,手制从过谷雨天;酌向素瓷浑不辩,乍疑花气扑山泉”,并称绿雪茶“馥馥如花乳,湛湛如云液”,可与仙境中琼浆比美。清代画家梅庚颂赞:“持将绿雪比灵芽,手制还从座客夸。更著敬亭茶德颂,色澄秋水味兰花。”

“涌溪火青”产于安徽泾县,是我国著名的高级绿茶之一。该茶以香气纯,味浓耐泡,叶肥质厚而驰名国内外,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品饮了火青茶后发自内心地赞美道:“不知泾邑山之涯,春出茁此香灵茶;雨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功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馥即逊龙山青;芳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芬芳。”这说明以嗜茶为乐的汪士慎能领略到火青名茶之妙处。

双井茶产于江西修水,自古闻名,宋代曾被列为贡品。欧阳修在《双井茶》一诗中写道:“江西水表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诗人黄山谷的诗曰:“双井名入天下耳,建溪春色无光辉。”又曰:“旧闻双井团茶美,不到洪都领佳绝。

何谓茶帖?苏东坡的绝世茶帖《啜茶帖》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茶帖在古代是集书、信、帖于一身的,请人喝茶的一种邀请形式,好的书法,精的语言,美的帖子,这些都是茶文化的一种直观表现。

《啜茶帖》,是自古至今极为著名的茶帖。说它著名,是它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之手。它除了有茶文化价值,还有书法价值与古名家帖价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杰出文学家、书法家,“宋四家”之一。一生起起落落,坎坷不平。但不管是得意之时还是落难之际,他对茶的钟爱都没有减弱。苏东坡一生写过不少茶诗,“从来佳茗似佳人”是有名的诗句。

啜茶帖

《啜茶帖》是苏东坡于元丰三年(1080)写给道源的一则便札,全帖共22字,纵分4行。此帖,是写给道源的,史上也有称为《致道源帖》,是流传较为广泛、受后人追崇的茶帖。人们追崇此帖,除了它是较少的充分体现闲情逸致的喝茶帖,它还是大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的帖。苏东坡的书法,并不比其诗词名气小。在我国书法史上,宋代书法,风格典型,成就很高,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而最能代表宋代书法风格的是“宋四家”,即“苏、黄、米、蔡”,苏就是苏东坡。苏东坡书法上有很深的功力,他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形成了深厚朴茂的独有风格。

《啜茶帖》是他中年时的作品。名家评价此帖书法:用墨丰赡而骨力洞达,“无意于嘉而嘉”。落笔如漫不经心,整体布局自然,错落有致,丰秀雅逸。苏东坡爱茶,一生写过不少茶帖,据史料记载,他在被贬到海南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中和镇)后,慕名而来请教他的人不少,姜唐佐便是其中一个。姜唐佐后来成为苏东坡在海南的得意门生。姜唐佐见老师苏东坡爱茶,便托人送给他一包好茶。苏东坡收到好茶,心中高兴,来了茶兴,即写便签:“今日雨霁,尤可喜。食已,当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与共之。”这便签也是邀茶帖。苏东坡在海南,还发茶帖请赵梦德一起喝茶。赵梦德住澄迈,苏东坡渡海到海南经澄迈时,赵梦德仰慕这个大文学家,设宴款待苏东坡。过后,他又常到昌化军拜访苏东坡,两人情谊很深。一次,苏东坡给赵梦德写帖子:“旧藏龙焙,请来共尝。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苏东坡认为茶细腻清和,具君子之风,因此只有配饮佳茗的君子才可以分享。好茶他也不会独自享用,因为他觉得如此珍贵的佳茗如果不与知己君子共饮,心中会惭愧不已。可惜的是,这两张茶帖,早已消失。

世间最懂茶者,莫过于苏东坡也


董卿提及在众多的人文作品中,苏东坡的诗词值得反复诵读,其短小精悍又立意深远。

苏东坡的诗词中,茶诗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苏东坡看来,品茶即品味人生,上下浮沉的茶叶映射出他曲折的仕途人生。

读苏东坡的诗,我们会发现,茶在苏东坡生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苏东坡对茶,不仅仅是爱,更是懂。

1.驱除疾病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苏轼认为饮茶有去除疾病的功效,甚至在生病以后,卢仝的“七碗茶”却比这“一丸药”神奇,他不需要求医看病,香茶可以充当祛病秘方。

2.托物寓意

“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

抒写了苏东坡自己类似的经历和当时的局促不安。没有茶叶,自家院子栽种的卢橘尚未成熟,略带酸涩,难以上桌待客,希望客人与自己心心相印,体谅自己的尴尬,多多包涵。

3.热络友情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铜。轻圆白晒荔,脆配红螺酱。更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

苏东坡在梦中与杭州故人相见,共饮浙江西庵茶,重温往日的温馨与欢乐。

梦醒时分,恰好杭州朋友来信问候诗人,故友的问候在苏东坡心里激起阵阵涟漪,使他赋诗一首,答谢友人对自己沉甸甸的关怀。

4.激发灵感

“浓茗洗积昏,妙香净浮虑。”

茶引文人思。饮茶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大有益处,品饮香茶使苏东坡保持大脑的清醒,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态下,几杯清茶即刻使人困倦的大脑变得豁然开朗,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创作天地。

5.理清思路

“苏轼调诗腹,今夜睡应休。”

东坡文思不畅时,为理清思绪,他求助于清茶,饮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喝了几盏清茶,东坡茅塞顿开,思如泉涌,于是激情笔战,彻夜挑灯写诗,难以歇息。

6.释怀过去

“渺渺疏林集晚鸦,孤村烟火梵王家。幽人自种千头橘,远客来寻百结花。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只疑归梦西南去,翠竹江村绕白沙。”

苏东坡饮用了江西焦坑茶后,感受到先苦后甜的滋味。

使其联想到充满苦涩与艰辛的九曲回环人生道路,又隐约看到一抹明净平和的夕阳光景,感悟苦涩人生也略带丝丝回甘的意蕴。

从苏东坡的诗中,我们读到了茶对苏东坡来说,不单单是一味饮品,茶更像是他的知己和密友。

他醉心于茶的魅力,善于发现茶的妙处,自然地将茶融入自己的生活。

苏东坡对茶的理解,对茶的妙用,拓宽了当下我们对于饮茶价值的思考。去创造性地挖掘更多茶的价值,让茶更贴切地陪伴我们,使我们更加知足悦纳地去生活。

从“茶”字说与茶相关的趣闻雅事


有则民间故事说,苏东坡在杭州任上时,与灵隐寺一位老僧交情很深,时常带书童去他那里品茗聊天。一天半晌下起了小雨,书童来到庙里说,师父,我家先生向你讨点东西,至于什么东西,他说你见到小人就明白了。老僧见书童头戴草帽,脚穿木屐,起身拿起一包茶叶递了过去。书童十分诧异,师父怎知讨的是茶叶呢?老僧笑着说,你家先生这是借你同老衲打哑谜呢。你上戴草帽,下着木屐,当中是人,人间草木,不是“茶”字又是什么?

茶作为一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早就存在并被我国先民所发现、利用,但在命名上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尔雅》《说文》以及儒家九大经典中均无茶字,但有槚字和荼字。陆羽的《茶经》说,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有学者考证认为,茶字的前身为荼字,荼字则源于《尔雅·释木》对槚的解释:“槚,苦荼。”槚为茶树,木本;荼为苦菜,草本。《尔雅》的意思是,槚树的叶子苦涩如荼。东晋训诂学家郭璞作注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就是说,茶字是在对槚字解释的基础上,由荼字演变而来。此后,荼字与茶字曾有过一段混用时期,到唐代方始专称为茶。那么,苏东坡的字谜将茶字拆解为人间草木,不仅颇合天人合一之道,而且契合茶之命名及其演变轨迹:由借用草本到回归木本,草本与木本兼而得之。

汉字的特性是多音多义,且有本义与引申义之别,特指与泛指之分,茶字也一样。广义上说,凡可泡水喝的草木叶片以及用这些叶片泡制的饮料,均可视为茶。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的花、叶、籽、茎、根以及果实泡制的饮用茶和药用茶。另外,有些与茶相关的说法并非单指饮品。如早茶、晚茶、茶歇等,而是指茶食、茶点,茶话会上也不单是喝饮料,吃的喝的兼容并包。民间所说的“茶钱”,不单是指喝茶之资,有时还指小费、赏钱或礼金。民间所说的“茶寿”,当然不是茶之寿命,而是利用拆字法,字头为“二十”,下有“八”“十”,再加上一撇一捺组成的“八”,合为一百八,借指一百八岁的寿星。

唐代文学家曹邺,友人从剑南给他寄来名茶“九华英”。打开时,月牙初上,他不忍独享,竟在半夜里把僧友喊来,对月品茶,吟诗称颂“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其实,在文人雅士的生活圈内,喝茶不光是为了解渴,也并非追求兴奋,而是濡养心神,浸润心境,是灵修,是洗礼,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要撮口而呷,吮吸而抿,细细地品咂,静静地回味,方能洗尽尘心,沉醉烟霞。

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涉及饮茶的名篇佳句很多。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被誉为千古绝唱:“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南宋道人白玉蟾的《水调歌头·咏茶》,则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连成一气,写来风生水起,意趣盎然,词云:“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佛门中人远离酒肉,饮茶却大有讲究,茶道亦是禅理,赵州禅师的一句“吃茶去”,被传为“茶禅一味”的三字禅机。这话极为平实,无非是说,该干啥干啥去,有慧根,识真趣,到时候自然会开悟的。

有个成语叫“茶饭不思”,意思是说,一个人焦虑不安,连喝茶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可见茶与饭同等重要。百姓将茶列为“开门七件事”,视为生活必需品。茶在我国以及全世界都是一种独具魅力的饮品,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茶的起源与发展,茶的品种与特性,茶的培植与采摘,茶的加工与炮制,茶的传播与演变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等,均有专门著述予以考证和阐发。这里无须赘述,

什么是斗茶?如何斗茶?


什么是斗茶

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是惠州传统民间风俗之一。斗茶,又叫“斗茗”、“茗战”;斗茶始于唐朝,始创于的广东惠州,又一说为以贡茶闻名于世福建建州茶乡。斗茶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斗茶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比新茶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唐称“茗战”,宋呼“斗茶”,名异而实同,都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

如何斗茶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俱臻上乘者为胜。

斗茶的场所

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也兼有房间,老板家人也住在里头。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便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如在茶店斗,则附近店铺的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凑热闹,特别是当时在场欲购茶的顾客,更是一睹为快。

怎么斗茶

斗茶品。二人或多人共斗,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蔡襄《茶录》)。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有两项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两者的标准是相同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汤花细匀,有若“冷粥面”,就可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会成为汤花优劣的依据。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有时用同样的水煎茶,最能检验茶质优劣。这种斗茶,必须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宋代范仲淹有首《斗茶歌》说得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解读什么是斗茶与分茶!


什么是斗茶?其实这是一种饮茶的娱乐方式,比赛茶的优劣,它是宋人创造出来的。在宋代的时候,人们喝茶还是用的茶饼,然而大多数已经不再进行烹煮茶叶,而是将茶叶碾成末,直接放入茶碗当中,用沸水冲泡,稍微搅拌一下就可以喝了,这叫点茶。在点茶的基础上,斗茶也悄然而生。

宋代时期,斗茶活动非常流行,不管文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热衷此道。斗茶也叫茗战,是在茶叶以及点茶技艺上一决高下。斗茶的方式,是将碾碎的茶末过筛,茶末越细就越好,放入水后才能漂浮起来,还可以看到汤花并拢,起到尽茶之色的作用。

斗茶的步骤

第一步熁(xié)盏。即预热杯盏。北宋蔡襄(1012—1067)曾说:“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第二步为调膏。即往盏中挑入一定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调和成浓稠膏状。

第三步为点茶。也是斗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即往盏中注入沸水。注水时,要求水自壶嘴中涌出呈柱状,注时连续,一收即止。

第四步为击拂。就是用一种类似小扫帚状的茶筅(xiǎn)搅动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斗茶的输赢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而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云脚涣乱”。

何为分茶?

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诗文笔记里常常说起,如王明清《挥麈余话》卷一载蔡京《延福宫曲宴记》,杨万里《诚斋集》卷二《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宋徽宗《大观茶论》也有描写,黄遵宪《日本国志·物产志》自注说日本‘点茶’即‘同宋人之法’:‘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云云,可以参观。”

分茶的历史

分茶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代茶艺,又称茶百戏、汤戏、茶戏、水丹青等,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分茶”始见于唐代,而盛行于宋代,由于朝廷和文人的推崇使分茶达到了极致,宋徵宗赵佶、文人陆游、李清照、杨万里、陶谷等一大批文人志士无不精于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

古代对分茶形成景象的描述以陶谷和杨万里较具代表。据北宋陶谷在《荈茗录》的记载:“百茶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文中的百茶戏就是分茶,描写了分茶能使茶汤形成禽兽虫鱼花草等物象。诗人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云:“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详细描绘了分茶可使茶汤中出现气势磅礴的文字,令人惊叹。宋徽宗对分茶十分推崇,在他的著作《大观茶论》中有关于点茶分茶的描述,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

它是除斗茶之外,宋代人喜欢的茶艺,分茶法是先将茶末煮至一定程度以培养汤花,然后注入茶盏,轻轻搅拌以欣赏茶汤表面变幻莫测的各种汤花。

分茶特点

悠久的历史:分茶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是中国茶文化鼎盛时期的产物,较之日本茶道的历史更加久远,有利于提升中国茶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

很强的表现力根据目前的史料考证,唯有分茶能够用茶和水为原料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有别于日本茶道和现在一般的茶艺,便于举办大型推介活动时表现活动主题,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独特的艺术价值:是迄今为止,用泡沫表现字画的独特的艺术形式,给人以赏心悦目感受,具有较高欣赏性,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灵活便捷: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根据需要随时皆可演示。

斗茶与分茶都是在喝茶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娱乐文化,但由于远离喝茶本身的初衷,它们在元代时期逐渐衰退,明代而消失了。但是在现代,人们又重新将它们拾起,以茶文化交流为用意,展开斗茶活动,而且得到了爱茶人士的积极参与。

咏茶名诗--皎然


[摘要说明]咏茶名诗--皎然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 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讲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食酒多自欺。

秋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顾渚行寄裴方舟

唐 皎然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

伯劳飞日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

是鸟][1]鸣时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

大寒山下叶末生,小寒山下叶初卷二山名。

吴婉携笼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

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

初看抽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

昨夜西风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困寄元居士晟

皎然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

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佳。

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80871.html

上一篇:外国友人现场学茶艺 感受中国茶文化

下一篇:海峡(漳州)茶会九茶王名单出炉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