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蒙顶茶史两千年文化简介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蒙顶茶史两千年文化简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蒙顶茶史两千年,天府之国茶源地蒙顶茶,作为有两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名茶,孕育于富饶美丽的天府之国。

《中国茶经》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现在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使用的栽培方法,采取的茶叶制作技术,甚至茶叶的品饮等等,莫不源于我国。我国作为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各国,凡提及茶者,无不与中国联系在一起。”

对世界来说,茶源于中国;对中国来说,茶源自巴蜀。

四川盆地是四川的核心部分,成都平原是四川盆地最富庶的地区,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

在平面地图的时代,人们借助“盆子”来想象四川盆地的形状。即使是生活在盆地内的人们,凭借眼前的一片天地,也很难搞清中国西南这个“盆子”究竟有多么巨大。而现在从卫星地图上看,整个四川由两大部分组成,西部是连接青藏高原的川西高原,东部就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属青藏高原的东延部分,平均海拔3500-4500米,群山绵延,高峰座座,蔚为壮观。东部的四川盆地占据四川、重庆的大部分,形状很像一个朝向西南方向的“桃子”。“桃子”形的四川盆地,东起于重庆奉节,西止于四川雅安,北至广元,南到叙永,面积有近十七万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盆地之一。

既是盆地,四周自然是山脉连绵,环绕一圈,形成“盆缘”,即所谓“盆周山区”。四川盆地东部有巫山及一系列平行山脉,南部有大凉山,西部为邛崃山脉、龙门山,北部是绵延的秦岭与大巴山。

盆地中部是连绵的红岩丘陵区,而西部则是膏腴之地的成都平原。平原四周起伏变化的丘陵山地,生物资源丰富,正好是天造地设的茶源乐土。

茶文化精选阅读

中国茶文化简介


在原始社会,人类送货简单朴素。韩非子《十遇》及《无蠢》等篇,说到尧的生活是茅草屋,糙米饭,野菜根,饮食器是土,以后才发明使用黑陶等。可见茶叶最初的利用阶段,不可能有专用的茶具。茶具的发展与陶瓷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而陶瓷的产生和发展是先陶后瓷,瓷是由陶发展而来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第四文化层出土的陶器一夹炭黑陶,距今有7000多年历史了,是新时期是代很早的陶器之一。

茶的烹用方法,也随着茶叶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茶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早发现野生茶时,是采集鲜叶,在锅中烹煮成羹汤而食,这时候的烹饮方法和器皿很简单。春秋时代,茶叶作为蔬菜,与煮饭菜相同,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和器皿。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主和贵族阶级的出现,形成有闲阶级,饮酒喝茶有了发展,对器具也有了新的要求,从而出现了专用于茶的贮茶、煮茶和饮茶的器具。茶具的产生,始于奴隶社会,当是主要茶具为煮茶的锅、饮茶用的碗和贮茶用的罐等。随着时代的演变,茶叶消费日广,因消费的茶类不同,习俗不同,消费对象不同。不论茶具的形式、茶具的配套或茶具的用料等,都不断发生变化。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除了饮和贮藏用的茶具外,又添了炙、研末和浇汤用的器具。秦汉饮茶已有简单的专用器皿。从秦汉到唐代,随着饮茶区域和习俗传播的扩大,人们对茶叶功用认识的提高,促使陶器业飞跃发展,瓷器也已出现,茶具越来越考究,越来越精巧。

茶具又称茶器。最初都称为茶具,如王褒《僮约》的烹茶尽具、指烹茶前要将各种茶具洗净备用。到晋代以后则称为茶器了。到了唐代,陆羽《茶经》中把采制所用的工具称为茶具,把烧茶泡茶的器具称为茶器,以区别它们的用途。宋代又后二而一,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现在也大都统称为茶具。

唐朝中叶。北方消费茶增多,引起了各地瓷窑的兴起,尤以烧制茶具为中心。据陆羽《茶经》记载,当时产瓷茶器的主要地点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寿州、洪州等,其中以浙江越瓷最为著名。此外,四川、福建等处均有若名的瓷窑,如四川大邑生产的茶碗,杜甫有诗称赞: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成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中国五千年文化瑰宝 茶艺师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通俗的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师高出其他一些非专业人士的地方在于他们对茶的理解并不仅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而是对其有着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对茶文化的精神有着充分的了解,而茶文化的重点是茶艺。茶艺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1年3月《茶艺师国家标准》和《茶艺师》教程也已出现。茶艺师培训己列入国家商业部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之一。

通俗的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茶艺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唐代,艺字就与茶字发生联姻;宋代之际,艺字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茶艺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在大陆出现,但与现在的茶艺含义有别。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茶艺一词后,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并赋予新的内涵。

中国茶艺定型和完备的阶段,是在唐代。距今1200多年以前,陆羽的《茶经》总结了前人饮茶的经验,对茶艺做了系统的阐述。随后的宋代,饮茶风气更盛,茶艺也更为精深。明代茶艺最重要的贡献,是瀹饮法的定型与发展。自清代以来,流传至今的风格最独特、影响最大的茶艺,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和福建漳等地区的功夫茶茶艺师标志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将很快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目前,很多家庭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居家茶艺的推崇理念,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有助于增强家庭人员的和谐气氛;有助于增加人们的家庭生活情趣和交流沟通能力。石家庄闻达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是经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正式批准的: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专业培训机构,学校拥有茶艺师考试职业鉴定资格。是集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员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学员就业+创业的茶艺专业综合服务机构。获得了河北就业服务管理局颁发的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茶艺人才培育奖茶艺大赛组织优秀奖等。

石家庄闻达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经过9年的精心打造,先后培训了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员数名,98%的学员经过考核鉴定,获得了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证书,80%的学员实现了就业、创业的梦想,学校还为国内近百家知名茶企业输送了高技能型茶艺专业人才。

四川惊现两千年“蜀身毒道”


古专家近日对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发现的古驿道进行发掘时发现,这一秦汉时期修筑的古道竟然具有现代交通的许多特征。

史书记载,早在23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发现了原产四川的筇竹和蜀布,表明在西南早已存在一条不为史官所知的经贸道路。此路从四川成都经缅甸到当时名为身毒的古印度,被称作蜀身(音:juan)毒道,由灵关道、五尺道、黔中古道、永昌道四条古道组成。因沿途丝绸商贸著称于世,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后世茶马古道的前身。近日在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的骑龙山半山腰上,发现了这条古道的遗址。

据平乐镇副镇长吴茂林介绍,这条古驿道是在修理山路时偶然被发现的,当时古驿道全部被埋没在60-70厘米厚的泥土下。成都市考古队对古驿道进行了地质分层剖面分析,发现在距离地面60公分到1米的地方有4层上下原样覆盖的道路。最下层约2米宽,到最上层递增为约4米宽。

带队考察的成都市考古队研究室主任刘雨茂说:基本可以确定,最上层为唐宋时期建造,底层为秦汉时期建造。专家认为,从邛崃历史上的交通枢纽地位来看,这条古道应当属于蜀身毒道的一部分。

记者看到,已清理出来的古驿道一种中间为红色石板,两旁为小型鹅卵石铺成;另一种中间为大型鹅卵石排列,两旁用小鹅卵石铺成。石板中间能看见明显的凹痕,记录着两千年来中国人行走的足迹。

驿道的构造设计在两千年前可谓是奇迹。它每隔一段距离都设计有宽敞交汇处,两旁是大小样式规则的鹅卵石以人字型结构排列的挡墙,约半人高。过去人们在这里休息、饮食和避让来者,跟现代高速公路的错车道和停靠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许多拐弯处都设计有入口,其作用相当于现代高速公路的引道,这些都体现了远古先民对于交通调度能力的娴熟掌控,其思路、特征与现代交通有着惊人的相似。证明早在2300年前,中国对外贸易就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

杭州千年茶史


秦汉以降,隋唐以来,杭州城池逐渐移至上城地区,凤凰山麓一带成为隋唐杭州府治、吴越王府、南宋大内。杭州历代名人白居易、钱镠、苏轼,南宋中兴高、孝、光、宁四帝,直至元代张士诚,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三帝,在这里筹划杭州建设,视察民生大计,当也品茗赋诗,历朝典籍、古老地图,彰显着千年上城悠悠往事。

上城并不产茶,但上城的翁隆盛、方正大、鼎兴……多少古老茶庄、茶行将飘着特有豆花香的龙井茶推向全国,香飘万里。清代地图表明,直至同治年间,现今西湖大道西端一直为清代康、乾、嘉皇帝行宫。从那里,乾隆皇帝坐画舫到茅家埠登岸,骑马上龙井。如茵的茶园,美妙的炒制,润喉的茶水……乾隆皇帝四上龙井,为杭州留下六首御茶诗。这些为龙井茶颂咏的诗歌,赋予龙井茶极深的文化内涵,大多是在上城的行宫内赋就书写的。两宋以来,直至晚清民国杭人嗜茶成风,茶楼、茶馆遍布全城。1937年统计杭城550家茶楼中,上城就有300多家。

上城地区不仅是全国著名的茶叶销售、消费地,还是全国著名的茶叶中转枢纽。钱江上游皖、赣茶,间或也有湘、闽茶,循钱江而下在闸口登陆,或售于上城茶庄,或转火车运上海,运渡重洋,销往海外;或经中河、大运河销苏、嘉,或过长江销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上江茶叶成就了上城地区的茶叶转运业、报关业、保险业、堆栈业。凡此种种,杭州的文史志书均有详载,不一一赘述。

探访滇西茶马古道 穿越千年文化走廊


茶马古道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东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横断山脉地区,沿着茶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现象,即随着汽车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样式、衣着服饰、民情风俗、所说语言乃至房前屋后宗教信仰标志始终像走马灯一样变化着,让你应接不暇。对这种现象,当地谚语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

穿越千年的文化走廊

我们的汽车在滇西的大山中逶迤而行,同车的向导说现在已经进入临沧地区的永德县境内,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我看着窗外的深山莽林,不时有种穿越感:那千百年前茶马古道上贩茶的马帮,不也是这样一路风尘颠簸和满眼沧桑厚重吗?

两千多年前,茶马古道艰难向西延伸的时候,纯粹是一条民间的商贸通道,运送的货物肯定也种类繁多,不过最终能被历史记住的货物,却只剩下了茶。这一条条在云南崇山峻岭中艰难穿行的古道,因其道路的重重险阻而不为外人所知,甚至那些编纂史书的人也不愿提及它。因此,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艰险、也最漫长的茶马古道,只能在中国历史的深处,隐隐约约极不自信地延伸着。对于中国与外界的交往,尽管史书将更多的文字留给了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但茶马古道的存在却是不容置疑的,它被人们忽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古道穿行的地区过于险峻,即使是从茶马古道上走过的人,也会怀疑下次再走的时候,能不能顺利走通。

其实只要对东方大陆的地理环境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茶马古道成为中国与外界交流的最早通道,是有其必然性的。在远古时代,西南的确是中原通向外界的最好的出口,至少在行程开始的时候是会给人造成这样的假象。那时,北边是蒙古草原,更北边则是西伯利亚荒原,而西边是令人生畏胆寒的沙漠,至于东边,则是茫茫的大海,唯一的出路,似乎只有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西南了。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

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也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它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同的。

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藏茶文化、商贸文化、因茶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传播和融合中,多元文化使茶马古道成为一条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以茶文化为主要特点,茶马古道成为了一道文化风景线。

现在,茶马古道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在永德,看历史

尽管曾经熙来攘往的“西南丝绸之路”而今驼铃已杳,但静卧于苍烟落照之下的迢迢山径仍以其幽深的历史感引人遐思,不失为一种永恒的风景。茶马古道上曾经的重镇永德,仍有保存完好的古道。其中,既有起伏迭宕于莽林深处苔藓沁碧、恍人心神的凤庆鲁史—永德乌木龙—永德大山—永德明朗—镇康南伞—缅甸腊戌和保山—永德小勐统—永德德党—永德明朗的古驿道,更有造就于悬崖绝壁上的永德遂通桥、小勐统石门槛等古迹。

永德是中国西南古老郡县之一。秦汉时,属哀牢国地,名石赕。东汉永平十二年,内附中原王朝,隶属永昌郡。1950年4月,县境解放,县名袭称镇康县,属云南省保山专区;1964年,改称永德。

这里是古人类栖息地之一,曾经有过早期文化繁荣,空灵深邃的历史,彰显神秘的民俗风情,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以傣族构皮造纸工艺为代表的129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被列入保护名录。勐汞观音洞、崇岗臭水新石器遗址、永康小寨佛寺贡盘石浮雕、明代土著石狮、怒江两岸出土的原始贝币等,绘就了永德一卷卷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

永德还有一个从远古神话中存留下来的神秘部落——俐侎人,这个崇尚黑色、崇拜火焰的族群,隐藏着现代社会中一道难得的风景,孕育了俐侎人800年历史的部落情人节——“桑沼哩”,那不加遮掩的坦荡与虔诚,让每一个有幸看到过的人都被深深震撼。

在鲁史镇,我们找到一位当地的老赶马人,他说,以前公路不通时,整个临沧地区去昆明,永德是必经之路。从顺宁到昆明有18个马站。从凤庆出发向北,60华里的地方就是鲁史。古道上有30华里设一个小马站、60华里设一个大马站的规矩,供赶马人休养生息。鲁史就是一个驿站,马帮主要在这里歇脚,每天有两三百匹骡马经过,都是大老板跟着,那时很兴旺。

老人说从小就记得,永德经常有贩运茶叶的马队,里面有不少藏民,当地人叫他们老古宗。他们穿的都是黑毡毛和黄毡毛的皮毛大衣,袖子不穿,多半是挂在一边,衣服颜色以红黑为主。赶马的老古宗都背一把长刀,穿靴子的也有,穿皮鞋的也有。每年茶叶成熟的季节,都有春茶会,老古宗们赶着驮了春茶的骡马在古道上行走,这条路的名气很大,当时称为“顺宁大道”。

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传说中的神兽、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目的地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经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早已不见了马帮的身影,早已远去了悠扬的骡马铃声。然而,路还在,走马帮的先人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走出了一条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穿越千年文化走廊 探访滇西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东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横断山脉地区,沿着茶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现象,即随着汽车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样式、衣着服饰、民情风俗、所说语言乃至房前屋后宗教信仰标志始终像走马灯一样变化着,让你应接不暇。对这种现象,当地谚语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

穿越千年的文化走廊

我们的汽车在滇西的大山中逶迤而行,同车的向导说现在已经进入临沧地区的永德县境内,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我看着窗外的深山莽林,不时有种穿越感:那千百年前茶马古道上贩茶的马帮,不也是这样一路风尘颠簸和满眼沧桑厚重吗?

两千多年前,茶马古道艰难向西延伸的时候,纯粹是一条民间的商贸通道,运送的货物肯定也种类繁多,不过最终能被历史记住的货物,却只剩下了茶。这一条条在云南崇山峻岭中艰难穿行的古道,因其道路的重重险阻而不为外人所知,甚至那些编纂史书的人也不愿提及它。因此,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艰险、也最漫长的茶马古道,只能在中国历史的深处,隐隐约约极不自信地延伸着。对于中国与外界的交往,尽管史书将更多的文字留给了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但茶马古道的存在却是不容置疑的,它被人们忽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古道穿行的地区过于险峻,即使是从茶马古道上走过的人,也会怀疑下次再走的时候,能不能顺利走通。

其实只要对东方大陆的地理环境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茶马古道成为中国与外界交流的最早通道,是有其必然性的。在远古时代,西南的确是中原通向外界的最好的出口,至少在行程开始的时候是会给人造成这样的假象。那时,北边是蒙古草原,更北边则是西伯利亚荒原,而西边是令人生畏胆寒的沙漠,至于东边,则是茫茫的大海,唯一的出路,似乎只有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西南了。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

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也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它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同的。

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藏茶文化、商贸文化、因茶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传播和融合中,多元文化使茶马古道成为一条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以茶文化为主要特点,茶马古道成为了一道文化风景线。

现在,茶马古道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在永德,看历史

尽管曾经熙来攘往的西南丝绸之路而今驼铃已杳,但静卧于苍烟落照之下的迢迢山径仍以其幽深的历史感引人遐思,不失为一种永恒的风景。茶马古道上曾经的重镇永德,仍有保存完好的古道。其中,既有起伏迭宕于莽林深处苔藓沁碧、恍人心神的凤庆鲁史永德乌木龙永德大山永德明朗镇康南伞缅甸腊戌和保山永德小勐统永德德党永德明朗的古驿道,更有造就于悬崖绝壁上的永德遂通桥、小勐统石门槛等古迹。

永德是中国西南古老郡县之一。秦汉时,属哀牢国地,名石赕。东汉永平十二年,内附中原王朝,隶属永昌郡。1950年4月,县境解放,县名袭称镇康县,属云南省保山专区;1964年,改称永德。

这里是古人类栖息地之一,曾经有过早期文化繁荣,空灵深邃的历史,彰显神秘的民俗风情,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以傣族构皮造纸工艺为代表的129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被列入保护名录。勐汞观音洞、崇岗臭水新石器遗址、永康小寨佛寺贡盘石浮雕、明代土著石狮、怒江两岸出土的原始贝币等,绘就了永德一卷卷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

永德还有一个从远古神话中存留下来的神秘部落俐侎人,这个崇尚黑色、崇拜火焰的族群,隐藏着现代社会中一道难得的风景,孕育了俐侎人800年历史的部落情人节桑沼哩,那不加遮掩的坦荡与虔诚,让每一个有幸看到过的人都被深深震撼。

在鲁史镇,我们找到一位当地的老赶马人,他说,以前公路不通时,整个临沧地区去昆明,永德是必经之路。从顺宁到昆明有18个马站。从凤庆出发向北,60华里的地方就是鲁史。古道上有30华里设一个小马站、60华里设一个大马站的规矩,供赶马人休养生息。鲁史就是一个驿站,马帮主要在这里歇脚,每天有两三百匹骡马经过,都是大老板跟着,那时很兴旺。

老人说从小就记得,永德经常有贩运茶叶的马队,里面有不少藏民,当地人叫他们老古宗。他们穿的都是黑毡毛和黄毡毛的皮毛大衣,袖子不穿,多半是挂在一边,衣服颜色以红黑为主。赶马的老古宗都背一把长刀,穿靴子的也有,穿皮鞋的也有。每年茶叶成熟的季节,都有春茶会,老古宗们赶着驮了春茶的骡马在古道上行走,这条路的名气很大,当时称为顺宁大道。

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传说中的神兽、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目的地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经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早已不见了马帮的身影,早已远去了悠扬的骡马铃声。然而,路还在,走马帮的先人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走出了一条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西湖茶史已千年


说到龙井茶叶有多长历史了,杭州老百姓总是会说:“莫佬佬辰光了。”不过,要其说出具体的年份,恐怕就没几个人能说个准数儿了。

在《浙江省茶叶志》上,记者找到了有关杭州茶叶的最早记载:“唐时浙江茶叶运销贸易和饮用之风日盛。?

隋开通大运河后,杭州成了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可见,在唐朝时候,杭州茶叶就通过大运河运往全国各地了。

不过,那时候的杭州茶叶并不叫龙井茶,而西湖种茶始于何代何人,其说也不一。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已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述。直至北宋苏东坡到杭州时,对西湖种茶的历史曾有考证,他认为西湖最早的茶树,在灵隐下天竺香林洞一带,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在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东坡此说和《茶经》之记载正相吻合。如以此说推断,西湖种茶最迟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时光飞逝,到了元明年间,杭州茶叶开始在民间颇负盛名。据《嘉靖通志》上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取一旗一枪,尤为珍品。”至此,“龙井茶”三字成了杭州茶叶的代名。明代时,龙井茶已列入全国名茶之列,当时的《五杂俎》中写道:今茶品之上者,罗松也,虎丘也,龙井也。

说到龙井茶发展最快的时期,那就是清朝了,尤其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四访龙井并钦点了“十八棵御茶树”后,直接把龙井茶推举为天下名茶之冠。直至今日,龙井茶早已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

广西的千年茶史


广西的茶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腾飞的,以前走得很慢,不是因为没有好资源,而是因为未能给它插上腾飞的翅膀。

不管国内各种茶书怎么遗忘广西茶,但首先得承认,广西也是中国茶的原产地之一。

《广西通志稿》记载:白毛茶,产田阳、凤山、扶绥、那坡诸县概属野生。又道:明山茶,产上林、武鸣等县,茶树不待人种植多生高山石隙中。《广西特产物品志略》也说:后山茶产龙州等县,树婆娑而矮,叶椭圆而长,边缘有锯齿,野生山中。时至今天,凌云县青龙山、贺州桂岭开山村、大新等地还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树。

早在秦汉时期,广西就有茶叶栽培痕迹,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广西东北部属于楚的疆域,制茶可能是从楚属湘水流域传播而来。秦汉以后,灵渠沟通荆楚与广西水运,为广西茶业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桂平县志》说,茶始于汉晋之间,至唐而大盛。唐代广西茶区有象州和容州。唐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唐朝陆羽《茶经》记载:茶树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所言象州指的就是广西象州茶区。

唐元和元年(公元815年),唐朝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曾赋诗描述当时茶叶加工情景: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赏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至宋朝,广西茶叶发展成为商品,并开始课税。宋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立茶引法(即征茶税),规定60斤茶纳铜钱600文,当时广西茶税达1183贯960文(每贯1000文)。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广南西路茶叶产量高,分布较广,位于今天的融水、临桂、灵川、兴安、荔浦、永福、贵港、玉林、平乐、平南、宾阳等地均产茶叶,形成了当时融州、静江府、郁林州、昭州、浔州、宾州六大茶区。

清代广西茶区扩大到60多个县,茶叶品种有上百个之多。其中,凌云白毫、横县南山白毛茶、开山白毛茶、桂平西山茶、苍梧六堡茶等,成为饮誉国内外的名茶。

横县南山白毛茶似乎不太为人所知,但它的历史是深厚的,在横县那阳乡南山种植的历史有500多年。清嘉庆十五年(1801年),在全国24个名茶中,有广西南山白毛茶的份。1915年,南山白毛茶以白毫显露,滋味浓厚的口感,在巴拿马博览会获银质奖章。1933年,当时的广西省政府给南山白毛茶题赠品胜武彝匾额。

清末民初,广西茶叶兴旺过一段时间,最高年产量达10万担左右,主产区在苍梧、贺县(今贺州)、横县、藤县、岑溪等县。当时岑溪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岑溪最好是山家,七六二山好种茶。

三六九圩担去卖,归来猪肉共棉花。

七六二山是指岑溪境内的筋竹、诚谏、水汶、樟木等地,歌谣反映了当时岑溪制茶的兴旺景象。

民国时期,广西茶叶成为出口商品,1915年到1929年的15年间,广西平均每年输出茶叶约30万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茶叶生产进入衰落时期,茶叶出口受阻,销量锐减,茶价下跌。1933年,一公斤茶叶可换3.7公斤大米;10年后的1943年,一公斤茶叶还换不到0.5公斤大米。苍梧六堡茶的身价也跌得厉害,从1929年前的每担30元左右降至抗战时期的十八九元。1945年,广西种茶规模只剩11万余亩的面积、不足1500吨的年产量,约占盛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茶叶得到恢复和发展。据统计,1985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达31万亩,产茶9900吨;2008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0多万亩,产茶近3万吨。虽然这一规模还远远落后国内茶叶大产区,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

现在,广西比较大的茶区有凌云、横县等县。广西茶叶主要分全发酵红茶、不发酵绿茶、后发酵六堡茶和花茶四大类。全发酵红茶主要是红碎茶,以大叶茶为原料,口感浓、强、鲜。花茶有茉莉花、桂花、玉兰花、珠兰等几种。据桂林市茶叶研究所收集的茶树品系有448个,其中广西本地品种78个。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4165.html

上一篇:李郢茶山贡焙歌茶诗欣赏

下一篇:蒙顶甘露介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