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美丽的传说“神农尝百草”

2019-11-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美丽的传说“神农尝百草””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美丽的传说“神农尝百草””相关知识!

美丽的传说——“神农尝百草”

在我国古代,民间就有关于神农的传说。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尔雅》中亦载有“茶”的古体字“槚”。而汉朝《说文解字》中尚无“茶”字,据考证,“荼”字就是“茶”字的古体字之一。据古书记载,神农即神农氏,是四五千年前的上古时期氏族部落的首领,他带领部落的族人们从事各种农业生产。

为了百姓所受疾病的痛苦,神农氏经常寻草药于深山大川之中。传说他每日口尝数种草药,有的含剧毒,使他口干舌燥,五内若焚,每当此时,神农氏就找寻茶叶慢慢咀嚼,其味稍苦而回甘,随之舌底生津,身体诸种不适便逐渐消失,而且精神更加健旺。神农氏全身透明,草药入肚后,药行经途径、药效及治病机制明晰无疑。但是有一天,神农氏尝了一种草后,肚肠突然一节节断了,而茶叶又找寻不到,因此断肠而死。

神农氏的传说,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上古时期历史的真实性。可以说,神农氏是传说中有史以来对茶叶最早发现、认识和利用的第一人,是中国古代农业和医学的奠基者,被后人奉为“三皇五帝”中的“炎帝”。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趣话“神农氏遍尝百草”传说故事


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记载,这一记载主要来源于南朝梁陶弘景所著《神农本草》中所言:“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神农氏,即炎帝,他同伏羲氏、燧人氏并称为三皇,是我国历史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因自他开始教百姓开始农耕,发展农业,所以世称神农氏。又因为他以火德王,也以火纪官,所以又称为炎帝。

关于神农“尝草中毒,得茶而解”的记载,有各种不同版本的传说和解释。有的学者认为神农当时经历的主要是江淮湘鄂地区,并没有真正到达云、贵、川这些我国茶树的原生地,当时的江淮湘地区具有原生茶树的可能性很小,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些记载的真实性。也有些学者因神农终年在山林中采尝百草和山珍野果,所以认为茶应该是神农在山中偶然发现的。神农在野外以锅釜煮水时,茶树枝头偶然飘落下几片茶叶落在锅釜之中,于是一锅芳香四溢、甘美异常的茶汤就这样出现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茶的发现,是远古先民们经历了长期狩猎、农耕的实践,在此基础上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为了解救先民脱离疾病相侵之苦难,神农氏遍尝百草,每天都要中毒几次,通常都是通过茶来进行解毒治疗的。直到最后神农吃了连茶也无济于事的毒草——断肠草,再无解药可寻,神茶才死于后来具有“茶乡”之称的茶陵。

而神农氏的陵墓也建在茶陵,至今仍然存在,被称为“天子坟”。据说,神农死后究竟葬在哪里,在晋代以前尚无考据。晋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中认为神农死后葬于长沙。宋代罗泌的《路史》认为神农“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日茶陵”。明朝吴道南所编撰的《碑记》记载了宋太祖发现神农墓的故事:朱太祖登临茶陵,遍访古陵都没有找到炎帝陵墓,一日在睡梦巾,忽然得到一位神仙指点,终于在茶乡找到了炎帝陵。据有关文献记载,炎帝陵前最初建有规模宏大的牌坊、庙祠、“天使行馆”等。在陵墓的一侧还建有“洗药池”,相传这个洗药池正是炎帝生前采洗草药的遗址。炎帝陵周围占木参天,洙水环流,岸边有一个形状与龙首、龙爪十分相似的石头,称之为“龙脑石”。炎帝为了拯救黎民苍生免受疫疾之苦而遍尝百草,后人为了祭奠炎帝所建的殊勋,特书炎帝陵一联,联日:“立我燕民,莫非尔极;明昭上帝,迄用康年”。自改革开放以来,茶陵已经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朝拜圣地和情感联系的纽带。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由来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荼即是茶字的前身。神农是中国上古时代一位被神化了的人物形象。传说他不仅是中国农业、医药和其他许多事物的发明者,也是中国茶叶利用的创始人。神农氏以茶解毒的传说有三种说法:

1、神农为研究百草的特性和功能,在采集过程中,必亲自尝嚼,以辩其味,以明其效。一次,他吃下了有毒植物,感到头昏眼花,口干舌麻,全身乏力,于是躺卧在大树下休息。一阵风过,树上落下片片绿叶,神农信手放入口中咀嚼,感到味虽苦涩,但舌根生津,麻木渐消,头脑清醒。于是采集回家研究,果有解毒功效,因而定名为荼。

2、神农常将采集的草药亲自煎熬为人治病,一日,正准备煎药之时,忽有树叶落入锅中,但见汤色渐黄,清香散发,饮之其味虽苦,却回味甘甜。当时神农正肚痛腹泻,于是趁热喝了两大碗。说也奇怪,肚子不痛了,泻也止住了,且精神振奋。从而发现茶有解渴、止泻、解毒、提神等作用。

3、神农得天独厚,生来就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什么东西在肚子里活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一次神农发现肚子不舒服,肠胃中出现块块黑斑,同时舌麻口干,胸闷气急,他就随手把一种树的树叶放入嘴中咀嚼吞食,忽觉叶汁在肚子上下游动,所到之处,黑斑顿消,人也感到舒服起来。这种树叶汁水,像巡逻兵一样在肚子里查来查去,直到把黑斑消灭光。神农意识到,这些黑斑、舌麻等就是中毒的表现,而这种树叶有解毒的特效,因此形象地把它叫作查,之后逐渐演变为茶字。

传说寄托了人们对神农的崇敬和怀念,也反映了药食同源的说法。

神农氏尝百草遇茶


神农氏,又称炎帝,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为给百姓寻找良药遍尝百草,并教导人们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植物不可以吃。神农氏在尝百草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有毒的植物,《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所幸的是,神农氏还遇到了一种能够解毒的植物,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所幸的是,神农氏还遇到了一种能够解毒的植物,这种植物就是茶。有关于此,清代学者陈元龙也在《格物镜原》中引述《本草》一书的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关于茶,神农氏不仅留下了很多文献记载,还残存有很多实物遗迹。湖北省西部的神农架,因神农氏曾在此架木为梯采尝树叶而得名,这是一片广袤的原始森林区,生息着数量众多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并且盛产药材,其中就包括茶叶。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神农氏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的传说是非常吻合的。此外,在湖南省东南部的炎陵县,还存有神农墓和神农庙,而炎陵古时又属于茶陵县,且茶陵之得名亦与神农氏采茶事迹有关,由此可见茶与神农氏联系之密切。

茶的传说“神农尝茶”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

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

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

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受,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神农的传说


神农时代(约公元前2700年),神农是个很奇特的人,他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在胃肠里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人们还不会用火烧东西吃,吃的花草、野果、虫鱼、禽兽之类都是生吞活咽的,因此人们经常生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决心利用自己特殊的肚子把看到的植物都试尝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以便让人们知道哪些植物无毒,哪些植物有毒。

这样,神农就开始试尝百草。当他尝到一种开着白色花朵的树上的嫩叶时,发现这种绿叶真奇怪,一吃到肚子里,就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把胃肠洗涤得干干净净,他就称这种绿叶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说成了“茶”。神农成年累月地跋山涉水,试尝百草,每天都会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

神农尝百草只是个传说,但其中彰显出人类在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生存智慧。原始农业和医学的建立,不是某一时期、某一人所能完成的,而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经过长期实践、不断摸索发现的结果。这正如传说中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有巢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和“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伏羲氏一样,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劳。”茶叶可以医头肿、膀胱病、受寒发热、胸部发炎,又能止渴兴奋,使心境爽适。

至少在战国时期,茶叶作为一种药物,已为国人所了解。

最初利用的是野生茶,在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以后,才出现了人工栽培的茶树。公元350年左右,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中多处谈到茶事。其中,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贪之。”这一史料把我国茶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推进到春秋战国以前的周武王时期。据《史记·周本纪》所述,周武王率南方八国伐纣在公元前1066年。即早在3 000多年前,我国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该书又载:“园有芳蒻香茗”,表明在巴蜀一带,周代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园了。且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还提到:“南安(相当于今四川省乐山县)、武阳(在今四川省彭山县)皆出名茶。”说明四川的乐山、彭山,在周代已是我国的名茶产地了。

神农发现茶叶的传说故事


在古时间,神农给人治病,不光必要亲身登山越岭收罗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举行熬煎试服,以切身领会、辨别草药的性能。

有一次,神农为了给人治病,到深山野岭去收罗草药。神农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随后分别品尝草药。神农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眼花,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苏息。

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品味,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力奋发,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

神农感到好希奇,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样平常的树木差别,便收罗了一些带归去。回家后,神农研究半天,神农中是没有发现什么妙用。

神农预备煎药时,打开锅盖,预备放药时,一阵微风拂来,神农收罗的希奇树叶飘进水中。立即又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这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徐徐散发。

神农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昧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身材不累了,头脑也更苏醒了。神农大喜,遂定名为“茶”,并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

今后,茶叶便被发现了!

白茶的美丽传说


一、铁拐李与白茶仙子

要说铁拐李,我不得不先说一下日入坞底和仙过岭下的来历。

所谓日入坞,就是太阳着落的地方。日入岭上终年浓雾迷漫的岗顶据说就是西天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的所在。各路神仙从四面八方来赴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都要从一个指定的岭(当地把两个山顶之间小凹称为岭,山顶称为岗)作为入口,就象我们现在开大会的签到处一样。这个岭就是仙过岭。那么,生活在坞底和岭脚的山民们的村庄,也自然就叫日入坞底和仙过岭下了。

这天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他那时还没有拐,而是一位仪表堂堂的风流神仙,我们就先叫他李仙吧)在赴王母娘的蟠桃大会路上到了月亮湖边的汤江岩上,一来这长途奔波有些劳累,二来么,汤江岩就在日入坞东面,坐汤江岩遥看日入坞风景,秀丽得叫李仙也有点留恋,他想小坐片刻刚好去仙过岭报到。谁知刚一落坐就头皮一麻,觉得情况有些不妙,算来自己今天有点小麻烦。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他就买个安稳钻进一个岩洞里。

这时罗英秀才也赴蟠桃会路过汤江岩,这个罗英秀才大家知道,他本来命中注定是要在方腊起义成功后做皇帝的,因为他母亲多嘴造成误会不但做不成皇帝,上天还要收了他的命去。天来收时他用牙咬住娘的衣襟。雷霆万钧之后。他的全身皇骨荡然无存,只剩下嘴巴还是做皇帝的嘴,因此叫圣旨口。这个圣旨口看到李仙坐在岩洞里,说了句上石塔下石塔(石塔,诸暨方言,即岩石),压压落来糊塌塌就飘然而去。李仙一听,急忙起身想出岩洞,一只脚跨出,另一只脚却被塌陷的石岩压住。忍痛抽出,已伤了筋骨。看来此处休息不得了。李仙只好强忍疼痛,驾云西去。整朵云彩都被他的鲜血染红。仙过岭签到,他也不与其他神仙多说,一路直奔瑶池所在地日入岭。不料刚到仙过岭南的日入柱山,他再也难忍脚痛跌下云端。一屁股坐在一株千年茶树上。

他口里正喊着哎唷,地下也一声声脆生生的哎唷哎唷在应对。低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小仙女被他压着了。

大仙好生无理啊,休息也不挑个地方。

仙子莫怪,老道是脚痛难支,才误撞仙驾的,原谅则个!

原来如此,待奴家看来。

对话过后,小仙女查看了李仙的伤口,随手就摘了几瓣茶叶,放手中搓烂了,敷到伤口上。鲜血立即就止住了。她又从袖中取出一粒药丸来说:大仙吞下我用太子茶制作的儿茶丸,就再也不会疼痛了。李仙一一照做,果然血止痛消。只是脚骨已短了一截,只好取一根老籐做拐杖,从此成了名扬天下的铁拐李。

为了感谢小仙女的治伤之恩,他做了一个药葫芦挂在杖头,决心学习小仙女,随时随地救死扶伤。当然这种叫做儿茶丸的仙丹是药葫芦内必不可少的当家药了。这个替铁拐李治伤的小仙女,就是日入柱山的白茶仙子。

二、外甥老爷与白茶仙子

在西天的蟠桃大会上有一件趣事,一次,因为有一个叫外甥老爷的小仙最迟到达,王母娘娘等他到了马上就吩咐开席,随口说了句:外甥老爷来了,我们可以开席啦!

神仙中也有势利眼的。以前,几个神仙一起赴会,因为外甥老爷道行浅些,常常会受到作弄。这次听了王母娘娘也在叫他外甥老爷,这些促狭的神仙就再也不敢作弄外甥老爷了。

而这个外甥老爷,成仙之前是我们日入坞一户人家的外甥。事情是这样的:日入坞底有个仙师殿前,住着一户烧窑的人家。夫妻俩人没有生育,领了一个外甥当儿子。这个外甥本来就有点仙骨,天天在仙师殿前过往,就得着了仙气。到后来,居然可以进到刚烧好的窑里,若无其事地把还红得发烫的砖头端出来。一点也不会伤到身手。旁边的人看了觉得奇怪,就和他娘舅去说。娘舅说,那是我外甥本事大,好啊好啊!舅姆却害怕了,她害怕这样的本事是要成精了。如果她家里出了精怪,岂不是要倒灶吗?她就在出窑时躲在旁边看。一看外甥真的端着红的发烫的砖头在出窑。她就叫手下人在外甥再次进窑的时候封了窑门。手下人是吃老板的饭,受老板管的。她说封窑就封窑,反正死了也是她的外甥。就真的把窑门封了。外甥老爷出不来,象砖头一样被窑火烧着。烧着烧着他就烧成了仙,化作一股青烟走了。

这个烧出来的神仙象一团火球,到了西天门王母娘娘的瑶池外面,怎么也不让进去。他只好在日入柱山上急得团团转。用扇子扇,不行。越扇越红。在草地上滚,也滚不掉满身火气。跳到溪水里洗,当时好一点了,爬上来就又成了一个火球。怎么办呢。他还是个小孩呢,就坐在山上哭起来。正哭得起劲,一个甜甜的声音飘进他的耳朵: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啊?他用手背擦了擦眼睛一看,哇,是一个漂亮的小仙女在问他。他抽抽嗒嗒地说:别人都叫我外甥老爷。也对呀,他是老板的外甥,窑厂的工人当然这样叫他罗。小仙女笑起来。你都做老爷了,还要哭!他真的不好意思再哭了,就把如何被烧成仙如何进不了西天门的事一五一十向小仙女说了一遍。

小仙女说了,你不要着急,我就是白茶仙子。你这个是内火,靠水洗靠滚草地都不行。我有办法让你消火。

外甥老爷将信将疑地问,你只是个茶仙,又不是药仙,真的可以帮到我吗?

白茶说,小孩子不懂不要乱说。你知不知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说明茶可以解毒、可当药用。唐朝《本草拾遗》中提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难道我还治不了你小小的内火吗?

果然,白茶轻而易举就除去了外甥老爷的内火,把一个火球小仙变成了衣冠楚楚的外甥老爷。从此,外甥老爷就成了蟠桃大会上的常客了。

三、方腊与白茶仙子

在日入岭的山背面不远处有个叫回龙桥的地方埋葬着农民起义军领袖方腊的英魂,中余有个叫方家的地方,就是方腊的后代繁衍生息的处所。

想当年方腊振臂一呼,义旗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起义失败的原因众多,在日入岭有一种传说是这样的:方腊起义是天注定的,皇帝都替他找好了,就是罗英秀才。但是罗英秀才遭到上天惩罚做不成皇帝了,所以方腊也跟着倒霉,这是一。第二,凭方腊起义军的英勇善战,官家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赢他的。但是后来宋江被招安,官家用宋江来镇压方腊,等于是农民起义军内讧。在内外夹击之下他才惨遭失败。这些都不是方腊的错,但结果却由他全部承担。因此,方腊死后葬在日入岭下的回龙桥,他死不暝目,冤气直冲九霄。这股冤气前冲后突,跌宕升腾,常常搞得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都有点愁云惨雾。玉帝因为错怪了罗英秀才,好象觉得自己也有点对不起方腊,就有点听凭他发发怨气算了的意思。但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呀。正当王母和玉帝也一筹莫展之际,白茶仙子开口了:方腊的怨气,还是让小仙去想想办法吧。王母当然满口答应了。

白茶就每日到回龙桥陪着方腊喝茶解闷,谈古论今。时间一久,方腊的冤气中那股阴毒之黑就被白茶的儿茶丸化解了。现在,方腊的冤气虽然依旧冲天,但因为没有了阴毒的黑气,都变成了缭绕的浓雾。日入岭的雾终年都是到九点半之后才能化开,越到晴天雾越浓。浓雾生成的水滴滋润了高山云雾中生长的白茶。而且,据说日入坞的溪流也是王母娘娘为了奖赏白茶化解黑气的功劳,从瑶池水中分出一支来恩赐给日入柱山的,这条溪流水不大,但常年潺潺流淌,大旱之年也从不干涸。这样,白茶上有方腊的浓雾滋润,下有瑶池的泉水灌溉。所以,日入柱山的茶叶能入选贡茶并专供太子享用,成为形实相符的太子茶,也就理所当然了。

饮茶起源传说“神农说”


中国古代有一位神农氏,立誓遍尝百草,用来制药,以解除百姓疾病之苦,因此数次中毒,但他都凭借丰富的自救经验而死里逃生。

有一天,神农氏又进山采药,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到了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在天上照着,不觉有些口干舌噪起来,便寻找就近的水源,以解口渴之苦。忽然一片树叶飘到眼前,拾起一看,竟不知何物。

神农氏本就有遍尝百草之誓,这次当然也不会错过。但由于几次教训,也不由得慎重起来,看看叶子,颜色清绿可爱,还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凭着丰富的经验,神农氏知道它应该属于无毒的一种,便伸出舌头舔了舔,竟是苦涩异常。神农氏马上断定它是一种止渴提神的药,就是这种药,衍生出后来品类繁多的茶叶家族和后世博大精深的人类茶文化。这肯定是神农氏所始料未及的。

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神农发现茶的饮用和药用价值,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好像士兵一样的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3955.html

上一篇:茶与书法篆刻介绍

下一篇:陆羽与茶介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