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人茶事之“李德裕与惠山泉”

2019-11-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人茶事之“李德裕与惠山泉””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人茶事之“李德裕与惠山泉””相关知识!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茶文化精选阅读

古代茶典故李德裕与惠山泉​鉴水别泉


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李德裕《忆茗茶》茶作品详解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武宗时,拜太尉,封卫国公,当政六年,颇有政绩。

【忆茗茶】

谷中春日暖,渐忆掇茶英。

欲及清明火,能销醉客酲。

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

饮罢闲无事,扪萝溪上行。

【详解】

李对茶颇有研究。在朝时,有授舒州牧者,李对他说,到那里后,“天柱峰茶可惠三角”。那人到任后,送来几十斤茶,李不受退还。第二年,那人“用意精求,获数角”,再次送来。李德裕看后收下,并说:“此茶可以消酒食毒。”乃命人烹一瓯茶,放一块肉泡在里面,用银盒密闭放置。第二天早上,打开银盒,内面的肉已化为水。这首诗,是回忆品尝早春茶的情景。天柱峰茶又名天柱剑毫,产于安徽潜山县(古属舒州)天柱山(又名潜山或皖公山)。该茶色翠毫显,其形似剑,因而得名,属绿茶的一种。该茶历史悠久,唐代已负盛名。此茶采摘制作都很讲究,条索紧细,味香形美,冲泡后,汤色碧绿透明,叶片舒展嫩绿如初,青花香气持久,饮之甘醇爽口。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太和进士,官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

宰相李德裕精辨长江水的轶事


李德裕是继陆羽之后,唐朝的又一位饮茶鉴水高手。据史书记载,李德裕幼时便勤奋好学,是一个学问颇深的人。这位唐宪宗时期的宰相,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建树颇丰。同时,在饮茶一事上,其精湛准确的鉴水能力,也十分为人叹服。五代时南唐的尉迟僵所著的《中朝故事》一书中记载了宰相李德裕精辨长江水的轶事。

宰相李德裕平素嗜好饮茶,而且他饮茶对水质的讲究也十分特别,虽然身在京城长安为官,却对江南之水所泡之茶情有独钟。一日,李德裕听闻他的一位挚友欲前往京口办事后,喜形于色,立即差人将好友请来并托付说:“你办完事临回京城之前,请到金山汲取一壶江心的南零水,为我带回来”。那人听后,觉得宰相所托,况且又是举手之劳,当下便答应而去。 此人去京口数日,公事办完之后正欲浮江而上,为李德裕取完南零之水后赶回长安。怎知他在船上一时兴起,开怀畅饮,酒酣耳热之际,将宰相所托汲水之事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当他酒醒之时,船只已经抵达建业,这时才突然想到忘了为宰相取水。那人站在江边正苦思冥想之际,突然望见脚下的滚滚东流江水,于是灵机一动,心下暗自思量此水不正是金山南零水的下游之水吗,上游下游又有什么区别呢,反正都是一江水,何苦再刻意返航逆流回上游取水呢!于是,此人连忙在建业石头城下汲上一壶江水,带回京城送至宰相李德裕府上交差。

李德裕见南零之水已经带回,格外高兴。立即派人烹茶品茗。然而,当他正欲细细品味茶汤之美,小呷一口茶汤时,顿露惊讶神色,自言自语道:“如今这南零之水也大不如前啊,味道实在是差了很多!”不多时,又继续说道:“这水与建业石头城下的汀水味道颇为相似”。那人间育大骇,知道此事在宰相面前已经难以蒙混过关,便据实以告,再三向宰相请罪。

印象福州之福州茶事


茶在我国不仅作为饮品而由此形成的茶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堪称佳话。饮茶习惯大概是在汉朝时最先从西蜀地兴旺起来。根据西汉金褒作的《值约》-书中提到的茶,可能早先产于川西彭山一带。按《华阳国志》之说法,茶到了晋朝,已成为四川的重要农产品了。陆羽《茶经》的出现,以经典的形式宣告了中国茶文化的崛起。茶馆业兴起于中唐,反映了当时市井茶文化的发达。坐而论道指点江山居庙堂之高则忧天下,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文人咏茶诗文的大量出现,可见当时文人茶风的兴盛。敦煌文《茶酒论》-书集中反映了中唐以后茶、酒争胜的局面,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酒"的精神品格已由盛唐到宋的逐渐减弱的演变过程。由盛唐时仙风飘逸,借酒壮豪情的李白从"酒仙"、"酒星",到中唐时白居易的"醉伊”,到晚唐时皮日休的"醉士",陆龟蒙的"醉民",再到宋时欧阳修的"醉翁”一步一步地由天上落到了人间。"茶"到了宋代便超过了"酒",成为了当时日常生活中的第-饮料了。古时整个喝茶风格是以饮茶的艺术性质来分类的,可分为文人茶,仕女茶,儒子茶等六大类型。宋代文人大多不能饮酒,而几乎都成了茶客。传说宋人盛行斗茶之风,可谓是"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壮观气并以产于福建的黑和碗为茶具,称为"建盏",另外还有"吉州黑袖碗"、"河南黑和碗"等。日本人将黑轴碗统称为"天目碗",原产于河南天目山。殊不知宋朝人就是以双手捧着重拙的茶碗吸饮茶水的,现时日本的茶道乃延用了我国古人捧碗喝茶的习惯。

"酒"做为上古饮食文化的象征(唐安史之乱之前为上古文化),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茶"是中古饮食文化的象征(安史之乱之后为中古文化),成为中古文化的符号。

二、茶"禅"是喝茶人的最高境界,是"悟"出来的。

喝茶己从"品质"到"品德"的过程,进入到"气质"到"气韵"的发展过程。"气质"为喝茶形成的外表,而"气韵"则是从外表内敛形成的"韵"。茶风的兴盛,对于文人来说,标志着新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处世哲学的形成。一般人喝茶的境界虽有点踞于"儒"而依于"道气但却逃于"禅"。茶"禅"是喝茶人的最高境界,是"悟"出来的。"禅"与茶何时联系到一块儿,已无从考证了,但可以确证"茶道"的概念是出自于唐代诗僧跤然,从此茶香中便蕴藏着"禅"意。在佛家弟子的大力推动下国人喝茶不再限于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上升成为精神层面的一种活动。日本高僧永忠和尚在徒弟感慨茶道繁复时便教诲道:"越是繁复的过程,越是能修正你浮躁的心啊。"只有当你在最接近"茶"的那一刻,也就是你最接近真正本心的时刻。"茶"教会了人们思考,"茶"的本质就是最富有鼓动性与向心力的。"茶"的简朴让人矜守、俭朴,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茶水的清香,让人犹如喝进了大自然的精神,换来脑清意爽,生出缕缕神思妙想来。因此,"禅"茶文化讲的是:正、清、和、雅。一个人,在喝茶的当下,一定会静下来,哪怕是一瞬间的安静,也就开始回光返照了自己的本心,这个本心就是良知的另一种意识。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心胸放开了,一切的悲哀和伤害便显得微不足道。心胸放开了,你就会坦荡地活着,于是就会用坦然的态度去迎接一切,承接一切。心如果能够自由,能够放开,天空才会无云,阳光才会灿烂,生命之花才会盛开。在这种"还原"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纯真的智慧,回归真实的自我本身,回归自然的原始心态,哪才是大智慧下的真正的人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茶的清新脱俗,超然物外,与佛家、道家的理念是相谐不悖的。

三、传统的中国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是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感悟有关问题。所以在茶艺当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体现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有个让世人称道的一种说法:娶妻要娶潮汕女。因为潮汕女人顾家呀,温柔贤惠而识大体。从坐、站、行到吃饭(细嚼慢咽,吃相高雅),待人接客都有一套礼仪,行为举止炯娜多姿,于是人们称赞潮汕女为"姿娘"。这种整洁得体的称呼是与潮汕功夫茶分不开的。功夫茶在潮汕人家里是件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很久以来功夫茶成为代表潮汕地区家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充满着厚重而深沉的家族感和以家为主的家庭观念,使得潮汕人深感到家里永远是那样和睦、温馨。潮汕女从小就生活在悬壶高冲,茶香袅袅的氛围之中,聆听着茶人所具有的那种温和热情丝语幽幽的心声,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富者广济天下"的哲理,使人永远地印入脑海,化为灵魂。那种从容、淡逸、清静、礼让与忍耐的美德,潜移默化地,不着痕迹地融入了潮汕女幼小的心灵、血液中、股体里。功夫茶泡大了潮汕女,长大之后她们中有些人的容貌也许并不见得胜人一筹,但比起那些心气浮躁的女人,从气质上来讲有着天壤之别。她们那种恬静、平和、多姿的神情,是多么耐人寻味。她们淡泊钱、权。包容家中每一个成员的缺点,包容家庭的不完善,包容每一种关系,包容家里资源不足。尽心地营造着一个家,一个充满着茶道、古风、旧韵、优雅、恬淡的家,形成了潮汕地区特有的家文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茶的泡沫能打动女性的心,由此而引发出女性母爱之爱。比如当今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在夏天特别喜欢喝啤酒,不管是啤酒也好,还是果汁、汽水也好,其中相当一部分魅力在于喜欢所产生的泡沫。因为气泡沫能带给人爽快的感觉,尤其是女性。在西方的神话中,美神维纳斯就是诞生于地中海泡沫中。由此,泡沫被看成是生命诞生的神秘象征。在日本,能产生泡沫的"点茶"被广泛地认为是人类生命的神秘部分以及是生命的创造。日本女性之所以普遍喜欢茶道,为之而着迷,很大原因是因为"点茶"时所产生的泡沫,能在无意识中激发出女性内心深处的为人妻、为人母的愿望。茶道讲究典雅、礼仪,使用的工具也是精挑细选的,品茶时更是配以甜美的茶点,素有"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之说。"茶道"已经超脱了品茶的范围,古人视"茶道"为一种培养情操的方式,特别是女性更是在品茶中培养出优雅、宁静的内心世界。她们重视以"道"养颜,以"道"修心,视"茶、禅为一昧"。强调清、静、和、寂,从茶的精神中汲取养分,以呵护内心的宁静、和谐。

四、茶文化的发展是要讲究个性化,讲究地域文化特点,没有个性的文化就等于没有文化。

茶植物生性格调高雅、昂扬、性格非凡,它们秉性有些热烈,有些是单枪匹马,绝不雷同。自古以来中国茶就呈现出异彩纷呈,各领风骚的文化个性。茶文化的个性,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独特的制作工艺。比如说:乌龙茶系列中的武夷山岩茶就有水仙、百极冠、铁罗汉、水金龟、大红袍、肉挂、乌龙、半天部、老君眉、雀舌、不知春、雪梅、金锁匙、佛手、自瑞香、自牡丹、奇丹等等。还有北苑御茶园(建安之东三十里,凤凰山麓北苑及其周围地区均列为御茶园。)计有:九案十二陇,以麦案、壤园、游龙案、小苦竹、苦竹里、凤凰山、带园、官平以上为内园,官坑以下为外园。宋时贡茶之采摘,很讲究阴阳五行的要求: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惊萤前开园,采摘时必须在清晨,还强调不可见太阳。《大观茶论》就有强调采茶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茶,不以指柔,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清,故有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等祥述。

焙制贡茶那就更讲究了,基本要经过从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选茶、过黄等几道工序,是要用心去做,真正做到天人合→,茶人合一。单从蒸茶和焙茶两道工序中就可见当时焰制贡茶的复杂性。蒸茶-一一人们从中分出水芽、小芽和中芽,以其诸芽分别蒸熟,尔后置之于水盆之中,剔选取其精华,仅如针般大,谓之水茶,是芽中之最精者也。然后将水芽置于盆中,酌水研磨(以二两芽为一团〉,不同品目,研磨水次均有定数,如:制作"胜雪白芽"为十六水(研磨十六次)。"拣芽"为六水。"小龙凤"为四水。其余贡品品目的茶团皆为十二水。凡十二水以上的团茶为上品。身强力壮的研工每日制作"胜雪白芽"也只能研一团。每一水研制"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后己"。水不干,则不熟,茶不熟则首面不均匀,煎时易沉(茶沉水中)。故研夫贵于强而有力者也。焰茶一一贡茶烘焰时间的长短,是按照不同品目来确定的,犹如道家练丹时那般"鬼"火神功。一般品种的茶团为六宿至八宿火,最长者有十至十五宿火,如"胜雪白芽"贡茶就要经过十五个昼夜焰制。出;惜后一说采用"过汤上初色(涂色油)气然后置于密室以扇扇之使茶团凉却。另有一说是取苏绸打磨茶团,使其光莹,显现出如山、如水、如云等各类自然图形,然后包上金销或银街就成为贡茶了。

福州的莱莉花茶在历史上也是很有个性的,曾风靡一时,走红祖国大江南北。令如今北方喝茶人难于忘怀,旦凡有到福州出差的人总是被人嘱咐别忘了带几斤地道的莱莉花茶回来。这种深入骨髓的品牌忠诚简直让你赞叹为奇迹,这份对莱莉花茶的特别情结应该说是与福州的地缘文化分不开的。

五、茶文化的个性还在各不同区域的茶楼、茶馆中体现出来。

讲到福州的茶馆、茶楼在历史上也是很红火的。七十年前,福州的街道都是狭窄的石板小路,最大的街道便是城内的南街了,最宽也不过一、二支。交通工具主要是马和轿子。南方人骑马的不多,经常的代步工具是"竹轿"。除官僚豪绅自备轿子外,一般人临时乘轿子要租用"野轿"〈当时的南门兜就有很多)相当于现在的"摩的气通常人们日常出行都是步行了。

茶亭街位于城区和台南之间,当时从南台万寿桥(今解放桥)进城或由城里去南台过往上任的、赶考的还有经商、驿递以及三教九流的都要经过这里。这里榕树成荫,正是行人歇脚的好地方,因此茶馆林立"茶庵鸟道"茶亭街因此得名。旧时有座茶亭桥,在桥两边开设好几家茶馆,"一团轩"茶馆便是茶亭桥东侧第一亭,西侧有"若春"等茶馆,其中"一团轩"最闻名。该茶馆盖在茶亭河之上,面积有三、四百平方米,三面开窗,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茶座可坐几十人,盛极一时。后随着交通发展,马和轿子消失了。茶楼的主人曾改营将桌、椅、汽灯出租给人办酒席并利用场地设说书场,邀请评话先生来场演讲史书。至一九五O年春,一场洪水将仅存的"一团轩"茶楼也冲毁了。但"茶亭街"的名字却留了下来,也留下了一段传说。这不仅是一段对茶楼文化的缅怀更是一段未了的情结,是一段对历史的追思,是一层厚厚的有待于挖掘的历史文化沉淀。如果"茶亭街"没有了茶馆,它仅仅是一条街的名字。只有当茶馆、茶铺和"街"在一起的时候"茶亭街"里面包含的文化信息才是真的。

六、"茶"文化的个性是否可以这样概括:"酒"根本特性在于醉,"茶"根本特性在于醒。

"酒"代表醉的人生,"茶"代表了醒的人生。醒的人生是对醉的人生的反思,追求着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个人价值。上世纪70年代,很多年轻一代纷纷抛弃了东方传统的价值观,提倡个人主义,社会道德一度呈现危机。因此,我们谈个性化不谈标准不行,应该先有了标准才能谈个性。这个标准就是如何与时俱进,提升茶文化的品位。在喝茶的当下保持内心的开发,校正人生的航向,创造一个精神的家园。

有道是"小隐隐山野,大隐隐闹市",如何在一个嘈杂的闹市里营造一个恬静的精神驿站,一种隐没了人间烟火气的清苦,超然无我的"灵化"意境,扫除了内心的彷徨和紧张。比如说利用茶艺的程序,从备水、备具、备茶、置茶、泡茶、分茶、奉茶、尝茶等形式,这种形式其实就是我们的祖先利用道家气功导引术的理念,采取一定的形式,让伺茶人和品茶人进入意境,达到了令人产生舒适、安逸、潇洒、愉快之情。使一泡茶能够喝出人情、诗意、乡情来,以善化人心,体验茶艺知识。到净化社会,发扬茶艺精神文化世界。这才是现代茶艺对"隐"的追求。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先要有一个规范并做好其基础性工作,可以寻求一种共识、一种宽容、一种多元,然后再谈个性与变化。秉承一个安己亦安人的态度,走一条渐进式的前进路子,也是次梯而系统的发展方案。

七、"道"是规矩,没有规矩怎么去谈茶"道"呢?

茶的制作很重视阴阳五行之道,比如"以火助水舒枯木,生水走脉展茶性。"还有道家的炼丹与倍茶之间存在着莫大的联系,素有"十焙岩茶贵如金" "三年为药,五年为丹,十年为宝"之说。在泡茶时男、女是有别的。左、右手有别,就连出手的力度也不一样也会影响茶水品质。以茶汤为例,泡茶时与人的心境有很大的关系,心浮气躁时泡出来的茶有苦涩昧,心气和平时泡出来的茶水相对比较甘甜。我们可以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待水,水可以说是能量的源泉也是载体,通过水可以承载茶中的某种信息,也可以给茶于某种能量。所以,用什么水泡什么茶是很有讲究的,喝绿茶、自茶宜用井水,喝乌龙茶宜用溪涧水,红茶宜用井水,黄茶用江心水,而喝普泻茶最宜用雪水或井水。但是不管多么纯净的天然水,如果你心不善,这水也绝不会变得纯净。在喝茶的当下,心怀感激时跟心情浮躁时喝的水,也会让同样的一杯茶水变成截然不同的味道。

水是具有记忆信息的功能,也同时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可以与人的情感或情绪产生某种共鸣。所以,喝茶、泡茶时都要调整情绪就是这个道理。

在储存茶方面也是非常讲究的,通常用锡来制作茶叶罐。锡是一种质地较软的金属,是排列在白金、黄金及白银后面的第四种稀有金属。它富有光泽,无毒不易氧化,不变色,具有很好的杀菌、净化、保温和保鲜的效果。用纯锡罐装的茶叶清香四溢,用锡壶泡出来的茶水清淡幽香。五行中具有"金"生"水""水"生"木"之说,根据《般若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换言之,在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未必就是一种真实,肉眼所不见者,却常常就是真实的存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性相随"这是自然规律。

煮茶时还必须遵从道家"红泥小火炉"等煮茶方式才能激发喝茶时行气解表功效。喝茶时启动其真韵,静下心来,从道家的"气感"中去体会道茶中的无味之味。置身其中,而超然其外,经久弥香。"茶"发展到这种境界已经成为了一门艺术,进入了文化广义的范畴里,它与诗词、绘画、歌舞、戏曲等多种文化形式相互渗透、融汇。其中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包容了哲学、经济、历史、宗教、民俗礼仪、旅游、科研、教育、医学、园艺、食品陶瓷等诸多方面的文化,既有深遂的内涵,又有广阔的外延。

八、茶文化是第四产业。所谓的第四产业,就是文化与创意的产业。

中国茶馆的发展史己有一千多年了,但始终沿着休闲茶馆,文化茶馆的套路走了下来,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运作模式上,多是"为卖茶而卖茶"的经营模式。在人员使用上多是店主人本人或其配偶、亲戚和饮茶方面专家或对茶知之较多的人组成。在品牌塑造上,缺少品牌意识。其次在茶馆建设上,缺乏茶馆价值的塑造,茶馆就像个棋牌馆。在文化层次上虽然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但未能真正理解到茶文化的真谛,文化品位薄得像一层纸。在装修方面风格也几乎相近,没有形成区域特色。其次在茶叶品种方面品种雷同,缺少口味特色。

产业的品位是可以设计出来的,就连茶叶香度和滋味也是可以设计出来。莱莉花茶的香味就是由古人设计出来的。当今,虽然有一部分茶馆,如北京老舍茶馆等已经开始注重特色的塑造,但目前从整体上来讲都还未走出传统的套路。在经营方面同质化非常严重,市场定位不清,营销意识单薄。

我以为今后福州茶文化的发展有赖于三个方面的深入与拓展:

一、茶艺的发展目标应该坚持"维护"与"创新"并重,"教育"

与"科学"相融合,"精神"与"物质"相结合。将狭义的"茶"与广义的"茶"联系起来以满足各消费群体的需求。例如,将博物馆的理念引入茶艺居,人们在喝茶时看着眼前摆放的古老茶具,思绪犹如倘佯在历史的长河里,便会感受到逝去的历史并没有走得太远。

二、产业的发展在保持传统消费基础上继续弘扬中华茶文化。追述历史,延续"茶亭街"的茶楼文化,营造心灵的驿站。开发与恢复福州莱莉花地域茶。

三、开发与发展茶食品以及对茶生化成分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应用。进行茶医学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揭示茶的保健机理和防病、治病机制。茶道的健康机理更像是→种行为医学。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行为问题比生物学问题更容易引发疾病,生活方式的确已经成为国人健康的头等重大问题。我以为茶道的健康机制是这样产生:首先通过语言。通过"茶人"们所具有的哪种温和、热情的丝语,幽幽的心声。这声音本身有着它哪固有的波动频率,说出口的话,都是-种有力的"具有灵魂的语言气这种语言足以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正心调息法:在大脑中想像着某种信息,通过呼吸让肺中充满空气,.肺在五行中属"金" "金"所发出的"声音"可在人体内处于循环状态,产生所谓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如此反复。由此得以汇集宇宙的能量,从而获得健康。物理学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每个有质量的物体都具有可以影响周围物体的引力气其二、通过"水"。大自然中的水除了冰川外,其它水源都要参与水的循环。平均每7年,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渗透到地下之后,再次从湖泊、河流、井口、泉眼涌现出来。水源循环周期越短,循环次数越多,污染程度就越深,水质也就越差,就越不适合饮用。在水源中,水分子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抱团存在。抱团的水分子越多,分子集合团就越大,水就越不容易被人体的细胞吸收。抱团水分子越少,分子集合团就越小,则越容易被人体细胞吸收,有利于体内的营养物质和氧的输送,废物的代谢,进而提高人体生理机理。古人为何主张用"红泥小炉煮水"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证明利用天然的燃料(木柴、木炭)烧沸的水其抱团的水分子很少、很小,沸腾的水泡细如"蟹眼"。其三、通过"茶","茶"是有生命的物质。你为它倾注了多少心血,"茶"就会回报你多少。《易经、乾卦》开篇即指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原理解释"茶"讲的是茶理、茶事、茶气。两座不同的山生产出来的茶,茶理就不」样。不同的两个人生产出来的茶,茶气就是不一样。这种不同"理气不同"气"的茶怎么能够拼在一起呢?若拼在一起"茶"性怎么能够一致。为什么武夷山岩茶独具岩骨花香的品质,就是因为它大多生长在岩整幽洞之中。山涧常年云雾弥满,流泉相伴。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是无可替代。历代高僧用佛家的理念做出许多佛茶并推向社会,这里有唐代天游观的"洞宾茶气宋代白云庵的"玉佛茶气慧苑寺的"铁罗汉",元代止止庵的"白极冠气明代天心寺"半山踩气清代磊石庵的"水金龟"和天心寺闻名海内外的"大红袍",这些名茶无不出自僧侣仙道之手。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之所以受人尊敬在于他们甘于淡泊,不贪安逸,不务奢华,无欲无求。人格自然就高贵了,有了淡泊心灵也就进入了宁静的世界。心静下来以后,最终达到"身心安泰"的平安境界。"身心安泰"的行为信息通过佛家子弟潜心制茶过程,将这种信息传入茶中。当人们喝了这些"禅茶"固然也就将这些信息喝入体内,引导我们的心灵通过宁静自然地也就通向了"禅"道。这样一壶好茶其中固然就有悟不尽的菩提。"信息是可以传输的,信息是可以叠加的,信息是不灭的"这是信息论中的三大原理。可惜今天的人们只是太多用于追求茶汤、茶香、茶质,拼配当中,淡忘了那清湛的"心水"。

事茶者之山水意境


经常有人问我,最近喝什么茶了,或者你平时都是喝什么茶,大概是看到了我的一些茶文章,把喝茶与写文章搅和在了一起。很多人受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误导,认为文人不喝酒、不抽烟、不喝茶,就写不出好文章。以本人而言,家父在二十年前就经过研究,将自己的小儿子定性为“酒后狂妄型”,也有朋友给我一个“酒后无德”的评语。吾等类人,酒后是万不可动笔写文章的,否则后患无穷,比吐酒的滋味难受。

我是坚决反对抽烟的,尤其在公共场合抽烟,那应该定性为全民公敌,尽管消灭不了你,但会敌视你。我甚至想,那些所谓的抽烟写文章的人,其实是拿着烟装模作样而已。文思如泉涌,才高八斗,下笔如有神,哪还用得着什么烟?

至于茶,也就这几年才刚刚入门,知道了一些茶的品种,攒了几把真真假假的紫砂壶,还有茶罐,将良莠不齐的茶叶装入其中,装个门面。倒是读了几本写茶的书,慢慢体味人家说的那些茶事,还真的受益匪浅。在民间,喝茶既是一种待客的方式,也有解渴的实际功能。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里来客人了,主人会说,下茶喝吧,客人就会客气地推辞一下:不害渴。这样的对话既是一种修养,也是对喝茶的一种认识,潜在的意念是渴了才会喝茶,那就是相当于把喝茶当做喝水,就是为了解渴止渴。

当然这也是一种待客艺术,我的老家地处潍县就是现今山东潍坊市的东南方的乡下,《潍县志》和《潍县乡土志》都有记载,称之为潍县东南乡东王松村。过去,乡下人进城不是一件小事,来回在路上走的时间比在城里待的时间还长。但是,回到村里那就是开口闭口人家潍县城里的人如何如何,至少讲三年。有一位特别能发现问题的人,总结了城里人的好处和坏处。好处是不用到地里干活,坏处是不实在。他举例,城里人见面后打招呼:老刘问,老李吃了没,老李答还没呢,老刘接着来一句我刚吃了。如果老李说吃了,老刘就回没吃的话就到我家吃。实际推来挡去都是一些客套话,喝茶也是这样,你说不渴,他就说,过会儿渴了过来我下茶喝。你说渴了,他就会说,等孩子他娘回来烧水咱下茶,也是推来挡去地客气一番。那时候,大家的日子过得都是紧巴巴的,吃饭喝茶不是一件说到做到的事。这个故事是说,老潍县城里的人懂礼数,善应酬,街坊邻居的见面如此这般地调侃几句,使人倍感亲近。

现在完全不同,吃饭喝茶不在话下。无论到茶叶市场,还是到茶叶博览会,或者被导游导进所谓的茶叶品鉴会现场,坐下慢慢喝杯茶,品品滋味,聊聊茶品,都是十分随意的事。有一年到武夷山旅行,晚上本来说好去转转山色,结果被出租车司机忽悠到了一个种茶炒茶的人家。主人热情招客,喝遍了武夷山各种好茶,最后大家也是大包小包地满载而归。过了一段时间,还是这帮人又凑在了一起,说起武夷山买的茶大呼上当,当时喝的茶与买回的茶天壤之别,简直无法下咽。后来,他们编了一个旅游景区的顺口溜,其中就有到海南不能背媳妇,到武夷山不能到家里先品后买大红袍金骏眉。记住这些训诫,我到景区或者茶馆,一般不动人家送上的茶杯茶碗,生怕喝了人家的茶嘴软。可是,诱惑不得了,今年初到某省看古建筑,因为古建筑对我的震撼,爱屋及乌,也爱上了在古建筑里面摆着的红茶。结果不言而喻,当时津津有味品尝过的红茶,回到家里就不是那个味道了。所谓自家的茶园、二姐夫炒制、主要是自己家人喝、看你喜欢就卖给你一点、卖给你我们就没得喝了,这些听上去很实在的话,从一脸厚道的人的嘴里憋憋屈屈地冒出来,很有感召力。其实,他们每天不知说多少遍,当然,也不知有多少人信以为真,不一定受骗耳朵根子的确有点软。这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职业,说起来也不该怪罪什么。

明代的陈继儒曾经为喝茶下这样的定义:“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一个人喝茶的时候,就慢慢喝,仔细品,把茶味滋润到心里,喝出精气神。两个人在一起喝茶,就可边喝边聊,品茶论茶,纵论身边大小事,两人兴趣相投,其乐无穷。三个人喝茶就是以味相投,要有对茶的认同,还要有“臭味相投”的习性、脾气、爱好、认知。在闹哄哄的景区,在连忽加悠的氛围之中,买点味道不纯的茶叶回家也是正常的。我的观点就是,人到哪里就喝那里的茶。到六安就喝瓜片,曾是中国十大名茶,到泰山就喝女儿茶,到莱芜就品品这里的传统名茶干烘。平日里,你坚持喝什么那才是你的爱好。与事茶达人高建华聊天,谈及烟酒茶,他说,烟不抽,茶必喝,每天喝,上午喝下午喝,酒两三天要喝一点。此论与我相投,所以,那天我们从中午开始喝酒,直到看着太阳西去。席间,高建华说今年是“南茶北引”五十年,他正在筹办一个纪念活动。我给出一个建议,在圣谷山茶场建一座纪念碑,把这件惠及众民的大好事告诉后人……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有言:“韵高致静,致清道和”。事茶者之山水意境,在忘我的境界中无论做茶、喝茶、写茶,都会超然于茶。

云南民国茶人之—朱文精


1913年,辛亥革命后两年,云南公派出122名留学生东渡日本求学,其中就有来自会泽的朱文精。同批留学生中,还有后来大名鼎鼎的熊庆来。不到半年时间,朱文精与来自宜良的同学陈洪畴一同考入位于静冈的日本农商省制茶部学习,成为中国最早学习种茶制茶的留学生。

其后,1919年,浙江派吴觉农和葛敬应二人赴日习茶。1919年,朱文精学成回国后,任茶叶实习所所长兼茶叶试验场场长。1923年,云南成立化学工艺厂,朱文精参与筹办,拟定《筹办云南化学工艺厂茶叶部计划书》。在该计划书中,他认为要发展茶叶出口,就要建立研究部,购置器材,征集茶样,进行近现代科学分析,研究各茶样的茶素、茶单宁、蛋白质、水分、灰分以及其他矿物质等化学、物理成分,优胜劣汰;并建议在宜良设一地制茶厂,成功后推广到景谷、缅宁(临沧)。

朱文精还认为,昆明华亭寺、归化寺、筇竹寺、十里堡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价值极高,且外运成本较低,值得推广。可惜在当时的情况下,朱文精的愿望难以一一实现,1933年,朱改行从事其他行业,令人嘘唏。

云南民国茶人之—柯树勋


柯树勋字绩丞,广西柳州府马平县人。清末官至云南河口巡防营管带。宣统二年(1910),率军平定西双版纳勐遮土司兵乱。1912年,任思茅厅同知,提《治边十二条陈》,主张土流并治,为当局采纳,遂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任总局长,后改称殖边总办,历十余年。在职期间,团结边地宣慰使及各勐土司,统一政令,卫护边防,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功绩显著,名扬边陲。

民国元年(1912),柯树勋由思茅到车里视察,了解傣族土司制度历史渊源及现状,参考英国治理缅甸孟艮办法,拟具《治边十二条陈》上呈省府,获准实行。民国2年(1913),省政府批准创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辖区即车里宣慰使司境域),内设司法、教育、实业、财政、交涉、翻译六科,柯任总局长。他与各地土司协定十三条章程,相互守约,实施设流不改土。宣慰使司十二版纳划为8个行政区,设8个分局。派员编查户口,委派各区分局委员。柯树勋在位时期,与土司关系融洽,相安无事,10余年中政局稳定。

其间柯树勋命本部第五营兵50余名带头领垦荒地;筹办富滇银行车里分行,自兼行长;督导修通思茅一车里一勐海马帮道路,沿途建站驻兵保护商旅;创设邮电局,办理邮件商贸汇兑;设立劝学所,在车里倚邦、易武兴办学校,劝导各民族子女人学。民国13年(1924)6月12日,柯树勋率各勐土司头人121人到昆明谒见督军唐继尧,受到嘉奖。通过观光,各土司开扩了眼界,知道中国幅员广大,民物众庶,加深爱国观念。1925年,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奉令改为普思殖边总办公署,柯任总办。

1926年5月,柯树勋因病医治无效,卒于车里任所。在临终前他令总务科长及各边委员共同清点家中箱柜,查明无私蓄金银,省督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拨治丧费安葬于澜沧江北岸三达山。

云南民国茶人之—白耀明


民国24年(1935),白耀明到车里、佛海、南峤三县考察农、矿、茶的情况。看到车、佛、南地区大片平坝荒山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资源丰富,但民众贫困,深感大力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之必要。

民国25年(1936)至26年(1937)间,白耀明先后到国内20余个省市考察,接着又到日本学习茶叶及其他农作物栽培加工技术。回云南后,结合云南边疆情况进行考察调研,提出开发方案。他曾为了实业开发上书省政府,其中写道:政府若只靠收税养国,是吃老百姓胡须上的饭而已。要兴办农业、工业、商业、牧业等多种多样的事业,才能达到国强民富。

民国27年(1938),云南省财政厅采纳了白耀明的建议,决定建立云南思普区茶业试验场。当年元月,在南峤建立第一个分场,同年4月,在佛海南糯山建立第二个分场。采选国内优良茶种试种,采用梯台栽种,实行科学栽种,管理和采摘。民国29年(1940),佛海总场成立,白耀明担任场长。总场在南糯山茶园中心区建立制茶厂,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制茶方法,工效成几十倍提高,质量也优良,还从上海、杭州选聘来高级技师10余名。当地傣族群众赞叹道:孔明老爹又活回来了!白耀明了解到外国人多喜欢喝红茶,为了扩大国外销路,占领海外市场,茶厂以制红茶为主,属云南省第一次制出红茶和出口红茶。

民国31年(1942),思普区茶业试验场划归云南省企业局,于当年4月1日正式将该场改称思普企业局,白耀明任总办。原茶叶试验场一分场改称安峤农场;二分场改称南糯山茶叶种植场。并且建立了樟脑培植场和志安纺织厂,白耀明兼任纺织厂厂长。

白耀明动员家乡沙甸的回族乡亲,先后迁移200多人到佛海垦殖,带来内地较为先进的农耕和工艺技术。他还引进先进农机具开垦荒地,佛海第一次出现了新式农机具。经过几年努力,安峤农场开垦田地100多亩。南糯山茶叶种植场种植茶树10万株,采用科学方法管理和采制。南糯山制茶厂建了厂房500平方米,住房17间,约700平方米;有大小揉茶机各1台,大小烘茶机各1台,有切茶机1部、分筛机1部,年生产机制茶2000担左右。

民国37年(1948)11月,白耀明卸任,出国侨居缅甸。1956年,由缅甸移居泰国清迈。1965年8月,白耀明寿终于泰国清迈女儿家中,享年72岁。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3709.html

上一篇:灰间一红艳

下一篇:古代茶故事之“谦师得茶三昧”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