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经第一章关于茶的起源讲解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经第一章关于茶的起源讲解”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是中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高约30~70厘米,有的甚至高达数十米;在巴山、峡川一带,就有这样高大的树木,树杆粗到需两人合抱,只有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到树叶。这种树的形态类似瓜芦木,树叶就像栀子的叶,花朵像白色的蔷薇,种子像棕树的种子,花蒂好像丁香,根部好像胡桃。

“茶”字的字形,有的写成“草”字头(即“茶”),有的写成“木”字旁(即“”),有的“草”“木”并重(写作“荼”)。茶的名称也有很多种:“茶”“”“”“茗”“”等。cy316.coM

种植茶树的环境,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含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土为最差。通常情况下,没有精湛的栽植技术,茶树难以旺盛生长。其栽培方法类似于种瓜,三年即可采摘。野生茶树的品质要高于人工栽培的。在阳面的山坡上或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其芽叶呈紫红色的品质要高于呈绿色的;芽叶卷曲的品质要高于芽叶舒展的。相反,在阴面山坡或山谷中生长的茶树品质不好,不宜采摘,其性凝结不散,如果饮用容易导致腹胀。

cy316.com编辑推荐

江北第一茶区大念“茶经”


山东日照因蓝天、碧海、金沙滩而富有魅力,又因盛产绿茶而声名远扬,是我国江北最大的产茶区,现有茶园面积15万亩,开采茶园茶叶总产量近7000吨,总收入近5亿元。近年来,日照市坚持把茶叶生产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不断培植壮大绿茶特色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据日照市农业局局长孔宪斌介绍,近年来日照市在农业领域全面发力茶叶,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管理方式科学化。各级农业部门通过组织茶叶科研攻关,先后取得了30余项科研成果,并建立了茶叶生态示范基地,推广了名优茶叶综合生产、机制名优茶、茶树设施栽培、茶树良种生产、无公害茶叶生产、茶叶保鲜等关键性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二是竞争理念名优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借鉴南方茶区经验,组织开展了名优茶的研制开发,已开发出扁平形、卷曲形、针型等多种形状的名优茶,涌现出碧波、雪青、浮来青等一批名牌产品。全市累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各种奖项140余次,荣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3个,山东名牌4个。三是生产要求安全化。连续8年承担并组织实施了10万亩放心茶基地建设项目,无公害茶叶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日照连续5年进行抽检,茶叶合格率达到96.7%。目前,全市已有60家茶叶加工企业获得QS认证,3家企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全市涉及茶叶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3家。四是加工工艺机械化。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茶叶加工企业迅速发展,改变了原来家家炒茶、户户冒烟的小作坊生产方式,提高了名优茶叶产量、质量。2009年全市各类茶叶加工企业达到200余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家,年加工能力在5吨以上的企业达到73家。五是市场开拓多元化。通过搭台唱戏、借水行舟等方式,不断扩大日照绿茶的知名度。先后举办了三届中国日照茶博览会,承办了全国性茶树良种、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全省茶叶质量评比等会议,部分茶叶企业在青岛、济南、北京等大中城市设立经销处200余处,个别品牌进入了北京老舍茶馆等著名的茶叶消费场所,日照绿茶外销量已占总产量的70%以上。

南茶北引以来,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让日照尝到了绿茶带来的巨大收益。目前,山东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日照市茶叶科技研究所都已经在日照成立,正在筹建的山东省茶叶学会也将不日落户日照,还有不久前成立的北方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些单位对于提升日照茶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日照茶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陆羽与《茶经》人类历史上关于茶的第一部专著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宁翁,又号竟陵子,湖北竟陵人。宋代欧阳修撰《新唐书·隐逸·陆羽传》记载:“陆羽为弃儿,由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唐代寺院多植茶树,故陆羽自幼熟练于茶树种植、制茶、烹茶之道,年幼时已是茶艺高手。陆羽12岁时离开寺院,浪迹江湖。天宝五年(公元764年),陆羽得识竟陵太守李齐物,开始研习诗书。后又与礼部员外郎崔国辅结为忘年之交,而崔国辅与杜甫友善,长于五言古诗,陆羽受其指授,学问大进。陆羽22岁时告别家乡,云游天下,结交四方挚友,开始了立志茶学的研究生涯。

公元755年,陆羽住乌程苕溪(今湖州),结识了许多著名文人,如大书法家颜真卿,诗僧皎然,诗人孟郊、皇甫冉等。多年的云游生活使他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各地茶的资料,江南清丽宜雅的山林水郭,友人的倾力支援,给他带来了著书立说的激情。公元763年,即陆羽28岁时,人类历史上关于茶的第一部专著——《茶经》诞生了。

《茶经》对茶的起源传说、历史记载,采摘、加工、煮烹、品饮之法,水质、茶器,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从而使茶学升华为一门全新的、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的崭新学科。《茶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茶文化步入成熟时期。

关于茶叶的起源


茶起初来源于云南,后经过茶马古道扬名天下。“药兄茶妹,药强茶柔”,茶乃两姊妹,哥哥是中药可治病救命,茶叶是健康养生长寿的功效,主要包括神农氏的传说和陆羽所著的茶经。相传古时一朝廷大员看不惯当朝皇帝把老百姓生命当儿戏,便亲自尝品,试以了解其性从而济世救民。后神农氏得出中草药的四种味道及其功效:苦---下火之效,酸---除湿之效,微甜—皆有温补之效(寒病就是指人感到冷,打寒颤等。),涩---补肾阴虚之效,非肾阳虚。从而达到可通过体表特征判别四诊八纲,医生通过看脉,从而对症下药。

有一次其妻突感不适,食欲不振且全身酥软无力却找不到原由。他便下定决心去找寻可医治妻子的良药,在其疲惫不堪的时候瘫倒在地,此时一棵大树垂下来的树枝正好在他的头上,他饥渴难耐疲惫不堪后吃了叶子,本想只是解渴,却不曾想到突感口中生津止渴,后采摘给其妻治病,后研究这到底是什么,是药?是树?后觉得都不是,乃是茶。可煮汤,可泡脚,养生茶可长期食用,百病不侵。几千年后,陆羽亲自去考察茶的习性,可流传于世的仅只前五部茶经,撰写到第六部茶经的时候,陆羽到了日本的一个寺庙继续写直至离世。而第六部茶经也就流失在日本寺庙之中。后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地位,时至今日,日本把茶艺、茶道发展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形成了很神圣的文化。

关于的起源与传说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西汉时,茶已是一种高雅消遣;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到了春秋时代,茶叶开始投入市场,到王褒时候,茶叶已经是士大夫们生活的必需品。茶,从发现至今,由祭品到菜食,到药用,直到成为饮料,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茶叶因用途、地区、茶树生长形态不同等而有不同的名称。到了魏晋南北朝,茶成为日常饮料。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是茶业大发展的时期,宋代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明清,饮茶风气达到鼎盛。到清代后期,茶叶生产开始由盛而衰,到了现代,茶叶再现辉煌,茶叶消费开始向多元化和健康方向发展。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生产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里记载了茶叶的起源和传说。《神农本草》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记载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关于这段记载,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种传说是,神农为人们治病,亲身去尝试各种草木治病的功效,在煮水的时候,偶然有茶叶从枝头飘入锅里,因此发现了茶叶可以作为治病的饮料。 第二种传说就是,神农为人们尝试草木治病的时候,尝到了金绿色滚山珠中毒,死在茶树下,茶树上的水流入神农的口里,因此而得救。

不管是哪一种传说,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茶树是神农时期被发现的。根据《神农本草》的记载,茶具有解毒的功效。经过历代医药学家的证实,茶一直都用作解毒剂,因此被人们视为珍品。

关于茶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西汉时,茶已是一种高雅消遣;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到了春秋时代,茶叶开始投入市场,到王褒时候,茶叶已经是士大夫们生活的必需品。茶,从发现至今,由祭品到菜食,到药用,直到成为饮料,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茶叶因用途、地区、茶树生长形态不同等而有不同的名称。到了魏晋南北朝,茶成为日常饮料。“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是茶业大发展的时期,宋代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明清,饮茶风气达到鼎盛。到清代后期,茶叶生产开始由盛而衰,到了现代,茶叶再现辉煌,茶叶消费开始向多元化和健康方向发展圣陆羽的《茶经》,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据历史记载:周公一生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在陕西。

先是在周原辅佐武王,在周原制礼作乐,后来在成王时代与召公分陕而治。周公虽分封于鲁,实则未居于鲁。参照《诗经》有关“荼”的章句,我们可以想见,第一个记载茶事信息的鲁周公一直在陕西从政,他关于茶事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古周原一带的现实生活。在西周时期宫廷设置“掌荼”官职,专门掌管茶叶的有关问题。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关于陕南巴人部落首领将“丹漆茶蜜”连同当地其他大宗土特产进贡周朝王室的记载和陕南地区考古研究的成果,说明生活在陕南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懂得种茶、用茶的民族。这些都证实了在西周时期乃至更久远的年代,陕西范围内茶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陕西是当时茶叶发展的中心。

《茶经》 一之源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

一、茶的起源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

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

茶的起源以及关于茶的传说


山茶科的嫩叶和芽制成的饮料,可以冷饮也可以热饮。中国人喜欢喝热茶,而年轻人和老外好像更喜欢喝冷饮,在采茶是时候,有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和一芽三叶、四叶的茶叶,这些都是可以采的。其实采茶没有标准,怎么采都是对的。现在很多所谓的茗茶,只采一棵芽,成本高价格贵,但茶叶里的营养成份却并不是最好的。其实营养成份最好的是一芽两叶,便宜又好喝。标准的西湖龙井采一芽一叶,而且要求芽比叶要更长,刚出来的叶子就立刻去采。毛峰属于一芽两叶,乌龙茶一芽四、五叶。

茶叶的起源地在哪里?答案是在云南、贵州、四川交界的地方,这里是全世界茶的原产地。早年很多人觉得印度是世界上茶的原产地,因为那时候印度茶产量全球最多。八十年代印度比中国开放,外国人到印度比较多,所以见到印度的大茶树就觉得这里肯定是原产地。然而到了89年、90年,争论已经很清楚,印度的茶叶也是来源于中国。有六方面的理由:一、山茶科茶树在中国最多;二、中国的野生大茶树比印度多得多,而且一千多年前就有记载,西双版纳甚至有有一万多亩连片的大茶树,这在世界都是罕见的,印度是不可能有的;三、中国茶树的品种最多;四、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记载最多;五、英语的Tea,欧洲的茶,在植物学分类的名字就是中国茶的意思,这个名字最早也是从中国传出去的;六、茶树的生化成份证明它起源于中国。从时间上说,茶树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至少一百万年,因为曾经在贵州发现过一个超过一百万年的化石,证明那时肯定是有茶树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和利用茶树已经有五、六千年的悠久历史,有本书叫《上下五千年》,从中就能明白:我们发现和利用茶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史基本上是同步的。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是中国医药和农业的发明者,关于他的传说非常多。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水晶肚,吃了有毒的东西肠胃就变黑,吃了好的东西肠胃是透明的红色的。有次一天吃了几十种毒药,知道吃了茶叶,这种植物在他肚子里跑来跑去,终于解了毒。这就是所以把神农关于茶的传说。

说起日本人关于茶的起源,可以去翻一下《大英百科全书》关于茶的传说。他们的传说中是这样写的:茶是达摩祖师眼皮变来的,达摩面壁沉思九年,偶睡心中如疾,把眼皮盖下来摁在地上长出一棵茶树,人喝下去可以消睡。达摩是中国佛教最大的一个流派,是禅宗的祖师爷。这个传说比较符合茶的精神。因为我们常说喝茶可以提神,还有一说就是如果睡觉眼皮打架,把眼皮割了就不用睡了。而以茶为药、做菜食用、煮茶菜汤和冲泡品饮是茶经历的四个过程。

关于红茶起源发展历史


“红茶”一名,始见于明代刘基所撰《多能鄙事》一书(15-16世纪间),陈椽《茶业通史》有述,葡萄牙人科鲁兹神甫于1556年到达中国,1560年左右回国后著书中有言:“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红色。”呈红色即指红茶汤。可见1560年以前,就有红茶了。

1607年荷兰东印度海船首次运销欧洲的红茶就是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生产的小种红茶。故可结:福建武夷山首创小种红茶,时间是在16世纪末与17世纪初之间。

首先创制的是小种红茶,由炒青发展而来。日晒代替杀青,当是在炒青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揉捻后发现叶色变红更快,于是逐渐认识了变色的规律。后在揉捻结束堆放片刻,使其发红更明显,质的变化更大,而后炒和烘,则色香味完全改变。

工夫红茶是在小种红茶基础上演变而来,清朝董天工《武夷山志》(公元1751年)载有小种和工夫的茶名。小种红茶是鲜叶加工复杂,毛茶加工简单;工夫红茶则相反,简化鲜叶加工,毛茶加工大下工夫,所以叫工夫红茶。

做茶的第一难题


好了,我们开始进入正题,先要问一个问题,茶,作为一个饮品,口感上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无论古今,也无论中外,了解了这个问题,对茶的认识就不一样了。

茶,不仅有香甜,还有苦涩。不仅有各种芳香物质、茶氨酸,还有占比更大的茶多酚和咖啡因。怎么处理好这两部分的关系,是茶口感上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随着经济发展,用大茶缸闷泡的饮茶方式让位于多次短时冲泡?那是因为长时闷泡,茶多酚和咖啡因一次性大量溶于水,苦涩过重,口感并不舒服。分成多次,就好多了。

用开水冲泡散茶方式,是明以来的主流方式。明代也有人吹这个是史上最牛的方法,但是这个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这个很大程度上因为是太祖爷要求的。实际上,老百姓可以接受,贵族不一定认同。

为什么?

因为这种冲泡对茶本身体验的力度和层次感还远远不够,茶当然是可以食用的,你光泡水喝,体验是有所缩减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茶水并食的唐代,茶是往开水里投放,煮好后分而食之。这个煮出来的,比泡出来的要丰富一些,但是肯定苦涩也要重一些。怎么办?

两个办法:一个是减少投茶量,我们现在煮茶往往是泡过之后比较淡了再煮,如果直接煮就一定是加的量很少,要不然,煮出来的茶就没法喝了。陆羽也采取了这个办法,投茶量和水的比率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第二个,陆羽加了点盐,盐可以平衡苦涩,增加汤感的润滑。但是对香气,尤其是清扬之香,只会减分,不会加分。

这样我们达到了茶和水共食的体验,比单单体验泡出来的茶水进了一步,但苦涩只是部分的解决,而且体验还远不够好。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不仅要要避免苦涩,还想完整体验的茶的丰富性,而且要力度很大的体验,怎么办?

这个要求有点为难,难以兼得,甚至可以说根本是矛盾的,但是对于宋人来说,是可以达到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3677.html

上一篇:湖州的“吃讲茶”一种饮茶方式

下一篇:宋朝饮文化饮茶方式丰富多彩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