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茶与健康:第一章,普洱茶的功效(一)

2019-12-05

茶、咖啡和可可作为现今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广受欢迎。茶的历史悠久,在漫长的人类饮茶史中,茶由祭祀品→解毒→治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饮茶也由起初的解渴功能而逐渐提升成了一种文化和艺术。如今茶不仅是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的日常饮品,而且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了人们用于茶道、茶艺的必需品。

普洱茶用于饮、药、食兴于东汉,繁荣于清朝。云南普洱茶进入清宫,茶味与茶性都不同于小叶种茶,被视为罕见的名茶,3y其原因在于普洱茶的制作原料和独特的生产工艺。普洱茶原料为生长在深山老林中的大叶种茶,具有特殊的品质,帮助消化的功力最强,保健功效显著。这种茶性非常适合清宫贵族们的需要。由于满族是个骑射民族,地处关外,天气寒冷,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因此饮食习惯以肉类为主。普洱茶能化食,又能解油腻,香气沉稳,口味醇厚,汤色入眼,因而深受清代皇室喜爱。受皇室尊崇的影响,明、清时期许多人对普洱茶的特性有深刻的体验,现存有多种文字记载。明末学者方以智认为普洱茶蒸之成团,“最能化物”;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以药性观点记载说,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柴萼〈梵天庐丛录)云:“普洱茶,性温味香,治百病,蒸制以竹苈成团裹,价等兼金。”经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茶叶的成分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这些成分大部分都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经潜心研究20多年后,美国医生推出的14种大众食品中具有保健功效的神奇食谱里,茶为首选。

千百年来,普洱茶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皆因其茶质优良。普洱茶的独特风味,还与其自然转化的过程有关。普洱茶经过特殊的加工程序,压制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茶团,置于干燥处自然阴干,再按运输要求,包装入篓,运往外地。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山高水险,古代交通极为不便,茶叶的外运全靠马帮、牛帮驮运,在山路上耽搁的时间很长,有的路段马帮一年只能走两趟,牛帮则一年只能走一转,茶在马背、牛背上长时间颠簸日晒风吹雨淋,使其内含物质徐徐转化,形成了普洱茶的独特品质。

一、古籍中记载的普洱茶功效

《本经逢原》载:“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止痢之功”陈藏器《本草拾遗》载:“治疮痛化脓,年久不愈,用普洱茶隔夜腐后敷洗患处,神效”;“治形体肥胖,油蒙心包络而至怔忡普茶去油腻,久服轻身延年。”

宋《圣济总录》中载:“须霍乱烦闷,用普茶一钱煎水,调干姜末一钱,服之即愈明·朱棣主纂《普济方》中载:“治大便下血,脐腹作痛,里急重症及酒毒,用普茶半斤碾末,百药煎五个,共碾细末。每服二钱匙,米汤引下。日二服。”

《验方新篇》中载:“治伤风,头痛、鼻塞:普茶三钱,葱白三茎,煎汤热服,盖被卧。出热汗愈。”

明代王廷相《严茶议》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

明·兰茂《滇南本草》“滇中茶叶,主治下气消食,去痰除热,解烦渴,并解大头瘟。”

明·谢肇淛《滇略》:“味重力峻,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痧气、腹痛、干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泻。”“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

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下卷“团茶产于普洱府属之思茅地方,茶山极广,夷人管业……其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普洱产者,‘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

清《普洱府志》卷之十九载:“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温,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

清·阮福《普洱茶记》:“普洱茶名扬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清·张泓《滇南新语》云:“滇茶,味近苦,性又极寒,可祛热疾。”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云:“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清·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云:“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肃肺胃,明目解渴。”《思茅厅采访》云:“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百草镜〉云:“闷者有三:一风闭;二食闭;三火闭。唯风闭最险。凡不拘何闭,用茄梗伏月采,风干,房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三钱煎服,少倾尽出。费容斋子患此,以黑暗不治,得此方试效。”民国柴萼《梵天庐丛录·普洱茶》曰:“普洱茶……性温味厚……”

cy316.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与健康:第一章,普洱茶的功效(四)


陆羽所列举的上述症状与典型肺炎或疑似病例就很接近。唐代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记载:“止渴除疫。贵哉茶也。”刘贞亮在《茶十德》中也把“以茶除疠气”列为茶德之一。茶叶对各种疮、瘘具有良好疗效,内服、外用均可。可配伍银花、甘草等。

7、消食、去油腻茶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中的消化液的分泌量,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这种功能是建立在其具有“解肥腻”、“下气”等药效基础上的。中医文献中,称其能主治“食积不化”的见于〈本草求真》。记载“去肥腻”功效的有〈檐瀑日记》;记载“饭后饮之可解肥浓”的有《老老恒言》;记载“去腻”的有《东坡杂记》、《茶谱》和〈茶经》;记载“解油腻、牛羊毒”的有〈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去人脂”的有〈本草拾遗》和《食物本草会纂》;记载“解荤腥”的有《饭有十二台说》;记载“去腥腻”的有《瓯江逸志》。用于消食、去油腻时茶量在10克以上。

8、醒酒

《广雅》、《采茶录》、《本草纲目拾遗》和《瓯江逸志》中称茶具有“醒酒”功能。记载茶能“解酒”的文献有〈仁斋直指方》;记载“解酲”的有〈续茶经》;记载茶能治“酒毒”的有《本草图解》和《药材学》;记载“醉饱后饮数杯最宜”的见于食物本草会纂》;记载“解酒食之毒”的见于《仁斋直指方和《本草纲目》。用于醒酒时茶量在10克以上。可配伍葛根花、麦冬等。

9、下气茶的“下气”功效

是指饮茶能够疏通肠胃郁结之气,使人体气机通畅,保持脏腑功能平衡。由于“下气”一词属于中医概念,其与胃之浊气上逆相关,临床功效表现多为消胀、降逆、止嗳呃。此外,文献中称“通利肠胃”、“消胀”、“开郁利气”等也是指“下气”的功效。记载“通利肠胃”者有《竺国纪游》的有新修本草)、《食疗本草三才图会》、《本草经疏〉、《饮膳正要》。记载“消胀”的有在中医文献中记载“下气《续茶经》;记载“消膨胀”的有《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开郁利气”的有《本经逢原》。关于茶的下气功效,相关方剂如《串雅》:“治虫积、虫胀茶叶五钱,青盐一钱,洋糖、棱、雷丸各三钱,为末。将上盐、糖煎好后入三味调匀,每服三钱,白汤送下。不仅茶叶有下气的功效,茶籽也有同样的功效。《本草纲目》载:“上气喘急,时有咳嗽,茶籽、百合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丸。”

10、利水普洱利水,这里的“水”,是指体内水湿之邪

所谓“利水,是萘指用淡渗利湿的药物通利小便,使水湿之邪从小便排出。在中药5健文献中从功效角度记载茶能治小便不通”或“小便不利”的有康《圣济总录》与《药材学》;记载“利水”的有《本草拾遗》和《本草求真)记载“利水道”的有《茶谱》和《茶经》;记载利尿”的有《中药大辞典》和《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利小便的有《神农食经(新修本草)、《干金翼方》、《饮膳正要》和《三才图会》。用于利水时可配伍白花蛇舌草、竹叶等。

11、通便

通便就是通畅大、小便之意。中医文献中从治疗功效角度记载茶能治“二便不利的有本草求真《食疗本草》;记载“刮肠通泄”的有《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记载“利大肠”的有利大小肠的有《本草拾遗》;记载“利二便,通大小肠”的有《中国医学大辞典》用于通便时可配伍少量生首乌、大黄等。

12、治痢

“痢”是中医学的一种病名,古称“滞下”。又因病情不同而有“赤痢”、“白痢”、“赤白痢”、“噤口痢”等名。医学研究及临床实验证明,云南普洱茶有消炎、杀菌、治痢作用,浓茶汁日服十次,可以洽疗细菌性痢疾,这与云南大叶种茶内含丰富的茶多酚直接相关。记载“止痢”的有〈本经逢原》;记载“合醋治泄痢甚效”的有〈本草别说》;记载茶能“治毒赤白痢”的有日用本草》;记载茶能治“血痢”的有〈本草求真》。治痢,绿茶优于普洱茶。单方即可取效,复方配伍较多的是与生姜同用。〈本草图解》与(《日用本草》均有茶“同姜治痢”的记载;《仁斋直指方》更是强调指出:“姜茶治痢……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宜。”

普洱茶与健康:第一章,普洱茶的功效(五)


13、祛痰痰在中医学的概念中是一种病理产物,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多指我们今天所见的呼吸系统排出的痰,无形之痰指的是痰浊,多为高血脂、脂肪栓等。茶的祛痰功效在中医文献中以不同表述方式出现,记载“去痰”的有(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和《三才图会》;记载“除痰”的有〈本草拾遗〉、《茶经〉、〈茶谱》;记载“解痰”的有《食疗本草》;记载“逐痰”的有〈本草纲目拾遗》和《中药大辞典》;记载“消痰”的有《本经逢原》;记载“去痰热”的有《神农食经》和《饮膳正要》;记载“凉肝胆涤热消痰”的有《随息居饮食谱》;记载“入肺清痰”的有〈本草求真》;记载治疗“痰热昏睡”的有《中国医学大辞典》。《瑞竹堂经验方)中载有“去痰”方剂:“痰咳,喉声如锯,不能睡卧,好茶末一两、白僵蚕一两为末,放碗内,倾沸汤一小盏,用盏盖定,临卧温服。”

14、祛风解表中医理论认为,风邪外袭于“肌表”,出现“表证”,治疗的方法是“解表”,即疏散外邪、解除表证之意。中医八法中的“汗法”即是解表的一种治法。描述茶“祛风解表”功效的中医文献如下:《本草纲目》中记载茶使人“发轻汗而肌骨清”;〈茶谱〉中记载茶能“疗风”;〈本草纲目拾遗》和《广东新语》中记载茶能“祛风湿”;《片刻余闲集》中记载有“小丿儿痉疹不出用之神效”;《茶经》则记载茶能治疗“四肢烦,百节不舒”。用于外感风寒时,用量为普洱茶5克、生姜3片、葱白2个。

四、普洱茶药理功能的现代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对普洱茶的营养、药理、功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普洱茶的药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从古老的关于普洱普茶药用功效的记述到现代物理、化学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更新,不仅茶从经验偏方及其临床效果,而且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方面对其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实验动物活体康上取得了可靠的结果。普洱茶除了和其他茶类一样具有茶叶的一般功能外,现代研究证实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疗效更为显著。

1、普洱茶降脂、降压、抗动脉硬化,具有一级预防冠心病的作用西南农业大学研究认为,茶叶在渥堆过程中,黄酮类物质中以黄酮苷形式存在者最多。而黄酮苷具有维生素P样的作用,可防止人体血管的硬化。何国藩、林月婵等在临床上的观察结果表明,饮用普洱茶后能引起人体血管舒张,血压暂时下降,心率减慢和脑部血流量减少等生理效应。饮茶可以降低人体血液中有害胆固醇的含量,而增加有益胆固醇含量,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同时可以降低血液的黏度,抗血小板凝集,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冠心病等)有效,所以,长期服用普洱茶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普洱茶的减肥作用普洱茶在水中溶解后有促进新陈代谢、平衡和节制胆固醇的奇效。普洱茶中的麴菌,含有微量脂肪分解酵的脂肪酶,这对脂肪分解具有效用;另外,减肥的作用还与降血脂密切相关。普洱茶中的麴菌可口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脂,抑制体重增加。

3、普洱茶降血尿酸的作用由于体内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等引起一些异质性疾病。在血尿酸增高还没有发展成痛风时,坚持长期饮用普洱茶可以起到治未病”的作用。

4、普洱茶的抗病毒、杀菌抑菌作用饮茶对杀灭肠道疾病病菌有持久的效果。1956年,前苏联的位科学家将弗氏痢疾杆菌放入普洱浓茶汁中,20分钟内细菌全部被杀死。汪玲平(上海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对茶的抑菌抗菌作用的实验表明,茶汤达到一定的浓度,对细菌的繁殖就有抑制作用。

普洱茶与健康:第一章,普洱茶的功效(三)


1、少睡

茶中的咖啡碱有兴奋中枢神经的功能,可以减轻疲劳。在古代和近现代文献中,具体描述“少睡”功能的措辞主要有:“令少眠”、“令人少寝“醒睡眠”、“令人少睡”、“破睡”、“不寝”等。从主治病症的角度描述茶叶的“少睡”功效有:《食疗本草》:“除好睡”;《汤液本草》:“治中风昏聩、多睡不醒”药材学》:“治神疲多梦”;《中国医学大辞典》:“治痰热昏睡”,等等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令人少睡”与现代的“提神”之称类似,都是中枢神经兴奋的结果。不过中医理论所总结的“少睡”功效,除了对生理性的睡眠产生清醒的作用外,还可用于治疗因疾病而引起的昏睡、困乏等病理现象。如宋代黄庭坚的《催公静碾茶》中有:“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尘”,普洱又如陆游的《昼卧闻碾茶》中有:“玉川|七碗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茶5健用法:单方或者复方。对生理性的睡眠产生清醒的作用时用单方或者复方;用于治疗因疾病而引起的昏睡、困乏等病理现康象,用复方,可配伍健脾化痰等药物。健脾化痰药如川贝母、苍术等。

2、安神

中医理论认为“阳浮于外”,出现烦、闷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发生惊、厥、痫主神明因于等情况。心火旺盛或气亏虚则中称茶能“清心神,《本草纲目拾遗》和《中国医药学大辞典》中称茶能志描述茶的“安神”功效的中医文献主要有:《随息居饮食谱》清神神农食经闷华佗食论能诵无忘中记载和有干金方与兄子南茺州刺史演书》及唐代温庭筠的《采茶录》中有茶能清神”久食益意思中则称为治体中烦闷等描述从主此外还有“悦而言破孤古代诗的记载中亦有不少论及茶的晋代刘琨安神功效的如宋代赵诘的《大观茶论》之“祛襟涤滞,致清导和”,明代许次辽的《茶疏》之“常饮则心肺清凉,烦郁顿释”。“sr茶的安神方剂则更是对“安神功效”的最直接的诠释,如圣济总录》的姜茶散方:“治霍乱后烦躁、卧不安,干姜(炮为末)二钱七,好茶末一钱七,上二味,以水一盏,先煎茶末令熟,即调干姜末服之。”又如《孺子方》之“疗小儿无故惊厥,以苦茶、葱须煮服之。”注意茶量宜少,冲泡时间稍长。

3、明目

茶中的维生素B2能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维持视网膜正常机能,可防治眼病,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古代文献中,称茶能“明目”的有《本草拾遗》、《茶经》、《茶谱》等;称“清于目”的有《食物本草会纂》;称茶能治“目涩”者第有《茶经》;能疗“火伤目疾”的有《本草求真》。可配伍菊花、章甘草等。

4、清头目

从功效角度看,记载“清头目”的文献有《汤液本草》的功《本草图解》、《本经逢原》、《中国医学大辞典》和《中药大辞效典》等。描述茶能治疗“头目不清”的,见于《本草求真》;记载“治头痛”者有《茶谱》;记载“理头痛”者有《古今合璧事类外集》;记载治“脑疼”者,有《茶经》;记载“愈头风”者有《岭外代答》;记载治“头痛目昏”者有《药材学》。可配伍荆芥、荷顶等。

5、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茶中的咖啡碱、多酚类物质和多种芳香物质具有清热、止渴、生津、消暑功能。记载“止渴”的有《茶经》、《神农食经》、《本草拾遗》等;记载“疗渴”的有《唐国史补》;记载“解渴”的有《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止渴生津液”的有《食物本草会纂》;记载“清胃生津”的有《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润喉”的有卢仝诗。从治疗功效而言,记载茶能治“热渴”的有《千金翼方》《新修本草》、《茶经》、《三才图会》;记载能除“烦渴”的有《药材学》、《中药大辞典》;记载能“消渴不止”的有《本草求真》;记载“渴喜一碗绿昌明”的有白居易的诗。“消暑”功效的记载见于《仁斋直指方》和《本草图解有关治疗中暑的条文有:《本草别说》中的“治伤暑”、《台游日记》中的“可疗暑疾”。可配伍葛根、麦冬等。

6、解毒解毒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毒的物质,另一方面普洱指的是中医概念中的“热毒”。茶中所含的酚类衍生物,能沉淀生物碱和重金属。因此,茶可作为重金属盐和生物碱的抗拮剂,茶另外茶中的含硫化合物,对于一些作用于硫基的毒物如砷、汞等健具有解毒作用。中医书籍中所指的“毒”,从病症方面而言以康“热毒”占最重要地位。所以,茶的解毒功能又多称“清热解毒”。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咽喉肿痛、皮肤病症及瘴、瘟等,其致病因素也多为热毒。有关茶的解毒功效,在中医文献中描述为“清热解毒”的有《本草求真》;记载“解毒”的有《中药大辞典》;在《本经逢原》中描述其为“避瘴”;《本草拾遗》中记载“除瘴气”。从治疗功效角度而言,《简便方》中记载茶能“解诸中毒”;《茶中杂咏序》中记载茶能“除浠而去疠”;《岭南杂记》中记载茶能“利咽喉之疾”。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这部1200多年前(公元780年)世界上第一部权威性茶学专著中有关于茶的效用的描述,古文译意是因茶性至寒,最宜用做饮料如感到体热、口渴、凝闷、脑疼、眼倦、四肢疲劳、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四五口茶就有显效。

普洱茶与健康:第一章,普洱茶的性味归经(二)


二、普洱茶的性味归经

普洱茶是以晒青绿毛茶为原料,经泼水、渥堆、陈化和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具有滋味醇厚、陈香显著的特点。普洱茶的原料是茶树(CamelliasinensisL)的叶片,虽然其所含成分与绿茶、红茶有所不同,但主要是成分含量上的差异,所以普洱茶也同样具有一般绿茶和红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由于其所含成分和比例有所不同,因此会有其特殊的效应。

从中医理论看来,茶也是药,是著名的“万能之药”。它和其他中药一样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正确指导下使用。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茶入心、肝、脾、肺、肾。甘、苦,微寒。甘味多补,苦味多泻,所以茶是攻补兼备的良药。

相对而言,不发酵的绿茶性偏寒,完全发酵的红茶性偏温,普洱茶经过渥堆发酵后,性较中和,不寒不热。普洱茶对热性和寒性体质均可适用,热证和寒证患者鄱可饮用,关键在于配伍和用量,适应的人群和病症极为广泛,药用有单方、复方,对人们的健康裨益很大。所以说,集药用、食用于一身的普洱茶是“二十一世纪的和平饮料”。

三、普洱茶的功效

茶叶自从被人类发现和利用以来,并且能够延续至今,最关键的不是它能使寡淡无味的白开水具有乃独特的味道,而是其具有诸多保健功效。《新修本草》记载其:“甘、苦,微寒,无毒”。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8功效。由于普洱茶经历了从生茶到熟茶的转变过程,其原料优良,工艺独特,功效也更为奇特。不仅具有茶的功效,还能温里散寒,祛瘀行气,健脾祛湿。现代医学对普洱茶功效的研究认为其有近20项功效:即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抑菌消炎、减轻烟z毒、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防龋齿、明目、助消化、抗毒、预防便秘、解酒等。其中層洱茶的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作用尤为突出。林乾良教授将茶的疗效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即: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腻,下气,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坚齿,治心痛,疗疮治痿,疗饥,益气力,延年益寿,等等。

二、宋代:茶膏的形成《普洱茶膏》第一章


《普洱茶膏》第一章:古代普洱茶膏探秘之:二、宋代:茶膏的形成很多人对茶叶史学家提出的“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这种观点提出质疑。

他们认为唐代的制茶技术加上陆羽的《茶经》,已经是中国古代制茶史上的一个顶峰,后人无人可及。怎么能说“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呢?

“盛”——依据字面的理解显然高于“兴”。怎么理解这个“盛”呢?宋代的茶叶发展比唐代又有哪些进步呢?

首先,两宋三百余年,首倡以文治国,教育兴盛。太学、书院发达,学术气氛浓厚,门第观念淡薄,科学发明之多前所未有。这时的宋朝,已悄然出现了城市化的概念,“市井”一词的出现,对宋朝的文化与经济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宋代的品茶与赏茶,有皇帝与上层人士的直接参与,打破了唐代由茶人与僧人为主导的局限。从唐代开始出现的煮茶与分茶法到了宋代更为普及。而茶坊、茶肆的出现,使茶开始走向世俗生活。一方面,上至朝廷,下至市井老百姓对盛行的“茶会”、“茶宴”与“斗茶”、“分茶”饮茶风俗的情有独钟,表明了茶在

当时已不仅仅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上升到一门高雅的艺术,是相聚赏玩娱乐的主要交际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再次,“茶人群体”进一步扩大,茶叶专著与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相比唐代显著增多。较著名的如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陶谷的《茗荈录》,唐庚的《斗茶记》,叶清臣的《述煮茶泉品》,苏轼的《叶嘉传》,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等等。

当然,这中间——宋代茶人群体中,也出现了一位几乎与唐代陆羽齐名的“超级茶人”,你很难想到,他竟然是宋代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一个遭人厌恶又令人惋惜的亡国皇帝。

在史学家眼里,他是一个玩物丧志的亡国之君,是后人引以为鉴的反面教材。

在政治家眼里,他是一个低能儿,不懂得辨别忠臣与奸佞,是一个胸无大志,只会贪图享乐的昏君。

在艺术家眼里,他又是一个造诣极高的书画家、诗人。

在茶人眼里,他又是对中国茶及茶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他本来是不应当做皇帝的。他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十日。既不是嫡出,又不是长子。这种特殊的身份在其他皇子面前显得另类,在讲究嫡出为正宗的皇宫里,自然形成受关注的程度与皇室的约束少于那些嫡出的皇子。换来的自由度也高于其他皇子。或许,他天生就不是做皇帝的胚子。这种放任,却使他从小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放荡的习性。

公元1100年正月,年仅25岁的皇帝哲宗,也是赵佶的哥哥英年驾崩,没留下子嗣。显然皇帝的人选只能在哲宗的兄弟中选择。神宗共有十四子。当时在世的有包括赵佶在内的五人。赵佶虽为神宗之子,却并非嫡出,又非长子,按照祖宗法度,他并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赵佶获得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向太后的青睐,并在其鼎力支持下,使他在19岁时,意外地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选择宋徽宗(赵佶)当皇帝,显然是大宋王朝的一次严重失误。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宋哲宗朝宰相范纯仁,在常州病死。在他的遗奏中即有劝宋徽宗当政要做到“清心寡欲,约己便民”之言。此话说得极重,非常直接地批评宋徽宗(赵佶)平日里纵欲过度,这在宋朝士大夫中是极为罕见的。

宋徽宗(赵佶)于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他重用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他派人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在位期间,爆发方腊、宋江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他见大势已去,慌忙将皇位传给他儿子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

靖康二年(1127年),他与他儿子钦宗一同被金兵俘虏。后被押往北边囚禁,自此,北宋灭亡。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耻。”

宋徽宗后来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享年54岁。

后来的史学家始终有一种疑问:什么原因使宋徽宗这样一个昏聩低能的人,爬上了皇帝的宝座?

有人说,是他表面的儒雅迷惑了擅长政治权术的向太后。

也有人说:这是天意——天要亡大宋国,选择了这么一个亡国之君。

但是,正是这样一个昏君,在艺术造诣上却独树一帜,至今被后人津津乐道。他治国无能,但艺术才能颇高。

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宋徽宗传世不朽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此后八百多年来,迄今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可称为古今第一人。

他的画作也可圈可点。从古迄今,均属于“国宝级”的收藏品。宋徽宗本人的创作偏于粗犷的水墨画。传世作品中,有其签押的作品较多,但所画比较工细的,如《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雪江归棹图》(以上均藏于故宫博物院)、《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翠竹双雀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等作品皆被专家认定为是画院中高手代笔之作。只有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四禽图》卷和上海博物馆藏的《柳鸦图》卷被认定是他的亲笔,两画都是水墨纸本,笔法简朴,不尚铅华,而得自然之趣。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图》也属此类。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也和这位书画皇帝不无干系。宋代画家张择端在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因此,后世的一些史学家因为宋徽宗的这些贡献,也大加惋惜。如《宋史》在《徽宗记》中,就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意思是说宋徽宗什么都能做,唯独不能当皇帝。

宋徽宗对后人还有一项重要贡献,那就是“茶”。恰恰这一点,除了茶叶专家外,极少被后人熟知。如果我们从互联网上去搜索“宋徽宗”这三个字时,映入眼帘的是大量关于他生平及书画方面的报道,而对他热衷的茶事却鲜有介绍。

其实,宋徽宗是继唐代陆羽之后又一个最著名的茶叶专家。也可以说是“大家”。他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总共三百多个皇帝中唯一一个写茶书的人。

宋代斗茶成风。《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斗茶。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陆羽和陆羽的《茶经》的话,那宋徽宗会凭借他的《大观茶论》一书,理所当然地摘取“茶圣”的桂冠。

《大观茶论》是在大观年间写成的茶论,共20篇。1107年成书。全书2900字,正文分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对于产地、采制、烹调论述得非常详尽。在色香味的审评中,《大观茶论》比陆羽的《茶经》更清楚详细。在茶道精神方面,陆羽提出了“精行俭德”,而赵佶提出了“清和澹静”,境界更深了一层。这是宋代品茗斗茶更加深入的客观反映。

让我们还回到茶膏的本身。

显然,宋徽宗精研过陆羽的《茶经》。他不仅深刻地理解了陆羽在《茶经》中对“膏”字的使用,而且也以专家的眼光将“膏”字尚未深化的内容挖掘出来。在《大观茶论》中,他提出一个鉴别茶的方法: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

意思是说:茶饼的外表如人的面目,茶饼表面含的膏状物质,如果较稀的话,会出现很多皱纹。如果表面含的膏状物质较多、较厚,即膏稠者,其表面的纹理不明显,质地坚实。

那么,这里有一个疑问:宋徽宗提出的这个膏稀与膏稠是怎么来的呢?唐代陆羽的“含膏者皱”是“蒸之、捣之、拍之”之后使茶汁溢出,经空气氧化,使茶汁出现了“膏化现象”的结果。而宋徽宗的膏稀和膏稠的提法难道与唐代工艺如出一辙?仍然是唐代“含膏者皱”这一思路的延续?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宋代的茶人已经成功地将茶叶与茶汁分离,又将茶汁还原为另一种稠状物质,即茶膏。那么,宋代是采用什么手段实现这一分离的呢?我们从宋代的另一本茶叶专著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名叫《北苑别录》。书的作者是赵汝砺,为南宋时期福建转运使主管帐司。北苑贡茶苑为宋代皇宫直属的茶园,专门为宋代皇室采茶、制茶的贡茶单位。它始建于公元976年。在宋徽宗当政的二十五年中,北苑贡茶苑最为红火。

在这本书里,赵汝砺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

“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

这段话的意思是:蒸熟的茶叶称“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用布包裹起来,再用竹皮捆绑,然后放到大榨床下挤压,半夜时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这是翻榨。

需要说明的是,《北苑别录》的作者赵汝砺在写到这里之后,又缀上几句话:“盖建茶味远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流其膏,建茶唯恐其膏之不尽,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意思是说:北苑的贡茶(也称建茶)味道厚重,不是其他茶能比的。江茶害怕茶汁流失,而建茶却担心茶汁流不干净,因为茶汁流不干净使茶色混浊,异味太重。

乍一看这几句话,不知是生产茶膏的工艺,倒认为宋代的饼茶一味地将茶汁挤出才能算做好茶。但是,如果真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话,那榨去茶汁的茶叶一定会如木屑一般。因为失去了茶汁的茶叶也就失去了茶的本味,不可能有品饮的价值。但作者为什么又这么说呢?

其实,后几句话是作者的障眼法。毕竟北苑贡茶苑是皇家茶园,有相当严格的保密制度。不可能允许任何一个知情的官员随意将这里的秘密对外泄漏,更别说以书籍的名义。

实际上,作者是在有意无意中,很巧妙地将茶膏的制作工艺记录下来。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着茶膏作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他说:饼茶多数用茶膏涂在饼茶的表面,因此有青色、黄色、紫色、黑色的区别。实际上,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提到的“膏稀者”与“膏稠者”都与茶膏涂在饼茶表面多少与厚薄有关。

其实,宋代是中国名茶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从《宣和北苑贡茶录》(宋代熊蕃所著)中,可以体察到为皇家所造团饼茶那出神入化的皇室茶谱。其中尤以龙团凤饼为精致致极。熊蕃在他的书中,录有38种团饼茶模型,有方、圆、椭圆、花式等,造型多姿多彩,饰面用龙凤图腾,祥云氤氲,寄托一种神韵,其茶名“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龙园胜雪”、“玉除清赏”等更是引人入胜。这其中,有一条是后人极少发现的,就是茶膏也为其增色不少。如果没有“珍膏油其面”,会使其逊色不少。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是有三点原因:

一是这种制茶法因为工艺复杂,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被朱元璋斥之谓“奢侈”。它只满足少数人的享乐,大部分人或者说平民百姓根本消费不起。那时的团饼茶素有“一朝团焙成,价与黄金逞”的说法。真正是黄金有价,贡茶无价。朱元璋少时贫穷,深知社会底层人的辛苦。他知道,这种龙团凤饼制茶方式的延续,距离普通人民大众愈来愈远。因此下决心取缔这种制茶模式,改用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的“散形茶”,目的是要使普天之下,他的臣民都能享用饮茶的快乐。

二是唐宋延续下来的贡茶制度,造成当时的各级官吏对茶农与茶工的剥削愈演愈烈。到元代时,多次爆发了小规模农民暴动,反抗朝廷对茶农的盘剥,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朱元璋取缔“龙团凤饼”的同时,也一并撤销北苑贡茶苑,不再设皇家茶园。

三是宋代过分强调制茶技艺,追求工艺至高至极。在制茶技艺达到顶峰之时,反倒出现无技可施。这就使一部分制茶工匠在技穷之后开始走向“旁门左道”。为了提高茶叶的香气与滋味,他们便将龙脑及一些香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香味添加剂的东西,混入茶中,使品茶者明显感到不同于其他茶的味觉,以便胜出。这种近似“掺假”的方法在当时不是少数,而是一个普遍现象,被记录在很多茶书里。可见,中国的制茶领域里的“造假”现象,自宋代起始,就一直作为行业内的“潜规则”存在,有的甚至被奉为“祖传秘方”、“祖传秘制”,一直延续至今。今天我们市场仍盛行的一部分所谓的“奇香”与“高香”茶,都与香味添加剂有关。

但不管怎么讲,明朝朱元璋的一道圣旨:罢龙团凤饼,改散形茶,使延续上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很多茶叶史专家对明朝朱元璋的做法至今耿耿于怀。他们认为,中国的制茶技术发展在宋朝达到顶峰之后,则由盛转衰。其转折点就在明朝朱元璋开国之始。

有一点,倒是我们可以认同的。纵观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明代对中国茶叶的研究也是最薄弱的。虽然明朝出版的茶书最多,据不完全统计,高达五十五种之多,而唐宋只有七种,后来的清朝也只有十一种。但明朝的茶书质量一般,没有超越唐宋时期如《茶经》、《大观茶论》等茶书的内容。绝大部分为茶区概要,风土人情,或唐宋茶书的翻版。

一、发现茶膏:中国唐代初现的茶膏雏形《普洱茶膏》第一章


《普洱茶膏》第一章:古代普洱茶膏探秘之:一、发现茶膏:中国唐代初现的茶膏雏形中国的茶叶在汉代以前是作为药来使用的。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最初的发展中,就经常将一些植物泡水给人喝,以期达到治病的效果。这种做法其实一直保留到现在,如我们今天就经常将胶股蓝、枸杞子、人参片、金银花、甘草等泡水饮用,是古代最原始的治病方法的一种延续。

茶叶在汉代以后,出现了一次革命化的转机。它已不是古代郎中(中医师)手中的一味药材,专为病人使用的,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的饮品。这次变革的意义在于,茶叶一旦离开了医药范畴,或者说离开古代郎中(中医师)开具药方的笔,而是进入普通大众日常消费的视野,其普及性与需求量大大提高,参与茶叶的种植与采摘和制作就不再成为古代郎中(中医师)的专属,而演变成群体的概念。       

于是,中国的“茶人”概念出现了。它不是某个人的称谓,而是一个群体的专称。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充满智慧的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自汉代以后,将茶树上采摘下来的一片片嫩叶加工成形态各异、滋味不同的茶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必需品。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这个群体延续到唐代,出现了一个“茶人群体”中最具杰出代表性的人物。

他就是陆羽——唐代以及唐代以后至今仍被中国人奉为“茶圣”的一个人。

这是一个怪异又令人敬畏的一个人。

我们说他怪异,是他一生中有很多无法解释的谜团。

他三岁成为弃婴,这就使遗弃他的家庭成了一个谜。我们至今也不知道他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族,更不知道为什么他在襁褓之中被养育到三岁之大才被遗弃,是生活困苦,无法养活他?还是家庭遇到了无法想象的变故,只能通过遗弃将他变相送人?

被遗弃的陆羽是被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到,将其抱回寺里养育。作为弃儿,陆羽又是幸运的。本来,智积禅师对他寄予厚望,不仅为他削发,收他为徒,期望他以后能继承佛家的衣钵。但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却对整日的抄经念佛,暮鼓晨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终于在11岁时逃出寺院,跑到一个戏班里学演戏,作了优伶。其实,他的长相很丑,又有严重的口吃,可是他却能扬长避短,专演“假官”(即丑角),竟获得了成功,在当时已小有名气。

陆羽在他少年时拒绝智积禅师为其安排终生为僧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他认为进入佛门“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场被后人评价为佛儒两道之争的大辩论,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陆羽对未来建立家室、有妻有子,得享天伦之乐的憧憬。但事实是,他一生都未结婚。虽然这其间,他与姿色秀丽的女道士李秀兰相恋了二十年,但谁也搞不清他们为什么没能终成眷属?

陆羽一生对儒学、佛学、诗赋韵律等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以其丰富的茶学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艺在社会各界乃至朝廷享有较高的声誉。正因为如此,当时的朝廷曾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但都被陆羽婉拒。以至后来研究陆羽的专家始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陆羽要两次婉辞圣命,坚决不到长安做官呢?

凡此种种,陆羽留给后人太多的谜。

正是这个留给后人太多谜团的陆羽,却在33岁时,历经十年时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初稿。此后,又经历了十年时间,特别是因编纂《韵海镜源》(唐代著名的文学著作)时掌握了大量资料,对《茶经》原稿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和增订。

至此,《茶经》遂成定稿。公元780年,48岁的陆羽在友人的帮助下,将呕心沥血数十载的《茶经》正式刻印。第二年,唐朝的德宗皇帝召见陆羽,要他烹茶,皇帝品饮后,大加赞赏,封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茶叶和茶文化的专著。它主要论述了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其内容详实、丰富,语言流畅简洁,篇幅极短,总共7000余字。自此,茶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历久不衰。

《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7000字。从各方面总结论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学。

“一之源”阐述了茶叶的产地、茶树生长特征和茶叶的功能。

“二之具”介绍采茶制茶的15种工具。

“三之造”叙述了采茶的时间和制茶工艺等。

“四之器”介绍了当时煮茶饮茶的26种器具和使用方法。

“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

“六之饮”说饮茶始于神农,闻于周公,盛于唐朝,并介绍了饮茶方法。

“七之事”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人和事及文献。

“八之出”介绍了唐代产茶的八大地区。

“九之略”是说制茶煮茶的器具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不可以省略。

“十之图”是将以上九方面的内容以白绢绘成图,看起来一目了然。

《茶经》的内容丰实,是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药理学等等。《茶经》还记载了唐朝以前的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书籍,是中国古文化的宝库。

《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学经典著作。它早于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日本的荣西禅师于1191年出版)411年,早于《茶叶全书》(美国威廉.·乌克斯编写,1935年出版)1155年。这三部茶书被称作世界三大茶叶专著,是茶书中的经典。

我们在这里之所以提到陆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陆羽所处的时代——唐代。唐代,是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少有的几个鼎盛与繁荣时期之一。我们说一个时期的鼎盛与繁荣不是单指某一项或某几项的强盛,而是百业的兴盛。在这百业中,就包括茶业的兴盛。现在的茶叶史学家们在追溯中国茶叶历史的发展中,普遍有一个共识: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即史称——茶业兴于唐,盛于宋。

“茶,兴于唐”不是史学家们的猜想,它是由几个标志性事件构成:

一是唐代开始正式开征茶税(也称“茶政收税”),说明茶叶生产与交易已进入相当的规模;

二是边疆的茶马贸易,使茶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

三是茶叶作为贡品出现,反映它的社会地位与皇家的重视程度;

四是茶学专著《茶经》的出现。它的意义在于:《茶经》不仅是一部专门论述茶事方面的专著,更重要的是向我们昭示另一种真理:任何一个重大历史时期,往往都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与重要著作相联系的。《茶经》——当然也包括陆羽本人,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和标志,又是这个时代的高度与深度。

有一点,或许是茶叶史学家所忽略的,那就是陆羽也是中国第一个茶膏发现者,或者称为启蒙人。这或许是一个新的提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陆羽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个将茶叶中出现的“膏”(茶叶加工后出现的膏化物质)记录在《茶经》里的人。

让我们先仔细品味这个“膏”字。最早,在中国的《说文解字》中,对“膏”字是这样解释的:“按,膏者,脂也。凝者曰脂,释者曰膏。”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fatintheheart),后又专指物之精华(essence)。如:膏髓(比喻事物的精华)。

再后来,古代的中医师们通过熬制的方法将动物或植物提炼出他们认为精华的东西,引申为药膏。

药膏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中的一大发明,它不仅成功地将动物与植物原始的固态形状与内含的物质分离,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浓缩性,不管是内服或是外用更方便,药性更高。

陆羽恰恰是从唐代的制茶工艺中,发现了茶叶经加工之后自然出现的部分“膏化现象”。同时敏锐地感觉到这个“膏化现象”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的药膏有相似之处。于是,破天荒地第一次将这种物质冠以“膏”的名称记录在《茶经》里。

陆羽发现的这个“膏”与当时唐代制茶工艺有直接的联系。

因为唐代制茶与我们今天的制茶方法有很大的差别。那时的制茶工艺几乎是以蒸青饼茶为主。陆羽的《茶经》主要描述的也是唐代饼茶的制作方式。我们说“茶,兴于唐”,也是以蒸青饼茶制作工艺的成熟为代表的。

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饼茶制作工艺高度概括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采之”就是采茶;

“蒸之”是将采回的鲜叶用釜蒸熟;

“捣之”是将蒸熟的茶叶未凉前放入杵臼中捣烂,成为茶泥;

“拍之”是将茶泥倒入模具中加以拍击,使其紧密坚实,不留缝隙;

“焙之”是将入模的饼茶解出,用烘焙的方法将饼茶烘干,防止发霉;

“穿之”是将烘干的茶穿成一串,便于运输和计数;

“封之”则是将茶叶成品用特有的贮藏工具进行贮藏。

当然,陆羽虽然只用寥寥的十四个字就将唐代的饼茶制作工艺给予高度概括,但内中包含更深层次的工艺环节及要求却不是我们今人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诠释的。

我们只知道陆羽倡导的制茶方法,对后来的两种茶产生很大影响。

一是云南的普洱茶。无论是传统的饼茶制作工艺还是今天的渥堆发酵的熟茶,我们都可寻到陆羽制茶的思路与踪影。

二是日本的蒸青酶茶。它是唐代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制茶方法,也是日本至今仍然保留着最贴近唐代的制茶方法之一。

让我们再回到陆羽制茶的这十四个字。

这里有与茶膏相关联的几个工序。这其中——“蒸之、捣之、拍之”三个工序是与“膏”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

陆羽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他认为在饼茶的加工过程中应“畏流其膏”,意思是如果把“膏”挤压出去,会使制成的茶饼表面像箩筛,形状枯干。他认为最好的饼茶应是“含膏者皱”,即是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这就使饼茶的表面由于“膏”的生成,形成皱纹状。因此,在唐代,陆羽认为的好茶表面上一定是“含膏者皱”,这是唐代鉴别好茶的一条标准。

陆羽在《茶经》中最推崇的好茶是“胡靴”。其外观如胡人的皮靴,有细腻的皱纹状,就是“含膏者皱”的典型代表。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后来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不能否认的是,陆羽的发现对后人起到了极大的启示,在他去世的一百多年之后,“茶膏”一词竟悄然出现了。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茶膏”名称正式出现;

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

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他茶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稀少与珍贵;

第四,茶膏一亮相,就作为贡品出现——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当时的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需要补充的是,中国的贡茶始于唐代。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贡两种。

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贡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第一次亮相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出水面的。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之后的唐代出现了“茶膏”,仍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普洱茶与健康:第五章,普洱茶与肿瘤(一)


从健康的魚度看,预防大于治病;从经济的角度看,1元钱投入到保健和养生上,可省去8.6元的治疗费用。如长期喝健康卫生的再茶,不但能使您保持健康、保持活力时能让您延年蚕寿,增寿10手以上。

《中国抗癌报》1989年1月5日第三版黄延祚先生报道,日本为全世界胃癌最高发区,但其静冈县因为产茶,居民饮茶,该县人群的胃癌发病率显著低于其他县。该报同年6月5日第四版张志学先生报道,从日本厚生省发表的资料来看,产茶地区人群的恶性肿瘤总发病率、胃癌及肝癌发病率均比非产茶地区明显较低。云南省宣威县煤烟污染严重,是肺癌高发区,但患者的性别比例显示女性多于男性。男性也受到严重煤烟污染,并且大多还吸烟,那么,为何男性肺癌死亡率反而低于女性呢?因为当地生活饮食习惯上,男性常年喝大量浓茶,而女性则较少或不喝茶。喝茶可以利尿,利于体内致癌物质及放射性物质的排泄,喝茶可消除体内致癌自由基。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根据目前癌症的发病趋势,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1500万人。该中心表示,为避免出现上述局面,各国政府应立即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根据这份研究报告,目前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是肺癌,每年新增患者人数为120万;其次是乳腺癌,每年新增大约100万患者;随后依次是肠癌94万、胃癌87万、肝癌56万、宫颈癌47万、食道癌41万等。其中杀伤力最强的是肺癌、胃癌和肝癌,分别占癌症死亡人数的17.8%、10.4%和8.8%。此外,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加拿大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癌症发病率较高,而北非、南亚及东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则较低。

据调查,20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发病人数由90万上升到130万,现症病人200多万,每年因癌症而死亡人数为140万,每年死亡的每5人中便有1人是因癌症而死,预计到2025年时将上升至270万。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上海市每年新增肿瘤患者达3~4万例,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增长数双双突破10%。临床显示,新增肿瘤患者中青年增多,并有向低龄化发展趋势。因生活方式不当而得病的人比例大量增加,其中以饮食不当与癌症的关系最为密切。天津市每年新增癌症患者1.4万,每年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2万。根据云南省国家疾病监测点1991年~2000年死亡率资料分析,恶性肿瘤10年来的平均死亡率为89994/10万,居全部死因的第二位,10年死亡率从1991年的70.79/10万上升到2000年的110.19/10万,上升了55.66%,平均每年上升5.56%。

一、了解癌症

癌症目前已是一种常见病,除了毛发和指甲外,可发生在人体各部位,中年是癌症发病的高峰时期。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死亡的老年人中,只有1/10死于癌症;而中年人死亡原因中,癌症占1/5。同时指出:死于癌症的病人平均年龄为55~59岁,比正常人减寿12~18岁。由于癌症给人的印象是“不治之症”,因此,人们往往“谈癌色变”,望而生畏。(一)癌症的概念肿瘤就是机体组织细胞在体内外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恶性肿瘤又分为癌和肉瘤,

普洱茶与健康:第二章,普洱茶与减肥(一)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明确宣布为一种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肥胖症患者人数正在以每5年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增长,粗略计算,发病人数已接近5亿,每年肥胖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死亡人数已达30万,成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个可以预防的致死危险因素,与艾滋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并称为“死亡五重奏”,并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头号杀手。因此,WHO向全世界宣布:“肥胖症将成为全球首要健康问题。”

饮茶与减肥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神农本草经》-书就提及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茶的减肥作用,“久服安心益气轻身不老”。不过《神农本草经》以及一些提及茶的减肥作用的古书,未能进一步说明茶能减肥的原因。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临床实验的研究,发现茶多酚能溶解脂肪,而维生素C则可促进胆固醇排出体外,茶的减肥功效是茶里的多酚类、芳香类、氨基酸类物质和维生素类物质综合作用协调的结果。普洱茶在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南洋、韩国,以及我国港、澳、台等地,皆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瘦身茶”等美称。

一、关于肥胖

肥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超重和肥胖两类。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不均匀,是机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常。肥胖病在我国是一种社会性慢性疾病,肥胖病系指单纯性肥胖,即除外内分泌一代谢病疾患所引起的肥胖症者。肥胖可见于任何年龄,40~50岁多见,女多于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荐标准,以体重指数(BMI)为衡量指标。BMI适用于体格发育基本稳定以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体重指数(BMl)=患者体重(干克)÷身高(米)的平方。BMI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所得的数值,简便、实用。当体重指数<18.5kg/m2时为过瘦;体重指数在18.5~20kg/m2时为稍瘦;20~25kg/m2时为正常;当体重指数数值>25kg/m2为超重。

近几十年来肥胖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肥胖的患病率较高,而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尤其是膳食结构发生变化,在营养不足继续存在的情况下也出现了肥胖和与膳食相关的慢性病急剧上升的情况。长期以来,肥胖的问题在医学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不认为肥胖是一种疾病。直到198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专家委员会才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肥胖对健康和长寿具有不良作用,其定义为机体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过多的能量”。肥胖已成为危害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肥胖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且肥胖通过机体和代谢的作用,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异常,导致并发症的产生。肥胖疾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造成病人的痛苦,并且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近年来,对肥胖的研究包括病因、机制、防治手段等成为国际大热点,减肥热也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新浪潮。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及体力劳动的减少,肥胖症患病率与日俱增。Framingham研究对5209人26年的随访资料表明,相对体重过重是冠心病发病、死亡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而且独立于年龄等其他危险因素之外。该项研究最终肯定了不仅重度肥胖患者发生冠心病危险性增高,且中等度,甚至轻度的肥胖亦可使冠心病危险同样升高。国家八五”科技攻关期间进一步发现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上升而上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随BMI上升而下降。同血糖以及多重危险的聚集性均随着时明确了超重和肥胖与冠心病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普洱茶与健康:第六章,普洱茶与衰老(一)


人体要维持生命,需要有七大生命要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益生菌和水,而只有普洱茶才具备和同时拥有这七大生命要素。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抗氧化是抗老化的重要步骤,如果能够消除过多的氧化自由基,对于许多自由基引起的与老化相关疾病都能够预防,如癌症、动脉硬化、糖尿病、白口障、心血管病、老年痴呆、关节炎等,这些疾病都被认为与自由基相关。

1991年8月26~29日在日本静冈举行的“茶与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中、日学者合作撰写的《黑茶中四甲氧基苯及其诱导体的抗氧化活性》一文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由于多数慢性退化性疾病与氧化应激有关,因此抗氧化物显得尤为重要。体内可以合成一些内源性抗氧化物,如尿酸、泛醌、谷胱甘肽硫辛酸、褪黑素等,但主要需从食物中获得天然抗氧化物,其中包括一些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E、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和组成抗氧化酶的微量元素锌、铜、锰、硒、铁。此外,植物化学元素是天然抗氧化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认识氧化与抗氧化

(一)关于氧化

1.氧化的概念

“氧化”是指自由基电子转移发生反应的过程。氧化性指物质获得电子的能力。因为自由基电子转移过程常与“氧”有关,所以该过程习惯称做“氧化”。物质跟氧发生的效应这类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物,如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氧化铝等都是氧化物。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氧化剂可以氧化其他物质,氧化时自身得到电子。常见氧化剂有氧气和强酸。氧化物指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所谓氧化,具体形容就像经长期风吹、日晒、雨淋后生锈的铁,或者像削了皮的苹果很快发黄、土豆暴露于空气中个把小时后会变黑。由于带不配对电子的自由基会像断了腿的椅子、折了翅的飞机那样,需有一个支点让自己平衡,就会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学术上将这—机体内的损害过程也称做氧化。

2.过氧化的危害

氧化对生命活动非常重要,离开氧化过程,众多生物将无法生存。但是,氧化绝对不能过度,过度就会对机体产生严重伤害。空气污染、水污染、化学污染、各种射线辐射污染、粮食食品氧化污染,以及各种应激、压力、感染等等都能引起我们人体自由基过氧化反应。我们生活中说的“氧化”,就是指的“过度氧化”。在我们生活中,过氧化现象处处可见,例如:铁锅生锈、粮食存放后产生“哈喇味”、粮食变质不发芽、土豆去皮后很快变黑。从苹果去皮后很快发黄、铁锅一个晚上即可生锈等现象可以看得出,氧化不仅速度快,而且破坏能力也非常强。

普洱茶与健康:附录,普洱与普洱茶(一)


附录

一、普洱与普洱茶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土归流,普洱置府,领1县3厅1司(即宁洱县、思茅厅、威远厅、他郎厅、车里宣慰司)。清雍正十三年置宁洱县为郡治,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月1日,改宁洱县为普洱县。1985年12月15日,改为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07年4月8日,改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时将思茅市改为普洱市。

传统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经蒸压、自然干燥、贮放定的时间而形成的。现代普洱茶制作,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作为原料,经适度潮水微生物固态发酵形成半成品后筛分形成级号散茶。然后把散茶按所需产品要求拼合后再蒸压,形成砖、饼、沱、柱等整形茶。

普洱生茶品质形成的主要成因是自然氧化,特点是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普洱熟茶品质形成的主要成因是微生物的作用,其特征是外形色泽红褐,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

如今,茶产业已成为普洱市的优势产业。据介绍,目前,普洱市茶叶种植面积在54万多亩,总产量达1.8万吨,总产值达2.28亿元,106万多人从事茶叶种植;有初、精制茶叶加工企业157户,从业人员达1.2万多,年加工能力为2.8万吨。茶叶产业已成为普洱市的骨干产业之一。茶产业作为普洱市的产业群中的一个优势产业,是该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拳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云南大叶种茶是制作普洱茶的最好原料。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对形成普洱茶的品质有重要作用,其性状特点是芽长而壮,白毫特多,银色争辉,叶片大而质软,新梢生长期长,持嫩性好,所含的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和水浸出物含量都高于一般中小叶种茶树。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在酶促作用以及微生物和水的湿热作用下,其内含物发生了一系列的氧化、聚合分解、降解和缩合反应,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等都大量减少,因此,茶树品种中内含基质茶多酚、氨基酸等重要化合物含量越高,越有利于优质普洱茶的形成。

普洱市所属地区是北回归线附近稀有的绿洲,属热带北缘及南亚热带地区,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在18℃~20℃之间,年均降水量在1500mm左右,平均湿度80%以上,气候温热湿润,区域内有哀牢山、无量山等高大山系及澜沧江、李仙江等江河水系,森林覆盖率高达70%,山上云雾缭绕,生长着大量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是茶树生长的最适宜地区。作为世界茶叶发源地中心地带的普洱市,至今仍保留着茶叶生长和发展的活化石链,该地区特有的大叶种茶具有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都无可比拟的独特品质。

二、野生大茶树和古茶园现场考察鉴定

2004年11月19日~21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中国普洱茶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野生大茶树和古茶园”考察组(考察鉴定专家组主任:虞富莲、副主任:蔡新),对宁洱县黎明乡茶源山、凤阳乡困卢山的野生大茶树和古茶园进行了实地考察。经分析研究,提出如下鉴定意见和建议:

一、从黎明乡茶源山野生大茶树的居群看,普洱县处于茶组植物起源中心范围之内。

二、据对凤阳乡困卢山茶园的典型植株的观测,该茶树在分类学上属普洱茶种,是栽培型茶树,习称大叶茶。从困卢山古茶园的茶树茶龄、分布密度和长势看,一一是目前已发现的保存较好,仍有栽培价值的古茶园之从而表明普洱县是古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

三、由于野生大茶树长期以来已经与周围环境形成了紧密的依存关系,适应性已经非常脆弱,故建议应该加以重点保护,不要随意搬迁和砍伐,尽量保持其原有的生态环境。古茶园应保持其原有的耕作方式,适当修剪病枯枝和寄生植物,防治病虫害。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可作为科普教育或旅游景点适度开发。

宁洱县境内生长着一些野生型古茶树,还生长着一些树龄在400~500年的栽培型古茶树。2005年,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的汪云刚对宁洱县境内的野生茶树和栽培型茶树的普查结果表明,宁洱县境内共有古茶树资源12.5221万亩,其中野生型古茶树12.1621万亩,栽培型茶树3600亩。宁洱县凤阳乡宽宏村和把边乡团结村一带的白草地梁子,分布有万亩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团结村有野生茶林8000亩,宽宏村有野生茶林2000亩。

普洱茶与健康:第七章,普洱茶安全性的研究(一)


“茶的发现和对世界的推广是中国继四大发明后第五大最伟大的发明和贡献。”

普洱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料,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积淀,饮普洱茶是崇尚和“回归自然”的表现,既体现了药食两用特色,又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既突出了自然药的特性,又拓展了普洱茶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思考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洽病、而且注重怎样改变亚健康状态,使身体更加健康,从而达到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目前,饮料市场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在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和精美的包装后面,隐藏了许多问题,许多饮料只有短短几年的寿命,追求健康的人们害怕这些碳酸饮料带来负面作用。而已有几千年茶饮历史的中国,在饮茶与健康方面至今未发现有什么不良表现。普洱茶作为一种药食同用之品,尤其是长期饮用的饮品,对其安全性的要求较高。近年来,国内普洱茶产销量在稳步增长,被冠以“减肥茶”、“窈窕茶”、“美容茶”等美称,大批出口到我国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韩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普洱茶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出口茶类,国内市场需求量也以大城市为先导迅速增长。

普洱茶作为我国传统食品、饮品、药品,已有较久的安全使用历史,目前尚没有与普洱茶相关的流行病毒性调查及食用毒害事例报告。从某种意义上讲,食用普洱茶的正规主导产品是安全的。

一、食品的安全性

(一)食品的安全性和谐社会对食品安全具有内在的必然要求。食品是人类生存、劳动和繁衍的物质基础,对其基本要求是无毒、无害,符合一定的营养要求,不能存在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心凝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国食品保障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品供给问题建立起来的,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够。建设一个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为目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食品产业水平的提高相适应的全程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已迫在眉睫,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必须建立各级各部门责任追究和监督考核办法,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等措施,形成执法合力,构筑一张没有监管“盲区”的“监管责任网”。

一定的营养要求,不能存在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心凝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保障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品供给问题建立起来的,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够。建设一个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为目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食品产业水平的提高相适应的全程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已迫在眉睫,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必须建立各级各部门责任追究和监督考核办法,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等措施,形成执法合力,构筑一张没有监管“盲区”的“监管责任网”。

普洱茶与健康:第四章,普洱茶与高尿酸血症(一)


在普洱茶与痛风关系的临床研究中,我们体会到,在发现血尿酸增高还没有发展成痛风时,坚持长期饮用普洱茶,能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可以免受痛风之苦作者

痛风病以其发病率高,治愈困难,且愈后复发率高,患者疼痛无比,迁延难愈,导致多种合并症产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0世纪人类十大顽症之。

一、关于痛风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患者95%是男性,好发年龄多在30~40岁;女性多在绝经期后发病,症状轻,有家族遗传性。临床经历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和慢性关节炎期。类似中医之痹证、历节风病等。其临床特点为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活动不灵便,血尿酸增高(急性发作期血尿酸超过420毫摩尔/升)。它的主要特点是体内尿酸盐生成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从而引起血液中尿酸盐浓度升高,临床上称为高尿酸血症。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而嘌呤是由人体细胞分解代谢产生的。血尿酸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在组织,尤其是关节及肾脏中沉积而引起关节炎的反复发作。严重者会造成关节活动障碍或畸形,临床上称为痛风性关节炎。尿酸在肾脏沉积后,形成尿酸性肾结石及肾实质损害,临床上称为尿酸性肾病,又叫痛风性肾病,可引起肾绞痛发作、血尿、肾孟积水及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发生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这是导致痛风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对于痛风病的治疗都局限于西药对症治疗,常规治疗药物(秋水仙碱、保泰松、消炎痛、布洛芬、炎痛喜康、ACTH及强的松等)虽能取得明显效果,但副作用大,常见的副作用有胃肠功能紊乱、肝肾功能受损、皮疹、皮炎等,药物一停,常会复发,故不是根本解决之道。缓解期病人往往以为不疼就没事,但事实是,体内血尿酸持续偏高或波动正慢慢地损害了肾功能,这才是最可怕的。血清尿酸盐浓度越高,时间越长,发生痛风和尿路结石的机会就越多。

血尿酸升高,而没有出现关节疼痛等临床症状,叫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内源性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为重要。目前对于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缺乏病因治疗,因此不能根治。长期的血尿酸增高,会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沉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最常侵犯大脚趾根部的关节,但也常见于足的其他部位、膝关节、腕关节、手指关节和肘关节。痛风患者还可发生内脏损害,最常见的是尿酸在肾脏沉积引起痛风性肾病和肾结石。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有痛风患者近5亿,仅中国潜在发病人数多达上亿。由于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很大部分要发展成临床痛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防为主,祖普洱茶5健康国医学“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原则,有效地治疗高尿酸血症对于防治痛风具有重要意义。

(一)痛风的病因

现代医学的认识:痛风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属遗传性疾病,并且与肥胖、原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继发性者可由肾病、血液病、药物及高嘌呤食物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疾病,治疗以及时控制疾病的急性发作、降低血尿酸水平为原则。此外,痛风常见于肥胖、高甘油三脂血症及高血压病人。肥胖者尿酸产量会增多且排泄会减少,引起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若临床上同时出现这些疾病,也可能造成不易控制的情形,因此,在检查时应同时注意评估。痛风的起因是血尿酸过多(hyperuricemia),按高尿酸血症形成的原因,可将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在此基础上,根据尿酸生成和代谢情况,又可进一步分为生成过多型和排泄减少型。

《普洱茶与健康:第一章,普洱茶的功效(一)》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与健康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866587.html

上一篇:普洱茶与健康:第一章,普洱茶的功效(三)

下一篇:普洱茶与健康:第一章,普洱茶的性味归经(二)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