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藏族的酥油茶饮茶风俗及传说

2019-11-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藏族的酥油茶饮茶风俗及传说”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藏族的酥油茶饮茶风俗及传说”相关知识!

酥油茶,顾名思义,它是用茶、酥油和水等原料制成的一种日常饮料,藏族人之所以每日都离不开这种饮料。主要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地区。这个地区空气稀薄,气候高寒,雨水稀少,蔬菜瓜果更少,而他们又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这就需要用茶来消解“其腥肉之食”和“青稞之热”,并用来补充营养成分的不足,因此酥油茶便成了藏民每天必不可少的一种饮料。

传说酥油茶还是唐代的文成公主创制的。文成公主在出嫁前就非常喜欢饮茶,远嫁西藏时,她的嫁妆里就有很多箱各种名茶,藏民的饮食是以牛肉、牛奶和糌粑为主,水果、蔬菜极少,这就使得文成公主很不适应。开始她用茶水解腻,就舒服了很多。可是几年后她带来的茶叶不多了,与长安路途遥远,担心一时给不上,她就在牛奶里掺些茶水饮用,觉得很是不错,这就形成了奶茶,文成公主将这种奶茶赐给诸位大臣饮用,都觉得喝口奶茶,齿颊留香,肠胃清爽,解渴提神,于是藏民们纷纷向内地购买茶叶,使得奶茶就风行藏民地区了。m.CY316.COm

后来,文成公主又将酥油、松子仁和少许盐巴一起烹煎,就形成了酥油茶。这茶香喷喷,成津津,味道更好,很快地得到了藏民上下的认可。他们出于对文成公主的尊敬,就将敬酥油茶作为一种赏赐、敬客的最隆重礼节。

制作酥油茶的酥油,是煮沸的牛奶或羊奶,经搅拌冷却后凝结在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先将茯砖茶用水熬制成茶汁,再在茶汁里加入酥油和炒熟、捣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类,再放上少量的食盐、鸡蛋等,倒入竹制或木制的茶桶。然后用木棍上下搅拌,使茶、油和食盐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最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香味浓郁的酥油茶。

酥油茶是由多种食料混合而成的饮料,因此它色泽淡黄,味道鲜美,咸里透香,咸中有甜,香气扑鼻,滋味多样。能止渴,能充饥,能暖身,能补充营养,成为藏民们最为喜爱的日常饮料。

茶文化精选阅读

北方酥油茶介绍


北方酥油茶

酥油,和奶油等奶源性产品一样,是从当地产的鲜奶中提取的,好的羊奶酥油,外观呈乳白色。从牛奶中提取的,则以金黄油润为好。

相较于奶茶,酥油茶是蒙古族、藏族等民族饮用的一种较为讲究的茶,藏语叫“恰苏玛”,意为搅动的茶,是当地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饮料,除了用于平日生活和接待贵客,各类礼节活动中也经常见到。相较于清茶,酥油茶的口感更加润滑香甜,如再配以核桃仁、花生、芝麻等作料,则更力口香醇。

简单的酥油茶制法,是将茶水熬好后,碗中放一小片酥油,然后用滚茶冲泡,待酥油融化后饮用,稍讲究一点,则会用到专用的酥油茶桶,将茶水滤去茶渣后与酥油一同放入,并用木柄上下搅打,几百次之后,酥油逐渐和茶、盐相互融合,然后再加热饮用。

传至现代,除了少数地区仍在使用这种方法,一部分人开始使用小型食品加工机,通过高功率搅拌,做出口感更加香滑的酥油茶。

喝酥油茶要知道的礼仪


酥油茶的喝法,德钦藏族喜欢加奶渣,中甸、维西藏族则追求纯正。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

1、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

2、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倒茶时,茶壶要轻轻摇晃几次,使茶油匀称,壶底不能高过桌面,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

3、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面前时,客人端起碗来,用无名指沾茶少许,弹洒三次,奉献给神、龙和地灵。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不能一饮到底,留一半左右,等主人添上再喝。

4、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一般以喝三碗为吉利,不一口喝完。

注意:热情的主人总会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如果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满含西藏茶文化的酥油茶


西藏高原上的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藏族茶俗:客来敬茶

茶叶在唐以前亦称荼,《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喝茶是藏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客来敬茶,是藏族茶俗中最主要的内容,反映出他们日常生活的恭敬、和睦、祥和的气氛。

在西藏,不管是在农区、牧区,还是在城镇,无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住的友人,一踏进主人家门,首先端出的是香喷喷的酥油茶,主人双手捧上,恭敬地请你喝一杯,接着再寒喧议事。请喝茶是藏族人民好客的表示。

在西藏民间,藏族把敬茶作为远别的一种重要礼仪,祝愿亲朋好友一路平安。村口、车站、机场,常常可以见到送行的人们背着盛满酥油茶或甜茶的暖水瓶,为亲友送行;小孩生下来的第二天(女孩是第四天),亲朋好友也要带上酥油茶为之祝贺;到医院里去探望病人,带上一瓶浓浓的酥油茶或甜茶,病人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在西藏高原,这种带有草原风味、具有独特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一千多年来,已深入到藏族人民的社会风俗、社会礼仪和生活艺术各个方面,从茶礼、茶具、烹茶方式和饮茶习俗等形成了西藏高原茶文化的特色。

制作饮用:传统艺术

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以产于四川、云南的青砖茶作原料,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荚沽),滤出茶叶,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加入酥油,再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棍子)上下来回搅动,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走入高原人家,现在不少人都使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使这一传统的饮食习俗被赋予现代的操作方式。

在西藏,喝茶的茶具也十分考究,喝茶的茶碗有瓷碗噶吁、银碗俄波、玉碗央池、木碗星泼等。按藏族传统,民间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是木碗,这种木碗一般用桦木、杂木雕琢而成。用木碗喝酥油茶具有不烫嘴、喝茶香、携带方便等特点。

一般藏族的早点喜欢吃强木都。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糌粑、干酪粉(细奶渣)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将糌粑用勺搅着吃。藏族一天到晚离不开茶,一般早上更要喝茶。如果在农牧区,你可见到几乎每个藏族家庭都有火钵,上面经常煨着一壶清茶。有条件的家庭早茶必须是酥油茶,到中午以后就喝清茶了。藏族民间对喝茶也十分讲究,喝茶时不能作响,而要轻啜慢饮,喝茶发出声响被当成缺少修养的表现。

营养价值:强身健体

酥油茶中的酥油营养价值很高,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他所著的《四部医典》中就论述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新鲜酥油凉而能强筋,能生泽力又除赤巴热,即是说新鲜酥油润泽气血,精力充沛,使皮肤不粗裂,还能治疗粘液及发热性疾病。认为酥油可益智增热力,千般效用延年称上品,可促进人的体力及延长寿命,人们日常饮食靠油类,体内供热内脏可洁净。体质即补气力容颜添,五官坚固长寿到百年。

藏医学认为,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还可使精液增多,滋润肠胃,和脾温中,润泽气色,精力充沛。酥油茶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质,还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民,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于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他们只有靠饮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并且饮茶可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它会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大量饮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这能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所以,藏族人民将酥油与茶同饮,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苗族人饮茶风俗八宝油茶待客


在湖南和湖北生活的苗族人喜欢喝一种八宝油茶,是由八种左右的原料配置而成的。它是将茶叶与玉米、黄豆、花生、豆腐于、粉条、茶油、花椒、生姜等料拌在一起,经过炒熟加水煮泡而成。这八种原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或身体保健的需要适当调整,也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而选用合适的原料。如果说它是一种稀释的茶食更为贴切,不过当地苗家都称之为油茶,也叫油茶汤。

制作八宝油茶的关键是炸茶。所谓“炸茶”,并非是炸茶叶,而是炸油茶的作料。这些作料有黄豆、花生米、豆腐干丁、粉条、熟玉米等,分别用茶油炸好,再装入茶碗中待用。冲茶时先在锅里放人适量的茶油,等到油热时放进适量的茶叶和花椒,翻炒到茶叶发出焦糖般的香味时,就加上点姜丝,再注入白水,直到煮沸后,将茶汤分别倒人放有作料的茶碗里,八宝茶就泡好了。

所选用的茶以绿茶为主,如龙井、毛峰、瓜片、碧螺春等都可以,用花茶也可以,只是味道不如绿茶可口。这种八宝油茶带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饮用一口,就会觉得满口生香。苗家人有句俗语说:“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这不仅说明苗家人饮用八宝茶沿袭成俗,而且还因为这种茶有解渴、充饥的作用。

苗家经常用八宝油茶待客。给客人敬八宝油茶时,要由家庭主妇双手托盘,盘中放上几碗八宝油茶汤,每碗放上一只羹匙,彬彬有礼地敬奉给客人。这种油茶汤,由于用料讲究,烹调精细,一碗到手,清香扑鼻,沁人肺腑。喝在口中,满嘴生香。饮用这样的八宝茶可以品尝到几种滋味,能给人以回肠荡气、暖心益肺的享受。不仅如此,八宝茶由于添加了多种原料,除了富有丰富的营养外,还有活血、清火、除燥、益神、和气、养颜之功效,经常饮用对身体多有滋补作用。

藏族饮茶的历史


藏族人对茶的至爱至嗜,大概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比得上。对于藏族来说,茶是生命之源泉,天神所赐的甘露,像空气、阳光、食粮一样,终生不能相离,饮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不分男女、老幼、僧俗、贵贱,无人不饮,无时不饮。由此而形成的藏族茶文化更是多姿多彩,绚丽璀灿,成为世界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大凡一种饮食习惯的形成,总依赖于所处客观环境提供的物质,而藏族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干燥、酷寒、素不产茶,为何这里的人们养成了如此强烈嗜好的饮茶习惯呢?于此有必要对藏族饮茶习惯形成的历史过程作一些探讨。

我国的茶原产于南方,其中巴蜀和云南是最早产茶、饮茶之地。顾炎武《日知录》说: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中原饮茶是秦时由蜀传去的。巴蜀不仅产茶早,而且是最先把茶作为商品上市交易的地区。西汉王褒《僮约》中记载蜀西民间贸易活动说:牵犬贩鹅,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境)买茶。说明至少在西汉时蜀人已将茶作为商品。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蜀的商人秦汉之时已与康藏高原东部的莋都夷、牦牛夷等有着交换关系,以蜀中之茶换取莋马、牦牛等。茶这时既已成为蜀中的商品,自然会在这种交换中输入高原东部地区这些藏族先民之中。不过,限于历史条件,当时产茶不多,即在内地尚未形成普遍的饮茶习惯。高原上的藏族先民当然更无饮茶的习惯。

据藏文史籍记载,茶正式输入西藏是在吐蕃王朝的都松莽布支赞普时期(676704年在位)。当时体弱多病的赞普偶然捡到小鸟衔来的一支树枝,随手扯了几片绿叶放入口中嚼,顿觉神清气爽,身体轻快,于是命大臣无论如何要找到这种树叶。后来大臣在汉族地区找到这种树叶,才知是茶,带回献给赞普,赞普经常食用,身体逐渐好了起来,于是茶便成为吐蕃宫廷一种珍贵的保健药物。这种把茶当作保健药物的情况,与内地最早对茶的认识是一样的。《神农本草》载: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都是看重茶的医疗保健作用。藏族地区干寒缺氧,食物又是牛羊肉和糌粑等油、燥性之物,缺少蔬菜。

茶中富含茶碱、单宁酸、维生素,具有清热、润燥、解毒、利尿等功能,正好弥补藏族饮食中的缺陷,防治消化不良等病症,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因此,藏族人最初仅把茶作为一种保健药看待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吐蕃王朝的前期,由于汉藏贸易尚不发达,由内地输入藏区的茶还很少,只能供王室和贵族享用,藏族人民生活中还无饮茶之习。

唐李肇《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湖者。这里所说的常鲁公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奉使入吐蕃议盟的监察御史常鲁。唐自开元后,土大夫中盛行烹茶之艺,烹茶时要加入姜、盐和各种辛香之物以调味,吐蕃赞普见而奇之,不知所煮为茶,这说明当时吐蕃尚不知唐人烹茶之方法,也还未把饮茶作为一种生活享受。再看赞普拿出的茶中,尽是当时天下名茶,寿州舒州者,指安徽的小围、六安茶;顾渚者,指浙江的紫笋茶;蕲门者,指湖北的黄芽茶;湖乾,指湖南的银毫茶;昌明者,指蜀中绿昌明茶。吐蕃宫中收藏了这许多唐之名茶,却又不晓唐之烹茶方法,正好印证了藏文史料中的记载,说明当时茶还是被当作珍贵的保健药而被王室收藏,并未成为广大藏族人生活中的饮料。

在敦煌千佛洞和新疆地区出土的一批吐蕃时期的历史文书、木简中,记载了吐蕃社会的经济生活情况,但在这些于八九世纪的文献中,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资有青稞、小麦、酒、皮张、牲畜等,却单之不见有茶,这说明至少在九世纪初以前,茶还没有进入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社会上还没有饮茶之习。

藏族民间饮茶大抵在九世纪初以后才开始,这是因为从初唐到中唐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期中,虽然因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开辟了唐蕃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渠道,推动了藏汉贸易的发展。但总的说来,唐蕃因争夺势力范围的冲突时有发生,争战连绵,在大多数时候双方的贸易关系不能正常开展,这就极大的制约了茶对藏区的输入。所以吐蕃虽很早就输入了内地的茶,但都没有使茶在吐蕃社会各阶层中传播,更没有使饮茶成为一种全社会共同的生活习惯。

晚唐以后,唐蕃双方进入了一个较稳定的和睦相处时期。从而使汉藏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了长足的进展。

战争状态的结束,使官方和民间的商贸渠道都畅通无阻,这就为茶大量输入藏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给藏族饮茶之习的形成提供了物资基础。

另一方面,晚唐时期吐蕃的社会环境也为饮茶之习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吐蕃的热巴巾赞普(815838年)开展了空前的尊佛运动,规定了七户养一僧的制度,藏地的僧从此脱离生产劳动,专事焚修,对于每日打坐诵经的僧人来说,茶的破睡和涤烦疗渴作用尤显得突出。唐朝自开元后,因禅宗盛行,坐禅之人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封氏风闻录》)。吐蕃在弘佛时,曾有大批汉族禅僧来藏传法,他们将内地烹茶的方法和坐禅饮茶的习惯首先传给了藏地的僧人。由于藏族对僧人(喇嘛)十分崇敬,他们的饮茶习惯极易被人效法。特别是吐蕃最后一位赞普郎达玛(839842在位)时大力灭佛,寺院被毁,大批僧人被迫还俗,这些融入民众中的僧人又将饮茶之习和烹茶之法直接传播于普通的人民之中。在物资生活处于相当低下水平和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人们的物欲受到相当大的抑制的氛围中生活的藏族人,茶除了能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要外,还能给他们带来心理上享受,填补生活中的一些缺憾。因而,饮茶就从功利需要的基础上更衍生了认识需要、审美价值。正如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所说:文化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饮茶作为一种文化就这样在藏族中产生并发展起来。

藏族的饮茶之习既是汉藏人民经济交流的结晶,也是汉藏文化交流的结晶,虽然今天藏族的茶文化已是独具一格,带有显著藏民族特色的文化,但寻根究底,我们仍可在一些方面发现汉族茶文化的印痕。据藏文史籍《汉藏史集》记载,藏族烹茶之法原从汉地和尚学来。我们把藏族烹茶之法和唐宋时内地烹茶之法相比较就不难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唐陆羽《茶经》记载:初沸则和水量调以盐味,第二沸则量茶当水中心而下,三沸而酌置诸盎

的煮茶方法,至今藏族仍要有用,只是熬得更久一些而已。唐宋时煮茶要加姜、盐、胡桃、芝麻、松实等。现今藏族饮茶也要加这些东西。如唐宋时饮茶是带茶叶一起吃掉的,皮日休《茶中杂咏》说:称饮茗者,必浑而烹之,与渝蔬而者无异,即是说饮茶像喝茶汤一样连汤带叶一起吃掉,现今在藏族中还盛行一种糌粑茶,即将茶粉碎合煮后,连渣带水喝,藏族有句常语:茶渣如油,给孩子吃。认为茶叶渣很有营养,不能丢弃,也源于此。

侗族的吃“煮油茶”风俗


侗家没有品茗的习惯,却有常年吃油茶的习俗。只要去过侗乡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饥解渴、脆甜味浓、别具风味的“煮油茶”。

清明前后,风和日暖,草发清香,茶抽嫩芽,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柳江畔、苗岭山旁的侗家姑娘都会背上口袋,三五成群,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把采下尖嫩细小的茶叶放入袋内;有时兴起,还会随手摘取一片树叶放入口中,吹奏侗歌曲调。那悠扬的歌声和婉转的曲调,随风荡漾在山坡上空,给人一种浪漫、抒情的感受。

侗家所采的茶,有采自栽培的茶树,也有采自山上自生的野茶树,品种繁多,如粗茶、细茶、大叶红果茶、节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担紫叶茶等。采摘的茶叶,先用开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饭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一寸厚时就可隔着一层丝瓜布,再继续煮,自然粘合,取出晒干或晾干,所形成的像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侗家常年储备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侗语叫“记协”,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四顿。农忙之时,常常送到工地上去吃。侗家人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随到随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妇操作。四方形的火炕上,架着一口铁锅,待锅里的茶油滚滚,将晒干的糯米饭粒(有的地方叫阴米)放入锅内,立即撑腰膨胀,形状如金球。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往锅内放入一把籼米,炸焦时从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片刻,闻到香味,立即冲入冷水滚开一阵,再用自制的竹篾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水即成。这时候,主人视在座人数往矮桌上摆碗筷,每个碗里放入一勺油炸米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半瓢油茶水,连同筷子一并递给客人,说:“请吃茶”,但第一碗必须首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以表敬意。客人吃完后,将空碗递还主人,主人依次摆在桌上。吃油茶的人即使有十个八个,主人绝对不会把茶碗递错,因为主人在桌上排列空碗时,心中是有数的。

第二次往碗里加入切成小片的糍粑、糯饭、籼饭、熟红苕等食物,面上放米花、黄豆、泡入茶水后,依次又递给每个客人,再次说:“请吃茶”,如此三番五次。客人如果吃饭了,就连同碗筷递还主人,或放在桌上,表示不吃了。主人客气,劝你再吃一碗时,你就说:“我只吃一点茶了!”那末,主人就只在你的碗里放些米花和黄豆。侗家的这种吃油茶礼俗,即文明,又礼貌。

这种“煮油茶”,吃在嘴里,甜香酥脆,喝入肚内填饥解渴,还可治疗轻微的感冒、泻肚等疾病,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是侗家必不可少的常年饮料。

香港的饮茶风俗


香港是一个以华人为主要居民,受东南亚文化影响严重,又被英国统治过的地区,再加上香港的免税政策,导致世界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香港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喝茶是香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港式茶文化反过来又传播给大陆、台湾,影响了众多的茶友和普通大众。

香港茶文化的一个来源是英国的红茶文化。英国人统治香港近百年,将他们喝红茶的习惯也带给了香港。在上流社会、高档酒店,喝下午茶(精美的点心是必不可少的)是很流行的活动,在下午茶的带动下,西式点心越做越精。精明的香港商人改良了上流社会的时尚,开发出各种红茶的新饮法,比如丝袜奶茶(一种用丝袜或类似丝袜的材料做滤网过滤出来的奶茶)、鸳鸯奶茶(咖啡和红茶的结合)、冰红茶等等,并将红茶引入餐厅,成了快餐店的主要饮料。全港的六千家茶餐厅、两千家快餐店每年消耗掉大量的红茶。

从一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香港茶风之盛:香港每年消费茶叶一万五千吨以上,人均2千克(内地为0.35千克/人);香港每年进口红茶五千多吨,这些茶大多以茶包——也就是袋泡茶的形式销售,香港人一年要消耗九亿个茶包。

香港的茶文化是一种务实、实用的文化。当内地还在呐喊茶为国饮,鼓励茶叶消费的时候,香港人早已把茶变成了生活本身。

在香港,吃早餐常被称为喝早茶,最传统的早茶是一盅两件,受广式早茶的影响,也就是一壶茶,两份点心。香港有像陆羽茶室、莲香楼这样的老字号餐馆。每天上午在陆羽茶室,你能看到来客们穿着相当正式,上了岁数的服务生身着白大褂、黑裤、懒汉鞋,端茶到水上点心,既有中式服务的表象,也有英式管家的傲慢。而在莲香楼和各种酒楼,喝茶则是早饭到中餐的简称,当然,喝茶时无论你点多少蒸炒煎煮烘的菜品,一壶茶是必不可少的。这种餐茶以普洱茶(不一定是云南产的呦)、白茶、乌龙茶、菊花茶为多。

香港一些酒楼的早茶特价品比较多,消费相对比较便宜,比如在湾仔的几家比较有档次的海鲜酒楼,来一壶茶,点上七八个点心(包括钵钵饭、青菜等),一锅粥,四五个人可以吃得饱饱的。一般也就一百多一点,这在香港来说是相当实惠的消费。难怪很多香港老人一大早就坐在里面,点壶茶,点一桌子点心,一份报纸熬半天,走时还打包,连中午饭甚至晚饭都带了。

喜欢香港文化,喜欢香港茶餐厅的早茶,一顿早点,透视了一种专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态度,茶餐厅文化是港人对享受生活的一个诠释。

闽南的饮茶风俗


福建盛产茶,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闽北山民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许多地方,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

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因此,八闽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各地仍历历可寻。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见功夫。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宋代始,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宋代,武夷山建立御茶园。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明正德年间,仅南靖一地,年贡茶叶76斤。清代以来,随着茶叶转输入欧洲,福建茶叶更名扬海外,英国人尤嗜闽茶,在英国诗人拜伦和爱德华扬的诗行中均出现武夷茶的名字。据茶叶专家考证,欧洲人的茶字读音与闽南方言茶的发音有直接的俗缘关系。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即茶垢),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水以泉水为佳,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说。火则以炭火为主,烧水至三沸再置于盖瓯中冲泡。人们喝茶功夫之细,与清代并无二致。

闽南一带,客来无茶等于失礼。泡茶时,先将壶水烧沸,然后将小茶壶及口不盈寸的小茶杯烫热。冲泡时,壶口距茶壶约1尺余,斟茶时手却放得很低,称之为高冲低斟。这温壶、烧壶、运壶、斟茶的规程一气呵成,自成妙境。所砌之茶,水色金黄,清香扑鼻,回味甘醇。尤其是那斟茶,几个茶杯相挨,要来回斟至七八分,谓之关公巡城,最后几滴浓茶,也要分滴各杯,称韩信点兵。主人给谁添茶,谁便要以右手中指、食指三叩桌面。据说当年乾隆帝微服出访,为大臣斟茶。大臣诚惶诚恐,用两指三叩桌面,以示两脚跪地三叩头。相因成习,遂成了闽南及广东潮汕一带茶俗之一。这一习俗在泉州最明显。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3669.html

上一篇:蒙古族的奶茶是蒙古族人的传统饮茶习俗

下一篇:茶舌子“汶水喜,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