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忙肺带不走的只有你 有茶,有故事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忙肺带不走的只有你 有茶,有故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很难在短时间里去习惯这里的一些东西,这里的一切都是不一样的,这里的人肤色都比较黑,常年生活在山里,采摘干农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黝黑的皮肤下都长着一颗朴实善良的心,这是我对这里人的初印象。 白天去采茶晚上杀青,夜里繁星点点,一杯忙肺的普洱茶道尽天下事,这里没有高楼只高山,村子坐落的稀稀落落平日里别说见个稍微有点姿色的女子会回头多看几眼,这里只要是经过几个路人都觉得稀奇,也只能吹吹牛逼消遣时光。就好比在大学时一天见的空姐比别人一辈子见的多,现在见个人都难了,然后继续喝普洱茶继续一笑了之。

刚到忙肺的第一天早晨被山间壮丽的景色震撼到,山间云雾缭绕犹如仙境,这里人这里的普洱茶长的那么优质。第二日就随当地的茶农一起上山,之前都是在书中还是视频中了解当地的有关茶的知识,身临其境之后才发现差距是那么的大,这里的一切都比书中介绍的生动的多。 下午时候我去茶地拍一些照片的时候,在我拍一些采茶的照片时他们都是很友善的,带着很浓厚的地方口音对我说别拍脸我们这么老这么丑,我应和着他们说好好好我拍手。这里的很多人把自己一辈子都给了这片茶地,从来没有抱怨过,甚至这辈子都没能走出过大山,突然间很怜悯他们,但是又很快的被他们在茶地的欢声笑语把我所有怜悯都打破了,最后消失在空山里。

这里风景很好,拍了不少照片,随后茶农对我说每年这里都有一些做茶的到我们村子来照相,他们会找一些年轻漂亮的小姑娘穿上少数民族的衣服,站在茶地里照相,我们村小姑娘都在上学,所以只能找一些当地的婆娘去照片,说完自己乐了,我也跟着乐。这是一个关于做茶和做秀的问题。

作为团队的摄影师,当然追求画面美是每一个摄影师都想要的,但是对于某些方面我很有抵触情绪,就拿做茶来说我拍的什么就是什么不会去要求茶农去做一些动作那样太假了,况且我们是去做茶,而不是没事大老远的跑去那里故弄玄虚或者消遣时光。 我们做的就是一个记录,一个完整普洱茶的制作工艺,给那些真正想了解普洱茶的人或者是喜欢四心堂普洱茶的朋友们一个好的途径并且带给最优质的普洱茶。这就是我们区别于任何一个茶人,对于做茶我们是认真的。写到这里突然又觉得少了些什么,是的落下一个故事。 到忙肺的第一天早晨我们随当地的茶农去看茶地,由于打理的好,茶树长的很好,这里的古树茶都被矮化过,所以大小都差不多,但是其中有两棵是长的比所有的都高,这时候茶农说自己小时候随父母一起来茶地天气热父母觉得我们太晒就留下这两颗茶树没有矮化每次去茶地都可以在哪下面乘凉了。一晃几十年过去父母老去这两颗茶树也越长越大,是小时候的回忆,也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啊!一般都是在晚上杀青,每天几乎都到凌晨,杀青是个体力活很辛苦,每次看到茶农都气喘吁吁汗随着结实的膀子一直往下流的时候,都会说不管是茶农还是茶人都不容易。这里是忙肺,有茶,有故事。CY316.coM

cy316.com延伸阅读

十八棵古茶树有怎样的神话故事


老龙井的十八棵茶树有一个美丽的神话。

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在天庭举行蟠桃盛会,各地神仙应邀赴会,热闹异常。

传说地仙端着茶盘往来送茶时,一不留神,茶盘倾歪,一只茶杯骨碌碌翻落到尘世间去了。地仙惊得灵魂出窍,吓得脸色煞白,出了一身冷汗,也顾不得参加蟠桃会,急匆匆下凡去寻找茶杯去了。

却说,当时的杭州龙井是一个荒凉的小山村,只有十几户穷苦人家。村里头往着一位老婆婆,无儿无女,无依无靠,只好在屋后种了十八棵茶树,维持生计。老婆婆心地善良,为人厚道,虽然自己的日子很穷,但每年茶叶采制后,经常留些茶叶,给穷人和来往过路的人消暑解渴。

地仙为了寻找茶杯,一个筋斗下到凡间,落到了西湖边上,变成一个老翁来到龙井打探茶杯的下落。这一天是大年除夕,富人家杀猪宰羊正准备过年,老婆婆却在愁着没米下锅。这时,屋门打开,走进一个银发白须的老头,正是地仙。地仙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请问这里是什么地方?

老婆婆回答:这里叫落晖坞。

地仙: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老婆婆说:听先辈讲,有天晚上,突然从天上轰隆隆一声掉下一样东西,还落下万道金光,从此人们就把这里叫作落晖坞了。

地仙听了心里明白,天上一日,人间数载,那天上掉的东西就是自己翻落的茶杯。惊喜之中,他四处张望,寻找茶杯,忽然眼睛一亮,发现门旁有一个堆满垃圾和旧物的石臼,这不正是自己要找的茶杯吗?

地仙与老婆婆搭讪:老人家,日子过得怎样?快过年了,你在做啥好吃的?

老婆婆:穷人的年有啥好过的。

地仙说:老人家,你不穷,你那个石臼就是个宝贝。

老婆婆:你净说笑话,那是个啥宝贝。

地仙:要不信你把它卖给我好了。

老婆婆:那石臼我也没用,你要就送给你了。

地仙:好,那我就买下了,明天我来取。说完地仙走了。

白胡子老头走后,老婆婆心想,石臼那么脏,要送给人家也得收拾干净,于是就把石臼里的垃圾倒进茶园,又用水把石臼刷洗了一遍,把脏水也倒在茶树根上。

第二天,地仙来取石臼,一看石臼里的东西没了,石臼也刷洗一新,忙问:那些宝贝呢?

老婆婆:那不是还在那里,只是我给你刷洗干净了。

地仙不禁顿足道:里面的东西才是宝贝,你倒在哪里啦?

老婆婆一听愣了:我倒在屋后的老茶树边上。

地仙叹了口气:这下成全了那些茶树。

第二年,十八棵茶树长得格外茂盛,嫩绿茁壮,制成的茶叶,汤色鲜亮,香浓持久,远近闻名。后来,全村的村民把十八棵茶树的茶籽,种在了这一带的山上,繁衍了现在的龙井茶。

有茶的生活,你处于哪种境界?


中国人有多久,茶便几近有多久。

历经千年,茶,不仅是一众文化,更是我们的生活。

许多地方,只要带着茶叶、茶点,基本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成为喝茶的好所在。

回看历史。

文人墨客口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似乎茶都是无法缺少的。

茶文化发展至今,这样的文化并没有消失不见。反而更近了一步。

以茶会友、以茶代酒、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 、以茶做菜、以茶健身……

等等如一而是。

以茶融入生活,以茶成了生活。

茶,也是有境界的。

茶的起源是什么,种种传说,玄妙精彩,我们不知真假。

然而,若细想能,恐怕解渴甚至药用等本身之特性便是它的起源。

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如无后人所赋于的种种哲理与玄妙。

这就算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了。

当喝茶被赋于了各种哲理和思想的时候,人们喝的往往不再是茶。

如茶道,人们认识不一。

但任何事物一旦上升为道,总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玄妙。

佛教强调的“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

道家强调“天人和一”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

朝鲜茶道的“中正”的茶礼精神

这些均成为茶的另一重境界。

“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有如是说。

一语道破喝茶之本质。

私认为比之前两种境界又有不同。

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着眼

感悟的却是人生的哲理与奥秘。

与喝茶的朴素境界有类似,却着眼不同。

正如我喜欢的另一句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也许得到的不只是闲,亦有境界。

一人品茗,一杯茶,一个世界。

二人品茗,两杯茶,一个天地。

众人品茗,一壶茶,一种氛围。

无论你是多少人,无论你是那种境界。

但我相信,在茶中总能找到我们的为人之本,处世之道。

正如开头所说。

茶,不仅仅是文化。

更是生活。

武夷岩茶如何走的更远


武夷山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独特品质。素有岩茶之王称号的大红袍,在近些年走俏大江南北,其价格实属高档奢侈品行列。但让茶界人士忧心的是,这是否会步普洱茶之后尘,武夷大红袍品牌是否遭遇炒作?

从武夷山本地考证,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其直观证据是武夷山本地茶叶市场价格理性上涨,茶产业正朝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茶企能做的就是,用诚信经营和高品质的武夷岩茶赢得全国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一是品牌创建,突破武夷岩茶有名茶无名牌僵局;二是建立质量监管体系。从严控制茶山规模,严禁乱砍乱伐,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规范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和茶叶生产加工,建立原材料可追溯台账,严格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制定扶持政策,鼓励茶企业创建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三是推广营销和茶文化建设。2006年起,由政府牵头组织的浪漫武夷、风雅茶韵系列茶旅营销活动巡回于各大城市之间,反响颇佳。

武夷山茶企在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茶产业做大不能再靠传统加工取胜,必须导入工业模式,不断延伸茶产业链条,发挥专业合作社、同业公会等民间组织作用,引导农民讲诚信、企业讲自律,同时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打击山寨版仿制岩茶,擦亮原产地域保护的品牌。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为传统茶叶生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路径。近年来武夷山积极引进茶多酚提取等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开发茶宴、茶食品、茶饮料等,发展茶叶包装、物流等第三产业,这些高附加值的产业都是未来的主导方向。

当前,政府也极力支持茶产业的发展,并着眼于资源的整合,切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分散生产经营所无法突破的困境,这对于武夷岩茶来说,无疑是令人鼓舞的。当然,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武夷岩茶深厚的千年文化积淀,以及由优越地理、生态环境所带来无可比拟的岩骨花香神韵,将支撑她走得更远。

关于茶的故事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关于茶的故事》内容,感谢阅读!

历史上关于茶有很多故事,有的故事有趣,有的发人深省。

茶道讲朴实,在陆羽茶经中就曾经引用过一个关于晋人陆纳的故事,陆纳十分俭朴,有一次一位大人物要上门拜访,他的侄子因为不满叔父只是准备了一点最简陋的果蔬,所以偷偷准备下一桌丰盛酒席,大人物上门的时候,他侄子便拿出了丰盛酒席招待。客人走后,陆纳怒不可遏,将侄子杖责数十,因败坏了其素业。

关于以茶代酒的故事,源于三国时期吴国的第四代君主孙皓,其嗜好饮酒,每次设宴,臣下大都要跟着喝大量的酒。臣子中有一位博学多才,不善饮酒。这位君主对他十分敬重,所以每次都会偷偷赐茶,代替酒水,这便是以茶代酒的由来。

在陆羽茶经中提到一位奇人,为敦煌人单道开,其修行之时,所服药有松、桂、蜜,所饮的就是茶苏。后练就辟谷之法,夏天自生凉,冬天自生暖,一天可行七百里。所谓的茶苏,便是茶和紫苏调和而成的饮料。

茶有苦口师的雅号,这个称呼的由来源于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的公子皮光业。皮光业自幼聪慧,才学出众,其人倜傥俊秀,擅谈论,丰神俊秀,后来官拜宰相。

有一次,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尝新柑,皮光业一进门,对甘甜的柑橘视而不见,而是急呼要茶,侍者只好捧上大腕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道,“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从此之后,茶便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关于茶的故事》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皇帝们与茶有哪些故事,为什么皇帝们喜欢喝茶?


古代皇帝是最大的,他们可以吃上全天下最好吃的,品饮全天下最好喝的。总之最好的东西,他们都能弄到。那么茶叶跟哪地几个皇帝有故事呢?为什么他们喜欢喝茶呢?

一、朱元璋与普洱饼茶的故事:

1、朱元璋与普洱饼茶、团茶趣闻,唐宋时期,斗茶活动风行天下,以此为乐。而当时国内各地出产的茶叶绝大部分都是蒸而饼之、蒸而团之的,工艺流程很是讲究,资源投入甚大,颇为奢侈。2、现在为什么只剩下普洱茶(及其他个别茶种)保留饼、团等各种形状呢?这其中的趣闻还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了。

3、话说明朝(1368-1644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是草根出身,儿时放牛,后出家当和尚,还行过乞,生活非常穷苦,是十足的屌丝。

4、他看着当时人们的各种奢侈生活极不顺眼,心中很是反感。其中就包括斗茶,他认为茶农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饼茶、团茶,而达官贵人们花费大量的金钱来斗茶玩乐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是对资源的一种挥霍。

5、于是朱元璋在逆袭成功,当上了皇帝之后,废团茶兴散茶的新政就出台了。

6、公元1391年,朱元璋一旨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让当时的斗茶之风一扫而去。

7、贡茶改革很快在各地实施,并由此带动了社会风气向平实朴素的转变。于是,国内的各种茶叶都跟着改头换面了。

8、在这次改革浪潮中,由于普洱茶产于云南,地处偏远,文化迥异,新政的实施鞭长莫及,普洱茶饼、团等各种形状的工艺才得以保留至今,值得庆幸。

二、清代乾隆皇帝与茶的故事:

1、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当政六十年,终年八十八岁,这一寿龄既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更是名列第一的。

2、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

3、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4、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

5、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6、品茶鉴水,乾隆独有所好。他品尝洞庭中产的君山银针后赞誉不绝,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他还赐名福建安溪为铁观音,从此安溪茶声名大振,至今不衰。

7、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他在世八十八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其长寿当与之不无关系。当然他身为皇帝,使用的延年益寿之术肯定很多,喝茶是他养生之一法。

皇帝爱喝茶,品茶品人生,茶里面的学问真的很多,希望大家都能学一下,另外茶真的是一种良药,它的功效也很多,所以品茶不仅可以让我们当成一种饮料来喝,还能给我们带来健康,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带您了解普洱熟茶的历史


众所周知,云南生产熟茶始于1974年。普洱茶历史上,何年何地开始生产熟茶,书本上没有较为明确的说法。最早的说法见于台湾出版的《普洱茶》一书,称为末代熟紧茶。作者在1993年4月4日于云南思茅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展示。末代,指的是清末民初。思茅当地报纸亦报道展示的末代熟紧茶生产于1927年。记得八十年代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香港茶人陆伟镇先生说过熟茶生产50年代初才在香港出现。为搞清熟茶的历史,我最近到香港走访了现年八十六岁高龄的陆伟镇老先生。

我同陆伟镇老先生于1982年在杭州茶叶出口洽谈会上相识,他16岁在广州当茶叶学徒,后移居香港,毕生做茶叶生意。我们多年不见,相见分外高兴。他虽然退了休,还在为元亨茶行顾问茶事。他生命中的70年,是同普洱茶连在一起的,他是普洱茶历史变迁的活见证。

陆老先生提供了一份文字材料。1948年以前,云南只有紧压茶到港。50年代初云南货到港大部份改为散茶。老先生不知道的是,建国初期内地土改,茶行老板成分高,正在运动中,故而紧茶加工中断了。云南山高路险,旅途遥远,茶行雇佣马帮,一匹马只能驮运50公斤散茶,紧压茶却可以驮运70公斤。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运输方式,决定了紧压茶的身世。

我查阅了与紧压茶生产有关地区大理、版纳和思茅的文史资料,1974年以前都没有熟茶生产的记录。没有熟散茶,自然不会有熟紧茶了,因为生紧茶不可能再人工发酵为熟紧茶。是时香港经济发生变化,地价高涨,散茶体积大,存放成本高,人们发明了发水便利快速生产普洱茶的方法。又一个历史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50~70年代香港人工发酵加工云南普洱散茶有如下数家:联兴隆、南记、生记、林记、宝泰、同安及长洲福华等。50年代,内地同香港几乎没有沟通,但香港人工发酵普洱茶的消息还是传了进来。1955年11月2日,省公司通知下关茶厂对出口紧压茶进行后发酵实验。由于缺少资信,试验不了了之。1973年4月3日,省公司召开茶叶加工座谈会,上午传达外贸部李强副部长讲话,下午讨论,下关茶厂的代表林兴云问李强副部长讲话中提到的普洱茶是指什么茶。事实上李强副部长讲话指的就是今天所说的人工发酵普洱茶。

许多普洱茶书对熟茶一贬再贬。当我写了云南普洱沱茶在法国大行其道后,有人专门问我,到法国的云南沱茶是生普还是熟普。回答是肯定的:熟普!云南普洱沱茶是用人工发酵普洱散茶压制的,法国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对云南沱茶进行的系列研究和药理实验,对象都是熟茶。法国人与我们不同,注重药理结果而不过分注重过程。话又说回来,等几十年的陈化期,法国人可没有那么好的耐心。

云南1974年开始试验人工发酵普洱茶,几十年来基本上出的是熟茶,生茶出口比重不大。尚未陈化的生茶,不是定义上的普洱茶,在外贸部的出口统计和海关的分类上都列入了绿茶类。人工发酵普洱茶是发明创造,与自然发酵异曲同工。当然,人工发酵做出的普洱茶并不等于陈年普洱,陈年是需要岁月洗礼的,只是人工发酵普洱茶的陈化时间大大少于自然发酵。

人工发酵普洱茶品质的好坏,既决定于渥堆技术,又决定于存放时间。发酵时出现黑霉和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就报废了。熟茶的优点是立竿见影,存放五年以上就能喝到一杯醇和的普洱茶,缺点是渥堆发酵茶身受损,不耐放。生茶的优点是自然底气足,在陈化过程中茶味变化多端,耐放,待醇和时,茶汤中还有一股活力;缺点是陈化周期长,老子存茶儿子喝,会渐渐脱离现代人的生活意识。

市场上有人提倡喝尚未陈化的生饼,那不是喝普洱,是喝绿茶,一是浪费,二是喝不出普洱茶特有的滋味和陈香,喝不到历史、喝不到普洱茶奉献给人类有益健康的微生物创造的另一个奇妙世界。有一个茶友说得好,霸气大的新的生茶,现在喝一是口感不好,二来也是浪费;没霸气的新的生茶,尽管口感还行,但是达不到甘纯滑陈的口感;没霸气的新茶,存放也没用,不如现在喝。

云南大叶种茶苦涩味重,太霸气,对味觉的刺激太强,生产的滇青茶和滇绿茶口味不适合已适应小叶种绿茶口味的许多销区。二十多年来,我们邮寄大量云南绿茶样品到非洲绿茶销区,甚至组团到摩洛哥等国推销,但一点回应都没有,一斤茶也卖不出去。普洱茶的醇是由生涩对应来的,越生涩转化得越醇。小叶种普洱茶不耐放,不出醇,因为它不够苦涩。正如食用葡萄太甜,也不出醇,又如同酿酒葡萄,苦涩味极重,当水果吃,味则不对路。云南大叶种茶在自然演化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通过后发酵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独特价值。若要喝绿茶,有龙井,有碧螺春,小家碧玉,性格柔和,没必要去会五大三粗、生涩刺喉、还不会温顺体贴的高原汉子。

走茶马古道,观古茶神韵


如果还在计划假期出游,不妨去感受一下当年茶马古道的神秘风光。

当初茶马古道的主要路线有两条:一条从云南的西双版纳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邦达后转道察偶或昌都、洛隆、林芝、拉萨,再经由江孜、亚东抵达缅甸、尼泊尔、印度、不丹和锡金等国;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萨再转道尼泊尔、印度。

从唐代开始,西双版纳的大叶子普洱茶已开始大量种植,其独特的味道、丰富的养分和特殊的制作工艺闻名于世。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都有关于饮用普洱茶的细致描述。

当年,从西双版纳出发,大量的普洱茶以人背马驮这种原始的运输方式,穿越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以及雅砻江等,然后向西延伸,覆盖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最后运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于是,便有了茶马古道。

漫长的岁月里,茶马古道留下了不朽的功绩。1000多年来,人们通过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等物品运送到西藏和国外,又把国外的产品、西藏的山货特产运回来。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这条古道更成了宗教文化和沿途2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走廊。

如今,有了公路,古道绝大部分已经荒弃,被树木野草掩蔽,若隐若现,表露出古道的沧桑。推荐自驾行程:版纳-易武-象明-双江-临沧-大理-丽江-中甸-德钦-盐井-左贡-然乌-波密-林芝-工布江达-拉萨。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

在古道上,还会碰到前往布达拉宫、大昭寺的虔诚的朝拜者。他们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缓缓前行,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孤身一人,磕着等身长头,心中只有千里之外的圣地拉萨。

不管世界如何风云变幻,在茶马古道上有几样东西没变:一是山川湖泊和蓝天白云;二是瑰丽的原生态风光;三是藏民的善良、淳朴之风。

茶的故事传说


世界茶的饮用量已超过其他饮料,怛在这一日常饮^品的背后,在茶叶店货架上的茶叶罐之外却隐藏着个个多彩而迷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把许多国家的社会和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

根据中国的传说,茶的动人故事始于神农氏对茶的有益性质的发现。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皇帝,也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中草药专家,出于卫生的考虑,他只喝幵水。传说公元前2737年的一天,神农氏在一棵野茶树下,架锅烧水,稍事休憩,这时一阵微风拂过树枝,几片翠绿的野茶树叶随风飘落在即将烧开的水中,神农氏发观茶水变得味道鲜美,沁人心脾,饮后更感精力充沛,神清气爽。由此,茶便被发现了。

当然,我们无法知道神农氏是否真有其人,或许他仅是中国古代农业、畜牧业和文化发展神话的化身。确切地说中国直到公元前3世纪才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因此在遥远的公元前2737年便有这么一个皇帝是有些不可能的。但无论此饮料是如何起源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早在公元前3世纪之前,茶在中国就巳经非常盛行了。

然而,直到公元前3世纪才出现了有关茶叶的记载。当时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称赞茶可提精安神,还有一军队将领写信向他的外甥索要一些真茶,因为他感觉自己年老体衰。茶原名荼,当时荼有两种含义,表示茶和苦苣菜两种植物,因此在古代记载中容易引起意义的混淆。为此,汉王朝丨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一个皇帝规定荼表茶义时应读,从而在读音上对其迸行了区别。到公元8世纪,表茶义的荼字去掉一横后转变成#广茶,并一直延用至今。这样,茶字便有了它独有的特征,茶的历史也因此变得更为简明了。

在公元3世纪之前,人们一直从況字-茶-的字形野茶树上采摘新鲜绿叶,并把它们冲泡成药物或滋补品。后来,为了保证茶叶的供应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幵始在自己的小农场里种植茶树,一整套千燥和加工茶叶的系统方法也逐渐发展起来。

公元4世纪、5世纪1茶叶逐渐风行全中国,人们开始在长江流域的氏陵地带建立新的茶叶种椬园。茶叶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并开始在客栈、酒店和饭馆出售。据记载,在公元476年,茶叶(青叶被蒸过后压缩成饼状〗曾被用来与土耳其人进行物物交换。茶叶商变得越来越富有,陶工、银器商人和金匠们开始打制一些精美昂贵的茶具1用以代表茶叶主人的财富和地位。

繁荣的唐王朝时期(公元618〜906年)被认为是茶的黄金时代,茶不再仅仅作为滋补品饮用,由于其具有提精安神功效,而更多地用作偷悦身心。

茶的制作和服务逐渐发展成为一神复杂的仪式,而且茶叶的栽培和加工过程也具有了严格的规定,规定了采摘者、采摘时间、采摘方法以及所采摘鲜叶的处理方法,对采茶者的个人卫生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禁止采茶女吃葱、蒜和浓烈的香料之类的食物,以免她们指尖的异味污染细嫩的叶子。

在商人们请求茶圣陆羽(公元733〜804年)编撰第一本关于茶的书^《茶经》期间,茶变得越来越重要。陆羽的《茶经^一书被认为是茶的经典著作,涉及到茶这一植物的起源和特征、不同的品种、茶叶的加工过程、必备的工具、茶的冲泡、茶具,不同地域的水质,杀的约性以及饮茶的传统习惯等各个方面。

唐朝吋期,嫩叶一旦被采摘下来,就通过蒸、压,然后倒入模具制成饼状,烘烤至千燥。冲泡茶时,需将茶饼在火上烘烤直至软化,再压碎成粉末、然后放入水中煮沸。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为了减少茶的苦涩的余味,常在茶中加入盐。然而最常用的调料是甜葱,生姜、橘皮、丁香、薄荷,在茶水沸腾前或沸腾后加入。

到了宋代(公元960〜1276年),茶的冲泡方式有所变化,紧压的茶饼先研磨成粉末,然后轻轻地拂入沸勝的水中,产生具泡沫的茶汤々喝完第一杯后,可再向茶中加入更多的开水,轻揽、饮用、这样可以重复冲泡7次。由于有更多潜在的调料如茉莉花、荷花和菊花等,因此没人再使用唐朝时期的香料添加剂。

明代(公元1368〜1644年)之前,中国生产的茶全为绿茶,而且紧压茶饼能保持完好、丝毫无损地运到遥远的地方进行交易。然而明代的茶却不做成饼状,而是保持松散状,经过蒸煮然后干燥。这样的茶叶不易保存》很快就会失去香气和风味。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茶被运送到遥远的欧洲,因而必须保持其品质,经营有道的中国茶叶种植者因此开发出了两个新品种茶叶一红茶和花茶。曾有一段时间,绿茶和纟了茶被认为来自不同的楨物佰实际上都来源于茶树上的绿叶。明代茶叶生产者发现,首先让茶叶在空气中发酵直至它们变成铜红色后,可以采用烘焙法使其停止自然发酵,他们就这样对茶叶进行保存。所以虽然欧洲开始从中国进口的是松散的绿茶,但随着明代种植者为了适应市场而阅整了他们的生产方式,风尚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3471.html

上一篇:茶席历史,繁简素丽 至精至美

下一篇:别具情调的茶室 幽闭空间 品茶静心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