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字流变史:茶、槚、设、茗、荈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字流变史:茶、槚、设、茗、荈”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标题:“茶”字流变史:茶、槚、设、茗、荈

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世界各种语言中的“茶”,均从中国对外贸易港口所在第广东、福建一些地区“茶”的方言音译转变而来。在中国古代,表示茶的字有多个,“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设,四曰茗,五曰荈。”(《茶经·一之源》)“茶”字是由“茶”字直接演变而来的,所以,在“茶”字形成之前,茶、槚、设、茗、荈都曾用来表示茶。

一、“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

(一)荼的含义

苦菜

《尔雅·释草第十三》,“荼,苦菜”。苦菜为田野自生之多年生草本,菊科。《诗经·国风·邶国之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国风豳国之七月》有“采荼樗薪”,《诗经·大雅·绵》有“堇荼如饴”,一般都认为上述诗中之“荼”是指苦菜。三国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疏》记苦菜的特征是:生长在山田或沼泽中,经霜之后味甜而脆。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七“苦菜“条记:初春时生苗,茎中空,折断时会流出白汁,开黄花和野菊相似,其种子附生白毛,能随风飘扬。苦菜是荼的本义,其味苦,经霜后味转甜,故有“其甘如荠”、“堇茶如饴”。

茅秀

东汉郑玄《周官》注云:“荼,茅秀”,茅秀是芽草类种子上所附生的白芒。《诗经·国风·郑国之出其东门》有“有女如茶”,成语有“如火如荼”,上述之荼一般认为是指白色的茅秀。茅秀是荼的引伸义,因苦菜的种子附生白芒,进而由苦菜白芒引伸为茅草之“茅秀”。

茶具苦涩味,所以,便用同样具有苦味的荼(苦菜)来借指茶。

其他

由“茅秀”进一步引伸为“芦苇花”,还有解释为“紫蓼”、“陆秽”的。

(二)荼何时被用来借指茶

《尔雅·释木第十四》,“槚,苦荼”。槚从木,当为木本,则苦荼亦为木本,由此知苦荼非从草的苦菜而是从木的茶。《尔雅》一书,非一人一时所作,最后成书于西汉,乃西汉以前古书训诂之总汇,由《尔雅》最后成书于西汉,可以确定以菜代茶不会晚于西汉。

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认为这里的“荼”指茶。因为,如果是田野里常见的普通苦菜,就没有必要到很远的外地武阳去买。王褒《僮约》定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荼借指茶当在公元前59年之前。

(三)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章,辑录了中唐以前几乎全部的茶资料,经统计,荼(含苦荼)25则,荼茗3则,荼荈4则,茗11则,槚2则,荈诧3则,设1则。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则,约占总茶事的70%。槚、设都是偶见,茗、荈也较茶为少见。况茗是荼芽,荈是荼老叶,荼、茗、荈,其实是一。由此看来,荼是中唐以前对茶的最主要称谓。

二、茶的其他称谓

(一)槚

槚,又作榎。《说文解字》:“槚,楸也。”“楸,梓也。”按照《说文》,槚即楸即梓。《埤雅》:“楸梧早晚,故楸谓之秋。楸,美木也。”则楸早在早秋落叶,故音秋,是一种质地美好的树木。《通志》:“梓与楸相似。”《韵会》:“楸与梓本同末异。“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疏》:“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埤雅》:“梓为百木长,故呼梓为木王。“

综上所述,槚(榎)为楸、梓一类树木,且楸、梓是美木、木王。”槚,苦茶(《尔雅》)。槚为楸、梓之类如何借指茶?《说文解字》:“槚,楸也,从木、贾声。”而贾有“假”、“古”两种读音,“古”与“茶”、“苦茶”音近,因茶为木本而非草本,遂用槚(音古)来借指茶。槚作楸、梓时则音“假”因《尔雅》最后成书于西汉,则槚借指茶不晚于西汉。但槚作茶不常见,

仅《尔雅》和南朝宋人王微《杂诗》两见。

(二)茗

茗,古通萌。《说文解字》:“萌,草木芽也,从草明声。”“芽,萌也,从草牙声。”,茗、萌本义是指草木的嫩芽。茶树的嫩芽当然可称茶茗。后来茗、萌、芽分工,以茗专指茶(茶)嫩芽,所以,徐铉校定《说文解字》时补:“茗,茶芽也。从草名声。”茗何时由草木之芽演变而专指茶芽?旧题汉东方朔著,晋张华注《神异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晋郭璞《

尔雅》“槚,苦茶”注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唐前饮茶往往是生煮羹饮,因此,年初正、二月采的是上年生的老叶,三、四月采的才是当年的新茶,所以晚采的反面是“茗”。以茗专指茶芽,当在汉晋之时。茗由专指茶芽进一步又泛指茶,沿用至尽。

(三)荈

《茶经》“五之煮”载:“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荈、荼、茗,其实一也。”《魏王花木志》:“荼,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南朝梁人顾野王《玉篇》:“荈,尺*切,茶叶老者。“综上所述,荈是指粗老茶叶,因而苦涩味较重,所以《茶经》称“不甘而苦,荈也。”《茶经》“七之事”引司马相如《凡将篇》中有“荈诧“。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其与哲学家、文学家杨雄及文学家王褒都是四川人,而四川是中国最早饮茶的地区,“武阳买茶”的武阳就是现今四川彭山。荈不像、槚、荼等字是借指茶,只有茶一种含义,所以,《凡将篇》中的“荈“指茶是可能的。荈为茶的可靠记载见于《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曜饮酒不过二升,皓

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荼荈代酒,荈应是茶饮料。晋杜育作《荈赋》,五代宋初人陶谷《清异录》中有“荈茗部”。“荈”字除指茶外没有其他意义,可能是在“茶”字出现之前的茶的专有名字,但南北朝后就很少使用了。

(四)设

《说文解字》:“设,香草也,从草设声。”段玉裁注云:“香草当作草香。”设本义是指香草或草香。因茶具香味,故用设借指茶。西汉杨雄《方言论》:“蜀西南人谓茶曰设。”但以设指茶仅蜀西南这样用,应属方言用法,古籍仅此一见。

三、茶字的出现及其由来

在荼、槚、茗、荈、设五种茶的称谓中,以荼为最普遍,流传最广。但“荼”字多义,容易引起误解。“荼”是形声字,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说明它是草本。但从《尔雅》起,已发现茶是木本,用荼指茶名实不符,故借用“槚”,但槚本指楸、梓之类树木,借为茶也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槚,苦荼”的基础上,造一“搽”字,从木茶声,以代替原先的槚、荼字。

另一方面,仍用“荼”字,改读“加、诧”音。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荼,埤苍作搽。”《埤苍》乃三国魏张揖所著文字训诂书,“搽”字至迟出现在三国初年。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廿部”第一百六十二,“荼,杜胡切。……又除加切。”隋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下·释木第十四》:“荼,音徒,下同。埤苍作搽。按:今蜀人以作饮,音直加反,茗之类。“

初加切,直加切,音茶。“荼“读茶音约始于南北朝时期。“荼“(音徒)形改音未改,“荼”(音茶)音改形未改,所以,荼在读音上及荼在书写上还会引起误解,于是进一步出现既改形又改音的“茶”(音茶)和“搽”。隋陆法言《广韵》“下平声,莫霞麻第九;荼,春藏叶可以为饮,巴南人曰葭荼。”“茶,俗”。“茶”字列入“麻韵”,下平声,当读“茶”,非读“徒”。

“茶”字由“荼“字减去一画,仍从草,不含造字法,但它比“荼“书写简单,所以,所以“荼“的俗字,首先使用于民间。

“荼”(音茶)和“茶”大约都起始于陈隋之际。《茶经》注云:

“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茶经》原注者认为“茶”字首见《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撰的一部分,已失传。尽管《广韵》、《开元文字音义》收有“茶”字,但在正式场合,仍用“搽”(音茶)。初唐苏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陈藏器撰《本草拾遗》,都用“搽”而未用“茶”。直到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字才逐渐流传开来。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字流变——茶字的出现及其由来


在荼、槚、茗、荈、设五种茶的称谓中,以荼为最普遍,流传最广。但荼字多义,容易引起误解。荼是形声字,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说明它是草本。但从《尔雅》起,已发现茶是木本,用荼指茶名实不符,故借用槚,但槚本指楸、梓之类树木,借为茶也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槚,苦荼的基础上,造一搽字,从木茶声,以代替原先的槚、荼字。另一方面,仍用荼字,改读加、诧音。

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荼,埤苍作搽。《埤苍》乃三国魏张揖所著文字训诂书,搽字至迟出现在三国初年。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廿部第一百六十二,荼,杜胡切。又除加切。隋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下释木第十四》:荼,音徒,下同。埤苍作搽。按:今蜀人以作饮,音直加反,茗之类。初加切,直加切,音茶。荼读茶音约始于南北朝时期。

荼(音徒)形改音未改,荼(音茶)音改形未改,所以,荼在读音上及荼在书写上还会引起误解,于是进一步出现既改形又改音的茶(音茶)和搽。

隋陆法言《广韵》下平声,莫霞麻第九;荼,春藏叶可以为饮,巴南人曰葭荼。茶,俗。茶字列入麻韵,下平声,当读茶,非读徒。茶字由荼字减去一画,仍从草,不含造字法,但它比荼书写简单,所以,所以荼的俗字,首先使用于民间。荼(音茶)和茶大约都起始于陈隋之际。

《茶经》注云: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茶经》原注者认为茶字首见《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撰的一部分,已失传。

尽管《广韵》、《开元文字音义》收有茶字,但在正式场合,仍用搽(音茶)。初唐苏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陈藏器撰《本草拾遗》,都用搽而未用茶。直到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字才逐渐流传开来。

陆羽茶经的流变史


一唐宋茶经流变史

在茶学史上,现存史料里,最早提及陆羽《茶经》的是唐代的皮日休,据他的说法,茶经共三卷:「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痟而去疠。」所言次第和今本《茶经》全同。

到了宋代,陈师道提出有家藏一卷本、毕氏三卷本、王氏三卷本、张氏四卷本等四种,都是因为繁简有别。陈氏并据上述诸本合校成了新钞二篇本。可知宋代以来,《茶经》即有各种不同版本。大致现存《茶经》有四种,一是有注本最早为宋代左圭本、二是无注本,传世惟有百卷《说郛》本、一是增本,即在︿茶器﹀卷加入《茶具图赞》,最早为明郑思本,后来有《宜和堂》本。四是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历来代有明代王圻本。这四种版本里,有注本是《茶经》主流。

现存宋本有左圭《百川学海》本,文中已有完备注文。后代《茶经》多属此版。

二明代茶经流变史

明代对《茶经》,从嘉靖起至万历年间,开始做增添工作,大致上是在原有《茶经》以后附加其他资料,而名之为《茶经外编》,例如吴旦本、孙大绶本、汪士贤本。此外,也有在《茶器》卷后加入《茶具图赞》者,使之一如正文,如明郑思本、宜和堂本。更有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如王圻《稗史汇编》本。

三清代茶经流变史

清代《茶经》刊刻大致和前朝大致相同,《茶经》大多保存于丛书里,较少单独翻刻。值得注意的有二:

1最特殊者为雍正年间,福建茶官陆廷灿的《续茶经》,冠《茶经》于卷首,以己作续之,全据《茶经》之次第分章,补录《茶经》以后的历代史料。

2至于最完备的《茶经》版本当为清末常乐所刊《陆子茶经》本。书后附刻史料多达二十三种之多,历代无出其右。本书近承欧阳勋等景刊,裨益良多。

3删改字句:自古以来,茶界视陆羽《茶经》为至宝,不敢作任何更动,唯有《四库全书》本。以犯「胡」讳而略有更动。

四民国茶经流变史

民国以来,《茶经》流行状况大致上和前朝相同,有二点值得别记录:

1大量以珂罗版影印古茶书:拜受科学之赐,不必重行刻版,即可景印古书,于是左圭《百川学海》本、《华珵百川学海》本等高价值的版本都翻印流通。

2张宗祥校《说郛》本:校刊精良。这是唯一无注本,颇资研究参考。

五台湾茶经流传史

台湾茶史上最早从事《茶经》工作者为林荆南,它在一九七六年,即据张宗祥刊本,将《茶经》今注今译,这是近代最早的茶经译注本。

接着是张迅齐在一九七八将日本布目潮渢的《中国之茶书》里的《茶经》译成中文,一九八○年朱小明根据日本福田宗位的《中国之茶书》,将《茶经》译入《茶史茶典》里。此后《茶经》的译注就没有进展了。

倒是张宏庸的对陆羽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整理工作,计已出版的有《陆羽全集》的辑校工作、《陆羽茶经丛刊》的蒐录古书工作、《陆羽茶经译丛》的收录外国图书、《陆羽书录》的总目提要、《陆羽图录》的的文物图录,以及《陆羽研究资料汇编》的相关史料整理。可惜后来并未继续刊载研究成果,使整个陆羽的研究悬宕未完。

六大陆茶经流传史

大陆对于陆羽的研究始于八0年代,短短的几年,陆羽就有数个译本:邓乃朋《茶经注释》张芳赐赵从礼喻盛甫《茶经浅释》傅树勤欧阳勋《陆羽茶经译注》蔡嘉德吕维新《茶经语释》吴觉农《茶经评释》周靖民校注《陆羽茶经校释》。八年内有六个译本,这是在整个陆羽研究里,任何一个国度都没有出现的大丰收状况。可见大陆的潜力着实惊人。

在大陆的研究成果里,我觉得有三个研究者,值得特别提出:

1是吴觉农。是当代最有代表性的茶学专家。他是一位农学者,对古典茶学能有如此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他对古典茶学的贡献是大陆之冠。他的《茶经评译》,虽然也有些瑕疵,但毕竟是可圈可点,为大陆最具代表性的茶经注本。

2是欧阳勋。他所主持的陆羽研究会,前后有了不少成果,例如集结茶经研究图书,诸如《茶经论稿》。翻刻《陆子茶经》,最重要的是他自已的研究成果,例如《陆羽茶经译注》、《陆羽研究》。

3是江西上饶的吕维新,吕维新的《茶经语释》稍嫌单薄,在《茶艺月刊》所刊的陆羽研究篇章,则颇资参考,至于新作《从唐诗看陆羽茶经》则尚未寓目,或有可观之处。

七日本茶经流传史

日本的《茶经》流变,早先是《茶经》的翻刻,这在江户时期做得很多。其中最流行的就是郑思刊本的覆刻。

到了一七七四年,日本的大典禅师就《茶经》加上训点,并用片甲名混杂中文详加注解,这是日本研究《茶经》早期成果,对日本茶学影响深远。

日本近代茶经研究,以诸冈存为最。(说详张宏庸日本茶学大师--者冈存《茶艺月刊》第七十八期一九八八年一月。)他的《茶经》着作主要有:《茶圣陆羽传》《陆羽与茶经》、《茶经评译》《茶经评释外编》。此外他更实地考察陆羽遗迹地,对当代大陆的陆羽研究专家贡献良多。

至于当代研究成果,则以布目潮渢为最。他的贡献有二:一精校茶经,见于《茶道古典全集》卷一,及《中国之茶书》。二是收录并刊行《茶经》,他的《中国茶书全集》虽然是一个相当夸张而且不实的书名,但是毕竟刊载了八种陆羽《茶经》,其中还有几种是罕见的孤本,以一个外国学者,能够有这种水准,实在难能可贵。

八韩国茶经流传史

事实上韩国从事于《茶经》的研究还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最早是崔凡述在一九七三年《韩国之茶道》一书,收录了《茶经》的一之源至六之饮。嗣后一九八一年,金云学的《韩国之茶文化》,将陆羽《茶经》全书译成韩文,并将所谓的郑思本中文排版,列为茶书附录之首。从此韩国对于陆羽《茶经》才算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其后,经过徐廷柱、李圭正、金明培、韩雄斌等人的努力,韩国人对《茶经》的译介才算较为完备。其中以金明培的贡献最大,他的茶经译注,收入他所撰《韩国之茶书》中,内容包括茶经正文译注等收录于页二一0至三九八,茶经相关资料收录于三九九至四四五页。引证翔实,资料丰富。堪为韩国之最。

九西方茶经流传

西方有关茶经的流传,宏庸所知有限,没有深入研究。仅能枚举目前知见资料如下。一英译本有三:WILLIAMUKERS:ALLABOUTTEA。系一节译本。文句典雅,颇有可取。

英国《大百科全书》本,此据欧阳勋说法,疑即BRITANICAENCYCROPEDIA的一九二八年版。FRANCISROSSCARPENTER:THECLASSICOFTEA。系全译本。并非严谨的学术之作,有通俗水平,而由HITZ所绘的插图,则相当精彩。

至于意大利学者马克的《茶经》,则是近些年来汉学家的一个典范,该书印刷精美,条目清晰,引用书目史料繁多。以一个意大利人,能把《茶经》治得如此,实在不易。

茶字流变——"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


(一)荼的含义

苦菜

《尔雅释草第十三》,荼,苦菜。苦菜为田野自生之多年生草本,菊科。《诗经国风邶国之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国风豳国之七月》有采荼樗薪,《诗经大雅绵》有堇荼如饴,一般都认为上述诗中之荼是指苦菜。三国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疏》记苦菜的特征是:生长在山田或沼泽中,经霜之后味甜而脆。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七苦菜条记:初春时生苗,茎中空,折断时会流出白汁,开黄花和野菊相似,其种子附生白毛,能随风飘扬。苦菜是荼的本义,其味苦,经霜后味转甜,故有其甘如荠、堇茶如饴。

茅秀

东汉郑玄《周官》注云:荼,茅秀,茅秀是芽草类种子上所附生的白芒。《诗经国风郑国之出其东门》有有女如茶,成语有如火如荼,上述之荼一般认为是指白色的茅秀。茅秀是荼的引伸义,因苦菜的种子附生白芒,进而由苦菜白芒引伸为茅草之茅秀。

茶具苦涩味,所以,便用同样具有苦味的荼(苦菜)来借指茶。

其他

由茅秀进一步引伸为芦苇花,还有解释为紫蓼、陆秽的。

(二)荼何时被用来借指茶

《尔雅释木第十四》,槚,苦荼。槚从木,当为木本,则苦荼亦为木本,由此知苦荼非从草的苦菜而是从木的茶。《尔雅》一书,非一人一时所作,最后成书于西汉,乃西汉以前古书训诂之总汇,由《尔雅》最后成书于西汉,可以确定以菜代茶不会晚于西汉。

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认为这里的荼指茶。因为,如果是田野里常见的普通苦菜,就没有必要到很远的外地武阳去买。王褒《僮约》定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荼借指茶当在公元前59年之前。

(三)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章,辑录了中唐以前几乎全部的茶资料,经统计,荼(含苦荼)25则,荼茗3则,荼荈4则,茗11则,槚2则,荈诧3则,设1则。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则,约占总茶事的70%。槚、设都是偶见,茗、荈也较茶为少见。况茗是荼芽,荈是荼老叶,荼、茗、荈,其实是一。由此看来,荼是中唐以前对茶的最主要称谓。

宜宾茶史 引史入水煮清茗


冰雪消融,大地回暖,生气盎然的春色里,点点新绿绽放,宜宾早茶悄然攀上枝头。在宜宾市第五届早茶节即将开幕之际,各地客商的目光再次聚焦宜宾,围绕宜宾早茶的言论也越来越多……宜宾与茶有何渊源?宜宾早茶为何颇具盛名?在历史长河中,茶对宜宾的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宜宾茶事”系列报道,分别以《茶史》、《茶具》、《茶礼》、《茶论》为题,层层解剖,以飨读者。

煮沸三江水,茶香飘四海。

宜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135年期间建县,因为此地为僰人聚居地,又地处巴蜀通往“滇僰”的要冲,故名僰道县。

“其地东自鱼腹(奉节),西至僰道(宜宾)……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漆、茶……”在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中,便有了宜宾茶的记载。该书还特别记述,为了感谢周武王的封赐,僰侯每年向朝廷进贡的地方土特产品多达数十种,其中就有茶“……鱼、蜜、茶……皆纳贡之。”而周武王所处的历史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087年至公元前1043年,可见,宜宾茶史甚至比宜宾的建城史还要早上七八百年。

而茶,为这座城市留下的追忆与风雅,正如茶的滋味一般,需细细品尝。

与茶结缘之城

茶,能早早地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完全是这方灵山秀水的恩赐。

宜宾地处长江上游,云贵高原的北坡下,西有大娄山,横断山脉,独特的地形,加上受太平洋季风的恩惠,地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常年温差不大,无霜期达300天以上,特别是海拔在400米以下的地区,几乎无霜冻期,特别适宜茶树生长。而且宜宾的茶树发芽早,采期长,鲜叶嫩度高,芽亳披露,制成的茶叶香高味爽,极受人们的青睐。

有“茶圣”之称的唐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之中就曾记载,“蜀西南人谓茶曰葭”,“葭”字的字义为“初生的芦苇”,由此可见宜宾茶叶之鲜嫩。而今兴文县石海镇所产的“梅岭茶”在唐代也十分著名。

而在宋代,茶已经成为重要商品作为朝廷重要的“茶马”交易物资,以茶易马成为宋代宜宾茶业的一大特点。

资料记载,宋代朝廷为了获取大量军马,以保卫边疆的安宁与稳定,采取了“以茶易马”的政策,设立“军马州”、“买马场”、“茶马司”等机构进行管理,同时开设“茶马交易市场”,从事商贸活动。而宜宾的茶马市场,便是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凉山的彝族同胞成为主要的购买者。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苏轼三父子从眉山乘船东下去京城挺近仕途时路过戎州便见到了茶马交易的场面,还专门作诗赞叹。南宋时期,战事不断,朝廷急需战马,在全国设立了八个“茶马交易市场”,宜宾地区就占两个。产于宜宾县的“龙牙茶”也在这个时期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在清朝,为了征购农民的余茶,朝廷还专门印制了“照票”“飞票”等纸质票据。宜宾茶叶的边销(边销茶,又叫边茶,因用于供应边疆少数民族饮用而得名)大多经过雅安加工后运至康定,再由藏族驼队运进西藏,称为“南路边茶”,由于宜宾等地处于岷江下游,因此又称“下河茶”。

茶马贸易之都

北宋在宜宾设立“买马场”以来,经过南宋和明清时代的“茶马交易”,宜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茶马贸易之都,以宜宾为“茶马互市”中心,辐射出了数条茶马运输路线。

四川省茶叶学会会员刘盛龙告诉记者,包括五尺道在内,宜宾通往西藏,连接云南、贵州及西昌的茶马贸易的古道有四条,其余三条分别是八亭道、马湖江路和岷江水步道。

刘盛龙告诉记者,宜宾至贵州毕节一段称八亭道,又因毕节地区历史上称“夜郎国”,故又名“夜郎道”。马湖江路,由宜宾始发前往西藏,其间宜宾至新市镇设有“楼东”和“泥溪”(今屏山)2个驿站。西昌的良种“笮马”,便是彝族人民来宜宾换取盐茶及日用品的主要商品。岷江水步道,是明代至民国年间宜宾茶叶销经西藏的主要通道,其路线为:宜宾—乐山—雅安—康定进藏。宜宾的金玉茶、条茶、金尖茶每年数万担沿岷江水云上溯乐山,再转青衣江至雅安。

而一些古道,至今遗迹犹存。2月3日,在“金沙江号子王”江净乐的带领下,记者沿着江边一路行走,来到一处被称为“弯弯滩”的地方,这里水流湍急,两岸的峡谷耸立,只听见江水冲击石块的唰唰声。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峡谷腹部一条狭窄的道路,甚是险峻,这里正是马湖江路的遗迹之一。“这就是古栈道,由上千年前的先人就开凿出来了。我们以前就是拉着装满茶叶的船只,通过这条道路,从县城走到新市镇,茶叶到了新市以后在转运到雅安。算下来,我们平均每个人一次能拉一吨左右的货物呢。”江净乐的脸上充满自豪。

茶马互市的繁荣,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宜宾经济的发展。从事茶叶经营的商家大量出现,中间商,经纪人,货栈应运而生,分布在金沙江边的栈房街、走马街都是当时宜宾最繁华的商业区,这一带还有一些大茶馆,为客商开展“茶哨”活动,借饮茶以交流信息,洽谈生意。

外地商人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各自修建了会馆,而这些会馆也成为交流传播文化的茶园和戏园。

茶风兴盛之地

茶产业与茶贸易的兴盛,延伸形成了具有宜宾地域特色的茶文化。

“西来雪浪如庖烹,两涯一苇乃可横。忽思钟陵江十里,白苹风起縠纹生。酒杯未觉浮蚁滑,茶鼎已作苍蝇鸣。归时共须落日尽,亦嫌持盖仆屡更。”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的《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给世人描绘了一幅与朋友江边饮茶交流的怡人景象。

有了阳春白雪的诗句,还有下里巴人的茶歌。

茶歌,寄情于茶,喻茶感事;流于口传,行于民间。宜宾现存有100多首茶歌、包括《月亮出来茶籽生》、《采茶采得口儿干》、《采五更茶》、《采姐妹茶》、《采增广茶》等。如宜宾县商州的薅秧歌:“二月采茶茶发芽,哥哟莫想就吃它。等到三月清明后,妹儿上坡来送茶”。又如屏山的儿茶歌:“侧儿根满坡生,我是家婆的亲外孙。我从家婆门前过,家婆喊我屋头坐。倒碗茶,冷冰冰;端盘菜,几根根……”等。

还有那玄幻飘渺的传说,如南溪县大观镇志中就有一段关于《云井茶》的描述:源自古代。一僧人到此,见层层群山,云雾围绕,赞许:“好山,好山”。便伸手向山间一撒又言道:“此叫茶也,可供世人饮用”。当真次年春,长出嫩绿幼苗,后经人工培植管理,从古至今是云台山的特产茶叶,现该地已种植五百余亩,用人工精制而成,必用云台山井水冲沏,特具一别,春香可口,回味悠长。因此,得名“云井茶”,名扬四海。

品不完的香茗,道不尽的故事。茶中记忆万千,还等待我们共同去发现。

茶的历史“茶字起源”


茶的历史

原意为苦菜的一种,苣菜属和莴苣属植物,《尔雅·释草》:“荼,苦菜。”“荼”是“茶”的假借字或古体字。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清初顾炎武《唐韵正》:“荼荈之荼与苦菜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也指早采的茶叶。

茶的通称,有“品茗”、“香茗”等词。《辞海》:“一说是晚收的茶”。《辞源》:“茶之晚取者”。《中华字海》:“一说是茶的老叶,即粗茶”。《汉语大词典》:“一说是晚采的茶”。《康熙字典》:“茶晚取者”。可见,根据采摘时间,茶在先,茗在后。晋代郭璞说:“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

茶的别称,陆羽《茶经·一之源》:“其名一曰茶,二曰木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藓”。《茶经·七之事》引杨雄《方言》中“蜀西南人谓茶曰荈”。

茶的别称,常常与茶或茗合称。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荈、荼、茗,其实一也。”另意为老的茶叶。《魏王花木志》:“荼,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茶的别称。在《尔雅·释木·槚》中曾经这样记载:“槚,苦茶。”晋代的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叶生,可煮作羹饮。”

搽也是茶的别称,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就提到:“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然后他的注中指出:“从草,当作茶,其茶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做搽,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茶字应该如何读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字应该如何读》内容,感谢阅读!

关于茶的读音问题,很多人会觉得惊讶,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可是要知道的是,在最早的古文中是没有“茶”这个字的。按理说中国是茶叶大国,国外茶叶基本都是从我国进口的,没理由没有茶这个字的。

翻阅《说文解字》一书,可以看到有“荼”,而无“茶”,许慎的解释是,荼乃苦荼,在《茶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相类似的解释,即荼,指的就是茶。而苦荼,直白的解释是苦菜,茶叶最早就是一种苦菜,只要是茶,就免不了一个苦字。发展到了唐朝之后,荼字才被改为了茶字。

苦是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喜欢喝茶?不仅仅国内人喜欢喝,国外同样有一大批的爱好者,比如说英国,对红茶的喜爱无人能比。之所以茶叶有这么多拥趸,说到底一方面是因为茶的保健作用,另一方面就是人们可以从苦中品出别具一格的香甜来。

苦中作乐,先苦后甜,这就是饮茶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开心的时候可以喝茶,因为那份苦中品出的甜,会升华自己的喜悦。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喝茶,仔细品味由苦到甜的整个过程,我们会明白一切困难都会过去,只要心态平稳一些,只要再努力一些,香甜便会充盈自己的生活。

茶叶的茶,苦荼的荼,不一样的读音,可是我们要明白二者的渊源,最重要的是我们饮茶的时候时刻不能丢掉这一个苦字,这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字应该如何读》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字的起源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中,称之为荼草或选;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茗、荼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生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茶叶在中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对“茶”字的认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对“茶”字的认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谈茶香,只谈“茶”这个字。

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比说说茶这个字,看上去就是一个人站在草木间。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古人对“天人合一”的直观表达。

古人也说茶寿,一方面是茶的笔画,恰好是一百零八,这个岁数绝对是高寿了,另外也说明了一点,懂茶,懂茶中的天人合一,懂得自在从容,就可以得到长寿。

关于长寿老人的报道已经有很多,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所有的长寿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心态非常好,乐观豁达,喜欢劳动,从心理状态到生活状态,都非常健康,我认为,心态好,身体好,这就是天人合一。

在喝茶的时候,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茶水的档次有多高,即便是几元钱的茶水,对真正懂茶的人来说,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品茶最重要的是品出那份从容,将那份从容融入自己的骨子里,慢慢在心头发酵出一份欣喜,这份欣喜是对天地的感恩,是对人生的满足,有这样的欣喜,生活就会丰富多彩,会体会到很多别人体会不到的乐趣,能体会到不断的乐趣,自然也就长寿了,所以说得到茶寿不是难事,只要懂茶。

我们的生活中需要茶,在饮茶之前,应该多多体会茶这个字的准确含义,明白这层含义,我们才会在茶中品味出不一样的香浓,这样的香浓,可以滋润我们生活中每一处细节,从而使我们的每一天都是欣欣然的,每一天都有温暖与甜香萦绕。

关于本文《对“茶”字的认识》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3462.html

上一篇:饮茶之风曾盛于唐代 说茶记茶之作不断出现

下一篇:“茶”字传播:最早使用茶字的国家,你可知道?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