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的情感之路是一部人的心灵史《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2019-11-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的情感之路是一部人的心灵史《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的情感之路是一部人的心灵史《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相关知识!

原标题:茶的精神

我一直在想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到底如何呈现?现代人的精神是当下物质与未来欲望的混合,而古人的精神才是清净的精神。

茶的精神正是中国古人清净的精神,看央视六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重新焕发了我对茶的精神的认识。

纪录片是影视艺术里有“清净精神”的艺术,相比于其他视听艺术,在一个喧哗的环境里纪录片有可能更容易把人带入到“清净精神”中。

本片画面清净,音乐也清净,透过古老的木屋,层层古意下绿色的茶叶向画面倾泻,纹理细腻的茶叶,像大自然的孩子,顿时有了灵性,有了生命的轮回,通过人的劳作而有了茶的精神。

大自然的灵性转化为人的精神,这是中国人的智慧,是天人合一的老庄哲学。现在,茶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据总导演王冲霄讲:“通过三年的拍摄,我们采访了全世界800多位茶人,而最后呈现在片子中的只有60位茶人,这些原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茶人毫无保留地向我们敞开心扉,为这部片子的完成付出了辛劳,在拍摄过程中所有震撼的感动都是茶人们赐予我们的,可以说这部片子是我们团队与国内外茶人们共同合作的结晶。”

在我的认识里,纪录片拍摄的是人与物,但记录的是心灵史。

茶,讲述的是一片树叶的故事,但记录的却是人的心灵史。这是本片创作者从物达到心灵,从心灵反观物的一个内在的创作脉络。从六集片名即可找到“茶”的情感发展之路——“土地与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时间为茶而停下”、“故乡,他乡”以及“一碗茶汤见人情”。茶的情感之路是一部人的心灵史。

本片散文诗式的结构如一座大山,层峦叠嶂,雾气升腾,但六集看下来整体内容又是坚实的,接地气的,人在纪录片的山路上行走,雾气缭绕,抒情的格调丝丝入扣,浸人心脾。不见浮夸,不见矫情,完全是基于纪录片的田野式拍摄,并对焦于人与物的灵魂。

茶的灵魂跃然荧屏,其流畅的表达,爱恋的情怀,以及淡淡的哀愁、死亡与觉醒都渗透在本片中,每一帧画面都是那样的精致,透露出创作者内心的纯净。在这里,茶的芳香不是静止的,而是鲜活的。

总导演王冲霄说:“一道茶,就是一种人生,每一个茶人其实都在修行属于自己的茶道,而所谓茶道,就是在我们都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对完美的温柔试探,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纪录片让浮躁的人静下心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内心。我们生活在浮华人世,但茶的人世原本是安静的,是属于一片树叶的,我们何不脱下尘世的外衣,像一片茶叶一样投入禅的内心呢?

本片把茶与禅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让纪录片有了超然物外的禅意,国产纪录片的中国风格由此更加突出。总导演王冲霄说:“只有心怀如茶一般的生活态度,才能制作出好茶,茶人对一片茶叶的悉心呵护,正是‘茶样人生’体现方式的一种”。

所以,我觉得纪录片的创作者对人与物的理解关系到艺术的质量与重量。如果要我给本片一句诗意的评价,我想说它在艺术之轻中有了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

如何见出种茶人的生命之重?据介绍,种植在峨眉山上的竹叶青虽也会有虫害,却从不喷农药。那里的茶农有一个独门秘方,就是用自己世世代代相传的草药,兑上水之后往茶叶上喷,不仅杀虫而且对茶无害。通过这么一个小故事,总导演王冲霄于是有了另一番艺术创作解释:“我觉得这一点特别能体现我们这一次的主题就是‘好人做好茶’。这个东西如果我们不拍,也就没人知道这些东西,没人知道他们种茶不用农药。”

这就是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好人做好茶”——正是创作者找到了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纪录片的关键之处,即艺术的情感高度,才创作出一部爽心悦目的有情感诉求沸点的纪录片。

本片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种以茶为媒,记录世界大变迁,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日本、印度、英国等国家的全新视角的作品。从而让纪录片有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价值与意义。央视总编罗明在本片发布会上说到“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切,表达我们对世界,对时代的判断。”而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则提到:“我们始终坚持用纪录片这一国际媒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同时向中国观众介绍优秀的世界文化成果,《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即是央视纪录频道为中外文化交流所做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cy316.com编辑推荐

安化的历史,就是一部茶叶史


新中国成立后,安化茶叶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黄金时代,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1952年安化茶园面积即从解放初的7万亩恢复发展到10万亩。到1985年全县茶园面积近二十万亩,茶叶产量达8500吨。安化县白沙溪茶厂也于1958年制造出安化历史上第一块茯砖茶,让安化本地不能生产茯砖的传言不攻自破。而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安化茶农独创的百两茶、千两茶也从此停止生产,直到1981年。

20世纪90年代,安化茶叶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挫折。由于销售价格低廉,而各种生产成本居高不上,安化茶走进了不产销不亏,销售越多越亏越多的怪圈。导致茶农大规模毁掉茶园用于改种其它农作物,或者用于退茶还林。安化人引以为傲的二十万亩茶园,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只剩下不到三万亩。加之一些不法商贩借机弄虚作假,以劣充好,大量收购外地茶叶充做安化茶出售,导致安化茶的信誉每况愈下,安化茶叶生产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每年仅有数量不多的红茶和少量绿茶,艰难地维持着安化茶叶生产的命脉。

就如珍珠不会被沙砾长久埋藏,安化黑茶在21世纪又发出了灿料的光芒。称是从千两茶的恢复生产开始,世人开始重析审视古老的安化黑茶。而随着安化黑茶频频地各种公众场合亮相,安化黑茶的品饮和收藏价值逐渐为世人所认识。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以安化黑茶为代表的安化茶重新回到了中国茶叶舞台的中心。

安化黑茶可以用三尖、三砖、一卷来概括。三尖包括天尖、贡尖、生尖;三砖则是茯砖、黑砖(后来在此基础上又研制出青砖)、花砖:一卷则是指花卷茶,包括十两、百两、五百两、千两、万两等各种规格。在这些安化黑茶品种中,花卷茶是最具有传统特色的产品。一是有独特的包装:里面有蓼叶、棕片防潮防湿、外面则由竹篓包装成圆柱状;二是有独特的传统加工技术;七星灶烘香、晾晒四十九天等。因而花卷茶的品质也一改茶叶不耐贮存的特性,变得愈陈愈香,备受茶人喜爱。台湾茶界翘楚曾至贤先生在其著作《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一书中有专门章节介绍安化千两茶,认为千两茶是世界茶王。因为曾先生的推崇,绝产多年的千两茶方才重新引起大众重视。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地客商开始从安化采购千两茶。而此时对大多数安化人来说,千两茶仍然只是三个不知其为何物的方块字。所以千两茶的恢复生产属于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也许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为保持传统,推陈出新,白沙溪茶厂于1981年找到三个制作过千两茶的老师傅,在白沙溪加工了三百余支,并培养了一批加工花卷茶的新人,为千两茶加工技术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1997年后,白沙溪及一些小生产作坊重新开始生产千两茶,这一茶中珍品方才重现生机,并以势不可挡的势头迅速风靡于各地茶叶市场。

当安化茶进入又一个春天的时候,有些东西却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如安化恢复生产千两茶申请商标时,安化千两茶的名称和包装专利,当初却被广东的一家公司抢先注册。久负盛名的渠江薄片,也因安化商家的短视而被邻县新化一家公司抢先注册。至于那些唯利是图,以劣充好的商贩;那些鼠目寸光,没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厂商。同样也是安化黑茶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相信这些人必将被大浪淘汰,消失在市场的风浪之中。吹开黄沙始见金,经历风雨之后这化黑茶将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安化县的历史,其中重要的一章就是茶叶史,所谓茶贵则邑富民富,茶贱则邑穷民穷。一部安化茶叶史可谓风雨沧桑,但历经千年不改风流本色,始终在中国茶叶舞台上稳据一席之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安化茶的优良品质和加工技巧。安化地处湘中,雪峰山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左右,这种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生产。境内多山、且具有一个许多产茶区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独特的土壤优势安化具有大面积的冰碛岩地层,这种六亿年前因全球性冰盖事件而形成的特殊岩石,风化后富含锌、硒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它如湿润多雾的地方气候、云台大叶的优良品种、独特而精湛的加工技术、悠久的制茶传统、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共同造就了安化茶的优良品质,谱写着一段又一段安化茶的传奇。而过去安化人赖茶为生的现实,也就决定了加工时的精益求精,对茶叶加工技术的传承和不断地推陈出新,花卷茶看似古拙实则充满智慧的独特包装,就是在茶叶加工中倾注智慧和热情的体现。

安化黑茶的兴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药用和保健价值。《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安化茶。内容:出湖南,粗梗大叶,须以水煎。食之精神和腻。性温,味苦微甘,下隔气、消滞、去寒。而西北各兄弟民族千百年来饮用黑茶,并形成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赞语的历史,也足以说明黑茶非常明显的消脂去腻减肥、助消化健肠胃的功能。而现代人生活优越,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导致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现象的普遍发生。而黑茶因为通过发酵,其中所含的茶多酚等发生转化,具有明显的润肠健胃的功效。而且通过对体内多余脂肪及其它代谢废物的清理,达到减肥,降压的保健效果,从而具有一种和时代发展相统一的保健价值。

安化黑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其独特的品类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说黑茶就是树,那么文化就是根。如果说黑茶是有生命的,那么文化就是它的灵魂。安化黑茶的发展,不能斩断文化之根,不能缺少文化之魂。而这种文化就是传统,就是安化历代先人用心去种,用心去做茶的历史传承。安化黑茶仍是一株幼苗,需要的是无微不至的呵护,需要的安化人以黑茶造福世界的雄心,愿每一个安化人把维护安化黑茶的形象当做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让这株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是时代选择了安化黑茶,安化黑茶也终将成为一种能够保障人类健康的时代之饮。

一杯茶,一片天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一杯茶,一片天》,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午后阳光温暖,坐在窗前欣赏着窗外风景,惬意非常。手中一杯茶热气升腾,清香弥漫,嫩绿的茶叶如同窗外明媚的景色一样,透着勃勃生机。闭上眼睛,沉浸在这难得的静谧中,深呼吸,将茶香透到内心深处,一时之间,整个天地仿佛正随自己一同呼吸,心念变得无限悠远,心情变得无限宁静,胸中天地广阔无边,如同窗外风景,生机无限。

人生是一段精彩的旅程,不要总想着目的地,那样只会使自己疲累不堪,要注意一边走着,一边欣赏一路上的风景,春花秋月,夏蝉冬雪,只要足够细心,总会有一些景色会让自己赞叹。就好像生命中总会有一些瞬间,让自己感动不已。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感动,才称得上是生活,而不是简单的活着。

喜欢在阳光下闭上眼静静歇息,这样半晌后睁眼时,眼前总会是一种类似于白茫茫的颜色,整个天地都仿佛笼罩在祥光中,美丽非凡。像是梦境,有些不真实。每当这样的时刻,人总是分外敏感,心境总是分外柔软,倘若手中再有一杯茶,慢慢啜饮,便会感觉生活已是一种大圆满,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感到满意,对一切未知的前景感到澄澈分明。

一杯茶,一片天。茶可以洗涤人内心的渣滓,也能净化天地间的尘埃,于是心境清明,天地清平,每一次的旭日东升,都是崭新的一道风景。

关于本文《一杯茶,一片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一生的等待 做一片懂你的茶


做一片懂你的茶

你介意多一个朋友吗?

我没有饮料艳丽的外表,也不懂咖啡深沉的浪漫,可我有一颗懂你的心,世间把这种微妙,叫做“心有灵犀”。

我懂你的忧愁。你收入不菲,却也厌恶朝九晚五的疲乏,每天都有一脚踹开工作,逃之夭夭的冲动。我懂你的苦闷。你心力交瘁,却无人可倾诉,即便是那个自诩最爱你的人,偶尔也是言不由衷。

你说,生活为何如此恼人?我说,我有清香一缕、融融暖意,愿为你屏蔽十里红尘、俗世羁绊。那么,你愿不愿意邂逅这份美好,与我一起,在浮生中偷取半日闲暇吗?

我是谁?我是长于山野间的一片茶叶,也是想去读懂你的茶。

一生的等待

一年时间,可以发生多少故事?你薪水涨了一倍,谈了一次恋爱,结识了几个朋友。

而我,只用来等待。山泉为饮,青山作伴,看云雾飘散,日升月沉。在时光的静磨中,我等待成熟,也等待那个将我摘下、带给你的人。我得偿所愿,被一只手采下。茶农说:今年的茶吸饱了雨露山风,格外的香。日光暴晒,我隐尽铅华,褪去青涩;熊熊烈火,我卷曲身骨,却内蕴了一腔芳华。苛责的制茶古法,是凤凰涅盘的过程。

等待之前,我是一片茶叶;涅盘之后,我才可称为“茶”,成为最懂你的茶。

旅行的意义

出茶的那一刻,便是我旅行的开始。我被层层包裹,打上未知的印记,被带上路。

在路上,我结识了两个朋友。一个穿越了千年古道,耳边还回荡着马铃声响,身体仿佛渗透了岁月的陈韵;一个见惯了俗世繁华,拥有了别样的风情与浪漫。我们来自各地,却又被某种信仰牵引,前往同一个终点。

旅行的起点,是沉稳的山、苍翠的绿;未知的终点,会不会是90℃的水,与惊喜的你?我期待与你相遇。

遇见

遇见你的那一天,阳光是温柔的。我感叹命运不负我,世间,是不是也把这种“相遇”叫做缘分。

我入水化境,轻舒曼舞,用我一生的岁月化为一盏茶汤,供你品饮。一世所蕴含的芳香与清雅,为你带来一刻欢愉。

聊点什么?还是别谈厚重的茶文化了。因为我知道你讨厌复杂,如果连喝杯茶都讲究“品味、感悟”,那么还有哪里,让你一卸身心?

我很乐意做最后一片净土,这也正是你所想要的。

喝一杯茶,让我聆听,我最懂你。

沙溪古镇,一部凝固的茶马文化史书(一)


2001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基金会(WMF)在美国纽约宣布:中国剑川沙溪寺登街(区域)入选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该组织宣称:“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台、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当时连接西藏和东南亚的古集市还保留得相当完备。”从此,这个被时光湮没、被岁月遗忘的滇西边远小镇,蜚声海外,成为与埃及国王谷、意大利庞贝古城、中国万里长城齐名的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海外游客慕名而来,他们在这里住古老的马店客栈、听古戏台上着戏装的原生态白族腔、观兴教寺大殿神韵、过古桥、踏古栈道、走茶马古道,追寻那遥远、苍凉、悲壮的马帮传说……一页又一页,翻阅品读着这一部凝固的茶马文化史书。

茶马文化价值非凡

来到剑川县沙溪古镇,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恍若时光倒流,回到遥远的茶马古道,徜徉在沙溪镇几百年岁月风雨洗涤的石板路上,古老的马店驿站接踵而至,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马鞍、马镫、马鞭、马铃、马灯,灶台与饭桌、板凳,就连那被油灯和灶火熏得黑油油的墙壁,都被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原本的模样。

犹如庞贝古城,被火山爆发凝固成永恒,沙溪古镇被岁月尘封。

因为她偏僻,所以被遗忘;因为她贫穷,所以免遭建设性破坏。没想到,偏僻与贫穷,竟然成为古镇的幸运。这也是茶马文化的幸运:完整保存了这唯一的茶马重镇。还因为剑川人对茶马文化那依依不舍的眷恋,自觉自愿的精心呵护。2005年,沙溪古镇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

见过了一些古城的过度商业开发,古街变成喧嚣的商业街,古色古香黯然失色,便越发被沙溪的宁静所震撼,踩着石板路,站在古戏楼下,置身兴教寺的大殿内,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十分荣幸,有一位“特殊导游”为我们引路。他就是白族文化学者,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与宗教艺术研究专家董增旭。他出版过多部专著,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8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国学大讲坛”多次做学术专题演讲。他的满腹经纶和生动讲解让我们大开眼界,亲切地称他“董博士”。

为什么茶马古道对沙溪古镇情有独钟,慷慨地给予她昌盛繁荣、璀璨似锦的奢华?

董增旭说,这首先是由沙溪古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沙溪古镇坐落在黑潓江西岸鳌峰山北端,古镇的中心寺登街就在“鳌头”所在的缓坡上,是沙溪位置最好的一块风水宝地,依山傍水,大气磅礴,是沙溪古镇茶马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沙溪成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和交通要冲。从这里北上可达我国康藏地区并进入印度;南下经大理、楚雄连接“五尺道”进入中原腹地;向西连接“博兰古道”、“永昌道”,进入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

现在的寺登街,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叫做“南坛”,意思是南面的佛坛。早在唐代以前这里就建有寺院。明朝永乐十三年,寺院扩建后名为兴教寺。从那时开始,“南坛”的地名就改为“寺登”了。

为什么叫“寺登”呢?“寺”指的就是“兴教寺”,“登”是白族语“地方”的意思。“寺登”,就是“兴教寺所在的地方”。白族人将“集市”称为“街子”,以兴教寺为中心的茶马古道集市形成以后,这里就叫寺登街,意思就是“寺院所在地方的街子”。

沙溪古镇既不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不是茶马古道的终点,为什么唯此地一枝独秀,成为一串项链中体量最大、价值最高的那块宝石呢?

从地理位置和物质准备上来说,她是“鬼门关”的进出口,也是即将走向雪域高原的马帮商旅最后的补给站和休养所。由这里走出寨门,踏上茶马古道,“山间铃响马帮来”,不是抒情诗,而是悲壮曲。马帮在“锅头”的带领下,穿行在高山峡谷、跋涉在激流险滩、挣扎在沼泽和原始森林的恐怖中,命悬一线,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谋生活。

茶马古道旁,埋葬着多少马帮客累累的白骨?马帮客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视死如归的冒险精神。他们需要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支撑。寺登街上的兴教寺与古戏台就成为连接神圣天堂与世间繁华的不二选择。

佛教寺庙大都建在风景秀丽的名山仙境,为什么在沙溪古镇上建有规模宏大的寺院?答案就是:精神需要。寺院里的佛祖神灵守护着古镇的百姓和在茶马古道上艰难跋涉的马帮商旅,马帮商旅供奉香火,虔诚跪拜,祈求佛祖神灵保佑,一路平安……对于那些经历了生死考验,终于攀过雪山、涉过激流、走出峡谷,回到沙溪的马帮商旅来说,寺登街就是“人间天堂”,他们要尽情欢歌、享受生活,准备着再闯“鬼门关”。

“茶马互市”始于唐代兴于宋代。所谓“茶马互市”就是以物易物,用我国康藏地区的特产马匹、皮毛、麝香、藏红花、贝母、虫草等与云南、四川的茶叶、盐巴、布帛、糖等生活必需品,通过马帮驮运进行交易。《太平寰宇记》记载:“番部地蛮夷混杂、无市肆,每汉人与之博易,不见使钱。汉用绸紬、茶、布,番部用椒、马之类。”因为藏民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最大,所以“以茶易马”的交易数额是最大的。

董增旭说,茶马古道及其茶马文化具有非凡的价值,是一部让我们常读常新的史书。比如,我们以往对茶马文化的认识,更多局限在茶马古道是一条经济贸易通道,这就未免忽视了她在国家政治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及国家统一中的独特作用。

藏族人民居住在我国青藏高原,这是高海拔、高严寒的干旱地区,缺乏蔬菜、水果,饮食以乳肉、青稞、糌粑为主。在滇茶入藏之前,藏族先民只能采集一些树叶或一些植物的根茎,用土碱熬制代茶,不仅取之困难,而且难以入口。云南、四川盛产茶叶,沙溪古镇周边地区就有很多盐井开采,使得这里成为茶叶和盐巴的最大集散地。

滇茶入藏最早应在唐(吐蕃)时期,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就带去了茶叶。茶叶最早是作为宫廷药用,继而成为高官、贵族的饮品,后来才渐渐传播到民间。

茶叶为何如此珍贵?因为茶叶可以分解油腻,帮助消化,解毒祛病,补充人体必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滴露漫录》记载说:“茶之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是山林草木之叶,而关国家大经。”

由“关国家大经”这5个字可知茶叶和盐巴的重要性已经同康藏地区的经济和政治联系起来。要知道,马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它的作用就相当于后来的坦克战车,吐蕃为什么肯用马匹换取茶叶和盐巴?史料中有许多藏人“嗜茶如命”、“如不得茶,则病且死”的记载。没有茶叶,消化不良,人就生病,没有盐巴,人就浑身无力。藏族地区的民谚:“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从这一角度讲,茶马古道进一步密切了藏族人民与祖国母亲的血肉联系。

兴教寺的文化内涵

董增旭介绍说,沙溪古镇以寺登街为中心展开四方街等布局,兴教寺是寺登街的核心。

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兴教寺内保存的明代壁画深受中原绘画风格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白族绘画艺术的瑰宝。兴教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高超的明代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兴教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特点:南北顺深长18米,东西进深14.5米,高19米。梁柱肥硕,雄浑凝重,斗拱浑厚大方,12根立柱微微倾斜,中间用两架过梁、穿枋支撑屋顶,建筑物的重力被合理地分解到了斗拱和立柱墙体上,形成大殿如此巨大开阔的空间,而中间没有一根柱子。而且,这种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极强。大家知道,云南是地震多发区,但是,历经600年间多次地震的破坏,它巍然屹立,丝毫不变形。

这些建筑的梁柱衔接手法精巧复杂,做工大气,既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古建筑大殿式样遗风,又深受白族建筑风格和藏密寺院建筑风范的影响,属国内罕见。

大殿的重檐九脊顶也是兴教寺的特色之一。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遗留的最大皇家建筑,房屋建筑总共有9990多间,但是,重檐脊顶的只有太和殿、中和殿等几处宫殿。因为在古代建筑规范中,只有皇帝用于大典或规格较高寺院才能使用重檐脊顶的建筑。这座大殿俗称万佛殿,但殿内原供的是五方佛。五方佛是佛教密宗最主要的本尊,其规格之高从大殿的重檐九脊顶就可以看出。

一座兴教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大殿正面门楣上的《南无降魔释迦如来会》壁画,整幅画面人物众多,蔚为壮观,人物比例精当,造型生动,神态栩栩如生,各呈异彩,绘画风格具有唐宋遗风,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一脉相承,是兴教寺现存20多幅壁画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幅。我们花几十万元修复一幅古壁画,有的人看了觉得值吗?怎么感觉跟没修复的差不多?这是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修复理念和修复技术,最小干预,修旧如旧,能够使壁画得到最好保护,延年益寿,让后代子孙欣赏古典文化之美。

兴教寺作为著名的佛教寺院,关于它的宗教活动提及的人很少,而明代杨升庵和李元阳游兴教寺所题的《海棠诗》却是历代沙溪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文学美谈。杨升庵是明代状元,曾当过嘉靖皇帝讲经的老师,后来因为“议大礼”而触怒皇帝,被谪戍云南永昌郡,终身不赦。李元阳是明代进士,官至“翰林庶吉士”,因为看不惯官场黑暗,借故辞官赋闲。“杨李”同是官场失意的才子,经常结伴同游吟诗作赋,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赋。

明嘉靖九年,二人游览石宝山后到兴教寺住宿,恰逢寺内两株海棠盛放,艳而不妖,丽而不媚,不开在帝都京师,博取显贵青睐,也不开在高官大户的花园中,却与世无争地独自开放在这乡村古寺之中,眼前的这一景象使落难当朝的状元郎杨升庵感慨万千,于是,挥毫题诗于寺院墙壁上:

两树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芳人。

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

“杨李”二人住宿山倌(兴教寺)时,刚从石宝山下来,累得大汗淋漓,满面灰尘,有几位教书先生在里面谈今说古,吟诗作赋,没搭理他们。此时,李元阳看到杨升庵的题诗,于是赋诗二首。这一首是写给山倌中那几位瞧不起人的教书先生,诗云:

意浓姿淡浣新红,山倌相逢二月中;

区别要君重着眼,野桃篱杏烂成丛。

意思是说,在春光明媚的二月中与你们在山倌中相逢,本来是很好的缘分,但是以衣冠取人实在不应该,并调侃这样的教书匠,就像路边随处可见的“野桃”和“篱杏”一样。

李元阳的另一首诗是回赋“京华一朵千金价”,愿把自己的才学向海棠一样奉献给边疆百姓的杨升庵,诗云:

国色名花委路旁,今年花比去年芳;

莫言空谷知音少,也有题词玉署郎。

第二天清晨,几位教书先生看到了寺壁上的题诗与落款,自觉有眼无珠,惭愧难当,仰慕很久的“国色名花”到了身边竟然不知道,而且还看不起他们,赶紧跑到街上到处找,但高人已一去不复返,只留下如此美诗美谈世代相传。

沙溪茶马古道链接:沙溪古镇,一部凝固的茶马文化史书(二)

更多茶马古道历史知识请访问

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空无静清 一片茶叶的涅磐


清风拂过松枝千篇一竹梢,泉溪水流在乱石上跳跃,茶炉里的红炭着茶烟升腾起温暖的舞蹈。茶香则把人的思绪引向空灵的悠远,这便是禅意了。如是在茶亭中行茶,那么竹杓的舀水声,瓦釜中水的鸣唱,花瓶中寓意诚挚的插花和清洁精美的茶具,氛围中弥漫着的茶香或檀香的气味,把眼、耳、口、鼻的观感会合在一起,这就是在浮躁都会中的一方净土,一片禅境的空间。人们专心去构造统统,专心去咀嚼这统统,就压缩了与汗青时空的间隔,超脱于尘寰哗闹于一刻,让我们的身心岑寂又睿智的思索已往将来,得到的是自大与奋发。

请你审阅一下泡过的茶叶吧。宛若人生竣事,它奉献出统统,让别人康健、愉悦、向上,茶叶在茶的天下里无碍地涅磐圆寂了。

中国本土道家中的“无”与外来又经领悟了佛家的“空”,两种观念的交换、最完善、最高地步。然而它又是“无”与“空”的。在禅家看来,“静”与“清”这两个字是可以作为表达的。韩国把禅与茶高度概括为“清和礼乐”;日本把禅与茶归为“和敬清寂”四个字就反映了茶道精力中的审美内在。道家的“寂静安闲”,佛家的“般若寂静”,儒家的“清心寡欲”,清的审盛情识和“无”与“空”一样丰富。深奥的玄淡称“平淡”;论人的气质风致是“清者贵,浊者下”;另有“木清则仁、火清则礼、金清则义、水清则智、土清则思。”

作为茶,集五清为一身,在茶室中与清新的音乐,清气的字画,清净的茶道具,清而礼的言谈都到达养心务必先清心的情况要求。无论茶室表里,在茶中修心,在修心中品茗。由于社会存在决定人的头脑意识。眼下,本来东方民族主导的人文科学,西方民族重天然科学的大地区已被当代的通讯流传本领瓦解。人们在多元的文化中失去了精力的信奉支持和生理均衡。因此,天下上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东方的茶,这虽是一碗由茶叶浸泡出来的汤水,然而它又是已杯容纳了东方文化精华的东西,已不是一杯有固订价值的解渴的饮料了。当我们以苏醒的头脑去净滤这杯茶汤的时间,它就像一口贮满了禅思的深井,清而不浮,静而不滞,淡而不薄,能罗致多少,全在个人。

茶把它的根细精密密地扎根于大地,吸取着天地日月的英华,它的自己就是美德;它再颠末各种加工在淡而无味的水中复活奉献,这是一种可观可触的循环。实在,一个人就是一片茶叶。人生下来就分分秒秒在变革,只是这一过程一个人要六七十年,一百年,不易很快察觉而已。茶中的美就是我们身边时时候刻的“当下”。领会并发现禅的意境,禅的精力,体悟到头脑的兴趣和心底的劳绩,得到会心的一笑,那就是茶汤中的美与禅了。

沙溪古镇,一部凝固的茶马文化史书(二)


2001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基金会(WMF)在美国纽约宣布:中国剑川沙溪寺登街(区域)入选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该组织宣称:“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台、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当时连接西藏和东南亚的古集市还保留得相当完备。”从此,这个被时光湮没、被岁月遗忘的滇西边远小镇,蜚声海外,成为与埃及国王谷、意大利庞贝古城、中国万里长城齐名的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海外游客慕名而来,他们在这里住古老的马店客栈、听古戏台上着戏装的原生态白族腔、观兴教寺大殿神韵、过古桥、踏古栈道、走茶马古道,追寻那遥远、苍凉、悲壮的马帮传说……一页又一页,翻阅品读着这一部凝固的茶马文化史书。“五星级”马店欧阳大院

沙溪古镇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有无数的马店分布在以寺登街为中心,以四方街为辐射的各个巷道中。这些马店的特点大都是前铺后院,既可以经商,又可以住宿。马店有大小,等级有高低。董增旭把我们领进一个深宅大院,这就是被誉为寺登街上的“五星级”马店欧阳大院。

据欧阳家谱记载,其祖上欧阳子群是江西庐陵郡人,明代官宦,奉旨开垦西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沙溪的望族。清朝末年,马锅头出身的欧阳景成为沙溪首富,于是建造了这最为气派的欧阳大院。

欧阳大院在寺登街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它超越了单一的白族传统“三坊一照壁”的建筑形式,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很巧妙地把民居与马店的双重功用发挥到了极致。它由相当紧凑的三座“三坊一照壁”连贯而成,整个建筑构思精巧,有分有合,气度不凡。南大院是家居,中院是供马帮商旅住宿的“上等客房”,北院为马厩。整座院落“耕读”文化气息浓厚,从雕刻、彩绘、装修、布局诸多方面充分体现了白族古建筑的精湛技艺,是茶马古道历史遗留在古镇上的珍贵文化遗产。

欧阳大院大门是用沙溪特有的红沙石雕砌而成,门墩、门面雕琢精细,处处充满变化,稳重中显出大气,门头上左右两边的题诗,表明了主人的追求与志向。右边题诗为:

问我归心向何处,三分周孔二分庄;

过客不需频问询,读书声里是吾家。

表达了主人追求与崇尚汉文化的思想。左边题诗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道出了主人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织布种桑,童孙帮耕”其乐融融的田园农耕生活。

大门上雕刻有“欧脉钟灵地,阳光丽普天”的“嵌字联”。主人还把处事治家格言,在大门上用马、羊、虎、犬四种动物的雕刻给予形象体现,并分别旁题:处事忠为主、为人孝作先、节乃见志坚、心直义能全,以此对应儒家忠、孝、节、义四种传统美德。

从大门进入,通过幽深的小巷道,厚实高大的照壁突然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仰望才能看到照壁的顶部,照壁上绘有“务农为业”和“读书生涯”等众多人物山水画,还书写有“黎明即起、清扫庭院”的《朱子家训》。照壁中间“六一家声”四个大字则道明了大院主人与欧阳修有世系关系。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

置身庭院,犹如处于深宫。主人生活的起居场所,正中堂屋雕刻有“百福百寿”的六扇木雕格子门,雕梁画栋,高大气派,极其宽敞。

从大院进入作为厨房的右天井,这里古井依旧,古灶犹存,古厨具、壁柜里一应用品琳琅满目,古灶上遗留的松脂垢,诉说着在没有电灯的时代人们照明的方式。这间巨大的厨房并非主人一家单独使用,而是提供给往来的马帮商客共同使用,深井、巨灶……向人们无言地诉说着往昔人声鼎沸、旅客盈门的繁华。

如果不是“特殊导游”董增旭的指点,我们想不到在厨房过道顶上,还有一间设计巧妙的密室,只能容纳一张床和两个人站立,墙壁夹层是中空的,那是提供给马帮商旅储藏金银财宝的“保险柜”。

大院两边是厢房,推开右边厢房的过道格子门,绕过屏风,展现在面前的院落比大院稍小,但是更为精致。这里花草相间、苔痕处处,迎面精巧的照壁上题有“秀霭庐陵”四字行楷,寓意沙溪欧阳家与江西庐陵欧阳修家乡一脉相连。到了庭院中回头一望,屏风前的小天台就是欧阳家的戏台。庭院两边装饰有精美木雕门窗的厢房就是欧阳大院里的小包间,每个包间的床铺底下都设有专门供马帮商旅储藏金银盘缠等贵重物品的墙壁暗柜,那是供客人专用的“保险柜”。为了防御土匪打劫,保证住店旅客的生命安全,院内设有一个可以容纳20人藏身的秘密地下室。这个院落就是用来接待往来富商和地方名宦的“上等客房”。

在“上等客房”的北面是一座“三坊一照壁”的马厩。马厩的门头上绘画有“美猴王”孙悟空的故事,寓意“弼马温”在此看管马店,商客尽管放心睡觉……

在古镇繁华与土匪横行的年代,独具匠心的欧阳大院,既能为长途跋涉的马帮商旅提供舒适歇息的住所,又能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还可以在洋溢着浓郁“耕读”文化气息的马店包间里边看戏、边饮酒、边品茶……哪一个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商旅,可以抵御得住这“五星级”马店的诱惑?

马帮文化与禁忌

马帮文化是茶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董增旭介绍说,由于马帮文化的特殊性,史书史料鲜有记载,多为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这就越发显得其珍贵,必须进行抢救性保护,遍访知情老人,记录下口述历史。

茶马文化的精髓,就是闪烁在茶马古道上的人文精神——冒险与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征服精神。

赶马帮就是冒险,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谋生活。只要走上马帮路,是死是活,是挣钱发财还是血本无归,就全靠马帮的运气和能耐了。

什么人能赶马帮?无论在西南哪个地方、哪个民族,那都是些勇敢无畏、能吃苦不怕死、意志坚韧、身体强健、生存能力极强的人。赶马帮必须冒险,但是,冒险并不仅仅是拿生命财产孤注一掷,狂赌一回,还需要有非凡的胆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临危不惧巧于周旋精于算计的行程指挥、诚信为本的经商人脉,等等,而其中的佼佼者,才有可能成为马帮的首领——马锅头。

为什么叫马锅头呢?一支马帮从沙溪出发奔向西藏拉萨等地,行程4000多公里,要走3个多月110多天。一路风餐露宿,就靠一顶帐篷、一口锅,架锅造饭,是维持生命的根本,也是保证行程的根本,马锅头就管这最根本的东西。何处露宿、何时造饭、何日赶到哪里交易?遇到土匪强盗怎么办?全靠马锅头丰富的经验、智慧和勇气来处置。

马帮每一次踏上征程,都是鬼门关上走一遭,生死之间,命悬一线。当今有些职业探险家重走茶马古道,他们对先辈马帮的冒险精神和超凡生存能力叹为观止、深深折服。因为马帮是在没有任何现代保障措施、通讯手段、供给后援的情况下孤独前行的。茶马古道,高山峡谷、悬崖峭壁、激流险滩、原始森林、沼泽泥潭、风霜雨雪、毒蛇猛兽、瘟疫疾病……大自然的冷酷和异常危险,随时随地都能置人于死地,更有十分猖獗的土匪强盗劫财害命。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令现今的我们无法想象,一路惊险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这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体现。

茶马古道上流传着许多苍凉凄美的故事。董增旭讲述了一个“女马锅头”的真实故事:一位年轻英俊的马锅头爱上一位美丽的白族姑娘,结婚后不久,马锅头就出去赶马帮,临行前他许下诺言,这次赶马帮回来,就再也不去冒险了,和她在家中过安安稳稳的生活。因为赶马就是生死冒险,在当地就有“砍柴莫砍葡萄柴,有女不嫁赶马人;你要娶我莫出去,你要赶马莫娶我”的歌谣,所以当地姑娘都不愿嫁给赶马人。男人出去赶马以后,新娘日日翘首以盼,马帮终于回来,却不见了马锅头的身影。马帮们说,锅头变心了,看上另一个女人,在当地结婚,不要她了。其实,是马帮遭遇土匪,为保全马帮,锅头绝命荒野……新娘不信,非要随马帮出征,来到丈夫的殉难处,竟连白骨也找不到一根。新娘痛哭之后,发誓替他走没有走完的路,在生下了马锅头的遗腹子后,削发做了一个女马锅头,一辈子把自己当男人。这个著名的女马锅头就是寺登街上欧阳家的老祖母,她一直活到2005年,去世时94岁,终生未再嫁。

马帮多以家族、民族、宗教、乡邻、伙伴等关系为纽带组成,赶马人与马锅头之间关系密切,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顶帐篷,一天到晚形影不离,马帮的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往往亲如一家。马帮经常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遇人遇事,大家最好是宽让容忍,和气为上,否则就将处处碰壁,时时遇麻烦。所以马帮就有了难能可贵的宽容、亲和与合作的精神。遇到别的马帮的人或骡马病了,要给予帮助。路断了,就一起合力去修。缺了粮食、草料,也会相互接济。争抢道路,争抢草场,争抢客户货物,只会两败俱伤,对谁都没好处,这是马帮最忌讳的。

马帮是一个相信神灵的群体,路上逢庙就拜,祈求顺利。在路上,马帮禁忌很多。比如“开亮(露宿)”时,饭勺不能放在锅里,否则过河时马会“放鸭子(马匹掉入水中)”,饭勺不能敲锅边,否则途中会有吵架、马匹摔坏等不祥事件发生。他们还崇拜山神,替身是草果。在野外露宿,要先用菜饭撒祭山神,然后丢几粒草果在火塘中。马帮还崇敬路神,标志物是草鞋,草鞋穿烂不能乱扔,要带到宿营地火化。如果遇到中途迷路、大雪封山,只需为马蹄绑上草鞋,就可以上路行走。

赶马人有许多语言禁忌,比如:打尖是途中稍歇,开稍是吃晌午饭,开亮是野外宿营……有些数字谐音不吉,就借用它字代替,比如“三”谐“丧”,以“神”字代替。有些含凶义的词语,则采取回避或替代的方式,比如,老虎叫高鹰、大猫子,蛇叫老梭,狼叫山兵,如果遇洪水断路就叫开顺,送葬叫送财神、进财,其含义就是讨个口彩的意思。

马帮还有衣食禁忌,衣服款式以宽大为宜,忌错扣和敞胸露怀,裹腿不得松散,忌跨越草帽,忌乱抛草鞋。饭前忌敲空碗空筷,忌筷子直插饭食上,忌吃饭串门,吃饭不得坐门槛或马鞍,忌吃途中捡到的食物。马帮在开饭时,不管什么人路过,一定要邀请同食,即使是飞禽走兽经过,也要抛丢食物喂它。

董增旭说,以前,人们多将这些禁忌看作迷信,其实,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特殊时代、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特殊语言文化,而且,其中也不乏科学因素,比如,开亮(露宿)忌宿沙河畔、大篝口和悬崖下,黑气蔽天、白气铺地忌出行,风卷尘沙、风阻行人、风吼如嚎慎出行,有雷、霆、电、霹忌出行等就很符合现代防灾减灾要求。

沙溪茶马古道链接:沙溪古镇,一部凝固的茶马文化史书(一)

更多茶马古道历史知识请访问

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国民熟砖·7581,一部鲜活的普洱熟砖的历史


国民熟砖·7581,一部鲜活的普洱熟砖的历史

很多人说,中茶云南普洱茶砖7581的历史,就是一部鲜活的普洱熟砖的历史,而促成这款经典熟茶的关键因素是它的品质始终如一。从茶人到茶客乃至不懂茶的消费者,并不会因为某些尘嚣落幕的故事,亦或跌宕离散的命运,去尝试所谓的经典。茶之所以经典,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人们“喝到”的品质。这也是中茶人一如既往的追求,荣誉和过往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中茶恪守制好茶、做好茶的的初心。

茶客谈论中茶·7581普洱茶砖

关于7581的历史标签或是故事,其实在普洱茶发展历史上数不胜数。比如:普洱熟茶人工渥堆发酵工艺的第一款熟砖;昆明茶厂普洱熟砖的经典标杆产品;40余年延续至今的熟茶产品等等。满满的荣誉和标签,在当下来看,好似一座熠熠生辉的雕塑。藉由杯盏中每一年的中茶7581熟砖茶,宛若拨开窗上珠帘一般瞥见。这也成了很多熟知7581产品茶客的谈资,或说是老茶客与新茶者之间隽永传承的话题。这其中固然是有很多趣味,但要想打开挑剔茶客的金口,除了7581的历史之外,更重要的是中茶7581熟砖一如既往的品质和口碑。

40余年“茶人”坚守的中茶·7581普洱茶砖

从1975年到2019年,7581产品作为人工渥堆发酵工艺的创始熟砖,已经有44年之多。这么多年来中茶7581产品从未间断。这款昆明茶厂1975年开始创制、以8级茶菁为主要拼配原料的普洱茶砖,7581已成普洱熟砖的代名词。不变的配方,如一的品质,唯一改变的就是生产的年份,以及对于茶砖工艺的精细化升级。中茶普洱的制茶人一直坚守,一如先辈品饮之初的味道。

消费者认可和肯定的中茶·7581普洱茶砖

“好茶只有喝到才知”,但要执念于一个故人对于茶的感觉,很多时候都不能算是自己的感悟。像看电影一样,电影上映的时候,其实评论的权利或是再创作的权利早已给了观众。至于能创造出的观影感,那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7581普洱茶砖也是一样,茶客才是茶的再创作者,这也是这些年来广大普洱茶消费者对于中茶7581普洱茶砖的认可和肯定。

一片韵味悠长的叶子 关于茶你知道多少


想了解《一片韵味悠长的叶子 关于茶你知道多少》知识吗,丰富的《一片韵味悠长的叶子 关于茶你知道多少》内容等你来看!

我们常听说电影杀青了,意思是电影拍摄结束了。但是,您知道杀青也是制茶的一个步骤吗?而且这一步还很关键。

刚从树上采下的茶叶,要经过一系列加工才会变得耐泡浓香。杀青,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杀青,就是通过高温,蒸发掉茶叶中的部分水分,使茶叶香气更浓。

茶叶的杀青方式有多种,如炒青、蒸青、烘青、泡青等。制法方式不同,所形成的茶叶种类也不同,如绿茶、红茶、白茶、黑茶、花茶、乌龙茶等。

唐朝之前,“茶”并不是今天这个字,而是“荼”。那是唐朝开元年间,朝廷派文人编著了《开元文字音义》这本书,由唐玄宗作序,书中把“荼”写成了“茶”。皇帝代序的书谁敢不遵照执行!于是,“茶”取代了“荼”字。唐朝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由陆羽所著,它是一部关于茶叶的历史、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种茶的呢?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据《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8个小国伐纣时,巴蜀所产的茶叶作为贡品,并称“园有芳蒻香茗”。说明3000年前,四川已有人工栽培茶树。

有研究表明,茶树是由宽叶木兰演化而来,时间大约为100万年前,地点在我国西南南部云贵高原的深山密林中,它和热带森林植物共生在一起,并被高大树木所荫蔽,形成了耐荫特性。

茶树耐荫特性使它有个生活习惯——“午休”。早晨随着太阳升起,气温上升,光照增强,茶树光合作用强度提高,10点左右达到高峰。中午12点左右,光合作用强度明显下降。这种午休现象,是茶树系统发育中形成的生活节奏。

自古以来,名优茶常与高山云雾相伴,云海茫茫,犹如一把筛子,使太阳光光质发生改变,七种可见光中的蓝紫光加强,促进了芽叶中叶绿素、胡萝卜素、氨基酸的合成,有利于茶色香味的形成。

我国制茶历史悠久。三国时张揖在《广雅》中所说:荆巴间采叶做饼,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以葱姜和之,其饮醒酒。中国人的饮茶起源于吃茶,其演变过程可分为从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到冲泡饮用。

千百年的发展,使今天的中国有了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中国的茶业最早兴盛于巴蜀之地,但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到了唐代,茶开始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所引进。中国的茶叶、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随着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逐渐传向全世界。英国的中国史专家李约瑟说,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现在五大洲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茶和茶文化覆盖全球。

九秋风露越窑开,多得千峰翠色来。几千年来,这片树叶,依然在讲述着不同寻常意味的故事。

关于本文《一片韵味悠长的叶子 关于茶你知道多少》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3397.html

上一篇:茶艺华夏文化之国粹

下一篇:茶可入诗,雅致生活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