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识茶辨性 喝出健康

2019-11-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识茶辨性 喝出健康”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识茶辨性 喝出健康”相关知识!

识茶辨性 喝出健康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看似轻松平常,但如何“喝”茶,还需依据个人口味,静下心来慢慢品尝。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的品种很多。常见的茶叶主要分为:绿茶、青茶(包括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红茶、黑茶(普洱茶)等几大类。

不同种类的茶,因为不同的制作工艺也有凉性及温性之分。一般而言,绿茶和青茶中的铁观音性凉,青茶中的乌龙茶、大红袍属于中性茶,而红茶、普洱茶(黑茶)则属温性茶。

春节期间气温较冷,寒邪袭人,人体生理功能减退,肌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加上过节期间喜欢吃些油腻、辛辣的食物,因此既能去脂、又有助消化的温性茶——熟普洱或红茶是最佳的选择。

熟普茶色酽酽,香气醇厚,茶性温和,暖胃不伤胃,老少皆宜。普洱茶还有去腻、降脂、助消化等功效,所以喜欢吃肉的朋友,不妨喝些普洱茶。红茶甘温,生热暖腹,可养人体阳气,还可助消化、去油腻。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也有将红茶加糖、奶或柠檬饮用的习惯。对于过节期间吃得过饱的人,用普洱或红茶来消滞是最好不过。

如果不大适应普洱和红茶的口味,可选些半发酵的青茶,比如铁观音、大红袍、台湾乌龙等。乌龙茶属半发酵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色泽青褐。在味道上,乌龙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能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春节期间室内空气干燥,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嘴唇干裂,这时泡上一杯乌龙茶,茶味的醇厚感可以缓解干燥的苦恼。M.cY316.Com

而福建武夷岩茶大红袍,除了具有一般茶叶提神益思、消除疲劳、消食去腻等保健功能,其入口浓郁芬芳,茶韵醇厚清心,饮后齿颊留香,而久久流转于喉底的“岩韵”更是让人余味悠长。

喝点白茶或绿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绿茶气味芳香,适合大众口味。但绿茶是未发酵茶,性寒,能清热、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并且还能降血脂、预防血管硬化。因此,平常容易上火、爱抽烟喝酒、体形较胖的人(一般是实热体质),可以来一杯绿茶。

此外,也可以喝一些养身的花茶。花茶包括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集茶味与花香于一体,还可养肝利胆、疏通经脉。俗话说,“男人品茶,女人饮花”,由此可见,花茶是女性最经典的饮品。

其实,喝什么茶要辨清茶性,依据个人口味各取所需,能在或浓郁、或者清雅的茶香中度过春节,才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如何品茶

品茶,要先闻香味,然后看茶汤的颜色,最后才是品味道,一杯茶要刚好分为三口品完。香味从舌尖逐渐向喉咙扩散,最后一饮而尽,可谓畅快淋漓。这就是工夫茶的三个境界——“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咙,神明凌霄汉”。据说专业的品茶师可以凭一杯茶品出茶艺师当时的心情。说得很玄,不过工夫茶确是一种平和心境、修身养性的方法。

饮茶礼仪

●宾客临门,一杯香茗,既表达了对客人的尊敬,又表示了以茶会友、谈情叙谊的至诚心情。主人亲自沏茶则是对客人的最佳礼貌,茶具要清洁,茶杯内外不能有丝毫污垢,即使洗涤过的茶具,沏茶前最好也要当着客人的面用清水荡涤。

●敬茶很讲礼节,安排客人落座后,才能沏茶,水以现烧的最好。如沏名贵绿茶,选用玻璃茶杯,不加盖;如沏好红茶、花茶或普通绿茶,选用白瓷杯,加杯盖;如沏工夫茶,则宜用小陶壶、小茶杯。

●取茶时不能用手抓,要用瓷、铜、竹制的小勺。沏茶时动作要轻柔持重,把茶壶上下拉三次沏成,称为“凤凰三点头”。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高,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

温馨提醒

茶汤中含有芳香族化合物,能溶解油脂,帮助消化肉类和油类食物,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喝茶。孕妇和儿童、神经衰弱者、心动过速者,不适宜喝浓茶;缺铁性贫血者、肠胃或肝功能不良者也应尽量少喝茶。不要睡前饮茶,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茶碱、可可碱等,具有较强的兴奋大脑的作用,对于平时少喝茶的人,睡前饮茶可能会影响睡眠。

cy316.com延伸阅读

知人如识茶


“画皮画骨难画虎,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话出自于《红楼梦》,却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要懂一个人的脾性,可谓是难于上青天。可,人与人的相处,了解对方的脾性是十分必要的,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冒犯了对方。识人与品茶一样,需要时间,需要耐性,去慢慢了解。

世界上没有哪两片叶子是一模一样的,世界上没有哪两款茶是一模一样的,当然,人也是如此。我们经常喜欢按照性格将每个人进行归类,活泼外向的一类,内向含蓄的一类。人具有多面性,这样草率的分类当然是不正确的。举个例子,某个人在公共场合或者与朋友见面时总会玩得很嗨,可当他一个人独处时却显得很悲观。知人与识茶一样,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道听途说,最重要的是要相处,最重要的是要花时间去感觉。

泡茶是需要耐心的,烧一壶开水,冲洗茶具茶器,一遍又一遍地冲泡茶汤,品茶细饮,每一个步骤都急不来。知人也是如此。你花的相处时间越多,对他人的认识才能足够深入。正所谓,日久见人心。品茶久了,亦可见茶心。

茶有茶性,人亦各有其性格。绿茶性寒凉,喜欢绿茶者大都性格开朗向上,乐于挑战,对生活热爱;喜欢红茶者,或是优雅之人,选择的则是精致的生活;喜欢乌龙茶者,大都平易近人,初次照面都会令人倍感亲切。

每个人喜欢的茶品不同,却往往透露出品茶者的性格及态度,由此便可由茶而知人。

品茶识性情


茶,来自自然,一口甘甜,源于生活。茶不浮夸,它能透过滋味感受心灵。

茶之贵:品茶贵静,茶事贵和;茶友贵淡,茶商贵诚;茶礼贵敬,采茶贵时;制茶贵精,泡茶贵洁;茶人贵真,茶性贵纯。

茶之性:黑茶浓郁厚实;白茶清淡爽滑;黄茶清香甘甜;绿茶清新宜人;青茶变化多端;红茶醇厚甘美;花茶香浓郁美。

茶之养生:

茶香通窍。泡一杯茶,茶香透过鼻子进入大脑,情绪瞬即平静下来。心生欢喜,身心共治。

茶味养肤。不同的茶都有其性味归经。饮茶、用茶得法,身体得到滋养,皮肤自然焕发光彩。

茶性清心。喝茶养心,藉品茗使身体放松,心绪宁静,细品养生真谛。

泡茶四心:第一是等待沸水的耐心;第二是如何泡好茶的细心;第三是沏茶时的专心;第四是品味其中滋味的静心。

泡茶有七忌:一是烧水泡茶不知方法;二是茶具选配不当或不洁;三是主客人修养素质不雅;四是官场不得已应酬;五是肉素等搭配影响茶味;六是忙于应付或繁杂无心品茗;七是茶室布置凌乱。

茶还告诉我们不少道理:譬如普洱,它告诉我们不要畏惧岁月的流逝,虽然时光常常是美好的敌人,但也能成就历久弥香的经典;抹茶馥郁浓烈的香气背后是倾其所有的付出,甚至粉身碎骨;乌龙则是说要练就特殊的气质,必须耐得住寂寞;红茶告诉我们,心够宽敞,具有无限的包容性,脚步就可以遍及全球。

品茶论道,识茶具


在中国饮茶史上,无论是饮茶习俗,还是烹沏方式,或是茶类加工,都经历了许多变化。作为饮茶用的专用工具,必然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国的茶具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因此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

提到茶具,自然首推茶壶。而茶壶中的佼佼者当属被誉为"天下第一品"的宜兴紫砂壶。它集古朴的外表与吸湿性、保温性强的优点于一身。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光彩夺目。宜兴壶的制造,由先天质地配合后天的技术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它与一般陶器不同,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上泥掊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纯朴古雅的特点,外型有似竹节、莲藕、松段

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在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壶身一般可分为"筋骨型"、"自然型"、"几何型"及"小型壶或水平壶"等四种。筋纹型茶壶的造型,多是将花木形态规则化,制作精巧,结构精确严整。自然型则取材自树干、植物和花卉。几何型则是根据球型、筒型、方型、长方及其他几何形状而变化出来的,是宜兴壶最常见的造型。而水平壶是闽、粤两地品尝功夫茶的小型茶壶。

自明代龚春模仿老银杏树瘿制成"供春壶"而闻名后,相继出现的制壶大师有明万历的董翰、赵果、文畅、时朋"四大名家",后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以及饮茶史上传为佳话的"孟臣壶"始作俑者惠孟臣,清代有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程寿珍,近代有顾景洲、朱可心、蒋蓉等人。从古至今,许多人将壶的造型与韵味及其精致细腻的做工,当作艺术品来欣赏,更因为它与茶的互相搭配,使其兼具欣赏价值与实用性。

拥有一把好壶固然可喜,但若不懂养壶之道或养壶方法不得当,则枉然拥有好壶。养壶的目的除了使茶壶更光润亮丽外,更是为了能产生"助茶"的功效。

养壶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泡茶之前,应先用热水冲淋茶壶内外,趁热擦拭壶身;

(2)泡茶时,勿将茶壶浸泡在水中;

(3)泡茶之后,务必将茶渣与茶汤都倒掉,保持茶壶清洁;

(4)日常将茶壶放在通风易干之处,避免用化学清洁剂清洗。唯有细心养护,方能使您的爱壶散发自然光泽。

除了紫砂壶,还有瓷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等。不同地区,不同风俗,往往有不同的选择。

另外,一些在饮茶时必备的茶具组合构成了"饮得佳茗"的重要一环。如供放茶壶之用的茶船,供放茶汤用的茶盅,放置茶杯用的茶托,供赏茶时盛茶用的茶荷,专门存放茶叶用的茶罐等等。小巧玲珑,用途各异。

清香四溢的茶叶配上质优雅致的茶具,更能衬托茶汤的颜色,保持浓郁的茶香。一套精致的茶具,同时也是一件高雅的艺术品,既可沏茶品饮,又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为生活增添无限情趣。

茶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福建盛产茶,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不管是待客或日常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家乡是铁观音的出产地,祖辈世代做茶,这样的环境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下以茶结缘。

有和做茶老师傅一起寻觅老茶树的经历,翻山涉水,不妄此行,山顶空气湿润清新,放眼望去,有枝繁叶茂的老茶树,也有葱郁茂盛蔓藤,周旁古木参天、茂林修竹、生态链自行衍生、循环,大自然一切井然有序。会让人由内而外的产生对自然本真的欢喜,敬重。和对本地茶起源历史的翩翩联想。

一直欣赏在这追求经济效益高的时代,能坚持手工制茶的。从采摘、杀青、炒火,揉捻到烘烤、包装都由人工完成。现代制茶,采用机器制作缩短加工时间使得效率高,但这种急功近利,必然在口感留下痕迹,留下缺陷。两者相比较,手工茶显得珍贵多了,是不可复制的。

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对古早口味的坚持。所以手工茶不是冰冷的,它有情怀。有茶农对自然的感恩,有茶人的惜物之情,有茶客千里迢迢的奔赴。

茶深似海,慢慢摸索,茶山之前我还是外人,看人制茶,喝茶品茗,但却已经来到了门槛处,能更近距离瞻仰这些茶山、茶树、茶人、茶本身。没有附庸风雅的念头,真真切切的在体验。茶并非浑然天成辛苦,其中更多的是先辈制茶的智慧和茶农的辛苦,茶粒粒皆辛苦,真心不容易。

新茶做好后,沸水试茶最喜人。抓一把那碧绿卷曲的青茶,放入白瓷碗里,开水一冲才柔顺地沉入水底香气化开,未入口,先有香气入鼻醒脑,热腾腾的草木之香,热腾腾地散播开来,袭人心肺,口中的回甘绵延不绝。身体在慢慢发热,洗涤了疲惫,整个人身心舒畅。

如是,爱喝茶。说随心性也好,学人附庸风雅也罢,至今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得出茶的清香。

偷得浮生半日闲,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对壶沏茶,茶席上消磨时间,山泉泡茶,看猫捉鸟,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那种不追不赶,由着性子过活的感觉真好。想起木心那首《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真欣慰自己生长在这阳光充沛、雨露充足,制茶历史悠久的茶乡。祖辈们对茶树的爱护,使得这茶历代以原始的姿态繁衍生息,而茶用它娇小的身躯,使得人们止渴润喉,唇齿留香,无声的山水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所以对茶树是敬畏的,对大自然我们也应该存有这种敬畏之心,有茶,感恩、相依。

也曾羡慕那些把茶讲得头头是道的人,而我只能虚晃地从茶的起源上渲染一二,似是而非,但茶真的没那么复杂。你只要备好清水、白瓷,以最好的心情来饮之,便是最惬意的美好。希望每个人是在用力生活,而不是过日子。愿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盏茶,永远保持纯粹,清心,做一个始终相信梦想和有爱的人。

“工夫茶”与“功夫茶”详辨


近几年来,在不少关于茶的文章中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辞海》缩印本中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说: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笔者拜访并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观点: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1.清僧释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刘jing,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3.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4.民国肖一山主编《清代通史》卷中载: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这里工夫茶就是红茶的一种,也说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

1.清人俞蛟所编著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这说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是后人误将功写为工,还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将潮州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得而知。

2.功、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茶圣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刚,功音攻。我们闽南话中的工、功的音与潮州相同。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功、本领、火功。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只要到闽、粤访谈,并用闽南话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与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区别,且能搞清其由来,因为历史上此地区均系功夫茶品饮法的时兴地。

三、功夫茶起源于武夷山

明末清初福建闽南的一些明代遗臣不服清廷统治,入武夷山为僧,种茶、制茶、品茶、销茶。清代才子、浙江钱塘文人袁枚于雍正四年到武夷赏茶,记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此法与俞蛟所记相比,只是潮州之器具更为讲究,程序更为繁复而已。俞蛟出生于乾隆十六年,明显比袁枚游武夷山迟了25年,其文章问世肯定更迟了,说明武夷茶品饮方法是潮州功夫茶之雏形。且武夷山由于是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当时制茶者又多为闽南人,因此对工夫茶、功夫茶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前者为茶叶,后者为冲泡技巧。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茶性如人性


茶性如人性,有的性情浓烈,有的性情柔和,有的性格外露,有的性格内敛,而那些“修炼”有术的茶,则显得性子“平和”。我习惯于绿茶的清淡雅韵,就像我喜欢阅读“平和”的文章一样。那些所谓的“香高味甘”的茶,在我这里就像涂了太多脂粉的女人和用尽了形容词的文章。

普洱茶后发酵带来的绵纯润滑的口感,最接近“酒”的风格。普洱茶的美丽和魅力就在于它生命的长久。后发酵过程其实就像人一样,是从小到大直到变老的自然成长过程。所以普洱茶要陈放久些才好喝,如同小孩子天真烂漫,青少年精力强壮、气蕴勃发,但欠少人生的经验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而中老年人沉着睿智、宽容、博爱,洞悉人生,这最像陈年普洱的真容与真性,香气平和但持久,余韵无穷,但品到后来却会品咂出一种人生的沧桑和苍凉。我有时真想告诉那些盲目选购普洱茶的“爱茶者”,你不是在买茶叶,你是在买历史,买“茶马古道”的故事,买一个终究有一天会醒来的梦,所以你要识货。

茶学小识:中华茶艺简史(一)总说


茶艺指仪式化的泡茶与饮茶技艺,在中国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正式定名于1970年代后期,由台湾茶艺爱好者命名。此名字的采用是经过讨论,以区分于源自日本的茶道,并从通俗而易于被大众接受的角度出发的。目前,开设茶艺馆在中华文化圈已经蔚为潮流。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艺先后产生了煎茶、点茶、泡茶三种形式。(少数民族中间也逐步形成民俗茶艺)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荈赋》),还远未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着《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着《茶录》,徽宗赵佶着《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代]中期,张源着《茶录》,许次纾着《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公道杯:喝出茶的公道自在


公道杯:喝出茶的公道自在

泡茶后,茶艺师把茶壶里泡好的茶倒在公道杯里,分给众人。这公道杯,有用玻璃制成的,也有用瓷或陶制成的。之所以唤作公道杯,是因为大家尝到的茶味都来自同一泡同一杯,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公平的,没有浓淡冷暖的分别。

茶汤来自同一个杯,可谓公平分配,接下来倒茶的动作也同样延续了公平精神。茶师为大家倒第一次茶汤,把茶水依次巡回斟入并列的小茶杯里,斟茶时应低行,以免散香失味,这步骤美其名曰“关公巡城”。斟到最后碗底最浓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这样,达到浓淡均匀,香醇一致,也蕴含着主人的深情厚意,这个动作被唤作“韩信点兵”。这两个茶艺动作是冲功夫茶的必然程式,也蕴涵了茶道里的公道公平。

我每每亲见茶师们悠然自如的动作,念及茶道里蕴藏的这些道理,不免感慨良多。我们生活的世界从来没有绝对公平的理想国,只有幻想公平的乌托邦。人生来就面临很多不公平,出生背景不同、家庭关系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身体健康状况不同。最让人心里不平的是,有的人锦衣玉食,有的人却三餐无着;有的人事事顺利,有的人却处处碰壁…可尽管如此,人们希冀公平的心却是亘古不变的。自古以来,就有人生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贵贱,均贫富”的慨叹,直到今天,人们追求公平正义的脚步就不曾停歇过。

公道杯里的茶汤,茶色一致,浓淡均匀,喝茶的人却能品出不同的冷暖,非茶不同,而是人心差异也。做人亦如喝茶,要想喝到相同的茶味,我们要做的,不是苛求茶师的技艺,而是要修正自己的分别心。当我们的心已消除抱怨与比较,我们必能品尝到茶的清香,必能感受到茶的温暖,必能体会到茶的公道自在。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3363.html

上一篇:品茶茶香四溢 茶入水 水含香 养身更养心

下一篇:白牡丹茶的历史典故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