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津梁寺采新茶与幕中诸公遍赏芳香尤异因题四韵兼呈陆郎中

2019-11-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津梁寺采新茶与幕中诸公遍赏芳香尤异因题四韵兼呈陆郎中”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津梁寺采新茶与幕中诸公遍赏芳香尤异因题四韵兼呈陆郎中”相关知识!

武元衡

(758—815),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建中四年(783)举进士,历官比部员外郎、御史中丞等职。元和二年(807)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八年复为宰相,元和十年,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

【津梁寺采新茶与幕中诸公遍赏芳香尤异因题四韵兼呈陆郎中】

灵卉碧岩下,荑英初散芳。

涂涂犹宿露,采采不盈筐。

阴窦藏烟湿,单衣染焙香。

幸将调鼎味,一为奏明光。

【释义】

荑英,初生的草,这里指嫩茶芽。

采采,盛貌。

明光,汉代宫殿名,也泛指宫殿。

【详解】

佛教由于坐禅戒酒的需要,故在僧徒中提倡饮茶。而佛寺多修建在高山丛林之中,周围环境又适于种茶。因此我国历史上的名茶贡茶多出于名山佛寺。此诗即记述在寺院采摘新茶的情况与感受。

武元衡尚有《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一诗,描述文人高僧在一块品茗谈禅的情景:“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

小编推荐

风物志 陆良普济寺茶花


昆明弥勒寺山茶

原标题:风物志 陆良普济寺茶花

风物志 陆良普济寺茶花 《茶花百韵》认为茶花有“十德”,故称其为“十德花”

彭竹兵

茶花,又叫山茶花、海石榴、玉茗花、耐冬、绛雪罗等,原产中国,人工栽培历史悠久,是云南的八大名花之一,在云南各地的广泛种植,昆明、大理、曲靖、楚雄、丽江、临沧、保山等地都有不少珍贵品种,产生许多与茶花有关的轶事。陆良普济寺的一株山茶,不仅品种名贵,而且故事有趣。

据谢肇淛《滇略》记载:“滇中茶花甲于天下,而会城内外尤胜。其品七十有二,冬春之交,霰雪纷积而繁英艳质,照耀庭除,不可正视,信尤物也。豫章邓渼称其有十徳焉:艳而不妖,一也;寿经二三百年,二也;枝干高疏,大可合抱,三也;肤纹苍黯若古云气尊罍,四也;枝条夭矫似麈尾龙形,五也;蟠根轮囷,可几可枕,六也;丰叶如幄,森沈蒙茂,七也;性耐霜雪,四序常青,八也;自开至落可历数月,九也;折入瓶中,旬日颜色不变,半含亦能自开,十也。为诗一百韵赏之。”“会城”指省城,即昆明。“尊罍”泛指酒器。“麈尾”又称拂尘,用于除尘、驱赶蚊虫等。“森沈”亦作“森沉”,指山茶繁茂幽深。“蒙茂”即“茂密”。“四序”指四季。

《陆良县志稿》记载的山茶“十德”,与《滇略》的记述略有不同:“色之艳而不妖,一也;树之寿,约有二百年矣,犹如新植,二也;枝干高疏有一余丈,大可合抱,三也;肤纹苍润,黯若古云气鐏罍,四也;枝条黝纠,状似麈尾龙形,可爱,五也;蟠根兽攫,轮囷离奇,可凭而几,可藉而枕,六也;丰叶如幄,森沈蒙茂,七也;性耐霜雪,四季常青,有松柏之操,八也;次第开放近二月始谢,每朵自开至落可历旬余,九也;折入瓶中水养之十余日,颜色不变,半含者亦能自开,十也。”“黝纠”指“枝条连绕的样子”。

邓渼的山茶“十德”,与陆良普济寺山茶有关。邓渼(1569年-1628年),字远游,江西新城人,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 进士,大约在万历三十五年 (1607年)至四十年巡按云南,所到之处,题咏甚多。有一年腊月间,邓渼巡视曲靖,道经六凉(今陆良),看到道旁普济寺内的茶花开得十分漂亮,就入刹一观。只见寺中山茶“烁日蒸霞、摛纹布绣、火齐四照、云锦成帷”,于是写了《茶花百韵》,“遍检古人句,山茶未得名。形容应有待,品价肯定轻。……属辞深比兴,从此定佳评”,共九十二句,近一百句,故叫《茶花百韵》。因为邓渼在《茶花百韵》的序文中归纳茶花的“十德”,此后茶花被称为“十德花”。

陆良普济寺,据《陆良县志稿》记载:“在城东十里,古名兀耳朵寺。咸丰八年毁于兵,后重建。”据罗养儒《云南掌故》记载,该寺始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据罗养儒记载:吴三桂进兵云南时,路过普济寺,“见佛殿前有红茶一株,鲜红瓣上而有白点,此在茶谱上为珍珠红,三桂讶为异种,极钟爱之。已而派人来掘取,运至省垣,植于王府。花因易地,竟三年不着一花,三桂认为慢己也,遂谪贬而还于原处。花以一再迁移,生气大耗,未及年,花竟枯死。”庆幸的是,此株茶花枯死后约几十年,又从根部发芽,“约四五年,即成高枝强干,居然繁花满枝。”到了清末民初,“今历二百年,干已粗及手之数围,树亦高及二丈矣。此珍珠红茶本属贵品,今客有过其寺者,于茶树下多有题咏,而名公巨卿之作,则载于州志焉。”刘润畴在《普济寺茶花用苏东坡定慧寺海棠诗韵》中写道:“人间岂少好花木,惟有此花生使独。七绝十德评固真,尤喜幽姿不谐俗。”

斗转星移,昔日的普济寺如今成了茶花小学,其所在地为茶花社区。

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茶诗作品欣赏


皇甫冉

(714—767),字茂政,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天宝十五年(756)进士,授无锡尉,大历初迁右补阙。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释义】

菉(lù),草名。

【详解】

唐时饮茶之风盛行,但开始时是一种不讲口味、解渴式的粗饮,正如唐代诗人皮日休所言:“称茗饮者,必浑然以烹之,与夫瀹(yuè)蔬而啜者无异也。”意思是当时的人们将茶叶煮后,像喝菜汤一样饮用。陆羽为了改革这种粗放的茶饮方式,不辞辛劳,跋山涉水,深入茶区,在深山老林、幽谷古寺,比较茶叶品种属性,发展种茶制茶技术,并于公元780年完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从此,人们将茶的粗饮方式改变为艺术品尝。此诗是皇甫冉避难阳羡山中时所作,真实地反映了陆羽历尽艰辛从事茶叶采摘与研究的过程。

皇甫曾,字季常,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天定十七年(758)进士。官历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皇甫冉弟。

陆羽与茶


一千多年前,复州竟陵西塔寺。一个深秋的早晨。离古寺不远的湖畔芦苇丛里,雁声大作,声音凄楚而悲怆。显然,大群鸿雁的声音,惊动了早起洒扫庭院的智积住持。原来,一个被弃的婴儿占据了鸿雁的巢,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陆羽,字鸿渐。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先生的名号。

陆羽最大的贡献就是对茶的研究,因此他被尊之为“茶圣”。他的《茶经》凡三卷,阐述茶的本源,采制和饮用的方法,所用器皿等等,十分详尽,使天下人都知道饮茶了。前伦敦医药协会主席杰鲍勒爵士曾著文称“茶是伟大之慰藉物”,他认为“茶无疑为东方赠与西方最有利之礼物”。而陆羽先生的《茶经》却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茶的意义及作用。

茶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致讲究体悟的境界。陆羽的《茶经》,凡三卷,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等章节。茶,是有生命的物事,生命的本质在于悉心呵护倍加珍惜。按《茶经》的步骤饮茶,也许会更加接近茶道吧。

陆羽之前,“荼”“茶”不分,一个“荼”字,两家共用。一种是草本植物,开黄花,味苦,可作蔬菜的,称“荼”。再一种木本植物,叶作饮料的“木字旁加贾字”,也称作“荼”。名同实异,难免混淆不清。是先生为“茶”正了字,陆羽先生在著《茶经》时,把“荼”字减去一画作“茶”,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字学的范围,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有它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的故事告诉我们,陆羽先生对茶的贡献具有世界意义,当我们心存茶道品啜香茗的时候,除了缅怀陆羽先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无量功德外,还当效法“茶圣”的那种艰苦勤学谦逊认真虚心的人生态度。

茶与名寺----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以保存佛指舍利而成为当今世界佛教的祖庭。据佛典和有关资料记载,法门寺始建于“西典东耒”的东汉时期,初名阿育王寺。唐代改名法门寺,并进而成为著名的皇家佛寺。其旁的十三级“阁楼式”砖塔,即真身宝塔,修建于明万历年间,在经历了375年风雨后,于1981年因雨水浸润而半边坍塌。1987年在重修砖塔,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唐代地宫,从而使珍藏了1100余年的唐皇室瑰宝得以重新面世。在数以千计的供奉物中,有一套唐代皇室使用过的金银茶具,乃是目前世界上等级最高的茶具。它们均为皇室御用真品。《物帐碑》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又从茶罗子、碾子、轴等本身錾文看,这些器物于咸通九年至十二年制成。同时,在银则、长柄勺、茶罗子上都还有器成后以硬物刻划的“五哥”两字。而“五哥”乃是唐皇宫对僖宗小时的爱称,表明此物为僖宗供奉。此外,还有唐僖宗供奉的三足银盐台和笼子,由智慧轮法师供奉的小盐台等。这次出土的茶具,除金银茶具外,还有琉璃茶具和秘色瓷器茶具。此外,还有食帛、揩齿布、折皂手巾等,也是茶道必用之物。这批出土茶具,是唐代饮茶之风盛行的有力证据,也是唐代宫廷饮茶文化的集中的体现。

茶诗李嘉祐《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赏析


《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李嘉祐 全唐诗卷206

虚室独焚香,林空静磬长。

闲窥数竿竹,老在一绳床。

啜茗翻真偈,然灯继夕阳。

人归远相送,步履出回廊。

赏析:《长安志》卷7《唐京城》记载:“开化坊,半以南大荐福寺,寺院半以东,隋炀帝在藩旧宅。......文明元年(唐睿宗年号,684),高宗崩后百日,立为大献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实之。天授元年(周武则天年号,690),改为荐福寺。中宗即位,大加营饰。自神龙(周武则天年号,705——707)以后,翻译佛经,并于此寺。”荐福寺的位置在今西安市城南友谊西路南侧。荐福寺建立初期曾度僧200余人。寺东有放生池,相传为汉代的洪泽陂。《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是诗人游荐福寺这是即兴题字的诗。同行者是时任侍御史的皇甫曾。李嘉祐是天宝七年(748)进士,皇甫曾是天宝十二年(753)进士,二人是诗友又是茶友,志趣相投。诗中“虚室独焚香,林空静磬长”是广为引用的名句,这10个字表现了空灵的禅境。一位僧人在简陋的禅室,简陋到空空如也。这位僧人焚香打坐,悠长的罄声在寺宇外的空林回荡,闲暇之时可窥视外面的竹丛,一张睡着并不舒适的绳床将伴他度过一生,僧人的生活是如此地单调!僧人何所事?就是一边翻翻佛经,一边细品香茶,夜以继日地啜茗静虑。“偈”指佛经中的颂,以三至七言乃至多言为句,四句合为一偈。这位僧人如此苦苦地去悟,是希望一朝顿悟,成为觉者。幸有佳茗伴他度过漫漫长夜,便不觉苦了。这是一首典型的“禅茶诗”。唐代文人喜欢游寺院,交僧人做朋友,同僧人一块儿观画、吟诗、饮茶,是唐代僧家和儒者共同打造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禅宗茶道,长安亦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发源地之一,并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羽与茶介绍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宁翁,又号竞陵子,湖北竞陵人。

竞陵,即今湖北省天门县。唐代时,竞陵是景色秀美的鱼米之乡。皮日休在《送从弟皮崇归复州》大为赞叹“竞陵烟月似吴天”、“处处路旁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等。宋代欧阳修撰《新唐书·隐逸·陆羽传》载曰:“陆羽为弃儿,由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唐代寺院多植茶树,所以陆羽深谙茶树种植、制茶、烹茶之道,年纪轻轻时已是一等茶艺高手。然而,由于无意于佛门的清规戒律,离群苦行,陆羽终于在12岁时离开了寺院,此后浪迹江湖。

天宝五年(公元764年),陆羽结交竞陵太守李齐物,为太守府座上客。李齐物青睐其诗文俱佳,勉励其专心治学。陆羽又与礼部员外郎崔国辅结为忘年之交,而崔国辅与杜甫友善,长于五言古诗,陆羽在其门下,才识大长。在其22岁时,陆羽拜别崔国辅及亲友,开始了结交四方挚友、立志茶学的云游生涯。

755年,陆羽住乌程苕溪(今湖州),结识了许多文士名流,如大书法家颜真卿,诗僧皎然和诗人孟郊、皇甫冉等。多年的云游生活使他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各地茶的资料,而从心底里念念不忘的对茶文化的热爱,让他下定决心写一部茶学专著。经过一年多的整理构思,终于在公元763年,陆羽28岁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

在《茶经》这本书里,陆羽对茶的起源传说、历史记载,采摘、加工、煮烹、品饮之法,水质、茶器,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皆作了详细的介绍,从而使茶学升华为一门系统的、结合了自然与文化的崭新学科,也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佛教寺庙瑞岩寺与竹筒茶


2000年7月,武夷山举办“凯捷杯”茶王赛,瑞岩寺云门竹筒茶的传人张旺,也带上这一佛门茶品,展示了云门竹筒茶的独特风格,云门竹筒茶吸引了一些港澳茶商茶客堪称武夷一绝的佛门茶,从此扬名海内外。瑞岩寺是武夷山著名的佛教寺庙,在这座千年古刹里,一种地道的寺庙手工茶,仍在传承着它的千年特色秘笈,它就是云门竹筒茶。

瑞岩寺坐落在武夷山北面的吴屯乡,四周群峰环绕,山岚氤氲,云雾不绝,寺院清幽。寺院周边山上,僧人们从武夷山山北移栽了一种较为独特的岩茶,这种岩茶通过僧人们精心管理,长得十分茂盛。

瑞岩寺的竹筒茶与当地佛教文化有什么关系呢?据悉,瑞岩寺始建于唐朝广明庚子(880年-881年)年间,因乡人翁藻光剔度为僧后名声大噪。翁藻光出家前是吴屯人,幼年喜欢在寒冬季节里扣冰洗浴。出家后,人称他为“扣冰和尚”。

翁藻光年轻时曾南下云游,信奉云门宗。云门宗为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认为万事万物皆体现“真如”,皆有佛性,其说教方式是“云门三句”,即:“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云门三句的义理后来成了僧尼们制做云门竹筒茶的祈愿秘笈。

唐广明元年(880年),彭王当捐募巨金建瑞岩寺于吴屯的吴边山下,请翁藻光担任住持。翁藻光竭力弘扬云门禅宗,据说文偃宗师曾来过瑞岩寺,见扣冰精心伺弄着那些野生茶丛,认为那些翠绿茶丛乃为佛界“灵物”,就指点“扣冰和尚”如何采摘和窨制这些野茶的方法。扣冰得云门禅宗大师点化,并按云门大师所说如法炮制,将野茶采来后,萎凋缩水,虚火旺炒,然后遵循太极图案中“阴阳鱼”的走势进行搓揉,烘焙。再砍来纤纤玉竹,取其一节,将茶叶塞入压紧,封存。饮用时,将其置入沸水中煮。滤其茶汤啜之。此茶有玉竹之甘香、野茶之馥郁,消积健胃,解渴生津,涤心去浊,醒脑明神,取其名为“云门竹筒茶”。

据说当地百姓一有病恙,便到寺中求医问药,“扣冰和尚”常将云门竹筒茶送给百姓,具有多种疗效。

后来扣冰和尚圆寂,他的弟子张氏仍沿用此法制作云门竹筒茶。每年的庙会活动或行醮斋礼仪时,都要用到大量的云门竹筒茶。后来,云门竹筒茶发展到武夷山周边庙会的专用茶,佛教色彩更加浓厚。至于如何制作云门竹筒茶的工序与技法,如今在吴屯《张氏家谱》中亦有记载。由于云门竹筒茶产量不多,加上工艺独特,显得弥足珍贵。

2000年7月,武夷山举办“凯捷杯”茶王赛,瑞岩寺云门竹筒茶的传人张旺,也带上这一佛门茶品,展示了云门竹筒茶的独特风格,云门竹筒茶吸引了一些港澳茶商茶客,就连老外们也青睐武夷佛门的特色茶,深得茶叶行家青睐,堪称武夷茶中一绝。

来自香港佛教协会的佛茶研究专家程涵露女士赞叹:中国各地茶乡竹筒茶样品极多,特别是云南贵州一带,但那些竹筒茶只是特产而已,没有附着佛教文化。像云门竹筒茶能融入佛教智慧的秘笈,只有瑞岩寺的最特别。

茗赏者上,谈赏者次,酒赏者下


爱花之人,怜花成癖;爱茶之人,嗜茶成痴。

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及修心怡情之人多寄予茶与花,花有优雅悦目之美,茶有脱俗尘世之醉。宋徽宗痴情于菊,并亲手种菊,传世《大观茶论》。鲁迅写有《惜花四律》,也说不可一日无茶。

钟情于茶花之中,不仅是精行检德之人同时也性情中人。如痴似癖,全身心的专注,怎么能不让人钦佩呢?

我们知道茶通六艺,但自古品茗赏花就相得益彰。我国的茶与花形成于明万历年间,日本首推始祖千利休,把花带入茶室,擅沏茶者,茶室无不插花。

明代袁宏道《瓶史》中道:“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花在茶席上的呈现就是茶友们玩赏的小品插花。

与茶为友,以花为伴。茶静谧,内敛的抚慰心性,花自然,直指灵魂最纯洁的净土。喝茶修身养性,赶上花开时节,看到将绽放的花苞流连忘返,想一眼占满它所有的美丽。品茗赏花,其中乐趣溢于言表。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对于花的描写,似乎自己曾生为花。对花的喜爱是对生命的尊重,插花者不会随意剪切花枝,对一花一枝都有完美的安排,对花草的注意犹如信仰般的礼敬。

茶道,花道,并非技艺之道,是爱茶之心,护花之道。从茶艺表演的解说词中经常听到茶人合一,把茶当成你的一部分,全身心的融入,理解这款茶用心把它表达出来,这时茶既是你,你既是茶。

疼惜花,与花相通,珍重一花一枝,给予他们自然的展现,重造它美丽的二次生命。

无论茶与花,至清至雅,感受它就是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中自然纯粹的美好。所以,当个茶痴花迷又有何不可?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3066.html

上一篇: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制茶茶歌诗集欣赏

下一篇:中华文化中去寻找“普洱”名字的演变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