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白居易《招韬光禅师》烹茶品茶诗集欣赏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白居易《招韬光禅师》烹茶品茶诗集欣赏”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招韬光禅师

白居易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

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

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详解】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与灵隐山韬光寺的高僧韬光禅师过从甚密。一次,白居易精心备下素斋,并写下此诗,派人送给韬光禅师,邀他进城共同进餐。韬光禅师也回诗一首,名为《谢白乐天招》,婉辞谢宴。诗云:“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唯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于是,白居易只好经常光顾韬光寺,与韬光大师汲水烹茗,吟诗论文。当年白居易与韬光大师汲水烹茗的水井谓之烹茗井。

另,王建《与僧饮姜茶》,与此诗大同小异:“别屋炊香饭,熏辛不入家。温泉调葛粉,净手摘藤花。香蒲除青叶,芹斋带紫芽。愿师常相伴,消气有姜茶。”

茶经网扩展阅读

白居易喜爱茶、烹茶技艺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白居易喜爱茶、烹茶技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今属山西),后来迁居陕西境内(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这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作中也可得到印证。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诗,在对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的同时,也为茶史留下了一条重要的资料:"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北,由此可见唐代已是一个茶叶集散地了。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两年任内,他迷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而韬光禅师则不肯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然大度,亲自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韬光的烹茗处。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白居易喜爱茶、烹茶技艺》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蔡襄《北苑十咏》咏茶诗集欣赏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北宋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北苑十咏】(之四、之五、之六)

采 茶

春衫逐红旗,散入青林下。

阴崖喜先至,新苗渐盈把。

竟携筠笼归,更带山云写。

造 茶

屑玉寸阴间,抟金新范里。

规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

焙出香色全,争夸火候是。

试 茶

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

雪冻作成化,云间未垂缕。

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释义】

筠(yún)笼,竹篮。

【详解】

此组诗,第一首咏采茶,第二首咏造茶,第三首咏试茶,词意清浅而有韵味。蔡襄是茶事专家。苏轼《荔枝叹》中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就是说,宋代的“龙团”、“凤饼”茶,大小龙茶,始于丁谓,成于蔡襄。蔡襄著有《茶录》一书,分上下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茶、胁茶、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与烹饮方法。下篇论烹茶饮用器具,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制茶茶歌诗集欣赏


西山兰若试茶歌

刘禹锡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详解】

这首诗中所盛赞的,是产于湖南郴县王盖山的“王盖山米茶”。这种茶叶全采芽尖,茸毛贴身,嫩香持久,滋味甘鲜;经过拣剔、摊青、炒茶、清风、烘干五道工序加工而成。炒茶中还辅以锅铲的“翻、按、扬”等手法,工艺颇为别致。本诗描绘了茶的采摘、炒制、烹煎以及品尝的全过程,还谈到以茶待客和饮后的乐趣,是最早描绘我国历史上炒青茶的诗篇。诗中还反映了我国茶事的发展跟僧寺之间的密切关系,是研究唐代茶事的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

蒙山、顾渚春,指产于四川邛崃山脉蒙山的蒙顶茶和产于浙江湖州市长兴县城西北顾渚山的顾渚紫笋茶。李肇《国史补》有云,“蒙顶第一、顾渚第二、宜兴第三”,这两种茶自唐代起即列为贡品。

徐寅《尚书惠蜡面茶》品茶诗集鉴赏


徐寅即徐夤(《全唐诗》作夤),字昭梦,泉州莆田(今属福建)人。大顺三年(892)举进士第,后归隐延寿溪。

【尚书惠蜡面茶】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释义】

蜡面茶:贡茶的一种。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南唐保大年间,福建北苑初建时,“初制研膏,继造蜡面,既又制其佳者,号曰京铤”。这表明继研膏之后,茶叶在制法上有所改进,故品质优于研膏。《本草纲目》载:“唯州北苑数处产者,性味与诸方略不同,今亦独名腊茶,上供御用,碾治作饼,日晒得火愈良。”指的就是这种茶。此茶由南唐一直流传到明代,相沿有数百年历史。

【详解】

武夷山(今福建崇安县境内)“诸峰皆拔立不相摄,多产茶”。武夷山多岩,茶树多“生烂石上”,故统称武夷岩茶。武夷茶历史悠久,但较北苑茶为晚。据《闽小记》载:在宋代以前,人们提到建州贡茶时,但知有北苑茶,不知有武夷茶。“至元代设茶场于武夷后,遂与北苑并称”。到明代,情况已根本改变,“但知有武夷,不知有北苑矣”。自此以后,武夷茶作为贡茶曾经久不绝,而且“不胫而行销四方”。此茶是我国青茶类中的主要代表。徐寅此诗,是在武夷茶知名度不高、尚未成为贡茶时所作,由此可见作者品茶的高超水平。

茶道雅士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今属山西),后来迁居陕西境内(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这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作中也可得到印证。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诗,在对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的同时,也为茶史留下了一条重要的资料:"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北,由此可见唐代已是一个茶叶集散地了。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两年任内,他迷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而韬光禅师则不肯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然大度,亲自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韬光的烹茗处。

白居易怎么喝茶


原标题:白居易怎么喝茶

书案上,一本线装版的《白居易诗集》。茶台前,一杯陈年普洱茶。在茶杯的热气缭绕中,我对面似乎坐着的是白居易。他刚从午睡中醒来,约我一起品茶,这茶喝出了盛唐的味道。

暖床斜卧日曛腰,

一觉闲眠百病销。

尽日一餐茶两碗,

更无所要到明朝。

——白居易诗《闲眠》

我记得幼儿时学背唐诗,第一首既不是“春眠不觉晓”,也不是“红豆生南国”,更不是“锄禾日当午”。而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和四合院里的一位老先生学的。虽然不懂什么意思,只是觉得上口、好读、因此也就知道了白居易。

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的苏东坡都是爱茶懂茶之人,两个人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曾在朝中为官,都曾被贬谪至杭州,都在西湖上修堤。而且二人都将诗、禅、酒、茶作为自己的至好。并都以乐观心态面对官场经历中的人生动荡。白居易留下的茶诗约有五十多首。苏东坡也留下七十多篇咏茶诗赋。两位的诗词集都是我案上的常摆常读之书。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署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也算是我的同乡,山西太原人氏。白居易从幼年起就苦读诗书。读到嘴生疮、手生茧、早生华发。《全唐诗话》说,白乐天未及成年便去京城闯荡,拿着自己的文章到处请教。一日,来到朝中秘书郎顾况家,投一个帖子进去。顾况一看,对身边人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戏谐白居易年轻不知深浅。可当他读到白居易芳草诗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十分惊讶:我本以为斯文已绝,今天遇到此人,前面说的该是玩笑了。可见白居易从小文采过人,自信满满。白居易不仅自信,而且乐观。曾有诗句说“无事日月长,不羁天地阔。”乐观旷达是其性格所在。

白居易喜欢喝茶与其在杭州做刺史有关。喝茶成了他官场之外的闲情雅事。而且总结出一套喝茶的方法和体会。以茶交友,多与品茶高手相交。以茶解酒,多在醉后饮茶。以茶解腻,多在饱餐后饮茶。以茶提醒,多在午睡后饮茶。另一首白居易的诗更容易引起我的共鸣:“年年衰老交游少,处处萧条书信稀。唯有巢兄不相忘,春茶未断寄秋衣。”一位朋友曾在杭州一家酒店任总经理多年,每年清明时给我寄一斤明前龙井。每次收到茶,我就会想起这首诗。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与灵隐山韬光寺的高僧韬光禅师过往甚密。有些像苏东坡与佛印之间的关系,引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禅事。一次,白居易备好一顿斋饭,想请韬光禅师来官衙品茶就餐。白居易以一首诗盛情邀请:“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谁知韬光禅师不买账,回了一首诗婉言谢绝:“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依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唯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身在山野,远离市尘,笑说白居易的不解风尘,而成为禅宗佳话。我喜欢白居易的闲情生活。特别是他晚年在洛阳定居后,笃信佛教,研究茶事,诗也就更有禅茶味了。白居易有一首诗《营闲事》说:“自笑营闲事,从朝到日斜。浇畦引泉脉,扫径避兰芽。暖变墙衣色,晴催木笔花,桃根知酒渴,晚送一瓯茶。”

书案上,一本线装版的《白居易诗集》。茶台前,一杯陈年普洱茶。在茶杯的热气缭绕中,我对面似乎坐着的是白居易。他刚从午睡中醒来,约我一起品茶,这茶喝出了盛唐的味道。

白居易与茶的故事


聪颖绝人苦节读书

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生于德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自幼聪颖绝人,是个天才儿童,出生六、七月便能分辨之、无二字;五、六岁学作诗,九岁时已熟谙声韵;十五岁知有进士之名后,便勤奋苦读。他在《与元九书》曾提到自己读书的情形: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信中提到自己因用功过度而发苍视茫,未老先衰的情形,他的用功程度,古今罕见,令人佩服。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十六岁那年,白居易到京师长安,曾拿着自己的诗稿去见大诗人顾况。顾况时任著作郎,恃才傲物,看到他的名字叫居易,便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但是当他翻开白居易的诗稿,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却大为激赏,改变口吻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并感慨地说: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见《唐摭言》)可见顾悦对他极为赏识。

然而白居易虽文采早发,资质过人,却因家境贫苦,直到二十八岁才到长安应试,登进士第;三十一岁再应吏部试,中甲科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因而认识元稹。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入为翰林学士,并与元稹、李绅等人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不在嘲风雪,弄花草而是在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论。白居易作诗讲求通俗浅白,平易近人,哪怕会被人说成俚俗。宋人惠洪《冷斋夜话》载: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他不仅提倡白话诗歌,同时也是个实践者。他将《白氏长庆集》的近三千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他自认为讽谕、闲适两类最具价值,讽谕诗上可补察时政,下可泄导人情,反映出社会现象,而闲适诗则表现出他生活中较闲适的一部分。

《白氏长庆集》中,多次提到品茶的情景,显示他悠闲生活型态的一面。自古以来,酒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生活必需品。酒,当然也是白居易的最爱,他还曾做十四首《劝酒诗》,在序中提到他常利用公务闲暇饮酒赋诗(予公秩东都,居多暇日,闲来辄饮,醉后辄吟。),但茶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伴,每每在他酒渴之时,往往就会想到喝茶解酒止渴,药销日晏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早服云母散》)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萧员外寄新蜀茶》)驱想知酒力,破睡见茶功。茶是解渴良品,亦是提神良方。

辟园植茶悠游山林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直言被贬江州司马。次年,某一天他来到浔阳江边,听到江上传来琵琶声,听到商人妇人凄凉的身世,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自己命运相同,遂写下了有名的《琵琶行》。次年,他游庐山香炉峰,见到香炉峰下云水泉石,绝胜第一,爱不能舍,于是盖了一座草堂。后来更在香炉峰的遗爱寺附近开辟一圃茶园,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竹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绕阶流。(《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悠游山林之间,与野鹿林鹤为伴,品饮清凉山泉,真是人生至乐。

白居易爱茶,每当友人送来新茶,往往令他欣喜不已,《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中叙述他在病中收到友人忠州刺史李宣寄来的新茶时的兴奋心情,立即动手勺水煎茶,并从「不寄他人先寄我句可看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此外从《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何处堪避暑》: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闲眠》: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闲眠》)这些诗中,知道醒后饮茶似乎成了白居易的一种生活习惯。

乐天知命禅茶一味

贬江州以来,官途坎坷,心灵困苦,为求精神解脱,他开始接触老庄思想与佛法,并与僧人往来,所谓禅茶一味,信佛自然与茶更是离不开的。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咏意》)

吟诗品茶,与世无争,忘怀得失,修练出达观超脱、乐天知命的境界。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因牛李党争日烈,朝臣相互攻讦,白居易上疏论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到杭州之后,白居易修筑西湖白堤,以利蓄水灌溉,又浚深李泌旧凿六井,以便人民汲饮,因此受到杭州百姓的爱戴、感念。而杭州任期,也是他生活最闲适、惬意的时刻,由于公事不忙,遂能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独自享受品茗、读书之乐。而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诗人更进而欲以好茶分享好友。

酒茶老琴相伴以终

后来唐室国祚日衰,乱寇时起,白居易已无意仕途,遂告老辞官。辞官后,隐居洛阳香山寺,每天与香山僧人往来,自号香山居士。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诗人在此暮年之际,茶、酒、老琴依然是与他长相左右的莫逆知己,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诗人与世长辞。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一休禅师的无心之茶


一休禅师的弟子珠光一向有打盹的习惯,致使在公共场合里常常失态,为此他非常苦恼,便前去请教医生,医生劝珠光应多喝茶;珠光听从医生的指示,而后果真不再打盹了。因此,他逐渐喜欢喝茶,且认为喝茶时也应具备礼节,于是创立了“茶道”,而有茶祖之誉。

完成“茶道”之后,一休禅师就问道:“珠光!你是以何种心态在喝茶呢?”

珠光答道:“为健康而喝茶。”

于是,一休禅师便给他“赵州吃茶去”的公案:“有学僧请示赵州禅师以佛法大意,赵州答道:“吃茶去!”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呢?”

珠光默然!

于是一休禅师叫侍者送来一碗茶,当珠光捧在手上时,一休禅师便大喝一声,并将他手上的茶碗打落在地。然而珠光依然一动也不动。过了一会儿,珠光向一休禅师道过了谢便起座,走向玄关。

一休禅师叫道:“珠光!”

珠光回头道:“弟子在!”

一休禅师问道:“茶碗已打落在地,你还有茶喝吗?”

珠光两手作捧碗状,说道:“弟子仍在喝茶!”

一休禅师不肯罢休,追问道:“你已经准备离此他去,怎可说还在吃茶?”

珠光诚恳地说道:“弟子到那边吃茶!”

一休禅师再问道:“我刚才问你喝茶的心得,你只懂得这边喝,那边喝,可是全无心得,这种无心喝茶,将是如何?”

珠光沈静地答道:“无心之茶,柳绿花红。”

于是,一休禅师大喜,便授与印可,珠光完成了新的茶道。

在日本所流行的茶道、剑道、拳道、书道、花道等,都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赵州茶”,在中国禅学史上是有名的公案。喝茶,要喝清凉之茶、平和之茶、禅味之茶、无心之茶。所谓无心之茶的里面,包罗万象,柳绿花红,另有一番世界,《般若心经》云:“以无所得故。”此之谓也。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3054.html

上一篇:下午茶的起源由来及文化

下一篇:六安瓜片的及历史渊源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