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优质白茶的口感滋味如何?

2019-11-16

色、香、味、形、叶底是茶叶审评的五大因子。其中,滋味权重最高,是茶叶评审最主要的品质因子。所谓滋味,实际是茶叶水浸出物在味觉的综合表现。茶叶内含物的成分种类和含量,随不同茶类、不同茶树品种、不同生产地域、不同生产季节、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不同栽培管理方法、不同加工工艺技术、不同原料级别而有差异。

科学检测,茶叶中含有600余种物质,其中有机物质500余种,约占总量的93.0%-96.5%;无机化合物100余种,约占总量的3.5%-7%。茶叶的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脂肪等;保健成分主要有茶多酚、茶色素、茶多糖、茶皂素、生物碱、芳香类物质等。一般多酚类物质是构成茶汤涩味的主要成分,咖啡碱为苦味物质,氨基酸无味物质,茶多糖为甜味物质,茶叶以这些物质为主,综合形成茶叶的滋味。现行国家标准是“白茶滋味以鲜美、醇爽、清甜为上,粗涩淡薄为差”。寥寥19字,显然过于简单。

我认为优质白茶的滋味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柔:是指茶汤细腻、柔和,口感令人赏心悦目,柔的具体表象是久泡不苦涩、或苦涩味很轻。柔是味觉的高级表现,柔不是滋味淡、更不是没有滋味,这一点很多人容易混淆。如同太极拳动作轻柔,但我们绝不能说太极没有力量。柔,与生硬粗老相对应。

绵:是指茶汤醇厚绵长,入口的滋味与回味能连为一体,回味悠长,如同站在高山之巅,俯视群山绵延的感觉。绵与寡淡、单薄、回味短或没有回味相对应。

滑:是指茶汤饱满顺滑,像一滴水滴在荷叶上的表现。滑本义是光溜、不粗涩。与滑相对应是涩,更糟糕的茶味表现是针尖麦芒般的刺喉,或如尖锐物的扎喉,或如鱼刺梗喉或锁喉。

甜:是指茶汤滋味像糖或蜜,口感很舒服。甜有微甜、甘甜、蜜甜、腻甜。微甜,如同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久尝不腻。甘甜,如同历经沧桑,苦尽甘来,滋味最为真醇。蜜甜,如同热恋中的男女,甜甜蜜蜜,令人生羡。腻甜,如同利害之交,虽甜极一时,但瞬间即腻,浅尝即止。世间百味杂陈,唯有甜味最美,与甜相对应的是苦。

活:是指茶汤入口生津,茶味鲜爽、鲜活,滋味的内容丰富、变化层次多,细品每一泡都有所不同,意境深远,回味悠长。好的白茶往往伴随茶园生态环境的气息、山间泉水、茶园土壤等特征。如同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和岩风,又如同古树茶的藓香枞味,又如同云南景迈山林下茶的山野气息。与活相对应的是死板、呆滞,没有或缺少变化。

滋味审评中,白茶不应有严重的青腥气和苦涩味;如果有,说明萎凋走水不充分,半途将茶叶烘干。茶汤入口应该生津解渴,如果口干口渴,说明萎凋过程中存在间歇性走水停顿;茶汤绝对不能有杂味、酸味、馊味和臭味,如果有,说明走水停顿时间太长,造成茶叶不同程度变质。另外,白茶不应有烟火气,如果有说明萎凋热风漏烟;不应有高火香,如果有说明违背白茶工艺精髓,茶叶是高温烘干的;不应有保管不当造成的仓味、霉味、异味。

cy316.com扩展阅读

政和大白茶发酵出来的红茶制品口感、滋味如何?


说到政和,大家一定会联想到政和大白茶,确实,政和的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白毛猴和莲心等白茶品种,已经在市场上逐渐走俏,尤其是老白茶,这些年更是以其独特的消暑、退热、降火、解毒、止泄、杀菌和降血压等功能,走进千家万户。

其实,除了白茶,政和的红茶也是别具一格。最近,有朋友专门给我带了一罐政和的红茶,谓之“醉红岩”。这个富有诗意的茶名,让我一下子联想起冷漠的那首歌《醉红颜》:“我无法忘记你动情的双眼,总似梦似醒若隐若现,等待花开花谢岁月的变迁……”

我对流行歌曲并无兴趣,却不知为何记住了这首歌,是因为歌者的名字叫冷漠,还是那悲伤的曲调总是催人泪下,总之,我记住了这首歌,于是便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这款茶。

醉红岩的底料主要源于政和大白茶,当然还平拼了当地一些花香、果香味浓郁的野茶,然后借鉴正山小种茶的工艺,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被称为“政和功夫”。这种制茶工艺最早出现于清朝同治十三年,也就是1874年,当时江西的茶商来政和,要求用当地的大白茶,用正山小种的工艺,制成全发酵的工夫红茶,出口欧洲。于是当地的茶农就根据江西茶商的要求,定制了一批红茶出口。没想到这种茶迅速在欧洲打开了市场,因为要区别于桐木关的正山小种,因此人们就称之为“政和功夫”。

二十多年后,当地有一位叫杨作揖的茶商,为了提高“政和工夫”的香度,又在里面加入了少量花果香浓郁的小叶种野茶,经发酵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紫罗兰香气,茶品由此大大提升,成为闽红三大功夫茶之首,在英伦半岛首先火了起来,几十年间,供不应求。以至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伦敦茶叶市场上仿冒“政和工夫”的闽茶屡禁不止,杨家还专门远赴英国打假。

有道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由于多年来,政和工夫一直作为外销茶,虽然在欧美市场风生水起,但在国内竟很少有人知晓了。直到本世纪初,杨家后人杨茂旺,用祖传秘方,做出了这款条索肥壮重实、色泽乌黑油润、毫芽金黄显露、汤色红艳醉人、裹着花香果香的“醉红岩”,政和功夫才慢慢拨开云雾,见了天日。

2010年,杨茂旺带着他的“醉红岩”,来上海参加世博会,这款色如琥珀、香浓醇厚的“醉红岩”,以其充满异域风情的紫罗兰香气再次征服了英国、德国和俄罗斯等地的茶商和游客。

遗憾的是中国本地的茶人,似乎感兴趣的不多,也许是因为中国是茶的原乡,全国各地来参展的名茶、好茶太多,醉红岩被淹没在芸芸众茶里了。这也就是我在世博会上采访多日,竟对此没有一点印象的缘由,不过今宵这一口,却让我沉醉,尤其是那红艳诱人,晶莹透亮的茶汤,和那特殊的挂杯,不是兰香,也不是蜜香,但却香的让人沉醉。

不知不觉中,我又想到了冷漠的那首歌:“叹世间情深缘浅,曾经永恒誓言犹如风中花瓣,渐渐飘远……”于是就想再续上三个字:“香犹在!”

云南七子饼茶滋味口感如何?


七子饼茶,产自于云南勐海县地区,是地方上的传统名茶,属于是一种普洱紧压茶,向来就以“汤红、香浓、味醇”而著称,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好茶。但对于部分茶友来说,对于七子饼茶的了解还没有那么的深入,不知道这云南七子饼茶的口感滋味如何,下面小茶姐姐在这里就和大家来说说,这七子饼茶的滋味口感吧。

七子饼茶,冲泡后,汤色红浓明亮,香气浓郁、持久芳香;细细品尝下,滋味醇厚、爽口,回味饶舌,回甜速度快,有满口芳香的口感。

口感方面的话,总体为清、醇、甜、糯,滋味非常的赞,细细品味种,可以令人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非常的让人沉迷、陶醉,你可以感受到那么明显的饱满、厚实的感觉。

1、原料

七子茶饼的制作,都是采用一芽一叶制作的,生长在高海拔勐海茶区的茶树鲜叶内含物质丰富;而制作七子饼茶,采用的是嫩芽、鲜叶的完美搭配,选料恰当,所以很好的保证了茶叶的品质、滋味、口感。

2、展叶

长成的展叶茶多酚、氨基酸含量更饱满,那么七子茶富含的茶多酚、氨基酸物质就更加的丰富,在后期发酵中会转化成为特殊的陈香、醇厚滋味,时间越长,那么滋味越香,口感方面也是更加的醇厚、甘润的。

3、包装

七子饼茶的包装很特殊,这也是形成它独特口感的其中原因之一。七子饼茶选用竹箬包装,其纤维强韧,自然清香,透气性能好,在运输途中不易破碎损坏,且具有防湿、过滤杂味之功,对七子饼茶的后期发酵转化非常有利。

提示

冲泡七子饼茶,需要用高温的沸水才可以把它的陈年滋味给冲泡出来,口感才会更加的好;冲泡的时候,一定要历经醒茶的步骤,这样才可以把里面的精华成分给浸泡出来;趁热饮用,滋味口感更加。

七子饼茶的口感如何,总结:清、甜、糯、陈、醇,是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尤其是陈年七子饼茶,更是难道的珍藏品。

武夷岩茶白鸡冠产地在哪?口感滋味如何?


武夷岩茶是很多人都喜爱饮用的一种茶,其茶叶品质非常高,是乌龙茶中的极品。而其中非常著名的四大名丛之一“白鸡冠”,相信不少人听过,不过对它了解可能不深,那么武夷岩茶白鸡冠产地在哪?口感滋味如何呢?

白鸡冠作为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也许听闻过它的人多,了解它的人就并不是那么的多,而且初次听闻其茶名也会觉得比较的特别。至于白鸡冠的原产地,是在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和武夷山公祠后山的茶树,其芽叶奇特,叶色淡绿,绿中带白,芽儿弯弯又毛绒绒的,那形态就像白锦鸡头上的鸡冠,故名“白鸡冠”。每年5月下旬开始采摘,以二叶或三叶为主,色泽绿里透红,回甘隽永。至于白鸡冠的口感滋味,其制成的茶叶色泽米黄呈乳白,汤色橙黄明亮,入口齿颊留香,神清目朗,其功若神。

从以上我们了解了白鸡冠名字的由来,以及它的原产地喝口感滋味,接下来再给大家述说一个关于武夷名丛白鸡冠的动人传说。相传古时候武夷山有位茶农。一日他的岳父做生日,他就抱着家里的一只大公鸡去祝寿。一路上,太阳火辣辣的,他被炙烤得受不了啦。走到慧苑岩附近,便把公鸡放在一棵树下,自己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拿下斗笠噼叭噼叭地扇起风来。还没一袋烟儿工夫,忽地听到公鸡“喔”地一声惨叫。他赶忙跑过去看,一条拇指粗的青蛇从他脚边一擦而过,差点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再看大公鸡,脑袋耷拉着,殷红的血从公鸡的冠上往下流,一滴一滴正落在旁边的一棵茶树根上。那茶农气得两眼冒火,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他只好在茶树下扒了个坑将大公鸡埋了,垂头丧气空着手去岳父家祝寿。也不知怎的,慧苑岩附近的这棵茶树打那以后,长势特别旺盛,一股劲地往上窜,枝繁叶茂,比周围的茶树高出一截。

听到这里,大家肯定觉得挺有趣的,那接下来你想知道这茶树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且再往下看。然后呢,那满树的叶子也一天天地由墨绿变成淡绿,由淡绿又变成淡白,几丈外就能闻到它那股浓郁浓郁的清香。制成的茶叶,颜色也与众不同,别的茶叶色带褐色,它却是在米黄中呈现出乳白色;泡出来的茶水晶亮晶亮的,还没到嘴边就清香扑鼻;啜一口,更觉清凉甘美,连那茶杆嚼起来也有一股香甜味,据说喝了还能治病。后人就把此茶树叫做了“白鸡冠”。

白茶的口感 关于白茶的口感


白茶工艺简单,成茶品质好,味道也不错。不仅好喝,饮用还能保健身体健康,是药用价值较高的一款茶品。素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说。那么,白茶的口感怎样呢?下面一起来了解看看。

白茶的口感

白茶成茶满披白毫、汤色清淡、味鲜醇、有毫香。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因鲜叶原料不同,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泉城红、泉城绿、贡眉、寿眉及新白茶5种。不同种类的白茶口感滋味也不同。

1、白毫银针白茶口感

白毫银针香气清新,汤色淡黄,滋味鲜爽,是白茶中的极品,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

2、白牡丹白茶口感

白牡丹滋味清甜醇爽,浓厚,毫味足。

3、贡眉白茶口感

贡眉,有时又被称为寿眉,是白茶中产量最高的一个品种,其产量约占到了白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滋味清甜醇爽,叶底叶色黄绿,叶质柔软匀亮。

4、寿眉白茶口感

寿眉冲泡后汤色呈橙黄色或深黄色,叶底匀整、柔软、鲜亮,叶片迎光看去,可透视出主脉的红色,品饮时感觉滋味醇爽,香气鲜纯。

5、新工艺白茶口感

新工艺白茶外形叶张略有缩摺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带褐,香清味浓,汤色味似绿茶但无清香,似红茶布无酵感,浓醇清甘是其特色。因工艺茶条形较贡眉紧卷,汤味较浓,汤色较浓,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喝白茶的好处

白茶的药效性能很好。具有解酒醒酒、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尤其针对烟酒过度、油腻过多、肝火过旺引起的身体不适、消化功能障碍等症,具有独特、灵妙的保健作用。

1、治麻疹

白茶防暑、解毒、治牙痛,尤其是陈年的白茶可用作患麻疹的幼儿的退烧药,其退烧效果比抗生素更好。在中国华北及福建产地被广泛视为治疗养护麻疹患者的良药。故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载:“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其性寒,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

2、促进血糖平衡

白茶中除了含有其他茶叶固有的营养成分外,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活性酶,长期饮用白茶可以显著提高体内脂酶(lipoproteinlipase)活性,促进脂肪分解代谢,有效控制胰岛素分泌量,延缓葡萄粉的肠吸收,分解体内血液多余的糖分,促进血糖平衡。白茶含丰富多种氨基酸,其性寒凉,具有退热祛暑解毒之功。

3、明目

白茶存放时间越长,其药用价值更高。白茶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它被人体吸收后,能迅速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能合成视紫红质,能使眼睛在暗光下看东西更清楚,可预防夜盲症与干眼病。同时白茶还有防辐射物质,对人体的造血机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减少电视辐射的危害。

4、保肝护肝

白茶片富含的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天然物质可以保护肝脏,加速乙醇代谢产物乙醛迅速分解,变成无毒物质,降低对肝细胞的损害。另一方面,二氢杨梅素能够改善肝细胞损伤引起的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增加,抑制肝性M细胞胶原纤维的形成,从而起到保肝护肝的作用,大幅度降低乙醇对肝脏的损伤,使肝脏正常状态迅速得到恢复。同时,二氢杨梅素起效迅速,并且作用持久,是保肝护肝,解酒醒酒的良品。

本次内容就介绍到这里。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是口感滋味和营养价值都不错的茶品。

什么是苦丁茶?苦丁茶口感怎么样,滋味如何?


炎炎夏日,清热降火又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议题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明确提出了“苦”具有清热泻火、除湿、固肾的作用。“苦丁茶”作为夏日常备中的佼佼者,与“茶”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从种类上来说它们是不同的植物,“茶”是山茶科山茶属的植物。而苦丁茶,现在全国目前有共计有5科16种1变种植物的叶子被制成苦丁茶使用。其中,被最多提及的是冬青科冬青属的大叶冬青和木犀科女贞属粗壮女贞、紫茎女贞。

其次,从口感滋味上来说,苦丁茶香气不如茶那般高扬,比较清淡,冷闻和热闻相差都不大;滋味上先苦后甘,苦味是口感可接受的能够化开的苦味,回甘稍弱,饮后清爽舒适;汤色青绿明亮,活泼可爱。

苦丁茶极为耐冲泡,就像一位修行中的僧人。一两片叶子即可,其滋味缓缓释出,连续冲泡10余次仍感滋味甚浓,与初道茶汁无太多差距。苦丁茶也耐放,茶渣在杯中放置三五天一般不会霉变,重新注入开水,茶味尚存。

再次,苦丁茶作为我国南部及西南地区民间传统的药用植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茶汤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积、生津止渴、明目益智和活血脉、调血脂、降血压等功效。

与茶相比,苦丁茶中具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物质——熊果酸。近年来发现它具有抗致癌、抗促癌、诱导畸胎瘤细胞分化和抗血管生成作用,极有可能成为低毒高效的新型抗癌药物。另外,熊果酸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功能,因而被广泛地用作医药和化妆品原料。

我们平时喝的茶含有比较高的茶多酚和咖啡碱,这两种物质能够导致神经中枢兴奋,体质敏感的人无法入睡。目前的研究表明,苦丁茶中多酚类含量较低,咖啡碱含量极少,甚至不含咖啡碱,这样,夏日饮用苦丁茶不怕睡不着。

福州鼓山半岩茶有什么特征?口感、滋味如何?


几次去福州,都想去鼓山的涌泉寺看看,可一直都没有成行,于是就成了我心里一直的念想。

据说鼓山山高水长,万木障蔽,层峦叠嶂,岩秀谷幽,云雾缭绕,宛若神山仙苑。据说唐代时,这里竟是一座“劳改农场”,农场里的犯人不带刑枷,也没有牢头看管,只有涌泉寺的僧人负责监管。“使之种茶,以供香积”。(见于清乾隆《鼓山志》)

涌泉寺就在这样的群山环抱之中,没有山门,也没有围墙,来去自如。也许是佛法过于强大,鼓山的罪犯居然没有逃走的,他们种茶积德,以茶养心,置身山水之间,性情大变,精心耕作,把茶树一棵棵都种在了悬崖峭壁之上,因此,人称“鼓山半岩茶”。

由于鼓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岩秀谷幽,花香果硕,鼓山半岩茶倚岩而立,闻香而生,因此岩骨花香,沁人心脾。所以,我对鼓山的念想,与其说是探山,不如说是寻茶。据说这种茶条索细短,汤色浅黄如雏鹅绒毛,初入口似觉平淡,回味起来则鲜爽甘醇。清代茶家周亮工在《闽小纪》中也曾谈及:“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还有哪里的茶可以美过杭城西湖的龙井,香过苏州的洞庭碧螺春呢?因此,“鼓山傍岩茶”就这般走进了我的心里。

尽管很多听了周亮工之言的朋友,到过鼓山之后,都大呼上当,说在鼓山喝到的基本就是茉莉花茶,关于“鼓山半岩茶”,除了在几块残碑上还能证明它们曾经的存在之外,早已灰飞烟灭,成为一个神话了。但是,我总还是心存幻想,希望有一天漫步于鼓山的悬崖峭壁之间,会突然发现岩石边、绝壁间,会婀然出现一抹翠绿,就像当年魏荫发现铁观音一样。

不久前,随师父去福州给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拜年,又说起了“鼓山傍岩茶”,师傅说,曾经听詹梓金教授说起过,现已不知所踪,虽然听说有人曾在鼓山的峭壁上,发现过几株老枞,但树龄最多不过一二百年,和当年的鼓山傍岩茶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张老也曾去过鼓山,还为它的遗址提过词,但是,这都无法让我们重温它的茶味。

对此,师傅最坦然,他说自然界里用花粉传种的茶总是会发生这样的变种或者是灭绝,这是大自然的规律,鼓山傍岩茶消失了,安溪铁观音诞生了,这就是自然的规律,总有一款好茶退出历史舞台,也会有一款新的好茶重新来打动你,只要你有好茶喝,不就可以了?

师傅的话,让我豁然开朗。其实,一个茶种的兴衰,就如同人的一生,从生到死,有些人活的轰轰烈烈,有的人则静如秋水,但总究会去走奈何桥,去喝孟婆汤。鼓山傍岩茶是因为闽王王审知而红火,是因为涌泉寺的佛法慈悲而闻名,相信那个年代里一定还有比鼓山半岩茶更鲜爽、更醇厚的茶存在,但是它们因为没有遇见王审知,也就无人炒作,在茶与人类文明同行的五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美丽的茶树默默地生长,又默默地消亡。只有把握住今天、此刻,人才有生命的精彩,茶才有它的香韵芬芳。

江苏宜兴的阳羡茶怎么样,口感、滋味如何?


最早听说阳羡茶,是从一首茶诗里看到的,所谓“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虽说采茶的时节本就早于春花怒放的季节,但是在那个交通还不发达的年代,要把江南的茶,用驿马一程一程送到京城,再呈到皇帝手上,没有个把月时间,恐怕也是不行的,再说若是皇帝老儿不珍惜,往边上一搁,那可就麻烦了,因此,些这样的诗,虽说霸道了一点,但最起码,天子也是把它当个稀罕之物,拿来就饮的。

可是怎样才能喝到阳羡茶呢?有时候梦想和显示也就一步之遥,这么想着的时候,远在北京的舅舅,竟送了我一罐产在宜兴的阳羡茶,泡出来“汤清”“芳香”“味醇”,果然是好茶。再看它的产地,竟然是宜兴的离墨山,那曾是三国时代东吴的“国山”。三十年前,父亲为奖励我考上大学,曾带我去过,在我青少年时代“诗集”里,还能找到两句曾经自鸣得意的歪诗:“放眼太湖千帆小,回看墨山云缥缈”。可是为什么就没有留下一点关于阳羡茶的记忆呢?看来是缘份未到。

如今再去解读“阳羡茶”,忽然发现茶圣陆羽曾在此考察多年,还在《茶经》中留下了“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的记载。而宋代大词人苏东坡也曾打算“买田阳羡,种桔养老”,并写下了“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千古名句。最让我惊讶的是以《七碗茶诗》著称的卢仝,他的这番感悟,竟也是由宜兴而出。

忽然想起数年前许四海先生送我的的紫砂壶具,“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莫非就是为那阳羡茶而来?

浅谈茶树龄与口感滋味


喝普洱、岩茶、凤凰单丛茶的人会经常说到、听到这些词语:老树、古树普洱、老丛水仙、老丛肉桂、宋种单丛、老绿茶等等,这些老树、古树所产的茶叶品质如何?口感如何?那又是怎样去识别呢?

普洱茶从茶汤口感滋味来说,古树茶要比台地茶好,其主要是在滋味、香气、醇厚、回甘方面。若从理化成分与微量元素、矿物质来看,古树茶和台地茶各有所长,不能一概而论来说谁好谁差,古树茶的水浸出物、灰分、钙等含量低于台地茶,故刺激性低。若从均衡指数来看,古树茶的茶多酚,儿茶素、寡糖、总糖、铜铁锌等等微量元素要高于台地茶。而台地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灰分、多糖、黄酮、硼、硫、磷、钾、镁等等的含量则比古树茶高。新老茶树所各有千秋,不能盲目。

凤凰单丛的树龄越大,其刺激性越低,尤其是乌崬山百年以上的老丛,香气幽长,滋味醇厚,喉韵好,回甘强,山韵尤显。重手泡也不见苦涩度,是很多单丛茶客的最爱。

铁观音品种属于灌木型,这和其树干吸收养分有关,若是树龄越长其酚类物质就越高,氨基酸含量就偏低,若做成轻发酵的铁观音就会造成其滋味苦涩,鲜爽度降低。新丛的氨基酸、多糖、等含量却高于老丛。加上现在铁观音的制作工序改进,采用轻发酵等工艺,一般采用3--5年的新丛,其制出来的茶汤色呈浅绿,滋味鲜爽清香,但音韵不足。

武夷岩茶的老丛多是指树龄50年以上,很多老丛的根部及枝干都长有苔藓,这和当地的丹霞地貌、土壤、生长环境等有关,这些老丛制作出来的乌龙茶,其香气内敛,品质优异,滋味协调性很好,丛味十足,汤水柔和、醇厚,回甘强、留香持久等。而老丛岩茶所含的有机锗元素及武夷酸是其它很多茶类所欠缺的。有机锗基本是在树龄50年以上的老丛出现,具有抗衰老、抗癌及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等功效;而武夷酸是武夷岩茶特有的一种具有药理功能和营养价值的内含物质,所以说武夷岩茶优于其它茶类是有根据道理的。但有部分老丛可能是因为树龄比较长,或管理不善,反而会把其品种香等特点弱化和退化掉。

武夷百岁香的丛味、岩韵尤为明显,部分茶客会说这茶的茶气很强,而吴三地水仙其树龄很多过百年,处于高山地带,丛味尤为明显,但缺少岩韵,喝起来没骨感。

武夷桐木关的高山奇种(正山小种)红茶,相对来说,老丛的条索比较壮实,显毫,色泽为金黄黑三色相间,油润;茶汤呈金黄色,其品饮时最大特点就是老丛味、高山韵尤显,滋味醇厚、鲜爽、甘活,喉韵佳,带有花果香及蜜味等。普通的正山小种红茶其外形:条索肥实,圆直,色泽乌润,不带芽毫,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而高山老丛红茶冷饮的时候其香气、滋味、口感俱佳,汤色透亮,回甘明显,饮之令人愉悦,沁人心脾;而普通的正山小种红茶冷饮的时候比较粗涩、刺激性稍大,汤色稍有混浊。

绿茶的树龄长短和其制作的茶品也有关,一般来说制作名优绿茶,多选用新丛,一是产量高,另一是滋味口感好、鲜爽度较高。而有些灌木或小乔木类型的茶树,其树龄越长,所作出来的绿茶滋味倒是醇厚、但清香和回甘不如新丛。如广东、福建等地的一些灌木及小乔木型老茶树,所制的绿茶苦涩度高,用于密封陈放一二十年,甚至更久时间,拿来冲泡,口感、滋味、醇厚及陈香等一点不亚于普洱茶,有的甚至可以冲泡至二三十泡仍有余香余味。

武夷岩茶老枞水仙口感如何,滋味怎么样?


这首赞美“水仙”的诗出自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王夫之的笔下,毋庸置疑,笔者赞美的是亭亭玉立、清雅脱俗的水仙花,可在我眼里,他写的分明是生长在武夷山的岩缝中,山涧旁的一种叫做“水仙”的岩茶。尤其是“凡心洗尽留香影”一句,不就是“水仙”茶汤留给我们的真实感受吗?

水仙是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而历经沧桑的“老枞水仙”更是水仙中的珍品。它叶质肥厚,叶片要比一般的小叶种茶大一倍以上,条索肥壮紧结,色泽绿褐油润,泡出来的茶汤香气温柔醇厚,有一股幽幽的兰花香。这种香总是若有若无地萦绕在你的身边,让人捉摸不透,却又欲罢不能。曾有人用辛稼轩的一句旧词“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更花阑珊处”来形容老枞水仙的醇香,我以为是再确切不过的了。

老枞水仙在中国的茶文化中历史悠久,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依稀可见。只是当时人们称之为柑叶茶,也是北苑贡茶中的一个主打品种,被叫做“水仙”是清朝以后的事了。要说起来,也算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吧。

据民国《建瓯县志》记载:“水仙”出自建宁府瓯宁县祝桃仙洞。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年天气十分的炎热,骄阳似火,大家都躲在家里不敢外出,只有一个年轻人不畏酷暑去山里砍柴。可是还没走多远,就中暑了。好在路旁有个祝仙洞,年轻人踉踉跄跄地跌坐在洞口闭目养神,不一会儿洞里吹来一阵微风,还携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年轻人深深呼吸了几口,顿感神清气爽,于是顺着山洞摸了进去,只见另一端的洞口,立着一棵长满白花小树,在微风的吹拂下,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于是他走过去,采下几片叶子含入口中,细细咀嚼起来,片刻之后,就感觉舌下生津,精神大振。于是他小心地剪下一枝带回家去,种在自家的屋檐下。后来他家的院墙倒了,但那棵小树却依然活着,小伙子每天用树叶泡茶,身体也越来越壮。村民们听说后,都到祝仙洞去请灵芽回来栽种,“祝仙”也因此成名,久而久之,武夷山上的“祝仙”越来越多。

因为“祝仙”在建瓯话中与“水仙”同音,加之清新脱俗的水仙又更接近茶的本性,因此,人们索性将错就错,把“祝仙”茶称为“水仙”茶了。因此,“水仙”的根不在武夷山风景区,而在建瓯的祝桃仙洞。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当年究竟是哪棵茶树上的叶瓣救了这个年轻人,但是我们可以断定,在建瓯的东峰村凤凰山一带,零星散落着的那些有着百余年树龄的老枞水仙,一定就是今天武夷正岩水仙的母树。

有道是好山好水出好茶,“建瓯水仙”来到武夷山风景区这个天然的盆景园之后,不仅大量汲取了岩土中丰富的矿物质,还贪婪地吸附着满山的花香、果香,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凡心洗尽留香影,当我们品尝清香柔和,甘醇顺滑的武夷正岩水仙,感受着她如水一般的温柔,如仙一般的风骨。你说,“水仙”这词难道不是为这款茶量身定制的吗?我想这也许就是偶然中的必然了。

武夷岩茶白芽奇兰口感如何,滋味怎么样?


第一次品奇兰,是在武夷山。当时对奇兰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因为喜欢兰花,所以就点了奇兰。朋友说这是武夷岩茶的臻品。

武夷山的奇兰,干茶色泽乌润褐绿,条索紧结匀整,除了有些许奇香,再也找不出一丝兰花的影子。失望中,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像兰香,又似棕香,可兰香不会如此浓艳,棕香也没有这般丰富,但这种香气是有穿透力的,足以让人心旌荡漾。再品茶,依然是香,香的霸气,让你不得不接受。有朋友说奇兰是挡不住的诱惑,可我总觉得她是无法和品格高洁、气韵优雅的兰花相提并论的。

后来有朋友说她新开了一间茶室,请我去坐坐。没想到一进门就发现了一幅熟悉的墨宝:“初遇锋芒似未藏,相知回味竟无常。任他八面终平淡,许我一心留异香。”那是我朋友的字,竟出现在这里,可见世界之小,机缘之巧。还没等我细问,朋友就过来向我介绍说,这幅字是她专门请人为她的一款茶题写的。可她不知道请的竟是我朋友。看来这茶是和我有缘了,这么想着,已有茶艺师把茶送了过来。只见这茶外形紧结匀整,色泽翠绿油润,这时候就有一缕奇香飘来,仿佛似曾相识,朋友说这是奇兰。果真如此,只是它的香更加优雅,没有金面奇兰这样咄咄逼人。再品茶汤,清新柔和,一直香到喉头,却并不张扬,这才像我心目中的奇兰呢。朋友告诉我,这叫白芽奇兰,长在福建平和,是乌龙茶中的仙子。再品第二泡,这香便直冲脑门,顿时神清气爽,再品下去,茶气越来越足,好似有了仙气,人也仿佛飘了起来,我知道,这是喝到境界了。怪不得清人李慈铭曾有“宁弃瑶池三分水,不舍奇兰一缕香”的诗句,我想他写的一定不是武夷山的金面奇兰,而是这平和的白芽奇兰。

白芽奇兰的历史悠久,传说在明成化年间,开漳圣王陈元光第廿八代嫡孙陈元和游居平和崎岭彭溪水井边时,发现有一株茶树,枝稠叶茂,其芽梢呈白绿色,叶片青翠欲滴,茶叶发出自然茶香,气味似兰,清沁心脾,遂采其芯叶精心炒焙。不想制出的茶叶清香浓郁,冲泡后香气徐发,飘散出兰花的芬芳,抿上一口,满口清香,片刻即感清甘醇爽,精神舒畅,筋骨轻松,一生从未尝到这般好滋味,真是愉快到难以言传。因芽梢呈白绿色,带有兰花香气,故人们取名为白芽奇兰。

据说,白芽奇兰最早源于安溪的慢奇兰,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平和才从安溪引进慢奇兰茶苗,并大面积种植。于是才有了今天的平和茶王:白芽奇兰。这次来安溪,我专门去师傅的老家松岩村,拜望了这些并不起眼的慢奇兰,虽然都是有将近百年树龄的老枞了,但是它们长得并不高,但叶色深绿,叶齿钝密,叶质厚软。内含物十分丰富,因此,别说七泡有余香了,十泡下来,品质也不会变。而且慢奇兰的生命力很强,适应性就更强,每到一处,都会和那里的气候、土壤、花香、果香融为一体,然后脱颖而出,成为当地的名茶。

因此,慢奇兰的子孙到处繁衍,譬如武夷山的火奇兰、尧阳的金面奇兰,平和的白芽奇兰,还有竹叶奇兰、青心奇兰和黄奇兰等等,每一种几乎都成了当地的名茶,尽管因为各地气候、土质、以及制茶方式的不同,它们的香气、汤色和口味各有不同,但是那种插入心扉的奇香,确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品奇兰,就为这一缕兰香,也值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20128.html

上一篇:茉莉花茶,窨的次数越多就越好吗?

下一篇:普洱茶最神秘的喉韵与水性是怎么回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