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唐朝之后为何还用“荼”指“茶”

2019-11-16
在如今人们生活中,“茶”已经成为极为常见的字眼。但是在唐代以前,少有“茶”的字眼。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在古代,“茶”与“荼”是一体的,“荼”即是“茶”。但也有人认为,古时“荼”的涵义要比“茶”广。不管哪种说法正确,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期陆羽《茶经》刊印之后,“茶”字便广泛流行起来,而且其意义也同今天的茶类似。有意思的是,“茶”字广泛使用后,唐代及其之后的有时还会用“荼”来表示“茶”,例如,在清代甚至当代的书法作品中,仍然能够看到以“荼”指“茶”的现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晚清吴昌硕书帖《角茶轩》,是笔者近日阅读所得,又延伸阅读了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略有所获。吴昌硕书帖《角茶轩》,篆书横披,行草落款,系光绪乙巳年春应友人孝谦之请所书。其下两款落款,其中款对主题“角茶”的典故做了说明,而另外一个落款对“茶”字的字形作了说明:“茶字不见许书,唐人于頔茶山诗刻石,茶字五见皆作荼。缶又记(钤印)。”于頔何许人?于頔是唐宪宗时宰相,生年不详,卒于818年。与著述《茶经》的陆羽(733年-804年)、诗僧皎然是同时代人,但应比陆羽年轻。于頔擅书法,写有“茶山诗”并镌刻于石碑,即吴昌硕在《角茶轩》落款中提到的“茶山诗刻石”。吴又说:“茶字五见皆作荼”,是说于頔诗中出现的五个“茶”字,全刻作“荼”。并说:“茶字不见许书”,“许书”,指东汉许慎编著、解释字体

cy316.com扩展阅读

为何冲泡茶叶之后,有些茶叶一直都不下沉?


生活中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喝茶,然后在喝茶时有人会使用温水冲泡,有人会使用沸水冲泡,在冲泡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其实在生活中有不少的人在喝茶时都会发现茶叶总是悬浮在杯中,并没有出现下沉的现象,在看到此时或许很多人也比较意外,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难道仅仅是和泡茶的温度有关吗?其实在平时泡茶的时候,有不少的人最喜欢的就是使用透明玻璃杯,如此在放入绿茶之后,不仅能够看到颜色,而且还能够闻到诱人的香味,同时还能够欣赏着茶叶在杯中不断的起舞,但是很多人真的会意外的发现,有些茶叶可能会逐渐的沉入到茶杯的底端,但是也有一些会一直漂浮在水面上,即便冲泡几次之后也没有出现任何的改善,探究原因,其实和下面的这几个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制作工艺

茶叶其实在采摘的过程中,时间不同,比如说在茶叶最嫩的时候选择采摘,茶叶里面所含有的丰富物质肯定要比中后期采摘的茶叶更多。这种茶叶放在手中会感觉到比较厚实,外形的观感也非常不错,那么在放入适量的水之后,基本上只需要10秒的时间就可以快速的吸入水分,并且也会缓慢的沉入到水杯的底部。特别是一些长条状的银针,又或者是嫩采的茶叶,就是因为茶叶本身的重量比较重,所以在冲入茶水之后,很快就会下沉,但是你也会发现有一些茶叶可能会漂浮在上面,这就说明这一类的茶叶往往品质并不是很好,可能是叶片比较薄,又或者是做工比较粗糙,这才导致在泡水之后一直都会悬浮在表面。

和冲泡的手法有关

相信很多人在喝茶的时候,根本就不希望看到茶叶一直都会直接悬浮在表面,毕竟也会影响到日常喝茶的一种感受,其实在平时泡茶的时候,可能有不少人都会使用温水,因为温水没有办法达到充足的温度,在冲泡之后,茶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根本就无法快速的舒展,所以会直接就悬浮在水面上,所以在平时冲泡茶叶时,必须要结合茶叶的种类来控制温度。如果是冲泡绿茶,一般最好把温度控制在85度左右,如果是一些比较高端的绿茶,那么温度虽然说可以适当的低一些,但是千万不要低于80度,太低就会影响到茶叶的口感,也没有办法促进有效物质的散发,在冲泡时也会感觉到茶汤比较苦涩。一般的情况下即便是相同的茶叶,放在相同的水温条件下,做工比较好的茶叶肯定会快速的下降,相反速度就会比较慢。

白露后为什么要喝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

这些小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诗经》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就是芦苇。苇丛拂晨光极目苍凉,清露凝雪莹遍地残芳。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似潇湘,秋容憔悴。那伊人在哪里呢?雨菲烟蒙中,秋波阻隔,只闻秋风吟。“白露为霜”的霜,非霜降之霜,霜降为霜之冰晶,而白露之“霜”不过是气温骤降,清露因沉浊而变奶白,感伤形容而已。

《内经》上说:春主肝,夏主心,秋主肺,冬主肾。肺主气,司呼吸,人体必须依靠肺呼吸,呼吸器系统顺畅,身体运行自然变好,润肺便是养元气之源,只要元气充足,免疫力自然提升。秋天是养肺的关键时期,养好肺,就能养好全身。

白露喝茶,茶水可以润肺。

秋天,天气处于变化状态,不但温度时冷时热,空气也变得干燥,而燥气易伤肺,会引起口干舌燥、干咳,甚至出现皮肤过敏、呼吸道过敏、感冒等症状。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喜润。秋天尤其要注重肺部的保养。秋天多饮品质纯正的好茶,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不仅有助于生津润肺。茶中丰富的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生病,健康养生。

喝茶可以预防和缓解“秋燥”

秋季,我们常被鼻子过敏、皮肤干燥、头发干枯、感冒咳嗽、流鼻血等因天气干燥引起的问题困扰。我们也懂得要多补水,可是尽管一天8杯水,换来的也只是频繁上洗手间。

中医理论上,讲究辩证论治,个体化养生。秋季喝水也是因人而异,身体虚弱者喝太多水反而是有害的,因为这些水无法被吸收,只能直接排出体外,容易带走自身津液,久而久之容易伤肾。

但品质优异的茶水就不一样了,茶水中的有益成分,对秋燥的各种不适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并且茶水补水润燥的功效明显强于白开水。

爱美的姑娘们秋季皮肤补水的时候,不能只依靠“拍水”、敷面膜,也要注意体内补水。要多喝茶,皮肤的“固水”工作(隔离或润肤油)也可以及早开始,以免补进的水分又被“秋燥”不经意的带走。

喝茶脾、胃、肺健康

每年夏天,空调、冷饮、生鲜、烧烤、啤酒……就成了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品,夏季的生活习惯不仅使体内湿寒聚集,高负荷的运转给脾胃造成沉重的负担。

这样的情况下,进入秋天后一味强调“贴秋膘”,却忽视调理脾胃,反而会对脾胃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喝茶是最好的日常清理肠胃和健脾养胃的方法,茶可以消脂解腻,可以帮助肠胃获得维生素和纤维素,帮助肠胃解毒和蠕动,排出肠内堆积毒素。

脾胃属土,是人体运化的核心,土生金,肺属金,扶土可以生金,因为,养脾健胃也是间接在养胃。

桶装水,你还用它泡茶吗?


你还用桶装水泡茶吗?

无论是家里还是公司,现代人都习惯用桶装水。然而有许多桶装水虽然挂着名牌的声誉,其中的水却都是从垃圾桶旁边的井水灌装的。这是一种危害健康的做法,很多人明明知道那些水很脏影响健康,不但不阻止举报反而主动购买。不只是白开水没有了该有的矿物质,如果以水泡茶的话亦容易令茶的滋味产生变化,甚至还会使得茶的营养物质受损。无论是对于普通的开水一族来说,亦或者是爱茶人士,水都是影响身体健康的关键。

古人认为泡茶的用水最好应当使用江河湖的水,或者是冰川水,雪水。但按照现在环境忽然如此严重,这些水早已经不适合用来沏茶了。

其实最为健康的普通的水应该属自来水。自然水每家每户都有,而且水中还含有用来消毒的氯气等等。在水管之中滞留较久亦含有多种铁物质。用自然水泡茶,能够使得茶汤的表面形成一层像是生锈的红色的油,味道有些苦涩。这都是最自然的反应,而想要茶的香味以及滋味能够散发出来。自然水最好要先用无污染的容器贮存一天,或者将水净化,这样就能避免苦涩的味道。

如果认为自然水无法泡出茶的滋味,那可以使用纯净水。纯净水是现代茶学说中常常推荐的最好的泡茶用水。因为纯净水中没有任何矿物质,属于软水,用软水泡茶,茶中的有益元素就会更快散发出来。

普洱茶为什么现在还用竹箬包装?


为什么普洱茶要用竹箬包装?在过去科技发展比较慢的时代,我们容易理解,可现在技术发展很快,市面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包装,为什么普洱茶还是原封不动呢?

早年普洱茶或入京进贡或远途贸易,跋涉耗时,颠簸崎岖,风霜雨露,要经受层层考验,这就需要有结实、防潮、避光的外包装;同时,普洱茶是需要呼吸和后发酵的,要与空气有一定接触,不能密闭封死。因此,普洱茶的包装材料除了结实还要透气,竹箬包装便应运而生,竹箬因为取材方便,就成为普洱茶包装的不二之选。

竹箬就是竹笋退下的外皮,学名也叫笋壳。较结实,是天然的原生材料,用来包裹普洱茶,不会发生化学渗透,又能使茶叶免受外界污染破坏,为普洱茶营造了良好的微环境,促进后发酵。被竹箬长时间包裹的茶叶,在冲泡时还能散发出淡淡的竹香。竹箬包装既能起到保护茶叶的作用,还方便运输,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云南西双版纳等茶区自古就盛产竹箬。从很早以前,当地的茶农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竹箬包装生产出来的茶叶。

茶叶非常容易吸收空气中的异味、杂味,如果存放不当,好茶变“茶渣”。因此,需要为茶提供一个干燥、通风、透气、避光、隔异味的储存空间,正好竹箬能起到这些作用。除此之外,竹箬也帮普洱茶穿上一层保护衣。干竹箬因为内部孔隙多而且大,像活性炭一样有过滤杂味,确保清纯的效果,因而包装的茶叶能相对的保存得更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出口标准的限制,竹箬包装被认为不够卫生,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普洱茶的外包装都改成了纸盒。但近几年来,竹箬包装的价值越发受到重视,回归传统的包装样式反倒成了产品的亮点。

竹箬包装因为能形成一个稳定温度、湿度、遮光度和气密性的空间,更能够确保茶品滋味的纯正,给普洱茶转化提供了一个温床,因此又被称为会呼吸的包装。

如今,精美大气的包装层出不穷,将普洱茶包装得更加高档奢侈,但传统竹箬包装,既环保又美观,是最接地气的包装方式。比起那些华而不实的包装,质朴的竹箬更能引起茶人们的共鸣,也许这就是竹箬包装在今天依旧受欢迎的原因!

立夏之后,茶如何选?


今年5月5日是立夏,立夏的到来表示即将告别春天,进入炎热的夏天。不知道各位亲们,今天有没有感觉到特别闷热?

一到夏天许多人就会精神不振、烦躁、上火,很多人都喜欢吃冰的饮料来降温、降火气,但比起饮料,夏天喝茶清热解渴的功效更受到专家的推荐。那夏天应该喝什么茶为好呢?

夏天喝什么茶好,不但要根据夏天的气候特征和茶叶性质,个人的体质也很重要的因素。

夏天,人体实际上是外热内寒的,再加上夏天人们喜欢吃冷的食物,喜欢待在阴凉的环境中,所以容易损伤脾胃,引发腹痛、腹泻等疾病。此时,就需要喝点温热的东西,来调理一下脾胃。

消暑喝花茶

炎热的夏天里,祛暑解暑是必不可少的,民间也流传着夏饮绿茶之说,有的人却认为“宁品三朵花,不饮二两茶”。夏天宜选择能消暑解渴的凉性花茶来饮用,但是脾胃虚弱的朋友则不宜。夏天喝什么花茶好,可根据花茶的属性选择,脾胃虚弱的朋友就可以考虑比较中性或者微温的花茶。

提神喝绿茶

夏天骄阳高温,暑气逼人,人体内津液消耗大,出汗多,此时宜饮龙井、毛峰、碧螺春等绿茶。绿茶清鲜爽口,滋味甘香并略带苦寒味,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消热、消暑、解毒、去火、降燥、止渴、生津、强心提神的功能。饮之既有消暑解热之功,又具增添营养之效。

夏天很多的人有午休的习惯,到了中午如果不休息就会困,容易精神不振,影响下午的工作质量。这时可以冲泡上一杯绿茶饮用,绿茶内含有的咖啡碱能刺激中枢神经,增强思维,清醒头脑,有提神的功效。

利胃喝黑茶

夏天,人消化功能减弱,抵抗力降低,食物中细菌易滋生,食物变质快,容易引起肠道疾病,如腹泻、急性肠炎、急性菌痢等。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一个治疗肠胃炎的秘方,就是喝黑茶。夏天喝黑茶营养丰富,消暑清凉,健脾利胃,保证人体的正常工作和身体健康。

解毒喝白茶

夏天经常喝白茶的人,很少中暑。专家认为,这是因为白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具有退热、祛暑、解毒的功效。白茶的杀菌效果强过绿茶,美国纽约佩斯大学的米尔顿·斯奇芬伯博士最近指出,他和研究人员把白茶放入牙膏里,再涂在有细菌的实验台上。实验证明,混合有白茶的牙膏,杀菌能力显着增强。因此,他认为,多喝白茶有助于人体的清洁与健康。

抗菌喝红茶

因为红茶中的多酚类、醣类、氨基酸、果胶等与口液产生化学反应,剌激唾液分泌,导致口腔觉得滋润,产生清凉感,所以夏天饮红茶能止渴消暑;同时茶叶中咖啡碱控制下视丘的体温中枢,调节体温,也刺激肾脏以促进热量和污物的排泄,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

夏天细菌容易滋生,喝红茶还有各种抗菌作用,并且能预防感冒。红茶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杀除食物有毒菌、使流感病毒失去传染力等抗菌作用。

其实无论喝什么茶,最重要的是看个人需要,科学饮茶才能达到一定的功效。

白露后为什么要喝茶?(上)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

这些小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诗经》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就是芦苇。

苇丛拂晨光极目苍凉,清露凝雪莹遍地残芳。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似潇湘,秋容憔悴。

那伊人在哪里呢?雨菲烟蒙中,秋波阻隔,只闻秋风吟。

“白露为霜”的霜,非霜降之霜,霜降为霜之冰晶,而白露之“霜”不过是气温骤降,清露因沉浊而变奶白,感伤形容而已。

《内经》上说:春主肝,夏主心,秋主肺,冬主肾。

肺主气,司呼吸,人体必须依靠肺呼吸,呼吸器系统顺畅,身体运行自然变好,润肺便是养元气之源,只要元气充足,免疫力自然提升。

秋天是养肺的关键时期,养好肺,就能养好全身。

白露喝茶

茶水可以润肺

秋天,天气处于变化状态,不但温度时冷时热,空气也变得干燥,而燥气易伤肺,会引起口干舌燥、干咳,甚至出现皮肤过敏、呼吸道过敏、感冒等症状。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喜润。秋天尤其要注重肺部的保养。

秋天多饮品质纯正的好茶,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不仅有助于生津润肺。

茶中丰富的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生病,健康养生。

喝茶可以预防和缓解“秋燥”

秋季,我们常被鼻子过敏、皮肤干燥、头发干枯、感冒咳嗽、流鼻血等因天气干燥引起的问题困扰。

我们也懂得要多补水,可是尽管一天8杯水,换来的也只是频繁上洗手间。

中医理论上,讲究辩证论治,个体化养生。

秋季喝水也是因人而异,身体虚弱者喝太多水反而是有害的,因为这些水无法被吸收,只能直接排出体外,容易带走自身津液,久而久之容易伤肾。

但品质优异的茶水就不一样了,茶水中的有益成分,对秋燥的各种不适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并且茶水补水润燥的功效明显强于白开水。

爱美的姑娘们秋季皮肤补水的时候,不能只依靠“拍水”、敷面膜,也要注意体内补水。

要多喝茶,皮肤的“固水”工作(隔离或润肤油)也可以及早开始,以免补进的水分又被“秋燥”不经意的带走。

喝茶脾、胃、肺健康

每年夏天,空调、冷饮、生鲜、烧烤、啤酒……就成了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品,夏季的生活习惯不仅使体内湿寒聚集,高负荷的运转给脾胃造成沉重的负担。

这样的情况下,进入秋天后一味强调“贴秋膘”,却忽视调理脾胃,反而会对脾胃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喝茶是最好的日常清理肠胃和健脾养胃的方法,茶可以消脂解腻,可以帮助肠胃获得维生素和纤维素,帮助肠胃解毒和蠕动,排出肠内堆积毒素。

脾胃属土,是人体运化的核心,土生金,肺属金,扶土可以生金,因为,养脾健胃也是间接在养胃。

唐朝人是如何喝茶的?这个组合茶器反映出的唐朝饮茶文化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自古以来我国百姓的最佳生活写照,茶文化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大家都知道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现代人喝茶有千百种方式,茶饮种类也数不胜数,那么,在开始兴盛饮茶文化的唐朝,人们是怎么喝茶的呢?

2015年5月,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区发掘了24座墓葬,出土了碾、炉、盂、执壶、茶盘、盏灯,大部分能在唐代陆羽《茶经》找到原型。该茶具系列,为我国首次出土时代明确的组合茶器,能够反映唐代人碾茶、煮茶、分茶、饮茶的过程。

一曰茶粥。《茶经·七之事》: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茶粥者,茶汁所煮之粥也。唐人储光羲的《吃茗粥作》: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茶碾

二曰庵茶。《茶经•六之饮》有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此等饮茶之法,却与当今之法大相径庭。

茶炉

茶,于唐时,有药用之效。陆羽《茶经·七之事》引《神农·食经》中言:“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本草》载:“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为了使其药用之效得到更好的发挥,加入葱、姜、枣、橘皮等物,再佐之以盐调味,无怪乎陆羽会发出“斯沟渠间之弃水耳”,但习俗如此,却也无可奈何。不过,若有养生之人,也可一试唐人之煮茶法,将茶捣成末,佐以不同作料,或如刘琨所言“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茶经·七之事》),略解“体中溃闷”。

执壶

于陆羽而言,最好的饮茶之法则是煎茶之法: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候汤、煎茶、酌茶、啜饮。

茶盘

备器,就是准备好所需之物,然后就可以开始这项我们现在看起来较为繁琐的工程。

先是对茶饼施加以各种“酷刑”,炙烤之,使其香气更为浓郁,趁热装入纸袋中,候其凉,再碾成末,再用罗筛之使末大小均匀,好的茶末像米粒,不好的像菱角。

茶已齐备,水也是关键,《红楼梦》中,妙玉用来泡茶的水是梅花上的雪、旧年的雨水,对于陆羽来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而“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之后,便是煎茶所用之火,仍是要有高下之分,“其火,用炭,次用劲薪(谓桑、桐、栎之类也)。其炭曾经燔炙为膳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膏木为柏、桂、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

茶炉

准备工作已齐备,最重要的步骤就开始了,《茶经》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于一沸时,可加少许盐调味,也可不加。二沸时,舀出一瓢水,随后用“竹笑”环搅水中心,用“则”量茶末,当中心投下。不消片刻,水的波涛溅出沫子,这时用先前舀出的水倒进以止其沸腾,使其生成“华”。华就是茶汤表面所形成的沫、饽、花,薄的称“沫”,厚的称“饽”,细而轻的称“花”。花似枣花、青萍、浮云、青苔、菊花、积雪。

茶汤也是有讲究的,茶汤初沸,要把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的味道不正。最先舀出的称“隽永”,放在“熟盂”里以备育华和止沸用。而后依次舀出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要次于“隽永”,第四、第五碗以后,一般就不可喝了。《茶经》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好茶,仅舀出三碗;差些的茶,可舀出五碗。煮水一升,酌分五碗。茶汤既成,就要趁热喝完。这时重浊凝下,精英浮上。冷则精英随气而散。

从上面这套组合茶器,我们能够推测出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人碾茶、煮茶、分茶、饮茶的过程,延续至今,中国茶文化之璀璨已经不是其他国家可比的,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白露后为什么要喝茶?(下)


白露习俗

太湖: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

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

福州:吃龙眼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

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当地人认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老话讲,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补,有吃了就是补,所以福州人也延续了这一传统习俗。

温州:采“十样白”

浙江温州的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南京:白露茶

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白露茶经泡,且不干涩或味苦,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苏州:食鳗鱼

自白露这个节气起,老苏州会吃些石榴、白果、梨等,养阴润肺;还会吃些鳗鱼(鳗鲡),因为鳗鱼这时最为肥美,当地有“白露鳗鲡霜降蟹”之说。

郴州:喝米酒

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待客接人必喝“土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饮“白露酒”是民间特有传统。其属米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色碧味醇,愈久愈香”“酿可千日,至家而醉”。

白露养生,养气润燥

少吃海鲜。性凉又低温,免脾胃受凉。秋吃早粥,调理脾胃。适宜吃山药、莲子百合粥、山芋粥、红枣糯米粥,银杏鸡丁等,清肺润燥、健脾补肾。

调理饮食,减苦增辛

白露时节,秋燥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可多吃一些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或用中药食疗,如西洋参、沙参、杏仁、川贝等。

白露时胃肠气血未充,此时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心肝脾胃;也不宜进食太饱,以免肠胃积滞,变生胃肠疾病。

白露身勿露,露了冻泻肚

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过分贪食寒凉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

搓耳泡脚,补养肾气

手脚冰凉、怕冷、乏力等症,肾气不足。晚上坚持用温水泡脚15到30分钟,水没过脚腕,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部搓热,肾开窍于耳,搓热耳朵能有效补养肾气。

运动调养,动静结合

秋天气候宜人,是一年中难得的锻炼身体的好季节。白露后,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游泳等。

以汗出但不疲倦为度,这样有助于机体内气血调畅。还可配合一些“静功”,如呼气、闭目养神,做到动静和谐。

宁神定志,保持微笑

白露时节,秋气肃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易使人情绪波动。

故秋季养生要调摄精神,保持神志安宁而平和,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同时,中医认为,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还可以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气,呼出浊气,加速血脉运行,使心肺的气血调和。

从唐朝的品茗看茶道


从初一到初七,央视2连续七天转播了“赛宝大会”的实况,最后一天还展示了唐朝的品茗仪式,感觉那才是的正根儿。

品茗仪式由三位佳丽操演,导演很细心地注意到唐朝的审美观,请一位颇为丰腴的负责司茶:先将茶叶放在一块板上烘烤,再用一种类似碾中药的微型滚碾将茶叶碾碎。向沸腾的水里投入一点盐,再将沸水倒入一个小碗里,随后加入碎茶,静泡片刻就向客人奉茶了。整个仪式简单、明快又不失隆重。

非常相信古代的饮茶仪式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且不说这个仪式是在大师级专家们的指导下设计和完成的,其权威性不容置疑,就整个仪式而言,虽然十分简捷,却完全符合禅、心、气、体“一定三静”的饮茶之道,用通俗的话说,很具有操作性和普及性。如果烤茶、碾茶以及加盐仅仅是某种茶叶特定的需要,这个仪式还可以更为简化,更能满足大众的需要。

反观现在市场上的“茶艺社”,津津乐道于拾日 本“” 的牙惠。他们喋喋不休地宣扬各种繁文缛节,故弄玄虚地在各种无聊的细节上做无尽的文章,不少“茶艺师”连茶叶的种类都分不清,更不懂什么茶性、花性,只会鹦鹉学舌、照猫画虎地胡诌一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既然日 本人都承认是由唐朝传到日 本去的,为什么中国人不按照唐朝的仪式司茶,反倒要再从日 本引进完全失去中国原汁原味的“”呐?

日本是个很有意思的国家,特别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弄得极其复杂。举个例子,它的拼音字母是世界上最多的,有100个,平假名、片假名各50,还嫌不够,又保留了大约3000个与中国汉字既不同音又不同义却同形的“当用汉字”。这种保守的文字学理念,让人感到日 本有意把文化像和服一样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让别人很难看透和了解它,而它却可以轻易地闯入别国的领域。它的化妆与和服更是折射出这种阴暗心里,看过“艺伎回忆录”的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脸上要抹无数层的粉底,使人像演戏一样有极强的舞台感;和服里三层外三层的复杂性,没有2个以上人的帮助休想穿上身或者脱下来,以致那位大臣费了不少功夫也没有能得手。就更不用说了,烫刷子、烫碗、烫壶、烫杯子,边烫边刷,边刷边烫,捧着杯子里那少得可怜的茶汁左转右转地才能抿一小口…一大套仪式下来都转晕了,谁还说得清茶的品相、色泽和韵味?

世界上稍微有点名气的茶叶和茶具跟日 本都毫不搭界,它却装模作样地在那儿玩深沉,不免感到相当滑稽。可怕的是,我们的一些人也拉“茶文化”虎皮做大旗包着自己去吓唬那些附庸风雅或无知的人,光说这是多么悲哀呀悲哀,是远远不够的。您说呐?

饮茶之后,茶渣不要丢弃


饮茶之后,茶渣不要丢弃!在饮茶之后,很多茶友会习惯性的将茶渣丢弃,但其实茶渣的用处是很多的,下面小编就详细的为您介绍一番。

绿茶能深层清洁肌肤,具有柔软角质层、使肌肤细嫩美白的功效。收集饮茶后的茶渣,自然晾干后装入棉布袋中,系紧袋口后投入浴缸,浴后会感觉到肌肤柔和嫩滑。

黑眼圈是现在人们最讨厌的了,茶叶渣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去除黑眼圈。产生黑眼圈的主要原因在于睡眠不足、用眼过度、缺少维生素B12等。用喝过的茶叶包敷眼是消除黑眼圈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既方便又省钱。

既然茶叶渣能够帮助我们去除黑眼圈,那么我们该怎么使用呢?用隔夜的茶包敷眼睛,可以有效缓解因熬夜、水肿等原因引起的暂时性黑眼圈、眼部浮肿,令双眼焕发神采。另外,自己在家做眼膜时,先用温热的茶包敷在眼部,10分钟去掉后再敷眼膜,会加速眼部血液循环,更好地吸收眼膜营养,提升效果。

男人的皮肤大多数都是黝黑的,茶叶渣的好处是可以美白皮肤。茶末中所含的单宁酸成分可增加肌肤弹性,有助于润肤养颜。另外,除了美白皮肤,茶末还具有杀菌作用,对粉刺、化脓也很有疗效。

茶叶渣既然能够帮助我们美化皮肤,那么我们该怎么使用呢?先将绿茶茶末与纯水放在一个盒子里调成糊状,其好处就是可以完全地溶解于水,没有颗粒。然后加入甘油,进行搅拌,再加入1/2数量的洗面奶,搅匀即可。用的时候取一小勺,涂于面部,待15分钟后冲洗,面部顿感滑滑的,非常舒服。

其实男士美容的有很多,但是用茶叶渣美容的却很少,其实是因为男人不知道茶叶渣的好处,如果知道的话,肯定不会把这么好的美容产品丢掉的,品茶能够给我们带来身体上的健康,而茶叶渣能够给我们带来皮肤上的健康,茶叶真的是一种好东西。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9809.html

上一篇:夏日养生——药茶

下一篇: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该怎么喝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