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过山车上的茶艺之“道”

2019-11-16

“茶艺”可以看作是日常泡茶的经验总结与仪则规范。撇开茶艺的表演性套路与营利性考量不论,它之所以能够被普及并得到一定的认可,除了其“美”或表演性的一端,仍有许多关乎“泡茶”本身实用性的一面。对于初涉茶界的小白和茶行业从业人员来说,多了解一些茶艺的套路,依样画葫芦地去做,确实也能把茶相对优美的特性展现出来。虽然称不上个性,但也中规中矩,符合较佳的品饮标准了。

日常泡茶的经验总结

现在茶艺师考试用的这套“茶艺”形式,来自于八、九零年代的台湾,当时茶与台湾社会紧密契合,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当这套表演体系传播到大陆后年久失修,加之有些从业者片面追求“美”而忘却泡茶的初衷,使它越发僵死、浮夸,而引人诟病了。即便如此,茶艺或茶艺表演也并非一无是处。

以茶艺培训乌龙茶茶艺的教程来说:冲泡之前的温壶、温杯是醒茶、提升茶香的重要环节,它能够让第一泡茶汤维持相对稳定的高温,不致因水温不够而影响茶叶内含物质的溶出;而茶汤倒入温热的品饮杯中,也能避免因冷热温差过大而产生不适的口感。

此外,茶艺考试的标准程序需要一面操作、一面介绍。如铁观音温润泡的介绍词十分冗长,甚至多到显得累赘,然而,冗长的介绍不知不觉中拉长了温润泡的时间,让半球状的茶得以充分舒展,使第一泡茶汤不至于寡淡。这或许是套路设计者的巧思,但许多学了茶艺的泡茶者不明白其中道理,一将介绍词抽离,便难以控制温润泡的时间,往往造成茶叶未能均匀舒展而影响到第一泡的滋味。

在冲泡过程中要求的高冲水、低斟茶,高冲水有利于茶叶在泡茶器中的均匀舒展,透过水柱击打的力道激发茶香,低斟茶则防止斟茶时茶汤溅出,影响桌面整洁;又嗅闻茶香时讲究三嗅——热嗅、温嗅、冷嗅,让品茶者感受茶汤在不同温度下的香气变化;再如壶泡时,壶内注水之后还要再以热水淋一趟壶身,为壶加温、使之内外温度一致,也是有利茶汤表现的。

其它茶类也是,如绿茶、红茶的降温泡,可以避免水温过高而影响茶汤的鲜爽度、甜度,同时降温也降低了茶具的操作难度。——上述种种,若操作得当,都是可以为泡茶加分、并优化客人的品饮体验的。时至今日,它们在日常茶饮中也是非常实用的。将这些日常泡茶的经验总结放到茶艺培训的教程当中,确实有助于新手更快地掌握泡茶技巧。

当然,茶艺作为具有表演性质的演示,也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规矩,有的对泡茶并无加分作用,甚至也有刻意为了“美”而牺牲“茶”的部分。如泡茶时注水不可过满,以防茶汤溢出,这主要是为了保证茶席的清洁与美观,同时又可防止因茶具过烫、手拿不稳而影响到茶艺师动作的美感。但这种规定会直接导致盖碗或茶壶水温不够,对于一些需要高温激发茶质的茶类,温度不足会直接减弱茶汤的表现力。而好茶的香气是溶在茶汤之中的,茶汤不触及杯盖,所谓的盖香几乎是浮香,而非沉落茶汤之中的水香,这对于爱茶之人来说,无疑是品饮体验上的大损失。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茶艺培训和它的证书

茶艺之所以会演变成前文所述的样子,与“茶艺师”这个职业的性质有关。茶艺师泛指在茶艺馆、茶室、宾馆等场所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专职人员。据行业观察,茶艺师所服务的客人,有很多是抱着欣赏表演的休闲心态,或者在有茶的环境下谈事情的,在那样的场合下所用的茶,多数是普通大宗茶品。冲泡大宗茶品的方法务求修饰茶叶的缺陷,与认真冲泡一款好茶的侧重点不同,方式方法自然有所差异,无可厚非。

为了进一步规范“茶艺师”这个职业,2006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凡是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都需参加茶艺师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后才能上岗。于是,茶艺服务有了专属的就业通行证——茶艺师职业资格证,相关职业技能鉴定的应试人数也逐年攀升。

证书似乎代表着专业度和某种话语权。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茶行业的升温,部分培训机构窥探到了其中的“商机”,本来带有从业性质的茶艺师资格证悄然变身,渐渐成了器乐考级一般的才艺认证证书。大大小小茶艺培训机构纷纷成立,许多非从业人员也趋之若鹜,加入考证大军。

这套证书分五个级别,要求依次递进,要想取得高级别的证书,须通过前一级别的培训、测试与从业年限的等待期。这样的规定或许是为了茶艺师职业的规范与茶行业更好的发展,却在实际的操作中变了味道:每一个级别的攀升,相较于考证人员真正水平的提升,更直接的反而是考证费用的水涨船高,以及不可“跳级”所导致的叠加收费。培训、考试的资质基本为特定机构所垄断,要取得资格证只能照着游戏规则来:交学费才有资格考试。当然,所谓的考试通过率甚高,有些地方甚至只需交个“团购费”便可拿下证书,“拿钱换证”几乎成为行业不成文的规则。而掏出证书展示等级、凭证说话,又成了部分茶爱好者卖弄的方式,茶艺师证注水严重,风评渐差。

2016年底,国家曾一度取消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当时在茶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讨论甚是热烈。然而,仅仅过去68天,在相关利益链人士的动作之下,相关证书又再度被恢复,“茶艺师”从原来的“调酒和茶艺人员”分类转移到“餐饮服务人员”分类下寄居,成功换得了喘息与复活的机会。

或许有茶友将日常饮茶与茶艺演示或表演分开看待,不迷信这套表演性的泡茶套路。然而,对于很多不怎么喝茶或刚开始接触茶的人来说,茶艺的盛行会让人误以为喝茶就伴随着一套繁琐复杂的程式。就如同多数人对日本茶道的误解一般,认为日本人仅仅是喝茶拘谨、规矩多、跪到脚麻、喝茶叶末末,没体验还好,可能体验一次就怕了。负面的印象让人对茶敬而远之,自然难以从根本去理解其中之“道”。

仪式化过重致使内涵备受束缚,如果是为了保留传统的做法或精神,留下更多给“人”和“艺”之间相互选择的空间倒也无妨,但若是为了“推广”所谓的“茶文化”或者“茶生活”,强调从小学习茶艺套路的“向下扎根”、或者鼓励学生参加茶艺大赛的“适龄学习”,过分提倡这类披上“传统文化”的龙套,一味强调仪式或规矩的套路而未解其中道理,最终可能事与愿违。

cy316.cOM编辑推荐

碧螺春茶艺上投法八道茶艺表演


碧螺春茶艺(上投法)

第一道:沐浴瓯杯。采用回旋斟水法用茶壶里的热水浸润整个茶杯,以提高茶杯的温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挥发出茶的清香之气。

第二道:碧螺亮相。“洞庭无处不飞霞,碧螺春香万里醉”。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有心绝之美誉,即形美、色艳、香浓、味醇。赏茶是欣赏碧螺春的第一绝,形美。大约6万个嫩芽才能生产1斤特级碧螺春。仔细观看碧螺舂纤细的条索,卷曲成螺,浑身披毫,银白中略带鲜翠,很像民间传说中善良可爱的碧螺姑娘。

第三道:飞澈甘霖。用右手拿杯,左手托住杯子底部,从左至右南杯底至杯口缓慢旋转一周,然后将杯中的水倒出,经过热水浸润后的茶杯犹如珍宝一样光彩夺目,这样能够更加清晰地欣赏到碧螺春的汤色以及外形。

第四道:雨涨秋池。即向杯中注水,水注到七分满即可,这与唐代李商隐的名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境相契合。

第五道:飞雪飘扬。一般采用上投法冲泡碧螺春。用茶匙把茶荷巾的碧螺春,依次拨到已冲了水的玻璃杯之中。浑身披毫,银白隐翠的碧螺春,如洁白的雪花般纷纷扬扬飘到玻璃杯中,吸收水分后缓慢沉入杯底,瞬时间银光烁烁,如雪花纷飞,甚是美丽。请您慢慢观茶品茶。

第六道:喜闻幽香。碧螺春味清香且幽雅,独具天然花果之芳香气息。

第七道:鉴赏茶汤。碧螺春汤色碧绿,清澈见底。

第八道:共品香茗。第一口品饮碧螺春之时我们能体味到汤味鲜雅,色淡香幽;第二口感到茶香更浓,茶汤更绿,味道更淳;品第三口时,我们所品尝的已经不再是茶,而是在品味太湖春天的气息,品味洞庭盎然的生机,品味人生的百态百味。

祁门红茶12道茶艺表演


红茶

红茶我们以祁门红茶为代表,看一下祁红茶艺:

祁门工夫红茶产于安徽省祁门县,清光绪年间开始仿照闽红试制生产。最终因其内质优异,与闽红、宁红齐名,国外也有将祁门红茶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的季节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茶。

主要用具:瓷质茶壶、茶杯(以青花瓷、白瓷茶具为好),赏茶盘或茶荷,茶巾,茶匙、奉茶盘,热水壶及风炉(电炉或酒精炉皆可)。

1.“宝光”初现

祁门工夫红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并非人们常说的红色,而是乌黑润泽。国际通用红茶的名称为“Black tea”,即因红茶干茶的乌黑色泽而来。请来宾欣赏其色被称之为“宝光”的祁门工夫红茶。

2.清泉初沸

热水壶中用来冲泡的泉水经加热,微沸,壶中上浮的水泡,仿佛“蟹眼”已生。

3.温热壶盏

用初沸之水,注入瓷壶及杯中,为壶、杯升温。

4.“王子”入宫

用茶匙将茶荷或赏茶盘中的红茶轻轻拨入壶中。祁门工夫红茶也被誉为“王子茶”。

5.悬壶高冲

这是冲泡红茶的关键。冲泡红茶的水温要在100摄氏度,刚才初沸的水,此时已是“蟹眼已过鱼眼生”,正好用于冲泡。而高冲可以让茶叶在水的激荡下,充分浸润,以利于色、香、味的充分发挥。

6.分杯敬客

用循环斟茶法,将壶中之茶均匀的分入每一杯中,使杯中之茶的色、味一致。

7.喜闻幽香

一杯茶到手,先要闻香。祁门工夫红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之一,其香浓郁高长,又有“茶中英豪”、“群芳最”之誉。香气甜润中蕴藏着一股兰花之香。

8.观赏汤色

红茶的红色,表现在冲泡好的茶汤中。祁门工夫红茶的汤色红艳,杯沿有一道明显的“金圈”。茶汤的明亮度和颜色,表明红茶的发酵程度和茶汤的鲜爽度。再观叶底,嫩软红亮。

9.品味鲜爽

闻香观色后即可缓啜品饮。祁门工夫红茶以鲜爽、浓醇为主,与红碎茶浓强的刺激性口感有所不同。滋味醇厚,回味绵长。

10.再赏余韵

一泡之后,可再冲泡第二泡茶。

11.三品得趣

红茶通常可冲泡三次,三次的口感各不相同,细饮慢品,徐徐体味茶之真味,方得茶之真趣。

12.收杯谢客

红茶性情温和,收敛性差,易于交融,因此通常用之调饮。祁门工夫红茶同样适于调饮。然清饮更难领略祁门工夫红茶先特殊的“祁门香”香气,领略其独特的内质、隽永的回味、明艳的汤色。感谢来宾的光临,愿所有的爱茶人都像这红茶一样,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绿茶12道茶艺程序介绍


绿茶茶多酚可抗辐射、氟可健康牙齿,儿茶素能抗氧化减肥。无论用茶壶,茶杯还是其他茶具沏泡绿茶,都不要让绿茶久泡,而是要如同沏泡工夫茶一样,沏泡后马上把茶汤从沏泡茶具中倒入专门喝茶用的茶杯享用。所以所泡绿茶也是有技巧的,下面就绿茶12道茶艺程序做一介绍。

第一道:焚香除妄念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

第二道:冰心去凡尘茶,致清致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边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三道:玉壶养太和绿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只宜用80摄氏度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使水温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清宫迎佳人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甘露润莲心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就是再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凤凰三点头冲破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第七道:碧玉沉清江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观音捧玉瓶佛教故事是中传说观音菩萨场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平安。

第九道:春波展旗枪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第十道:慧心悟茶香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春波展旗枪”之后,要闻一闻茶香。绿茶与花茶、乌龙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那春天的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淡中品致味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岩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第十二道:自斟乐无穷瓶茶有三乐,一曰:独品得神,一个人面对青山绿水或高雅的茶室,通过品茗,心驰宏宇,神交自然,物我两忘,此一乐也;二曰:对品得趣。两个知心朋友相对品茗,或无须多言即心有灵犀一点通,或推心置腹述衷肠,此亦一乐也;三曰:众品得慧。孔子曰:“三人行有我师”众人相聚品茶,互相沟通,相互启迪,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道德知识,这同样是一大乐事。在品了头道茶后,请嘉宾自己泡茶,以便通过实践,从茶事活动中去感受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无穷乐趣。

以上就是对绿茶12道茶艺程序的介绍,希望对大家在生活中了解绿茶有所帮助。

茉莉龙珠茶的七道茶艺讲解


茉莉龙珠的茶艺

茉莉龙珠采用高山嫩芽,加工成珠状茶坯,再以精选茉莉花反复窨制而成。茶如其名,乃茶中明珠。

第一道:春江水暖鸭先知——温杯。

温杯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碗的温度,提高茶香发挥的速度,而且可以再清洁一次杯具。温杯时茶杯须倾斜45度,并要温到整个杯壁,但不能让水溢出来。

第二道:落英缤纷玉杯里——投茶。

冲泡茉莉花茶投茶采用的是中投法。即在开泡前先往杯中注入少许热水,用茶匙将花茶从茶则中拨进茶杯时,茶叶飘然而下,恰似“落英缤纷”。端杯逆时针方向转动数圈,让茶叶充分吸收水分,舒展开来,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三道:春潮带雨晚来急——冲水。

冲泡花茶采用“凤凰三点头”的手法。即高提水壶,让热水从壶中直泻而下注入杯中,接着利用手腕的力量,上下提拉注水,反复三次。杯中的花茶随水波上下翻滚,恰似“春潮带雨晚来急”。

第四道:三才化育甘露美——闷茶。

冲泡花茶一般要用“三才杯”,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盖碗”。茶杯的盖代表“天”,杯托代表“地”,中间的茶杯代表“人”。人们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闷茶的过程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合一,共同化育出茶的精华。

第五道:杯里清香浮清趣——闻香。

闻茶也称为“鼻品”,这是三品花茶的第二品。闻香时轻轻地将杯盖揭开,细心地嗅闻。会感到有一股幽香纯正的花香伴随着茶香,氤氲上升,沁人心脾。

第六道:舌端甘苦入心底,即品茶。

这是三品花茶的最后一品——口品,将杯盖前沿下压,从开缝中去品茶。品茶时应小口啜饮茶汤,使茶汤在口腔中稍事停留,然后用鼻腔吸气,使茶香直灌脑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领略到花茶所特有的“味轻醍醐,香薄兰芷”的花香与茶韵。

第七道:饮罢两腋清风起——谢茶。

唐代诗人卢仝写出了品茶的绝妙感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轻风生。”

普洱茶茶艺十八道禅茶茶艺表演


普洱茶茶艺

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掸茶的每道程序都具有一定的启迪性,昭示佛理,启迪身心。普洱茶茶艺是最具代表性的禅茶茶艺。

第一道:礼佛,焚香合掌。播放《赞佛曲》、《心经》、《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乐或梵唱,营造一种幽雅庄严、平和的品茗气氛。合上双目,仿佛感觉到有一只温柔的手将烦躁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人心境平和。

第二道:调息,达摩面壁。达摩面壁出自佛典,指的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地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此时,主泡者应指导客人在佛乐中静坐调息,调息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在柔和的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I0-15分钟。静坐时如果配有坐垫,坐垫厚度应为两三寸左右。如果配有椅子,则可正襟危坐。

第三道:煮水,丹霞烧佛。“丹霞烧佛”的典故出于《祖堂集》卷四。丹霞天然掸师在惠林寺时遇到罕见的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丹霞天然掸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主人说:“这佛像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接着说道:“既然如此,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这里的“丹霞烧佛”指的是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暂以及生命的辉煌。

第四道:候汤,法海听潮。佛家看来:“…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中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昔应”的感悟。

第五道: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常转”的典故出自《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陈如比丘最初悟道”。此佛典中的“法轮”喻指佛法,佛法其实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平凡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以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随着杯转而心动悟道。

第六道:烫壶,香汤浴佛。四月初八的佛诞日和t月十五的自恣H两天是佛教最大的节日,这两天都叫“佛欢喜日”。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喻指我佛无处不在,也表明“即心即佛”。

第七道:赏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典故出自《五灯会元》卷一。据书上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里所说的“佛祖拈花”,是指向客人展示准备冲泡的茶叶。

第八道:投茶,菩萨入狱。地藏王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地藏王菩萨为了拯救众生、鬼魂,毅然表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这里将投茶人壶比喻称菩萨入狱,象征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这也正是茶性与佛理的相通之处。

第九道:冲水,漫天法雨。佛法无边,普度众生,泡茶冲水犹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中善念萌发。

第十道: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茶叶本是天地间的一种灵物,但仍然要洗,目的是为了追求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法门。“般若”是梵语的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第十一道: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的典故出自《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也就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佛语中的意思是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真如妙体。这里喻指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掸机。

第十二道:分茶,偃溪水声。“偃溪水声”的典故出自《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各禅师:“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第十三道:敬茶,普度众生。禅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缍”。菩提是觉悟,萨堙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成佛以大悟大觉;下求有情以瞢度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介,使宾客从茶的苦涩中悟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度众生”。

第十四道: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这里的“五气朝元”指的是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

第十五道:观色,曹溪观水。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F,唐仪凤二年(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据《密庵语录》记载:“凭昕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这里,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第十六道:品茶,随波逐浪。“随波逐浪”的典故出自《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故意厌憎,对甘爽不故意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品悟出禅机佛礼。

第十七道: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圆满之灵觉。品茶之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回过头来再细细回味,回味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便会“有感即通,干杯茶映干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

第十八道:谢茶,再吃茶去。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

红茶茶艺十二道冲泡过程中的茶艺展示


红茶茶艺

在红茶茶艺中,所需要的主要用具包括瓷质茶壶、茶杯、赏茶盘(或茶荷),茶巾、茶匙、奉茶盘、热水壶及风炉。其中,茶杯的选择以青花瓷、白瓷茶具为佳,其他种类的茶具也可。这里以祁门功夫红茶为例,简单介绍一下红茶冲泡过程中的茶艺展示。

第一道:“宝光”初现。祁门功夫红茶外形条索紧秀,锋苗较好,其实红茶干茶的色泽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红色,而是呈现乌黑润泽,因而国际通用红茶的名称为“black tea”。红茶干茶独特的颜色称之为“宝光”,请来宾欣赏的正是这种“宝光韧现”的祁门功夫红茶。

第二道:清泉初沸。热水壶中用来冲泡的泉水经加热,微沸,壶中上浮的水泡,仿佛“蟹眼”已生。

第三道:温热壶盏。用初沸之水,注入瓷壶及杯中,目的是为了给壶、杯升温。

第四道:“王子”入官。祁门功夫红茶也被誉为“王子茶”,因而“王子人官”指的是用茶匙将茶荷或赏茶盘中的祁红功夫茶轻轻拨入壶中。

第五道:悬壶高冲。冲泡红茶的水温要在100℃,刚才初沸的水,此时已是“蟹眼已过鱼眼生”,正好用于冲泡。“悬壶高冲”是为了让茶叶在水的激荡下,充分浸润,以利于色、香、味的充分发挥,这是冲泡红茶最关键的一步。

第六道:分杯敬客。用循环斟茶法,将壶中之茶均匀地分人每一杯中,使杯中之茶的色、味均匀一致。

第七道:喜闻幽香。一杯茶到手,不要急着品饮,应该首先进行闻香。祁门功夫红茶有“茶中英豪”、“群芳最”的美誉,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之一,香气甜润中蕴藏着一股兰花之香,茶香浓郁高长。

第八道:观赏汤色。红茶之“红”,主要表现在冲泡好的茶汤之巾。祁门功夫红茶的茶汤颜色红艳,茶汤与茶杯壁接触的地方明显有一道“金圈”。红茶的发酵程度和茶汤的鲜爽度通常体现在茶汤的明亮度和颜色上。红茶叶底嫩软红亮。

第九道:品味鲜爽。祁门功夫红茶以鲜爽、浓醇为主,闻香观色后即可缓啜品饮,细细品味,滋味醇厚,回味绵长。

第十道:再赏余韵。一泡之后,可再冲泡第二泡茶,继续品饮祁门功夫茶的悠长茶韵。

第十一道:三品得趣。红茶通常可冲泡三次,三次的口感各不相同,细饮慢品,徐徐体味茶之真味,三泡之后,方得茶之真趣。

第十二道:收杯谢客。红茶性情温和,收敛性差,易于交融,因此通常用于调饮。祁门功夫红茶同样适于调饮。然清饮更能领略祁门功夫红茶特殊的“祁门香”,领略其隽永的回味、独特的内质、明艳的汤色。

龙井茶的八道茶艺特色介绍


龙井的茶艺

西湖龙井茶是绿茶中最具特色的茶品之一,龙井茶的茶艺也很有特色。

第一道:初识仙姿

龙井茶外形扁平光滑,享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盛誉。优质龙井茶,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为最好,称为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稍逊,称为雨前茶,而谷雨之后的就非上品了。

第二道:冰心去尘

冲泡高档绿茶要用透明无花的玻璃杯,以便更好地欣赏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翩翩起舞的仙姿,观赏碧绿的汤色、细嫩的茸毫。冲泡龙井茶更是如此。将水注入将用的玻璃杯烫洗一遍,一来清洁杯子,二来为杯子增温。

第三道:清宫迎佳人

茶与水的比例适宜,冲泡出来的茶才能不失茶性,充分展示茶的特色。一般来说,茶叶与水的比例为1:50,即100毫升容量的杯子放入2克茶叶。将茶叶用茶匙轻轻地拨到玻璃杯中,每杯用茶2~3克左右。

第四道:温润莲心

采用“回旋斟水法”向杯中注水少许,以1/4杯为宜,温润的目的是浸润茶芽,使干茶吸水舒展,为将要进行的冲泡打好基础。

第五道:凤凰三点头

温润的茶芽已经散发出一缕清香,这时高提水壶,让水直泻而下,接着利用手腕的力量,上下提拉注水,反复三次,三起三落而水流不断,这一冲泡手法,雅称“凤凰三点头”。凤凰三点头不仅为了泡茶本身的需要,为了显示冲泡者的姿态优美,更是中国传统礼仪的体现。三点头像是对客人鞠躬行礼,是对客人表示敬意,同时也表达了对茶的敬意。

第六道:甘露敬宾

客来敬茶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茶人所遵从的茶训。将自己精心泡制的清茶与朋友共饮,别是一番欢愉。

第七道:辨香识韵

评定一杯茶的优劣,必从色、形、香、味入手。龙井是茶中珍品,其色澄清碧绿,其形两叶一芯,交错相映,上下沉浮。舒展的茶芽在青碧的水中上下沉浮,宛若新生,似乎是充满灵气的绿色精灵在舞蹈,有人称之为“杯中茶舞”。闻其香,则香气清新醇厚,无浓烈之感;细品慢啜,体会齿颊留芳、甘泽润喉的感觉。

第八道:再悟茶语

绿茶大多冲泡三次,以第二泡的色香味最佳。龙井茶初品时会感清淡,需细细体会,慢慢领悟。正如清代茶人陆次之所说:“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也。”

台式乌龙茶茶艺十二道茶艺冲泡过程欣赏


台式乌龙茶茶艺

台式茶艺与中式茶艺略有不同,台式茶艺更加侧重对茶叶本身和与茶相关事物的关注,以及用茶氛围的营造。以乌龙茶的茶艺为例,无论是何种方式,对茶叶的色、香、形、味的欣赏,一直是茶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冲泡过程的艺术化与技艺的高超,使泡茶过程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对茶具的欣赏和应用,对饮茶与自悟修身、与人相处的思索,对品茗环境的设计都是茶艺中的一个环节。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联,品饮与人性修养相融合,台式茶艺亲切自然的品茗形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

第一,摆具。将需要的茶具一一摆好,茶壶与茶盅并排放在茶盘之上,闻香杯与品茗杯一一对应,并排而立。电茶壶置于左手边。

第二,赏茶。用茶匙将茶叶轻轻拨人茶荷内,供宾客欣赏干茶。

第三,温壶。“温壶”不仅包括温茶壶,还要温茶盅。用左手拿起电茶壶,注满茶壶,接着右手拿壶,注入茶盅。

第四,温杯。将温壶时茶盘内的热水分别注入闻香杯中,用茶夹夹住闻香杯,旋转360度之后,再将闻香杯中的热水倒人品茗杯,再用茶夹夹住品茗杯,旋转360度后,将品茗杯中的水倒人涤方或茶盘。

第五,投茶。将茶荷的圆口对准壶口,用茶匙轻拨茶叶人壶。投茶量为1/2 - 2/3壶左右。

第六,洗茶。左手执电茶壶,将loo摄氏度的沸水用高冲法入壶。盖上壶盖,淋去浮沫。立即将茶汤注入茶盅,分于各闻香杯中。洗茶之水可以用于闻香。

第七,高冲。执电茶壶高冲沸水人壶,使茶叶在壶中上下翻滚,以便使茶叶之中的浸出物迅速释放。第一泡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将茶汤注入茶盅,分到各闻香杯中。

第八,奉茶。闻香杯与品茗杯同置于杯托内,双手端起杯托,送至来宾面前,请客人品尝。

第九,闻香。先闻闻香杯中的茶汤之香,再将茶汤置于品茗杯内,闻杯中的余香。

第十,品茗。闻香之后先不要急着喝茶,可以先观茶色。品茗时分三口进行,小口饮用,慢慢下咽,使茶汤从舌尖到舌面再到舌根,不同位置香味也各有细微的差异,需细细品,才能有所体会。

第十一,再次冲泡。第二次冲泡的手法与第一次大体相同,只是冲泡的时间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钟。以此类推,乌龙茶每冲泡一次,冲泡的时间也要相对增加。由于优质的乌龙茶内质极好,如果冲泡手法得当,可以冲泡几十次,每次的色香味甚至能基本相同。

第十二,再次奉茶。自第二次冲泡开始,奉茶时可以直接将茶分至每位客人面前的闻香杯中,然后再进行闻香、观色、品茗、冲泡的重复过程。

花茶十道茶艺表演程序


花茶茶艺

花茶是如诗如画的一个茶类,它将茶韵与花香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引花香,增茶味”,通过花香使茶味锦上添花,二者珠联璧合,茶韵悠长。品饮花茶,我们仿佛置身于鸟语花香的春天,因而花茶的冲泡和品饮也要求有诗一样的程序。

第一道:烫杯。大文豪苏轼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爱茶人,茶盘中经过开水烫洗之后,冒着热气的洁白如玉的茶杯,是不是正如苏轼笔下的一句名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小鸭子?

第二道:赏茶。此一步称之为“香花绿叶相扶持”。花茶主要有三品,即目品、鼻品和口品,而赏茶在茶艺中也称之为“目品”。赏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观察茶坯的品种、工艺、细嫩程度及保管质量来鉴赏花茶茶坯的质量。以特级茉莉花茶为例,其茶坯大多数是优质绿茶,色绿质嫩的茶坯巾混有少量白净明亮的茉莉花干花。肉眼观察了茶坯之后,还应该干闻花茶的香气。在这一系列的欣赏中,使人感受到“香花绿叶相扶持”的诗情画意,实在令人心醉。

第三道:投茶。这一步被茶人们称之为“落英缤纷玉杯里”。“落英缤纷”源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原指景致怡人美丽。当我们将花茶从茶荷里拨进洁白如玉的茶杯中时,飘然而下的花干和茶叶,正如“落英缤纷”。

第四道:冲水。茶人称这一步骤为“春潮带雨晚来急”,冲泡花茶也讲究“高冲水”。冲泡特极茉莉花时,开水温度约在90℃为宜。热水从壶中直泄而下,注入杯中,花茶在杯中随着水浪不断地上下翻滚,恰似“春潮带雨晚来急”。

第五道:闷茶。冲泡花茶一般要用“三才杯”,因而这一步有“三才化育甘露美”之称。人们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茶杯的盏代表“天”,杯托代表“地”,茶杯代表“人”。

第六道:敬茶。茶人称其为“一盏香茗奉知己”。泡茶人在敬茶时应该双下捧杯,将茶杯举至齐眉,目视嘉宾并行点头礼,然后从右到左,依次一杯一杯地把沏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最后一杯留给自己。

第七道:闻香。“闻香”也称为“鼻品”,这是花茶三品中的第二品,花茶的品饮讲究的是“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闻香时象征天、地、人的“三才杯”不可分离,标准做法是左手端起杯托,右手拾杯盖轻轻地揭开一条缝,透过缝隙闻香。香气的鲜灵度、浓郁度和纯度是闻香过程中主要看的三项指标。细细品味闻优质花茶所释放出来的茶香,是一种精神享受,使人身心轻盈,感悟到在“天、地、人”之间,仿佛有·股新鲜,纯正、浓郁、清和的花香伴随着清悠高雅的茶香,沁人心脾,使人如痴如醉,这一步称之为“杯里清香浮清趣”。

第八道:品茶。品茶是指三品花豢的最后一品,即口品,也有“舌端甘苦人心底”的美称。在品茶时依然要保持天、地、人的“三才杯”不分离,姿势仍旧是左手托杯,右手将杯盖的前沿下压,后沿翘起,然后从开缝中品茶,品茶时应小口喝入茶汤,不要急着下咽,让茶汤在口中充分接触舌苔上的每一处味蕾。

第九道:回味。品茶如同品味人生,“茶味人生细品悟”,一杯茶中藏有人间百味,无论茶是苦涩、甘鲜还是平和、醇厚,都能使人产生很多良好的感悟和联想,因而名为品茶,实则重在回味。

第十道:谢茶。唐代诗人卢仝在所著的《七碗茶歌》中,就形象地写出了品茶的绝妙感觉。《七碗茶歌》中的“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短短数十字,惟妙惟肖地体现出人们在品茶时所呈现出的逍遥状态。

福鼎大白茶八道茶艺表演


福鼎大白茶茶艺

第一道:焚香礼圣,净气凝神。在白茶茶艺表演开始之前,通常都要点燃一炷高香,以示对唐代撰写《茶经》的“茶圣”陆羽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第二道:白毫银针,芳华初展。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的极品,它将茶的美味与花香融于一体。而福鼎所产的白毫银针更是极品中的极品,曾先后多次荣获国家名茶称号,它全身满披白毫、外形纤纤芬芳。

第三道:流云佛月,洁具清尘。白茶的冲泡以选用玻璃杯或瓷壶为佳。之所以选用玻璃杯,是因为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保留白茶的原汁原味,同时还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茶叶在冲泡过程中的微妙变化。用沸腾的水“温杯”,不仅为了清洁,也为了茶叶内古物能更快地浸出。

第四道:静心置茶,纤手播芳。置茶要用心。不仅要看杯的大小,同时也应该考虑到饮者的喜好。以北方人和外国人饮白茶为例,普遍更加偏爱香高浓醇的白茶,因为大杯可投茶7—8克,而南方人喜欢茶之清醇,则可适当减少置茶量。

第五道:雨润白毫,匀香待芳。白毫银针因其外表披满白毫,所以在进行茶叶冲泡时称作“雨润白毫”。先向茶杯中注入适量沸水,目的是为了温润茶芽,轻轻摇晃,叫做“匀香”,以便茶叶在冲泡过程中能够迅速释放出茶香。

第六道:乳泉吲水,甘露源清。好茶应用好水冲。在“茶圣”陆羽看来,山间乳泉是泡茶最好的水源,江中清流次之,最后是井水。山间乳泉之所以是泡茶的最佳水源,可能是因为乳泉中含有微量有益矿物质。温润茶芽之后,采用悬壶高冲之法,观察白毫银针茶在杯中翩翩起舞,上下翻滚的样子,正如仙女下凡,壮观美丽,并加快有效成分的漫出,白毫银针在水中亭亭玉立的美姿,我们尽收眼底。

第七道:捧杯奉茶,玉女献珍。茶来自大自然云雾山中,是得天地之灵气的一种灵物,能够带给人间最美好的感受。一杯由茶在手,万千烦恼皆休。

第八道:春风拂面,白茶品香。饮茶不宜大口饮用,而是要小口啜饮,使茶汤在舌间来回滚动,充分与味蕾接触,使茶人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香醇喜悦之感,它的甘甜、清洌,与其他茶类有着明显的不同,犹如春风拂面,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7273.html

上一篇:普洱茶缘何要“晒青”?不同的干燥方式有何意义?

下一篇:秋夜,一轮白月光,一盏白茶香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