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席这样摆,泡茶才顺手!

2019-11-16

说起摆茶席,难免先想到“茶席设计”。的确,茶席作为茶道中美感最直观的呈现,被许多茶人所学习、研究。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方小茶席,最重要的还是提供实在的功用。

记得刚开始泡茶时,几乎每次都把水壶、泡茶器、公道杯在桌子上来回打了个转,要么就干脆全都堆在一边,显得非常拥挤。

这样一来,不仅自己心里干着急,连喝茶的人也心生疑惑:“这一点都不熟练啊?”

因此,简单的茶具,放在合适的位置,让泡茶者使用起来最顺手,这才是茶人首先应该掌握的茶席技能。

如果不把每一件茶具的位置先大致确定下来,就会在泡茶过程中出现混乱,显得不流畅利落。

今天,就与大家分享非常简单、实用的茶席布局,从此从容泡茶,告别手忙脚乱!

左右手席:注水者,命其名

通常,茶席的设置,分为左手席和右手席。

左手席,就是由左手完成注水的茶席,适合日常惯用右手的人。

整个过程,是先由左手拿煮水器,向泡茶席中注水;再由右手完成出汤后,右手持公道杯,准备分茶。

分茶时,从主宾的位置开始,由左向右分茶。分完右边后,把公道杯拿到身体中线的前方,交换到左手,再从辅宾的位置开始,由右向左依次分茶。分茶完毕后,将公道杯从左手交到右手,并放回原处。

掌握了这个流程,那么茶席的布局就非常容易记住了。在茶席中,公道杯应放在泡茶器的右侧上方四十五度角处。同时,主宾应坐在泡茶人正对面的右侧位置,辅宾坐在左侧,以便于分茶。

与左手席相反的右手席,原理完全相同,只是在操作时左右手互换、茶具的位置、主宾的座位也相应改变。

使用右手席时,由右手持煮水器向泡茶器中注水,再由左手出汤,左手持公道杯,从主宾位开始,从右向左分茶。接着,左手在身体前端将公道杯传给右手,由右手从辅宾开始,从左向右分茶。在日常情况下,客人的位置并不会严格确定,因此分茶的顺序与方向也可以灵活调整。

这样布置,有什么道理?

茶席的布局,一定是基于泡茶时的习惯,来提供便利的。

以左手席为例,惯用右手的人,左手缺少锻炼,以左手拿较重的煮水器,能够合理分配体力、保持平衡。

同时,右手更加灵活,对复杂的操作也就更灵敏。而相对于注水,出汤和分茶就稍显难度了,因此更适合右手来掌控。

公道杯需左右手交替分茶,是为了避免碰翻茶具、打扰客人用茶。在茶席中,手部的操作轨迹不允许出现任何交叉动作,也不允许双臂和手腕跨越茶席上的任何器具。

如果只看文字,左右交替,难免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多练习几次,就能迅速掌握。

若有不适应的地方,不妨依据自己的习惯稍作改动。茶桌上的茶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实用之上,再追求设计之美,这样的茶席,才真正有灵魂,与泡茶人融为一体。

精选阅读

这样品茶才走心


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品茶,讲究的是心情。一个怡然的心情,一段闲暇时光,唯有这样,才能品出好茶的韵味。劳累一天,静夜,沏一壶香茗与家人品饮,叙叙家常、听一曲音乐、看一场球赛或独坐、一段闲暇时光,一杯清茶、一本好书、足矣!

茶可独酌,也宜共饮。古人讲究以茶会友,佳茗、良辰、美景、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寒夜客来茶当酒”,老友相聚,沏茶小憩,谈笑品饮、虽不如酒后意气风发,却能带来一片祥和,使主客双方皆尽情意,谈艺论道、友情缓缓流动,谈兴徐徐舒张,茶是感情的纽带,友情的收获。茶叶飘香,茶韵悠悠……不亦乐乎。

深入细致的品茶,可品出茶外的许多人生韵味。从茶叶的品种和出处,可品尝出山川风情与大自然的精神。茶是种很神奇的东西,它浓淡皆可;笃静者,品茶入心,安魂;烦虑者,品茶沉思,静心。茶是一种情调、一种雅兴、一种落默、一种忧伤。有人追求时尚,寄情于山水、忘情于诗酒,我却心醉于茶。我爱茶嗜茶,只要是香茶在手,就可忘忧。茶,是最美好的感觉,茶之可贵,是因为它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终身之友,它不被贵贱所奴役,它那一股平淡的精神,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禅悟的根源。

夜已深,闻着淡淡地茶香,漫漫长夜有一份静养之心,此时没有了一点矫饰和浮躁,忘却了一切得失和荣辱,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这个功利的世界,人人都在为生存而奔波忙碌,去打拼自己的梦想和希望。生活的压力和紧绷的心弦,让人无法释怀。人们渴望宁静安然,祈盼远离尘嚣,回归自然,这种愿望如海市蜃楼,似水中捞月,纠结着人心。静心沉思,回首半生,蓦然醒悟。其实真正值得我们为之追求与向往的东西其实很简单,也许,就是一份真情,一段记忆,一杯香茗。

茶可清心,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感悟着人生的道理。

老茶客也不一定知道,这样泡茶才最健康


如今,茶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地区种茶饮茶,不过,很多人对茶的认识还是相当不够的。比如一天应该喝多少茶?一杯茶应泡几次?自身的疾病与饮茶保健有些什么关系,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泡茶有学问

沏茶的要领

好茶、好水、好茶具,还要掌握好的泡茶技术,才能真正得到一杯好茶。泡茶技术包括三个要素:茶叶用量、泡茶水温和冲泡时间。

泡茶时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无统一的标准,订书机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为茶壶的1/2-2/3。

对于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不能用100度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度(指水烧开后再冷却)左右为宜,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

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度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因茶叶较粗老,必须用100度的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

一杯茶该泡几次

茶叶的耐泡程度除与嫩度有关外,主要决定于茶叶加工的方法。初制过程中把茶叶切碎,茶汁就容易冲泡出来,粗、老、完整的茶叶,茶汁冲泡出来的速度就慢。

无论什么茶,第一次冲泡,浸出的量占可溶物总量的50%~55%;第二次冲泡一般约占30%;第三次为10%左右;第四次只有1%3%了。

从其营养成分(茶叶中的维生素和氨基酸)看,第一次冲泡就有80%的量被浸出,第二次冲泡时约15%,第三次冲泡后,基本全部浸出。

茶香气和滋味,一泡茶香气浓郁,滋味鲜爽;二泡茶虽浓郁,但味鲜爽不如前;三泡茶香气和滋味已淡乏;若再经冲泡则无滋味。

一般的红茶、绿茶和花茶,冲泡以3次为宜。乌龙茶在冲泡时投叶量大,茶叶粗老,可以多冲泡几次。以红碎茶为原料加工成的袋泡茶,通常适宜于一次性冲泡。

一杯茶从早泡到晚的做法不可取。茶叶经过多次冲泡,能使一些难溶的有害物质(如某些极微量的残留农药)逐渐浸出,对人体有害。理想的泡饮方法是,每天上午一杯茶,下午一杯茶,既有新鲜感,又有茶香味。

泡茶小技巧,这样泡茶更好喝!


原来,泡茶除了三要素——茶水比例、水温、时间,还要讲究注水,水要冲多高,冲不冲在茶叶上,水流要怎么转圈……都会影响茶的口感。

说到注水手法,很多人只听说过悬壶高冲,注水不就是把水倒进壶里嘛,有什么好讲究的?

果然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啊,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几种典型的注水方法适合泡什么茶吧~

高冲: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多,水与茶叶激荡较强。

低冲: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水与茶叶激荡较弱。

水流粗细

水粗:水注满壶的时间短,冲到壶里的水温高。

水细:水注满壶的时间长,冲到壶里的水温低。

单边定点:沿着壶的边缘注水,水流不直接接触到茶叶。

正中定点:对着壶的正中注水,即直接对着茶叶冲击。

螺旋注水:从壶的边缘向着壶的中心旋转注水。

环圈注水:注水时水线沿壶盖或者杯面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

不同的注水方式适合泡什么茶?

悬壶高冲

特意提高水壶注水,让水流击打茶叶翻滚起来,激发茶叶的香气。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冲击一些香气比较高的,尤其是铁观音、单丛这样的茶。

悬壶高冲除了要把壶提高,还要把握水柱的粗细缓急,准确地把水冲入茶壶中,并看准时机压壶收水,一不小心很容易水满溢出,整体要一气呵成并不是简单。

回旋低冲

把水壶放低,采用螺旋式的走向来冲茶,这样让壶的边缘及中间的茶叶都能直接接触水,令茶与水更快更好地接触融合。

这样的注水方式适合红茶及散白茶。或者泡到后面几泡比较淡的时候了,为了促使茶汤尽快浸出,都可以用这种方式。

环圈注水

这种方式比较温柔,需要一定的浸泡时间。在冲泡比较细嫩的茶叶时,比如龙井、碧螺春、金骏眉建议采用这个方法。

单边定点注水

将注水点固定在边缘的一个地方,而不是直冲茶叶,让茶水慢慢接触融合。

这种方法是最轻柔的,一般是为了避免茶汤浸出过快过多而产生苦涩,如果茶量不小心投放过多,或者茶叶较碎可以使用单边定点注水,并且快速出汤。

正中定点注水

正中定点注水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搭配较细的水流缓缓注入。这样只有中间的一小部分茶和水直接接触,其他部分则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浸出,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

这个方式比较适合滋味比较清新、但层次又比较丰富的茶,比如香气丰富的祁红、英红。

看起来很复杂的注水方法,其实本质上在于水冲击茶叶的力度和茶水接触融合的速度。

俗话说的“香靠冲,汤靠吊”就是这个意思,想要茶香高扬加强力度和速度,想要茶汤层次丰富就注意注水走线慢慢吊出味。

实际上,注水方法对茶的香气与滋味的影响也非常微妙,也许新手比较难把握。但只要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就能感受到这些细节对茶的影响。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7041.html

上一篇:喝茶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下一篇:您的小青柑有“白霜”了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