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美国人的茶道是什么?

2019-11-16

17世纪中叶,茶跟随荷兰人引进了美洲,由此也开启了北美大陆的饮茶史。美国人喝茶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却因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其独特的茶文化,其饮茶风尚也跟随科技的发展在一起变化。

如果说亚洲人对茶的文化理解更加深刻悠久,那是基于亚洲是茶叶起源之地。其茶文化形成早,发展历程长,可称之为茶道。而美国的茶道,并没有那么多礼节和讲究,其实就是美国人喝茶的那些“道道”。

1908年,美国茶商托马斯·沙利文发明了袋泡茶。随后美国人民又创造性地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茶饮,发明了冰茶、瓶茶、速溶茶等,美国人对茶叶的消耗量也日益剧增,茶叶需求量属世界前列。

美国人喝茶的习惯,首先是不喝热茶。在他们眼中,热茶和开水一样,难以入口。而从美国人每日摄取的高热量食品来看,如果我在美国,我一样不愿意喝热饮。其次,他们愿意喝快捷的茶,不喜欢繁琐。

一杯冰茶的制作方法很简单,通常用很多冰块投进茶水中使其冷却,有的时候还加入各种各样的配料,比如拼配的花茶、果茶等等。美国人玩茶的花样是非常多的。

这么多年来,美国的茶文化一直处在吸纳和整合的变化之中,吸纳了世界各国的茶文化,融合进他们的习俗中。

这些年,在美国也有不少人士热衷于传统饮茶习俗,讲究沏茶、品茶,研究茶具和品茶仪式和品评技法。据悉,美国许多地方也成立了品茗家协会,会员们均认为饮茶是一门学问很深的艺术。但其实这些技艺和文化,也都是从茶叶发源国吸纳进去的。

所以,在美国喝茶,你是比较自由随性的,你可以选择喝热茶,如果能够找到中式茶馆的话。你也可以选择喝一杯快捷的冰茶,搭配美餐,解腻又冰爽。

所谓的美国茶道,无非就是世界茶文化的大融合,美国人喝茶的道道,你喜欢吗?

精选阅读

中国人的茶道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兄弟民族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习惯也会有差异,就是同一民族也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但是在饮茶、嗜茶方面却有共同的爱好,无论茶的饮用方法有什么不同,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珍爱的。 如今,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中国人为什么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是核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 《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一词。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一章又写道:“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从上述文献可知:是《茶经》确立了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精神;而释皎然和封演赋予了“”名称。 《茶经》问世之后,相继出现了多种茶文化专著,形成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唐代苏?0的《十六汤品》专门评论茶汤优劣;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槎音茶)则是评论煎茶用水优劣的专著;宋·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述了宋代的发展情况和特点。从《大观茶论》中可以看出,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将碾磨好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碗内,把煮沸适度的水先灌进汤瓶,然后冲入茶碗,再用一种状如小炊帚的竹制“茶筅”搅拌均匀,称为“点茶”。《大观茶论》对点茶技法做了精辟而详尽的描述。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把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这些内容丰富深刻的专著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 古代众多的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刘禹锡在一首煎茶诗中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茶便煎好了。苏东坡则更加形象地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蟹眼形容水沸时的小气泡,鱼眼指随后出现的大些的气泡);(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为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北京茶叶学会和北京茶叶总公司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组建了供内部进行茶文化交流的《北京馆》,以“俭、和、敬、美”为本馆精神。“俭”俭朴,返朴归真,提倡清茶一杯;“和”和平,祥和安定,和睦相处;“敬”尊敬,互敬互爱;“美”美好,提倡真善美。使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寓于活动之中。 2.中国的基本精神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 第一节 什么是 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尽管“”这个次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呢? 一、日本对的解释 日本人把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研究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的美学》一书中,将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对博大精深的文化,如何给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二、我国学者对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引导七种义理,中国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的理解为:“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其实,给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下一个定义,把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待续) 

世俗茶道是什么呢?


世俗茶道是什么呢?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

当它进入官场,与政治结缘,便演出一幕幕雄壮的、悲壮的、伟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历史活剧。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一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著名的"甘露事变"。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

史书记载,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诈七年八家与夏议和,宋封元是为夏国王,并每年给以“银七万两,纲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宋朝国人将茶贡给朝廷,朝廷又将它贡给西夏,以取悦强敌。茶负载的不是友谊,而是对强权的屈服。

在我国清代,官场钦荣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茶作为有特色的礼品,人情往来靠它,挖门子搭桥铺路也靠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为官为燎的,“一杯茶,一包烟,一张‘参考’看半天”。茶通用于不同场合,成事也坏事,温情又势利,茶虽洁物亦难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茶入商场,又是别样面目。在广州,“请吃早茶!”是商业谈判的同义语。一盅两件,双方边钦边谈。隔着两缕袅袅升腾的水气打开了“商战”,看货叫板,讨价还价,暗中算计,价格厮杀,终于拍板成交,将茶一饮而尽,双方大快朵颐。没茶,这场商战便无色彩,便无诗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纵商战败北,但那茶香仍难让人忘怀。茶入江湖,便添几分江湖气。江湖各帮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诉诸公堂,不急着“摆场子”打个高低,而多少讲点江湖义气,请双方都信得过的人物出面调停仲裁,地点多在茶馆,名叫“吃讲茶”。这不为错,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导和”一说。茶道进入社区,趋向大众化、平民化,构成社区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馆就很世俗,《清稗类钞》记载: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溶饮食、娱乐为一体,卖茶水兼供茶点,还有评书茶馆,说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剑侠图》、《三侠剑》等,顾客过茶病又过书痛;有京剧条社,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过茶瘾又过戏瘾;有艺茶社,看杂耍,听相声、单弦,品品茶,乐一乐,笑一笑。

茶道茶具:茶道组是什么?茶道组包括哪些?


对茶道没有研究的人,第一次听到“茶道组”这三个字都会忍不住问一声“茶道组是什么?”,那么,茶道组到底是什么呢,茶道组包括哪些茶具?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茶道组”是一组器具,进行茶道的必备茶具,它们一般都是木制的,是茶艺中不可缺少的茶具!包括:茶匙,茶针,茶夹,茶则,茶海。另外喝普洱茶的习惯把撬茶的茶刀放在茶桶中。茶匙,茶针,茶夹,茶则,茶海,连同茶筒。

茶道组有什么作用?茶道组的用途如下:

1、茶筒: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不是放茶叶而是在泡茶的步骤所使用的一些茶器具的容器,为了卫生美观而存在,比如其可存放茶匙、茶针、茶夹等器具。

2、茶匙:茶匙(Teaspoon)茶具店都有卖的。茶匙是为了从茶叶罐等贮藏茶叶的器皿中取干茶用,像细长小勺,有木的有瓷的,在家庭泡茶中一般不使用,但在茶艺表演中为卫生和美观经常会见到。

3、茶针:形状为一根细头针形状,用于疏通壶嘴,以免茶渣阻塞,造成出水不畅。细长针状,通紫砂壶口用,另可在表演中挑开盖碗盖。

4、茶夹:多为竹木制成的夹子,也有用金属的。茶道组合用来夹品茗杯等,不用手拿品茗杯以示干净。

5、茶则:形状略有起伏的拨棒,用于在冲泡过程中投茶,将用茶匙取到茶荷里的茶拨入泡茶的器具(盖碗,紫砂壶玻璃杯等)中。茶斗又称茶漏,状似大开口漏斗,用来增加紫砂壶壶口面积。

6、茶海:又名公道杯。一般是泡功夫茶的时候,用来分茶用,因为茶汤先倒到茶海,所以茶汤比较均匀,不会前面到出来的比后面倒出来的淡,比较公道,所以又称公道杯。

7、茶刀:撬普洱茶茶饼时用,这个属于黑茶类专用,其他茶类则是茶拨,为了更好的把干茶分开方便观赏。

上文小编为您介绍了茶道组包括的茶具及其用途,大家可以通过图片进行了解与认识,想知道更多茶道相关知识的,可以关注我们的茶文化栏目,感谢您的支持。

茶道六君是什么?茶道六君介绍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作为一个爱茶的人士来说一定知道茶道六君,那么茶道六君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茶道六君子,就是茶匙、茶针、茶则、茶漏、茶夹、茶筒六个“君子”。

茶道六君子,通常为竹木,竹制品气质清雅,木制品质感钝然,没有金属的锈气,与茶香墨香相得益彰。

茶漏:茶漏是置茶时放在壶口上的,导茶入壶的工具,目的就是防止茶叶漏出壶外。现在很多茶壶都比较小,茶漏是必备品。

茶筒:用来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

茶匙:茶匙又叫茶扒,首要用途是挖去泡过的茶,由于茶壶的口较量小,凡是没有效手把茶叶扣出来,因而可以行使茶匙把茶叶挖出。

茶则:茶则亦称茶勺,是量茶入壶时的器具。

茶夹:茶夹又称茶铲,可以把茶渣从壶中夹出,也可以夹住茶杯举办冲洗。

茶针:茶针亦称为茶通,茶针是疏通茶壶中的内网行使,不让碎茶塞住内网,保持壶嘴的流水通畅。可能是放入干茶时用茶针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以上就是有关茶道六君的介绍。茶道六君就是在喝茶时所使用到的工具,不同的地区可能叫法会有不一样。小编提醒,在使用茶道六君的时候应该要定期进行清洗哦!

茶道六君子是什么?茶道六君子的名称及作用


茶道六君子是一组泡茶工具的称呼,也叫做茶道六用,包括茶筒、茶针、茶夹、茶钥、茶则、茶漏等六件,茶道六君子的材质通常为竹木,其作用如下:

茶道六君子

茶筒: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茶漏: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茶则:茶则(茶勺)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

茶夹:又称「茶铲」茶夹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茶针(茶通):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在茶道上,除了茶道六君子,其他茶道配件还有茶盘、茶席、茶巾、茶宠、茶垫、养壶笔、茶滤网等。

中国人开始喝茶、制茶是什么时候?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神农·食经》之中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陆羽据此得出“茶之饮,发乎神农”的结论。据说在上古时期,神农为治病救人而日行于深山,遍尝百草,其中不乏毒性强烈的植物。有一天他吃到毒草,浑身乏力,不能行动,偶然闻到身边茶树上散发的清香,取了几片茶叶放入口中,竟然就奇迹般地解了毒。鉴于古人对茶叶的热爱,很难说这个故事不是后人的附会。尽管如此,陆羽的《茶经》还是煞有介事地记载了它:“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如此看来,茶的功效近乎灵丹妙药,也难怪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热爱了。

《诗经》之“荼”

唐朝以前,中国是没有“茶”字的。那时候的茶被人写作“荼”,或者“槚”、“设”、“茗”、“荈”。《诗经》之中常见的“荼”字,据说最早是用来指代苦菜的,后来又衍生为苦菜上的白色绒毛。成书于西汉的《尔雅》在解释槚字的时候说:“槚,苦荼。”这便是以菜代茶了。大概因为茶和苦菜同样味苦,“荼”字就有了这样一个引申义。

“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出自西汉辞赋大家王褒的《僮约》,这是关于饮茶习俗最早的文字记录。烹茶,是说当时的人已经学会烹煮茶叶作为饮料,而“卖茶”则说明茶叶已经作为商品流通。此外,长沙西汉马王堆墓葬中也曾出土关于饮茶的竹简记载。所以今天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中国人的饮茶之风是从西汉开始的。

贫富之分,南北之隔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的流行是有阶层和地域之分的。当时茶叶产量少,只有王公贵族、官僚和世家子弟能够喝到,普通百姓是无缘得见的。茶树多生长于山区丘陵地带,且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因此南方产茶而北方罕见。南朝时,老庄的隐逸、淡泊和静观之思在整个社会蔚然成风,茶叶清淡苦涩的口感恰好符合时人以清雅恬淡为美的审美趣味,于是便在文人墨客,官僚士大夫中间流行起来。

而北朝以少数民族居多,仍未完全摆脱游牧民族的习俗,虽不至于茹毛饮血,却也是北方人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性子,茶叶苦涩清淡的口感不合他们的胃口。于是,那时便出现了南方人嗜茶,北方人目之为怪的奇妙现象。

茶民的圣书——《茶经》

有唐一代,饮茶之风蔚为壮观。继陆羽的《茶经》之后,《茶述》、《茶酒论》、《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书相继问世,《封氏闻见记》中辟有专章《饮茶篇》,《四时纂要》中有关于茶树种植和栽培技术的记载。除此之外,唐人大量写作茶诗,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元稹著有《一字至七字茶诗》,说明茶叶已融入唐人的日常生活,成为唐代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官家贵族,寻常百姓也开始把饮茶当做一种日常习惯,茶叶成了和柴米油盐一样的生活必需品。

《茶经》还对当时各大产地出产的茶叶品级做了划分和评价:“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足见唐人对饮茶的热爱和讲究。

“一朝团焙成,价与黄金逞”

说的是宋代官家茶园献给皇帝的贡茶。贡茶来自于芽茶中最珍贵的“白叶茶”,每年惊蛰前后,于日出之前、露水未消之际,取茶株最上面的一两片嫩芽,经过复杂的工序制成茶饼,再在上面涂抹珍贵的膏油,最后精心装潢一番,进贡给皇帝品尝。贡茶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拥有十分动听的名字,比如“龙团”、“胜雪”无不使人联想起茶汤青白的色泽和醉人的香气。但是,由于从种植、采摘到烘制的过程过于复杂精细,耗时长久,所需人力物力极大,贡茶的价格也一路飙升至让人乍舌的高度。除了帝王本人和极少的一部分士大夫,他人再难品尝此种人间美味。

宋代文人中还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宋太祖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有宋一代,饮茶吃茶之风已然及鼎盛,喝茶的习俗已就此成为中国人的传统。

为什么要喝茶?

茶叶能止渴生津,利尿健脾,消除疲劳,振奋精神,而且具有药效。饮茶可安定心神、陶冶情操,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除此之外,茶叶物美价廉,普通百姓和农民也喝得起,消费基础十分广泛。

至于少数民族为什么也热爱饮茶,自古以来的传统看法是,边民喜食牛羊肉和奶制品,而饮茶有助于消食解热,是他们饮食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了茶叶,茹毛饮血的蛮夷之族就会生病折寿。于是,为了统御少数民族、维持边疆的太平,最好的办法就是控制茶叶供给,控制了茶叶,也就控制了少数族政权的命脉。对于历代帝王和士大夫来说,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呢?大概只有饮茶人自知了。

白茶在美国的市场状况


美国:人口2.5亿。美国的茶叶市场,18世纪以武夷茶为主,19世纪以绿茶为主,20世纪后红茶为主,袋泡茶占55%。喜喝加柠檬的冰红茶。它是一个嗜“冷”的社会,因为生活节奏快,饮冰茶省时方便,卡路里低,不含酒精,咖啡因的含量比咖啡少,有益身心健康,有益于消除疲劳,保持体形健美。 美国是第二大茶叶消费国。1977年前的30年进口量年均增长3%。1977年进口92086吨,红茶占93%、绿茶占6%,其次是乌龙茶、花茶等。绿茶日本占61.4%,中国占33%(其中台湾占9.4%),乌龙茶主要是中国(其中台湾占71.8%)。主要有四大茶类,袋泡茶、速溶茶、加香料茶和冰茶。1983年,美国通过零售商店(不包括旅馆、饭店、常年客户)售出的茶叶达72575吨,其中袋泡茶41876吨,散茶2685吨,速溶茶14878吨,速溶混合茶13136吨。茶叶市场的垄断性强, LiptonTetleySaladaBrooke BondStandard 5家公司占了80%的拼配包装茶市场。宜做袋泡茶的体型较小的BOPF和Fannings在美国最受欢迎。销售渠道是:进口商-拼配包装商-批发商-零售商或超级市场。1978年,Lipton曾赞扬中国滇红的品质很好。 1995年,美国市场上茶叶不是廉价饮料,年进口茶叶8万吨,销售金额40亿美元,销售均价为200元(人民币)。由于美国人迷恋中国绿茶和龙井茶具有防癌功效,大受欢迎。

特种茶市场前景看好,如绿茶、白茶、风味茶和加强型功能茶。由于临床证实茶有利于健康,许多中年人转而喝茶,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前景更好。美国人迷恋龙井茶和中国绿茶,因为绿茶具有防癌功效。整个市场都呈现低档茶过剩的局面。1995年,美国旧金山美国品茗家协会派人直接从浙江茶农手里收购茶叶,并亲自监督加工、包装所需龙井茶。在美国以每磅3500美元出售,或者让顾客花28美元喝杯只有3.5克龙井茶的茶水。 过去10年,通过超级市场销售的传统中国红茶包销量增加了一倍,2001年达到20亿美元。各类特种茶如添加香料和干果的品种,年销售额也倍增到5亿美元。市场干茶叶(包括散叶和袋泡茶等“传统茶叶”)、茶饮料、餐饮业消费和特色茶4大项销售额80年代后达10亿美元,1999年增至43亿美元。据美国茶叶协会介绍,品茶之风方兴未艾,中国茶可以受益,虽然大多数人对于各类名优特新品种并不了解。现在,美国全球著名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已经销售中国茶,而一些茶叶专门店、杂货店生意也不错。中国红茶在美销售均有不俗表现,但普通茶叶则较难销。 1998年,美国茶商为了促销,花样翻新。如California的“茶叶共和国”茶叶公司,推出“一周每天一种茶”,采用优质的绿茶加工成7种不同香味的茶,用不同的铁罐包装(每个50杯),可使消费者喝上新口味的茶。星期一,弥猴、梨茶;星期二,菠罗、姜茶;星期三,蜂蜜、人参茶;星期四,野草莓、李子茶;星期五,橙香茶;星期六,苹果花茶;星期日,普通绿茶。并写出这样的广告,全世界研究都证明了,每天喝一杯绿茶可以大大增进健康,我们这些绿茶可以给您带来健康、平安、幸福的生活。 1996年,美国茶叶消费的支撑点有四个:一是美国人不太懂茶,大多喝马虎茶,要求方便、卫生、营养、保健;二是茶饮料成倍增长;三是靠广告宣传;四是依四种生活水平(饥饿、温饱、小康、富裕)选择茶叶。总体上讲,美国还是穷人多。

据美国当地媒体报道,美国特种茶行业的未来十分乐观。该报道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都呈现低档茶过剩的局面,美国市场高档茶和特种茶的需求则逐步上升,名列前茅的是绿茶、白茶、风味茶和加强型功能茶。

国内著名的安吉白茶,2002年仅在美国销售10多公斤,2003年预计销售100多公斤。美国市场接受白茶尚需一段时日。综上所述,白茶属于特种茶之一,在美国的市场上,可能远逊于红茶的销售。

为什么中国人的年不能没有“茶”?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新年茶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自打记事起,年节以茶待客,茶是逢年过节迎宾待客的必备事宜。一杯新年茶在此时显得尤其重要。

1、好茶迎客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

大人携小孩到亲友家拜年。主人以佳果待客,共品热茶。

2、围炉茶会

新年好友走访聚会,好友知己围着火炉团坐品茗。

拉近感情,互贺吉利,以求吉祥财运之气。

炉内炭旺火红,杯中茶暖,人群谈笑,其乐融融。

3、佳肴去腻

拜年走亲访友,家家盛情款待,推杯送盏,鸡鸭鱼肉饕餮美味。

身体一时福气满满,唯恐难以消受。

主人奉一杯清茶,一来润口,才能滔滔不绝地谈天说地;

二来去腻,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帮助消化;清除油腻;带走多余自由基。

4、养精提神

麻将也是中国年节期间,重要的娱乐项目,亲朋好友轮番上阵,气氛融洽,但久坐伤身。

主人备一杯热茶,提神醒脑,不忘过个健康年。

5、酒桌换茶

过年回家酒推不掉少不了,如果家里有茶桌,几巡过后,可引导换茶桌。

茶比酒更健康,而且茶能明心性,所聊话题不以吹牛为主,而是静下心聊一聊这一年的经历,或关于事业、情感的交流。

因为思维清晰,不会胡言乱语,轮番饮茶,人声鼎沸,清茶飘香,一时也欢乐无穷。

6、三姑六姨

对于已到婚嫁年龄的未婚男女们,回家过年总会遇到家中亲戚追问,追问姻缘问题,追问生育问题。

不论如何总能听到一堆长篇大论的说教,不接话好像很没礼貌。

不如坐下喝茶,用好茶招待。

我们来说说这茶吧!

中国六大茶类,普洱茶、白茶、武夷岩茶、西湖龙井、凤凰单丛、铁观音、正山小种、祁门红茶.......

话题岔开不失一种风度。

一杯中国茶,有人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有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但都是中国人手中的那杯茶,承载着欢乐苦楚、人间真味。

人间有味是清欢,茶即是清欢之味,也是年时和气幸福之味。

什么是茶道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吴觉农先生认为: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引导七种义理,中国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的理解为:“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其实,给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下一个定义,把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走进美国硅谷的中国茶课


瞿旭平开了个茶课,地点比较特殊美国硅谷,他一袭汉服,粉袍在身,一举一动都是中国特有儒雅,就这样在这个全球高科技汇集的地方开了一堂公益中国茶课。

“我刚回国,这次在美国讲学的经历,触动很大,在国外讲好中国茶故事,我也在行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政协办公室调研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瞿旭平笑着说。虽然还未来得及调整好时差,她的语调里不但没有疲惫,反而带着兴奋和激动。

大洋彼岸飘茶香

一间会议室,缕缕茶香。主讲者边泡边讲,台下听众目不转睛地边看边学。如果你不注意,会觉得这与国内的讲座并无不同。可再细细观察周围不时出现的英文标识,颇有差异的室内装饰风格,才发现,这里是美国硅谷,听讲座的人,虽同是黑头发黄皮肤,却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华侨华人。

“茶课,在国内喜闻乐见,在这里,则很新奇。尤其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茶文化,他们听得很专注。”瞿旭平笑着说,这场飞行近12小时、跨越两个国度才能促成的茶课,是在20多年未见的同学重逢中诞生的。

春节期间,瞿旭平一位身居美国23年的同学回杭探亲,她们将聚会地点选在了颇负盛名的青藤茶馆。“怎么还有这么好的茶馆,又漂亮又雅致,硅谷的华侨华人非常希望能多接触这样的内容。”很少有机会了解茶文化的老同学一边赞叹,一边邀请瞿旭平到美国讲课。这位老同学是当地小雨点公益基金会的志愿者,该公益基金会由一对台湾老夫妇建立,主要工作就是义务为当地华侨华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茶缘说来就来,瞿旭平恰好要到旧金山看表妹,两人一拍即合。事无巨细地沟通,忙前忙后地安排布置,她们最后将地点定在了一间图书馆。“我的同学还登了报,在据说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之一《世界日报》上刊登了我讲课的广告。”

一个小插曲,让开讲前颇有些紧张的氛围。

离预定的日子近了,同学忽然紧急联系能否换个时间,考虑到同天会举行的华侨华人祭祖仪式,她担心影响听讲座的人数。“牵一发动全身,活动时间一改,很多东西要调整,我忍痛割爱地拒绝了,并向她承诺,就算只来一个人,我也会认真讲好。”瞿旭平说。

说归说,当天心情还是有些忐忑的。没想到,刚到图书馆,门前已有十多人在等候的场景,瞬间打消了她的顾虑。源源不断有人进入会场,最后竟来了七八十人。

遇到一拨好“学生”

这次讲座,瞿旭平算是“有备而来”。“我之前了解过,在这个基金会的历次讲座中,主讲嘉宾都是在美国颇有名望的大腕,我希望也能尽全力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传递给每一位听众。”瞿旭平说,“同事也很重视,纷纷为内容提建议。连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为了支持我,还开会讨论,任命我为副秘书长,并希望在讲座中把周国富会长三产融合、六茶共舞的理念讲一讲。”为此,她还特意在杭州孔庙提前做了一堂示范课,不错的反响更为她增添了信心。

讲座内容最终被确定为茶之源、茶之饮、茶之旅、茶之悟、茶之韵等5个部分。

刚一说起茶,台下一位观众就提到了日本。瞿旭平立刻为茶正本清源,“茶源于中国,日本茶道最早就是源自杭州的径山。”一打开话匣,悠久绵延的中日历史茶故事娓娓道来。台下观众边听边点头,似恍然大悟般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凉水也可以泡茶吗?”看着瞿旭平用沸水冲泡茶,茶香四溢,不禁又抛出疑问。“在国外,他们几乎都是喝冷水的,我笑着打消他的顾虑,现在,冷泡茶也非常流行,同样能喝出茶丰富的滋味与口感,甚至中国的不少茶友,都专门就喜欢冷泡茶这一口。”瞿旭平还现场教授了听众正确的冷泡茶方法。

中国茶课

讲历史,讲品饮,讲杭州。瞿旭平从现代又说到古代,讲完G20峰会上中美领导人的茶故事,也说起了南宋的分茶、点茶、斗茶。“现场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对宋式点茶非常感兴趣,他们问有没有点茶、分茶的培训班,决定要到杭州来学习!”

“现场的氛围让我好享受啊。”瞿旭平笑着说,他们专注地听讲,不时点头、互动、微笑,这让曾经执教过的她,感受到了当老师最幸福的事———遇到了一拨好“学生”。

最好的“报酬”

老师讲得好不好,看看听课的“学生”反应便可知晓。

当天只是送她来会场的几位朋友,原本还有事情要处理,结果听着听着都不走了。

“有一位老华侨,是个医学博士,对茶很感兴趣。才跟我交流3分钟,就要请我吃饭。我笑着拒绝,说已有朋友安排,他还坚持说,你的朋友来了多少人,我就请你多少人。”

“还有位华侨爷爷,带了一款紫砂壶到现场,听完课非要送给我做纪念。我说旅途不便婉言谢绝,他还转托我的同学要寄来。”

“我觉得最有收获的可能是那位福建茶商。”瞿旭平开玩笑说,一位在当地工作的福建茶商也前来当“志愿者”,为现场提供茶具和茶品,但只做展示用,并未考虑做商业行为。没想到,讲座结束后,大家把他团团围住,非要买茶不可。

“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华侨华人非常需要且喜欢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瞿旭平说,一杯清茶,仿佛甘露般,滋养着他们的生活。

“我的同学告诉我,硅谷虽然科技发达,但文化的熏陶十分匮乏,且普遍工作压力较大。这里面,既有功成名就的老华侨,也有全职太太,尤其是‘50后’、‘60后’的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瞿旭平说。

由于资金紧张,老同学歉意地说并没有讲课费给她。“给我钱,我还要退回去呢。”瞿旭平笑着说,她就是要做公益,当天大家听课后的反应,就是给她的最好的礼物和报酬。

“我的同学还想请我办个茶文化系列讲座,虽远隔重洋,但可以录成视频或直播,定期向感兴趣的华侨华人进行传播。”瞿旭平笑着说,未来的茶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

希望中国茶文化可以和茶一样走向世界。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6787.html

上一篇:了解六大茶类的茶性

下一篇:这三种茶千万别喝!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