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气对健康是有益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香气成分对健康有益;其二,香气成分通过心理达到精神上有益于健康的作用。
苏联托尔奇教授的研究指出:植物可以散发出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对侵袭植物的微生物具有良好的防御效果,其作用叫做自然防御效果。植物的挥发物质,对葡萄状球菌,连锁状球菌、白喉、百日咳等病原物也起着破坏性的作用。
青森(日木的地名,译注)的建筑材料丝柏,之所以难以腐烂是因为这种植物具有防蚀性香气。那么这种香气究竟是什么呢?若将植物遮盖起来,再收集其产生的气体,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便可知道这种物质属于α—桉油精,β—桉油精、桉叶油素的菇烯类物质。具有杀菌、杀虫、防腐效果的物质,有着强烈的化学活性。一切物质都趋向于更加稳定的状态,为了达到这种稳定状态,就要放出或吸收能量。这种能量的转移便产生杀菌、杀虫、防腐效果。不进行能量转移时,则不能杀菌、杀虫。
另外,香气成分都是很不稳定的分子,这种不稳定的物质变成稳定状态时发生的能量转移便成为香的刺激现象。因此,香气成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杀菌、防腐效果。西欧人喜欢在肉中加入香辣料,就是利用香辣料的防腐性质的一种做法。
一般来说,菇烯类物质是具有C10H18分子式的碳氢化合物,有一种特殊的香气。但因急剧的氧化聚合,产生一种使人难嗅的气味,业具有难以溶解的性质。
很早以前,人们在制作桔子罐头初期,曾试图利用大量桔皮制造出比桔皮中存在的菇烯类物质更具有防腐性的材料。但他们失败了。这是由于菇烯类物质具有氧化聚合强烈,发生恶臭以及难于溶解的缘故。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茶业界的前辈们在很早以前就让这种活性强烈的菇烯类物质在制造过程中产生。从沉香醇开始的菇烯类物质多由萎凋、揉捻、发酵产生。这种精油香对于今后的日本茶是非常需要的。只有萎凋,微发酵,才是现代和未来茶的必须条件,这是我很旱以前就主张的理由之一。
现代消费者的嗜好是倾向于健康的。具有杀菌、防腐效果,有益于健康的精美香味的茶是由萎凋,微发酵产生的。那些以几十年从事茶叶为自豪的专家们(实际上不知究竟有多少知识,却在荏苒光阴)否定萎凋发酵,但是,却不知道是在断送日本茶业前途。在不损害日本茶的生命——新鲜香气的前提下,进行萎凋发酵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则是极难的,但又是有可能做到的。
如果说像当今的茶业界那样,从北到南采用单一的数北品种过度熬著技术,不听从指挥。各产地自行其是。应该知道浓度高的有清凉感的香气是有益于健康的。采用焙煎的方法,敷衍其香气,必将成为茶业衰亡的原因。
另外再谈谈香气对精神心理方面的作用。如果我们嗅到好的香气则心旷神怡,反之,嗅到恶臭的气味,则引起头昏头痛。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其一,扁桃体与嗅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情绪、心情受到这种关系的支配。其二,好的香气能使血压下降,引起深呼吸现象。这叫做必然的心理镇静效果。由此可以证明香气与人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上述资料,淡谈香气与健康的关系。健康的反面是疾病。研究健康时.先研究一下疾病是非常必要的。对此我们的前辈们创造了珍贵而美妙的语言,即所谓疾病就是精神上的病,是精神上的不正常,遇到不幸的灾难等都成为疾病的总根源。
我们在治病时,认为光得到医生的药物治疗就能治好病那是错误的。医生和药物,都只不过是维持患者的病情,如果患者本身没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则不管是名医,还是名药。都将无济于事。那么,精神是什么呢?精神就是情绪的感情,支配情绪、感情的是扁桃体,而给予扁桃体的强烈影响的是嗅觉刺激,嗅觉刺激的根本原因是香气刺激。写到这里,诸位读者可以理解到香气是健康、疾病乃至整个人类生存的最重要的因素。尤其可以认为茶香似近于一切香气的原型。
西欧茶类至少不合日本人的口味、而日本茶却融合于任何方面,其香气绝不与其他香气相排斥,这是我们在茶叶工作中应该注意到的。它业不说明日本茶的香气弱,而只能认为日本茶香属于一切香气的原型。日本茶的香气属于强烈的香气范畴。我相信,若解明了日本茶的香气,将可以弄清至今不是个迷的香气机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香气与健康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各种香气的原型接近于茶的香气,也就是中国茶的发酵气味和日本茶的香气。我认为鲜爽与香气是可以融合的。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主要是就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香味比较低沉。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
谈到茶与壶质的关系,壶内不上釉的,这层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得”、“失”就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我们使用同一把壶在同一类茶上,用久了,“茶”、“壶”间会有相辅相成的效用,使用过的茶壶比新壶泡出来的茶汤,味道要饱和些。但壶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则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有次教室的泡茶考试课上,一位同学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乌龙茶的未上釉陶壶冲泡当天的考试茶─白毫乌龙,第一泡几乎喝不出是什么茶来。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所以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
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乌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冻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再就茶器的颜色而言,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乌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饴,可配以黄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冻顶等轻、中焙火的茶类。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清茶,感觉上颇为协调。有种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乌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冻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茶叶末、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
就视觉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应与茶叶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番瓜来得协调,然而紫砂松干泡起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
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摄氏)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壶口宽大的壶与盖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使用就是这个道理。盖碗或是壶口大到几乎像盖碗形制的壶,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很容易可以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这种形制的冲泡器,若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
茶多糖医学应用研究的历史及意义
1.茶多糖医学应用研究的历史
最早报道从茶叶中制备茶多糖并进行药理学实验的是苏联学者B.A.萨姆达克,他于1962年用茶多糖皮下注射大白鼠进行防辐射的功能研究。其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天津市卫生防疫站合作,从茶叶中提取茶多糖,用小白鼠进行急性放射病的防治试验。由于当时的分离纯化技术的限制,那时所制备的茶多糖均含有脂类成分,脂类含量因制备方法不同而有很大区别,低的约含1o%的脂类物质,高的约含60%的脂类物质,因此自那以后乃至今天某些刊物仍称茶多糖为茶叶脂多糖。
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早期,随着人们对茶叶药理作用酶认识和现代分离手段的提高,茶多糖的制备工艺、理化性质、组成成分及药理作用等研究得到很大进展。中国药科大学王丁刚、中国海洋大学汪东风、广西大学黄桂宽等先后对茶多糖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茶多糖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并结合有大量的矿质元素,蛋白质部分主要由约20种的常见氨基酸组成,糖的部分主要是由4~7种单糖所组成,矿质元素主要由钙、镁、铁、锰等及少量的微量元素,如稀土元素等。由此可知,茶多糖的正确名称应是茶叶多糖复合物。因此,以前把茶多糖称为脂多糖是不适宜的。鉴于目前国内外对于天然产物中功能性多糖类分类尚无统一的标准,一般是按将某多糖从某产物中制备的就简称为某某多糖的习惯命名方法将其命名,如从人参中制备的功能性多糖称为人参多糖,从香菇中制备的功能性多糖称为香菇多糖。因此,茶叶中多糖复合物,也可简称为茶叶多糖或茶多糖(teapolysaccharides)。近几年来,研究和开发茶多糖的高校、研究机构及生产厂家较多,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等。研究及生产茶多糖的厂家更多,如海南群力药业有限公司、江西绿康天然产物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雅龙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
茶多糖医学应用研究的意义
据卫生部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披露:到2000年底国内糖尿病发病率已上升至3.4%。目前中国已确诊的糖尿病人总数已达4000多万人。此外,尚有7000多万人为“候补糖尿病病人”(医学上称这些人为“糖耐量升高者”)。在亚洲,印度、中国与日本分居糖尿病高发国的前3位。在西方国家,降糖保健食品已发展成为一重要新产业。如在世界头号肥胖症/糖尿病高发国——美国,每年降糖保健食品市场销售额高达25亿~30亿美元。降糖保健食品品种达上百种之多。日本也是糖尿病高发国,2004年日本国内保健食品总销售额已突破1万亿日元,其中降血糖/减肥保健食品约占其中1-2成份额。在日本国民中喝降糖/减肥饮料已成为一种流行新时尚。仅厚生省(相当于中国的卫生部)每年新批准上市的降糖/降脂/减肥保健食品与饮料就有20~30个品种。因此,各国对开发防治糖尿病的药物和保健品都给予了极大关注。
中国及日本民间常泡饮粗老茶治糖尿病。据蔡鸿恩报道,茶叶愈粗老治糖尿病的效果愈好,有效率可高达70%。日本高山大学药学研究系森田经长达3年的反复试验,提出冷开水泡茶可治糖尿病。
森田曾对连续半年饮用以冷开水浸泡茶水的130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测试结果表明,有82%的病人血糖明显降低,大约9%的病人血糖完全恢复正常。
粗老茶为什么能治糖尿病?其药理成分的基础是什么?汪东风等自1991年起,对不同等级茶叶中的药理成分,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及茶多糖等成分含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发现茶叶等级与药理成分含量呈如下关系:不管是红茶还是绿茶,等级愈低原料愈老内含的茶多酚、儿茶素及咖啡碱等成分含量愈少(见表2.9、2.10)。六级茶与一级茶相比,茶多酚总量少20%以上,儿茶素总量少40%以上,咖啡碱少25%以上。但茶多糖则相反,随着茶叶原料老化含量增多,六级茶中茶多糖含量是一级茶的2倍左右。由此,汪东风等认为中国及日本民间常用粗老茶治糖尿病可能与内含有较多的茶多糖有关。
不同茶类的茶多糖含量也有较大差异,茶多糖以乌龙茶含量最多,约是红绿茶的1—2倍,而乌龙茶的原料是各类茶中最老的,这进一步说明了茶多糖含量与茶叶原料老嫩度有密切关系。红、绿茶均是六级茶,原料老嫩也相似,但加工方法不同,茶多糖含量也有差异,红茶为0.85土0.10,绿茶为1.41±0.06,乌龙茶为2.63±0.27。绿茶比红茶高约40%。
清水岑夫用链脲佐菌素诱致高血糖大鼠,用红、绿茶水浸出液饲喂,结果红、绿茶水浸出液均有降低大鼠血糖之效果,但红茶效果不如绿茶。这一结果与汪东风等分析所得的红茶中茶多糖含量明显少于绿茶的结果一致,这也说明了茶多糖可能是治糖尿病的药理成分。
为进一步证实粗老茶治糖尿病的药理成分就是因为含有丰富的茶多糖。汪东风等将茶多糖提取后用实验动物做了大量的药理试验,药理试验证明了茶多糖具有降血糖、血脂等作用。日本学者Isiguki等用大鼠进行腹腔注射茶多糖提取物,也得出使大鼠血糖含量下降的同样结果。他们还将茶多糖粗提物配制成饮料供糖尿病患者饭后饮用。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饮用4周后患者的血糖含量明显下降,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也有下降的趋势,所有患者的糖尿病症状都有所好转。另外,茶多糖具有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从而增强机体的自我保护能力;茶多糖还能使血清凝聚素抗体数增加,从而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等作用。而机体免疫等功能的增加又会加快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众所周知,粗老茶由于口感及外形差,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愈来愈难以销售,严重影响了中国茶叶的发展。日本现已从粗茶中大量提取茶多糖作为其他各种降糖保健食品的原料,或将茶多糖与其他各种降糖植物提取物一起开发成各种降糖保健食品。中国有关厂家也将茶多糖粗品开发出降糖保健品。随着茶多糖医学研究的深入,茶多糖的开发利用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粗老茶将成为开发治疗糖尿病制品的宝贵原料。这对促进中国茶业发展和保障人们身体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
水是植物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测定,茶树植株的含水量达到55%~60%,其中新梢的含水量高达70%~80%。
在茶叶采摘过程中,新梢不断萌发,不断采收,需要不断地补充水分。所以,茶树的需水量比一般树木要多。
国内外研究认为,在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茶季月均降水量200~300毫米、大气相对湿度80%~90%和土壤田间持水量70%~80%时,最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
空气湿度与茶树生长发育的关系表现为空气湿度大时,一般新梢叶片大、节间长,新梢持嫩性强、叶质柔软、内含物丰富,因此茶叶品质好。茶树生长期间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比较适宜;当茶园中空气相对湿度小于60%时,如果长时间无雨或者不进行灌溉,就会发生土壤干旱,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出现减产;当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0%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接近饱和状态,容易导致与湿害相关的病害发生。
茶树对生长环境的土壤含水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一要求随茶树生育时期、品种、土壤质地、孔隙状况及透水性能等的不同而变化。在一定土壤条件下,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一90%时,随土壤含水量提高,生育量增加。适宜的土壤含水量能促进茶树生长,据杨跃华试验,茶树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90%时,各顶生理、生化指标均较高,这一土壤相对含水量是适宜茶树生长的。同时,根系活力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除钾外)均是加强的。
普洱茶内含物质丰富,不同的茶滋味、口感变化也不一样,那是什么影响了茶汤的口感,茶汤口感与什么内含物有关呢?简单的来了解一下茶多酚与口感的关系。
普洱茶的口感源于其水浸出物,而茶叶的本质是基础。通常普洱茶水浸出物为40-50%,不同类别物质的口感各有其特性。
人类舌头味蕾能分辨的基本味道只有酸、甜、苦、咸、鲜五种,这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结果。
茶多酚:茶汤里显现口感的主要是茶单宁,也称单宁酸、鞣酸,表现为涩味。涩味是单宁酸在口腔中使蛋白质凝固而产生的收敛感。
单宁酸的化学组成复杂,因原料而有较大差异。可分为两大类:可水解单宁(又称酯型儿茶素)和缩合单宁,前者刺激性较强,涩味明显,并使口腔感觉“粗糙”;后者刺激性弱,使口腔感觉“爽口”、“顺滑”。
“涩”在口感中非常重要,它能促使其他的呈味物质更好的显露滋味,其本身也是“茶气”的表现之一。
某些茶入口后涩感重而不散,口腔舌面或上腭明显感觉“腻”或“麻”,这是因为该茶汤中含有较多的可水解单宁,而这类单宁在茶汤温度下降后其水溶解度迅速降低,导致茶单宁析出并残留于口腔中,口腔粘膜被过度刺激所制。这类茶单宁同样也会刺激胃肠道粘膜,这是喝茶后胃肠道不适的主要因素。这样的茶汤放于透明容器在温度降低后有明显的絮状物。
品质好的茶入口“抓”舌头,但很快松开,这种感觉被称为“化”,这样的茶即便在茶汤温
古往今来,我国的历代贡茶、传统茶,以及当代新创制的名茶,优质茶等等,大多出自高山。高山之所以出好茶,是优越的茶树生态环境造就的。茶树的原产地在我国西南部的多雨潮湿的原始森林中,经过长期生长发育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喜温、喜湿、耐荫的生活习性。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了茶树生态环境的不同,它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气候
气温是随着海拔高度而变化的,通常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5摄氏度。而温度决定着茶树中酶的活性,进而又影响到茶叶化学物质的转化和积累,因此不同海拔最高度的茶叶原料,即鲜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茶叶品质化学成份的含量也不一样。茶多酚和儿茶素随着海拔高度而减少,而氨基酸则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这就为茶叶滋味的鲜爽甘醇提供物质基础。另外,茶叶中的不少芳香物质也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这些香型物质,这些香型物质,会在茶叶制造加工过程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的香味,如苯乙醇能形成玫瑰香,茉莉酮能形成茉莉香,沉香醇能形成玉兰香,苯丙醇能形成水仙香等。许多高山茶之所以具有某些特殊的香气,其道理就在于此。
其次,是降雨的多寡。在海拔2000米以内的高山,雨量是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茶树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聚合发生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可使茶叶原料鲜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鲜嫩而不粗老。同时,充沛的雨水还能促进茶树的氮代谢,使鲜叶中的全氮量和氨基酸提高。所有这些,对保持茶叶嫩度和提高茶叶滋味是有利的。
生长在高山的茶树与平地相比,由于湿度和雾珠的增多,使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中的红黄光得到增强,而红黄光有利于茶叶叶绿素和氨基酸的含量,这对提高茶叶的色泽和滋味是不可缺少的物质。
二、土壤
高山茶园土壤石砾较多,肥力较高,而平地茶园土壤较为粘重,肥力较低。土壤是茶树生长的基地,茶树所需的养分和水分,都是从土壤获取的,因此,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与茶树生长紧密相关。现代研究也表明:高山茶园土壤风化比较完全,石砾较多,土壤通透性好,而且有机质和各种矿质营养元素,包括茶树所需的大量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一应俱全,以致茶树有效品质成分和各种保健营养物质丰富;而平地茶园多属红壤粘土,不但土壤粘重,结构差,而且有机质和土壤生物含量低,因此,茶树生长往往较差,尤其是茶叶香气滋味不及高山茶。
三、植被
高山与平地相比,前者树木比后者多。而植被的繁茂,不但有利于调节空气湿度,增加地面覆盖度,从而改善茶园温湿条件和增加土壤肥力,而且更主要的是高山茶园的光照达到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茶树虽需要一定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但以弱光照为宜,尤其需要较多的漫射光。而高山茶园由于被树木所荫蔽,茶树在漫射光多的条件下生育,从而给有机体的生化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含氮化合物增加,对改善茶品质十分有利。
高山茶与平地茶相比,两者的品质特征有如下区别:
高山茶芽叶肥壮柔软,节间长,颜色嫩绿黄,鲜叶微显花香。经加工而成的茶叶,香气馥郁,滋味浓厚、甘甜,回味持久,耐冲泡。
平地茶芽叶较小,叶底硬薄,叶张平展,叶色青绿欠光润。经加工而成的茶叶香气不足,滋味淡薄,甘甜回味一般,不耐冲泡。
高山之所以比平地茶好,是高山气候条件、土壤因子以及植被等综合影响的缘故。大致海拔600~800米为好,海拔高于1000米以上往往茶树生长发育受阻,芽叶反而瘦小,但内含物质更丰富会产生微苦涩感。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不一,不但寒暑有别,而且干湿各异,在这种情况下,从人生理需求出发,结合茶的品质特点,最好能做到四季不同择茶。
一般认为红茶是温性的,绿茶、白茶是凉性的,乌龙茶处于中间性平,在中药中,温性和凉性,一与药的色泽有关,二与药的滋味有关,大体说来,色绿属凉性,色红属温性。又大凡味苦的属凉性,味甜的属温性。绿茶由于含有较多的多酚类物质,不常饮茶的人会感到绿茶的苦涩味比红茶重,且制成后的绿茶,茶叶、茶汤都是绿色的,因此认为绿茶是凉性的。
红茶的干茶,看起来是黑色的,不过红茶一旦经开水冲泡,其叶底和汤色都是红色的,又由于含茶多酚物质相对较少,糖类却比绿茶为高,因此滋味甘甜,被认为是温性的。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有红茶和绿茶的双重特性,以及其本身特有功能和韵味,因此,说它性平是有道理的。还有一种再加工茶,如花茶,它即有茶的味,又有花的香,能沁人肺腑,调节人的生理功能。
因季节变化而择饮不同的茶对人体更有益,具体说来,春季,气温回暖,大地回春,清香四溢的花茶或新绿茶、白茶,一则可以祛寒去邪,二则有助于理郁,去除胸中浊气,促进人体阳刚之气回升;夏天,天气炎热,饮上一杯清凉的绿茶,可以给人清凉之感,还能收到降温消暑之效;秋天,天高气爽,饮上一杯属性平和的乌龙茶、老白茶,既能清除盛夏浊热,又能恢复津液和神气;冬天,天气寒冷,煮一壶老白茶或者熟普也可饮杯味甘性温的红茶,或者将红茶调制成奶茶,可以收到生热暖胃之效。如此择茶、饮茶,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喝茶会影响到睡眠,主要原因有兴奋和利尿两种情况。而茶会让人兴奋又有两种情形:
1、一种是对所有的茶都一样敏感,只要是茶的刺激性高,到达一定量就会有影响。
2、一种是对于某些茶会敏感,例如我对红茶就很敏感。
如果对所有茶都一样会敏感的人,可以考虑发酵度高的茶(茶汤红色、如果太浓,冲淡检视一下是不是红色的,黑的颜色是焙火重),这样的茶比较不会影响睡眠。发酵度高,苦涩的程度就会减低。但是,并非所有发酵度高的茶就温和,有的红茶放了20年,力道还是很强;青茶系有很多茶发酵度高,甚至陈年都会使人晕眩!所以比较好的方法是,喝了茶,会茶醉的(刚开始时会有点晕、或心脏跳得比较强、或有点想吐),那些茶就会影响睡眠!
其实,我认识很多茶客,刚开始接触茶时,有容易茶醉、喝了茶晚上就陪你聊到天亮的那一种。常喝了之后,不喝茶就睡不好!所以常喝茶会将自己的等级提升,意思是耐茶碱的能力提升,或是耐毒的能力提升!
如果你喝潽洱,喝得太凶,小心上生理瘾,以沱茶系统为最!以前我喝潽洱喝得很凶,本来以为不喝茶难以睡觉是正常的,有一次两天不喝潽洱,人就开始发抖,东倒西歪的!直到喝了五杯咖啡才止住!可见,潽洱是很危险的,但也是很迷人的,想想看,一个人一天可以喝半沱而不腻!
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只要饮茶合理,同样有利健康。例如,青少年比较贪食,适度饮茶能消食去腻,促进肠胃消化;又如,青少年“火”旺,经常大便干结,而茶“苦而寒”,有“上清头目,中消食滞,下利两便”之功效。
再如,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茶中的诸多营养物质,正好补充了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需要;还有茶中的氟,在老茶中含量高达80%,青少年适当喝些淡茶汤,或者用茶汤嗽口,还有保护牙齿和防治龋齿的作用。
而老年人恰恰相反,多喜欢饮茶,往往习惯成自然,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並从中获得乐趣,还有益于身心健康。
不过,老年人身体较弱,新陈代谢缓慢,还或多或少地患有一些疾病;即使无病,生理上也出现一些变化,如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若大量饮茶,特別是粗老茶中的氟,会影响骨代谢,使骨质疏松加重。
对有些患心动过速心脏病的老人,不宜多饮茶,特别不宜饮浓茶,否则,茶中的咖啡碱所造成的刺激,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另外,老年男人不少患有前列腺炎,以致出现尿频。老年妇女往往也排尿次数增多。因此,晚上也不宜多饮茶。
从茶的性质、內含成分,结合老年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老年人以饮细嫩名优茶为宜。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