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从“茶”字说与茶相关的趣闻雅事

2019-11-16

有则民间故事说,苏东坡在杭州任上时,与灵隐寺一位老僧交情很深,时常带书童去他那里品茗聊天。一天半晌下起了小雨,书童来到庙里说,师父,我家先生向你讨点东西,至于什么东西,他说你见到小人就明白了。老僧见书童头戴草帽,脚穿木屐,起身拿起一包茶叶递了过去。书童十分诧异,师父怎知讨的是茶叶呢?老僧笑着说,你家先生这是借你同老衲打哑谜呢。你上戴草帽,下着木屐,当中是人,人间草木,不是“茶”字又是什么?

茶作为一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早就存在并被我国先民所发现、利用,但在命名上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尔雅》《说文》以及儒家九大经典中均无茶字,但有槚字和荼字。陆羽的《茶经》说,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有学者考证认为,茶字的前身为荼字,荼字则源于《尔雅·释木》对槚的解释:“槚,苦荼。”槚为茶树,木本;荼为苦菜,草本。《尔雅》的意思是,槚树的叶子苦涩如荼。东晋训诂学家郭璞作注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就是说,茶字是在对槚字解释的基础上,由荼字演变而来。此后,荼字与茶字曾有过一段混用时期,到唐代方始专称为茶。那么,苏东坡的字谜将茶字拆解为人间草木,不仅颇合天人合一之道,而且契合茶之命名及其演变轨迹:由借用草本到回归木本,草本与木本兼而得之。

汉字的特性是多音多义,且有本义与引申义之别,特指与泛指之分,茶字也一样。广义上说,凡可泡水喝的草木叶片以及用这些叶片泡制的饮料,均可视为茶。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的花、叶、籽、茎、根以及果实泡制的饮用茶和药用茶。另外,有些与茶相关的说法并非单指饮品。如早茶、晚茶、茶歇等,而是指茶食、茶点,茶话会上也不单是喝饮料,吃的喝的兼容并包。民间所说的“茶钱”,不单是指喝茶之资,有时还指小费、赏钱或礼金。民间所说的“茶寿”,当然不是茶之寿命,而是利用拆字法,字头为“二十”,下有“八”“十”,再加上一撇一捺组成的“八”,合为一百八,借指一百八岁的寿星。

唐代文学家曹邺,友人从剑南给他寄来名茶“九华英”。打开时,月牙初上,他不忍独享,竟在半夜里把僧友喊来,对月品茶,吟诗称颂“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其实,在文人雅士的生活圈内,喝茶不光是为了解渴,也并非追求兴奋,而是濡养心神,浸润心境,是灵修,是洗礼,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要撮口而呷,吮吸而抿,细细地品咂,静静地回味,方能洗尽尘心,沉醉烟霞。

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涉及饮茶的名篇佳句很多。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被誉为千古绝唱:“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南宋道人白玉蟾的《水调歌头·咏茶》,则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连成一气,写来风生水起,意趣盎然,词云:“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佛门中人远离酒肉,饮茶却大有讲究,茶道亦是禅理,赵州禅师的一句“吃茶去”,被传为“茶禅一味”的三字禅机。这话极为平实,无非是说,该干啥干啥去,有慧根,识真趣,到时候自然会开悟的。

有个成语叫“茶饭不思”,意思是说,一个人焦虑不安,连喝茶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可见茶与饭同等重要。百姓将茶列为“开门七件事”,视为生活必需品。茶在我国以及全世界都是一种独具魅力的饮品,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茶的起源与发展,茶的品种与特性,茶的培植与采摘,茶的加工与炮制,茶的传播与演变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等,均有专门著述予以考证和阐发。这里无须赘述,

精选阅读

鲜为人知的茶趣闻


1、全球茶叶产量第一是印度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但不是我们的专利。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种植和生产茶叶。而且,就产量而言,排名第一的是印度,而不是中国。

2、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饮茶人癌症病发率低

1945年8月,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的数十年里,日本有关统计部门发现,癌症病发率低的人群中,茶农与饮茶成癖者占多数。

3、一杯茶,抗氧化=12瓶的白葡萄酒

抗氧化试验证实,一杯茶,300毫升,它的抗氧化功能相当于一瓶半的红葡萄酒,12瓶的白葡萄酒,12杯啤酒,4个苹果,5个洋葱,7杯的鲜橙汁。

4、茶多酚,比维生素E强18倍

据日本科研人员实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5、EGCG几乎是所有癌症的克星

四千多篇权威部门发表的“茶叶抗癌”专题论文证明,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EGCG是几乎所有癌症的克星,特别是对子宫癌、皮肤癌、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肝癌、肾癌、乳腺癌等有独特疗效。同时研究发现,茶水与治癌药物同服会提高药物疗效。

6、有饮茶习惯的癌症患者发病晚约7年

日本政府1999年启动“饮茶预防全民癌症”的两阶段计划,共调查8522人,跟踪10年,其中癌症患者419人,有饮茶习惯的女性癌发时间比不饮茶者晚约7年,男性延迟时间为3.2年。

7、每天喝8-10克茶叶,减掉的脂肪约为3斤

不需要任何节食、锻炼等手段,每天喝8-10克茶叶,12周内,仅茶叶自身作用减掉的脂肪约为3斤。在日本、欧美国家所有减肥产品里,茶叶制品排名第一。

8、每天饮茶10小杯,可预防心血管疾病

日本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天饮茶10小杯,男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指数和每天喝少于三杯的比,可以减少42%,女性可以减少18%。

9、白内障患者中,无饮茶习惯的则占71.4%

在白内障患者中有饮茶习惯的占28.6%;无饮茶习惯的则占71.4%。

“茶”字有什么来历?“茶”字的渊源


茶字是怎么来的?在我国古代,人们对茶有不同的称呼,茶字的由来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最终才确定为“茶”。

“茶”之于秦

在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语言、文字还不统一,因此茶的名称也众说纷纭。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章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至于茶字不同字体的体现,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

公元前316年蜀国王曾以“葭萌”(古代茶的称呼)作为人名地名。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于古长沙国置“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直到如今湖南省株洲市还有茶陵县这个地名。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的20多种药物名称中有“荈诧”一名,荈音川,是巴蜀茶的方言,提到的“荈诧”就是茶。

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

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茶为“荼草”或“选”。

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

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

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茗”等称谓,均认为是茶的异名同义字儿。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为“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

荈:茶叶老者。——《玉篇》。

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精于茶道,嗜茶成瘾的陆羽一生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其著作《茶经》中将“茶”的所有称呼统一规定为“茶”,茶圣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减少一划,改写为茶,自此,茶字的音、形、义便固定下来。

老杨说茶:从国家标准了解黑茶


老杨刚开始喜欢上喝茶的时候,就有缘接触到黑茶,从六堡茶到安化黑茶,到雅安藏茶,再到赵李桥老青砖、泾阳茯茶等等,算下来已有九年时光。在黑茶中老杨最喜欢的是六堡茶的口感。在市面上,最难说清楚茶叶分类的两种茶——普洱熟茶、安茶,很多人也归入黑茶。

2016年下半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6年第8号公告《关于批准发布〈轻质石油产品酸度测定法〉等175项国家标准的公告》,GB/T32719.1-2016《黑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32719.2-2016《黑茶第2部分:花卷茶》、GB/T32719.3-2016《黑茶第3部分:湘尖茶》、GB/T32719.4-2016《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4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从2017年1月1日开始实施。黑茶新版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为茶友了解黑茶提供了具有权威性、明确性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全国的茶友在茶城、茶叶市场纷繁的“茶叶故事汇”中去伪存真、正确认识黑茶、喝懂黑茶。

本期老杨就通过新版黑茶国家标准和国家标准《GB/T30766-2014茶叶分类》解读一下我们杯中的黑茶。

一、什么是黑茶

在国标《GB/T32719.1-2016黑茶》第一部分《基本要求》中规定:“黑茶darktea以茶树[Cameiiiasinensts(L.)0.Kuntze]鲜叶和嫩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渥堆pile-fermentation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通过茶叶堆积促使其内含物质缓慢变化的过程。”“产品分为散茶和紧压茶。产品名称应根据加工工艺和品质的不同来区分和命名。”

由国标中黑茶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黑茶:

1、黑茶必须是以茶树鲜叶和嫩梢为原料制成的饮品。

2、对比其他茶类的生产工艺,渥堆加工工艺是黑茶区别于其他几大茶类的独有生产加工工艺。

简而言之,只有经过渥堆发酵工艺生产出来的茶才是黑茶,没有经过渥堆发酵工艺加工生产出来的茶就不是黑茶。

二、黑茶有哪些种类

国标《GB/T32719.1-2016黑茶》第一部分《基本要求》中规定黑茶的范围是:“本部分适用于以茶树[Cameiiiasinensts(L.)0.Kuntze]鲜叶和嫩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黑毛茶及以此为原料加工的各种精制茶和再加工茶产品。”

根据GB/T32719.2-2016《黑茶第2部分:花卷茶》、GB/T32719.3-2016《黑茶第3部分:湘尖茶》、GB/T32719.4-2016《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我们可以知道在新版的黑茶国家标准中,规定了花卷茶、湘尖茶和六堡茶的术语和定义、产品与实物标准样、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但是,这并不是说黑茶只包含花卷茶、湘尖茶和六堡茶。

现行国标《GB/T30766-2014茶叶分类》中,4.6章节中明确按照产地将黑茶分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湖北黑茶、广西黑茶、云南黑茶、其他黑茶六大类。因此,按照产地划分湘尖茶属于湖南黑茶,六堡茶属于广西黑茶,普洱熟茶属于云南黑茶,雅安藏茶属于四川黑茶,湖北老青砖属于湖北黑茶,泾阳茯茶则属于其他黑茶。

三、花卷茶

根据GB/T32719.2-2016《黑茶第2部分:花卷茶》我们可知:“花卷茶huajuantea以黑毛茶为原料,按照传统加工工艺,经过筛分、拣剔、半成品拼堆、汽蒸、装篓、压制、(日晒)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外形呈长圆柱体状以及经切割后形成的不同形状的小规格黒茶产品。”

花卷茶产品分类:“花卷茶按产品外形尺寸和净含量不同分为万两茶、五千两茶、千两茶、五百两茶、三百两茶、百两茶、十六两茶、十两茶等多种。”“花卷茶不分等级。”

新版黑茶国标中,花卷茶规定了花卷茶的加工工艺和产品分类,未明确限定花卷茶的生产产地。因此,花卷茶不是特指安化黑茶中的花卷茶;只要符合花卷茶的生产工艺,其他区域生产的产品就是花卷茶。

四、湘尖茶

国标GB/T32719.3-2016《黑茶第3部分:湘尖茶》对湘尖茶的产地、加工工艺、产品等级等进行了规范。

“湘尖茶xiangjiantea以安化黑毛茶为原料,经过筛分、复火烘焙、拣剔、半成品拼配、汽蒸、装篓、压制成型、打汽针、凉置通风干燥、成品包装等工艺过程制成的安化黑茶产品。”

湘尖茶的产品等级分为天尖、贡尖、生尖。“天尖(湘尖1号)是以特、一级安化黑毛茶为主要原料,按湘尖茶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安化黑茶产品。”“贡尖(湘尖2号)是以二级安化黑毛茶为主要原料,按湘尖茶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安化黑茶产品。”“生尖(湘尖3号)是以三级安化黑毛茶为主要原料,按湘尖茶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安化黑茶产品。”

由国标中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知道湘尖茶必须以湖南安化地区出产的黑毛茶作为原料进行生产,是湖南安化地区特产的产品,其他地区采取湘尖茶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也不能成为湘尖茶。

湘尖茶与其他黑茶在生产工艺上最大的区别是采用了复火烘焙工艺,这也是湘尖茶具有独特松烟香香气的工艺

名人与茶:苏东坡斗茶咏茶趣闻轶事


苏东坡是我国宋达出了名的大文学家,他与茶也有着不解之缘,是个熟谙茶道的高手,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茶诗茶联,关于他与茶的趣闻轶事也很多,传颂最广的就是以下五则故事了。

典故一:王安石遣东坡取水

据说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症,医生告诉他用阳羡茶可治愈,但须用长江中峡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用,那时东坡服父丧期满,正将返京复职,王安石梢信给东坡,要他出川时顺道带一瓮中峡的江水进京。东坡因贪看沿途的风景而忘记取水的事,等他想起时,船已到了下峡,遂取下峡的水交差,却被王安石发现了,王安石解释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水性太缓,惟有中峡的水,缓急相半,水性中和;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方才见茶色迟迟未现,故知必为下峡水。

苏东坡煮茶

典故二:苏东坡对茶具的讲究

东坡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惟宜兴兼备三者。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苏东坡对烹茶用具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典故三:东坡烹茶,独钟金沙泉水

苏东坡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僮仆不堪往返劳顿,遂取其它河水代之,但为苏东坡识破。后来苏东坡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僮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僮仆就无法偷懒了。

典故四:苏东坡与文人墨客斗茶

一天,苏东坡、司马光等一批墨人骚客斗茶取乐,苏东坡的白茶取胜,免不了乐滋滋的。当时茶汤尚白。司马光便有意难为他,笑着说:"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时爱此二物?"苏东坡想了想,从容回答说:"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司马光问得妙,苏东坡答得巧,众皆称善。

典故五:苏东坡经典茶联

东坡与茶联苏东坡平素不讲究衣着,一日,他穿一件普通的长衫,到一个寺院里,寺院的主持大和尚并不认识他,仅说了一句:“坐。”招呼侍者:“茶。”东坡没有理他,集中精力欣赏寺内的字画去了,主持和尚见此位来客举止不凡,不由得肃然起敬忙又道:“请坐!”忙吩咐侍者:“敬茶!”那主持和尚请教客人的姓名,方知客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满脸堆起笑容,恭请客人:“请上坐!”连呼侍者:“敬香茶。”当和尚请他写一对联时,东坡触景生情挥就一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此联将势利鬼的姿态刻划得淋漓尽致。

茶字的来历


茶字是怎么来的?在我国古代,人们对茶有不同的称呼,茶字的由来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最终才确定为“茶”。

“茶”之于秦

在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语言、文字还不统一,因此茶的名称也众说纷纭。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章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至于茶字不同字体的体现,我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

公元前316年蜀国王曾以“葭萌”(古代茶的称呼)作为人名地名。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于古长沙国置“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直到如今湖南省株洲市还有茶陵县这个地名。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的20多种药物名称中有“荈诧”一名,荈音川,是巴蜀茶的方言,提到的“荈诧”就是茶。

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茶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

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茗”等称谓,均认为是茶的异名同义字儿。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为“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

荈:茶叶老者。——《玉篇》。

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精于茶道,嗜茶成瘾的陆羽一生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其著作《茶经》中将“茶”的所有称呼统一规定为“茶”,茶圣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减少一划,改写为茶,自此,茶字的音、形、义便固定下来。

老杨说茶:从国家标准了解乌龙茶(青茶)


乌龙茶(青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种类,其中包含了很多知名茶品,如:武夷岩茶、台湾乌龙、铁观音、凤凰单枞等。本期笔者说茶,就从国家标准角度解读乌龙茶。

与乌龙茶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主要有《GB/T 30766-2014 茶叶分类》、《GB/T 30357.1-2013 乌龙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30357.2-2013 乌龙茶 第2部分:铁观音》、《GB/T 30357.3-2015 乌龙茶 第3部分:黄金桂》、《GB/T 30357.4-2015 乌龙茶 第4部分:水仙》、《GB/T 30357.5-2015 乌龙茶 第5部分:肉桂》、《GB/T 19598-2006 地理标志产品 安溪铁观音》、《GB/T 18745-2006 地理标志产品 武夷岩茶》等。

一、什么是乌龙茶

现行国家标准《GB/T 30766-2014 茶叶分类》中规定:“乌龙茶oolong tea:以特定品种茶树的鲜叶为原料,经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产品。”

现行国标《GB/T 30357.1-2013 乌龙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中规定:“本部分适用于以山茶属茶种茶树的叶子、驻芽和嫩梢,依次经适度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包揉)、干燥等独特工序加工而成的、具有特定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由此可见,构成乌龙茶的要素主要由两个要素构成:1、必须采用山茶属茶种茶树的叶子、驻芽和嫩梢作为原料。其他非茶树芽叶经过乌龙茶工艺加工而成的饮料,不能称为乌龙茶。2、乌龙茶必须经适度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包揉)、干燥等独特工序加工而成。使用乌龙茶的原料,采用非乌龙茶的加工工艺制成的茶品也不能称为乌龙茶。比如:水仙红茶、老枞红茶、水仙白茶等采用乌龙茶原料,使用其他制茶工艺制成的茶也不是乌龙茶,只能按照制茶工艺来划分茶的种类。

二、乌龙茶的分类

现行国标《GB/T 30766-2014 茶叶分类》中规定:茶叶“分类原则以加工工艺、产品特性为主,结合茶树品种、鲜叶原料、生产区域进行分类”。乌龙茶分为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广东乌龙、台式(台湾)乌龙、其他乌龙几类。

闽南乌龙茶:采用闽南地区特定茶树品种的鲜叶,经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圆结型或卷曲形的产品。

闽北乌龙茶:采用闽北地区特定茶树品种的鲜叶,经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条形产品。

广东乌龙茶:采用广东潮州、梅州地区特定茶树品种的鲜叶,经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条形产品。

台式(台湾)乌龙茶:采用台湾地区特定品种或其他地区特定品种的鲜叶,经台湾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颗粒形产品。

其他乌龙茶:其他地区采用特定茶树品种的鲜叶,经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产品。

现行国标《GB/T 30357.1-2013 乌龙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中规定:“产品根据茶树品种不同,分为铁观音、黄金桂、水仙、肉桂、单枞、佛手、大红袍等产品。”

由此,我们可知乌龙茶的分类可以根据产地和品种来进行,各位茶友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使用。

三、乌龙茶的制作工艺

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乌龙茶的制作工艺为“依次经适度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包揉)、干燥等独特工序加工”。其中,做青工艺为乌龙茶独有的制作工艺。但是,对于不同种类的乌龙茶在制作工艺上又有一定的不同。

做青:在机械力作用下,鲜叶叶缘部分受损伤,促使其内涵的多酚类物质部分氧化、聚合,产生绿叶红边的过程。

四、武夷岩茶

按照《GB/T 18745-2006 地理标志产品 武夷岩茶》的规定:武夷岩茶是指福建省武夷山市所下行政区域范围内,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无性繁育或栽培,并采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武夷岩茶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分为初制工序和精制工序。武夷岩茶初制工序:茶青→晒青或萎凋→做青→揉捻→烘干(初烘、摊凉、复烘)→毛茶。武夷岩茶精制工序:毛茶→归堆、定级→筛号茶取料→拣剔、风选→筛号茶拼配→干燥→摊凉→匀堆→自检→定量包装→产品茶。

根据国家标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武夷岩茶必须采用“福建省武夷山市所下行政区域范围内,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下”的茶树鲜叶制成的乌龙茶,其他地区的茶树鲜叶制成的乌龙茶不能成为武夷岩茶。2、武夷岩茶“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无性繁育或栽培”。因此,武夷岩茶的茶树品种明确为无性繁育和栽培,这是为了保证茶树鲜叶的品种香和独特口感特性。武夷岩茶的茶树品种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3、武夷岩茶“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

在笔者眼中,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韵味。岩韵的“韵”指武夷岩茶茶气强烈,劲道十足有筋骨感,回味无穷,喉韵深长。岩韵的“味”是指武夷茶独特的地理气侯水土环境,结合武夷岩茶传统的制作工艺,形成的花果高扬而富有穿透力,茶汤浓厚深沉、醇和饱满、口感层次丰富分明,能够体现武夷岩茶种植水土环境特征感受的香气和味道。以“三坑两涧”为代表的“正岩”茶中岩韵感受最强,半岩茶次之,洲茶更次之。

五、铁观音

根据《GB/T 30357.2-2013 乌龙茶 第2部分:铁观音》规定:“以铁观音茶树品种的叶、驻芽和嫩梢,依次经适度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包揉)、干燥等独特工艺过程制成的铁观音茶叶产品。”

铁观音茶分为清香型铁观音、浓香型铁观音两类。“清香型铁观音:以铁观音毛茶为原料,经捡梗、筛分、风选、文火烘干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外形紧结、色泽翠润、香气清高、滋味鲜醇。”“浓香型铁观音:以铁观音毛茶为原料,经捡梗、筛分、风选、烘干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外形壮结、色泽乌润、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由此,我们就可以根据干茶的外形、色泽、香气、滋味,很好的区分清香型铁观音和浓香型铁观音。

现行国标《GB/T 19598-2006 地理标志产品 安溪铁观音》中规定:“安溪铁观音anxi tieguanyin tea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下,选用铁观音茶树品种进行扦插繁育、栽培和采摘,按照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铁观音品质特征的乌龙茶。其成品茶分为清香型和浓香型。”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限于“现福建省安溪县管辖的行政区域内”。其中还规定:毛茶应具有安溪铁观音特有的“音韵”等感官品质特征。

由此我们可知,安溪铁观音与其他铁观音茶的区别在于:1、安溪铁观音茶叶原料产自在现福建省安溪县管辖的行政区域内。2、安溪铁观音茶的茶树是以铁观音茶树品种进行扦插繁育、栽培,采用的是扦插的无性繁育方法。3、安溪铁观音茶具有特有的“音韵”等感官品质特征,因此“音韵”是安溪铁观音茶区别于其他铁观音茶的最重要的口感特征。

六、其他乌龙茶

现行国标中与乌龙茶相关的除上述标准外,还有《GB/T 30357.3-2015 乌龙茶 第3部分:黄金桂》、《GB/T 30357.4-2015 乌龙茶 第4部分:水仙》、《GB/T 30357.5-2015 乌龙茶 第5部分:肉桂》等内容。老杨认为在上述国标内,有以下内容值得广大茶友重视:1、黄金桂茶是以黄旦茶树品种的鲜叶作为原料加工成,采用其他树种则不是黄金桂。2、水仙分为条形水仙和紧压型水仙。紧压型水仙茶的典型代表为漳平水仙。

笔者在写作本篇

细解“茶”字的起源


早在中国西周时期,茶叶就被作为祭品使用了。到了春秋时期,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那么,“茶”字是如何起源的呢?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 《神农本草经》中,称之为“荼草”或“选”;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 “茗”、“荼”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茶”字是由“荼”字演变过来的。“荼”字首见于《六经》,西周初期著作《诗经》的《豳风七月篇》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初次表示茶的含义。由于茶事的发展,加之唐初发明蒸青团茶,饮茶很普遍,广大群众对茶的认识显著提高,茶是木本植物,就把“禾”改为“木”,从“荼”字去掉一划而衍生出“茶”字。“茶”字首见于苏恭的《本草》。《唐本草》是唐高宗李诒永徽中 (公元650至655年)李劫等修编,显庆中(公元656至661年)苏恭、长孙无忌等22人重加详注。自后不再写“荼”字,而都是写“茶”字。

唐代宗李豫前至德宗李适年间,所有写在唐碑上的“茶”字都写为“荼”。如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圣善寺沙门某写灵运禅师碑上的荼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徐浩写不空和尚碑的荼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吴通微写楚金禅师碑上的的荼毗等,都是写“荼”字。至文宗李昂(公 元827至840年)、武宗李炎(公元 841至846年)、宣宗李忱(公元847年至859年)时所立的唐碑上,文章来自“荼”字都变为“茶”字。如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权玄秘塔碑,大中九年(公元 855年)裴休写来峰慧禅师及令狐楚撰文、郑纲写的百岩太师怀晖碑的茶毗,都是改变的显著明证。中唐以后,所有茶字意义的“荼”字都变为“茶”字。同时废用所有的别名、代名,统一为茶字。除茗字至今偶然沿用外,其它所有代用字都已不用。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4153.html

上一篇:品茶自有道中韵:10大名茶冲泡方法!(二)

下一篇:品茶自有道中韵:10大名茶冲泡方法!(一)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