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与血糖的研究报告之二

2019-11-16

2.1茶多糖与糖尿病的关系

多糖是一类大分子物质,在植物性食品中广泛存在,它不能被人体胃肠道所消化吸收。国内外有学者研究发现,多糖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上升幅度及改善葡萄糖耐量,并可改善脂类代谢紊乱,其中可溶性多糖优于不溶性多糖。

茶叶中也含有丰富的多糖物质

汪东风通过对粗老茶降血糖作用的主要成分的分析,初步认为茶多糖就是粗老茶治疗DM的主要药理成分。另外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嫩度的茶叶以粗老茶的降糖作用最好;不同季节的茶叶以秋茶降血糖最强。通过分析表明,均是因为这些茶叶里含有较多茶多糖的缘故。这也佐证了上述民间及临床的资料报告。

早在1991年,IsigakiK.报道了茶叶水溶性多糖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随着人们对茶叶功能了解的深入,研究茶多糖降血糖作用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结果也一致认为茶多糖有降糖效果,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在给予实验性DM小鼠茶多糖的实验中,研究者认为茶多糖可能通过减弱四氧嘧啶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改善受损伤的β细胞功能,增强DM小鼠的糖耐量,从而有益于缓解DM小鼠的症状。预防性地给予小鼠茶多糖,对小鼠造模前后血糖无显著影响,但提高了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因此它也可能通过对肝脏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和对肝葡萄糖激酶活性的增强,达到降糖的目的。

倪德江等对不同茶类多糖的降血糖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各种茶类多糖对DM小鼠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降血糖效果,其中绿茶多糖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而游离多糖的降糖效果更显著(许多茶多糖是与少量蛋白质复合的糖大分子化合物)。

2.2茶多酚与糖尿病的关系M.CY316.coM

茶多酚(TeaPolyphenol)是茶叶主要的功能性成分,人们对它的研究也较成熟。其主要作用是清除自由基,对多种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效果。目前研究TP在DM方面的功效也有见报道。

SabuM.C.等通过实验发现,同时给予正常大鼠葡萄糖和TP后,能明显抑制大鼠血糖升高;给予四氧嘧啶诱导的DM大鼠适量的TP,也可以降低其血糖水平。汤圣兴等的研究表明,TP能降低DM大鼠口服蔗糖和淀粉后血糖的升高,从而改善其糖耐量,稳定血糖,表现为糖化血红蛋白与正常大鼠的水平相似。TP的降糖机理可能是抑制糖苷酶的活性,使蔗糖和淀粉的吸收减少,分解延缓,从而降低口服蔗糖和淀粉后血糖的升高。另外也有人指出TP能降低口服蔗糖后血糖的升高幅度,但对口服葡萄糖后血糖变化无影响,可能是通过抑制蔗糖酶活性而改善DM大鼠的糖耐量并稳定其血糖。但是TP确切的降糖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从药代动力学、分子生物学水平进行研究。

不过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TP没有降血糖作用,只是对DM并发症有一定的预防效果。TP虽然能减轻DM大鼠尿量增多和内生肌酐清除率增高的幅度,减少尿蛋白排泄、降低尿内皮素-1(体内最强作用最持久的缩血管物质)水平,降低DM大鼠血甘油三酯水平;也可以抑制试验动物血清SOD早期水平的下降,降低MDA水平,延缓肾脏损害的发生,但研究者都一致认为茶多酚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的防治作用不是通过降低血糖来实现的,而可能是因为TP的抗氧化、增强对活性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调节脂代谢、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来延缓DN的病情进展。笔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同样发现TP并不具有降低DM大鼠血糖的作用,因此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cy316.cOM编辑推荐

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及基本要求


(一)全文必备项目及其顺序1.全文必备项目 研究报告一般由以下3部分组成。

(1)前置部分 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和作者单位及地址、摘要、关键词、与上述内容相应的英文内容。

(2)主体部分 主要包括前言部分、研究工作描述部分(材料与方法)、研究结果部分、对研究结果的展开部分(讨论、结论、小结等)、致谢(非必要)、参考文献。

(3)附录部分 包括作者简介、基金项目信息(如果有)、作者联系方式及其他说明。

2.项目顾序 从投稿者的角度出发,上述论文的组成要素应按如下顺序排列:

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及邮编→摘要→关键词→英文相应内容(包括: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及邮编、摘要、关键词) →前言部分→研究工作描述部分→研究结果部分→对研究结果的展开部分→致谢(非必要)→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基金项目信息(如果有)→作者联系方式→其他附属信息(非必需)。

(二)各要素的基本要求1.标题 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逻辑组合来反映文中最重要的内容,字数一般控制在20字以内。标题应当有助于文献检索和制作目录、索引等二次文献。

2.作者 多位作者之间用逗号分隔。英译姓名前不用Dr.,Prof.等头衔,也不出现and、et al等词。

3.工作单位、地址及邮编 单位用全称,地址包括省、市(县)。英译地址须标明国名。

4.摘要 采用报道性摘要,以第三人称简述文中主要内容,篇幅一般在250字左右。

5.关键词 采用主题词或自由词。一般可列3~8个关键词,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6.英文相应内容 格式与内容与中文相对应,但在表述方式上要考虑英文习惯,不必一一对应。要注意英文国家人的思维习惯,以意译表达内容。

7.正文 研究报告的正文结构一般包括引言(前言)、研究方法(材料与方法)、研究结果(结果与分析)、讨论(分析与讨论)、结论或小结(非必需)等部分。其中前3部分是所有研究报告所必备的。

8.小标题 各级小标题采用法律条文式,一般最多列出3级小标题;各级小标题均另起一行。

9.参考文献 一般不少于4篇。文中引用处,以带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按出现先后顺序编号,并用上标标注;在文章结尾处,按编号顺序列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详细信息。参考文献尽量引用最新的学术期刊文献。

10.作者简介 列出第一作者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职称、职务、从事的专业领域、联系E-mail等。

11.基金项目信息 如果论文是某基金项目内容,则须列出该基金名称及项目编号。

除了上述要素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如下问题:一是计量单位及其符号要按有关中国国家标准执行。二是图和表应具自明性,中英文对照。所谓自明性,即通过图题名或表题名,坐标轴名、图例、表头名,可以使人基本了解图或表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不必再查看文字描述。

茶道之二


茶自古以来就与道有缘。一杯清茗在手,悠然啜之,清心宁神,可达到一种仿佛得道的境界,益知人生如白马过隙,而闲情逸致,实在是上天难得的恩赐。知堂老人谈茶有一番名言,非“前世出家今在家”的智堂老人谈茶有一番名言,非“前世出家今在家”的智者说不出的:“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这种悟识,就有“道”的意思了。 不过,大家平常所说的“”,应当说是日本的专利,内涵可用“和静清寂”四字概括。吾国时下兴起茶艺,茶用“艺”字而不用“道”字,就是因为日本的名气太大,如果考虑到日本的茶本来就是唐代茶文化的活化石,若我们又借用回来,则有反客为主、尊徒为师之嫌,无论于情于理都有所未安。所以,一词,就只好留给日本。

是日本生活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与和服、歌舞伎等量齐观。日本的,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主要不是品茗,更非解渴,而更多的是一种礼仪,有类宗教修炼,是缘茶求道。与之相比,中国人的茶艺则是以艺衬茶,讲艺是为了理好地品茶。日本人把看得很重,从服装到场所,再到器具,以及宾主对答的辞令,都有严格的规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丝毫不能差。所以,日本的女子若想纯熟掌握,往往非三四年莫能,所花费的精力,在中国简直可以拿一张大专文凭了。 日本人很讲清洁,尤其是处处务求清洁,但是,有一点例外。要我说,日本有一百个好处,但有一条不好,就是一碗茶在座的所有人轮流喝,而且是要均匀分摊,每人三口半,最后由主人喝干。的全过程中,讲究清洁几乎到了洁癖的程度,可是最后一关却前功尽弃,这当然是前人传下来的规矩,有些地方已经落后于时代,不用说,这不符合现代卫生标准。 凭心而论,茶的精神,还是重在清高雅致、放松自然、和谐优美,而不是繁文缛节、一板一眼。日本人天性讲认真、细致、严谨,因此,日本生产的汽车、电器等工业产品,质量都是很过硬的,不过,若把这种劲头用于文化,恕我狂言,似乎就有失于刻板机械。总之,我对日本,一向不大以为然,套用古典词论的名言,日本“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喝茶乃乐事,日本人喝得太累。 不过,不管怎么说, 日本至少是千百年来一脉相传,从未断过香火。而我们的或艺,虽然有唐人的潇洒、宋人的兴致、明人的空灵,但却屡屡香消云散,就连茶文化最主要的舞台——茶馆,都能一下子就在大陆绝迹几十年,遑论其它。中国自古以来就勇于破,阿房宫一把火就敢烧个净,古城墙古建筑也大刀阔斧拆个精光,而人家虽然没有我们这么悠久的传统,但是什么东西都注意珍惜保护,到头来,度的文化遗产家底厚实,甚至有不少本来是我们祖宗留下来的珍宝,反成为人家用财富。从这个角度看,这一日本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尊重与效法的。

茶叶鉴别之二


1.新茶与陈茶

新茶与陈茶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习惯上,将当年春茶从茶树上采摘的头几批鲜叶,经过加工而成的茶叶,称为新茶。 将上年甚至更长时间采制加工而成的茶叶,统称为陈茶。新茶与陈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识别:

a. 色泽:茶叶在储存过程中,由于受到空气中氧气和光的作用,使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色素物质发生缓慢的自动分解。如绿素中叶绿素分解的结果,使色泽由新茶时的青翠嫩绿逐渐变得桔灰黄绿。绿茶中含量较多的维生素C氧化 产生的茶褐素,会使茶汤变得黄褐不清。而对红茶品质影响较大的茶黄素的氧化分解或聚合及茶多酚的自动氧化的 结果,会使红茶由新茶时的乌润变成灰褐。

b. 滋味:陈茶由于茶叶中酯类物质经氧化后产生了一种易挥发的醛类物质,或不溶于水的缩合物,结果使可溶于水 的有效成分减少,从而使茶叶滋味由醇厚变得淡薄;同时,又由于茶叶中氨基酸的氧化和脱氨、脱戕羧作用的结果, 使茶叶的鲜爽味减弱而变得滞钝。

c. 香气:陈茶由于香气物质的氧化、缩合和缓慢挥发,使茶叶由清香变得低浊。

2.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鉴别

春茶是指当年5月底之前采制的茶叶;夏茶是指6月初至7月初采制而成的茶叶,7月以后采制的当年茶叶,就算秋茶了。 现将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品质特征分述如下:

a. 干看:主要从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上加以判断。凡红茶、绿茶条索紧结,珠茶颗粒圆紧;红茶色泽乌润,绿茶 色泽绿润;茶叶肥壮重实,或有较多毫毛; 且又香气馥郁者,乃是春茶的品质特征。凡红茶、绿茶条索松散,珠茶颗 粒松泡;红茶色泽红润,绿茶色泽灰暗或乌黑;茶叶轻飘宽大,嫩梗瘦长;香气略带粗老者,乃是夏茶的品质特征。 凡茶叶大小不一,叶张轻薄瘦小;绿茶色泽黄绿,红茶色泽暗红;且茶叶香气平和者,乃是秋茶的品质特征。另外,还 可以结合 偶尔夹杂在茶叶中的花、果来判断,如果发现有茶树幼果,估计鲜果大小近似绿豆,那么可以判断为春茶, 因为茶树通常在9~11月现花授精,春茶期间正是幼果开始成长之际。若茶果大小如同佛珠一般,可以判断为夏茶。到秋 茶时,茶树鲜果已差不多有桂圆大小了,一般不易混杂在茶叶中,但7~8月间茶树花蕾已经形成,9月开始,已出现开花 盛期,因此,凡茶叶中夹杂有花蕾、花朵者,乃秋茶也。但通常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经过筛分、拣剔,是很少混杂花、 果的,因此必须进行综合分析,方可避免片面性。

b. 湿看:就是进行开汤审评,通过闻香、尝味、看叶底来进一步作出判断。冲泡时茶叶下沉较快,香气浓烈持久,滋 味醇厚;绿茶汤色绿中透黄,红茶汤色红艳显金圈;茶底柔软厚实,正常芽叶多;叶张脉络细密,叶缘锯齿不明显,为 春茶。凡冲泡时茶叶下沉较慢,香气欠高;绿茶滋味苦涩,汤色青绿,叶底中夹有铜绿色芽叶;红茶滋味欠厚带涩,汤色红暗,叶底较红亮;不论红茶还是绿茶,叶底均显得薄而较硬,对夹叶较多,叶脉较粗,叶缘锯齿明显,此为夏茶。

凡香气不高,滋味淡薄,叶底夹有铜绿色叶芽,叶张大小不一,对夹叶多,叶缘锯齿明显的,当属秋茶。

3. 真茶与假茶的鉴别

真茶与假茶既有形态特征上的区别,又有生化特性上的差异。一般可用感官审评的方法进行鉴定。鉴别时,通常先用双 手捧起一把干茶,闻茶叶的气味。凡具有茶叶固有的清香者,为真茶;凡带有青腥气或其他异味者,为假茶。如果取少 量茶叶用火灼烤,其气味更易识别。其次,可从茶叶的颜色来区别。抓一把茶叶放在白色的瓷盘上,摊开茶叶,细心观 察,若绿茶深绿,红茶乌黑,乌龙茶乌绿,为真茶本色。若颜色杂乱而不相协调,或与茶叶本色不相一致,即有假茶之 嫌。如果闻香观色还难以判断,那么可取少量茶叶放入杯中,加入沸水冲泡,进一步从色、香、味、形,特别是从展开 的茶叶叶片上来进行识别。当然,也可用化学方法来鉴别。因为但凡茶叶都含有2~5%咖啡碱和10~20%的茶多酚。迄今 为止,在植物叶片中同时含有这两种成分,并富有如此高的含量,非茶叶莫属。

春茶结束后,茶园培育管理之二


(四)病虫防治 春茶后期至夏茶采摘期间主要害虫有小绿叶蝉、黑刺粉虱、毒蛾类、螨类。主要病害为茶炭疽病。 小绿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新梢汁液,被害叶失绿,叶肪变红,叶质粗老,芽梢红褐枯焦,并且萎缩,严重影响夏秋茶产量和品质。 防治方法: 1、及时分批采摘,可带走大量小绿叶蝉卵和低龄若虫。 2、农药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每亩15一20克或2.5%天王星每亩20毫升。 黑刺粉虱以幼虫刺吸茶树成叶、老叶汁液为害。因此,幼虫期是防治的最适虫态。防治的适期应撑屋在卵孵化盛末期,即观察到大部分黄褐色香蕉状转变成紫褐色,同时在周围有许多小黑点出现时防治。防治方法可选用10%吡虫啉每亩20一30,50%辛硫磷75一100毫升。药液重点喷至茶树中下部叶背。 毒蛾类包括茶毛虫、茶黑毒蛾。1至2龄幼虫一般群集在成叶叶背取食,形成半透明薄膜状斑,3龄后分群。因此,茶毛虫宜在1一2龄幼虫期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每亩1000毫升或明或2.5天王星每亩20毫升进行防治。 螨类主要以茶橙瘿螨为主,以成螨、若螨刺吸茶树汁液,在螨量少时被害叶不明显,螨量多时使被害叶呈现黄绿色,叶片主脉发红,叶片失去光泽,严重被害时叶背出现褐色锈斑,芽叶萎缩、干枯,状似火烧,造成大量落叶。 防治方法: 1、及时分批采摘,可带走大量的成螨、卵、幼螨和若螨。可减轻为害。 2、农药防治 可选用15%速螨酮每亩25一30毫升,73%克螨特40一50毫升 茶炭疽病从叶缘或叶尖产生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后沿叶脉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红褐色,后其变为灰白色。病健分界明显。全年以梅雨期和秋雨期发生最重,一般偏施氮肥或缺钾肥的茶园、幼龄茶园及台刈茶园发生较多。龙井43易感病。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做好积水茶园的开沟排水,秋、冬季清除落叶; 2、增强抗病力;选用抗病品种,适当增施磷、钾肥。 3、农药防治:在5月下旬一6月上旬为防治适期。可选用50%苯菌灵1500一2000倍液,70%托布津1000一1500倍液。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3454.html

上一篇:什么是大宗茶?什么是名优茶?

下一篇:茶与血糖的研究报告之三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