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文化探秘之二:茶寿之说

2021-12-0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文化探秘之二:茶寿之说”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神农本草经》上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起,茶的药用价值就最早被发现、利用。五代王文锡《茶谱》上,更是将茶说成万病之药,且有返老还童之功,不免染上些许神秘的色彩。然茶益养生却成为人们的共识,受到达官显贵的追捧,日益兴盛起来。

自古以来,流行很多对老人长寿的雅称,其中一词为茶寿。茶寿,指108岁,取意茶字草头代表二十,下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八,加在一起,正好是108。古人将茶与寿结合,来喻长寿,足以表明人们对茶有延年益寿之功的认识。不仅如此,正史中也有明确的关于饮茶长寿的记载。

《旧唐书?宣宗纪》载:唐宣宗时,洛阳来了一位130岁高龄的僧人,宣宗问服何药如此长寿,僧答: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惟嗜茶。此故事即言明,常饮茶可长寿。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量唐代宫廷茶具,证明禅茶文化与宫廷茶饮的兴盛,联系历代宫廷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视,不难看出唐代宫廷茶饮中养生因素的所在。

现代文化名人林语堂也说:我毫不怀疑茶具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茶有益养生也得到了科学的证明。在此基础上,茶日益被当作绿色、健康、养生、保健的饮品,市场需求量迅速增加,茶业前景不可限量。

cy316.com延伸阅读

普洱地区的民族茶文化探秘


茶文化一是指地理上的,产生于普洱这块土地上的文化;二是指主体属性上的,居住在普洱的民族群体所创造的文化。广义的普洱民族文化,是指普洱所有民族(包括汉族在内)创造的文化;狭义的普洱民族文化,是指普洱世居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普洱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民族文化有许多共性,并具备中华民族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内核。但是普洱民族文化又独具自己的个性特征,这是普洱文化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也是它构成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一元的根据。

普洱茶文化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蜿蜒在中国西南横断山脉间,联系着内地与西藏的民间商贸往来。一千多年来,它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西藏,又将雪域高原的特产运到内地,联系着内地与西藏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担负着民间运输重任的同时,这条漫长而又艰险的古道也是各种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沿途惊心动魄的自然景观、传奇神秘的人文内涵,正吸引着世人越来越多的目光。

自唐以后,在云南与西藏、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以马帮驮运云南普洱茶的通道,堪与着名的丝绸之路相媲美这就是至今还有巨大的人文意义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普洱,历史上长期为府、道、专署治地,是思普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明、清以来,普洱茶以普洱府治所生产加工集散的茶,称普洱茶,名扬天下,香飘四海,长盛不衰。在1729年,思茅、普洱茶叶很兴盛,清朝廷在思茅厅设总茶店。历史上的普洱茶产于普洱辖区(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思茅厅之古六大茶山,即江内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这六大古茶山至今犹存,有的还在生产普洱茶。此外,江外勐海、澜沧,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

日今,江外的南糯山和景迈尚存千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万亩古茶园。这些地方,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传统加工工艺生产、加工成散茶,蒸压成紧茶用笋叶和竹箩包装,经茶马古道运往内地、西藏和东南亚诸国。一时,普洱茶名震京师,驰名海外,成为藏胞日常生活之必需。清顺治18年,西藏派使臣到胜州(永胜)请求,在胜州与云南举行茶叶贸易,获准当年,做成生意5万担。清政府实行配额专卖,征收茶捐。1744年,普洱茶被朝廷列为贡品,由思茅同知(七品官名)承办贡茶事宜。

明清时期,茶马古道迅速发展起来,古道的源头以普洱、思茅两城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出5条茶马大道,往来不绝的马帮,为普洱茶传播输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它们源源不断把各茶山的茶叶驮运到思茅普洱加工制作后,又沿茶马大道西北运销西藏、尼泊尔、印度,南销东南亚诸国;内销由昆明中转全国各地。贡茶则由官方驿道快运到北京。

茶马古道是连接地域、民族文化的纽带,是中土与西藏,外地商品流通、经济交流的通道,是民族文化融汇的通道,也是一条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标记伟大民族精神的大道,是一条长长的民族团结和中外友谊的金桥。

五条茶马古道主要路线是:

北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称为官茶大道.

北西道--由普洱经大理、丽江、中甸进入西藏,由拉萨中转尼泊尔、印度等国。

南道--由普洱、思茅分为三线,即:东出越南,南出老挝,西南出缅、泰。

20世纪70年代开创了新茶路,入缅后经曼德勒或景栋转运到仰光,海运到加尔各答,再陆运到西里古里--葛伦保,最后由马帮驮运到拉萨。

思茅、普洱的古茶园,古道,马帮,茶庄,茶厂锁链构成一幅大气磅礴以普洱茶为核心的文化长廊,留下了辉煌的画卷,也给后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了史料。

普洱茶饱含着深深的韵味,辐射出耐人寻味的茶马古道精神。

叮当叮当的马铃声在古道上回响,一长串马帮走过吊桥,一驮驮易武正山的茶叶被驮到普洱府,再流传到世界各地。时间在流尚,岁月在飞逝,一段段富有神奇色彩的故事遗留在弯弯曲曲的古道上。

普洱茶生长环境

澜沧江中下游是古今普洱茶的原产地及集散地,这一带年均温度在17C-22C,年降雨量在1200-1800毫米,土壤PH值为4-6,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在这种海拔差异大、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的地方,地杰物灵。这些优越的条件为该区种植的云南大叶种茶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

茶文化探秘之三:茶益养德


唐代陆羽《茶经》上言: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一千多年来,精行俭德四字一直作为茶人的品行标准传颂至今。可见修德在茶人心中所占的分量。

古人论述养生之道时,也将德摆在重要的位置,所谓德者寿也。老子曰:寿源于德。荀子曰: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尚夭折。孙思邈曰: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诸多古人言论表明,修德有益长寿,同时静心养性的饮茶之风也与养生结下了更深的缘分。

说到养生与茶,不能不提明代着名的戏剧家、藏书家兼养生家高濂。他曾隐居杭州西湖,居于苏堤跨虹桥畔,寄情山水,养寿怡年。琴棋书画诗酒茶,文人七宝为他的隐居生活增添了无限雅趣。闲暇之时,作《遵生八笺》,专论养生之道,从身心修养、起居饮食、吐纳导引、灵方妙药到琴棋书画、花草鱼鸟,无所不及。他将茶视为养生保健之良物,大篇幅地记录了茶的养生价值,以及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品茶意境,将中国养生之道与茶文化完美相融。其中,高濂提到日常养生,务尚淡薄,可见他也认为少思、少忧、少欲,身心平和才能真正有益养生。

随着现代对茶叶的深入研究,茶叶的保健养生功效也得到了科学的证明,茶与养生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受到21世纪人们的普遍关注,为未来茶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茶寿说法与中国茶文化的渊源


茶寿,是108岁的一种说法。

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具体地说:60岁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70岁称为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80、90岁称为朝杖之年、耄耋之年;寿得3位数100岁的称为期颐之年。人们为长寿老人祝寿,还有喜、米、白、茶寿之说: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米寿指88岁,因米字看似八十八。白寿指99岁,百字少一横为白字。茶寿指108岁,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说起茶寿,不仅仅从字面上可以拆开来解说,它与中国茶文化还有解不开的渊源。

相传,古时候有位老和尚病了,久治不愈。一天,一位老人告诉他,蒙山顶有茶,春分前后,逢雷而发。你候在一旁,及时采摘三天,得一两,用蒙山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二两,一辈子消灾祛疾;三两,脱胎换骨;四两,就地成仙。老和尚遵嘱,得茶两余,煎汤服用,没喝一半,病即痊愈,眉发由白转乌,以至熟人相见,不敢相认。

五代王文锡《茶谱》的上述记载,把茶说成万病之药,有返老还童之功,未免带有神秘色彩。不过,茶能治病,已是人们的共识。隋文帝患头痛,医治无效。听僧劝告饮茶而愈,天下传闻,人们竞相煎服。饮茶长寿,正史也有记载。《旧唐书宣宗纪》记,洛阳来了位130多岁的僧人,宣宗问他:服何药如此长寿?僧答:贫僧素不知药,只是好饮香茗,至处唯茶是求。长寿的秘诀是饮茶。

现代科学证明,茶富于营养,饮茶能满足人体对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茶能治病,是因为茶中含有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咖啡碱、儿茶素、维生素类、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质。日本科学家发现,茶抗衰老的作用约为维生素E的20倍。日本一心脏病专家说:中国患动脉粥样硬化和患心脏病的比例比西方低,除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外,同时与中国人爱饮绿茶有关。

相关阅读__茶寿的传说之一:孙中山主张茶寿说

孙中山先生也主张茶寿说,赞茶是为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饮食者为淡饭,穷乡僻壤之人,粗茶淡饭,不及酒肉,常多上寿。现代文化名人林语堂也说:我毫不怀疑茶具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

现代科学证明,茶富于营养,饮茶能满足人体对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茶能治病,是因为茶中含有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咖啡碱、儿茶素、维生素类、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质。日本科学家发现,茶抗衰老的作用约为维生素E的20倍。日本一心脏病专家说:中国患动脉粥样硬化和患心脏病的比例比西方低,除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外,同时与中国人爱饮绿茶有关。

如此说来,茶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保健饮品,茶寿之说也不是空穴来风。

茶馆系列之二:盛唐茶馆形成及原因


茶馆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两晋南北朝,专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可说是古代最早的茶馆,至唐代时才正式形成茶馆。

陆羽《茶经》引用了南北朝时一部神话小说《陵耆老传》中一个故事,说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弼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可能是设茶摊、卖茶水的最早方式,也是茶馆的刍形。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茶馆的雏形。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种在乡镇、集市、道边“煎茶卖之”的“店铺”,当是茶馆的雏形。

《旧唐书·王涯传》记:“太和九年五月涯等仓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则唐文宗太和年间已有正式的茶馆。

大唐中期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加之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因而茶馆不仅在产茶的江南地区迅速普及,也流传到了北方城市。此时,茶馆除予人解渴外,还兼有予人休息,供人进食的功能。

唐代封演的《村氏闻见记》曾记载:“开元中(公元713~741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馆,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卖茶、饮茶十分盛行。国家富强,政治安定,经济、文化昌盛,城市繁荣,为当时造就了一个群体——市民阶层。这一阶层主要由城镇商人、工匠、挑夫、贩夫等组成。他们流动范围较大,见识较广,重人间友情,生活在城市里彼此比邻而居,街市相见。茶馆为他们交流、沟通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当时茶馆名称繁多,茶肆、茶坊、茶楼、茶园、茶室……等,而且都与旅舍、饭馆结合在一起,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经营。

这时银社会饮茶之风颇为流行,唐代的饮茶之风盛行,在此基础上茶馆正式形成。“自邹、齐、沧、棣、渐至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是关于茶馆的明确记载。

其出现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与佛教兴盛有关。隋唐之际,由于朝廷的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古刹寺院遍布全国各地,憎徒“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伙,以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

二是与由于唐朝的经济繁荣。无论是饮茶的盛行还是茶馆的形成都与经济密切相关,“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市场交换的频繁和商品南北流通速度加快,民众的消费需求及商业往来的需要促进了茶摊变成茶馆,具备更多的功能。三与唐代科举制度有关。唐实行非科举出身者不能为相,因此每年有大批第子应考,考生和监考翰林官们不胜疲惫,于是朝廷特命将茶果送到考场。朝廷这一举措起了倡导作用,饮茶之风在土人群中很快流行。

三是茶叶的大量产出,而且茶叶贸易有利可图,而利益是促进商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四是与国家的政策相关。唐代统治者,崇尚佛教,寺院设有茶座。茶作为提神醒脑的药物成为禅事活动不可缺少的物品,被僧侣传播开来。

四与唐代诗风大兴有关。因将作诗列人科举考试科目,于是品茶吟诗成风。饮茶在文人学士中很快蔓延。此外,中唐以后朝廷实施禁酒措施,也加速推广社会饮茶风尚。饮较之风很快波及到寻常百姓家,去茶馆饮茶习以为常,并成为人们休息消遣的一种方式。这是茶馆形成的社会基础,但当时茶馆主要经营业务是卖茶、饮茶,那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尚未在茶馆出现。

唐代茶馆的经营方式比较简答,以卖茶为主,设备简单,主要是一般市民饮茶服务的。从陈设到装饰到服务功能都处于起步阶段。但为两宋茶馆的兴盛奠定基础,也为具有文化载体作用的茶馆做铺垫。

“中国茶文化”之当代名茶(二)


峨眉竹叶青

竹叶青

在当代的诸多名茶如龙井、碧螺春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名茶,虽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但确实也是茶中精品,比如竹叶青。竹叶青产在四川峨眉,这个名字是谁给起的呢?陈毅先生。陈毅大概是六十年代出国访问回来,回来以后,就到了四川,四川是他老家,就到了峨眉山看一看,山上有个寺庙,寺庙周围的茶园是归和尚管理的,他们自己就加工茶,高山云雾出好茶么,加工了茶陈毅元帅说喝一口尝一尝,一喝,好喝,就问这什么名字,这和尚说我们自己种的茶,没名字,元帅你是诗人,你给起个名吧,他一看这个叶子非常好看,像竹叶一样的绿,竹叶青,竹叶青,以后这个茶就叫竹叶青了。

祁红之美

祁门红茶

红茶中的祁红,它的颜色很美,你看上去干茶的颜色是发黑的,条索非常细,泡出来的那种红,美极了。欣赏茶的茶汤的颜色也是饮茶艺术化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问题是它这个红,红到了什么程度,就让人感到惊讶,我们都见过红色,如果这个红色比较明亮的话,它一般会显得轻浮,这个红色比较沉着的话,它会显得比较暗重。这种祁们红茶泡出来的红既是明亮的,又是鲜艳的,又是沉着的。

“面对着这样一碗融化了的红玉,融化了的晚霞,你最大的愿望是再一次登高远眺,看那滔滔的江水,流荡的云雾和淡蓝的远山,你一定能找到眼前的风景和这一碗红艳茶汤之间的深情。”

红茶还有一个优点,这个绿茶天然具有一种君子的仁,红茶天生具有包容的性格,你说你往绿

茶里边加点什么东西,老觉得不太合适,但是你要是喝红茶,你往里边加点奶,加点糖,它非常具有包容性,加进去以后它也一样好喝。所以红茶它天然就是开放的,它就具有包容性。

乌龙冲泡要诀

乌龙茶要用紫砂壶冲泡

乌龙茶名品太多了,铁观音的品饮和绿茶不一样,喝绿茶一般要用玻璃杯,不能用高温,但是喝乌龙茶不一样,喝乌龙茶相反,乌龙茶要用高温,要用紫砂壶,乌龙茶是用比较大的叶子做的,它比较耐冲泡,你没有那么高的水温,它那个香气就出不来,它那个滋味就出不来,它那种在舌头上的那种爽滑就出不来。你要用低温泡就不行。

所以茶艺呢表面上看起来是好看,其实内部是你一定要符合这种茶的冲泡规律。乌龙茶就要用高温,用紫砂壶,壶还不能大,第一遍你先把壶烫热,把水倒掉,第二遍把茶投进去,注进开水,迅速把水再倒掉,把茶也烫热,完了第三遍再把水注进去,把盖盖上,在外边在壶外再浇水,这样的高温之下泡出来的茶叫铁观音。它才有那种花香,它才有那种滋味。

品鉴名茶

成都茶馆

老舍茶馆

最简单的鉴别办法,就是两种茶进行比较,两种茶同时泡,泡完了你去尝,一喝就喝出来了,你比如说我们说茶,一般认为是苦的,涩的。真正的好茶不涩,很滑,茶是滑的。真正的好茶用水泡起

来,喝起来是滑的。

另外,它的香气,滋味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也不是茶叶的鉴赏专家,可以喝出百分之几的差距来,最好的办法是到茶馆去,你说泡两杯我尝尝,一尝就知道了,你不用说清楚哪个好喝,一尝就知道了。

其实我觉得,倒是很多地方,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那种茶,常常更好喝。言之不清,其实我说茶的滋味微妙,既是一种概括,也是一种讨巧。

一般说喝茶为了解渴,满足一种嗜好,你怎么喝都行,你要真把它喝的觉得有点意思,喝出有点滋味。一般的说,我觉得喝茶两个条件就够了。一个是干净,一个是安静,你要再复杂一点,还有心境。

茶馆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你在这里可以彻底的放松,你走出了你原来生活的那个轨道,走出了这个现实世界,暂时的离开它,你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边你放松了,你在品味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妙的茶的滋味,它既像人生又像生活,又像你个人的内心的很多的情感,你的经历,你的感受。

五彩缤纷的中国茶(之二 )


艳如琥珀之红茶

红茶,与其他茶类一样,起源于中国.在1650年前后,是在绿茶、黑茶,白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星村(现武夷山)小种红茶开始的,后来逐渐演变产生了功夫红茶。产地也由福建传入安徽,江西,浙江,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四川等地。目前,我国将通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四道工序加工而成的茶叶,统称为红茶。红茶是我国主要出口茶类。

萎凋:是将鲜叶摊开时期散失水分,激活体内的酶活性。目前一般采用日光萎凋,加温萎凋或自然萎凋等方法。

揉捻:是为了破坏叶细胞,使多酚类与多酚氧化酶充分接触。

发酵:是创造条件促进多酚类的酶促氧化,使茶叶由绿转红,以形成完全不同于绿茶风格的红茶干燥:就是蒸发水分,固定已形成的品质。

红茶的本质特征为:干茶色泽乌黑或棕褐油润,毫呈金黄色,香气高甜鲜纯,汤色红艳鲜亮,滋味醇厚甘和,叶底均匀红亮。

茶人通常根据红茶的加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

工夫红茶,小种红茶和红碎茶三种。

1.功夫红茶:

因做工精致而得名。由于是在条形红毛茶基础上,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因此又称为条红。产区分为12个省区。并按产地予以命名。分为云南的滇红,安徽的祁红,湖北的宜红(含石门功夫),江西的宁红,四川的川红(含黔红功夫),浙江的越红,江苏的苏红,湖南湖红,广东的(海南)的粤红,福建的闽红(含坦洋功夫,白琳功夫,政和功夫)以及台湾的日月红茶。

我国的功夫红茶,根据品质分为1-7级,按号码功夫茶(称中国功夫),及原籍功夫茶(以地名命名,如祁门功夫,滇红功夫)出口,畅销法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2.小种红茶:

始创于17世纪中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产于福建省。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产于崇安县武夷山去的星村乡桐木关一带,也称星村小种或桐木关小种。正山小种也有表明其真正高山地区所产制的意思,以区别武夷山区以外所产的小种。外山小种是政和,坦洋,北岭,古田,沙县等地所产的仿照正山品质的小种红茶,质地相对较差,也称人工小种。

正山小种一年只采春夏两季,加工工艺独特:分为萎凋,揉捻,发酵,杀青(炒红锅),复揉,熏焙等工序。由于小种红茶产地桐木关地处武夷山北段,地势高俊,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缭绕,温度低,湿度大,茶叶萎凋多采用松木加温,干燥也用松木熏烟,蒸发水分。因此在干燥的同时,茶叶也吸收了大量烟香。正山小种红茶的松烟香,桂圆汤,蜜枣味的特殊风格,深受欧洲人的青睐.

3.红碎茶:

又名分级红茶,始创于1876年,是当今世界茶叶市场的主流产品。是通过揉切工序,将茶条切成短小而细的颗粒状碎茶。由于叶片被切碎,使得也细胞遭到严重破坏,叶汁外溢,叶内的所含的物质与空气充分接触,氧化作用加剧,由此便形成了红碎茶香气馥郁,口感更浓郁的特点。

茶诗解读茶文化的内涵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诗解读茶文化的内涵》,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阳春三月,茶叶飘香。漫步茶园,于神思飘飞之际,几多历史的面孔又浮现眼前。

西晋左思的《娇女》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心为茶chuǎn剧,吹嘘对鼎。”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与左思诗差不多年代的还有张载的《登成都楼》,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赞美成都的茶;另一首是孙楚的《孙楚歌》,用“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的诗句,点明了茶的原产地。 

到唐宋以后,写茶的诗词骤然增多。细读唐宋诗词,和茶有关的佳作俯手可拾。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杜甫曾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唐代诗人卢仝有一首《七碗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人把饮茶的妙处写到了极至,这是艺术的夸张。虽然是他个人的感受和遐想

很多爱好者

唐代另一位与茶有关的名人不可不提,他就是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他的一部《茶经》,不但使国人对茶叶刮目相看,也使这种民间饮品走向了世界。陆羽在他的诗作《六羡歌》里曾经这样轻唱:“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日从竟陵城下来。”对于茶圣陆羽的传奇身世,有人用“竟陵野老,诗茶一生”来概括。

宋代文人咏的诗词特别多,苏东坡有一首著名的《汲江煎》,很细致地描绘如何煎茶:“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wan,卧听山城长短更。”那种雅致,令人神往。宋代诗人杜小山的一首《寒食》我尤其喜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

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明代的咏茶诗最为著名的是高启的《采茶词》:“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有一首为后人传诵的《观采茶作歌》诗:“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皇帝写茶诗,这在中国茶叶文化史上是少见的。

茶圣”的陆羽。他的一部《茶经》,不但使国人对茶叶刮目相看,也使这种民间饮品走向了世界。陆羽在他的诗作《六羡歌》里曾经这样轻唱:“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日从竟陵城下来。”对于茶圣陆羽的传奇身世,有人用“竟陵野老,诗茶一生”来概括。宋代文人咏的诗词特别多,苏东坡有一首著名的《汲江煎》,很细致地描绘如何煎茶:“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wan,卧听山城长短更。”那种雅致,令人神往。宋代诗人杜小山的一首《寒食》我尤其喜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明代的咏茶诗最为著名的是高启的《采茶词》:“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千年古茶,千载流芳,啜饮不尽的是生生不息的文化馨香和精神余韵。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诗解读茶文化的内涵》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宋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1)点茶道形成与流行

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朝。宋徽宗《大观茶论》序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宋徽宗以帝王的身份,撰着茶书,倡导茶道,有力地推动了点茶道的广泛流行。点茶道远传朝鲜和日本,是高丽茶礼和日本抹茶道的源头。

(2)茶文学繁荣

茶文学兴于唐而盛于宋。茶诗方面,梅尧臣、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澈、黄庭坚、秦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佳作迭起。陆游就有茶诗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可以和卢仝七碗茶歌媲美,苏轼茶诗更是意境深远。茶文方面,有梅尧臣《南有佳茗赋》、吴淑《茶赋》、黄庭坚《煎茶赋》,而苏轼《叶嘉传》更是写茶的奇文。茶词是宋人的独创,苏轼、黄庭坚、秦观均有传世名篇。

(3)茶书的撰着

现存宋代茶书有陶榖《荈茗录》、周绛《补茶经》、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桑茹芝《续茶谱》、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共十二种。其中十一种撰于北宋,唯《茶具图赞》撰于南宋末年。周绛《补茶经》、桑茹芝《续茶谱》属于辑佚。

此外,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均有茶事书法传世,赵佶《文会图》、刘松年《撵茶图》、辽墓茶道壁画反映点茶道的风行。都城汴梁、临安的茶馆盛极一时,建窑黑釉盏风行天下,并流传日本。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6523.html

上一篇:在泡茶包的时候为什么要取出茶包?

下一篇:中国乌龙茶的营销策略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