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印象昔归

2019-11-16

云海蒸腾,往昔归来。头顶大雪山、脚踩澜沧江,一年有340天都是在云里雾里,最高处海拔3500米,最低处海拔750米,巨大的垂直落差导致气候阴晴变化不定。这就是临沧市邦东乡给你的第一印象,昔归村就在这云雾缭绕的大山褶皱里,当地人管它叫“搓麻绳的村子”,清代称之为“锡规”。

“麻绳”给人的印象即是“瘦劲”。昔归古茶园是距离澜沧江最近的古茶园,海拔不到1000米在云南地区也较为罕见。横断山脉河谷深切,不以海拔论高低,垂直落差才是要命的坡陡险峻,峡谷急流。水汽蒸腾而上,云雾滋润着茶树,穿过云层的阳光散漫而轻柔,降水充足,温湿度绝佳,邦东大叶种也生长的与别处极为不同:“柳叶形、黑荆条,背无毛,梗难瞧”。昔归古树茶,叶片并不肥厚,长叶瘦劲,干茶色泽偏深、红梗梗长,叶质韧实、多马蹄。

“内质丰厚、香气高扬”是昔归茶最直接和深刻的印迹。临沧,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就有了人类生活的痕迹,临沧也是世界大叶茶种的原生地和世界茶的基因库。北回归线横贯而过,澜沧江、怒江穿越全境。“临沧古誉是茶乡,忙麓光山名远扬”,矗立在澜沧江西岸的忙麓山,也曾叫“蛮鹿”。亚热带雨林的赤红壤中,林间常见红椿、香樟、大叶榕、牛肋巴、橄榄、野生芒果等植物。

古茶园混生于森林中,树龄多在200年以上,较大的树径在60~110厘米,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昔归茶。昔归茶内质丰富也归因于此,细长的叶片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茶气强烈,香气高锐,闻之如兰,饮之如蜜,水路细腻,回甘生津,留香持久,这些,是爱茶人抹不去的昔归印象。

昔归相识少,印象照古今。昔归茶农在漫长的茶事生产中,独创了“留顶养标”的管养模式,也孕育出奇特的藤条茶,这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成为一座活的古茶树博物馆。顶部留叶、侧部修枝。粗老叶子直接采下丢在茶地里当肥料,古茶树的生命力非常旺盛。昔归古茶园的采摘方式不仅别具一格,也只采春茶和秋茶两季,茶树不容易因过度采摘受损。

昔归,茶如其名,极具诗意。夕阳西下,归去来兮。昔归印象,是澜沧江畔的云雾阳光,也是人间烟火。被遗忘的临沧明珠,在绿野山乡的炒锅中翻腾,揉捻成条,压制成饼。走过易武的漫长茶路,岁月知味开始了澜沧江中游的探索和开拓。昔归,成为岁月知味的六大有机认证基地之一,是邦东茶区最优质的茶源。

昔逐红尘三千里,不识蛮鹿(忙麓)不须归。霸烈浓强,比老班章更添优雅,铁汉柔情,是大美无羁的香韵自随,是百年奔腾的气韵深幽。昔归如画,临沧印象,岁月留香。

Cy316.com延伸阅读

昔归古树茶有哪些特点 昔归古树茶价格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昔归古树茶有哪些特点 昔归古树茶价格》,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昔归古树茶是春茶的一种,这种茶叶采用的是树龄比较高的古树,茶叶叶片较大。那么,昔归古树茶有哪些特点?昔归古树茶多少钱?

昔归古树茶多少钱

188/500克散装茶叶

茶叶叶形完整,条形细长蓬松,没有任何杂质,品相完好!

冲的第一泡,颜色还没有完全出来!

看看冲泡后的茶型还不错吧!

冲的第二泡,颜色出来了很好看,口感也不错!

再看一下送的茶壶很喜欢,用来泡茶很不错哦!

昔归古树茶的特点

条索细长,芽多亳显,干茶香明显。

茶汤黄绿,油润明亮通透,茶香高扬,苦涩不显,甜润绵长。

茶底柔软,余香尤在,摆开实在养眼。

昔归古树茶怎么样

整体平衡,鲜爽突出,柔和适口。嫩度高,条索修长,茶毫明显。底子不错,存几年应该会更好。性价比高,正山已经买不起,可多存点。与正山相比,各方面都略显单薄,可做日常口粮茶。茶香茶味尚未沉入茶汤,有点飘,还待陈放转化。

本文《昔归古树茶有哪些特点 昔归古树茶价格》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老乌山:与昔归隔江相望的一座古茶山


事茶者说:

茶,是不是好茶?试了才知道。

原标题:老乌山茶园里“喜鹊”欢

老乌山古茶山位于镇沅县按板镇西南,是无量山众多支脉中非常引人入胜的一条山脉,主要分布在按板镇所属的罗家、文立、那布三个村民委员会及振太镇的部分村。茶山上有人口4000余人,以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为主。海拔17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雨量1390—1502mm。据2006年普查统计,老乌山古茶山有野生茶群落8616亩、百年以上的古茶园2870亩,甲子年以上老树茶380多亩,生态茶园3500亩。2007年以来新种植6000多亩,目前老乌山古茶山共有可采择茶叶面积达12800亩。

据考证,当地从唐朝便开始人工栽培茶叶,迄今已有一千年多的历史。在老乌山上生长着三株很古老的茶树,为目前在镇沅县境内发现的最高、最大、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其中在和尚寺村地边有一株古茶树,有根部直径达1.23米,在离地1米多的地方有一级分枝6枝,分枝的枝干径超过30厘米,树高达9米多,其树干直径8.9米,树高9.5米,树冠幅度7.3×8.7米,是当地现存古茶树中最大的一棵,人称“茶神树”,每年茶山上人们还定期举行祭典,对其顶礼膜拜,以示尊崇。

老乌山逶迤绵亘,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典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而茶叶做为一种依地理与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灵性之物。老乌山是茶叶生长的理想之地,也成就了它成为是普洱市26座著名古茶山之一。其中古茶树以干径10-30厘米的百年以上老树为主,多分布于地边田角,有的成片种植,有的零散分植。成片的茶园种植特点是种植密度合理,行株距有规则,树体大小也比较均匀,而且大部分茶园中间作玉米及其他作物,构成了一个和谐有序、自然健康的生态系统。由于老乌山在茶叶生产上可谓得天独厚,其出产的茶叶一直是商家争相购买的宠儿,多年来得到普洱茶藏家的青睐。

汇益茶庄的苏女士2012年4月亲自上山住了几天,购买了一批茶叶。她说:“这里的茶从条索的外形上看略逊于景迈、邦崴的茶,主要是加工工艺不同,景迈、邦崴加工的工艺是松条茶,而这里加工工艺为紧条茶。但其香气独特,有山野气韵,泡汤之后叶芽肥硕挺壮,汤色黄绿橙亮,入口之后茶味饱满醇厚,喉韵温润清滑,极是慰贴舒爽,而茶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颇耐人寻味。此外,因是新茶,苦涩味自当难免,但此茶之苦似乎只集中于舌尖上的一个点,而且无论怎么喝都似乎牢牢地占据在那里,显而不沉,黏而不滞,仔细回味,与以前吃橄榄时的滋味有几分相似。另外,此茶涩底较轻,茶入口之后生津快,且润而不湿,回甘迅猛而余韵悠长。诚为茶中上上佳品是也”。

如今,茶叶生产已经成为老乌山的支柱产业,成为当地百姓生活与事业的重要依托与展望。可曾想到这里原来是个高寒贫困山区,交通非常不便,去一次按板镇街早上必须5点多出发,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归家,是外地人称为“鬼见愁”的地方。

年近60岁李大哥,祖辈都生活在大山之中,在当地也是一个识文断字的能人。他对我说:“别看今天人人夸我们这里好在,是个好地方。过去很多人连粮食都种不够吃,很落后、很穷的。当地姑娘都不愿嫁在这里,有的媳妇甚至把孩子丢下跑去外面嫁人。我的两个妹妹,一个就嫁到安徽,一个嫁到了四川。可如今年轻人去读书的,出去外面打工的,在外面学到知识、增长见识以后大都选择回来家乡发展,不少人还从外面带回了媳妇。有几个嫁到外面去的这几年也回来这里种茶叶、种核桃、做茶叶加工等,说是这里发展环境好。”

一天,李大哥到自家茶园里采茶,只见几只喜鹊飞来跳去叽叽咋咋的,这是消失多年的喜鹊又飞回来了。他即兴就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昔日老乌山村里姑娘留不住”,下联是“今天老乌山茶园喜鹊飞得欢”,横批是“今非昔比”。

茶之印象


茶之印象

一位朋友路过三门峡时来看我,带了一盒上等茶叶,并向我讲述了他多年喝茶的悟道,颇有趣味,引起了我对茶的兴趣。

我认为世间所有的植物都是可以饮用的,而茶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自与它的造化有关。相传,神农尝百草,发现茶树,仅是鉴别、断定茶有提神、止渴之药效而已。而今的茶能成为“国饮”,则有无数人的贡献。

好茶需要土地、气候等诸多条件,要泡出好味道也需要好的泉水。这也和做人的道理一样,人和茶是相通的。不同的是好人喝茶,坏人也喝茶,还有人享受不了茶的妙用。

中国的名茶颇多,名茶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祁门红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冻顶乌龙茶、君山银针、白毫银针、云南普洱茶等,极品的茶当然很少。当喝茶已成为人们的习惯时,更多的人也不再去过多的讲究茶的品种和器具,这也是茶的大众化和其具有的大众文化。人们推崇的茶圣,当属唐代的陆羽。陆羽为了茶一生忙碌,为探寻水源,其踪迹几乎遍及当时唐代帝国的版图。他名山无不登、名茶无不采、名水无不饮、名寺无不游、名人无不交,故而编著出不朽的《茶经》。他是茶癖、茶癫、茶怪、茶圣、茶神、茶仙,总而言之,他是茶的化身。

饮茶的壶,最好的莫过于宜兴紫砂壶。宜兴壶艺创始于明朝正德年间,由江苏宜兴县金沙寺一僧人用紫砂泥巧制而成,既吸湿又保温,其精致细腻的外形更有把玩欣赏的价值。

我喜欢茶的苦与涩,喜欢通过这种味道来寻求口舌的刺激,解渴生津自是必不可少,更多的是用茶的味道来释放心中的无奈和痛苦。很多时候,我认为茶完全可以替代酒。酒是会伤人的,而茶则不然,用茶仍可以显示你的豪放,但不会使你发狂。

饮茶的习惯不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印度、非洲等地的人也喜欢饮茶。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就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这是片面的,植物学家们认为茶树的起源至今已有7000万年历史,中国曾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茶本平凡,人们赋予其新的内涵:茶乃自然之物,有心的人挖掘出它的境界和神韵,使其成为一种文化,并且逐渐被公众认可和接受,品茶往往被文人视为高雅、淡定、享受的一种方式和心态。我是喜欢喝茶的人,尤其喜欢浓茶,但我又是一个对喝茶不太讲究的人,茶的功能很多,文人们也曾对茶引申出许多的故事和联想,甚至大谈特谈,去为茶歌功颂德。

我读过很多有关茶的书籍和文章,也经常被其文章的精美和文采的精华而感动。在学到知识和长了见识的同时,我隐约感到,那些对茶的论道似乎早已超过了茶本身的意义。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相继出现了许多有关茶文化的专著。宋代赵佶的《大观茶论》、明朝钱椿年的《制茶新谱》、清代刘源长的《茶史》等都是佳作。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把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日本把精神则概括为“和、清、静、寂”四个字。

学术界普遍认为,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饮茶时尚先后传向世界各地,而今全球有150多个国家的20余亿人与茶有缘。日本的专家久松真一先生认为:“是一综合的文化体系。”这给茶赋于了文化的色彩。茶是闲时饮的,正因为“闲”,才使茶升华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

我自认为茶的功效很多,肤浅地讲,茶可以消食以及提神,这是有目共睹的;深一点讲,茶可以显示出君子之间的高雅和品味,也可以陪伴人们度过郁闷和无聊。甚至在一些时候,茶可以搭建人与人交流的平台,成为另一种文化。

对于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养生也好,文化也好,提神也好,作为经济用途也罢,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也许是人们能够接受它的最初原因。人们去饮茶,茶才能使不少落后、偏僻的山里人富裕起来;人们去品茶,茶才能超越自我,成为一种文明,去传承文化。

印象大红袍


印象大红袍是福建省、南平等市倾力打造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一直以来,武夷山的山水风光让人们流连忘返。近年来,武夷山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着力打造精品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提升旅游形象。武夷山大红袍作为“茶中之王”,早在唐宋时期就盛名远播,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在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代表中国乌龙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夷山借助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的高水平创意策划,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文化旅游项目,和美丽的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

描述: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这是宋代著名诗人朱熹对武《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试演(20张)夷“山水茶”的动人描绘。 而历时两年创作,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共同组成的“印象铁三角”领衔的《印象大红袍》已完成最后的创作,进入带妆彩排阶段。三月二日起,该演出将以独特视角,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不同的武夷“山水茶”文化。 《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的推出,打破了固有的“白天登山观景、九曲泛舟漂流”的传统旅游方式与审美方式,不仅首次展示了夜色中的武夷山之美,同时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特点:

与其他4个“印象系列”作品不同的是,《印象大红袍》突出故事性和参与性,不仅展示了茶史、各个制茶工艺,还借助当下流行的“偷菜、炒房、蜗居”等语汇,说大王与玉女的爱情故事,说大红袍的来历,说现代人所有的烦恼,说一杯茶所带来的幸福和感悟。导演王潮歌、樊跃昨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印象大红袍》是借茶说山、说文化、说生活,突出一个和谐生活的理念,希望大家把烦恼、抱怨、痛苦和郁闷都放下,喝杯茶,享受茶的宁静和谐,享受美好的生活。

恩施:秋木村举办首届“硒印象杯”茶叶采摘大赛


秋木村位于沙地乡中北部,这里的土地肥沃,含硒量很高,有着适合种植茶叶的自然地理环境。沙地乡秋木村冠坪茶叶基地是采用无公害茶叶生产与栽培的管理技术,且还是用豆浆做叶面肥来对进行关乎的有机生态富硒茶园。5月29日,恩施市沙地乡秋木村冠坪茶叶基地,随着一声锣响,在茶园等待采摘的参赛人员双手齐动,像一把把轻巧的剪刀,将嫩绿的叶片收进竹篓。

这是秋木村首届“硒印象杯”茶叶采摘技能大赛的现场。当天,秋木村欢声笑语,人头攒动。141名参赛茶农,身着火红“班服”的“尖刀班”队员,在嫩绿的茶园间穿梭、跳跃,为观众们献上了一台精彩的茶叶采摘比拼视觉盛宴。

记者在现场看到,绿色的茶园间,数十名参赛茶农各自站在属于自己的号码牌边,在村民和工作人员的围观、监督之下,仿佛是绿色茶垄上快速弹奏的“钢琴师”,很快,竹篓里就落下了一层薄薄的叶片。

比赛共分两轮进行,每一轮又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记者穿梭在茶园间,很快就被一位戴着白色帽子的老年人吸引,她虽然双手布满老茧,但速度飞快,丝毫不输于年轻人,引得村民们阵阵叫好。据了解,老年组成员都在55岁以上,其中有不少人年轻时就是采茶能手。

比赛结束之后,工作人员迅速收集竹篓,然后交付给评分小组现场打分,决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进行现场颁奖,获奖的茶农带着组委会颁发的茶叶采摘机等奖品兴高采烈地回家了,没获奖的茶农表示自己确实技不如人,一定会苦练茶叶采摘技能,争取成为下一届的茶叶采摘能手。

秋木村是恩施市委组织部、恩施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恩施市委老干部局、恩施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共青团恩施市委等五家单位帮扶的深度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6户1029人,其中已脱贫177户507人,还有未脱贫存量189户522人。

“今天141名参赛选手既是实践者,以后更是我们茶产业发展的宣传发动者。”秋木村“尖刀班”班长向异华介绍,秋木村“尖刀班”承办的此次茶叶采摘技能比赛,由恩施市委组织部等五家单位及沙地乡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目的在于明确茶叶采摘的技术标准,提高茶农收入,增强村民发展茶叶的积极性和信心,推动秋木村茶叶产业发展,帮助秋木村如期脱贫。

“稳烟增茶强林果,谈硒论景唱旅游”是秋木村“尖刀班”制定的村级发展思路。据了解,该村现有茶园800余亩,2018年计划新发展1000亩,围绕茶产业引入市场主体,计划对恩施硒印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入股权分红资金100万元,帮扶带动贫困户30户;引入亲硒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培植茶叶基地96亩,计划新建青龙茶厂,两家市场主体共计带动贫困户68户。

“全村共有尖刀班成员23人,按照工作内容成立了‘五基’工作组,分10个自然小组建立了脱贫攻坚作战小分队,固定作战工作室。”向异华介绍,“尖刀班”进驻秋木村后,不仅统筹公路建设、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通过走访、群众会等形式与广大村民共商产业发展大计。同时,加强支部建设,创建“便民组长”党建品牌,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确保该村2018年如期脱贫。

秋木村举办首届“硒印象杯”茶叶采摘大赛,一方面可以打响秋木村冠坪茶叶基地的知名度,使当地的茶叶品牌可以让广大茶友得到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可以提高茶农们的茶叶采摘标准,增加茶农的收入,推动秋木村茶叶产业的发展,调动茶农们的积极性和信心。

中国不同城市的茶印象,你注意到了吗?


茶可以滋润人的口腔,也能滋养一座城市。在我国,茶叶的品种有很多,人们喝茶的方式也不同,由于地理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因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这也成为每座城市不同的文化基础。

茶,可以养壶,还可以养出一座城市。在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无数的岁月在城市这个大壶中慢慢沉淀,养出各种韵味的“好壶”,让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茶韵味。

泉州:好茶是斗出来的

城市素描:一茶庄里的茶案上围着三五个年轻人,他们每人从包里掏出一小泡茶叶,倒入几个白瓷盖碗中,先对着碗中的干茶细瞧起来,还不时闻一闻。片刻,水开了,同时斟入几个盖碗内,顿时,茶香四溢。一水、二水、三水……几个年轻人一会看看茶汤的颜色,一会将茶杯盖靠近鼻子边闻了又闻,一会抿一口茶闭上眼细细品味,好茶自会博得赞许,而人以茶贵,自然乐此不疲。这种外行人看着傻眼,内行人却乐在其中的就是如今在泉州大大小小茶店里盛行的“斗茶”。

广州——喝茶从早开始

城市素描:广州,西关,一个普通的早晨。一位老人蹒跚地走进一家老茶楼,叫上一壶清茶,两件小点,捧上一叠厚厚的报纸迷着烟阅读起来。过了一会,又有几位老人走上茶楼,彼此寒暄着,茶楼开始热闹起来……

广州,珠江边,晚上八时半,一家人走进沿江的一座酒楼,照样是一壶清茶,一桌子的点心,边看江景边聊天,一家人围坐其乐融融,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候。

成都:放下一切去喝茶

城市素描:及膝高的竹桌,高矮宽窄都很适合人长坐的竹椅,客人刚刚坐下,堂倌即飘然而至,问明所好何茶,稍过片刻,堂倌大步走来,右手擎锃亮的紫铜大茶壶,左手迅速摆上“盖碗茶”的三件套并在一米开外站定,手臂伸直,以紫铜壶远远注水,如蜻蜓点水。一圈茶碗,碗碗斟得冒尖,却无半滴溅出!在你惊慌之时,只见他小拇指轻轻一挑,那个盖子,一个漂亮的鲤鱼翻身,就恰恰把茶碗盖住了,一段悠闲的时光就在里头慢慢地荡漾开来。

杭州:慢条斯理挑茶香

城市素描:静静伫立于西湖边上的青藤茶馆,客人们临湖临窗这么一倚一望,眼睛里也常常会有一种迷濛的感觉——看西湖本来就是养眼的事,点杯茶,红茶绿茶,花茶米茶,顿时茶香馥郁,那简直就是养心了。古筝声里,一个女孩在不远处的灯下安安静静地做陶,心里慢慢就泛起一种古典江南的心潮来。

长沙:喝茶听书两相宜

城市素描:在长沙茶馆,除了喝茶,还多出一项享受:聆听弹词、评书。这是长沙由来已久的茶文化传统,延伸至今。长沙老茶馆的摆设,更能体现出大众的色彩:大都是清一色的方桌板凳。桌上一把茶壶,4个杯,也就是说泡一壶茶可供四客饮用,时间不限,独饮一壶或二三人对饮一壶均可。

上海:茶在咖啡边上

城市素描: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繁华热闹,纸醉金迷,咖啡馆里的人永远比茶馆里的多很多。茶馆里也有客满的时候,可真正来品茶的人却少之又少,更多的也许只是附庸风雅罢了。皆因喝下去的是茶水,而品出来的则是文化。

北京:模糊的茶背影

城市素描:夏日的北京,燥热难耐,出门在外没走几步就是口干舌燥,正好碰上卖大碗茶的,龙嘴儿大铜壶一开口,淡淡的茶汤就透着清凉,端起一碗就猛灌一气,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于使什么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只感觉一阵凉意从头到脚,那就一个字能形容:“爽!”。

以上就是关于不同城市的茶印象,从上面我们知道,不同的城市在饮茶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从而成为城市文化中的一道缩影。因为一种茶香而滋养一种生活,因为一种生活而收藏一座城市。朋友们,你们那边的茶印象是怎样的呢?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从普洱到佛海从柯树勋的改土归流说起


为什么民国时期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僚到私人商户都汇集到佛海加工发展茶叶,一是佛海当时拥有云南省面积最大的茶园(至1950年仍有10万亩);二是因为英国人在缅甸修了铁路、公路,使勐海茶叶运往东南亚和西藏缩短了路程;三是因为抗战爆发国家需要外汇,而销往东南亚和西藏的茶都能换取外汇,四是佛海废除了近千年的封建领主统治,建立了与内地一样的政府管理机构,为各种经济成分的进入提供了社会条件。

清朝200多年间,普洱茶的生产加工中心在澜沧江以东的六大茶山,普洱茶的交易中心主要在普洱、思茅。普洱府成立时(1729年)清政府改土归流的计划没有推行到澜沧江西岸,勐海仍在车里宣慰司的自治范围内,汉人进勐海经商有很大的阻碍,直到清朝结束的两年前汉人一直未能在勐海建起茶庄加工经营茶叶。1910年石屏籍汉人张棠阶进勐海建起第一个茶庄——恒春茶庄,张棠阶能第一个在勐海建茶庄是仰仗其岳父大人为缅甸大土司,勐海、勐遮各土司不敢对其任意刁难。

从柯树勋的改土归流说起

民国2年,云南省督府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于车里(今景洪)辖今西双版纳州全境,柯树勋任总局长,负责治理西双版纳,柯公任职十六年直到1926年去世。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的改土归流,是从柯树勋开始,1913年澜沧江西岸的六个版纳才开始进行实质性的改土归流,柯树勋乃广西人,带兵驻云南多年,他深知西双版纳与内地的差距,他的改土归流计划推行得稳步而慎重,柯公总结了清代澜沧江以东改土归流的经验教训,对车里宣慰司贵族采取了团结、引导、限制、适当保护其利益的政策与措施,使西双版纳在从清朝进入民国这一重大历史转变时期没有发生动乱,平稳地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柯树勋一边进行政治改革,一边抓紧发展经济,行政总局成立后,首先组织人疏通驿道、修整渡口、清剿劫匪、增加哨汛,使普洱至勐海的道路畅通无阻,为外地人进澜沧江以西经商创造条件。柯树勋在他的治边条例中提到要恢复发展勐海地区茶业,柯公任职期间江东岸六大茶山茶号老板及思茅、元江的茶商常年进勐海购原料。

柯树勋在西双版纳修驿道时,英国人为了争夺西双版纳的茶也在缅甸大修公路、铁路,使缅甸到印度更为方便,也使勐海茶销往西藏路更近,云南各地的商人们也看上了这个商机。

1924年腾冲富商董耀廷携资进勐海建洪记茶庄,1925年玉溪商人周培儒也紧随其后,来勐海建可以兴茶庄,勐海茶叶原料从此以后运往思茅和易武的越来越少。

柯树勋任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时期乃民国刚建立,柯树勋对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的改土归流只能缓慢而稳步地进行,他的许多开发计划都未能实现,1926年5月柯树勋病逝,柯公去世后不久,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撤销。1927年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6个版纳划分为车里、佛海、南峤三个县,县的成立也就是改土归流的结束,从此以后西双版纳的政权组织与内地完全一致,车里宣慰司对西双版纳已没有掌控权,西双版纳几百年的割据、封闭状况彻底结束,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汉人可以自由地进入车里、佛海、南峤地区。

山水泡茶九华挂绿“昔在九江水,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九华挂绿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的境内,它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古代称其为九子山。九华山共有九峰,形状酷似莲花。九华山方圆约为100公里,群峰峙立,最高的山峰叫做十五峰,海拔为1431米。游人最喜欢登临的山峰是天台峰,海拔为1323米。九华山上有着壮美的景色,苍松如海且耀竹满坡,古刹林立中更显文化意蕴,更有众多的山泉和飞瀑汇成“天河绿水”的奇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诗赞美这天河绿水的壮景:“昔在九江水,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由此可见,九华挂绿自古就是一大胜景,游人通常以目睹龙池瀑布为一大快事。这龙池瀑布既能发出霹山裂石的声音,又有气吞山河的气势。如果沿“龙池瀑布”向北进行攀登,走到神女峰和翠微峰之间的山下时,就会遥看碧桃岩瀑布,那凌空起舞的飞舞瀑布,瀑流出如珠帘、如玉柱的水光,给人异常奇妙之感。等到人们到近前观看时,瀑布的水体呈现出澄碧的明净状态,跳跃跌宕。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3331.html

上一篇:夜深人静,一个人喝点什么茶?

下一篇:喝茶,到底哪一泡才是最好喝的呢?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