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小谈秋茶

2019-11-16

饮茶人常说,春水秋香。秋茶最大的特点是香气浓郁,但春秋茶孰高孰低,还是需要见仁见智。

春茶:由于茶树在冬天主要生长根部,而氨基酸是在根部合成的,因此,春茶中的氨基酸含量明显偏高,儿茶素的含量比值相应就高。

春茶在喝的时候茶汤滋味浓,韵味强,口感佳,回味久。

当然在春茶当中,还有一个特点春天害虫还没苏醒,春茶基本没有病虫害,没有必要打农药,因此春茶相对更加绿色无农残。

秋茶:秋季的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气候比较温和,但由于茶树在经过春茶和夏茶的采季,导致芽稍内营养含量相对减少。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秋茶喝着口感汤质淡薄,滋味弱,连带着苦涩也较弱,有种清淡如水的感觉。

秋茶也有过人之处,秋茶最吸引人的是它的高香,香气高亢缭绕,有种喷薄而出的气势,再加上它苦涩低,也算是别有一番滋味。

春茶的生长期最长,原料也最为丰富,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就是以前很多人提到的春茶最好的缘故之一。

但茶叶的制作过程受气候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近几年来,恶劣的天气给茶叶的制作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很多茶友会思考,白茶的春茶好还是秋茶好,应该长期存放哪类茶更好。

如果从茶叶有益物质含量的角度来讲,春茶的有益物质含量较多,有助于后期的转化。

而秋茶中有益物质与春茶在各项比例上有不同,所以在后期转化也有很大差别。

比如香气方面,秋茶在转化到第3年或5年时就有了很大的区别,与当年的秋茶香气方向有很大不同。

所以,究竟是存秋茶好,还是存春茶好,见仁见智吧。

小编推荐

小谈巴蜀茶文化的形成


巴蜀常被称为是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诞生地,根据学者考证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正是在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也和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巴蜀的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

巴蜀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名义将茶作为贡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巴蜀茶文化

但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的王褒《僮约》中,才见诸记载。《僮约》中有脍鱼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的内容。前一句反映了成都一带,在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豪家里,还出现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后面的一句,则反映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一定的茶叶市场。三国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反映出巴蜀地区特殊的制茶方法和饮茶方式。

汉魏以后,巴蜀的茶业进一步发展,种茶和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西晋张载的《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名句,说明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而且茶的声誉也越来越大,饮茶之风向全国各地蔓延。

茶业自巴蜀而兴,茶文化于巴蜀而生。

鉴别秋茶四小招


秋天到了,秋茶也来了。很多消费者认为,成本和价格一定成正比,茶叶越贵越好,可是到头来却是花的冤枉钱。如何挑选真正好的秋茶,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特点一:掷杯声脆

干茶紧结掷杯声脆为秋茶。鉴别时取少许干茶掷入盖碗,发出清脆之声即为秋茶,如若声音沉闷,应为暑茶。原因是正宗秋茶铁观音外形紧结,且有厚、实、重外形特征,掷杯自然声大,而暑茶外形松弛、轻飘,其掷杯声当然相对沉闷。

特点二:鲜绿且带光泽

干茶鲜绿且带光泽者为秋茶。干茶颜色及光泽度如何,也是较直观的鉴别方法之一。正宗铁观音秋茶,其干茶颜色应为鲜绿色,因此鉴别起来不难。取少许干茶于灯光下,如呈绿色且富有光泽度,即为正秋;如果颜色暗乌且欠光泽度,一般即为暑茶。

不过,如果茶叶呈春茶之色,即乌油色(似柿饼着霜之色),那么不仅是正秋茶,而且是品质上乘的正秋茶。

特点三:有水果鲜香

有鲜水果香味者为正秋茶。铁观音秋茶冲泡后,其气味的最大特征是,有鲜水果花香味即所谓求香味。以此鉴别,如不具这一气味特征基本可以认定是非秋茶。从气味上看,铁观音秋茶与别季茶的最大区别,是一般人最容易掌握的鉴别方法。若是暑茶,气味特征主要是有类似带腥的味道。

特点四:叶底凹软

叶底凹软者为正秋茶。将冲泡数遍的茶叶取出两三片,展开细看,如叶底凹软,一般可以认定为正秋铁观音;如若叶底硬挺粗糙,即可判定非正秋铁观音。

希望以上几点建议能够给茶友们鉴别秋茶提供帮助,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茶。

小谈元明两代茶艺


宋代是公认的茶艺巅峰,随着宋的灭亡,汉人骤减,百业凋零,茶业也不例外,昔日复杂奢华的宋代茶艺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繁复、琐碎、奢侈的宋代茶艺,到了元代,又回归真朴,追求简约,重返自然。与宋代茶书兴盛的状况相反,元代茶业着作却迅速地滑到了谷底。经过千曲百折,明代茶集的编撰再度呈现辉煌,五十多部茶书相继问世,真是"另有奇葩逞风流",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茶书撰写巅峰时期。

元移宋鼎,中原传统的文化精神受到严重打击,茶文化也面临逆境。

与宋代茶艺崇尚奢华、繁琐的形式相反,北方少数民族虽嗜茶如命,但主要出於生活的需要,对品茶煮茗没多大的兴趣,对繁琐的茶艺更不耐烦。原有的文化人希冀以茗事表现风流倜傥,也因故国残破把这种心境一扫而光,转而由茶表现清节,磨砺意志。

选茗艺茶,是品茶的第一要素。明代的名茶品目繁多,最为人们称道的六品,即:虎丘茶、天池茶、罗、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其中又最崇尚罗、茶。罗、茶产地在今浙江省长兴县境,"介於山中谓之、,罗氏隐焉故名罗"(许次纾《茶疏》);"罗、去宜兴而南逾八九十里,浙宜分界,只一山冈,冈南即长兴山,两峰相阻,介就夷旷者,人呼、云。"

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质香气和滋味,是明人的特色之一。对於前人的制作和饮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纯真,他们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即茶之一节,唐宋间研膏、蜡面、京铤、龙团,或至把握纤微,直钱数十万,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杂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不损本真。故桑、《茶经》第可想其风致,奉为开山,其舂、碾、罗、则诸法,殊不足仿。"批评到"茶圣"陆羽的头上,话已经说得够尖锐了。那麽,如何才能"精於炒焙,不损本真"呢?这就是明人在蒸青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更臻完美的"炒青法"。

元明茶艺

花茶的发明虽在宋代,但到明代时,花茶已从文人隐士别出心裁的雅玩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普通人品茶的又一新天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放花的比例是"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因为"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木樨采摘的花先去掉枝蒂和沾在花上的灰尘与虫子,"用瓷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用竹叶或纸扎牢,"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流行的还有"橙茶","将橙皮切作细丝,一斤以好茶五斤熔干,入橙丝间和。用密麻布衬垫火箱,置茶於上烘热,净棉被罨之。三两时随用建连纸袋封裹,仍以被罨焙干收用"。另有一种"莲花茶","於日未出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絷,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烘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

水质评鉴,是品茶的又一要素,也是明代茶书论述的又一重点。前人一贯对水的鉴别十分重视,明代也有专着,如田艺蘅撰的《煮泉小品》(1554年),全书5000余字,分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绪谈十类,议论夹杂考据,洋洋地阐述了各类水的具体状况,虽然不乏可议之处,但仍不失为一本系统的烹茶用水着作。

在宋、元时代之后,中国人所饮用的茶,固形茶是最通行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以后,认为固形茶是奢侈浪费,已经失去茶的真味,同时要人民节省劳力,於是废止末茶(使固形茶成为粉末的)而鼓励人民喝一种连茶叶的煎茶。这一种从固形茶到煎茶的大变化,使得中国茶书的根底发生动摇,但随着煎茶的普及,关於茶的知识的需求也格外提高。

从明代开始,有茶政之设,正式管理以茶易马的互市,这种机构称为"茶司马",为官家正式设立管理茶政的大组织,可见茶在当时已占明朝军事与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百业凋零却不灭,茶是一个例子,还有许多的行业也是,就像我们的国家一样,顽强生存最后走向繁荣昌盛。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2784.html

上一篇:好茶才有的香味,精辟总结!

下一篇:春茶苦,夏茶涩,秋茶你又知多少?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