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中国的古人是如何喝茶的

2019-11-16

疲顿困乏,泡上一杯清茶,即是小憩休息,也能提神醒脑。

酒足饭饱,泡上一杯清茶,不但生津解腻,还能消食健胃。

现在的人们,大多都有着喝茶的习惯,不论身体的健康需求,还是忙碌之余的休憩消遣,泡茶喝茶,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一环。

但是,在古代的中国,其实最开始是没有泡茶这样的说法。

煎茶

最开始的茶叶,是做为一种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通过嚼治吞服或者做成茶羹、茶粥等膳食来进行食用。这时候的人们,对茶的定义,就是食物。

后来,随着到了秦汉年间,人们逐渐学会了把新鲜茶叶做成茶饼,方便运输和贮藏,更为讲究的方法出现了。那就是煎茶。

但这个煎茶,可能和我们理解的字面意思有着不小的出入,因为这时候的煎茶,是要先把茶用小火慢烤,变脆以后又磨成粉,然后再加葱、姜等各种调料,再加水煮开,倒出来饮用。

煮茶

在现在我们看来,完全无法想象这样的汤汁如何能喝下,但是在古代,这其实就是茶叶最早的饮用方法,甚至可以称为最传统的中国饮茶方法。

现在的我们当然喝不下去,在古代却是上流阶层和文人雅士的最爱,甚至,到了隋唐年间,还发展成了一种更为黑暗料理的方法:煮茶。

如果说煎茶你还能喝到点汁水,那么煮茶的话,就是把磨碎的茶叶洒一把盐,再加各种香料,甚至还偶尔加点羊奶洒点孜然什么的直接煮成粥,吃下去。

对的,就是吃。这个时候的喝茶,其实更像是:吃茶。

所以,现在很多人觉得在古代像李白白居易之类的大诗家,一手端茶一手捋须吟诗好不潇洒,其实换个角度,就和现代人左手端碗羊杂汤右手拿着麦克风是一个画风,都是张口一股葱姜味,清新十足。

点茶

好在随着制茶工艺的成熟,蒸青的绿茶越来越普及,终于有人发现不加调料的茶冲泡以后,独特的茶香味还更好喝些。于是,唐末宋初逐渐兴起“点茶法”,到北宋的宋徽宗著书《大观茶论》后,点茶法成为了最为流行的饮茶方式。

什么叫点茶呢,同样也是把茶叶碾成细末放入茶盏,然后陆续倒入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再通过特定手势和节奏向茶盏中注水,配合茶具击打出大量的白色茶沫为止。这个过程中不再加入各种调料,而是专注于形式和激发茶本来的香味,点出的茶汤有点类似现在的抹茶,虽然有点繁琐,但已经有了冲泡的雏形。

泡茶

真正的泡茶,是在明代开始。

因为,明代以前的茶,大多都是以饼茶的形式存在的。不论煮茶、点茶,它们的前提都是需要先把茶叶做成饼,而因为宋朝点茶和斗茶的奢靡之风太重,明太祖朱元璋直接下令“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简单说,就是不许再生产饼茶,只能做成散茶售卖,从此以后,散形茶才成为了茶叶市场的主流,直到今日。

而有了散形茶的存在,以及明朝对斗茶风气的打压,冲泡茶叶来饮用,才逐渐成为了饮茶的主要方式,传承至今。

煎茶、煮茶、点茶、泡茶。茶叶的饮用方式,一直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进行着改变,虽然现代依然有着煎茶、煮茶等存在,但是和古代已经截然不同。除此之外,或许还有些鲜为人知的新奇方式无法一一列举,就等待以后再续吧。

小编推荐

古人是如何种植茶树的?


在古代,农业技术不是很发达,茶树种群容易自然杂交,发生变异的概率普遍偏高。在明朝之前,我国的茶树繁殖采用的移栽方法就有直播和床播育苗两种,这两种均属于有性繁殖。

清初《物理小识》中有记载:“种以多子,稍长即移,大即难移。”在那时人们还是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明朝中期,我国种茶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直播法,到了明后期,在直播法的基础之上,发明了新的种植方法——丛播育苗移栽。

出于保持茶树的纯良种性,培植优良茶树品种的目的,在清朝,发明了茶树压条种植技术,培育出优良茶树,是古代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所以一旦发现能够培育出优良树种的办法,各地就会相互学习、借鉴此法。到了清朝后期,压条种植技术在福建被广泛采用。

另外一些茶树良种繁育的方法,如嫁接、扦插等开始出现的时间也是在清朝,福建知名的“佛手种”,据说就是由安溪的一位僧人以茶枝嫁接香橼树而来的。茶树扦插法,最早在康熙李来章的《连阳八排风土记》就有记载。据说他总结了各地区繁殖良种茶树的经验,并进行推广。

我国古代在较早时候就注意茶树留种和种子贮藏的问题,在唐朝以前,古人就懂得用沙土保存茶种的办法,沙土能够很大程度地保持种子水分,从而保证茶种有很高的发芽率。

带你看看古人都是如何喝茶的


饮茶既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又是文人雅士爱好的生活艺术。

茶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更能为画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茶画描绘的就是饮茶活动,结合了人物、风景等,具有清净、淡雅的特点。

茶画,和文化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每一张茶画的背后,都是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地区的风俗、一代文人的精神。

现在,人们也喜欢在茶室中挂一些茶画进行装点,可以使得喝茶时更有氛围。

下面就带你了解几幅历代古人茶生活的图景吧!

唐代:茶宴、茶会的兴起

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唐代最早的茶画。

画面描述的是唐太宗为了得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派谋士萧翼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取真迹的故事。

在画的左下角有一名老者蹲坐在炉前,手持“茶夹子”,正欲搅动茶釜中刚刚投入的茶末。

侍童正弯着腰手持茶托盏,准备“分茶”(将茶水倒入盏中)。

另右下角有张茶桌,上面放着茶碾、茶罐等器物。

可以注意到,煮茶的老者与侍童都不是画中的主体人物,但作者对煮茶、端茶等动作,以及茶具的描绘都非常仔细、生动,这幅画也受到茶文化界的高度重视。

唐朝时,是饮茶文化普及的时期,宫廷贵族、市井平民都有了饮茶的习惯。

也是因为茶文化在这个时候的大发展,才会出现陆羽这样的“茶圣”。

宋代:大兴斗茶之风,实用点茶之法

由宋徽宗亲手所绘的《文会图》是宋代茶事绘画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徽宗院画精致明净的风格。

点茶是宋代饮茶的主要方式,此法后来传到日本演变成了现在的抹茶道。

在《文会图》的前景中共五人,坐在左边的一人在喝茶,其余四人负责煎茶。

正中的桌子上放着一摞黑色茶托,左后方放了一个茶罐,其中一个侍者正左手端着茶托,右手用一勺子从茶罐中舀茶粉。

桌子左边则是一个火炉,炉上有两个汤瓶正在烧水。画中后景是文人雅士围坐在大案桌聚会。

到了宋代,是茶文化繁荣的时期。

点茶、斗茶技艺的提升、茶具制作工艺的加强、文人名士对茶的痴迷,更有皇室对茶的推崇,都成为了茶画的创作

古人都是怎么喝茶的?


饮茶既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又是文人雅士爱好的生活艺术。茶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更能为画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茶画描绘的就是饮茶活动,结合了人物、风景等,具有清净、淡雅的特点。茶画,和文化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每一张茶画的背后,都是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地区的风俗、一代文人的精神。

现在,人们也喜欢在茶室中挂一些茶画进行装点,可以使得喝茶时更有氛围。

下面就带你了解几幅历代古人茶生活的图景吧!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唐代最早的茶画。画面描述的是唐太宗为了得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派谋士萧翼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取真迹的故事。

在画的左下角有一名老者蹲坐在炉前,手持“茶夹子”,正欲搅动茶釜中刚刚投入的茶末,侍童正弯着腰手持茶托盏,准备“分茶”(将茶水倒入盏中)。另右下角有张茶桌,上面放着茶碾、茶罐等器物。

可以注意到,煮茶的老者与侍童都不是画中的主体人物,但作者对煮茶、端茶等动作,以及茶具的描绘都非常仔细、生动,这幅画也受到茶文化界的高度重视。

唐朝时,是饮茶文化普及的时期,宫廷贵族、市井平民都有了饮茶的习惯。也是因为茶文化在这个时候的大发展,才会出现陆羽这样的“茶圣”。

宋.赵佶《文会图》

由宋徽宗亲手所绘的《文会图》是宋代茶事绘画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徽宗院画精致明净的风格,图中描绘的主要是点茶的场面。点茶是宋代饮茶的主要方式,此法后来传到日本演变成了现在的抹茶道。

在《文会图》的前景中共五人,坐在左边的一人在喝茶,其余四人负责煎茶。正中的桌子上放着一摞黑色茶托,左后方放了一个茶罐,其中一个侍者正左手端着茶托,右手用一勺子从茶罐中舀茶粉。桌子左边则是一个火炉,炉上有两个汤瓶正在烧水。画中后景是文人雅士围坐在大案桌聚会。

到了宋代,是茶文化繁荣的时期。点茶、斗茶技艺的提升、茶具制作工艺的加强、文人名士对茶的痴迷,更有皇室对茶的推崇,都成为了茶画的创作来源。

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

《惠山茶会图》是文徵明关于茶会的画作中的其中一个代表。

画面人物共有把人,五主三仆。井亭内二人围井栏盘腿而坐,右一人腿上展书。松树下的茶桌上摆放着多件茶具,桌边方形的竹炉上烹煮着泉水,一童子在取火,另一童子在备器。一文士伫立拱手,好像在向井栏边的两位文人致意问候。亭后一条小径通向密林深处,曲径之上的两位文士一路攀谈,由一书童在前引路,漫步而来。

明朝,茶文化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对茶文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文人,因为朝廷政策对文人的苛刻,很多人才高却不得志,不得不寄情山水,寄情茶道。文人将自己的志向都抒发到了琴棋书画诗酒茶中,这一时期的茶画,更多了一丝风骨。

茶画,不仅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茶画也不单单是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其中折射的更是一个朝代的政治、文化、风俗……对于研究茶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都有重要作用。

古代是怎么煎茶的,古人是如何煎茶的?怎样有哪些


我们的祖先最先是把茶叶当作药物,从野生的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水煮成汤饮。大约在秦汉以后,出现了一种半制半饮的煎茶法,这可以在三国魏张辑的《广雅》中找到依据;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

表明此时沏茶已由原来用新鲜嫩梢煮作羹饮,发展到将饼茶先在火上灼成赤色,然后斫开打碎,研成细末,过罗倒入壶中,用水煎煮。尔后,再加上调料煎透的饮茶法,但陆羽认为如此煎茶,犹如沟渠间弃水耳。而陆氏的煎茶法,与早先相比,则更讲究技法。

按陆羽《茶经》所述,唐时人们饮的主要是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在煎茶前,为了将饼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温持以逼火,并且经常翻动,屡其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到饼茶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煎茶需用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煮茶时,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一沸时,加适量的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否则饮之则其味不正。

接着继续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二沸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烧到釜中的茶汤气泡如腾波鼓浪,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这样茶汤就算煎好了。同时,主张饮茶要趁热连饮,因为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书中还谈到,饮茶时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特别口渴,就不值得喝了。

上面说的仅是唐代民间煎茶的方法,但已可看出,人们在饮茶技艺上已相当讲究了,至于上层人士,特别是统治阶级其饮茶的讲究程度就更非民间所可以比拟的。不过唐代的沏茶之法,虽然主要流行的是煎茶,但也有沏茶用点茶法的,这是因为唐代所制的茶叶,除主要的是饼茶外,还有粗茶、散茶和末茶,只是由于用煎茶法沏茶处于主导地位罢了,如果是末茶,也有用点茶法沏茶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2244.html

上一篇:六大茶类茶性对人体的影响

下一篇:春季喝茶宜与忌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