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悠悠茗香 浓浓茶情

2019-11-13
现代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负担越来越重,精神也越来越紧张。每个人既要在事业上有所收获,又要在生活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所以总显得有点疲惫不堪。如果说喝酒可以给人创造初恋般的激情,那么饮茶可以使人在这纷繁复杂充满各种欲望的人世间,洗涤浮躁的心灵深处,既而复归平静、理性,纷杂的内心被涤荡殆尽,名利场被隔绝在心灵之外,满心被茶香包裹、为茶味浸润,呷上一口,唇齿间、心神间,无不为之香,为之爽,茶总是可以给人一份宁静、一份淡泊、一个心灵的栖息地。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化人的爱茶,原因大约在于一个“淡”字。茶叶那淡雅、清幽、绵长的品性与中国文化人淡泊自珍的处世哲学和审美情趣,实在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爱茶吟茶,不知留下多少佳话名篇。而这些名篇佳话所诉说的无非都是一种茶一般淡泊的心性。如茶般的淡泊既是一种人生方式,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那平淡该远在绚烂之上吧?诸葛亮教子“淡泊以明志”,确是极有见地的苦口婆心。“志当存高远”,而唯有淡泊才能久远,谁见过久远的火爆浓烈呢?譬如咖啡,浓烈倒是浓烈了,可它有茶叶那般回味悠长么?但吾之爱茶,不只在于茶的清幽与淡泊,还在于我国悠久广博的茶文化。我国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每每使我陶醉,特别是我国举世闻名、丰富多彩的茶类及品饮技艺更令我为之骄傲与自豪。爱屋及物,由爱茶而极爱以茶会友,每一位爱茶人吾都视之为朋友,原与之共同探讨我国的茶知识、宏扬我国的茶文化。

cy316.com扩展阅读

悠悠茶香,魅力无限


安溪是著名的“中国乌龙茶”之乡,千百年来,安溪人以茶为媒,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堪称闽南一绝的安溪茶文化,综合体现了灿烂的东方文化,成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品牌。 安溪茶文化集历史、经济、宗教、民俗、礼仪、饮食、园艺为一堂,融诗词、歌舞、戏剧等文学为一体,如今已成为安溪文明的象征。其中,典雅优美的安溪茶艺更是在安溪茶文化中独树一帜。 安溪茶艺源于铁观音“功夫茶”,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品茶艺术,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纯、雅、礼、和”的精神。纯是指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纯净;雅是指沏茶之细致,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礼是指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联茶友之情谊;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的和谐。 安溪茶艺队创立以来,已在海内外献演上千场次,参加过多次国际性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等活动,被文化界、新闻界誉为“中国茶文化的精品”。如今,安溪已有多支茶艺表演队,不仅表演技艺日趋成熟,还模拟编排了日本、韩国、西湖龙井、潮汕功夫茶、苏州碧螺春、台湾及唐代文仕、清代宫廷茶艺等古今中外茶艺,荟萃天下茶艺之精华。 近日安溪举行“新华都杯”十佳茶艺之星选拔赛,在丁冬作响的古乐声中,身着典雅华丽服装的安溪茶艺小姐款款有序出场,用她们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向观众展示沏泡乌龙茶的全过程,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行云流水、点水流香……无不展示安溪茶文化的典雅和神韵,体现着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和和谐。 近日举行的“新华都杯”中国十佳茶艺之星选拔赛决赛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位女子在古乐声中曼妙地走上舞台,点火、执盏、把杯,为观众表演红茶茶艺、绿茶茶艺和乌龙茶茶艺。

一抹茶香,茶香幽幽,曲悠悠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一抹茶香,茶香幽幽,曲悠悠》内容,感谢阅读!

喜欢喝茶,也许是一种习惯,一种对茶的独特感觉,那种平淡里有着穿透骨髓的香,独有的芳香贯穿到人的心扉。

在深夜里,就静静地沏一杯茶,看着透明的液体慢慢变成琥珀色,看着干枯蜷缩的叶子在水里缓缓的伸展,慢慢变得饱满平滑。

在寂静的夜晚,携着淡然的心境,听着月亮的絮语,闻着淡淡的茶香,发觉一个人的寂寞竟然是如此的美丽。风儿轻轻吹过,挟着一丝氲氤的气息,听一曲幽幽的古琴曲,心里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夜静,曲幽,茶淡,风轻,月明,人醉,心迷!美丽的夜晚,寂寞的心怀,风清月明,曲轻心静……

有那么一种淡雅,无论是淡淡的芬芳,还是丝丝的苦涩,都会让人心旷神怡。

当漂泊的步履厌倦了浮世的喧嚣,当沉迷的心境趋于繁华落尽之后的宁静,放下那些岁月中的风风雨雨,勾勒出那些无关风和月的心情,轻抚在心尖滑过。手里的茶凉了,窗外的风儿轻轻吹过,行云还在飘渺,月亮还在将光辉轻洒,音乐在心尖划过,拨动着心弦,也许这样的旋律就是结束的音符?

闭上双眼,淡品一口温热,仿佛置身于一处闲居雅室,手边是一位面蒙轻纱温婉优雅的女子,晶莹如玉的指尖在那架篆纹典雅的古筝上轻轻拨动,一曲《高山流水》缓缓的沁入心间,一缕淡淡的茶香犹如琴弦间流淌的曲调,茶香仿佛已掺杂在琴弦之中,如流水般缓缓流淌,如高山般静谧无音,那是琴的韵律,更是茶的韵律。

轻嗅一息茶香,又亦如漫步初夏雨后的竹林,阳光透过枝桠间隙撒下了一地的温暖,悠悠的萧笛从远处飘来,笛声触动着竹叶上的雨珠,箫声轻颤树枝,一曲《姑苏行》勾勒出雾霭依稀烟雨朦胧的江南竹园,悠扬着静谧与美好,那是萧笛的韵律,更是茶的韵律;淡咂一抹苦涩,却好似静立在一弯幽静的古巷,青石板透着丝丝的清凉,岁月的痕迹刻满两侧的围墙,洞箫和着皎洁的月光,不知是《碧涧流泉》的箫声还是月光的明亮,空灵了心扉,空灵了思想,那是箫的韵律,更是茶的韵律!

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在沉沉浮浮中,选择了清淡和超然,一种简单而优雅的生活态度。擎一盏清茶,任幽香冲去了浮尘,沉淀了思绪,心情,悠静才可长远。

关于本文《一抹茶香,茶香幽幽,曲悠悠》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灵与肉的接触方有这悠悠茶香


茶叶之灵来自于天地造化,经过匠人一双妙手炒制,这天地赋予的灵气变了成香气。”茶是吸天地日月精华,得雨露流浆,经过火的历练,最后方有这样的味道。

而炒茶,便是这或的历练中关键的一环。采摘的茶叶经过摊晾,仍然会保留有70%左右的水分,而炒茶这道工序正是为了使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发酵进程,同时保留下茶汁的精华。如果说产地、品种等构成了茶叶品级的“先天条件”,那么炒茶,则是决定茶叶品级高低的“后天因素”。行内人常说,一半看茶青,一半看炒功。

炒茶的第一步,是将炒锅烧至180摄氏度左右,再均匀撒入茶叶。用重火还是文火,要看茶叶自身,地势阴凉,茶叶需去除苦寒才能口味温厚,所以一开始要用重火。

“老叶轻杀,嫩叶老杀”,嫩叶中含水量较高,如果嫩杀,容易产生红梗红叶,炒好的芽叶易断碎;而老叶则相反,含水量少,叶质粗硬,不宜过分控水。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手捏叶软,稍有弹性,嗅之则草气消失,茶香显露,是为佳境。

炒好的茶叶远闻香气扑鼻,拿捏过后,更是手有余香,久久不散。如此的佳品,全凭杨明德的双手灵巧穿梭于滚烫光滑的铁锅炒制而成。根据火候不同,整个炒茶过程分为轻炒锅、复锅、回锅三道工序,总共持续一个多小时,让人不免担心炒茶人的双手能否扛得过铁锅里的高温。

也只有炒茶中的老师傅能够裸手熟练在这高温之中炒茶,也只有这灵与肉的接触才能炒出悠悠茶香。

大红袍工艺传茗香


尽管我国茶叶种类众多,但是在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却只有福建武夷山岩茶大红袍位列其中,可见其在我国茶产业中的地位之高。对于大红袍茶叶来说,地位高的表现之一就是其正品产量较低,非普通大众所能触及。因此,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大红袍最大的益处就是能够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爱茶之人能够喝到。

大红袍是武夷山岩茶的一个种类,源于明末,成名于清初,被誉为武夷岩茶之王,为历代贡品。其最早的母树已有360余年历史,至今只存6株。令人称奇的是,大红袍的母树长于九龙窠悬崖绝壁之上,只靠雨水与山泉浇灌,一般人只能观赏无法靠近。也许正是因为独特的生长方式,才成就了大红袍的独特魅力。

研究武夷山岩茶40余年的前武夷山岩茶研究所所长陈德华说,炒制技艺方面,武夷山岩茶的炒制技艺在乌龙茶中算是最精细的,而大红袍的炒制技艺又算是武夷山岩茶中最精细的。他透露,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等。每道工序都有非常严格的技术要求。比如,做青工序是由5次摇青组成的,而每次摇青在摇的次数、轻重上都有专门的标准。而在双炒双揉阶段,茶叶的火候完全由炒茶师傅凭经验来掌握,多一分,少一分,都无法达到正品大红袍的要求。

据陈德华介绍,大红袍的外形特征是外形紧瘦、色泽绿褐,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有红色镶边。而其品质最突出之处是经冲泡之后会有馥郁的兰花香气,香高而持久,且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据说,留存于世的6株大红袍母树,每年茶叶产量都不超过一公斤。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武夷山开始了对大红袍的无性繁殖培育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克隆出近2600多公顷的大红袍茶树,分布在武夷山市10个乡镇。陈德华特别提到,无性繁殖出的大红袍茶树都是一样的,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一代、二代之分。他认为,大红袍茶叶的炒制过程才是决定茶叶好坏的关键环节。

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武夷山岩茶的国家标准,其中对于大红袍茶叶的种植、炒制都有严格的要求。另外,武夷山市还为大红袍申请了地理标记,进一步对其进行保护。

关于大红袍最新的消息是,武夷山市将从今年开始,对6株大红袍母树实行停摘留养,实行特别保护和管理。武夷山茶叶管理委员会表示,大红袍母树是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些“活着的历史”,才作出了停摘留养的决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此次停摘也表明了武夷山市政府对无性繁殖出的大红袍茶树品质的信心。随着科技的进步,大红袍茶叶产量必然进一步增加,但只要能严格按照历史传统和国家标准来种植茶树,炒制茶叶,相信大红袍茶叶的“岩骨花香”会进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

绿茶飘香情满怀


日照人素喜饮茶,不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会手拿茶杯,或边走边喝,或找个清静的地方,三两成群,边饮茶边聊天,放松紧张的神经,感受生活的惬意和浪漫。沿海渔民尤甚,“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每天清晨,畅饮一顿,然后出海捕鱼,一天会觉得神清气爽,心情舒畅,是谓饮早茶。 日照茶素有“江北第一茶”的美誉,这是因为日照地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达213天,很适合茶叶的种植和生长。日照茶的种植历史很久远,据传,在日照市东港区城北10公里处的河山顶峰,有古茶树一株,因生于悬崖之上,高不可攀,无人敢登峰采摘,只能拾其落叶,或抛石击叶,才能得到几片。用开水冲饮,不仅可明目提神,而且可治腹痛,至今日照市的乡野间都有很多的野茶生存着。 日照茶的大规模种植是在解放后。1964年,日照在省委号召下从南方大力引进茶树,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饮茶需求,经过两年的实验,终于在本地栽培成功。茶树引种成功,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国家研究部门的重视。1967_1981年国家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先后派专家、教授、研究员等11批,17人次来县内实地考察,并指导开展以防冻害为课题的科学实验。1972年,全国六省(区)“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议在日照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新疆,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区)代表,计190人。会后,县内自产的第一代,第二代茶籽引种到北京密云县,辽宁和新疆等地.日照茶树引种成功,使茶叶在纬度上北移了5.5度,引起了国际友人和一些研究机关的关注。 目前,经过30年的培育,日照绿茶无论是产量还是知名度,都在江北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全市茶叶种植已发展到12万亩,其面积,产量均占山东省的70%。 日照茶的炒制工艺也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研制和实践。1968年开始,在制茶中,他们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派5批21人次,去安徽、浙江取经。后拜技术骨干,能者为师,举办技术培训班,为社、队培训350名制茶技术员。开始,以手工炒制为主,后机械炒为主。1974年,省商业厅投资50万元在县城西效建日照茶厂,专门负责收购,精制茶叶。1975年,从安徽,浙江和广州等地引进珠兰,苿莉,玉兰,学习窨制日照茶,到70年代未,日照能生产的茶叶品种,有炒青,烘青两大类,还创制了雪青,冰绿,大云,苿莉,珠兰,玉兰等有地方特色的名茶,中国茶叶研究所对日照茶品质特点的评语是:叶片肥厚,肉质很好,具有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等特点。 长饮日照绿茶,可调节人体的血液粘稠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提神利尿、消食健胃、醒目解酒、抗癌抗辐射、减脂、美容护肤、降压护齿、延年益寿等功效。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茶叶含化合物达500种左右,这些成份有些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如氨基酸,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糖及矿物质元素等。茶多酚,脂多糖等成分对人体有保健和药用价值的成分。 现在,日照茶的种植技术和炒制工艺已经走上成熟,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全国小有名气,在山东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有江北第一绿茶之称。日照市东港区不仅是山东省唯一的“全省放心茶生产示范区”,同时还是“山东省6700公顷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有“南茶北引第一镇”之称的日照东港区巨峰镇。近几年来创造性地推广大棚绿茶种植技术和有机绿茶生产技术,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冬茶生产基地”和“有机茶生产基地”,并有千亩茶园获得了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茶证书。 同时,日照市顺应国内外茶叶市场的需要,改变传统的绿茶种植方式,积极推广和发展大棚绿茶种植绿茶和有机绿茶技术,实现四季产茶,填补了北方冬季无新茶的空白。全市大棚茶种植面积150公顷,年产大棚绿茶71吨,产值2415万元。从90年代始,日照市针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的实际,在以往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先后又研制开发出“雪青”、“浮来春”、“茗家春”、“北垛春”等多种在市场上叫得响,富有竞争力的新品种。 日照市北垛春茶厂生产的“北垛春”茶在全国首届“觉农杯”名优茶质量评比中获得金奖,并纳入浙江西湖龙井,安徽黄山毛峰等历史名茶的获奖行列,也是山东省所有参评茶样中唯一获得全奖的产品。在中国济南第二届国际茶博会上,100克“北垛春”极品茶拍卖价高达1、4万元,因此证明了“北方名茶贵如金”的事实。“北垛春”牌高档大棚茶,已被指定为北京“老舍茶馆”品茶用茶。“巨峰”茶被人民大会堂确认为特供茶,成为中国仅有的两家人民大会堂特供茶之一。 在此基础上日照市采取内引外联,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兴建起的各类茶叶加工流通企业200多家。这些茶叶加工企业都分别与茶农签订收购合同,统一采摘质量标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 日照茶从质量金牌到市场名牌,借过硬的绿茶质量,拓宽了广阔的市场空间。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东港区的茶叶龙头企业日照市茶叶贸易有限公司获得茶叶进出口的经营权。东港区也因此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唯一一家拥有茶叶进出口经营权的县(区)。如今,日照绿茶不仅畅销国内,而且享誉国外,受到外国友人的青睐,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日照多次举办茶叶博览会即中国日照茶文化旅游节,从而使日照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文化已在港城悄然兴起,饮茶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新时尚,人们已不把茶叶只作为饮用佳品,同时也当成与国内外客商交流和接触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馈赠亲朋,结识合作伙伴的上佳礼品,并在港城和国内外形成了强大的消费群体,为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深化茶文化的内涵和港城的开发、旅游业的兴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择水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


水是茶的载体,离开水,则茶之色、香、味、韵无从体现,明代有“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之说,因此自唐以来,择水就成为饮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论水、评水则一直都是爱茶人士的一个热门话题。此外,烹茶鉴水也是中国茶道的一大特色,因为水中不仅存载着茶的色香味韵,且蕴含了茶道的精神内涵、文化底蕴和高雅深沉的审美情趣,所以有“水为茶之母”之说。

水质的好坏对茶汤色泽、香气、滋味影响很大,古人对此亦早有体会。最早也是最经典地论及茶与水质关系的是茶圣陆羽,其后,宋徽宗在其茶著《大观茶论》中则将泡茶用水总结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总的来说,古人用水崇尚“清、轻、活、甘、洌”。

清:古人要求沏茶用水“澄之无垢、挠之不浊”。水不洁净则茶汤混浊,水质清洁无杂质、透明无色,方能显出茶之本色。

为了获取清洁的水,除注意选择水泉外,古人还创造了很多滤水、澄水、养水的方法。陆羽《茶经 四之器》中所列的茶具——漉水囊,就是饮茶煎水前用来过滤水中杂质的。此外,古人还常常在水坛里放入白石等物,一是认为能养水味,二是认为能澄清水中杂质。

轻:水质的“轻”是相对“重”而言,古人总结为:好水“质地轻,浮于上”,劣水“质地重,沉于下”。古人所说水之“轻、重”类似今人所说的“软水、硬水”。

采用软水泡茶,茶汤明亮,香味鲜爽,其色、香、味俱佳;而用硬水泡茶,则茶汤之色、香、味大减,茶汤发暗,滋味发涩,如果水质含有较大的碱性或含有铁质,茶汤会发黑,滋味苦涩,无法饮用。高档名茶如用硬水沏泡,茶味受损更重。

在天然水中,远离城市未受污染的雨水、雪水属于纯软水;泉水、溪水、江河水、井水等则大多同时具有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其硬度因地区不同有较大差异,一般我国南方地区的天然水硬度普遍低于北方地区,但并非绝对。人工处理水中,纯净水、蒸馏水、去离子水等属于纯软水,自来水也同时具有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因地区不同其软硬程度也不同。

低硬度的水更适宜沏茶,例如,虎跑泉水较龙井泉水更能体现狮峰龙井的品质特征,因为虎跑泉水的硬度较龙井泉低,矿物质含量相对龙井泉要低。但是否水质越纯就越适于冲泡茶叶呢?答案却是否定的。在用天然优质泉水、去离子水(与纯净水一样,同为人工纯软水)、雨水(天然纯软水)的比较实验中,发现最佳沏茶用水仍是含有少量矿物质元素的天然泉水,而不是纯度非常高的雨水或去离子水。

活:“活水”是对“死水”而言,要求水“有源有流”,不是静止水。煎茶的水要活,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就强调过,后人亦有深刻的认识,并常常赋之以诗文。苏东坡曾有《汲江煎茶》诗:

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赞曰:“此诗奇甚!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

甘:“甘”是指水含口中有甜美感,无咸苦感。水味有甘甜、苦涩之别,一般人均能体味。古人认为“味美者曰甘泉,气芬者曰香泉”,“泉惟甘香,故能养人”。明高濂《遵生八笺》亦说:“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故沏茶水质要求清凉甜美。

冽:“冽”则是指水含口中有清冷感。水的冷冽,也是煎茶用水所要讲究的。泉清而能冽,证明该泉系从地表之深层沁出,所以水质特好。论及水的冷冽,古人还首推“冰水”。晋代秦王嘉《拾遗记》中说:“蓬莱山冰水,饮者千岁也。”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4043.html

上一篇:韩国茶礼茶道--概述

下一篇:茶道小议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