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与美学

2019-11-13

中国是“美的哲学”,是一份深沉的思想积淀。自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奠基,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充分发展;由释、道、儒三教的理念吸收,到李贽、葛洪等大批思想家的推动,淡淡的茶汤已是中国哲学的美学表现之一。

中国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表现为四大理念: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哲学基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人文思考;涤除玄鉴、澄怀味象是审美诉求;道法自然、保合太和是美学的基本法则。四大支柱互相依存,共同构筑着美学大厦。

中国虚静空灵,美学境界深幽恬明。茶人的品茶审美过程其实是茶人修身养性的过程,是茶与心的对话,也是茶人的还璞归真,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是中国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是美的哲学,其表现形式也奇峰起。即人道,表现人的气质神韵美;对称照应,体现协调统一的整体美;阴阳动静,成为共艺变化的节奏美;调和对比,多样统一等,中的辩证思想包罗万象,俯拾皆是。

茶人们既创造美,也可欣赏美;与其说是欣赏茶艺,不如说是在感悟自己的人格和超越自我的情操风骨。精神审美的本质是对“道”的体验,物我同根,应目会心,随想妙得。物质审美有三品:目品其形,鼻品其香,口品其味。

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日本“美的宗教”。日本对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很大。首先是学习引进中国唐朝茶文化阶段,风靡日本;而后借鉴中国,融入禅宗思想和日本的艺术哲学,独创日本。

小编推荐

茶道美学


有句话叫作“不立文字,经外别传”。 从中逐渐发展而来的“WABI·寂(SABI)”也是如此,无法用语言来说明。 “WABI”原本是一个表达担忧·受难·扫兴·失意等心理状态的词,从时代上来看,在《万叶集》和稍晚的《古今和歌集》之前的年代,“WABI”一直用于表达这种负面的含义。然而,在安贫乐穷的隐者的生活中,一种极其质朴的审美意识诞生了。 西行法师(※1)有歌云:“姗姗迟不去,浮云欲遮月。遥望云边月,独怀怜月愁。”在这首和歌里,我们不难发现,结庐深草中的隐者,在清贫中体悟着一种升华了的美。 《新古今和歌集》里藤原定家(※2)有一首和歌曰:“四顾今何在,樱花与枫叶、海边破茅屋,独立秋暮里。”体现了一种寂寥清凉的朴素之美。 定家和西行的两首和歌,都是表现一种空无一物、隐藏在视觉背后的意象:在这种空无的意象中发现人生的价值。

时至今日,讴歌视觉背后的意象已不足为奇,而在当时人们只关心如何表现眼前世界的时代,西行和定家的美的发现,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而所谓的 “WABI”、“寂(SABI)”指的就是这种对视觉背后的意象的发现,在空无中发现美与价值的心灵境界。

西行法师的“WABI”的精神在心敬(※4)的有关连歌的论著和饭尾宗祗(※5)的具体的连歌创作中都得到了体现,而村田珠光(※3)则在中将其继承了下来,此后又经过武野绍鸥的继承发展――桃山时代,“WABI”已成为的核心思想;到了江户时代中期,俳句大师松尾芭蕉(※7)更是情钟于“WABI”,他在一首和歌中写到了枯木的森林(位于静冈市内的藁科川河的中间),正是充满了“WABI·寂(SABI)”的情趣和美。

注释:

※1 西行法师1118-1190平安时代末期、lian2仓时代初期著名的和歌作家。

※2 腾原定家1162-1241lian2仓时代末期的和歌作家,擅长写优雅·幽玄为特征的和歌。

※3 村田珠光1422-1502室町时代中期的大家,足利义政的导师。珠光把禅的精神导入,4帖半茶室的作法始于珠光。

※4 心敬1406-1475室町时代中期的和歌作家、连歌师,擅长论歌。

※5 饭尾宗祗 1421-1502室町时代中期的连歌师,使连歌在艺术上走向成熟。

※6 武野绍鸥1502-1555室町时代末期的大家。

※7 松尾芭蕉1644-1694江户时代中期的俳句大师,最近因其亲笔书写本《奥州小道》重见天日而倍受注目。芭蕉的名作之一, 《冬日》 (历遥途而斗笠破,……极尽闲寂潦倒人……)的主旋律正是“WABI”的精神。

茶的“美学”,到底是什么?什么是茶的“美学”?


在如今的茶圈子,很多人常常谈到“美学”二字,简单点理解,那就是关于美的学问。

喝茶、学茶,让我们的品味更好、气质更雅、内心更满、生活更美。茶之美,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茶的世界。

不过,在越来越崇尚“美”的时代,杯小茶想提醒茶友们,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表象,而是有内核的,由内而外渗透出来的。如果脱离了文化根基,美的大楼便会轰然倒地。

如果只是为了美而美,很容易流于表面。先把泡茶、品茶学明白了,茶叶科学和历史文化掌握了,再来谈论美也不迟。

茶艺之美

中国的茶艺,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是中日韩三国在泡茶行茶手法上不同的表现形式。

茶艺,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面,是表演性质的。在茶馆里,在舞台上,穿着华丽的服装,动作幅度大而夸张,有的动作花哨而多余,没有实际意义,折腾一圈下来,泡出来的茶也不好喝,舍本逐末。

所以,现在我们提倡以泡好一杯茶为目的的茶艺。泡茶的动作柔和、简洁、优美,人要定,心要静,动作平稳却不缓慢,淡定却不拖沓,最重要的是,泡出来的茶一定要好喝。

茶席之美

泡茶的茶席也讲究美。但千万不要忘记一个原则,美一定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的,否则茶席摆得再美,如果不方便泡茶,就不是一个成功的茶席。

虽然我们常说茶席设计,但初入茶门者应先学会基本的茶席布置,在长期泡茶中慢慢思考和理解哪个茶具该放哪个位置,再增添一点自己的设计。如果连泡茶的过程都不熟悉,就全凭自己的想象和感觉把茶席乱设计一通,这是万万不可的。

茶席设计,主要把握好桌旗、茶具材质、颜色、尺寸的搭配,以及茶具摆放的布局。

传统之美

茶,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世界的一个入口,藉由茶,很多人慢慢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越来越多的茶人也在不断学习新的东西,给自己增加一些技能。

琴棋书画诗酒茶,都是古代文人所热衷的雅事。多才多艺的人,茶席上的插花、香篆可以自己来做,有客人来了,还可以弹琴一曲或泼墨一幅助兴,真让人羡慕连连。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整个人怎么不会越来越美呢?

无论学什么,要记住慎始慎终,切勿三分钟热度。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更何况是让自己越来越美的传统文化,值得一学。

简论现代茶艺美学


[摘要说明]简论现代茶艺美学

现代茶艺美学是美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对现代茶艺的美学原理、美学法则、形成和发展、茶艺的美学特征、审美情趣和审美取向、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等等,进行探索和研究,揭示茶艺美的本质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对于我们学习茶艺的人士而言,学一点茶艺美学是大有稗益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对茶艺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审美经验、鉴别能力、美学素质,和提升茶艺的美学思想。也有利于增强美感、或美学理想,是十分必要的。

简而言之,现代茶艺美学是研究饮茶的技艺(茶的艺术和茶的技术产品)的美学。本文就现代茶艺美学作一简述。

一、现代茶艺美学的美学特征。

现代茶艺美学具有显著的东方美学特征。那么,东方美学具有哪些特征呢?东方美学以审美意识的表现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它表现为艺术和技术的欣赏、创造。是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的密切结合。东方美学,是艺术的美学、技术的美学、也是文物的美学、民族文化的美学。它把东方的审美意识、美感、审美观念看作美学。中国人的审美型,可以分为错采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这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也是现代茶艺美的真实的写照。

现代茶艺美学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艺”一词,虽是现代一新名词,但它是基于中国传统的饮茶艺术。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精髓,中国美学的民族特征。与日本的、韩国的茶礼,无论在审美文化还是审美意识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由于对审美价值的不同,审美感、审美观念的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美学现象。因此,现代茶艺美学是中国美学的体现。

现代茶艺美学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形成的民族审美意识,审美文化为其连续体。以文物和艺术为依据,可与审美理论相印证。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意识和文化也会有所变化。就现代茶艺而言,虽与传统茶艺是同个连续体,是传统茶艺的传承。在饮茶的艺术和技术产品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有显著区别的。质言之,现代茶艺是在传统茶艺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茶艺。是按照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表现出来的,是传统茶文化和茶艺的继承和发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现代茶艺美学的美学范畴。

现代茶艺美学主要审美范畴和美学范畴,从传统美学至近现代西方学思想中,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审美客体——客观的范畴。包括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和技术之美。现代茶艺美学中的自然之美,是指风景、山水等。茶树生长在高山云雾间,采茶女在茶林间采茶的情景,令人心旷神怡,为茶艺美增添了无限遐想。生活之美,指茶艺的审美功能,修身养心,陶冶情操和以茶会友,休闲娱乐,等等。艺术之美则是指茶的冲泡技艺,以及相关的茶的艺术,诸如,茶、具、水、景物,等等。技术之美是指物化的产品,茶的“色”、“香”、“味”、“形”之美,等等。

二是审美主体——主观的范畴。主要表现于审美心理:包括审美经验、审美感、审美直觉、审美表象、审美知觉、审美情感、审美判断,等等。现代茶艺以人为本,故现代茶艺美学也是研究人的审美心理的美 学。

三是审美活动——主客统一的范畴。包括审美价值、艺术创造、艺术风格、艺术形象、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流派、美的设计,等等。审美活动是衡量审。

美效果的唯一标准。探讨现代茶艺美学的一般审美范畴——美和审美感,由于操作(演示)者或欣赏者的审美直觉和审美经验的不同,可采取三种不同的方法:从审美客体探讨美的本质;从审美主体探讨美的本质;从审美关系探讨美的范畴。

三、现代茶艺美学的美学特性。

审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来使用,是近代美学的成果。

现代茶艺美学的审美,具有群体性、功利性,同时也具有共通性和超功利性。群体性也因群体的层次不同而审美感情不同。审美意识的功利性,是指审美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审美对象或审美方法所发挥的效能。由于审美的多样性和多层性则具有多种的审美价值,因而具有审美的共通性。诸如商品能符合人们多样性和多层性的审美要求,就会为大众所好。茶艺也如此。审美的超功利性,表现为它自身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形式意味,如山水诗和山水花鸟画等。在茶艺中也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实用美、功能美是审美功利意识的主要表现。

现代茶艺美学也可以概括成感性的艺术,直观的美学;又有超感性艺术,超直观的意味。诸如,茶艺中的审美思想:“真、善、美”,“意境”等。审美感、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范畴、审美理想和审美理论,是审美意象与审美结构的整体,是审美文化和审美理论的结合体。因此,对现代茶艺美学的研究具有深层的意义,有利于促进现代茶艺的提高和发展。同时,基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茶艺,富含民族文化底蕴,有显明的民族特性,在改革开放中又具开放性。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在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民族审美意识必将走向世界意识。茶艺美学中的民族审美意识已向世界意识接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文化和现代茶艺也越来越引起西方人士的关注。在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中,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兼并、互补,中国文化和现代茶艺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同时,也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促进现代茶艺的繁荣和发展。并不断走向世界,将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一块绚丽多彩的瑰宝。

四、现代茶艺美学的核心和灵魂。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学已成为跨文化研究的一项模糊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活科学、人体科学及文学艺术等,都把美学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科学分支。这种趋势说明美学的重要。现代茶艺美学也越来越 J起人们的重视,也有不少文章见之于报端。但与茶相关的学术研究相比,还远远不足。系统性研究则更少。

数十年来,本人在暇日之余,热衷于茶事,且对茶文化、茶艺研究也情于独钟。偶有所得,或有新意,撰文以示。有好事者和之,则自得其乐。在研究中发现:美学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在茶文化、茶艺中也处处闪耀着光芒。进而对茶文化、茶艺中的美学现象深入研究,倍觉重要,个中的种种问题则迎刃而解。在此不妨略举一二:

欣赏、创造(创新),是美学的核心和灵魂。没有欣赏价值,也就失去美学的光环;没有创造(创新)就会失去美的魅力。现代茶艺兴于中国台湾,盛行于中国大陆,主要是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向,和具有欣赏价值;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茶艺的传承和创新。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对此迷惑不解者,即可释疑。又如,现代茶艺如何在今后繁荣和发展?我们只要在“欣赏”和“创造(创新)”上下功夫即可。只要不断提高茶艺的欣赏性和创造(创新)力,就能更好地适应审美多样性和多层性的需要。必将获取长足的发展,迎来新的美好前景。

再如,对“茶艺”、“”二词,国人看法各异。在美学中,“艺”与“道”均属美学基本范畴。道,原为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意指规律、原理、准则等。成为美学范畴时,意指美的规律、美的根源、美的本体、美的表现等。儒家学派强调“道”与“艺”的辨证关系,主张以“艺”观“道”。孔子把艺术创造与作为人的最高道德理想“道”联系在一起。同时,“道”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内容也各不相同。由此可见,“艺”与“道”在现代茶艺美学的审美范畴中有其共通性,均可归入现代茶艺美学中加以研究,等等。

五、现代茶艺美学的学术研究。

美学与多种学科相联,通过跨文化研究,显现其共通性。诸如,美学文化学是美学与文化学的结合体,美学艺术学是美学与艺术学的结合体,美学社会学是美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体,等等。现代茶艺美学与社会心理学、社会美学、艺术学、创造学、自然科学、哲学等也紧密相连,内容十分广泛,大有研究之必要。若在现代茶艺教学中增加“现代茶艺美学”内容,必将有利于提高“茶艺师”及茶艺教学的水准,促进现代茶艺的发展。

由于篇幅有限,简论不容过长,文中仅对现代茶艺美学中的一些主要理论和学说,作一精要的论述,以引起有关人士和茶艺教学工作者重视和关注。现代茶艺美学中还有许多审美范畴,诸如,中国人美感的特殊形态,追求“艺境”、“意境”、“境界”的审美心理,“天人合一”的审美哲学,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审美观的异同性、共通性等等,只能在此略表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890.html

上一篇:茶各有道

下一篇:饮 茶 悟 道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