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徽州茶道

2019-11-13

徽州 徽州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近年来黄山市有关部门把古代饮茶的礼规编成一套程序,进行“表演”,深得游客的青睐。这种表演由四个或八个姑娘进行,大致分以下几道程序:

⑴静气,即排除杂念,静下心来,营造一种安祥的气氛;

⑵烹汤,即取泉水(或河水烧沸,烹器一般用瓦器、锡壶,要洁净无异味,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

⑶焚香,敬茶圣陆羽;

⑷涤器,洗涤茶盏,茶盏要用白瓷,洁净无瑕,洗后用干布擦干;

⑸烫盏,用开水烫一遍茶盏,以荡祛寒气;

⑹赏茶,察茶色,观茶形,闻茶香;

⑺投茶,用三指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盏中,一般每盏以3-5克为宜;

⑻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而后将头汤倒去,使茶叶湿润涨发;

⑼注汤,用三沸水,提壶急水下冲,但茶汤要均匀,水至七分,加盖少顷;

⑽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会友;⑾闻香,约三分钟,将盖轻轻揭开一缝,使香气溢出,沁人心脾;

⑿观色,绿茶以青翠为胜,观之汤清叶绿为上品,浑黄者次之;

⒀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始得茶之真味。以上“”既可配乐表演,亦可亲身试验,必定会从中得到乐趣,以益身心健康。

精选阅读

传统茶文化之——徽州世守其业的茶商


徽商,即徽州商人,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支商人队伍。在古代的商贸活动中,中国商人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他们在经商的过程中讲求诚信,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

丰富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后开始慢慢扩展到茶叶、盐等。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

徽州山区盛产名茶,尤以休歙所产的松罗茶最受消费者的欢迎。宋元以来,徽就已开展以茶易米的活动,以补当地粮食的不足。明清时期,徽州茶叶的销售大增。于是茶叶贸易遂成徽商经营的“巨业”,徽人中也出现了不少“世守其业”的专业茶商。

歙人许承尧的先世早在明朝正统年间,就已远赴居庸关从事贩茶活动了。此后徽州茶商在北方日趋活跃。清朝乾隆时,徽人在北京开设的茶行7家,茶商字号166家,小茶店达数千家。在汉口、九江、苏州、上海等长江流域的城市中,几乎到处都有徽州茶商的活动。浙江乌青镇的茶叶店几乎全是徽商开设的。为了扩大货源,徽商底盘在外省他乡采购茶叶。清朝在江西发放茶引,征收茶课的事务大部分都交由徽商办理。

明清时期继续推行“以茶治边”的政策。为了严格管制四川、陕西、甘肃等地茶叶的产、运、销,官府实行招商中茶之法:或令人向边塞交纳银米而酬给茶引,或令人运茶至茶马司,以一部分纳官,另一部分归商人自卖。徽商在这种中茶活动中也十分活跃。明末歙人汪伯龄就曾贷资入蜀“榷茶雅州(今四川雅安)”,不久成了大富商。他家“坐客日集百余曹,四座常满。推牛结客以为常”。清朝康熙时,歙人李遴入川贩茶,后来成茶商首领,众商纳课办引都由他统一办理。

明清时期,茶叶还是一种重要的出口货物。广州外商采购最多的就是福建武夷山茶和徽州松罗茶。相传徽州茶叶向为广州行商所轻视。清朝嘉道时,广州人张殿铨曾同徽浙茶商交往其密,建议他们改进制茶技术。后来殿铨在广州城西十三行街开设隆记茶行,专收皖南绿茶,果然受到外商欢迎。从此,皖南绿茶畅销海外,殿铨本人也成了百万富翁。随着徽州茶叶外销量的增加,徽人贩茶入粤者也越来越多。道光二年(1822),广州发生一场火灾,许多徽商的茶叶化为灰烬。婺源茶商詹世鸾为了资助受灾者还乡的路费,总计用银不下万两。长期以来,徽商都是经由江西内地投茶入粤的,由于茶叶外销量增加,这条运输路线既费时又费力,于是许多“闽、浙商人”乃改由海道贩运茶叶。清政府为防止商人“夹带货物私卖”,乃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下令,禁止“出洋贩运”。这条法令表明,当时由海道运茶的徽商已经大有人在了。

日本茶道 - 茶道具


煮水

炉:位于地板里的火炉,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风炉: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炉,功能与炉相同;用于五月至十月之间气温较高的季节。

柄杓:竹制的水杓,用来取出釜中的热水;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盖置:用来放置釜盖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属、陶瓷、竹等各种材质;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盖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备用水的储水器皿,有盖。

建水:废水的储水器皿。

茶罐

枣: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浓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来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从茶罐(枣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饮茶所用的器皿。

乐茶碗:以乐烧(手捏成型低温烧制)制成的茶碗。

茶筅:圆筒竹刷,乃是将竹切成细刷状所制成。

茶室

为了所建的建筑。大小以四叠(塌塌米)半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称做“广间”,小于四叠半者称作“小间”。

水屋:位于茶室旁的空间,用来准备及清洗具。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780.html

上一篇:从来佳茗似佳人--国茶之道

下一篇:城市茶道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