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尺蠖暴发原因和无公害防治

2019-11-13

茶尺蠖又名拱拱虫、量寸虫、吊丝虫,属鳞翅目尺蠖蛾科。该虫在莲都区主要分布在碧湖、丽新等茶区,是一种暴食性害虫。防治不及时,往往造成夏、秋茶产量严重减少,并导致树势衰退,严重影响茶叶生产。前几年每年都有发生,但危害不大。2007年8月该虫在丽新乡黄岭上茶园大面积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季茶叶产量,而且致树势衰退,耐寒力差,易受冻害,影响次年茶叶生产。

1、发生情况

2007年8月19日在丽新乡黄岭上茶园发现少量幼虫,7天后茶园遭较大面积危害,茶树绿叶和嫩枝全部被吃光,受害茶园的大部分茶树只留下叶片主脉,形如火烧,无茶可采。

2、习性和危害特点

2.1生活习性

茶尺蠖大部分以蛹在茶树根际表土中越冬,少数以幼虫在茶丛中越冬。越冬蛹大部分处于滞育状态,抗逆力强,死亡率低;其越冬后羽化率的高低,受土壤湿度影响大。

在浙江年发生6-7代,第1、2代有明显的“发虫中心”现象,第3代后世代重叠,第4代发生量大,为全年危害最重的一代。若入秋环境条件适宜(温度、食料、防治不及时),第6代茶尺蠖发生量大,秋茶损失严重;若入冬气温在20℃以上,则可能发生7代。茶尺蠖幼虫孵出后,在茶蓬面上形成明显的发生中心,幼虫吐丝下垂随风扩散为害,1-2龄幼虫多在叶面上危害,4龄或5龄进入暴食期。

2.2危害特点

凡是茶树长势好、茶园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结构疏松、保水性能好的,一般虫口量多,密度大,受害也较重;避风向阳的茶园发生较早,受害也较重;平坦、坡地茶园比山地茶园发生重;丘陵茶园比高山茶园发生重。

3、暴发原因

3.1气候因素

由于2006年暖冬天气,茶尺蠖越冬虫量较大、成熟度较高、越冬存活率较高。为茶尺蠖的暴发提供了充足的种群数量。

3.2食料因素

由于新辟茶园的增多,茶园施肥、管理的改善和采摘制度的改变等新情况的出现,夏秋茶留养过多;为茶尺蠖的暴发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3.3防治不及时

由于历年来发生不整齐、规模小,不构成灾害,从而未引起生产上的重视。同时由于对茶尺蠖发生特点和防治适期缺乏了解,当茶尺蠖进入了高龄暴食期,才引起重视,防治时已经进入了高龄暴食期,造成损失隆重,控制难度增大。

4、无公害防治

4.1加强预测预报

针对茶尺蠖的发生特点,必须加强虫情监测,及时掌握虫害的发生动态,做好害虫信息的传递工作,准确发布害虫趋势预报,为虫灾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便于茶农根据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4.2及时采摘和深耕

茶尺蠖幼虫主要取食茶树嫩叶,及时采摘鲜叶可带走部分幼虫,减少危害。结合秋、冬季深挖施肥,可将茶尺蠖在茶树根际表土内的蛹深埋土中,使之不能出土羽化,降低危害。

4.3诱杀

茶尺蠖成虫有趋光性,利用成虫有趋光性,可以用频振式杀虫灯在发蛾期进行诱杀成虫,以减少产卵量。还可运用迷向法干扰交配,即在茶园释放大量性外激素,破坏雌雄成虫之间的正常信息联系,使雄虫失去寻找雌虫的定向能力而不能进行交尾,从而降低幼虫发生率。

4.4人工捕杀

根据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可在傍晚或天明前打落承接,予以消灭。

4.5喷施病毒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尺蠖幼虫有很强的感病率,全年以第1、5、6代致病率最高,每亩用量150亿-700亿个多角体,施药时期掌握在1、2龄幼虫期。

4.6保护利用天敌

茶尺蠖的天敌有寄生蝇、寄生蜂、蜘蛛、草蛉和蚂蚁。茶园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以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

4.7药剂防治

该虫1、2代发生较整齐,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生产上消灭3代前的茶尺蠖,对控制全年为害作用重要。农药防治应严格按照防治指标操作,成龄投产茶园的防治指标为每亩幼虫量4500头或海米长茶行为10头时,该茶园就需进行喷药防治。施药适期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全面施药的重点代是第4代,其次是第3、5代,第1、2代提倡挑治。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药剂可选用2.5%三氟氯氰菊酯,每亩用药20-25mL,安全间隔期5天;2.5%溴氰菊酯,每亩用药20-25mL,安全间隔期5天。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树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茶树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是指按照无公害茶叶生产准则,对茶树病虫害采用综合治理,使它不但防治经济、有效,而且茶叶中农残量根据企业(茶场、茶厂)所经销产品的要求,经检测符合国际或国内食品卫生检测标准,其最终产品有三个等级标准,即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

一、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生态调控

1、冬季清园:从12月至翌年2月,全面清除茶树病虫枝、叶,集中烧毁。

2、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对病虫草害少的茶园或陂面衽减耕或免耕,配合使用克无踪,以防止水土流失。在茶园实施平衡施肥。一年在2月中下旬、5月上旬、6月下旬、8月下旬施3~4次肥,以施复合肥、茶叶专用有机肥为主,防止偏施氮肥。

3、茶树修剪:根据茶园中茶树的树龄、长势分别进行轻、重修剪和台刈,喷波尔多液防治苔藓,对个别覆盖度大茶园,进行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间隙,减少病虫发生。

4、适时采摘:做到采留结合,量质兼顾,适时采摘,减轻假眼小绿叶蝉、茶蚜、茶叶螨的发生。

二、开展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

1、8月25~30日在秋茶采前,茶叶螨大量增长期,释放一批天敌胡瓜绥螨。

2、大量推广应用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

3、 严禁喷有机磷等高剧毒农药,以保护天敌资源。

三、实行科学用药

1、合理选用农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茶小绿叶蝉:一年发生11~12代,全年均有发生,发生高峰期为6~7月和9~10月,为害幼芽,形成枯焦。当百叶虫口5~8头时,亩用25%阿克泰3~6克加2.5%功夫30~40毫升兑水60公斤喷雾。

茶丽纹象甲:一年发生1代,成虫发生期从4月下旬~7月,成虫发一高峰期为5~6月,主要以成虫咬食叶片,致使叶片边缘呈弧形缺刻。严重时全园残叶秃脉,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亩用5%锐劲特30~40毫升,加水60公斤喷雾。

茶黑刺粉虱:一年发生4~5代,发生期从4~10月,该虫主要以幼虫在茶树中下部叶背,固定吸汁为害,并排泄“蜜露”,诱发煤烟病发生,致使被害枝时发黑,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防治方法同茶小绿叶蝉。

茶毛虫、茶尺蠖:发生期从4~10月,幼虫发生为害高峰期为春秋两季。建议使用功夫、苦参碱、天王星等。

茶叶螨:一年发生10代,主要以成、若螨吸食成叶及嫩叶汁液,致使被害叶片呈黄绿色,叶正面主脉变红褐色,失去光泽,叶背出现褐色细斑纹,芽叶萎缩。可使用螨代治、功夫等。

茶天牛、吉丁虫:一年发生1代,4~6月为成虫发生期,5月为高峰期,用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对茶茎、杆喷雾。

茶白星病:又称点星病,主要为害嫩叶、嫩芽、嫩茎及叶柄,以嫩叶为主,治疗性药可选用世高,保护性药剂可选用代森锰锌。

茶赤星病、茶炭疽病、茶饼病、茶云纹叶枯病:防治方法同茶白星病。

2、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准则。提倡尽量少用农药和轮换使用农药,绝大多数农药在每季最多使用次数一般为1次。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按现行茶园中适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其安全间隔期一般要7~10天以上,有的要14天。

3、提高农药使用技术。(1)正确掌握用药量和药液浓度。一般在树冠大、高山、阴天、气温低、虫龄大或病情重的茶园应适当增大浓度,反之则小些。(2)合理选用施用方法。目前喷雾的方法有常量喷雾、低容量喷雾和超低量喷雾。前两种较常用。每亩用水量分别为50~75升和7~5升。(3)注意用药的均匀周到。叶蝉、螨类、黑刺粉虱均在茶树叶背为害,喷药时务必喷湿叶背。

4、适期用药。根据病虫发生情况确定病虫防治适期,如防治茶小绿叶蝉应掌握在若虫盛期,茶毛虫、茶毒蛾宜在3龄幼虫期前,蚧类、黑刺粉虱应在卵孵化高峰期用药,病害要在发病初期用药。

无公害茶园主要病虫防治技术


无公害茶园主要病虫防治技术

[关键词] 茶树 病虫害 防治

茶叶是农业的一大支柱,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又是我国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茶叶品质和农药残留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茶叶是人们的健康饮品,如人们长期饮用劣质和农药残留超标的茶叶,不仅对健康不利,且易发生各种疾病甚至癌症,所以抓好无公害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应大力提倡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到经常检查茶树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以早防、早治,把病虫害控制在防治指标之下。

在药剂防治上,首先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其次才选择高效、低毒与易降解、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并在收获安全期前使用,保证药物有足够的时间降解,才能达到无公害茶叶的卫生标准。茶园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如滴滴涕、杀虫脒、甲胺磷、甲基1605、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久效磷、氧化乐果、呋喃丹、五氯酚钠、毒杀芬、来福灵、甲氰菊酯、哒螨灵、乙酰甲胺磷等农药。 在茶园施肥上应推广使用生物肥料、农家肥,减少化肥使用量,要求每年冬季进行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并客土10—15厘米,生产季节适当喷施果大生、氨基酸、百施利等有机营养液,使茶树生机旺盛,提高抗病虫能力。

无公害茶园主要病虫防治

(一) 茶树害虫:

吸汁害虫:茶小绿叶蝉、茶蚧壳虫、茶黑刺粉虱、茶螨、茶蚜。咬食芽叶害虫:茶毛虫、茶尺蠖、茶衰蛾、茶蟓甲、茶卷叶蛾。

钻蛀性害虫:茶枝镰蛾、茶天牛。

1、茶小绿叶蝉:又名浮尘子、跳跳虫,以刺吸性口器刺入嫩梢组织,吸取汁液,使新梢生长受阻、叶脉变红,芽叶萎缩枯焦,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一年发生9—13代,全年以夏茶为害最重,暑秋茶次之,春茶较轻。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必须在冬季至早春这段时间内清除园内杂草,枯枝落叶进行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虫源,在化学药剂的选择上须具备触杀性强,内吸性好的农药,如5%茶虫绝杀1000倍(收获安全期10天,以下简称几天)或2.5%绿色通无公害茶园的病虫草害防治

无公害茶园的病虫草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茶园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生物、物理防治技术措施控制病虫害,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农业防治上,应选用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冬季深耕,灭除杂草,清除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虫口;春季剪除枯枝和病虫害枝叶;人工捕捉群集的幼虫和卵块。在生物防治上,要保护茶园天敌,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控制、消灭病虫害;利用异性进行诱杀。在物理防治上,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方法。无公害茶园应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限制使用低毒、低污染和低残留农药,提倡使用植物源和生物源农药。茶园化学农药应严格按规定的推荐药剂及安全使用标准施用,用药后按照施药后的安全间隔期采收茶叶。

杂草防治一是适时修剪,促进分枝生长,扩大树冠封行,抑制杂草发生;将修剪下来的枝叶覆盖在茶行内。二是结合中耕施肥除草,每逢雨后及时浅耕(不翻土);秋季除结合耕锄施肥除草外,应视草情防除多年生宿根杂草;未封行的茶园,可用无毒的黑色塑膜覆盖在茶行内,抑制杂草生长。三是利用真菌、细菌、病毒、昆虫、家禽、线虫进行生物除草;根据当地条件,充分保护和利用当地的自然天敌。

无公害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


九江市庐山区是庐山云雾茶主产地,近几年相继建立了几个无公害茶园,茶园按照无公害标准进行生产管理。现将有关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

一、加强农业防治,优化生态环境

1、选育抗性品种:选品种时,除考虑其产品质量水平,茶类适应性外,还应考虑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的抗性程度。如庐山云雾茶区选用的品种是:龙井43、上梅州、庐山群体种等,其品质好,产量高,抗病虫性强。

2、合理修剪和台刈:修剪和台刈对许多茶树病虫害有抑制作用。修剪分为轻修剪、深修剪和重修剪,其修剪深度分别是3~5厘米,10~15厘米和离地面40厘米。轻修剪可以把茶蚜、茶梢蛾、茶叶蝉和茶橙瘿螨等栖集于茶冠表面的害虫剪去,每年可在早春惊蛰前后进行。深修剪和重修剪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茶毛虫、茶尺蠖及长白蚧、龟甲蚧等为害严重的茶园,要及时采取深剪和重剪,甚至进行台刈彻底防治,剪下的枝条要及时清出茶园,集中销毁。

3、施肥、深耕相结合:茶园施用基肥与中耕深耕同时进行。每年9~10月在茶行间深耕30厘米,根系培土5~7厘米,同时施用经过充分熟化的有机肥。深耕可以将表土和落叶层中越冬害虫、病原菌深埋入土而死亡。

另外,及时采摘,抗旱保湿,疏枝清园等农业措施,也可以减少茶园的病虫发生。

二、应用物理防治,降低害虫密度

1、灯光诱杀法。茶园害虫趋光性较强的种类 有:茶尺蠖、茶毛虫、茶刺蛾和茶叶斑蛾等。灯光引诱效果最好的是东方红电子灭蛾灯、佳多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其次是日光灯和白炽灯。每年在害虫发生期,东方红杀虫灯每50~60亩装一盏,20~30瓦的黑光灯每10亩装一盏进行诱杀,根据诱杀的害虫种类、数量进行测报和分析。

2、嗜色诱杀法。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偏嗜性进行诱杀,如茶尺蠖初孵幼虫对黄色、茶蚜对黄绿色、茶黄蓟马对黄色和绿色、茶假小眼小绿叶蝉成虫对琥珀色都有趋性。可以在茶园行中安装害虫喜爱颜色的纸片,每天及时收集纸上的害虫集中杀灭,或在纸片上涂上触杀作用的农药。

3、人工捕杀法。人工捕杀是传统的捕杀方法,利用害虫的栖息场所或特殊习性进行捕杀。如茶毛虫以卵成堆产在茶树叶背越冬,可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摘除叶背越冬卵块,其幼虫1~2龄群集在叶片背面,被害状明显极易发现,可以将带虫的枝叶剪下,就地踩死。又如蓑蛾类常有为害中心,被害状明显,可在冬季或早春结合茶园管理,随手摘除虫囊。

昆虫习性还有很多有待开发和利用,如昆虫性激素的利用。

三、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资源

1、以益虫治害虫。如:绒茧蜂防治茶尺蠖和茶细蛾、黑卵蜂防治茶毛虫、红点唇瓢虫防治长白蚧以及异色瓢虫防治茶蚜等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2、以有益微生物治害虫。常见的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茶尺蠖、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应用广泛。

四、限制化学防治,实现无公害生产

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无公害茶叶类型来确定化学防治方法。

1、绿色食品A级的茶园。防治病虫草害时,应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来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同时,限制使用化学农药。使用农药要做到:①合理选用农药;②安全使用农药;③提高农药使用技术。禁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农业部明文规定禁用的农药品种,如甲胺磷、三氯杀螨醇等。

2、绿色食品AA级(有机茶或出口茶)茶园。在此茶园生产过程中,严格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生长调节剂和助剂。只允许有限制地使用一些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常见植物源农药有鱼藤酮、楝素、烟碱;微生物源农药有多氧霉素、苏云金杆菌、茶尺蠖、茶毛虫NPV病毒制剂;矿物源农药有硫酸铜、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等。

无公害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二)


(一)茶树害虫: 吸汁害虫:茶小绿叶蝉、茶蚧壳虫、茶黑刺粉虱、茶螨、茶蚜。 咬食芽叶害虫:茶毛虫、茶尺蠖、茶衰蛾、茶蟓甲、茶卷叶蛾。 钻蛀性害虫:茶枝镰蛾、茶天牛。 1、茶小绿叶蝉:又名浮尘子、跳跳虫,以刺吸性口器刺入嫩梢组织,吸取汁液,使新梢生长受阻、叶脉变红,芽叶萎缩枯焦,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一年发生9—13代,全年以夏茶为害最重,暑秋茶次之,春茶较轻。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必须在冬季至早春这段时间内清除园内杂草,枯枝落叶进行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虫源,在化学药剂的选择上须具备触杀性强,内吸性好的农药,如5%茶虫绝杀1000倍(收获安全期10天,以下简称几天)或2.5%绿色通1500倍(12天)或90%敌百虫粉600倍(7天),加果大生1500倍进行均匀喷雾,包括周围杂等。 2、茶蚧壳虫:包括长白蚧、椭园蚧、蛇眼蚧、红蜡蚧、龟蜡蚧、角蜡蚧。蚧壳虫一般虫体小,虫体外覆盖着一层灰色,褐色或白色蜡质层,以雌成虫或若虫吸食茶树汁液,致使芽叶瘦小,叶片稀少,严重时茶树枯死,药剂选择须含有溶蜡剂和高渗透剂的农药,如22%虫多杀1000倍(15天),90%机油150倍(15天),冬季用天蚧1号(龙泉松酯)100—150倍进行喷雾。 3、茶黑刺粉虱,成虫灰白色,体小约1毫米,幼虫椭园形,扁平,淡黄色,后转黑色,体背有刚毛,以幼虫定点于叶背吸取叶片汁液,分泌物能大量诱发煤烟病的发生,使树势衰退,芽梢停止萌发,茶叶严重减产。药剂选择:22%虫多杀1000倍(15天),10%吡虫啉1500倍(12天)。 4、茶螨:茶螨包括茶红蜘蛛、茶橙瘿螨、茶黄螨。茶螨主要为害是吸取茶树叶片汁液,使叶片失去光泽,嫩叶主脉变红,叶背出现锈斑,芽叶萎缩,老叶变成暗红色,或古铜色,易引起茶树落叶。一年中以秋季干旱情况下为害最为严重,药剂选用20%四螨嗪1500倍(10天),73%克螨特2000倍(10天),非采茶季节可用45%石硫合剂200倍。 5、茶毛虫:又名茶棘子,幼虫有毒毛,人体皮肤触及,会红肿痛痒,幼虫体长2厘米左右,常群居成排列式,受惊时会吐丝下垂或迁移,也会举头左右摆动,口吐黄绿叶汁液,以幼虫咬食叶片,严重时连芽叶树皮、花和果实全都吃光,在我县山区一年发生3代,平原4代,山区春茶发生较为严重,药剂选择触杀、胃毒的农药,如5%茶虫绝杀1000倍(10天),11.5%虱蝉杀1000倍(12天),0.5%虫蛾毙治1000倍(5天)。 6、茶尺蠖:又名拱拱虫,量尺造桥虫,幼虫走起路来一步一拱,以幼虫咬食叶片,夏秋茶为害较重。幼虫体长2厘米,背上有倒“八”字黑斑,有胸足3对,腹足1对,防治药剂:0.5%虫蛾毙治1000倍(5天 ),11.5%虱蝉杀1000倍(12天)。 7、茶衰蛾:又名布袋虫,以幼虫咬食茶树叶片,幼虫以枯枝碎叶,吐丝织成黄绿色鳞片集成的斑点和条斑,腹面散生黄绿色鳞毛,年发生1代,多以老熟幼虫在茶丛树冠下土中越冬,3-4月越冬幼虫开始出土,6月盛发,成虫咬食茶树新梢叶片,自叶缘咬食,多呈半园型缺刻,甚至只留主脉。药剂选择触杀及胃毒性强的农药,如蝽净1000倍(10天)。 (二)茶树病害为害嫩叶芽叶:茶饼病,饼病,茶白星病,茶赤星病。为害老叶: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茶轮斑病茶褐色叶斑病。 为害枝干:茶苔鲜地衣病,茶膏药病。 为害根病:茶紫纹羽病,茶白绢病,茶根结线虫病。 1、茶饼病:病害发生多局限于嫩叶和新梢上,病斑大多分布于叶尖和叶缘,先出现淡黄色水浸状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颜色慢慢变深,成淡黄褐色,病斑在叶片正面表现向下凹陷,在叶背成馒头状凸起,似饼状,上生灰白色粉末,和健全部分明显。茶饼病在我县山区发生较多,平原茶区较少,一般在3—5月低温高湿的春茶期间发生严重。防治方法:冬季必须做好清园工作,人工摘除病叶,清除园内杂草和枯枝病叶集中烧毁,并用45%石硫合剂150倍或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喷雾,以减少越冬病源,早春茶芽萌动后可用70%托布津1000倍(10天)、50%多菌灵500倍(10天),进行喷雾。 2、茶云纹叶枯病:云叶枯病主要为害老叶,枝条和果实也可发病。在叶片上的病斑先在叶尖或叶缘发生,褐色,不规则形或半圆形,上生波浪的轮纹,形似云纹状,最后病斑中央组织枯死成灰白色,上生灰黑色扁平的小点沿轮纹排列,云纹叶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型病害,一般7—8月高温干旱后再遇连续雨后会出现发病高峰,若茶园处于较湿状态或遇寒,旱灾后也容易发病。防治方法,冬季做好清园、清除杂草,做好排水工作,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土中,喷洒45%石硫合剂150倍或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加以保护,以减少越冬病源,在发病季节或7—8月连续雨后可用70%代森锰锌500倍(10天),80%代森锌500倍(10天),进行喷雾。 3、茶苔藓地衣病:主要发生在阴湿的老茶园,是茶树枝干上的附生物,它乌黑茶树枝干,吸取汗液为害茶树生长,又有利于害虫潜伏过冬,树龄大的茶树,树皮粗糙,树势衰弱,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有利于苔藓和地衣的发生。防治方法:对老花树应及时刈更新,对一般茶树要加强管理,勤除杂草加强排水,合理施肥,适当喷施果大生,氨基酸,百施利等有机营养液,促使茶树生长健壮,在非采茶季节喷10—15倍石灰水或6—8%烧碱水,药效显著,亦无药害,也可喷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4、茶紫纹羽病:茶紫纹羽病是一种茶树根部病害,发病早期仅使细根腐烂,变成黑褐色或黄褐色,后逐渐蔓延至粗根,粗根腐烂后变成紫褐色,在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土壤有质含量高情况下发生严重,此病属于慢性病害,从咸染发病到死亡可达数年,所以初期地上部分表现不明显,公枝叶略呈黄绿色,到严重时表现枝叶枯萎,新梢很少萌发,进面引起茶树死亡。防治方法:应加强排水,清除病株,每亩用5斤五氯硝基苯拌细土撒施消毒。

无公害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九江市庐山区是庐山云雾茶主产地,近几年相继建立了几个无公害茶园,茶园按照无公害标准进行生产管理。现将有关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

一、加强农业防治,优化生态环境

1、选育抗性品种:选品种时,除考虑其产品质量水平,茶类适应性外,还应考虑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的抗性程度。如庐山云雾茶区选用的品种是:龙井43、上梅州、庐山群体种等,其品质好,产量高,抗病虫性强。

2、合理修剪和台刈:修剪和台刈对许多茶树病虫害有抑制作用。修剪分为轻修剪、深修剪和重修剪,其修剪深度分别是3~5厘米,10~15厘米和离地面40厘米。轻修剪可以把茶蚜、茶梢蛾、茶叶蝉和茶橙瘿螨等栖集于茶冠表面的害虫剪去,每年可在早春惊蛰前后进行。深修剪和重修剪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茶毛虫、茶尺蠖及长白蚧、龟甲蚧等为害严重的茶园,要及时采取深剪和重剪,甚至进行台刈彻底防治,剪下的枝条要及时清出茶园,集中销毁。

3、施肥、深耕相结合:茶园施用基肥与中耕深耕同时进行。每年9~10月在茶行间深耕30厘米,根系培土5~7厘米,同时施用经过充分熟化的有机肥。深耕可以将表土和落叶层中越冬害虫、病原菌深埋入土而死亡。

另外,及时采摘,抗旱保湿,疏枝清园等农业措施,也可以减少茶园的病虫发生。

二、应用物理防治,降低害虫密度

1、灯光诱杀法。茶园害虫趋光性较强的种类 有:茶尺蠖、茶毛虫、茶刺蛾和茶叶斑蛾等。灯光引诱效果最好的是东方红电子灭蛾灯、佳多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其次是日光灯和白炽灯。每年在害虫发生期,东方红杀虫灯每50~60亩装一盏,20~30瓦的黑光灯每10亩装一盏进行诱杀,根据诱杀的害虫种类、数量进行测报和分析。

2、嗜色诱杀法。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偏嗜性进行诱杀,如茶尺蠖初孵幼虫对黄色、茶蚜对黄绿色、茶黄蓟马对黄色和绿色、茶假小眼小绿叶蝉成虫对琥珀色都有趋性。可以在茶园行中安装害虫喜爱颜色的纸片,每天及时收集纸上的害虫集中杀灭,或在纸片上涂上触杀作用的农药。

3、人工捕杀法。人工捕杀是传统的捕杀方法,利用害虫的栖息场所或特殊习性进行捕杀。如茶毛虫以卵成堆产在茶树叶背越冬,可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摘除叶背越冬卵块,其幼虫1~2龄群集在叶片背面,被害状明显极易发现,可以将带虫的枝叶剪下,就地踩死。又如蓑蛾类常有为害中心,被害状明显,可在冬季或早春结合茶园管理,随手摘除虫囊。 昆虫习性还有很多有待开发和利用,如昆虫性激素的利用。

三、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资源

1、以益虫治害虫。如:绒茧蜂防治茶尺蠖和茶细蛾、黑卵蜂防治茶毛虫、红点唇瓢虫防治长白蚧以及异色瓢虫防治茶蚜等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2、以有益微生物治害虫。常见的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茶尺蠖、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应用广泛。

四、限制化学防治,实现无公害生产

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无公害茶叶类型来确定化学防治方法。

1、绿色食品A级的茶园。防治病虫草害时,应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来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同时,限制使用化学农药。使用农药要做到:①合理选用农药;②安全使用农药;③提高农药使用技术。禁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农业部明文规定禁用的农药品种,如甲胺磷、三氯杀螨醇等。

2、绿色食品AA级(有机茶或出口茶)茶园。在此茶园生产过程中,严格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生长调节剂和助剂。只允许有限制地使用一些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常见植物源农药有鱼藤酮、楝素、烟碱;微生物源农药有多氧霉素、苏云金杆菌、茶尺蠖、茶毛虫NPV病毒制剂;矿物源农药有硫酸铜、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等。

无公害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一)


茶叶是我县农业的一大支柱,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又是我国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茶叶品质和农药残留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茶叶是人们的健康饮品,如人们长期饮用劣质和农药残留超标的茶叶,不仅对健康不利,且易发生各种疾病甚至癌症,所以抓好无公害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是我县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无公害茶叶的标准 无公害茶是指这种茶叶中不含污染物质或含有少量污染物,但低于我国规定的允许标准,对消费者没有危害,符合食品安全的茶叶的总称。 国 家 无 公 害 茶 叶 的 卫 生 指 标 项 目 指标(≤mg/kg) 项 目 指标(≤mg/kg) 铅 5  溴氰菊酯5 铜 60 甲胺磷 0.1 六六六 0.2  乙酰甲胺磷 0.1 滴滴涕 0.2  乐果1 三氯杀螨醇 0.1  敌敌畏 0.1 氰戊菊酯0.1  杀螟硫磷0.5 联苯菊酯5  蝰硫磷 0.2 氯氰菊酯0.5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应大力提倡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到经常检查茶树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以早防、早治,把病虫害控制在防治指标之下。在药剂防治上,首先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其次才选择高效、低毒与易降解、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并在收获安全期前使用,保证药物有足够的时间降解,才能达到无公害茶叶的卫生标准。 茶园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如滴滴涕、杀虫脒、甲胺磷、甲基1605、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久效磷、氧化乐果、呋喃丹、五氯酚钠、毒杀芬、来福灵、甲氰菊酯、哒螨灵、乙酰甲胺磷等农药。 在茶园施肥上应推广使用生物肥料、农家肥,减少化肥使用量,要求每年冬季进行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并客土10—15厘米,生产季节适当喷施果大生、氨基酸、百施利等有机营养液,使茶树生机旺盛,提高抗病虫能力。

无公害茶叶生产中的病虫防治对策


我国茶园面积辽阔,东起台湾,南至海南,西自西藏自治区米村,北到山东荣成,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茶树病虫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茶树害虫超过400种,茶树病害100种以上,杂草30种以上。这些病、虫、杂草对茶叶生产构成一定的威胁。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的发展,保证了茶叶生产的优质丰产,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发展,对病虫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茶园病虫区系变化及其原因 1.1 病虫区系变化特点 半个世纪来,我国茶树病虫的区系变化趋势,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1)由体型大的害虫向体型小的害虫如蚜、螨、蚧、蓟马、叶蝉)方向演替; 2)由咀嚼式口器害虫向吸汁型害虫方向演替; 3)由发生代数少、繁殖率低的害虫向发生代数多、繁殖率高的害虫方向演替; 4)由栖集叶面、易于接触农药的害虫向栖息部位隐蔽如卷叶、潜叶、有蜡壳或介壳保护),不易接触农药的害虫方向演替。 茶树病害的种类变化不如茶树害虫那样明显。  

1.2 区系演替的原因分析 1)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每种生物对其周围环境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但也具有某种程度的可塑性,因此,可以在新的地区定居和繁殖。如茶尺蠖由于其1.-2代卵盛孵期和茶芽的展开期有着明显的同步现象,全年发生代数又多,因此该虫除了是浙江省历史上的重要害虫外,目前已向江苏、安徽、湖南等省蔓延,发生范围逐渐扩大,这和该虫对生态环境的强适应力有关。 2)栽培技术措施的变革。栽培措施的变革,使得病虫区系的栖息环境发生变化,因而导致病虫区系发生变化。如茶园向半山区、山区发展,使得小绿叶蝉、茶白星病等种群得以发展。氮肥的大量使用,改变了茶树芽叶中的氨基酸组成,使得茶叶蚧、螨类和茶树叶病的发生数量有所上升。 20世纪60年代留叶采摘技术的推广,提供了茶细蛾的产卵场所,使得该虫在 70年代中期起在全国范围大量发生。90年代名优茶的发展,要求采摘嫩度更高,这样使得产有大量假眼小绿叶蝉卵粒的嫩梢茎部仍留在树上,因而加重了叶蝉的发生程度。 3)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的非选择性毒力作用,使得在农药使用时不仅杀死了害虫,同时也杀死了天敌昆虫,从而导致了某些害虫的猖獗发生。如我国茶园中于60年代中期出现的蚧类猖獗发生,即与50年代起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大量使用有关。同样,60年代初起有机磷农药的普遍使用,使得对有机磷农药敏感的蚧类种群数量有所下降,但由于它们对螨类天敌具强杀伤力,面对害螨杀伤力较弱,尤其是对螨卵的活性很低,结果又引起了60年代末期起在全国范围内茶叶害螨的猖獗发生。这是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2次明显的种群演替。

2 当前茶树病虫防治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新形势下对茶树病虫防治的要求来看,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若干茶树主要病虫种类尚缺乏新的有效防治技术 尽管茶园中的主要病虫种类已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使得病虫种群能基本获得控制,但由于我国在即将参加WTO的前夕,许多发达国家都纷纷制订新的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下称)标准,这就使得多年来使用的部分技术受到限制。如目前茶叶生产中最重要的害虫种类--假眼小绿叶蝉长期以来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技术,长期使用的乐果在许多地区效果日益下降,国外对其MRL又有逐渐严格化的趋势。氰戊菊酯是20世纪80年代起茶园中用以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重要农药,从 1999年11月起已由农业部下令禁止在茶叶生产中应用。名优茶的推广,使采摘标准愈来愈嫩,这样就有更多的嫩梢茎部留在树上,与过去较老的采摘标准可以采下大量的叶蝉卵的方法比较,这实际上削弱了假眼小绿叶蝉农业防治的力度。黑刺粉虱是90年代以来在许多茶园中上升为优势地位的一种害虫,长期来推广应用的噻嗪酮(优乐得、扑虱灵),由于欧盟的新标准中MRL订为0.02mg/kg,这种对黑刺粉虱防治非常有效的农药只能停止在茶园中使用,目前尚无一种农药能完全取代它。茶黑毒蛾在80年代以前只是局部零星发生,从总体上来讲为害性不大,但从90年代末发生面积越来越大,而且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除了茶树害虫外,茶树芽叶病害的防治,长明以来采取的是化学防治的方法,由于常用杀菌剂的MRL标准订得很严,因此需要尽快提出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的茶树芽叶病害的综合防冶措施。

2.2 茶叶中农药MRL的超标率很高,影响茶叶出口 我国茶叶中的滴滴涕和六六六两种农药的残留问题曾经是20世纪60-70年代影响茶叶出口的严重问题。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贯彻了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和病虫综合治理技术昔施,因此从80年代中期起,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已获根本解决,我国出口的茶叶和内销茶叶分别有98%以上和95%以上符合国际和国内的允许标准。但在我国即将参加WTO的前夕,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盟各国,都相继扩大了茶叶中农药MRL的检验范围,从过去只检验6种农药扩大至近100种农药,同时大幅度降低MRL值。例如氰戊菊酯在茶叶中的 MRL在2000年7月1日以前欧盟实施的是10 mg/kg,而2000年7月1日以后改为0.1 mg/ kg,许多农药实施的是0.02mg/kg的最低检出量标准。因而在2000年造成了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率较高的现象。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超标是按欧盟的新标准计算而得出的超标率,如果按我国颁布的标准来计算,则绝大部分茶叶仍然符合标准。从检测结果来看,超标率最高的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和优乐得等3种农药。这种超标现象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正在明显改善中。

2.3 缺乏适于无公害生产使用的技术和农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无公害茶叶的生产在新世纪中已作为政府行为,将在短短的几年后作为市场准入标准。目前无公害茶叶生产在全国各产茶省成为一个热点。但是,无公害茶叶生产中许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亟待解决如何在病虫防治中少用农药或不用农药。可以预期,将更多地启用生物防治手段,采用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但迄今为止,这些技术和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无公害茶叶生产的需要,至今还无一种可以主要用于茶树病虫防治的生物农药制剂被登记通过。

3 新世纪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 农业部已在2000年提出无公害产品将是茶叶生产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未来茶叶产品的市场准人标准,因此茶叶病虫防治也应以此为目标提出综合防治的思路。要从茶园生态系的整体平衡来考虑,不要只局限于防治对象,既要考虑当时当地的病虫种类,还要考虑到未来和环境保护,既要考虑当前的利益和效益,更要考虑长远的影响和带来的后果。在措施上应考虑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而应强化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应特别加强如下几个方面。

3.1 改善茶园环境,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茶园是茶树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栖息生境,保持好茶园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及重视茶园周围的生态环境,为保持和改善茶园树冠的密集郁闭度和茶园周围的植树造林,可有助于茶园生态系的生物多样性,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以达到茶园生态系中生物种群的平衡,这是实施良好综合防治的必不可少的外部生态条件。

3.2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生态调控的力度 以田间栽培管理为基础的农业防治,由于它是以改变茶园生态系的栖息生境为主要目标,是一种温和的调节措施,因而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有害生物的防治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展新茶园时要注意选择和搭配不同无性系品种,要注意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有较高抗性的无性系品种。采摘可减轻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茶叶螨类的发生。施肥和病虫发生密切相关。日本近20a来超高量施用氮肥,使得茶炭疽病流行和根腐病严重发生。此外,偏施氮肥会改变茶树芽叶中的氨基酸组成,酸性氨基酸比例增大,有利于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蚧、螨类)的发生。而有机肥的施用可使中、碱性氨基酸含量增加,不利于蚜、蚧、螨类的发生。由此可见,通过农业技术措施的运用以提高生态系统功能,进而起到控制病虫发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强化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有益生物是茶园生态系中除茶树、有害生物外的又一营养级。它具有特异性强、不污染环境的特点,也是茶树害虫生态调控的有力手段。在无公害茶叶的生产过程中,强化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防治内容包括有益微生物、病毒、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有益微生物在茶树病虫防治中获得成功的有苏云金秆菌、白僵菌、蚜霉、韦伯虫座孢菌、座壳孢菌等20余种。90年代在黑刺粉虱上分离并繁殖应用成功的韦伯虫座孢菌是国内外首次应用于害虫防治的一种Aegerita菌,经在福建、浙江大面积应用,田间防效在70%以上,持效至少3a。昆虫病毒的应用在茶树害虫的防治上已获得很大的成功。我国已从40多种茶树害虫上分离得到63种昆虫病毒,其中核型多角体病毒 38种,颗粒体病毒17种,质型多角体病毒5种,非包涵体类病毒3种。茶尺蠖NPV病毒、茶毛虫NPV病毒在我国已达到大规模应用的程度。寄生性昆虫应用于茶树害虫防治的有赤眼蜂 (对茶小卷叶蛾和茶毛虫的卵)以及绒茧蜂(对茶尺蠖幼虫)等。此外,多种捕食性天敌(包括瓢虫、草蛉、蜘蛛、捕食螨)对各种蚧类、茶蚜、假眼小绿叶蝉均起着重要的自然控制效果。

3.4 合理进行化学防治,实现无公害生产化学防治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但也具有环境污染、农药残留、抗药性形成和害虫再猖獗等弊端。在当前实现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呼声中,虽然并不完全排除使用化学农药,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农药的使用原则上要强调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对农药的要求不强调其杀灭作用,而是更注重于调节。要根据经济阈值进行防治,低于阈值的可不进行喷药防治。 其次,在农药的选择上,要选用高效、易于降解、选择性强、水中溶解度较低的农药品种。要根据目前主要茶叶进口国所规定的茶叶中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来选用农药。禁止在茶叶生产中使用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和甲胺磷,停止使用甲氰菊酯、噻嗪酮、灭螨灵、乙酰甲胺磷等农药。推广使用苏云金秆菌制剂(天霸)、白僵菌、茶尺蠖NPV病毒等生物农药和鱼藤酮、苦参碱等植物农药,合理使用石硫合剂。根据目前欧盟规定的MRL标准,在必需使用化学农药时,可选用塞丹、辛硫磷、马拉硫磷、联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吡虫啉等杀虫剂和克螨特、四螨嗪等杀螨剂品种。 第三,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的标准使用农药,要注意施药质量,避免农药大量流失。要提倡农药的轮换使用。在有机茶园除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不得使用任何化学合成农药。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2853.html

上一篇:巧施叶面肥 提高茶品质

下一篇:白芽奇兰茶快速育苗技术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