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树茶褐根腐病及其综合防治

2019-11-13

1、症状

茶褐根腐病发生在茶树根部,病株叶片变黄,凋萎的叶片仍附着在树上一段时间不脱落。病根上黏附有泥沙和细石块,不易洗去,表面有褐色薄而脆的菌膜和铁锈色绒毛状菌丝体。根部和木质部间常有白色或褐色的菌丝体,木质部干腐,剖面呈蜂窝状褐纹。

2、发病规律

与茶红根腐病相似。地下水位高、树势衰弱的茶园,发生均较重。

3、防治方法

(1)清除树桩和残根

开垦林地作为茶园时,应彻底清除林木的树桩和残根。

(2)环状剥皮

在砍伐林木及遮荫树前,先将树木作环状剥皮,使养分不能下传,待数月后树桩养分耗尽时再行砍伐,切口必须低于地面30厘米,以免树桩外露。

(3)病株去除、土壤消毒

发现病株应立即挖除,并将病株周围外观健康的茶树一起根除。然后用75%十三吗啉等药剂进行土壤消毒,或在病区周围挖80厘米深的隔离沟,两年后再行补植。

(4)药剂处理

在病树基部挖15-20厘米深的环形沟,用20-30毫升75%十三吗啉乳油,加水2000毫升,将其中一半药液均匀灌浇入沟内,覆土后将另一半药液再灌入,每6个月1次,共4次,以杀灭残存病菌。

小编推荐

茶树云纹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茶云纹叶枯病是茶树常见而严重的叶部病害。被害株生长不壮、芽头瘦弱、未老先衰,严重影响产量。该病害的防治方法: 一、加强管理,培育健壮茶株。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做好茶园排水或抗旱、抗寒工作,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的环境,促进茶树健壮,提高抗病力。 二、清理田园,减少病菌来源。对重病茶园,冬春期应摘除病叶,清理枯枝落叶或进行茶园冬耕,将表土病叶深埋,以阻断病害来源。在发病期间,摘除病叶,防止传染发病。 三、及时喷药,控制病害蔓延。由于该病的发生与小绿叶蝉、螨类、黑腐病和红锈病等有一定关系。因此,防治该病应结合防治上述病虫进行。可选喷下列药剂:0.6%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喷后20天才可采摘)、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农用抗菌素放线酮30~50毫克(升)/公斤(喷后5天可采摘)、抗菌素风光霉素1毫克(升)/公斤(喷后7天可采摘)、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后15天可采摘),每亩喷药量60~75公斤,10~15天喷一次,共喷两次。在未采摘的茶园或苗圃,也可喷上述药剂。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短时间,增加喷药次数,以达到更好的防病目的。 对茶小绿叶蝉和螨类,可根据虫情喷施下述药剂;40%乐果乳剂500~1000倍液、90%敌百虫结晶5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500倍液。这几种杀虫剂不能与碱性农药波尔多液混合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和造成药害。

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


1、综合防治的原则及其协调性 根据半个世纪来国内外茶园昆虫种群的演替规律,大量使用非选择农药品种,盲目提高农药浓度,增加喷药次数会导致茶园昆虫区系中各种群间的不平衡,害虫天敌种群受压抑,使茶园昆虫区系组成发生变化,诱至某种病虫害猖獗暴发。要有效地控制害虫种群,必须农药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协调起来,而不仅仅是三者的机械凑合。综合防治的正确理解应该看作为一个生态学问题,有机地、协调地应用各项防治措施,使它们相辅相成,同时还要使各项措施与环境因素相协调,因为茶园生态系统是由复杂的生物群落组成,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程度不同地影响整个体系的稳定,从而影响病虫种群的沮长。因此综合防治的目的应该是按照病虫的种群动态以及与其相关的环境关系,利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尽可能地互相协调,以期控制种群数量,使病虫种群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则不是要求彻底消灭各种病虫,因为它实际上是不现实的,而且这既将提高防治成本,同时还将以大量消灭天敌作为代价。实践证明,将病虫种群数量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既不致引起经济上的损失。相反却提供了天敌昆虫的食料,有助于茶园生态系统中病虫种群间的平衡。只有在这个原则上,才能根据各种病虫引起经济危害的种群密度水平,确定防治指标,只有在必要的场合和条件下才进行化学防治,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使得调节环境的因素尽量不受或少受破坏。 在开展病虫防治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它的基本含义是: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在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措施的前提下,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出发,把病虫害和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地合理应用各种必要的防治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 2、综合防治的内容 茶树病虫害的防治基本上有如下四条途径: (1)改变茶园生物群落的组成相,使害虫、病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 (2)改变生物群落中各种群的营养、发育和繁殖条件,使不利于害虫、病原,而有利于天敌。 (3)提高茶树对病虫害的抗虫、抗病性。 (4)直接消灭茶园病虫。 茶园病虫防治的方法,按其性质可分为:①农业防治②化学防治,③生物防治。三类防治方法之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如抗病、抗品种的选育,国内将其列入农业防治,但国外也有将其列入生物防治的。用微生物剂防治病虫属生物防治,但目前不少微生物制剂已成为商品生产,也可列入化学防治。因此这些防治方法绝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五交叉、渗透的。 (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就是在从病虫害、茶树、环境条件错综复杂的关系间,从农业技术措施上,有目的地定向改变某些环境因子,使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达到保护茶树、防治病虫的目的。农业防治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它包括有丰富的内容。 选育抗病虫品种是茶树病虫防治上的一项重要措施,不同茶树品种对各种病虫害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抗性是茶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和病原微生物、害虫种群进行斗争和自然适应的结果,人们可以通过选择、杂交、定向培育等手段加速这种性状的稳定和利用。一般大叶种比小叶种易于感染茶饼病、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等叶部病害是人所熟知的事实,过去人们往往简单地将茶叶中某一种成分的含量多少作为其抗性的机理,现代植物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这是多种抗性机理的综合表现,不可能用某一种简单生化成分来作为这种抗性机理的解释。抗虫品种的选择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云南大叶各和广西高脚茶在我国西南茶区对椰园蚧和茶牡蛎蚧具有较强的抗虫性,贵州省湄潭茶叶研究所选育的415、416、419等无性繁殖系也对茶特蛎蚧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茶园管理技术直接影响茶树生长发育和对病虫的抵抗力,同时由于它直接改变了茶园的生态环境,因而间接地影响茶园昆虫区系的数量。冬季清园对整个茶园病虫区系影响很大,其内容是修剪去病害枝条、纤弱阴枝和边脚枝,锄翻地下枯枝落叶,铲除园内和园边藏匿越冬病虫的杂草,这些对消灭越冬病虫,减少第二年发生基数有一定作用。 翻耕培土、抗旱保湿、合理施肥、勤除杂草是茶园管理中的基本内容,不仅对茶树丰产优质是必要的,对茶园病虫的综合防治来讲也是重要的。结合秋季深翻可将麦土和落叶层中的越冬害虫(如茶尺蠖、扁刺蛾的蛹、茶叶象甲的幼虫)以及各种病原菌(如茶云纹叶枯病、炭疽病菌等),深埋入土而死亡,在深土层中的越冬害虫(如蛴螬、地老虎幼虫)可使暴露于土表而死亡。抗旱时保湿可增强茶树对病虫的抗性,干旱常是茶云纹叶枯病,茶赤叶斑病、茶苗白绢病等病害的发生诱因,因此抗旱保湿对上述病虫起着间接的防治效果。合理施肥不仅关系到土壤改良、茶树生长发育,而且间接地影响病虫的发生。如蚧、螨类属肠外消化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它们只能直接利用植物体内现成的简单化合物为营养,而缺管在体内将复杂化合物分解成简单化合物的能力,因此和茶树的生育、营养状况的关系较其他害虫更为密切。施肥与茶树病害的关系业已明确,氮肥一般增强感病性,而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护抗病性。茶园排水对多种病害(特别是各种根病,如茶红根病、茶紫纹羽病等)有显著的预防效果,对藻斑病、茶长绵蚧、黑刺粉虱也有一定抑制效应。中耕除草不仅可以保持地力,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促使茶树健壮生长,清除许多病虫的潜藏场所;一些在土中化肾或幼虫期在土中的害虫种类(如茶尺蠖、扁刺蛾、茶子象甲、茶叶象甲等),通过中耕可使暴露土表或直接被杀伤。勤除杂草可以减轻小绿叶蝉的为害,尤其是进行化学防治前先铲除杂草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采摘是茶园管理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对某些害虫的防治也起着一定作用。小绿叶蝉和碧蛾蜡蝉的卵产在新梢嫩茎部,因此及时采摘一方面保证芽叶质量,同时可将大量虫卵采下,起着防治作用。茶细蛾卵产于嫩叶背,及时采摘,可降低比虫的虫口密度。 修剪台刈也是茶树栽培上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对减轻病虫为害也有明显作用。如对钻蛀类害虫和茎部病害均可分别情况采用轻修剪剪除病虫枝等方法进行防治。对长白蚧、龟田蚧等多种蚧类为害严重的茶树可进行台刈结合喷药进行彻底防治。 (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在确保茶叶丰产优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有速效、使用简便,受环境条件影响小等优点,但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先是发现了长效性有机氯农药在各种动植物体内、食品和环境中的高残留现象,继而又发现一了不少农药可能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作用,再加上化学农药对天敌有益生物种群的非选择性杀伤作用和病虫抗药性产生等缺点,引起了人们对化学防治前途的忧虑。应该指出,从整个化学防治发展前途来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在农作物(包括茶叶在内)的病虫防治上仍将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成为综合防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在任何一种农药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新陈代谢、发展消亡的过程。新的代替老的,这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滴滴涕、六六六这类农药在它使用后的三十年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长期实践证明也存在许多缺点,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品种代替残留过长的老品种是适当的,特别对茶叶这种饮用作物而言,禁止使用滴滴滋涕、六六六等高残留品种和1605、1059等高毒品种是完全必要的。 茶叶生产上的农药品种的选用必须考虑茶叶的特点。一般而言,除了必须具备高效、广谱、对人畜低毒等特点外,还必须考虑到茶树具有如下几个其他农作物所没有的特点:①茶叶是一种饮料,对色、香、味有一个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农药品种对茶叶品质没有不良影响;②茶树是一种全年多次连续采收的作物,一般情况下每隔7-10天采收一次,这和一般农作物一年采收一次或少数几次的情况不同,这就要求农药品种喷药后在茶叶中的残留期不能过长;③茶树收获的部位就是直接喷药的部位,采下的鲜叶不经洗涤直接加工制成成茶,而且在饮茶时人们用沸水对成茶进行多次浸泡萃取,这就要求农药品种在茶叶中的残留量和水浸出率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考虑。 根据我国研究单位和生产单位多年进行的药效筛选和残留量的研究结果,指出,任何一种优良的农药品种只有在安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才能显示经的优良性能,因此严格遵守安全合理使用标准,按照规定用量、浓度和经过一定的安全间隔期后进行采摘是必要的。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一般系指用食虫昆虫、寄生性昆虫、病原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天敌来控制、压低和消灭病虫害。它具有对人畜无毒、不污染环境、对作物和其他生物无不良影响、有比较长期的效果等优点,缺点是由于天敌生物本身也是一种生物,受环境影响较大,有的种类的繁殖和饲养工作比较复杂,此外和化学防治有一定的矛盾。 生物防治具有广阔的前途,大自然为生物防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据贵州省湄潭茶中研究所调查,发现茶园天敌昆虫160余种,虫生菌20余种,捕食性蜘蛛50余种,还有益鸟、兽、蛙等。浙江、安徽两省分别释放绒茧蜂(Apantelessp.)防治茶尺蠖和赤眼蜂(TrichogrammaevanescnsWestwood)防治茶小卷叶蛾,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浙江、贵州等省曾试验用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keuoanaeSilvestri)防治长白蚧和椰圆蚧,具有较显著的效果。安徽省调查了寄生在蜡蚧上的两种寄生蜂、蜡蚧黑小峰(Microterysclauseri)和蜡蚧宽角黄小蜂(Anicetussp.)、对龟甲蚧和角蜡蚧的自然寄生率分别平均为19.45%和10-22.47%,最高寄生率可达76.54%。 在以菌治虫方面,安徽、湖南等省利用白僵菌、青虫菌、苏云金杆菌、茶螟杆菌防治各种鳞翅目食叶幼虫也获得一定效果,白僵菌每毫升1亿孢子浓度对小绿叶蝉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寄生率可达50-100%。浙江从田间罹病茶尺蠖幼虫体上分离到一种虫草菌(Cordycepssp.)对茶尺蠖老熟幼虫在室内和田间试验中均已获得较好的效果;云南省从小绿叶蝉田间罹病虫体分离到一种园子菌(Entomophthorasphaerosperma),田间自然罹病率可达20%左右,贵州从茶毛虫幼虫体上、安徽人茶尺蠖幼虫体上各分离到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地茶毛虫、茶尺蠖具有强致病力。当然茶树病虫的生物防治远处于兴未艾的启蒙阶段,但可以预期,生物防治在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茶树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一)健身栽培

1、合理整形修剪,通过合理整形修剪,及时修去病虫、残枝、徒长枝、保证茶蓬向有合理的通透性。2、平衡施肥;1月份亩用40%N、P、K复混肥或腐熟的油枯150公斤进行沟施;3月至9月,每采一批鲜叶后用1%的尿素加1500倍液壮丰优复混微肥进行叶面喷施;9月底至10月上旬,亩用腐熟油枯或N、P、K复混肥150公斤沟施。3、清洁田园、中耕除草,并结合每次施肥,中耕松土6—10厘米,从而改善土壤通透性;5月中旬,在杂草生长茂盛期亩用41%耘乐或50%快而净或74.7%农民乐,进行化学除草。4、大力提倡行间铺草技术,在每年9—10月份,将无病菌感染杆和草亩用250公斤按厚度10厘米平铺于茶蓬行间,以防止干旱,达到提早采摘的目的。5、在茶园周围不种植易感病虫的作物品种。

(二)建立病虫测报点,准确掌握当地病虫发生规律。

(三)科学防治病虫工作。

1、物理防治:(1)茶园设置诱蛾灯,物理灭虫,今年推广10台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2)人工捕杀;(3)黄板诱杀。

2、生物防治:积极推广使用印楝素、啶虫咪、BT、宁南霉素、核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保护天敌。

3、化学防治:严格掌握病虫防治指标,务必做到不达指标,绝不施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必须使用县统一规定的农药品种和WS—16型喷雾防治病虫,提高防治效果。

茶树病害--茶褐色叶斑病


症状 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广东、台湾、云南、贵州等省茶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叶片,多从叶缘处开始现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半圆形至不规则形紫褐色至暗褐色病斑,上生灰褐色小粒点,病健部分界不大明显,但病斑紫黑色边缘较宽(别于茶圆赤星病)。有时叶缘上产生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很似冻害状,湿度大时病斑上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可与 冻害区别。 病原 Cercospora sp.称一种茶尾孢菌,与茶圆赤星病病原菌同属不同种,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斑上的霉点,是病原菌子座和分生孢子梗丛。子座球形至近球形,直径40一100um。分生孢子梗丛长在表皮下的子座上,分生孢子梗单条,直或稍弯曲,大小12—75×2—3(um)。分生孢子鞭状,基部粗,顶端渐细,无色至浅灰色,大小40一92×3—5(um),具隔4—10个,孢子成熟后分隔明显。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块(菌丝体或子座)在病树的病叶及落在土表的病落叶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后经5天左右潜育开始发病,以后经反复再侵染,致病害不断扩展蔓延。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每年早春和晚秋,即3—5月和9—11月发生居多。安徽秋季比春季发生多。遭受冻害、缺肥或采摘过度,茶树树势衰弱易发病。茶园排水不良、湿气滞留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有机肥;加强茶园管理,做到合理采摘,采养结合;做好清沟排渍工作,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做好防寒工作,防止冻害发生,以减轻发病。(3)春季采摘前或早春、晚秋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也可用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秋季茶树害虫及其防治


夏末秋初,气温下降,多数害虫的发生量有所回升,甚至出现大暴发现象,轻者影响秋茶产量,重者影响树势和翌年春茶生产,因此,必须做好防治工作。夏末秋初常见的害虫主要有假眼小绿叶蝉、茶刺蛾、茶黑毒蛾等害虫。 一、主要害虫的习性与危害 1、假眼小绿叶蝉 小绿叶蝉在我市各区均有发生,发生为害时间长。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被害芽梢生长受阻,严重时芽叶枯焦,一年发生有两个高峰期,第二高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特别是老茶园改造留养茶园或杂草丛生的茶园发生严重,望广大重点茶农引起高度重视。 2、茶黑毒蛾 茶黑毒蛾是在局部茶区发生严重,特别是於潜地区,注意观察虫情,虫口数量大的可将茶树叶片嫩枝全部食光,对茶树长势和茶叶产量影响较大,该虫一年发生4代,第4代幼虫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害秋茶,成长幼虫一般分布在茶树上层,喜食嫩叶,4、5龄连续剧虫具有假死性,受惊后会卷缩坠地。幼虫老熟时爬至茶丛基部枝桠间,落叶下或土隙间结茧化蛹。 二、防治方法 1、防治小绿叶蝉:⑴分批多次及时采扎;⑵喷施10%吡虫啉15-20克/亩,70%艾美乐2-3克/亩,35%赛丹乳油1000倍液,98%巴丹1000-1500倍液; 2、防治茶黑毒蛾:⑴利用茶黑毒蛾假死性振落捕杀,98%巴丹1000-1500倍液;⑵毒沙法。

茶树病虫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一、茶树病虫的主要种类 (一) 茶树小绿叶蝉。以成、若虫刺吸茶树芽叶、嫩梢皮层汁液;雌成虫把卵产在嫩梢里,造成芽叶叶缘黄化,叶尖卷曲叶脉变暗红,严重时叶尖、叶缘呈红褐色焦枯状。我县一年发生9—10代,第一代4月上旬出现,5月中上旬和7月中旬有两次危害高峰,4—10月均可危害。 (二) 茶树螨类。包括橙瘿螨、叶瘿螨、侧多食附线螨、茶红螨等。主要危害茶树幼嫩芽叶,致使叶两面均呈褐色,叶子硬化、变脆、变厚、萎缩、生长缓慢或停滞。马边一年以3月上旬至4月下旬为重。 (三)茶毛虫类。包括茶毛虫、花毛虫、茶茸毒毛虫、黄刺蛾等,以幼虫咬食茶树叶片,严重时连芽叶、花和幼果吃光;一年发生2—4代,4月中上旬开始发生危害,5月下旬至9月上旬发生为重。 (四)茶蓑蛾类。包括茶蓑蛾、白囊蓑蛾、茶褐蓑蛾、大蓑蛾等。以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我县以7—8月危害最重。 (五)茶尺蠖类。包括油桐尺蠖、云尺蠖、木缭尺蠖、茶尺蠖等。以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将叶片吃光,致使上部枝梢枯死。我县5月中下旬为重。 (六)黑刺粉虱。以成、若虫刺吸叶、果实和嫩枝的汁液,被害叶出现失绿黄白斑点,随危害加重斑点扩展成片。该虫排泄蜜露诱致煤烟病发生。我县有4月上中旬和7月上旬两次高峰。 (七)茶蚜。以成若虫嫩梢、嫩叶汁液,造成叶片皱缩卷曲。该虫排泄蜜露诱致煤烟病发生。我县有3月下旬和7月上旬两次高峰。 (八)茶树叶斑病类。包括茶树赤星病、白星病、茶褐色叶斑病、炭疽病等。由于病类不同,在叶片、嫩梢上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我县以多雨季节和阴湿地带发生为重。 (九)茶梢枯死病。病斑有灰白色同心轮纹,整齐排列黑色小粒点,嫩梢尖端变黑枯死。我县主要发生于扦插茶园。 三、茶树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一)健身栽培 1、合理整形修剪,通过合理整形修剪,及时修去病虫、残枝、徒长枝、保证茶蓬向有合理的通透性。2、平衡施肥;1月份亩用40%N、P、K复混肥或腐熟的油枯150公斤进行沟施;3月至9月,每采一批鲜叶后用1%的尿素加1500倍液壮丰优复混微肥进行叶面喷施;9月底至10月上旬,亩用腐熟油枯或N、P、K复混肥150公斤沟施。3、清洁田园、中耕除草,并结合每次施肥,中耕松土6—10厘米,从而改善土壤通透性;5月中旬,在杂草生长茂盛期亩用41%达利农或50%快而净或74.7%农民乐,进行化学除草。4、大力提倡行间铺草技术,在每年9—10月份,将无病菌感染杆和草亩用250公斤按厚度10厘米平铺于茶蓬行间,以防止干旱,达到提早采摘的目的。5、在茶园周围不种植易感病虫的作物品种。 (二)建立病虫测报点,准确掌握当地病虫发生规律。 (三)科学防治病虫工作。 1、物理防治:(1)茶园设置诱蛾灯,物理灭虫,今年推广10台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2)人工捕杀;(3)黄板诱杀。 2、生物防治:积极推广使用印楝素、啶虫咪、BT、宁南霉素、核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保护天敌。 3、化学防治:严格掌握病虫防治指标,务必做到不达指标,绝不施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必须使用县统一规定的农药品种和WS—16型喷雾防治病虫,提高防治效果。

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


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即在明确有害生物种群发生动态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制宜,把有关防治措施加以协调应用,使其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限度之内的管理措施。其中重要的是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把农药等可能引起对自然控制的破坏压至最低限度,维持生态平衡。由于茶园茶树多年生常绿,茶丛茂密郁闭,生态环境比较稳定,既利于多种病虫和天敌生存繁衍,群落的网络结构也比较丰富,自然控制的潜力相应较大。这是开展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在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中,首先需要考虑茶叶生产过程中经常性的丰产优质措施,诸如茶叶采摘,做到以农业技术防治为基础;合理施用化学农药,维护自然天敌对害虫的生态控制能力;发展生物防治,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过多依赖化学农药,不仅增加茶叶中农药残留量,也在盲目杀灭天敌,削弱其自然控制能力,破坏茶园生态平衡,助长一些害虫再增猖獗。必须从合理用药做起,选择并协调运用其它措施,组成恰当的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恢复发展茶园良好群落结构和自然控制能力。

防治指标:系指病虫危害给作物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防治指标的确定,首先是通过某种害虫的饲养观察,测定平均每头虫口的取食量及其经济损失,调查研究当地天敌等自然控制因素,特别是优势种天敌对害虫的攻击效应的测定;进而田间划小区选取或接种不同的病虫密度,观察记载其茶叶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情况,最后折算经济损失并联系防治成本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指标数值。主要茶树害虫的防治指标如下:

茶尺蠖:三龄前平均每丛10头,三龄后平均每丛5头。

油桐尺蠖:三龄前平均每丛5头,三龄后平均每丛2头。

茶小卷叶蛾:采摘后平均每丛10头幼虫。

茶毛虫:每亩1000头幼虫。 茶黑毒蛾:每亩1000头幼虫。

茶蚜:平均被害芽梢达10%,芽下第二叶虫口20头以上。

茶树地方品种(local varieties of tea plant)

在某一特定生态环境和茶类地区内,经人工选择或在当地长期栽培利用过程中逐渐演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树品种。亦称当地品种、农家品种。一般皆缺乏较系统的育种和鉴定程序,但都比较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茶类要求,也具有某种独特的性状、特性和一定的栽培面积。中国茶树地方品种种类很多,有的地方品种经过鉴定后还可以直接扩大推广的范围。茶树地方品种按照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系地方品种和无性系地方品种两类。有性系地方品种的茶树皆采用种子繁殖,在茶树组成中往往包含若干不同类型成分,组成一个群体,故亦称为“茶树群体品种”。

无性系地方品种皆以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进行繁殖后代。同一品种的植株,在形态、特征、特性上的差别较小。而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较显著,所以从形态上很容易识别。

怎样防治茶树煤病


今年东茗、澄潭等乡镇茶树煤病发生面积广、危害重,造成茶树光合作用弱、生长差,导致发芽迟、抽芽少、茶芽小、产量低、质量差,有的甚至连茶芽都抽不出,茶树呈半死半活状,受灾损失惨重,多次喷药,就是不见效,即使用茶园里早已禁喷的极毒农药甲胺磷,也不奏效。 煤病是我县茶园中常见的一种病害,通常山黑刺粉虱等害虫的排泄物诱致煤病,主要为害叶片,枝干上也有发生,枝叶表面初主黑色园形或不规则形小病斑,后渐扩大,布满全叶,覆盖一层烟煤状黑霉,病叶背面通常可见有如黑芝麻状的黑刺粉虱或蚊虫、蚜虫,尤其在密闭封行不通风的茶园最易发生,危害也最重。黑刺粉虱一年中发生四代,成虫飞翔力虽较弱,但发生代数较多,成虫白天不断飞翔,因此煤病蔓延较快,初发茶园又不易引起人们注意,一旦发现,煤病发主己很严重,今年有些茶区发病广而重,就是一例。 防治煤病,应采取以下几条措施:一是农业防治。加强茶园管理,适当修剪,清脚亮丛,通凤透光,改善茶园小气候条件,增强茶树树势,以减轻病害的发主。二是农药防治。治病先治虫,治虫是防治该病之本,抓住黑刺粉虱幼虫发生盛期喷药最佳,第1-4代的幼虫盛发期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下旬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一般可用1000倍的乐果液或2500倍的天王星,喷药部位以叶背为主,叶面也要喷到,一般5月下旬正是喷药适用,今年气温较高,可适当提前。秋茶结束后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封园,效果良好,病虫兼治。三是发病严重的,春茶后可台刈或重修剪,剪后的病虫枝叶就地烧毁,防止传播。四是加强茶苗检疫,凡有煤病和黑刺粉虱的茶苗不宜引种,如已引来的,必须进行农药防治。五是喷药必须选用高效低威的农药,并喷后要有10天的安全间隔期才能采茶,严禁使用甲胺磷等剧毒农药,采茶季节禁用石硫合剂。

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一)


1、综合防治的原则及其协调性 根据半个世纪来国内外茶园昆虫种群的演替规律,大量使用非选择农药品种,盲目提高农药浓度,增加喷药次数会导致茶园昆虫区系中各种群间的不平衡,害虫天敌种群受压抑,使茶园昆虫区系组成发生变化,诱至某种病虫害猖獗暴发。要有效地控制害虫种群,必须农药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协调起来,而不仅仅是三者的机械凑合。综合防治的正确理解应该看作为一个生态学问题,有机地、协调地应用各项防治措施,使它们相辅相成,同时还要使各项措施与环境因素相协调,因为茶园生态系统是由复杂的生物群落组成,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程度不同地影响整个体系的稳定,从而影响病虫种群的沮长。因此综合防治的目的应该是按照病虫的种群动态以及与其相关的环境关系,利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尽可能地互相协调,以期控制种群数量,使病虫种群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则不是要求彻底消灭各种病虫,因为它实际上是不现实的,而且这既将提高防治成本,同时还将以大量消灭天敌作为代价。实践证明,将病虫种群数量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既不致引起经济上的损失。相反却提供了天敌昆虫的食料,有助于茶园生态系统中病虫种群间的平衡。只有在这个原则上,才能根据各种病虫引起经济危害的种群密度水平,确定防治指标,只有在必要的场合和条件下才进行化学防治,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使得调节环境的因素尽量不受或少受破坏。 在开展病虫防治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它的基本含义是: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在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措施的前提下,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出发,把病虫害和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地合理应用各种必要的防治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 2、综合防治的内容 茶树病虫害的防治基本上有如下四条途径: (1)改变茶园生物群落的组成相,使害虫、病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 (2)改变生物群落中各种群的营养、发育和繁殖条件,使不利于害虫、病原,而有利于天敌。 (3)提高茶树对病虫害的抗虫、抗病性。 (4)直接消灭茶园病虫。

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二)


茶园病虫防治的方法,按其性质可分为:①农业防治②化学防治,③生物防治。三类防治方法之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如抗病、抗品种的选育,国内将其列入农业防治,但国外也有将其列入生物防治的。用微生物剂防治病虫属生物防治,但目前不少微生物制剂已成为商品生产,也可列入化学防治。因此这些防治方法绝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五交叉、渗透的。 (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就是在从病虫害、茶树、环境条件错综复杂的关系间,从农业技术措施上,有目的地定向改变某些环境因子,使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达到保护茶树、防治病虫的目的。农业防治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它包括有丰富的内容。 选育抗病虫品种是茶树病虫防治上的一项重要措施,不同茶树品种对各种病虫害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抗性是茶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和病原微生物、害虫种群进行斗争和自然适应的结果,人们可以通过选择、杂交、定向培育等手段加速这种性状的稳定和利用。一般大叶种比小叶种易于感染茶饼病、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等叶部病害是人所熟知的事实,过去人们往往简单地将茶叶中某一种成分的含量多少作为其抗性的机理,现代植物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这是多种抗性机理的综合表现,不可能用某一种简单生化成分来作为这种抗性机理的解释。抗虫品种的选择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云南大叶各和广西高脚茶在我国西南茶区对椰园蚧和茶牡蛎蚧具有较强的抗虫性,贵州省湄潭茶叶研究所选育的415、416、419等无性繁殖系也对茶特蛎蚧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茶园管理技术直接影响茶树生长发育和对病虫的抵抗力,同时由于它直接改变了茶园的生态环境,因而间接地影响茶园昆虫区系的数量。冬季清园对整个茶园病虫区系影响很大,其内容是修剪去病害枝条、纤弱阴枝和边脚枝,锄翻地下枯枝落叶,铲除园内和园边藏匿越冬病虫的杂草,这些对消灭越冬病虫,减少第二年发生基数有一定作用。 翻耕培土、抗旱保湿、合理施肥、勤除杂草是茶园管理中的基本内容,不仅对茶树丰产优质是必要的,对茶园病虫的综合防治来讲也是重要的。结合秋季深翻可将麦土和落叶层中的越冬害虫(如茶尺蠖、扁刺蛾的蛹、茶叶象甲的幼虫)以及各种病原菌(如茶云纹叶枯病、炭疽病菌等),深埋入土而死亡,在深土层中的越冬害虫(如蛴螬、地老虎幼虫)可使暴露于土表而死亡。抗旱时保湿可增强茶树对病虫的抗性,干旱常是茶云纹叶枯病,茶赤叶斑病、茶苗白绢病等病害的发生诱因,因此抗旱保湿对上述病虫起着间接的防治效果。合理施肥不仅关系到土壤改良、茶树生长发育,而且间接地影响病虫的发生。如蚧、螨类属肠外消化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它们只能直接利用植物体内现成的简单化合物为营养,而缺管在体内将复杂化合物分解成简单化合物的能力,因此和茶树的生育、营养状况的关系较其他害虫更为密切。施肥与茶树病害的关系业已明确,氮肥一般增强感病性,而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护抗病性。茶园排水对多种病害(特别是各种根病,如茶红根病、茶紫纹羽病等)有显著的预防效果,对藻斑病、茶长绵蚧、黑刺粉虱也有一定抑制效应。中耕除草不仅可以保持地力,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促使茶树健壮生长,清除许多病虫的潜藏场所;一些在土中化肾或幼虫期在土中的害虫种类(如茶尺蠖、扁刺蛾、茶子象甲、茶叶象甲等),通过中耕可使暴露土表或直接被杀伤。勤除杂草可以减轻小绿叶蝉的为害,尤其是进行化学防治前先铲除杂草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采摘是茶园管理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对某些害虫的防治也起着一定作用。小绿叶蝉和碧蛾蜡蝉的卵产在新梢嫩茎部,因此及时采摘一方面保证芽叶质量,同时可将大量虫卵采下,起着防治作用。茶细蛾卵产于嫩叶背,及时采摘,可降低比虫的虫口密度。 修剪台刈也是茶树栽培上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对减轻病虫为害也有明显作用。如对钻蛀类害虫和茎部病害均可分别情况采用轻修剪剪除病虫枝等方法进行防治。对长白蚧、龟田蚧等多种蚧类为害严重的茶树可进行台刈结合喷药进行彻底防治。 (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在确保茶叶丰产优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有速效、使用简便,受环境条件影响小等优点,但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先是发现了长效性有机氯农药在各种动植物体内、食品和环境中的高残留现象,继而又发现一了不少农药可能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作用,再加上化学农药对天敌有益生物种群的非选择性杀伤作用和病虫抗药性产生等缺点,引起了人们对化学防治前途的忧虑。应该指出,从整个化学防治发展前途来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在农作物(包括茶叶在内)的病虫防治上仍将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成为综合防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在任何一种农药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新陈代谢、发展消亡的过程。新的代替老的,这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滴滴涕、六六六这类农药在它使用后的三十年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长期实践证明也存在许多缺点,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品种代替残留过长的老品种是适当的,特别对茶叶这种饮用作物而言,禁止使用滴滴滋涕、六六六等高残留品种和1605、1059等高毒品种是完全必要的。 茶叶生产上的农药品种的选用必须考虑茶叶的特点。一般而言,除了必须具备高效、广谱、对人畜低毒等特点外,还必须考虑到茶树具有如下几个其他农作物所没有的特点:①茶叶是一种饮料,对色、香、味有一个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农药品种对茶叶品质没有不良影响;②茶树是一种全年多次连续采收的作物,一般情况下每隔7-10天采收一次,这和一般农作物一年采收一次或少数几次的情况不同,这就要求农药品种喷药后在茶叶中的残留期不能过长;③茶树收获的部位就是直接喷药的部位,采下的鲜叶不经洗涤直接加工制成成茶,而且在饮茶时人们用沸水对成茶进行多次浸泡萃取,这就要求农药品种在茶叶中的残留量和水浸出率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考虑。 根据我国研究单位和生产单位多年进行的药效筛选和残留量的研究结果,指出,任何一种优良的农药品种只有在安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才能显示经的优良性能,因此严格遵守安全合理使用标准,按照规定用量、浓度和经过一定的安全间隔期后进行采摘是必要的。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一般系指用食虫昆虫、寄生性昆虫、病原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天敌来控制、压低和消灭病虫害。它具有对人畜无毒、不污染环境、对作物和其他生物无不良影响、有比较长期的效果等优点,缺点是由于天敌生物本身也是一种生物,受环境影响较大,有的种类的繁殖和饲养工作比较复杂,此外和化学防治有一定的矛盾。 生物防治具有广阔的前途,大自然为生物防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据贵州省湄潭茶中研究所调查,发现茶园天敌昆虫160余种,虫生菌20余种,捕食性蜘蛛50余种,还有益鸟、兽、蛙等。浙江、安徽两省分别释放绒茧蜂(Apantelessp.)防治茶尺蠖和赤眼蜂(TrichogrammaevanescnsWestwood)防治茶小卷叶蛾,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浙江、贵州等省曾试验用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keuoanaeSilvestri)防治长白蚧和椰圆蚧,具有较显著的效果。安徽省调查了寄生在蜡蚧上的两种寄生蜂、蜡蚧黑小峰(Microterysclauseri)和蜡蚧宽角黄小蜂(Anicetussp.)、对龟甲蚧和角蜡蚧的自然寄生率分别平均为19.45%和10-22.47%,最高寄生率可达76.54%。 在以菌治虫方面,安徽、湖南等省利用白僵菌、青虫菌、苏云金杆菌、茶螟杆菌防治各种鳞翅目食叶幼虫也获得一定效果,白僵菌每毫升1亿孢子浓度对小绿叶蝉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寄生率可达50-100%。浙江从田间罹病茶尺蠖幼虫体上分离到一种虫草菌(Cordycepssp.)对茶尺蠖老熟幼虫在室内和田间试验中均已获得较好的效果;云南省从小绿叶蝉田间罹病虫体分离到一种园子菌(Entomophthorasphaerosperma),田间自然罹病率可达20%左右,贵州从茶毛虫幼虫体上、安徽人茶尺蠖幼虫体上各分离到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地茶毛虫、茶尺蠖具有强致病力。当然茶树病虫的生物防治远处于兴未艾的启蒙阶段,但可以预期,生物防治在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2838.html

上一篇:几种茶叶加工机械操作要领

下一篇:无公害茶园地点的选择及茶园铺草要领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