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中国人的购茶攻略

2019-11-13
中国人对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依赖和嗜好。在唐代甚至更早以前,当时的人们就在世界上首先把饮茶当成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说:“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到了今天,在大众心目中,饮茶除了养生,更成为一种文化,一种陶冶性情的休闲。

茶叶品类多样,每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初习品茗或收藏者有必要了解一番。

香茗的家族成员

中国茶可分为六大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它们分布在我国的四大茶区,即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

绿茶

以茶树的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属不发酵茶。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有板栗香、花香等清香味。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代表茶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等。

我国茶叶生产以绿茶为最早,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唐代起我国便采用蒸汽杀青的方法制造团茶,到了宋代曾出现蒸青散茶。宋代后期,蒸青法传到日本,日本一直保留到现在。到了明代,我国又发明了炒青制法,此后便逐渐淘汰了蒸青法。

红茶

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属发酵茶。汤色以红色为主调,所以取名红茶。上等红茶的汤色红浓、透亮,用白瓷杯冲泡,杯壁上会出现金圈,味道醇和甘甜。

红茶可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代表茶有滇红、宜兴红茶等。

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属半发酵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 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鲜味,又有绿茶的清芬香,素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

按照发酵程度的不同,乌龙茶的色香味也不一而全。种类很多,如冻顶乌龙,发酵程度低,味道接近绿茶;凤凰单丛则有浓郁的兰花、栀子花的香气。

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乌龙茶的代表茶,有文山包种茶、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茶、武夷大红袍等。

白茶

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关键在于萎凋。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爽,冲泡时有浓郁的清香和淡淡的甜味,汤色淡黄。

白茶有很好的清热消炎作用,俗语说“三年是茶,七年是宝”。近年流行于欧洲,星巴克最近推出茶系列,首推的白牡丹就是白茶的一种。白茶主要产区在福建省建阳、福鼎、政和、松溪等县,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等。

黄茶

属发酵茶,是我国特产。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

上等黄茶如君山银针,沏泡时茶叶会三起三落,汤色金黄,滋味淡中带甜,香气不明显。黄茶按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代表茶有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黑茶

这是一种生产历史十分悠久的特有茶类,最早始于明代,历史悠久,销量很大,是我国边疆藏族、蒙古族和维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品。黑茶在加工过程中鲜叶经渥堆发酵变黑,故称黑茶。

黑茶既可直接冲泡饮用,也可以压制成紧压茶,如各种砖茶。砖茶适合制作奶茶,将熬制好的砖茶加入热牛奶,颜色棕红,不用加糖就有天然甜味。黑茶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因主要销往边疆地区,故以黑茶制成的紧压茶又称边销茶,代表茶有湖南紧压茶等。

再加工茶

六大茶类之外,茶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即再加工茶。以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基本茶类的原料经再加工而成的产品称为再加工茶,它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和药用保健茶等,分别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代表茶,花茶有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紧压茶有沱茶和六堡茶。

茶叶的真伪辨别

相信不少茶人初涉茗界都曾踩到“地雷”,买到了假茶或是以次充好的劣质茶。其实,只要掌握一些辨别的方法,挑中好茶并没多难。

简单来说,要判断新茶与陈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辨别。

1、看色泽

新茶外观干硬疏松,色泽新鲜。陈旧的茶叶则紧缩暗软。在选购茶叶时,外观颜色应以纯而泽为好,杂而暗为次。茶叶的汤色以明亮清晰为优,暗而深为劣。

2、辨香气

大多数茶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香气程度会减弱,香型也会由清香馥郁变为低闷混浊。不过,对于乌龙茶和黑茶来说,若保存得当,反而时间越久越显香气馥郁。

3、品滋味

除乌龙茶和黑茶外,新茶的滋味都醇厚鲜爽,陈茶却显得淡而不爽。

茶叶的伪劣,除了有因存放过久而造成的质劣,也有不法商贩采用非茶类的枝叶加工或掺杂在真茶里。鉴别时,可先用双手捧起一把干茶闻其气味。有茶叶固有清香的当为真茶,带青腥气或其他异味的则为假茶。用火灼烤后,真茶与假茶的气味更易识别。

此外,抓一把茶叶放在白色的瓷盘上,将其摊开细加观察,色泽纯正、统一的是真茶,颜色杂乱不协调或不正宗的,就应当怀疑其是假茶了。

如果通过颜色和香气仍然无法辨别,那么建议冲泡后观察叶底。虽然茶树叶片的大小、色泽、厚度各不相同,并因品种、季节、树龄、产地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不同而有差异,但某些形态特征却为各种茶叶所共有,而为其他植物所不备:

茶树叶片叶背叶脉凸起,主脉明显,并向两侧发出7 ~ 10 对侧脉。侧脉延伸至离边缘三分之一处向上弯曲呈弧形,与上方侧脉相连,构成封闭形的网脉系统。

茶树叶片背面的茸毛,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除主脉上的茸毛外,大多基部短,弯曲度大,通常呈45°~ 90°角弯曲。茶树叶片在茎上的分布呈螺旋状互生,而其他植物叶片在茎上的分布,通常是对生或几片叶呈簇状生长。

茶树叶片锯齿都是上部密而深,下部稀而疏,近叶柄处平滑无锯齿,而其他植物叶片多数叶缘四周布满锯齿或者无锯齿。

小编推荐

中国人的敬茶礼仪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唐代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总之,敬茶是国人礼仪中待客的一种日常礼节,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内容,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体现自己的修养。

茶和中国人的生活


既然我国是最早开始利用茶的国家,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又如何呢?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这样一句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在《膳夫经手录》中记载了茶对普通老百姓的重要性:“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

中国人不论是饭后、休息或者招待客人,茶是不可缺少的。客来敬茶已经成为我国标准的待客基本礼仪,否则就会被视为对客人的不敬。在许多的重大仪式上,茶亦是必不可少的。在结婚大喜的日子里,新娘子一定要给介绍人、男女双方的长辈和亲友们递烟、敬茶。

在西方国家,人们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往往互赠名片,问候你好。而中国人的风俗却不然,不论彼此是否认识,先奉上一杯茶(当然,这是在普通老百姓家里,如果是在公共的社交场合中,寒暄几句后必定是邀请对方去茶楼或茶园一坐),这种习俗在南方表现得更为突出,特别是广东人,当地开设许多茶楼,朋友们一见面便互相问候:“饮茶么?”南方人习惯上茶楼憩坐,不只是为了喝茶而是一边喝茶一边吃点心。

中国茶叶种类之多,在世界上可说首屈一指;而中国茶馆之多,恐怕也无别国能及。在茶馆中与好友叙旧谈心,沏上一壶好茶,一边喝,一边聊天,茶水喝到只剩半壶,再继上开水,其乐融融。

中国人的好茶是有一定根源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饮食大国,对吃的讲究可以说是独步天下。中国人饮茶喜欢“清饮”,因为喝茶可去油腻,尤其是吃炖肉以后,喝杯浓茶还可以帮助消化,去口臭,特别是“铁观音”茶具有较强的助消化能力。所以,当以美酒肴款待客人时,再敬上一杯好茶,更可博得客人的欢心。

中国人饮茶的几次演变!


现在人饮茶很多都习惯了功夫茶,而您是否知道,其中中国人饮茶的习惯是经过了好几次演变的,下面小编就为您详细的介绍一下。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

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当他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茶是药。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

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它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

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山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己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它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第四个阶段:泡饮法

第四个阶段:全叶冲泡法。

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这是茶在饮用上又一进步。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同今天大多数人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79318.html

上一篇:怎样泡好不同个性的岩茶!

下一篇:什么样的茶才能算好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