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饮茶的十八种等级

2019-11-13

1不茶:就是根本不喝茶。茶,现已被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又为国饮,且有保健之功效,不喝者(除因客观条件不能喝者)实在可惜。

2厌茶:虽能喝,但是不喜欢喝茶。不喜欢喝茶的人较多为习惯了可乐之类软饮料的年轻人,茶在他们而言没有刺激的味道,又需要时间来泡,自然不受欢迎。

3惰茶:会喝,也不讨厌喝,但是却懒于花时间坐下来泡壶茶喝。茶可清心,心不清静,哪还有时间来喝什么劳什子茶。

4隐茶:会喝,也爱喝,却吝啬,只愿自己躲着独自享受的人。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了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最是快乐。

5商茶:会喝又爱喝,却只在有利可图的时候才拿出好茶与人喝。赴此茶会者不亚于赴鸿门宴啊。

6美茶:此处之“美” 非“好茶” ,而是美人。只为那流水茶盘前秀色可餐的茶艺师而消费的茶。注意,非喝茶,乃为消费茶。

7醒茶:通过喝茶来提神醒脑。

8饭茶:就是喝茶来消食化食,增进食欲。

9学茶:谓之茶卒,学习茶的真境界。曾有人说在茶的面前自己永远都是学生,并非茶叶有何高深难懂之处,而是喝茶乃“喝在茶外” ,就如佛家公案中的“吃茶去”一般。

10爱茶:谓之茶徒,着重于追求茶的情趣者。看茶汤、闻茶香、品茶味,产地、年代、茶品特色都能一一讲解者。

11嗜茶:谓之茶客,沉迷于茶的真味者。不寻茶的出处、来源、年份,只为喝到自己心中真正的茶。

12耽茶:又谓茶豪,以实际行动来体会茶的真境界者。

13暴茶:谓之茶狂,只求修炼者。这一阶段有些走火入魔的感觉了,一不小心便是陷入了“痴、贪”之中了。

14长茶:谓之茶仙,谙熟已得三昧者。就如《极意》中:夫茶者,在心不在术,在术不在心。心术两无,便显一味,是为茶之妙道。

15惜茶:谓之茶贤,珍惜茶又珍惜人情者。人生一世,有所得亦有所失,珍惜人情者也即珍惜当下。

16乐茶:谓之茶圣,已经达到喝茶也罢,不喝也罢,对茶当前,悠然自得者。

17观茶:谓之茶宗,见茶即乐,不必再喝。

18废茶:谓之涅盘茶,这个境界可以因茶而抵达另一个境界者也。

精选阅读

茶的十八种滋味之——薄


十八薄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薄,与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常常组成描述茶汤滋味的词语——“淡薄”,用来指代茶汤之中内含物比较少。

茶汤之中水的比例多了,茶叶内含物溶解于水的部分自然就会减少,于是茶便“淡”了,但却不一定薄。正如有一些茶,入口似乎无味,饮后茶香却能在口中持续散发,这些茶可以说淡,却一定不薄。

有一些茶,在长时间的冲泡之后,口感也不会刺激,而只是带上了稠滑的胶质感,这些茶并不淡,却后续无力,说不准也会被评为“薄”。

总的来说,薄指的是“茶叶品质”,淡指的是“茶汤冲泡后的表现”。薄的茶,再怎么泡都不会浓;淡的茶,却有可能是冲泡的方法导致。

先天因素,即茶青的品质,决定了茶叶的“薄”或“不薄”。而淡,是临时的表现。

理解了薄与淡的关系,才能更确切地理解“薄”。

早春的茶,环境好的茶,必然不会薄,也必然有着更高的价格和受到人们的喜爱。薄的茶也不一定不好。粗茶淡饭,一杯薄茶,自然也是另一番自在。

不论薄或者不薄,顺应天意,便能实现其该有的价值。因为对于先天薄的茶青,很难要求制茶师做出不薄的茶,它们可能有其他的优势,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才是正确的方向。

这也是因材施教,育人教人的道理。在制茶之中,也是“看茶制茶“的原则所表现出来的道理。

今日课堂总结:

不论薄或者不薄,顺应天意,便能实现其该有的价值。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酸


十四酸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最近出了一款网红茶,柠檬菊。是把红茶和菊花放到柠檬里搭配而成。喝过几次柠檬菊,虽说并非不爱,却也提不起兴致,唯独有一次多喝了几杯,究其原因,是因为那一泡不酸。

酸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味道。

柠檬菊有柠檬在,其酸味自不必说。酸常常比较明显地出现在舌头后方的两侧,酸的时候,该部位生津不断,自是怡然。

在咖啡的世界里,人们评论酸味为——活泼的。然而,在纯茶叶的世界里,酸味多被认为是不那么优秀的味道。酸味比较多地出现在红茶之中,只有工艺控制极好的红茶并用得当的冲泡方法,才能免去酸味的踪影。

拖酸铁观音有着更加浓郁的香气,却也无可奈何地带上了酸味,更曾经因为这酸味而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酸味既不被茶人所爱,其存在也尴尬。茶里的酸真的就不好吗?

学茶课堂第二期班有一个对酸味极其敏锐的同学,微乎其微的酸,她都能马上品出,几次下来,让旁边的其他同学面面相觑——不酸呀!

有趣的是,有一次,其他同学都喝出酸的感觉了,原本对酸味敏锐的同学,却坦言完全感受不到酸。

仔细问之,她所感觉到的酸,位置多在舌尖和舌面前端;其他人的感受区则在前文所提及的舌头后端两侧。

酸味原来还会跟人捉迷藏!

茶叶里的内含物质丰富,因此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滋味特色,这是品茶的迷人之一。酸味的由来也不是单一物质的表现,人的味觉也不尽相同。于是才出现了茶席上有趣的交流。

要知道,此酸非彼酸也!让酸发生的内含物也并非同一物质。

多交流才能清晰地了解到这些。生活未尝不是如此,多交流才能发现事情的真实性。

前一段时间偶然听到几位女孩讲述跟她们伴侣相关的琐碎事,包括从某些事件引起的怀疑,到从温顺的绵羊化身为嗅觉敏锐的侦探狼,无不由一个“酸”字引起。

我不禁感叹,原来酸味还能激发起人们无限的能量,让人变得不能自己。只是这能量得控制得当,过度的爆发不仅是两败俱伤,更是会波及无辜。

茶也一样,闻酸变色大可不必,只要其性质并非不良,便可以好好欣赏。比如我们可以在口中跟酸玩玩捉迷藏,也可以喝一下酸酸的柠檬菊,或者只是单纯地品一品这个味道。

今日课堂总结:

酸味的由来也不是单一物质的表现,人的味觉也不尽相同。

于是才出现了茶席上有趣的交流。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三之苦


三之苦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所得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有人喜欢苦味吗?有哦!尤其在喝茶的人群里,有一部分人独爱“茶之苦”。

我喜欢问为什么。于是得到很多回答。

有人说得含糊:“茶的味道就得苦。”是不是暗示了不苦则无趣呢?

有人说得文艺:“苦中带有熟悉的植物香,深入记忆。”有着很深的感情。

我想起有一座山头的古树茶,名字叫老曼峨。这是我所知道的最苦的茶。普洱茶里的茶风味有其特有的规律——“东柔西霸,南苦北涩”。苦的经典,也当数老曼峨了吧!甚至在普洱茶很火热的时候,还有一个品牌叫老曼峨的,着实让我吃惊不少。到底人们有多爱这“苦”味?

这个现象刷新着我们过往的概念,爱上苦,是不是也属于解放思想的一部分呢?

苦的滋味,在舌根,也许也意味着这是最底层、最基础的滋味吧。记得看过一些成功人士的访谈,有人问他们,在一路走过来的过程里,苦吗?

苦吗?

有人说:那个时候没有感觉到苦,只是心里有一个信念,就一直走了过去。

有人说:苦,但是挺了过来。

有人说:那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只是一直沉迷。

苦,从来就不是一个负面的词语。为什么就不能爱上这个苦呢?

对我而言,苦只是众多滋味里的其中一个,没有所谓的喜欢和不喜欢。苦,混合着许许多多的滋味,能变化出各种各样的风格体验。是呀,苦,只是丰富我们感觉的其中一员而已。它可以是非常精彩的。

对于苦,我吃过的东西,最苦的大概是“胆”吧。小时候有过几次吃“胆”的经历——熊胆、蛇胆、鸡胆。每次印象都很深刻。不是因为它们苦,而是因为大人们说它们苦,于是在我吞食的时候,都用谨慎的眼神盯着我看。胆据说是可以解毒的东西,长大后也渐渐看不到它的错在了。不过,我却由此深深地体会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苦的味道,而是大人们的眼神。

茶,苦吗?苦,不过,别有滋味。

今日课堂总结:

苦的滋味,在舌根,这是最底层、最基础的滋味。我们其实可以试着跟许多茶人一样,爱上苦味。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五之甜


五之甜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甜的滋味在舌尖,而苦的滋味在舌根。这是一组有趣的现象,似乎意味着甜跟苦就是永远分不开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相对于苦,喜欢甜的人更多。以至于人们对甜味的运用有点过于泛滥了。

加糖加奶的喝茶法,不也是人们酷爱甜味的一种表现吗?糖的运用,在红茶的加工之中,近几年有种常见的加糖法。用这样的方法加工而成的茶很甜,却是浮在表面的甜。每次在鉴定选茶的时候,我首先会把这类茶排除掉。

茶里面原本就有天然的甜味。这种天然的甜,是一丝丝的,清新的,很纯净的感觉。茶还有回甜的现象。所谓的回甜,是指喝完之后甜味才慢慢地渗透出来,一重一重地在口里扩张,跟回甘又是不一样的体会。这些天然且真实的甜,才有仔细品味的价值。

后加的甜,无法给人带来甜味的满足感。喝了会腻,还会跟茶的其他滋味有许多违和。

学会品味甜,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说在审评茶叶时候的分辨,在生活里更是如此需要。我们得学会分辨生活里真的甜和假的甜。

我经常跟孩子们眉来眼去,这之中所获得的甜,让我学会了分辨真假甜头。如何眉来眼去——比如说餐厅里隔壁的那一张桌子,年轻的妈妈抱着可爱的宝宝,宝宝虽然不能到处乱动,小脸却没有闲过。他会看着隔壁桌的我,露出一脸最纯真的笑容。那是会萌化人的笑脸,慢慢地渗透到人的心底,生发出心里的甜。

经常地接触这样真实的笑脸,对于提高分辨虚假笑容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跟茶叶的审评一样,如果一两次你还喝不出真假甜味的区别,那么,多喝几次,便也能慢慢掌握了。经常去品味茶汤里天然的甜,一旦喝到不寻常的甜的,自己的味觉也能马上察觉到异常。这是多接触多练习的必要性。

虚假的甜,后患无穷。巨大的利益,强烈的欲望,美得迷幻人的事物……一切超出常理的甜头,背后都隐藏着陷阱。我很喜欢《钢之炼金术师》的“等价交换”原则。付出与回收在长久的时间内总是对等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敢不敢要,背后隐藏着的规律是“你是否有对等的价值去交换”。

如果在喝茶的时候还总是加糖,茶里面的清新的甜便会被遮掩。正如“假的甜头”太直观,会迷惑了人,“真的甜头”便发现不了了。现实教会我们打开双眼去分辨,即使是我们很熟悉的甜味,也有陷阱。也许不该叫作陷阱,而是——等价交换。

今日课堂总结:

品茶里天然的甜味,多去感受真实的甜,是学会分辨真假甜的有效途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79243.html

上一篇:喝茶礼仪基础介绍

下一篇:探秘普洱茶《茶香的由来》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