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的十八种滋味之——薄

2019-11-16

十八薄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薄,与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常常组成描述茶汤滋味的词语——“淡薄”,用来指代茶汤之中内含物比较少。

茶汤之中水的比例多了,茶叶内含物溶解于水的部分自然就会减少,于是茶便“淡”了,但却不一定薄。正如有一些茶,入口似乎无味,饮后茶香却能在口中持续散发,这些茶可以说淡,却一定不薄。

有一些茶,在长时间的冲泡之后,口感也不会刺激,而只是带上了稠滑的胶质感,这些茶并不淡,却后续无力,说不准也会被评为“薄”。

总的来说,薄指的是“茶叶品质”,淡指的是“茶汤冲泡后的表现”。薄的茶,再怎么泡都不会浓;淡的茶,却有可能是冲泡的方法导致。

先天因素,即茶青的品质,决定了茶叶的“薄”或“不薄”。而淡,是临时的表现。

理解了薄与淡的关系,才能更确切地理解“薄”。

早春的茶,环境好的茶,必然不会薄,也必然有着更高的价格和受到人们的喜爱。薄的茶也不一定不好。粗茶淡饭,一杯薄茶,自然也是另一番自在。

不论薄或者不薄,顺应天意,便能实现其该有的价值。因为对于先天薄的茶青,很难要求制茶师做出不薄的茶,它们可能有其他的优势,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才是正确的方向。

这也是因材施教,育人教人的道理。在制茶之中,也是“看茶制茶“的原则所表现出来的道理。

今日课堂总结:

不论薄或者不薄,顺应天意,便能实现其该有的价值。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八之顺


八之顺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顺,在品茶的滋味里,指的是茶汤入口阻力小,从入口到喝下,非常通畅的感觉。喝茶的新手也许要奇怪了:茶汤不就是液体,哪里会有阻力呢?

这种感觉就像当有人习惯了用一个速度慢的电脑,突然有一天用上了很顺畅、敏锐度高的电脑,便再也无法回头去迁就很慢的电脑一样。没有体会过茶汤中的顺,便无法理解和到一杯顺的茶的快感。

顺的茶汤,入口如轻盈的蚕丝,快速地在口中铺开来,不由分说就会漫延到口腔的每一个角落,顺着入口的弧线,一溜烟地就滑落,进入喉咙深处。带来爽朗畅快的感觉,完全不愧于“顺”一名称。

顺,常与滑搭配在一起。虽然它们其实并不一样。顺,可以在清爽的龙井里,也会出现在温润的正山小种中。而滑,在正山小种里出现的比例和概率该是会多一些的。只不过。滑这个感觉,让顺得到了加强。于是虽然两者不同,却常常搭配着出现。

不管在哪个领域,大家都喜欢顺,顺则无阻。

喜欢顺是一回事,然而,懂得顺却不简单。如何让事物“顺”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延伸开来,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

以前我看别人养鱼,室内的鱼池总得换水。有一个换法是把水一勺一勺舀出来,再慢慢地放满处理过的干净水。而另一种方法就方便很多:用一条管连接水池和装废弃水的容器,容器放低,用吸气球一吸,水就从水池流入容器了。

两种方法一比,自然是第二种要方便很多。运用了自然界的规律——顺势而为。

在我们日常的事情处理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要是我们能认识更多的规律,去认识“势”,然后结合我们要做的事情,合理地运用,这就是“顺”势的做法。这样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也跟我们泡茶的原则一样——顺着茶性来泡。什么时候增加水温、什么时候延长时间、什么时候久闷,顺着茶的品质特点,顺着茶的打开状态,茶汤就能表现出协调融合的滋味。常常有人开玩笑,要把中等的茶泡出顶级茶的风味来。这可以说是把“看茶做茶”的原则运用到泡茶之中,变成“看茶泡茶”的做法。

细想,这也是茶席上有趣的地方。茶的变化,从种植、制作、冲泡、品饮等不同环节都没有停止过。追求更加美好的品饮感受——顺着茶的特点来。茶便也因此回馈给我们更优质的风味。

今日讲顺,不但是一种美好的味觉感受,更是一种做事的过程享受,这样所得的结果,是否也是顺的呢!

今日课堂总结:

入口如轻盈的蚕丝,快速地在口中铺开来,不由分说就会漫延到口腔的每一个角落,顺着入口的弧线,一溜烟地就滑落,进入喉咙深处。带来爽朗畅快的感觉,完全不愧于“顺”一名称。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七之润


七之润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喝茶最基础的功能不就是解渴吗!

润,指的是茶对口腔的滋润特点。而其实,我想表达的是“生津”这个滋味。

有时候喝完茶,很长的时间下来,口里都微微地生津,于是便会觉得嘴巴和喉咙里一直被滋润着,很是舒服。

与此相对的,如果茶存在明显的工艺缺陷的,有时候喝了,反而喉咙里会觉得干。润,是茶的基本功能,却也需要合理的条件才能发挥出来。

在正常的条件下,绝大多数的茶都有生津的特点。只是常规生津的感觉不会太强烈。

生津的部位在两颊和舌底。强烈的时候,生津跟回甘交叠,难分难解。一阵阵犹如脉冲的生津,让回甘也感染上了波动的特点。尤其在品饮单丛茶的时候。

品质高的好茶,还有“舌底鸣泉”之说。舌底鸣泉,是对生津非常明显的描述。像是舌底有泉眼完全打开一般,清泉不断涌出,还带有甘甜和茶香。有这个特点的茶便是极好的茶了。舌底鸣泉会比较多地出现在普洱茶之中。比如高端的古树茶,或者是存放得当的老茶。

舌底鸣泉的感受是非常舒服的,仿佛自身自带源源不断的溪流,是一种很惊喜的滋味。

在生活里,我们时刻都需要被滋润,包括了身体和心灵。滋润,是我们对外界的索求。像“生津”这样的自体循环的滋润,是有限度的,因而也显得更加珍贵。

我们常说,小草需要雨露。小草渐渐地把雨露内化成为自身所需,于是才能充满活力地成长下去。滋润是雨露,被滋润的是小草。小草本身也有任务——学会被滋润。

我们身边有太多可以滋润自己的存在了,于是,学会选择滋润我们的事物,还有选择滋润的方式,达到有效滋润就成了我们的必修课。比如说,补充水分,那么,我们选择喝水,还是喝茶?喝什么水,喝什么茶?还有怎么喝,喝多少等等。这些因人而异的问题,往往需要我们自己去感知和学习,学会被滋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学会被滋润,有时候也像老人们常说的:选个好媳妇,可以润泽三代。怎么选,也是极讲究的。

仔细的品味茶里的各种滋味,用品茶代替牛饮,可以更充分地打开我们的味蕾,也打开我们对茶的吸收能力,让茶,给予我们更充分的滋润。

今日课堂总结:

润,是茶的基本功能,却也需要合理的条件才能发挥出来。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二之甘


二之甘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所得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甘,既是苦的好朋友,也是甜的好朋友。我们可以列举两个词来证明:苦后回甘,甘甜与共。甘这个滋味,联系了苦与甜。

甘的滋味,给茶罩上了特殊的光环。有时候,你很难分辨出甘味出现的时机。是伴随着茶汤随即涌现呢?还是喝完茶之后再慢慢表现出来?有时候,甚至是随着某些滋味的消散而出现,所以,我们便时常可以看到“回甘”一词。它很多时候是“返回”来的滋味。那么,是不是说,甘,是最长情的滋味呢?甘,对所有的滋味伙伴都怀有一种念念不忘和留恋不去的情谊。

甘味由于出现在苦涩味之后,一些一开始不喜欢苦涩味的朋友又对甘的特殊感受欲罢不能,于是,便只好练就一身“爱屋及乌”的本领,连同茶里面的苦涩味一起接受了。

所以,我觉得甘竟是一个伟大的滋味了。它不挑剔,和甜、苦都能好好相处;它长情,给人安全感;它还能教化人,让人扩大对原本不爱的苦涩味的包容度。

甘,真正体现了茶的精神——包容、和谐,也难怪人们如此喜爱它了。

如果把甘看作一种为人的品质,我认为这种品质是“理解、教化、包容”。

有一个经常听到的小故事。小男孩拿着两个苹果,每一个都咬了一口。妈妈很生气,以为他不懂得分享,把苹果都占为己有。谁知小男孩却说:妈妈,我试过了,这个苹果比较甜,给你吃。

其实,像这样的误会也经常发生在生活里。

当我们看到不合理的现象时,不必急着给它们下定义,也许绕一个弯,我们会发现背后更多的事实。所以,抱着一颗“理解”的心很重要。当事情真的不是好事时,也别急着生气,有技巧的“教化”,避免同类的事情。这个也是“包容”的过程。包容,不是无限度的忍受,而是有技巧的感化。

甘中自有甜,也有苦的影子。它有持久的风格,还可能是让人喜欢上苦涩滋味的原因。这是一个有趣的味道。

今日课堂总结:

甘的出现有很多种情况:有时候会伴随着茶汤随即涌现;有时候是喝完茶之后再慢慢表现出来;有时候甚至是随着某些滋味的消散而出现。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一之香


一之香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所得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茶的香气,很可能是绝大多数人爱上它的原因。茶香,可以飘散在空气中,也可以融和在茶汤里,让我们的嗅觉、味觉同时感受。

用嗅觉去感受的香是闻着的香,是基础。像幽兰,像玉兰……茶的香气似乎离不开兰花,也许爱茶的人,总的也爱兰花吧,所以对茶香气的描述便离不开兰花了。

用味觉去感受的香是品着的香,这一层次的感受则比较挑人,有些人是品不出来的。品茶的香气,优质的香以纯净为特点。纯净,可以理解为单一、纯粹,不带一丝一毫的杂质和干扰,这是非常难得的。

在品过这类“至纯”的香之前,很难理解。当你品过这种“至纯”的香气之后,便难以忘怀。甚至可以说,这便是世上最难得的品质了吧。

这种“至纯”总让我想起一个小姑娘。

有一回,一个小姑娘送给我一份礼物。我慎重地把礼物接过手里,问她:“你为什么要送礼物给我呀?今天不是我的生日,也不是特别的节日。我也没有给你什么需要回礼的东西。你是想要什么吗?”

小姑娘摇摇头:“我只是想送这个东西给你。”

我愣了愣,直白的回答,形式和内容都如此纯粹。那一刻,我感到有一些美好的情绪油然而生。

只是,仅仅,单一地,纯粹地……我只是简单地想对你好。我的内心这样翻译了小姑娘的话。于是,我真心地觉得,这种纯净真的是很可贵的东西。

纯的香,不带多余的任何干扰,直指一个特征,这样的茶香能带来触动心弦的感受,也是我们在对茶叶作鉴定时很重视的品质。

喝茶,品茶香,让香气在鼻腔和口腔里旋绕、慢慢地发生由前调、中调到尾调的变化。美妙的茶香,引领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九之稠


九之稠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稠,真愁。

发音不那么好听的稠,却是让大家所喜爱的滋味。

稠的感觉,软绵绵的,滑溜溜的,通俗地说:胶质感很强。这是果胶类物质丰富的缘故。稠,常常组成词语:稠厚,指茶汤由于稠而有了厚度。因此,也有人说,茶汤有内容了。这些都是对稠的描述。

稠的茶,从茶汤的色泽便能看出其与众不同。常说的色泽,包括了“颜色”和“光泽”。稠的茶,周围的那圈表现光泽的“金圈”表现得比较宽,所以一看,就能联想到那软滑的胶质口感。

我想,这一定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口感吧,花胶、猪蹄等美肤的食物,不也是这样粘稠。而巧合的是,稠感最容易出现的红茶和熟普,也是很适合女孩子们喝的茶。

记得有一次,一个茶友念念不忘曾经喝过的一款稠度极好的茶,一直碎碎念。茶师二话不说,便给他泡了一款很稠的熟普。茶友品后惊呼:是这个感觉,这是哪个茶?

茶师说:这是刚才一直在喝的茶。想要把茶泡得有更加明显的稠厚度,其实不难。只要略为降低水温,久闷一下,就可以了。

久闷一下,稠厚度就增加了。说得简单,控制起来也需要一点熟练的技巧。让稠度增加,就像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让自己的内容增加。

让自己的内容增加,这是我们一生都在努力的事情。以前听老人家们说:我吃盐多过你吃米。说的是人生经历的丰富程度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累积。在快速发展的现在,许多速成品出现了,累积和沉淀渐渐被年轻人所忽略。

这是当下的一种现象,速成品倒也有其独有的价值,毕竟社会的发展太快了。只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如果没有一两项沉淀和累积,殊不是一生的遗憾?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许多都是需要时间慢慢去沉淀的,比如茶。

学茶,刚开始只是基础知识,只学会茶有什么品种,什么时候喝什么茶;然后学品,学泡,算是入门;再来是运用,已经能算是合格了;如果要借助茶去实现细品、内观等,成为传言中的“茶人”,却是需要时间慢慢修习,不是能马上速成的事情。

时下有些误解,以为学茶不过是一套表演,可以花个几天时间来速成一下,对茶实在连最浅层的认知都达不到。不知作为茶艺始祖的茶圣陆羽,对此怎么看?

稠,包含着内质而有此滋味的表现。稠的滋味很好,要泡好稠的感觉,也需要一定的方法。

今日课堂总结:

稠,常常组成词语:稠厚,指茶汤由于稠而有了厚度。因此,也有人说,茶汤有内容了。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六之鲜


六之鲜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鲜味在我看来是一个有点飘忽的滋味。因为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分辨和认知它。似乎听着有点奇怪吧!在海边长大,吃着海鲜多年的人,却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学习“鲜”味。

鲜,常常和甜味在一起出现,于是有了“鲜甜”一词。常规上认为这是茶叶氨基酸含量高的原因,是茶叶高品质的表现。

如是,印象中鲜味最好的茶是安吉白茶。安吉白茶是浙江省安吉县所产的绿茶,由于生长的茶芽颜色偏白而有白茶的叫法,实际上属于绿茶。安吉白茶的鲜甜非常突出,久泡不涩。它的鲜甜滋味十分有活力,伴随着新鲜的花香,很能唤醒舌底舌面的活跃。

鲜味有着很多优良的拓展词:鲜爽、鲜甜、鲜活……它是各种滋味的前锋。前锋的意思是,鲜味跟很多种滋味在一起,它一定是跑在队伍的前面,让我们尽快感觉到的。这种属性就像思维的成长方式——思维的成长在我们整体综合的成长之中,一定是成长最快的。

人的思维先于行动,思维成长越向前,相对而言越是能带动行动的向前发展。

俗话说: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是人的思维。一个新鲜的理念,是一次解放思想的机会,也是一个打开前路的契机。

有一回,我主持一场三十多人的雅集,主题是书籍《人类简史》之于黑茶。为了让活动达到最大效果,我一周内读完了《人类简史》。老实说,那是一个难忘的过程,很享受,收获很大。

人类简史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是:虽然内容都是我们学过的,包括了历史、地理、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然而它的视角却非常新鲜。它让我在阅读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崩塌和重组。阅读的过程里,我心里一直在惊讶,同样的内容,原来还可以这样的组合!重组后的知识体系,我还可以把它再次分解,用我的另一种方式重组!这种角度开启了我的新思维模式,大脑可以以一种新鲜的方式去作各种尝试,用“头脑风暴”这个词来形容很是形象。

那个时候,看山不是山,看云不是云。我们熟悉了的东西都会以新鲜的姿态再次刷新我们的认知——可能性!这是新鲜事物带来的巨大价值。

而鲜味,常常走在最前端的滋味,是活力四射的。

今日课堂总结:

鲜味是活力四射的味道。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四之涩


四之涩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在茶叶审评里,涩味不一定就会被评为“涩”。只有茶留在口里的知觉持续有涩感,我们才能评为“涩”。

茶的涩味非常有趣,不能因为茶涩而说它不是好茶,反之亦然。但是,专业的茶人却可以借由茶的涩味之中的不同特点来判断是不是好茶。

有没有晕头转向的感觉?难道涩还分很多种吗?

确实是这样,涩这个感觉的分类有很多。

有一个大家讨论得最经典的:“涩味化的快不快”。好的茶,入口的涩味很快就会消失,并且在口腔内,涩味消失的地方不断生津,同时会感觉伴有香气的缭绕。

涩还分粗和细。我们大多数是不喜欢粗糙的涩味的,“粗涩”便是级别较低的茶才有的特点。细腻的涩,有时候带来更微妙神奇的感觉,像一层轻柔的纱,在口中还会慢慢变化。除了粗细,还有一种微微的涩,在一些高端茶上会出现,只会在舌尖带来缓缓的按摩感,很是舒服。

有一些茶友闻涩变色,不爱涩的味道。其实这样就损失了真正地去了解“涩味”的机会。就像看到一个长相不好的人,接触下来,也许他有很多闪光的地方会带给你惊喜。由此看来,涩这个滋味,其实有着很多精彩之处。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里,也许已经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喜好。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喜欢的东西,其实有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它。这样,我们也许会失去跟我们最喜欢的东西邂逅的机会。说不定目前的不喜欢,会成为日后的最爱!这个道理我是跟一位十六岁的少女学的。

当时我同岁,是好朋友。聊天的时候得知她计划着要去做许多事情,而且那些是她不爱的事情。

我问:“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还主动去做这些事?”

她答:“因为可以开阔我的心胸。”看啊!那个年纪,便已经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特质了。十数年后,她让我帮忙寻茶,只有一个要求——涩一点的茶。

涩的世界,精彩。

今日课堂总结:

细腻的涩,有时候带来跟微妙神奇的感觉,像一层轻柔的纱,在口中还会慢慢变化。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酸


十四酸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最近出了一款网红茶,柠檬菊。是把红茶和菊花放到柠檬里搭配而成。喝过几次柠檬菊,虽说并非不爱,却也提不起兴致,唯独有一次多喝了几杯,究其原因,是因为那一泡不酸。

酸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味道。

柠檬菊有柠檬在,其酸味自不必说。酸常常比较明显地出现在舌头后方的两侧,酸的时候,该部位生津不断,自是怡然。

在咖啡的世界里,人们评论酸味为——活泼的。然而,在纯茶叶的世界里,酸味多被认为是不那么优秀的味道。酸味比较多地出现在红茶之中,只有工艺控制极好的红茶并用得当的冲泡方法,才能免去酸味的踪影。

拖酸铁观音有着更加浓郁的香气,却也无可奈何地带上了酸味,更曾经因为这酸味而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酸味既不被茶人所爱,其存在也尴尬。茶里的酸真的就不好吗?

学茶课堂第二期班有一个对酸味极其敏锐的同学,微乎其微的酸,她都能马上品出,几次下来,让旁边的其他同学面面相觑——不酸呀!

有趣的是,有一次,其他同学都喝出酸的感觉了,原本对酸味敏锐的同学,却坦言完全感受不到酸。

仔细问之,她所感觉到的酸,位置多在舌尖和舌面前端;其他人的感受区则在前文所提及的舌头后端两侧。

酸味原来还会跟人捉迷藏!

茶叶里的内含物质丰富,因此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滋味特色,这是品茶的迷人之一。酸味的由来也不是单一物质的表现,人的味觉也不尽相同。于是才出现了茶席上有趣的交流。

要知道,此酸非彼酸也!让酸发生的内含物也并非同一物质。

多交流才能清晰地了解到这些。生活未尝不是如此,多交流才能发现事情的真实性。

前一段时间偶然听到几位女孩讲述跟她们伴侣相关的琐碎事,包括从某些事件引起的怀疑,到从温顺的绵羊化身为嗅觉敏锐的侦探狼,无不由一个“酸”字引起。

我不禁感叹,原来酸味还能激发起人们无限的能量,让人变得不能自己。只是这能量得控制得当,过度的爆发不仅是两败俱伤,更是会波及无辜。

茶也一样,闻酸变色大可不必,只要其性质并非不良,便可以好好欣赏。比如我们可以在口中跟酸玩玩捉迷藏,也可以喝一下酸酸的柠檬菊,或者只是单纯地品一品这个味道。

今日课堂总结:

酸味的由来也不是单一物质的表现,人的味觉也不尽相同。

于是才出现了茶席上有趣的交流。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三之苦


三之苦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所得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有人喜欢苦味吗?有哦!尤其在喝茶的人群里,有一部分人独爱“茶之苦”。

我喜欢问为什么。于是得到很多回答。

有人说得含糊:“茶的味道就得苦。”是不是暗示了不苦则无趣呢?

有人说得文艺:“苦中带有熟悉的植物香,深入记忆。”有着很深的感情。

我想起有一座山头的古树茶,名字叫老曼峨。这是我所知道的最苦的茶。普洱茶里的茶风味有其特有的规律——“东柔西霸,南苦北涩”。苦的经典,也当数老曼峨了吧!甚至在普洱茶很火热的时候,还有一个品牌叫老曼峨的,着实让我吃惊不少。到底人们有多爱这“苦”味?

这个现象刷新着我们过往的概念,爱上苦,是不是也属于解放思想的一部分呢?

苦的滋味,在舌根,也许也意味着这是最底层、最基础的滋味吧。记得看过一些成功人士的访谈,有人问他们,在一路走过来的过程里,苦吗?

苦吗?

有人说:那个时候没有感觉到苦,只是心里有一个信念,就一直走了过去。

有人说:苦,但是挺了过来。

有人说:那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只是一直沉迷。

苦,从来就不是一个负面的词语。为什么就不能爱上这个苦呢?

对我而言,苦只是众多滋味里的其中一个,没有所谓的喜欢和不喜欢。苦,混合着许许多多的滋味,能变化出各种各样的风格体验。是呀,苦,只是丰富我们感觉的其中一员而已。它可以是非常精彩的。

对于苦,我吃过的东西,最苦的大概是“胆”吧。小时候有过几次吃“胆”的经历——熊胆、蛇胆、鸡胆。每次印象都很深刻。不是因为它们苦,而是因为大人们说它们苦,于是在我吞食的时候,都用谨慎的眼神盯着我看。胆据说是可以解毒的东西,长大后也渐渐看不到它的错在了。不过,我却由此深深地体会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苦的味道,而是大人们的眼神。

茶,苦吗?苦,不过,别有滋味。

今日课堂总结:

苦的滋味,在舌根,这是最底层、最基础的滋味。我们其实可以试着跟许多茶人一样,爱上苦味。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十一透


十一透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透这个滋味并不常见,也不容易找到能感受到它的人。

当茶汤入口,你感觉它的渗透性极强,茶似乎穿透了舌头和口腔,透过了味蕾和细胞,快速地占据每一个它能达到的角落,甚至有一些你遗忘了和意想不到的角落。整个味觉感受区都是它牢固的天下。这就是透的表现。

喝到透的茶时,脑海里不有自主地呈现这样的画面——清冽的泉水化作无数细微且有规律蹦哒的粒子,穿过土壤的间隙,随之肆意地释放正面的滋润能量。你惊叹于它的狂妄,却也对此欣赏不已。霎时,每一个被浸透的感官像嫁接了芬芳的花朵,繁花盛放。

透无疑是高端茶才有的品质。记忆里,说到透的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陈年的普洱茶。

越陈越香——一个广泛传播的陈年老普洱的传说,是让无数人追求的极端滋味,却也是迷惑了大众的滋味。而所谓的“陈”指的即是时间的长久,是时光的沉淀。

时光沉淀下来的精华会进化为“透”的口感——古树丰厚的底蕴在日复一日的转化之后,褪去了张扬,渐渐收敛,把它原本的香、味、能量等内容炼化成极其精细、醇和、匀称的品质。只有亲密接触之时,那强大的内容才被舌尖读取,以迅雷之逝,彻底地穿透整个口腔、喉腔和胸腔。

从透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强大的内容。

时光无法避免地也带入了不一样的滋味,被称为“陈味”,这是一种香气的表现。陈味不是闷闷的,不是尘土的,更不是霉霉的。即使历尽了遥远的时光之后,它依然爽朗、干练,有着活跃的气息。

好的干仓环境,则更加强了老茶的活跃和强大能量的内化。有这样的强大,方有“透”的实力。

透可谓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了。于茶、于人,不也是如此?

有一些人总是深得人心。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能透入身边其他人的心底,让人心悦诚服。因为他们阅历丰富,思维活跃,总能给到身边人们最好的建议,可以说一语中的——眼光通透呀!他们还很善良。当历尽了流言之中的所谓“不善”的干扰,才能深刻地理解世界上的“善意”,于是也更能为其他人着想,更能传播善意。他们是活的通透的人。

老茶的“透”也许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4130.html

上一篇:胃不好的人,喝茶要注意这几个“不要”

下一篇:茶叶“泡沫”的误区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