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百戏”开发价值

2019-11-13

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商业价值 :茶百戏其独特的表现力给观众赏心悦目的体验,茶百戏茶汤幻变的功能对观众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其茶产品饼茶的加工工艺有别于一般散茶,形成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是新一代的茶产品。茶百戏的原料茶(饼茶)即可采用点茶法演示点茶和分茶,在茶汤中显现出图案,供人欣赏的同时可以用点茶法搅拌成的茶汤品饮。同时,饼茶又可用现代的泡茶法和泡茶工具饮用,是跨越时代的新型茶产品。

文史价值:茶百戏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再现我国古代点茶、斗茶文化不可或缺的实物写照,是不可替代文化资源,对于研究宋代茶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茶百戏是用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的艺术形式,适用于表现中国风格的字画,古人又称之为水丹青。它使中国字画的表现形式由单一的固体材料发展到液体材料,是固态向液体的飞跃,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保健功效:茶百戏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茶百戏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末一同饮用,较之现代的泡茶法人体可获得更多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多糖类、矿物质、纤维素等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百戏的特点


茶百戏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艺术形式,由于茶汤显现纹理丰富自然灵动,同时,在同一茶汤可以变幻图案多次。茶百戏以其独特表现力表现了中华艺术的意境美、线条美和朦胧美,其新颖独特的表现力特别适于表现中国传统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对观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适于游人观赏、品饮、体验,适用于各种接待和大型庆典活动,可以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和文化旅游的档次。

茶百戏是欣赏和品饮兼备的新型茶产品,具有独特的品饮价值,即可用抹茶通过点茶法欣赏和品饮,亦可用团饼茶冲泡品饮,是跨越时代的艺术珍品。

茶百戏是独具保健功效的茶产品,可以丰富中国的养身文化。茶百戏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末一同饮用,较之现代的泡茶法人体可获得更多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谷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分茶以其新颖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适用于各种庆典和展会活动,较好地提高活动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

中央电视台、台湾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东南电视台和香港文汇报等许多新闻媒体采访报道并在张天福基金会新年茶话会、茶博会等展示交流,深受欢迎。

宋徽宗至爱——茶百戏


宋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而兴趣广泛的宋徽宗最爱的则是茶百戏

“茶百戏”属于“斗茶”活动中的重要比赛环节,“斗茶”活动始于唐朝,兴于宋代,相信喜欢喝茶的朋友对于“斗茶”这一说法并不陌生。虽说“斗茶”活动现代生活中已不多见,但足以见得“茶百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什么叫做茶百戏?

说到“茶百戏”,笔者莫名地就会想到“皮影戏”,当然,“茶百戏”和“皮影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谓的茶百戏,就是仅利用茶和水,使得茶汤纹脉形成文字和图案的古茶艺。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发展到现代,茶百戏能使得茶汤中的图案显现、消失,如此反复变幻多次。

茶百戏

二、茶百戏的发展历史

有关茶百戏的来历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年)的《清异录》,这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笔记,共六卷,内分三十七门,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当时不仅盛行于朝廷,也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2010年,茶百戏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百戏

三、“茶百戏”唯一传承人--章志峰

1984年从福建农大茶学专业毕业后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和交流,1997年到日本冲绳留学茶叶技术,通过日本茶道初步了解了点茶法。

2004-2005受外交部选派,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期间,系统地学习了一年的日本茶道里千家流,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点茶工具得到启发。

2005年起通过对团饼茶制作、抹茶加工和分茶技巧五年间进行几百次的试验,终于在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分茶技艺,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像。

茶百戏

中国历史长河不知多少传统技艺消失,希望有更多技艺可以像茶百戏一样慢慢恢复。

论茶剂的制备与临床应用及其开发价值


茶剂,或称药茶,是将药物与茶叶配用或以药代茶冲泡或稍煮,象茶一样饮用,故名。药茶是一种古老剂型,但过去品种不多,应用范围也不很广泛。近年来,药茶的医疗保健作用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品种在逐渐增多,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与中药汤剂相比,茶剂具有如下特点:①可以按药物性能特点、配方要求等将各药粉或段、丝按先后顺序浸泡,也可以同时浸泡,操作灵活,程序简便;②以沸水为溶媒,浸泡药物时可将其酶迅速破坏,以避免有效成分分解破坏;③药物为粗粉或细丝、小段,使其表面积加大,进而与溶媒接触面加大,使有效成分容易溶出;④中药茶剂一般以茶杯等为容器,保温性能好,水温一般可维持在摄氏80~90℃,从而保证有效成分既可充分溶出,又可不被破坏;⑤用药节省。煎剂一般煎2~3次即弃之,浪费药,而茶剂可以多次重复浸泡;⑥疗效可靠。茶剂可避免由于久煎或制成其它剂型中某些有效成分流失,因而疗效可靠;⑦局部用药好。某些口腔牙病、鼻咽、食道、胃部等疾患使用茶剂,直接与病变部位接触,发挥局部用药优势,每获良效;⑧更好地有利于治疗。茶剂可避免冲剂、糖浆剂由于加糖,不利于糖尿病、支气管炎咳喘的治疗。此外,对于一些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不耐高温的药物、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如菊花、银花等)或不宜久煎的药物(如桑叶、番泻叶等),制成茶剂更为适宜。现将茶剂的发展概况、制作方法、临床应用、开发价值等概述如下。

1 发展概况

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茶作为一味重要的药物,三国魏《吴普本草》亦有记载。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孙思邈的《千金方》及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等书均记载有多种“茶饮剂”。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百病之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内上清矣。”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饮茶能解酒食、油腻、烧灼之毒。”近代根据中医药的理论,认为茶能提神醒脑,安神除烦,上清头目,清心降火,下气消食,解油去腻,止渴生津,利尿消炎,清热解毒,消暑止泄,祛风解表,化痰止咳,补益和胃,延年益寿。饮茶好处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12点:(1)能使人振奋精神,增强思维、记忆与运动能力;(2)能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3)对龋齿有很大好处。据英国的一次调查表明,儿童经常饮茶龋齿可减少60%;(4)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并含有妊娠妇女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锌;(5)有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饮茶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的突变;(6)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茶叶的抗老化作用是维生素E的18倍以上;(7)能延缓和防止血管内膜脂质斑块形成,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和脑血栓;(8)有良好的减肥和美容效果;(9)可以预防严重影响老年人视力的白内障:(10)茶叶所含鞣酸能杀灭多种细菌,故能防治口腔炎、咽喉炎,以及夏季易发生的肠炎、痢疾等;(11)能保护人的造血机能及维持血液的正常酸碱平衡;(12)防暑降温。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在长期的防病治病的临床与研究中发现茶叶中的多种成分均有很好的保健、治疗效果。其中所含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茶药配用,有助于发挥和加强药物的疗效和利于药物溶解、吸收。因此,国内外自80年代起,兴起了一股茶疗热。药茶已作为中医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中的一大特色。

2 制作方法

根据组成茶剂药物中的不同成分,不同的使用方法,其分类及制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粉末茶 分粉碎、混合、分装3个步骤。粉碎为中草药经适当干燥后,粉碎成粗末,过14~20目筛。要避免在粉碎时细粉过多。混合即将已粉碎的粗末,置容器中充分搅拌,或用机械搅拌方法,拌至色泽均匀后反复过筛1~2次。分装是用防潮性能较好的纸张,或聚乙烯薄膜袋,分剂量包装。贮于阴凉干燥处。制成的粉末茶,要求无结块,细粉较少。

2.2 块状茶 分粉碎、捏合、制块、干燥、分装5个步骤。粉碎按上述粉末茶粉碎法,制成粗末。捏合是将面粉用适量的水调煮成面糊作粘合剂,再与粉末茶充分捏合,制成团块。面糊稠度要适宜,过稠不易混合,反之影响粘合。要求团块内外色泽一致,无干粉粒。也可将处方中无挥发性成分的药料,水煎浓缩制成稠浸膏代面糊作粘合剂,与其余药料粗末充分混合制成团块。如粘性不足,再酌加适量面糊。制块是将药材团块按一定量揿入铜圈模中后,取木模心放在药料上,用敲棒敲实,顶出即成。干燥时温度宜先低后高,开始在60℃左右,待外表略干时,再逐渐升高至70~80℃,如此可避免外表干燥过速而龟裂。在干燥过程中,应勤更换烘匾位置,使其干燥均匀,以免块茶色泽不一,影响质量。最后用防潮性能较好的纸张分块包装,置密闭容器贮存。制成的块茶,要求表面完整,无松块现象。

2.3 颗粒茶(浓缩茶) 分浸出、制粒、干燥、分装4个步骤。浸出是将处方中10%~20%药料研成细末(过80~100目筛)备用。其余药材水煎1次或数次,过滤,滤液浓缩成稠浸膏。制粒是把稠浸膏与药粉充分混和,搅拌至“捏之成团,轻丢能散”,通过12~14目筛制成颗粒。颗粒在60~80℃进行干燥,过12目筛,置密闭容器中。包装与冲剂同,一般用聚乙烯薄膜袋分装,于阴凉干燥处贮存。制成的颗粒茶要求无吸潮、结块现象。

2.4 绞股蓝香茶 分清洗、摊青、揉捻、杀青、足干、贮藏6个步骤。清洗,按90:19:1的比例取新鲜绞股蓝茎叶、大叶冬青嫩叶、忍冬花(金银花)用水冲洗干净。摊青是将洗净的上述混和物摊开,置阳光下晒至整个茎叶发蔫失水为止。揉捻是将发蔫失水的混和物切成寸许,洗净双手,轻轻搓揉,直到混和物中浆汁渗出为止。杀青是将揉捻好的混和物放置锅中,文火(150~180℃)炒10~15min,到混和物散发出茶香为止。足干是将炒好的绞股蓝香茶放置日光下晒,直至完全失去水分为止。贮藏是将晒干的绞股蓝香茶包于吸水纸中,置于盛有少量生石灰的器皿中,盖上盖子,隔一段时间放到太阳下晒一晒。如果器皿密封性较好,只要放在通风干燥处即可。该法制取的绞股蓝香茶,不仅能保持原茶的优良特性,还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清香味,久置也不会变味。

茶剂质量要求应干燥,无生霉、虫蛀、结串等现象。制备茶剂时,应尽量缩短制作时间,防止败坏,夏天更应注意;茶剂中细粉不宜过多,防止泡出液浑浊,成品不宜暴晒过久,以防香气逸散。

3 临床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了许多国家的饮料优劣情况,最终认为:茶为中老年人的最佳饮料,方便、经济、卫生。据药理研究,茶叶含有蛋白质、脂肪、10多种维生素,还有茶多酚、咖啡碱和脂多糖等近300种成分。经常饮用,能补充人们所需要的营养,吸收排泄放射性元素,起延年益寿的作用。

3.1 兴奋中枢神经,增强抗病能力 茶叶中所含的咖啡因和芳香物质是兴奋剂,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使精神振奋,思想活跃,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消除疲劳,有益于工作和学习。但饮用过量则引起失眠心悸、头痛、耳鸣眼花等不适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作用机理与兴奋神经中枢扩张周围血管有关,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如麻黄挥发油有发汗和抗病毒的作用;紫苏挥发油有发汗、解热、杀菌、健胃作用;薄荷油有发汗、兴奋、扩张血管等作用。药茶中使用绞股蓝能增强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使用补阳药物如肉桂、菟丝子、黄精等能促进抗体形成;使用养阴药物如玄参、天冬、麦冬、北沙参等能起到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作用。

3.2 促进新陈代谢,维持心脏、血管、肠胃等正常机能 茶叶中咖啡碱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它能加快呼吸,而不使脉搏加快、血压增高。它还能刺激肾脏排泄功能,有强心、健胃及利尿解毒作用。咖啡碱和茶多酚协同作用,可防止人体内胆固醇的升高,有防治心肌梗塞的作用。

药茶方中的某些药物亦有明显的促进新陈代谢,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人参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脏收缩力加强,通过改善心肌营养代谢而使心功能改善。山楂的水解物能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冠状循环。车前子能增加水分的排泄,尿素氮、氯化钠和尿酸等的排泄也随之增多。决明子、蒲黄、荷叶、山楂等有降血脂作用,而野菊花、芹菜汁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3.3 抗菌消炎 茶叶抗菌的有效成分一般认为是鞣质,茶叶浸剂或煎剂在试管中,对各型痢疾杆菌均有抗菌作用。另外,对口腔炎、咽喉炎亦有明显的疗效。茶叶中还含有硅酸,可促进结核病变部位形成瘢痕,制止结核杆菌扩散。硅酸还能使白细胞增多,有助于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药茶方中的清热药物大多数有抗感染作用,包括抗病毒、抗菌、抗原虫等。可以杀灭或抑制各种感染因子,从而达到“清热”的目的。近年来,经研究发现黄柏、大黄、虎杖、贯众等中药对乙肝病毒抗原有作用;银花、连翘、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等对病毒有抑制作用;青蒿、龙胆草等有抗疟原虫作用;白头翁、鸦胆子、马齿苋等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等。

3.4 其他 茶叶中的单宁酸与金属或碱类物质结合,使其沉淀,有延迟人体吸收毒物的作用,故能解毒。茶还可以净化水质,减少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饮茶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另外,茶叶中含有茶碱能松弛平滑肌,故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胆绞痛等。

药茶中有些中药具有止咳、镇静、助消化和抗衰老等功效。临床常用的桔梗,其祛痰止咳效果与氯化铵相当,主要是由于其所含的皂甙口服时对胃粘膜的刺激反射地使支气管粘膜分泌增加,痰液稀释,使潴留于支气管和气管中的痰液易于排出。而其他如前胡、枇杷叶、远志、杏仁、百部等亦均有祛痰止咳作用。有镇静作用的中药如酸枣仁、柏子仁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较恒定的镇静作用,其水溶性成分有催眠作用。助消化的中药如山楂促进胃液和胰液的分泌;陈皮、青皮、佛手等均含有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另外,有些花粉类中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多

茶百戏到底是什么?你知道多少?什么是斗茶?


导读:“茶百戏”属于“斗茶”活动中的重要比赛环节,“斗茶”活动始于唐朝,兴于宋代,相信喜欢喝茶的朋友对于“斗茶”这一说法并不陌生。虽说“斗茶”活动现代生活中已不多见,但足以见得“茶百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关于斗茶的相关知识,在《关于斗茶,你了解多少?》一文已详细讲述,在此不在赘述。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什么是茶百戏。

一、什么叫做茶百戏?

说到“茶百戏”,笔者莫名地就会想到“皮影戏”,当然,“茶百戏”和“皮影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谓的茶百戏,就是仅利用茶和水,使得茶汤纹脉形成文字和图案的古茶艺。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发展到现代,茶百戏能使得茶汤中的图案显现、消失,如此反复变幻多次。

二、茶百戏的发展历史

有关茶百戏的来历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年)的《清异录》,这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笔记,共六卷,内分三十七门,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当时不仅盛行于朝廷,也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2010年,茶百戏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茶百戏”唯一传承人--章志峰

1984年从福建农大茶学专业毕业后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和交流,1997年到日本冲绳留学茶叶技术,通过日本茶道初步了解了点茶法。

2004-2005受外交部选派,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期间,系统地学习了一年的日本茶道里千家流,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点茶工具得到启发。

2005年起通过对团饼茶制作、抹茶加工和分茶技巧五年间进行几百次的试验,终于在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分茶技艺,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像。

四、关于“茶百戏”的历史典籍

“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自古以来文人便与茶百戏结下了不解之缘。文人游戏、品赏、论述和赞美茶百戏,对茶百戏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宋代茶百戏受朝廷和大批文人的推崇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突出特点就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关分茶的茶学专著。在这些茶学专著中,对点茶、茶百戏有详细的论述,其中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和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最具代表性。

1、宋徽宗赵佶和《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是宋代的皇帝又是著名的文人,对茶百戏情有独钟。《大观茶论》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著,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分茶原料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加工、以及点茶、分茶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皇帝的热衷,给“茶百戏”带来了空前的地位。

2、蔡襄和《茶录》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兴化路仙游县(今福建仙游),宋代大臣和著名文人。

其著《茶录》,作于宋皇佑(1049~1053)年间,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对点茶、分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下篇论器,详细论述了点茶、分茶的器具。《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具影响的论茶专著。

3、审安老人和《茶具图赞》

《茶具图赞》是我国第一部茶具专著,绘制了宋代点茶、分茶使用的茶具,是第一部以图谱形式为主反映茶事的专著。该书作者南宋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详)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分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绘制了宋代茶具12件,分别为竹炉、茶臼、茶碾、茶磨、茶杓、茶筛、拂末、茶托、茶盏、汤瓶、茶筅、茶巾,称之为“十二先生”。

此外,宋代丁谓撰《北苑茶录》(亦称《建安茶录》)、宋代赵汝砺撰《北苑别录》、宋代熊蕃撰《宣和北苑贡茶录》(亦称《宜和贡茶经》)等文人的茶学专著中也记述了分茶原料(蒸青团饼茶)的采制和加工等内容。

【学茶记】点茶、斗茶、茶百戏 可不是一回事儿


“泡茶”、“煮茶”都是今天人们司空见惯的饮茶方式,那么“点茶”是怎么回事?“点茶”和失传已久的传统技艺“茶百戏”是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捋一捋“点茶、斗茶、茶百戏”有什么不同。

点茶

宋代饮茶时仍用茶饼,但大多已不再直接烹煮茶叶,称为点茶。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然后冲入沸水,略加搅拌后即行饮用。

点茶前,用沸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以使“盏热而茶难冷,难冷而茶味不变”。将茶粉放进盏中,用最好的汤瓶和水加以冲点,点水时要直沏而入,水柱有力,不能时断时续。然后“调膏”,根据茶盏的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最后用茶筅击拂,终成茶汤。

斗茶

正是在点茶方式的基础上,宋人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斗茶”的饮茶娱乐方式。

“斗茶”也称“茗战”,就是比赛茶叶与点茶技艺的高下。斗茶之风始于五代,宋代时极为流行,从文人士大夫直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此道。苏东坡就曾对盛行岭南惠州一带的“斗茶”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

斗茶从最初以评比茶的品质为目的,后来就广为流行,成为民间百姓的一种游戏。斗茶前先要将茶末碾碎过筛,茶末越细越好,这样入水后才能漂浮起来,也容易产生汤花并聚集起来,从而“尽茶之色”。

追求奢华的宫廷斗茶,重视“浮”和“色”。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同时要求斗茶用的茶粉要经过精碾细筛的工艺,必须要细。

注重茶的内在品质的民间斗茶,则注重茶的“香”和“味”,不计茶汤色白色绿而注重茶之香、味的品鉴。

斗茶的输赢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而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云脚涣乱”。

分茶(茶百戏)

分茶是随着点茶技艺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不仅能使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还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案,更加提高了点茶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也使斗茶活动更为兴盛。

分茶这种游艺大约始见于唐,由于古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DV可供记录,我们只好在文学作品中一窥分茶游艺的盛况。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了茶汤显现图案的雏形。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分茶十分盛行。北宋陶谷在《荈茗录》中已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词人李清照,她写有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等词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

入元以后,雅致的点和分茶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茶流传和分茶余韵,据清代高鹗《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茶的详细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茶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有机茶开发之土壤管理


一、行间铺草覆盖 生产有机茶的茶园,行间必须铺草,草料每亩每年不少于1000kg,原料可利用山草、稻草、麦秆等。茶园行间铺草可以减缓地表径流速度,促使雨水向土层深处渗透,防止地表水土流失,增加土层蓄水量。同时,还能抑制杂草生长,有利土壤微生物繁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此外,还可以稳定土壤热量,夏天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具有抗旱保墒作用,冬天可增温防止冻害。茶园行间铺草一举多得,是有机茶生产中最重要的土壤管理措施。 二、精耕细作 勤除杂草 生产有机茶的茶园大多水热条件好,四周生态条件也好,杂草极易滋长。杂草不仅与茶树争光、争肥、争水,又是病虫栖息的场所和传播的媒介,一有疏忽就会造成草荒,必须及时除去。由于有机茶园不能使用除草剂,只能采用人工方法,勤浅耕勤削草,这对于一些没有条件铺草的茶园尤为重要。一般春茶开采前要进行一次浅耕(深约10cm)削草,清除越冬杂草;春茶结束后浅耕削草,可疏松采茶时踏实的表土,同时可推迟夏草生长。6月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正是梅雨季节,杂草生长快,一般在梅雨结束要进行一次浅耕除草。8~9月份是秋草生长、开花结籽的时期,这时除草对防止第2年杂草生长有重要作用,要抓紧进行。因此,没有铺草条件的有机茶生产茶园,尤其是茶行间距大的茶园,一年4次浅耕除草是不可少的。除草要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把杂草晒干,使它失去再生能力,同时也可起到杀虫消毒作用。经过暴晒后的杂草翻埋作肥料,以提高土壤肥力。秋冬季节,要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行间深耕(20~30cm),把覆盖草料深埋土中。深耕时采用行中深,根际浅的方法,做到不伤根或少伤根。如果种植时深耕施肥的基础工作较好,成园后行间土壤根系密度大,茶行郁闭度高,杂草少,土壤较疏松的茶园,可以采取免耕的方法。所谓免耕,也不是绝对不耕,即在茶树生长的一定周期内进行耕作。一般做法是每年把大量的有机肥和枯枝落叶等铺在行间,防止土壤裸露,使土壤上的有机层保持松软富有弹性,防止采茶人员对土壤的直接踩踏镇压。每当茶树进行重修剪时进行一次深耕,把土表的有机层翻入土中,这样周期性地进行。 三、行间饲养蚯蚓 茶园饲养蚯蚓优点很多, 它可吞食茶园枯枝烂叶,使未腐解的有机肥料变成粪便,促进土壤有机物的腐化分解,加速有效养分的释放,提高土壤肥力。其次,蚯蚓的大量繁殖和生长,可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有利茶树根系的生长。此外,蚯蚓躯体具有含氮很高的动物性蛋白质,在土壤中死亡腐烂,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茶园饲养蚯蚓是有机茶生产的重要土壤管理措施之一,其具体做法一般分两个步骤,先在蚯蚓床中培养虫种,然后放养到茶园。1.虫种培养 先在茶园地边挖几个长3~4m、宽1.0~1.5m、深30~40cm的坑,坑底铺上10cm左右较肥的壤土。壤土上放一层稍经堆腐的枯枝烂叶、青草、谷壳、畜栏粪便及厨房垃圾等作为蚯蚓的食料,做成蚯蚓床。在食料上再铺上10~15cm的肥土,每天浇点水,使蚯蚓床保持50%~60%的含水量,约过半个月,使食料充分腐烂。然后,从肥土地里挖取收集蚯蚓,挖开蚯蚓床的盖土,把收集到的蚯蚓接种到蚯蚓床内,每平方米接种30~50条。以后经常浇水,保持床内湿润,经过数月后,蚯蚓开始在床内大量生长繁殖,即可作为茶园接种用。2.放养茶园 先在茶园行间开一条宽30~40cm、深30cm的放养沟,沟里铺放堆沤肥、草肥、栏肥、茶树枯枝落叶、稻草等物,加上少量表土拌和均匀。然后挖出蚯蚓床中的蚯蚓、蚯蚓粪便及剩余的枯枝落叶等杂物,一起分撒到茶园放养沟中,盖上松土、浇水,让蚯蚓逐步自然生长繁衍。每年结合茶园施基肥,检查一次蚯蚓生长情况并加稻草、杂草、枯枝落叶等蚯蚓食料,如发现蚯蚓生长不良,要继续放养,直到生长繁衍正常为止。 四、间作绿肥 有机茶园间作绿肥的主要目的是改良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增加有机肥源,不断提高茶园土壤肥力,为有机茶生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促进茶树生长。茶园种植绿肥,要避免与茶树争肥、争水、争光等现象的发生,要根据绿肥习性、茶园土壤特点、树龄及气候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好绿肥种类和适合的品种。对1~2年生幼龄茶园要选用矮生或匍匐型绿肥,如伏花生、绿豆等,既不妨碍茶树生长,又有利于水土保持;对于3~4年生茶园,可选用早熟、矮生的绿肥,如乌豇豆、黑毛豆、小绿豆等,可防止与茶树形成生长竞争的矛盾。对于华南茶区,既作肥料又作茶苗遮荫物的绿肥,要选用秆高、叶疏、枝干呈伞状的山毛豆、木豆等。在长江以北茶区既作肥料又作为土壤保湿用的绿肥,可选用毛叶苕子等。坎边绿肥以选用多年生绿肥为主,长江以北茶区可种紫穗槐、草木樨,华南茶区可选用爬地木兰、无刺含羞草,长江中下游广大茶区可选用紫穗槐、知风草、霜落、大叶胡枝子等。有机茶园可间作的绿肥品种及特性列于表1、表2、表3,供参考。 有机茶园间作绿肥,既要使绿肥高产优质,又不妨碍茶树本身的生长发育,因此必须合理间作,掌握好栽培技术。1.不误农时,适时播种 这是茶园绿肥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我国大部分茶区,冬季少雨,气温较低,茶园冬季绿肥如果播种太晚,在越冬前绿肥苗幼小,根系又浅,抗寒抗旱能力弱,易受危害,从而影响产量。如浙江茶区,茶园间作紫云英,以秋分至寒露播种为宜。在适宜的播种期内,如水分和气候条件许可,要力争早播,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提高。2.不碍茶树,合理密植 因地制宜,合理密植是茶园成功间作绿肥的关键。如果间作密度过大,虽然可以充分利用行间,获得绿肥高产,但会影响茶树的生育。反之,如果间作太稀,则不能充分利用行间空隙,绿肥产量低,改土效果受影响。如何正确处理茶树与绿肥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行合理密植极为重要。多年的实践证明,茶园间作绿肥宜采用绿肥行间适当密播,绿肥与茶树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尽量减少绿肥与茶树之间的矛盾。在长江中下游广大茶区间作绿肥,条栽茶园夏季绿肥宜采用1、2、3对应3、2、1的间作法,即一年生茶园间作3行绿肥,二年生茶园间作2行绿肥,三年生茶园间作1行绿肥,四年生以后,茶园不再种绿肥。至于冬季,由于茶树与绿肥之间矛盾少,可以适当密植。如采用油菜、肥田萝卜、紫云英、苕子混播或采用豌豆、肥田萝卜、黄花苜蓿混播,绿肥之间可取长补短,互相依存,有利抗寒和抗旱,产量可比单播高出40%~70%。3.接种根瘤菌,提高绿肥质量 在新垦茶园或换种改植茶园土壤中,能与各种豆科绿肥共生的根瘤菌很少,茶园间作冬季绿肥产量不高,质量也差,因此在间作绿肥时,要选用相应的根瘤菌接种。据试验,新茶园间作冬季绿肥紫云英时,用根瘤菌接种的比不接种的可增产5%~10%。此外,在一般红壤茶园中,由于钼的含量低,导致绿肥根瘤菌发育不良,固氮能力弱,如果在根瘤菌接种时拌以钼肥,可大大提高绿肥固氮能力。据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的试验,茶园间作春大豆,用钼肥拌根瘤菌播种 ,绿肥的固氮能力可提高258%~285%。4.及时刈青,减少矛盾 各种绿肥,尤其是夏季绿肥中的高秆绿肥,株体高大,后期生长迅速,吸收能力强,常会妨碍茶树正常生长。这时,就需要通过刈青来解决。据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试验,在老式茶园中间作大叶猪屎豆等高秆绿肥,如果不及时刈青利用,对夏、秋茶影响很大,可减产50%左右,如及时数次刈割埋青,可使茶叶产量提高17%~23%,效果十分显著。

中国茶文化璀璨文明戏种——采茶戏!


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茶文化大国,茶叶文化的肇创国,由于茶事茶文化的发展衍生出了很多的茶诗茶故事茶传说,甚至有许多的相关戏曲,比如采茶戏!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出独立的剧种的国家。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采茶戏

采茶戏,是直接由采茶歌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如采茶戏变成戏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采茶歌”。

再如采茶戏的人物表演,又与民间的“采茶灯”极其相近,茶灯舞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所以,最初的采茶戏,也叫“三小戏”,亦是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参加演出的。另外,有些地方的采茶戏,如蕲春采茶戏,在演唱形式上,也多少保持了过去民间采茶歌、采茶舞的一些传统。其特点是一唱众和;即台上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嗬”、“咿哟”之类的帮腔。演唱、帮腔、锣鼓伴奏,使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风格独具,也更带泥土的芳香。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其次,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在的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78887.html

上一篇:膨风茶的由来

下一篇:新茶存半月才可喝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