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爱喝咖啡,中国人常饮茶。两种饮品有一点相同:无论多么浓香的咖啡,或多么清洌的茶,都是带着苦味的,人们品味着这其中的滋味,乐此不疲。其中不同的是,西方人会给咖啡加入糖,而中国人却很少掩盖茶的苦味。
茶的原性是苦的,古代称为“苦茶”。如果说人们一开始就喜欢这种苦味的饮品,纯粹是假话。用一点茶水试一试懵懂的小孩,他会是拒绝的。青少年更爱喝可乐而非茶,也是这个道理。
在茶没有成为饮茶习俗之前,人们的本能是排斥的。如边疆少数民族饮茶,会加奶、加糖烹煮;西亚、北非饮茶会加薄荷、香料、糖等调饮,本质上都是不能接受其苦。
那为什么中国人后来能忍受茶的苦味并且还喜欢茶呢?这其中有一个逐步发展、接受的过程。
1.中医药理讲“苦入心,能泻火、燥湿”,人们在食用苦味的食物和饮料时,可能在潜意识里已经认定了它的某种效果能实现清热解毒或其他需求,尽管是苦的,也乐于接受,长期以后便形成了习惯。
茶叶也不是一开始就被直接用来饮用的。从最初与其他药材配伍成为方剂,到唐代陆羽倡导在茶汤里放上盐巴调味,直至宋代以后,茶才实现清饮。
至此,饮茶风俗逐渐形成,对于茶的苦味逐步普遍接受,真正成为一种嗜好品。
2.人们愿意接受茶的苦味,还在于制茶技术的长期发展,改善了其苦味。
比如明代利用炒青大面积取代蒸青,茶的香味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茶的苦味,使茶更易于被平常人接受。
现代制茶技术,如绿茶的摊晾、乌龙茶的摇青等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都减少了茶的苦味。再比如,普洱茶长期存放后,苦涩味物质会慢慢降解、转化甚至消失,茶汤滋味变得醇和、甘甜、厚重。
3.茶叶的滋味,其实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好茶总是苦后回甘,涩后生津......
茶含有的氨基酸等物质,在苦味之后确实能化开,逐步回甘,给人味觉和精神的愉悦。
当人们在喝茶的过程中,形成了味觉依赖和习惯时,苦已经不是问题。
茶叶品类多样,每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初习品茗或收藏者有必要了解一番。
香茗的家族成员
中国茶可分为六大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它们分布在我国的四大茶区,即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
绿茶
以茶树的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属不发酵茶。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有板栗香、花香等清香味。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代表茶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等。
我国茶叶生产以绿茶为最早,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唐代起我国便采用蒸汽杀青的方法制造团茶,到了宋代曾出现蒸青散茶。宋代后期,蒸青法传到日本,日本一直保留到现在。到了明代,我国又发明了炒青制法,此后便逐渐淘汰了蒸青法。
红茶
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属发酵茶。汤色以红色为主调,所以取名红茶。上等红茶的汤色红浓、透亮,用白瓷杯冲泡,杯壁上会出现金圈,味道醇和甘甜。
红茶可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代表茶有滇红、宜兴红茶等。
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属半发酵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 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鲜味,又有绿茶的清芬香,素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
按照发酵程度的不同,乌龙茶的色香味也不一而全。种类很多,如冻顶乌龙,发酵程度低,味道接近绿茶;凤凰单丛则有浓郁的兰花、栀子花的香气。
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乌龙茶的代表茶,有文山包种茶、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茶、武夷大红袍等。
白茶
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关键在于萎凋。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爽,冲泡时有浓郁的清香和淡淡的甜味,汤色淡黄。
白茶有很好的清热消炎作用,俗语说“三年是茶,七年是宝”。近年流行于欧洲,星巴克最近推出茶系列,首推的白牡丹就是白茶的一种。白茶主要产区在福建省建阳、福鼎、政和、松溪等县,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等。
黄茶
属发酵茶,是我国特产。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
上等黄茶如君山银针,沏泡时茶叶会三起三落,汤色金黄,滋味淡中带甜,香气不明显。黄茶按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代表茶有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黑茶
这是一种生产历史十分悠久的特有茶类,最早始于明代,历史悠久,销量很大,是我国边疆藏族、蒙古族和维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品。黑茶在加工过程中鲜叶经渥堆发酵变黑,故称黑茶。
黑茶既可直接冲泡饮用,也可以压制成紧压茶,如各种砖茶。砖茶适合制作奶茶,将熬制好的砖茶加入热牛奶,颜色棕红,不用加糖就有天然甜味。黑茶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因主要销往边疆地区,故以黑茶制成的紧压茶又称边销茶,代表茶有湖南紧压茶等。
再加工茶
六大茶类之外,茶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即再加工茶。以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基本茶类的原料经再加工而成的产品称为再加工茶,它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和药用保健茶等,分别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代表茶,花茶有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紧压茶有沱茶和六堡茶。
茶叶的真伪辨别
相信不少茶人初涉茗界都曾踩到“地雷”,买到了假茶或是以次充好的劣质茶。其实,只要掌握一些辨别的方法,挑中好茶并没多难。
简单来说,要判断新茶与陈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辨别。
1、看色泽
新茶外观干硬疏松,色泽新鲜。陈旧的茶叶则紧缩暗软。在选购茶叶时,外观颜色应以纯而泽为好,杂而暗为次。茶叶的汤色以明亮清晰为优,暗而深为劣。
2、辨香气
大多数茶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香气程度会减弱,香型也会由清香馥郁变为低闷混浊。不过,对于乌龙茶和黑茶来说,若保存得当,反而时间越久越显香气馥郁。
3、品滋味
除乌龙茶和黑茶外,新茶的滋味都醇厚鲜爽,陈茶却显得淡而不爽。
茶叶的伪劣,除了有因存放过久而造成的质劣,也有不法商贩采用非茶类的枝叶加工或掺杂在真茶里。鉴别时,可先用双手捧起一把干茶闻其气味。有茶叶固有清香的当为真茶,带青腥气或其他异味的则为假茶。用火灼烤后,真茶与假茶的气味更易识别。
此外,抓一把茶叶放在白色的瓷盘上,将其摊开细加观察,色泽纯正、统一的是真茶,颜色杂乱不协调或不正宗的,就应当怀疑其是假茶了。
如果通过颜色和香气仍然无法辨别,那么建议冲泡后观察叶底。虽然茶树叶片的大小、色泽、厚度各不相同,并因品种、季节、树龄、产地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不同而有差异,但某些形态特征却为各种茶叶所共有,而为其他植物所不备:
茶树叶片叶背叶脉凸起,主脉明显,并向两侧发出7 ~ 10 对侧脉。侧脉延伸至离边缘三分之一处向上弯曲呈弧形,与上方侧脉相连,构成封闭形的网脉系统。
茶树叶片背面的茸毛,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除主脉上的茸毛外,大多基部短,弯曲度大,通常呈45°~ 90°角弯曲。茶树叶片在茎上的分布呈螺旋状互生,而其他植物叶片在茎上的分布,通常是对生或几片叶呈簇状生长。
茶树叶片锯齿都是上部密而深,下部稀而疏,近叶柄处平滑无锯齿,而其他植物叶片多数叶缘四周布满锯齿或者无锯齿。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唐代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总之,敬茶是国人礼仪中待客的一种日常礼节,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内容,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体现自己的修养。
既然我国是最早开始利用茶的国家,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又如何呢?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这样一句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在《膳夫经手录》中记载了茶对普通老百姓的重要性:“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
中国人不论是饭后、休息或者招待客人,茶是不可缺少的。客来敬茶已经成为我国标准的待客基本礼仪,否则就会被视为对客人的不敬。在许多的重大仪式上,茶亦是必不可少的。在结婚大喜的日子里,新娘子一定要给介绍人、男女双方的长辈和亲友们递烟、敬茶。
在西方国家,人们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往往互赠名片,问候你好。而中国人的风俗却不然,不论彼此是否认识,先奉上一杯茶(当然,这是在普通老百姓家里,如果是在公共的社交场合中,寒暄几句后必定是邀请对方去茶楼或茶园一坐),这种习俗在南方表现得更为突出,特别是广东人,当地开设许多茶楼,朋友们一见面便互相问候:“饮茶么?”南方人习惯上茶楼憩坐,不只是为了喝茶而是一边喝茶一边吃点心。
中国茶叶种类之多,在世界上可说首屈一指;而中国茶馆之多,恐怕也无别国能及。在茶馆中与好友叙旧谈心,沏上一壶好茶,一边喝,一边聊天,茶水喝到只剩半壶,再继上开水,其乐融融。
中国人的好茶是有一定根源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饮食大国,对吃的讲究可以说是独步天下。中国人饮茶喜欢“清饮”,因为喝茶可去油腻,尤其是吃炖肉以后,喝杯浓茶还可以帮助消化,去口臭,特别是“铁观音”茶具有较强的助消化能力。所以,当以美酒肴款待客人时,再敬上一杯好茶,更可博得客人的欢心。
“苦”为中药五味(酸、甜、苦、辛、咸)之一,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阈值极低。
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常见食物如苦瓜、百合等,饮料如苦丁、菊花等,这些苦味的东西,人们的本能是排斥的。
茶根本的味道也属于苦味的。
因为茶多酚是茶叶的核心物质,尽管茶叶中含氨基酸等鲜甜味物质,但核心还属于苦味的。
这个苦味的饮品,如果说人们一开始就喜欢,纯粹是假话,懵懂的小孩,可以用一点茶水试一试,他绝对是拒绝的。
青少年为什么喜欢可口可乐而不喜欢茶,也是这个道理。
在茶没有成为饮茶习俗之前,人们本能是拒绝的,如边疆少数民族饮茶,会加奶、加糖烹煮,如西亚、北非饮茶会加薄荷、香料、糖等调饮,本质上是不能接受其苦。
那为什么中国人能忍受茶的苦味呢?
中医药里讲苦入心,能泻火、燥湿等,人们在食用苦味的食物和饮料时,可能在潜意识里已经认定了某种功效,实现清热解毒或者其他需求,尽管是苦的,但乐于接受,长期以后形成习惯。
中国人长期受道家影响,茶是作为道教的服食饵药逐步被更多人群接受:
从一开始的与其他药材配伍成为方剂,到唐代陆羽倡导在茶汤里只放上盐巴调味,直至宋代徽宗以后,茶才实现清饮。
这也说明直至此时,整个社会饮茶风俗才稳定下来,对于茶的苦味已经逐步普遍接受,真正成为一种嗜好品。
再到明代利用炒青大面积取代蒸青,茶的香味在一定程度上遮掩掉茶的苦味,使茶更易于平常人接受。另外现代制茶技术,绿茶的摊凉,乌龙茶的摇青等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都减少了茶的苦味,让人更易于接受。
综合来看,茶确实是苦的,但由于其某种功能性,人们愿意接受他;
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制茶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其苦味;
另外茶的氨基酸等物质,在苦味之后确实能化开,逐步回甘,给人味觉和精神的愉悦;
人们在利用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味觉依赖和习惯,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嗜好品,苦已经不是问题。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