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金骏眉创始人——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

2019-11-12

欢迎大家来到茶经网,本文为大家带来的是“金骏眉创始人——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的精彩内容,希望丰富的“金骏眉创始人——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知识能够对各位茶友提供一些帮助,让大家更加的了解茶知识!

金骏眉茶,属于红茶中正山小种的分支,原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由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带领团队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融合于2005年研制出的新品种红茶。

江元勋1964年出生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世代生产经营“正山小种红茶”的茶业世家。中共党员、评茶师,现任正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福建省茶叶学会理事;武夷山茶学会理事;张天福茶学思想研究会会员;中国国际商会武夷山商会副会长;南平市人大代表;曾获素有茶界奥斯卡之称的“陆羽奖”、“2010福建年度人物”、“2010年福建十大茶叶人物”等荣誉称号。

在2008年“陆羽奖”的颁奖典礼上骆少君宣读的颁奖词对江元勋有这样的评价:“他在桐木关下出生,守着一段曾经的传奇长大。父辈们的故事里,有一种茶红如鲜血,绚烂芬芳,她曾经风靡过欧洲贵妇的茶盏,也曾经让诗人拜伦顶礼膜拜。然而,在他的记忆里,尽管茶色如此艳丽,却挽不回现实的无名和苍白。潮起潮落,正山小种红茶好像重新走回了深闺,只等人来,重新掀开历史的盖头。在这样的困境中,他站了出来,以艺术家一样的想象神奇地点化着武夷红茶片片纤细的叶尖。左手是金,右手是银,正山小种红茶在他的指间获得了涅槃重生。”

茶人说茶武夷,在这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圣地,观赏着秀水、奇峰、幽谷,一路盘旋到那四百年前的古茶园,穿过茂密的茶树丛,目睹着茶农们穿梭在高山上、茶林间,嗅到那丝丝绵延了四百年的幽远馨香,体会他们传承给后代的“制作最好红茶”的精神,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一片片茶欣喜地在树枝上接受雨水的冲刷和洗礼;看到了正山小种在茶农的手中,经过一道道严谨的工序后散发着醇香;看到了一代代正山传人不论面对何种形势都不抛弃不放弃——这也是正山堂的精神所在。

正山堂是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元勋先生于2005年创建的新品牌,与元正一道组成了正山茶业的品牌系列。与元正定位于中端红茶不同,正山堂的定位是高端红茶。其旗下现有五大产品:金骏眉、银骏眉、百年老枞、妃子笑和水底香。在第六届海峡两岸茶博会期间,记者专访了正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元勋先生,了解到,金骏眉是2006年以后,在传统正山小种的基础上创新研发的。红茶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客观地讲,金骏眉的出现填补了国内红茶400年来没有高端茶的空白。同时,撬动了全国红茶的销售杠杆。

江元勋说,以前,红茶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很普通,就那么几块钱,泡出来红红的涩涩的。说到红茶,年轻人想到的是立顿,但不知道,200年前,立顿就是从这里把茶买走,经营我们这里的茶起家的。其实,立顿的茶质量一般,我们这里普通的茶质量都要比立顿的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内需求越来越大,消费者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市场上需要高端红茶,不同的茶适合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

cy316.COM精选阅读

武夷山正山茶业元勋茶厂江元勋谈正山小种金骏眉红茶


;世人都说‘金骏眉’,但什么是‘金骏眉’?‘金骏眉’是商标还是一种产品?不弄清这些概念,‘金骏眉’就会被当成大米随便卖.;这是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元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个问题.

5月13日,正值武夷山正山小种制作的节间,记者前往正山小种发源地武夷山桐木村探访源流,在桐木村庙湾的正山茶业元勋茶厂,刚接待完一批上海来宾的江元勋与记者聊起了时下业界关注的热点--;金骏眉;.

;金骏眉;必备的核心要素

;金骏眉;的制作,需要采集高山嫩芽数万粒方能做成一斤干茶,且制作工艺还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汇集到一起就成为了汤色金黄、淡而甜的花香蜜香以及喝完之后令人难忘的甘甜润滑的特色.

众所周知,真正的;金骏眉;必须具备好的原料、好的技术,以及此二者结合出的好品质,但核心的要素还是精细的生产加工技术.这种技术源生于四百年正山小种制作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可喜的是,这样的传承与创新至今仍在持续,正山茶业公司创新独到而领先于业界的;金骏眉;原料发酵技术,为当前界短期内所难以比及.市场上林林总总的;金骏眉;中,能够真正体现最初诞生特色的,还是;金骏眉;的创始者正山茶业公司,其之所以能保持一脉相承的卓越品质,得益于正山茶业公司对技术的专业与执著--它改变了之前市场认为的制作技术很简单、人人都可以制作的认识与态度.

因此,;离开正山茶业谈‘金骏眉’,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江元勋表示.

;金骏眉;的知识产权属于正山茶业

谈及;金骏眉;的核心要素,不能不提到;金骏眉;的发端史.

众所周知,第一泡;金骏眉;发源于正山茶业,第一批;金骏眉;成品出自正山茶业,正山茶业的技术团队壮大了;金骏眉;的影响力.虽然目前市场上,标称;金骏眉;的产品很多,但是正山茶业采用茶叶样品罐包装的;金骏眉;始终是市场上的正宗.

据了解,在2004年春天,江元勋在武夷山市苑芳茶业有限公司龚雅玲女士的建议下用桐木关小种茶树的茶芽制作绿茶,并购置了设备,但当年的实验并未获得满意效果,遂回到寻求制作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

在2005年7月15日午后,江元勋在与几位北京友人的闲聊中,萌发了创新正山小种工艺的具体思路,遂指导研发部门进行实验性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2006年早春,江元勋在原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员工进一步实验,成绩喜人,并开始小规模生产.

经过两年的探索,;金骏眉银骏眉;的制作工艺及品质终于在2007年趋于稳定并开始量产投向市场.;两眉;的名称也是江元勋在与几位友人的闲聊中,经过推敲议定的.

;金骏眉银骏眉;研发成功后,正山茶业将产品送与杭州茶叶研究院进行品质鉴定并获得肯定,也得到海峡茶业交流协会、武夷山市茶叶同业公会等权威机构的认可与研发证明.

因此,从事实上说,;金骏眉;是江元勋在友人的启发下指导公司茶师江进发、梁骏德、胡吉兴等人进行试制,并不是梁骏德茶师一个人可以闭门造车的.从法律上看,;金骏眉;新产品的研发,是公司提供方案、资金、设备等平台的结果,其知识产权在法律意义上属于正山茶业公司.同时最早在2007年春节后,正山茶业即向相关部门提交;金骏眉;商标注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使注册商标的事情被迫延误,并导致了今天正山茶业公司申请商标的艰难与;金骏眉;市场的混乱.

;金骏眉;是做大中国茶叶品牌的有益尝试

如果说;金骏眉;的品质特征展现了它的稀缺性,那么关于;金骏眉;产生的故事就使得它具备了丰富的品牌价值.

长久以来,专家学者常感叹中国有名茶,没有茶叶名牌,偌大的茶产业,一年总销售额不及一家立顿.可是,就在GUCCI、HERMES一些国际奢侈品牌以动辄数万元的箱包畅销国内的时候,售价万元左右的;金骏眉;却招致了部分人士的非议--;炒作;、;暴利;之声不绝于耳--关注金骏眉价格的同时却忽略了中国精湛制茶技艺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数十代人的努力.

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专家陈佩尧先生曾表示,中国的崛起首先是精神的崛起,中国文化需要茶产业的不断壮大来承载.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冯副会长表示,本次上海世博会之所以福建茶企争相入驻,目的也是让世界在感受中国崛起的同时重新认识中国茶,体验中国茶品牌和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金骏眉;的产生和风行,及其对中国的带动效应就更加可贵.

品牌是每一种好的产品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而品牌的两个核心要素是产品品质和文化内涵.;金骏眉;产生并能火热,其好的品质就是根本,而正山茶业赋予;金骏眉;的就是文化内涵.也正因此,正山茶业的;金骏眉;因其品质而具备了品牌特征.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正山堂;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是任何其他;金骏眉;所不具备的,这种深厚底蕴首先源自具有四百余年历史的正山小种世家的历代传承,加之近代由第22代传人江润梅先生在吴觉农和张天福等茶学大师的帮助下注入的创新和复兴精神.

;而这种创新和复兴精神始终以吃苦耐劳的农民本性为基础,离此则无所谓茶叶创新.;江元勋认为,社会和茶界的认可是;金骏眉;能够走向名牌的关键因素,这种认可就是品牌价值的支柱点所在.而江元勋作为第24代正山传人,其拥有的品质保证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是;金骏眉;的品牌基因.

江元勋表示:;要改变时下‘金骏眉’市场的混乱,品牌可能就是突破之路,打造好的"元正正山堂"品牌,不仅给‘金骏眉’这个产品一个正大的名号,也能够增加茶人和消费者对‘金骏眉’的信心和信任,这也是‘金骏眉’能否走向长远、走过坎坷的关键所在.;他认为,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金骏眉;商标归属权未定,由此导致的市场无序发展,如果;金骏眉;商标能够在政府的监督下被授权使用,将起到逐步的规范作用,最终促进市场有序、健康、长久的发展.

金骏眉创始人到底是谁


金骏眉创始人是梁骏德,梁骏德当时是元勋茶业的茶师,受命执行和制作了首泡金骏眉。

金骏眉的创制始末

说到金骏眉的来历,梁骏德说:“其实追溯起来,金骏眉是用正山小种的单芽制成的,它现在这么红火,离不开正山小种的重新振兴。此外,我们还应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姓阎的记者,1999年他第一次进到武夷山,觉得这里的山特别美,就回去向张先生和朋友介绍。于是他的朋友们也开车来桐木了。桐木的山吸引了他们,他

们认定这里产的茶肯定好!所以2000年以后,他们就到这里来买茶叶。不过,那时候这里还只有正山小种。当时,我还在别的茶厂做制茶师,结果和张先生、阎先生成了好朋友。在他们的启发和劝说之下,我们一起试验用单芽制作红茶。记得第一批茶从2005年6月21日采摘开始,做到6月22日凌晨两点结束。第二天烘干后,我们一起品尝,觉得口感确实不错。然后,我们还拿天平称100克数其中的芽头量,以此推算出一斤金骏眉大概由五万八千颗芽头组成。后来,金骏眉被他们带出了桐木关,带出了武夷山。就这样,金骏眉一下子名扬万里了。”

特殊环境成就特殊口感

是不是桐木的金骏眉只要专家品尝一下,就能辨别出来了?真正的桐木金骏眉是以灰色为主,有部分比较黑,也有金黄色的条,但金色的条没有多少。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金骏眉,但跟桐木的比还是有欠缺,因为海拔和森林覆盖率都不一样,所以还是特殊环境成就了桐木金骏眉的品质。“在我们这里,茶树跟外面的很不一样,不是一片一片的阶梯,而是一丛一丛分布,而且都分布在山窝里,营养充足。”梁骏德说,市面上很少有像桐木这种环境生产的茶叶,这里可以说绝对没有农残。这里有12个自然村,海拔最高的“麻粟”有1400米,一半天气云雾缭绕,一半看得见太阳。茶叶生产环境特殊,口感就特殊。另外,桐木的森林覆盖率很高,没有成片的茶树,每丛茶树都是半野生的状态,鸟类多、天敌多,就不生虫。这里的茶树都是武夷山。

当地土生土长的奇种,叶子很苦,病虫害就很少。梁骏德介绍说:“金骏眉的采制期非常短,从每年的清明后到五月底,也就一个月的时间。而且我们只用春茶,茶期非常短。茶期短、采制量有限,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使得金骏眉的价格居高不下。”

正山小种创始人是谁?《中国茶经》记载是江公!


正山小种作为世界红茶鼻祖,于公元1568年在武夷山桐木关诞生。红茶在450年的历史传承中,颇具传奇色彩,也经历了颇多坎坷。正山小种发展过程中,也曾有过低迷的时期,但最终在几代茶人的坚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当代茶圣”吴觉农、“茶界泰斗”张天福、骆少君院长的关心支持、积极建言,对正山小种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正山小种是如何诞生的呢?正山小种的创始人是谁呢?

正山小种诞生

武夷山桐木村庙湾,是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和中心产区。江氏家族自宋末由河南固始入闽,距今约800年的历史。其家族世代经营茶叶,有“茶业世家”之称。

公元1568年,正值采茶季节,一队官兵途径桐木关,晚上睡在了采摘的茶青上。待官兵离开,茶青已发红。江公急中生智,将已经发酵的茶叶反复揉搓,并用桐木盛产的松木焙制。茶叶吸收松烟后,色泽变得乌黑油润,蕴散出独特的松烟香。

因当地一直习惯于绿茶,不愿饮用这另类茶,江公无奈,只得将茶挑到几十里外的星村贱卖,没想到第二年便有人以数倍的价钱订购此茶。

顺应市场的需求,世界上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诞生了。关于红茶起源的这一说法见《中国茶经》。

伟大的发明创造往往始于偶然,正山小种的产生不仅是偶然间的发现,更是出于江公的爱茶惜茶之心。

“正山小种”发展重要的推动者

19世纪末开始,正山小种红茶就受到冲击,20世纪更是每况愈下,民国时期跌落低谷,新中国成立后,正山小种的命运也几经波折。

这一过程中,我国茶界几代人为正山小种的复兴不懈努力,他们的精神仍影响着在每一位正山传人。为了正山小种的复兴,吴觉农、张天福等老一代茶界宗师倾注心血,苦苦奋斗;江氏三代人不忘初心,不遗余力;骆少君等现代茶叶专家学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各级政府、有识之士纷纷助力,致力复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日正山小种的发展与成就。

能够在先辈们奋斗过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是每一位正山传人的骄傲与荣幸。致敬先人最好的方式,便是将这一精神流传下去,将正山小种继续发扬光大,让中国红茶再次站上世界的舞台!

金骏眉和正山小种红茶区别


金骏眉和正山小种红茶区别在哪里呢?看看下面的文章你就知道了。

2007年,普洱茶“疯狂”后,金骏眉、银骏眉这两款顶级正山小种红茶悄然地热了。2009年,这两款茶在北京、上海、福州、厦门、广州等地的价格一路飙升,创造了“普洱茶热”之后的新一波高潮,在平静的茶市场掀起不小的波涛。

2009年,金骏眉等红茶开始在漳州徐徐流行。此后,漳州市道市情上,品牌茶企和众多的中小茶店开始忙着叫卖顶级红茶金骏眉。同是金骏眉,有的要价上万元,有的只要三五百元,悬殊的价格让消费者不知所从。作甚“金骏眉”呢?

金骏眉原料采摘自武夷山天然保护区桐木关15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小种野茶。正山小种传承人江功臣让人抽样做了统计:制好的500克金骏眉成品中,有58000粒夏茶的茶芽,夏季茶芽长得较快,比春芽轻些。据估计,500克金骏眉成品中,首摘的春芽也要5000粒以上。金骏眉创制人梁骏德说,一般是用5斤正山的嫩茶芽来做1斤金骏眉,1斤正山的嫩茶芽本钱价就要500元,加上精制加工和其它开销,就得卖个三四千元一斤。金骏眉的极品,价格会更高。银骏眉价格会低个千把元,采摘的是一芽一叶,本钱看上去少一些,实在制茶所花费的工夫是一样的。

据了解,桐木关每年所产的金骏眉红茶不超过2000斤。物以稀为贵,金骏眉红茶市场逐渐升温。在利润的吸引下,很多原本出产红茶的产区都转向“金骏眉”的出产,甚至一些原本出产岩茶、铁观音、丹桂、奇兰的茶厂也开始尝试红茶的出产,大量冠名“金骏眉”的茶叶产品潮水般涌向茶叶市场,使得金骏眉红茶的市场异常混乱。

因为良多茶商都在做“金骏眉”,产地不一样,版本不一样,茶的品质和售价就不一样。也有一些茶商用普通的红茶冒充金骏眉红茶,把福安、福鼎、政和等地的红茶拿来当“金骏眉”卖。消费者假如不加分辨,也许花高价买回的“金骏眉”,只是一般的红茶。

与传统正山小种红茶比拟,金骏眉红茶的最大特点是,形状细长如眉,间杂金色毫尖;香气幽雅多变,既有传统的果香,又有显著的花香,还有蜜香、薯香、花香等韵味;汤色较淡,金黄透亮;滋味特别甘鲜圆润,回味悠久。

了解祁门红茶创始人


祁门红茶是世界四大红茶之一,了解祁门红茶的同时,也一起来了解一下祁红的创始人吧!

一、创始人之一胡元龙

胡元龙(1836—1924),字仰儒,祁门南乡贵溪人。他博读书史,兼进武略,年方弱冠便以文武全才闻名乡里,被朝廷授予世袭把总一职。

胡元龙轻视功名,注重工农业生产,18岁时辞弃把总官职,在贵溪村的李村坞筑5间土房,栽4株桂树,名之曰“培桂山房”,在此垦山种茶。清光绪以前,祁门不产红茶,只产安茶、青茶等,当时销路不畅。光绪元年(1875),胡元龙在培桂山房筹建日顺茶厂,用自产茶叶,请宁州师傅舒基立按宁红经验试制红茶。经过不断改进提高,到光绪8年(1883),终于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红茶,胡云龙也因此成为祁红创始人之一。瓷土亦是祁门特产,同治4年(1865),胡元龙在祁东庄岭村,发现了“太和坑”瓷土矿,被定为御瓷专矿,祁门瓷土业因此得到大发展。

胡元龙为人急公好义,主持公道,济困扶危,威望很高。戊戌维新后,科举废止,但祁门山区风气闭塞,无人兴办学校。他乃大力倡导,邀聚南乡人士,于光绪30年(1904)在平里创立梅南学校,开祁门办新学之先河。次年,祁门县高等小学校,在其影响之下,亦筹创成立。贵溪村四境皆山,胡元龙认为要改善群众生活,必须发展农业生产,开荒种地。当时荒山皆为祠会占有,他打破封禁条规,集合村中百姓,宣传垦荒的益处,签具公约。并自己带头,垦山千余亩,种植茶叶、茶籽、毛竹、杉树,村人群起仿效,收入大增,生活改善。以后祁门各地也都援例开垦,造成自垦自产自得之风,促进了生产发展。

胡元龙曾对子孙说:“书可读,官不可做”,并撰厅联一对曰:“做一等人忠臣孝子,为两件事读书耕田”,可见其轻视功名、注重生产的思想,后人尊其为“祁红鼻祖”。

二、创始人之二余干臣

余干臣,名昌恺,是清朝徽州名茶“祁红”的创始人。黟县人余干臣是福州府的一个小官——九品的府税课司大使,1874年的时候他已经在任上干了七年。但在五口通商后的福州,这却是个重要的岗位。彼时福州堪称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口岸,余干臣至少做了两件与茶有关的大事。

1869年,福州茶帮集体抗议洋商压价采购,同时请求政府允许缓缴茶叶税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作为税务官员,余积极支持了这一行为。而当时的福州船政局,由于缺少资金,确定闽省每月征收茶税2万两专补。余知道船政局对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也全力以赴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由此余和在福州的茶帮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当时唯有红茶畅销利厚,余不仅深知此道,而且和以红茶经营为主的公义堂等行帮会首结为朋友,并且因此经常前往福建红茶产地,对红茶生产有了明确的了解。

变故发生在1874年。这一年五月,日本侵略了台湾,清廷派沈葆桢前往驱逐谈判,余干臣被安排一起前往。但恰在此时,余收到安徽老家来信母亲去世。余是个对母亲极孝顺的人,而且按清廷规定余干臣必须丁忧回乡守孝三年。但爱国的余干臣认为,当此之际,忠孝不能两全,当为国运昌盛而尽责。遂隐忍悲痛、义不容辞地随军去了台湾。至这年底日本退出台湾,余才返回福建,却不料遭遇了嫉妒的同仁的举报陷害。因为按清朝规定,父母亡而隐瞒不报丁忧的官员,必革职。就这样,这个有着正义感的小官员,由此黯然踏上了回乡之路。

归乡的路是漫长的。1875年早春,余干臣一行走到了至德县(今东至县)的尧渡街,这是进入故乡安徽皖南的第一个县城。

尧渡街,相传是尧帝南渡之处,不远处还有相传是舜帝躬耕的历山。尧渡河两岸,奇峰叠嶂,古树竹海,茶园清幽。幼读诗书的余干臣到此看到如此优美的环境,兀然想起了北宋梅尧臣在此任县令时写作的《南有嘉茗赋》,激起了他钩沉已久的茶叶情怀。他当即在商贾熙攘的尧渡街上置下门面,收徒设店,收购鲜叶,开创性地做起了他所知晓的红茶。

当第一批红茶制出时,那股从未品尝过的奇异的甘醇和甜香,从内心震撼了这个见多识广的税官。不久,他悄悄派得力的学徒送了一批红茶到福州熟悉的茶行买办处,果然不出所料,他的茶叶同样震撼了那些行家,他得到了高出许多的回报。

然而他没有忘记他是一个因丁忧之过回乡的游子,家中的老父也还在期盼着儿子。梅尧臣“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的诗句正是余的心境写照。1876年,对尧渡街茶庄稍做安顿之后他又出发了,从尧渡街经葛公、洪方沿着古徽道往回走。陪同他回乡并兼任向导的还有尧渡街茶庄的学徒洪方仁和刘春。此时的余干臣记起了福建茶商用赚取的利润不断再投入发展茶叶生产的做法,他不再是一个保守的传统徽商,他也希望他所掌握的红茶技艺也能造福于更多的桑梓故里。当他走到毗邻的祁门县闪里之时,看到当地优越的生产条件和众多的农人在忙于茶事之时,他又禁不住停下了脚步。按照在至德尧渡街的经验,他同样做出了香高味醇、乌润紧秀的红茶,这让他倍感振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在离闪里不远的历口镇又设了一个分茶庄,迅速加大了产量和红茶的推广。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原来在福州茶行买办的朋友,为了抢先独占这个新颖的红茶品种,悄然把出口口岸从福州北移到了上海,这样不仅短期内可以避免同行的抢购竞争,而且比起福州来,使得从祁门的出口运输不管是陆路还是水路都来得更加便捷。

如同一个播火者,余干臣让这美好的祁红新茶品在这一带星火燎然,成为“群芳最”。他的回乡之路成为一条探索发现之路,为后人留下了一条幽香甜醇、绝世无双的红丝带。

而据说,创造了如此美好祁红的余干臣,除了保持对茶的热爱之外,却心如止水,长久不能排遣对母亲过世的歉疚,晚年选择了在九华山出家遁世。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75311.html

上一篇:祁门红茶生长环境,得天独厚!

下一篇:玫瑰和红茶能去除粉刺吗?玫瑰红茶美女!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