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不同内涵

2019-11-12

中国之茶以“闽中茶品天下高”著世,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

武夷茶始于唐,兴于宋,衰于明而盛于清,历史久远。历经宋元明清四朝的制茶技术不断革新,除历经千余年的单一绿茶外,创造了驰名世界的小种红茶和武夷岩茶,成为二十一世纪无酒精的饮料的首选。武夷茶历次输出外销,誉满全球。

中国产茶历史悠久,产品冠以地名,自古有之。但是有的因各地方言不同而名异;有的因生长地名或不同阶段所产的有不同名称,有因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名称;有的历代文人赋于的别称、雅号或以人文冠以茶名,更以神话传说或借助帝王赐名而得名的。据历史记载,有的新产品沿用旧名,混淆不清,使后人难以辨别;有的后产品取前产品的特点而命名,一茶数名,一名数茶,古今常见。

当代茶文化专家阮浩耕在《由修订〈中国茶经〉想到的》一文指出:“现在讲茶文化的历史,出现一种‘竞古比早’的倾向。他们‘连茶文化是饮茶或由饮茶衍生,发展起来的文化’这一基本道理都不承认,说什么‘中国有人就有茶文化,把茶文化起始推前到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或‘茶图腾’等等,把人类原始采食的可能推测认定为茶文化”。

近年来,武夷岩茶也在‘竞古比早‘的影响下,说什么武夷岩茶有三千年的历史,汉代就有岩茶。首先是混淆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两种不同概念。其次借名家之口“竞古”,伪托“甘晚侯”(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是武夷岩茶1000多年就有的雅称;为了“比早”,证明唐代就有“武夷岩茶”,将近代茶学专家林馥泉(前武夷中央茶科所高级茶学专家)的“方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的武夷岩茶品质特征,说是唐代徐夤对武夷岩茶的神韵评语,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把明清创新的青茶类中的武夷岩茶提早至唐代蒸青团茶时代的绿茶类。文人的“竟古比早”,媒体的炒作,愈演愈烈。2006年“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上还出现这样论调,甚至把闻名全国的大方松萝茶,竟说成松萝茶产于松溪县松萝村。

陈椽教授早在上世纪20年代在《名茶历史研究》中指出:“目前,茶业学术界,有人把武夷茶与武夷岩茶划等号,甚至说驰名国际茶叶市场的星村正山小种称武夷茶,也是属武夷岩茶。是不知武夷岩茶是武夷茶的内涵,而武夷茶是武夷岩茶的外延。有人认为历史记载,武夷茶就是武夷岩茶的创始年代,把正山小种创始年代抛在武夷岩茶之后。这是不实事求是,与国内外的茶业历史不相容。当然,武夷山岩早于武夷茶,但是武夷山范围很广,不是所在茶树都是生长在岩上。所以历代称武夷茶不称武夷岩茶”(陈椽《中国名茶研究选集》)。据陈椽对武夷茶分析,武夷茶名最初指蒸青团茶及蒸青散茶,其次是指炒青、烘青绿茶,17世纪后称武夷是指正山红茶,19世纪中叶后,才指青茶(乌龙茶)或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到民国时期才有明确的分类。前人记载的武夷茶名要分别认清,切不可片面肯定。正如朱自振先生说:“这次《茶经》修订改版,一定要把茶文化性质、起源、内涵有一个明确界定,不能让一些无稽之谈混淆视听,贻笑大方。”

循着中国茶类发展的轨迹,从中可以理解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涵义。中国茶类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咀嚼生叶,煮作羹饮,晒干贮藏,蒸青造形,废团兴散,盛行炒青,至明代结束了数千年的单一绿茶类,造就了白茶、绿茶、黄茶、黑茶、红茶和青茶(乌龙茶)等六大茶类。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出现,鲜叶捣成饼状茶团或蒸叶捣碎制成团茶。因此在唐代以前已出现晒干散茶(白茶)和团饼茶(蒸青绿茶)。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出现了“灵草”、“建溪芽”等茶名。

唐代之初,茶叶多加工成饼茶。蒸青团茶已成为主要茶类,也有晒干的叶茶(白茶)。饮用时,加调味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的栽培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如建州大团,方山露芽,武夷研膏、腊面、晚甘侯已成为武夷茶之别称。

在宋代,除保留传统的蒸青团茶以外,已有相当数量的蒸青散茶。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随着茶品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研究,逐渐重视茶叶的原有的色香味,在建州茶区为了评比茶叶的品质,出现了“斗茶”,建人谓之“茗战”,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代开始至明出现巨大变化。《宋史?食货志》云:“茶有两类,曰片、曰散”,片茶即团饼茶,是将茶蒸后,捣碎压饼片状,烘干后以片计数。散茶是蒸青后直接烘干,呈松散状。片茶主要龙凤贡茶及白茶花色品种繁多,半个世纪内创造了40多种名茶。宋代武夷已注意到名丛的培育、如石乳、铁罗汉、坠柳条等。

元代,团茶已开始逐渐淘汰,除武夷御茶园制龙团凤饼名“石乳”之外,散茶得到较快的发展,当时制成的散茶因鲜叶老嫩程度不同而分两类:即芽茶和叶茶,芽茶为幼嫩芽叶制成的:如当时武夷的探春、先春、次春、拣芽以及紫笋都属芽茶;叶茶为较大的芽叶制成的:如武夷雨前即是。

明代,废团兴散,结束了单一的茶类,武夷除蒸青散茶以外,出现了炒青绿茶以及红茶(正山小种)、黄茶、黑茶,直接晒干的白茶也同时存在。可以说,明代已出现了五大茶类,包括武夷正山小种红茶。cY316.CoM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洪武年间武夷罢贡,团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以开水冲泡,然后细品慢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叶以及清澈、明亮的茶汤,更能领略茶之天然香味品性,茶品除龙团以外,有名丛石乳、白鸡冠、半天鹞等。

到了清代,除五大茶类外,又出现了青茶的制作方法,也就是乌龙茶的创新。据清?陆廷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记载:“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烘焙。阳羡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也。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为炒色,红者为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扌鹿(振动),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炼去其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武夷岩茶:产于武夷山,正山为岩茶,外山为洲茶。岩茶品质优异,出类拔萃,素以“岩骨花香”之称,著称于世。当代乌龙茶专家张天福云:“武夷岩茶不仅品质超群,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武夷岩茶的制法是:采摘后摊放,即晒青后摇青;摇到散发出浓香就炒、焙、拣。《茶说》成书时间在清代初年,则武夷茶这样的独特工艺形成,当远比这个时间为早,这就具体说明在清代初年以前,已制成了“半发酵”的武夷岩茶了。“半青半红”已把武夷岩茶的“绿叶红镶边”的特色形容出来了。直到现在属乌龙茶类的武夷茶制法,还离不开上述的基本点。

清代各类茶叶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很多质量非凡的名茶,如武夷五大名丛,获得了朝庭官员和文人雅士以及僧道茶商的赞赏,至此六大茶类齐全。名闻遐迩的名丛大红袍也在此时面世,它属乌龙茶类,武夷岩茶的王者。

武夷岩茶是对产于武夷山的乌龙茶的统称,武夷山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方圆60平方公里,有36峰99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又名酽茶,意为茶鲜纯、浓厚。岩茶,顾名思义,即在大山岩石的岩罅隙地上生长的茶。如此可知,武夷岩茶是由武夷茶派生而创制的乌龙茶,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名丛。

乌龙茶专家姚月明早已指出:“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只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因为两者有根本区别,前者就解释为武夷之茶,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散茶,以及小种红茶,龙须茶,莲心诸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生产加工在武夷的半发酵茶,才真正叫武夷岩茶。”

扩展阅读

如何品尝武夷岩茶武夷茶有什么副作用


武夷岩茶享誉全国,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岩韵”。很多喝茶人士都说,品武夷岩茶,只有品尝到它的岩韵,才算是真正地体会到武夷岩茶的味之美。那么如何品尝武夷岩茶呢?

1、品茶应先看水色是否清澈艳丽,是否橙黄或深橙黄色,是否三层分明。表面以“金圈”者为优;再闻其香,香要清纯无杂气而幽香为佳;三品其味,徐徐人口,令略水香与闻香是否一致。

2、第二泡应重点放在茶叶上。茶叶是否醇厚,是否有较明显的基涩味或杂味。茶汤吞下喉后,口腔似有物留下,较原来有沉香的感觉。

3、第三泡重点放在体味“韵”字上下功夫。茶汤在口腔中是否有鲜爽感,是否有一种天然韵味,是否在喉头有润滑爽口之快感,将茶汤吞下时有滑溜而下喉之感。武夷岩茶于分讲究“岩骨”,表现为喉韵口感,杯底香(杯中水饮完后闻杯底香等)。口饮岩茶是一种精神感应,高层次的文化享受。

品评武夷岩茶不是一两天就能掌握的,必须经过长期的亲身体会,要经过长时间的品茶才能意会到何谓“岩韵”。

喜爱品武夷岩茶的茶友认为,茶叶无毒,并且能强身健体。3158茶经网认为茶叶虽好,但如果长期不科学地饮武夷岩茶,对身体是不利的。今天。小编就为您解析一下武夷岩茶饮用不当而产生的副作用吧。

本草纲目记载: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嚼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大可叹惋。

饮用武夷岩茶过量很容易伤精血,冷脾胃,渐渐导致面黄肌瘦、减食、呕泄等;喝太多武夷岩茶会得渴症,多食茶汤,病不能愈;空腹饮武夷岩茶茶,直入肾经,对肾不利;现代科学分析证明:武夷茶叶中含有一些微量的对人体有害的金属元素,如铅、铬、镍等,如果大量饮用会对身体带来危害;有些武夷岩茶的陈茶常因保管不善,茶叶中很可能会含有黄曲霉素,其中的一些毒菌被认为是极强的致癌物质。

想要科学的喝出武夷岩茶的“岩韵”还是需要适可而止的,这样才能既养生又养性,不至于对身体产生副作用。

世界,曾因为武夷茶而不同。


世界,曾因为一片树叶而不同。

清初本县茶市在下梅、星村,道、咸间下梅废而赤石兴。红茶、青茶向由山西客至县采办,运赴关外销售。乾、嘉间售于粤东。五口通商后,则由下府、潮州、广州三帮至县采办而转售于福州、汕头、香港。岩茶多销于厦门、晋江、潮阳、汕头及南洋各岛,其用途不仅待客,且以作医疗之良剂。

--《崇安县新志》民国·刘超然吴石仙主修地方志出版社2013年再版

宋时,建州之茶名天下,以建安北苑为第一,而今武夷贵矣。

--《闽书》何乔远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崇安为产茶之区,又为聚茶之所,商贾辐辏,常数万人。自粤逆窜扰两楚,金陵道梗,商贩不行,佣工失业。

--清·王懿德《王靖毅公年谱》咸丰三年出版

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整顿丝茶策》清·商霖著皇朝经济文编1875年印

我一定要去求助武夷的红茶,

真可惜酒却是那么地有害,

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

--《唐璜》(英)拜伦著

清初茶市在下梅,附近各县所产茶叶,均集中于此。竹筏三百辆,转运不绝……清初茶业均为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首春客至,由行东赴河口欢迎。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交点行东,恣所为不问。茶事毕,始结算别去。

--《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林馥泉著福建农林处农业经济研究室于1943年编印

而乌龙茶,则是清初福建武夷山的发明。

--《福建通史》徐晓望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1755~1850年之间,除1792年由于恰克图贸易闭市造成的茶叶贸易额有所下降之外,中国输俄茶叶量每年都处在增长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1802年俄国输入茶叶45,032普特。1850年即上涨到296,618普特,增加了约56倍,其价值也已达到6,527,000卢布,约占俄国输入商品总值的94%。

--《俄中商贸关系史述》(俄)阿.科尔萨克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像鼎鼎大名的丝绸之路一样,茶叶之路--这条随茶叶贸易兴起而开通……曾经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至关重要角色,并且引起了亚欧大陆腹地全面、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茶叶之路在十八九世纪达至鼎盛,执牛耳者是著名商号大盛魁;至20世纪初,它才随着晋商的衰落而式微。

--《茶之路》(美)艾梅霞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常氏始祖仲林于明朝弘历年间由山西省太谷县惠安村迁来榆次,依靠为当地刘姓大户放羊为生。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家道渐丰。至乾隆中期,以财取天下之抱负,逐利四海之气概,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开拓了通往蒙俄欧洲的万里茶路,绵延一百六十余载,终成富甲海内的晋商巨贾,号称中国外贸第一世家。

--《常家庄园》耿彦波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茶叶之路,它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上兴起的又一条新的国际商路,其准确的地理含义是,从产茶的南方诸省算起,将数量庞大、品种繁多的货物集散在当时地处黄河中游的归化城(现在的呼和浩特),从归化城往北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沙漠,几万到十几万峰骆驼承担着运输货物的重任,将这些运送到俄罗斯边贸小镇恰克图。

--《茶叶之路》邓九刚著新华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1773年12月,冰冷的海湾充满着暴力的味道,一伙印第安人打扮的青年人,正在预谋着事件。前一年4月份,从武夷山采下的鲜嫩叶子被封存在锡纸包裹的茶箱里,长途航行让它们香味弥足。夜晚,那些青年人冲上东印度公司的快船,将价值18000英镑的342箱茶叶倒入大海。那些来自中国的武夷茶,经过了9个月的海洋旅程最终没有被冲入茶杯,而是被冲入了海洋。这次事件最终引发了后来美国的独立。

--《茶叶战争》周重林太俊林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西客们从福建崇安买的茶,大部分是要转运到万里之外,中俄边境的恰克图去和俄国人进行贸易。那还是在雍正五年的时候,中俄在恰克图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开始了中俄边境贸易的新局面。由于茶叶是恰克图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于是山西商人开始到福建大量地采买茶叶。

--《晋商万里茶路探寻》韩小雄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最后,是茶在英国现代文明史上的经济政治意义。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中国的茶叶生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富可敌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英国的代名词,为英国以后推行殖民政策,完成了必要的财富积累。

--《鸦片帝国》周宁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1672年,东西伯利亚向中国输出了13000张貂皮,但带回去的茶还很少。1692年,俄罗斯一支私人商队从中国带回去300箱茶叶,这比以往增加了不少。18世纪初期,毛皮是俄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约占贸易总值的80%以上。1728年,俄罗斯一支商队带出了210万张毛皮,在北京消耗了100多张松鼠皮,20万张银鼠皮,15万张狐皮,10万张貂皮。

--《中俄茶叶贸易史》郭蕴深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中国著名的茶马交易,在唐代已经出现,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宋朝重视茶马互市,主要为了维护宋朝的边疆安全。宋朝初年,内地用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但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来铸造兵器,这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宋朝的边疆安全,因此,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这就是茶马互市的源起。

--《茶嗜好、开拓与帝国》(美)莫克赛姆著三联书店2010年2月出版

福州通商,意在武夷山茶……洋人所必需者中国之茶叶,而崇安所产尤该洋人所醉心,既得福州则可以渐达崇安。

--《论教传》清朝·李东沅著

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

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

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奇。

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

--《武夷山志》清·董天工著

1721年,苏格兰诗人林萨的《茶歌》写道:信嘉乡之殊珍兮,而百草之尤;称绿茶兮,武夷之名最优。

--《中国乌龙茶》张水存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从澳门运输茶叶,销往欧洲,起初为日本绿茶,不久即改为中国武夷茶,从此武夷岩茶风靡海外。英国、荷兰等国上层人士,把饮用武夷茶作为宴会的一种高尚礼节。

法国--一种寻常品质之拼和红茶所用只是中国茶,其组合成分为15份良好中国正山小种红茶,3份华南红茶及2份武宁红茶。

--《茶叶全书》(美)威廉·乌克斯著东方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下梅邹姓原籍江西之南丰。顺治年间邹元老由南丰迁上饶。其子茂章复由上饶至崇安以经营茶叶获资百余万,造民宅70余栋,所居成市。……武夷岩茶为茶之总称后,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竹筏300艘,转运不绝。

--《崇安县新志》民国·刘超然吴石仙主修地方志出版社2013年再版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澳门购买武夷茶,经爪哇运到荷兰,转至英国,开启了中国茶叶出口欧美的先河,形成海上茶路。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厦门直接贩运武夷茶。此后17―19世纪,武夷茶风靡欧美,如1745年沉没的瑞典哥德堡号船上370吨茶叶的实物清单中,大部分为武夷茶。

--《武夷茶经》萧天喜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确切时间是没有记载的,而且众说不一,但把它定为明末出现却是有依据的。这些依据就是:明末(16世纪中后期)武夷山出现茶叶发酵技术;当地原住民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说法;红茶是高度海外贸易化的商品;国内国外关于武夷红茶外销年代的记载,都说明正山小种红茶应是出现在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初之间。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邹新球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67078.html

上一篇:会啜茶就一定是喝岩茶的高手吗?

下一篇:岩茶有蛤蟆背就代表品质好吗?这可不一定!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