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

2022-01-25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相关知识!

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采:①茶与婚礼: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它起于何时?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宋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民族。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茶叶表示爱情珍贵。回族、满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都是茶叶。回族称定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

至于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有作礼物时,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

总之,从古到今,我国的许多地方,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茶来作礼仪。②茶与祭腌: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南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493年)遗诏说: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萧颐是南朝比较节俭的少数统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为祭,把民间的礼俗,吸收到统治阶级的丧礼中,并鼓励和推广了这种制度。

把茶用作丧事祭品,只是祭礼的一种。我国的祭祀活动,还有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尽言。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

我国许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为祭品的习惯。如布侬人的祭土地活动,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轮流到庙中点灯敬茶,祈求土地神保护全寨人畜平安。祭品很简单,主要是用茶。再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无论男女老少,在死前快断气时,都要往死者嘴里放些银末、茶叶和米粒,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到神地。

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

③饮茶习俗: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A、敬茶:在武夷山的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

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大抵客至,寒喧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茶,微笑地说:请用茶。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佳、好,一道茶后,寒喧叙话,主人复斟茶,饮毕不能将余泽倾倒,主人要待客人午后方可清理、洗涤茶具。

B、擂茶:武夷山有的村流行着一种喝擂茶的习俗。擂茶是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饮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叶、大米、桔皮摆制。讲究的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菌陈、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来特别香甜,是一种可口的饮料,特别是在炎夏,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干、南瓜干、感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敬茶时擂茶碗内溢出的阵阵酥香、甘香、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是待客的佳品。

C、三道茶。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留客茶、祝福茶。

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

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茶的色、香、味。一边品茶,一边交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

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辞时,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并送上祝福的吉言。

小编推荐

传承古法制茶 传播传统文化


原标题:传承古法制茶 传播传统文化

戴着厚厚的眼镜,穿着对襟盘扣中式服装,说话平和的李臻颖,有着很强的逻辑和感染力。既是老板也是老师,但李臻颖笑言:还是习惯别人称呼他为“老李”。

事实上,“老李”1987出生,今年才29岁。

“老李”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他不想“朝九晚五”地坐班,更因为对紫笋茶文化的兴趣,他实施了返乡行动。2012年4月,他回到老家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从最熟悉的教育领域做起,接着创办“苏湖学堂”国学工作室。第二年,因为想给那些热爱文学的群体提供一个聚会的场所,李臻颖又投资了“磨·咖啡书屋”。

李臻颖家乡在长兴顾渚,这里因茶闻名,是茶圈中人眼中的茶文化圣地。千年前,茶圣陆羽曾在此培植茶园、写下《茶经》。李臻颖说,儿时最爱的“莲花宝座”,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贡茶院门前;撒欢的那汪泉水,是曾和紫笋茶一道进贡到皇宫的贡泉;第一次知道杜牧、陆龟蒙、颜真卿、苏轼的名字,也不是因为书里的诗词歌赋,而是儿时玩的那山水间遍布的摩崖石刻。

生在顾渚,长在顾渚。“从太公到外公,家里祖辈世代制茶。舅舅呢,更像是迷上了茶叶,天气一好,就往腰上插把镰刀,肩上再扛把锄头,提溜一个大茶壶,上山,成天和茶树做伴。一有空,我就会跟在舅舅屁股后面,屁颠屁颠地往山上跑,一个大老爷们,追着他问这儿问那儿,跟小时候采茶一样有新鲜劲儿”。

当地有一种“紫笋茶”,是一种“古时候作贡品时间最久的茶”,曾经失传了300多年。2011年,“紫笋茶制作技艺”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臻颖的舅舅郑福年也成了著名的“古法制茶大师”。

大学的每一个假期,李臻颖都会跑去乡下,看舅舅制茶。曾经在清朝之后停产失传300多年的紫笋茶制作手艺,清清楚楚地呈现在李臻颖面前——在春日的清晨,趁太阳还未升起,露水还垂坠在叶片上的时候采下茶叶,再进行先分拣,摊青,放进桶子里蒸。

“连这桶子也得讲究,唐朝人叫它‘釜甑’。”李臻颖说,蒸完还得像捣草药一样,用杵臼把茶叶一点点捣碎,用布小心盛着放进圆形的小模具,再用方锤子轻轻捶平。捶结实了,拿出来穿个孔。“刚炒完的茶叶,总是有点儿水汽,要除水汽,不能晒,得用最原始的方式烘干。往锅里捣鼓几根烧红的炭火,再把茶饼放上去烘着,不一会儿,整间屋子,都弥漫着茶叶的清香……”

精细的古法制茶让李臻颖如痴如醉。“它不是龙井,不在西湖,它在的地方,没有许仙和白娘子断桥相遇的美好故事。它也不是碧螺春,不在洞庭湖畔,乾隆皇帝没有为它起过名字。”除了眼观舅舅所传授的制茶法,李臻颖还会利用大学时研究文献的能力,去深度琢磨失传300多年的紫笋茶。

李臻颖说,忙过春季采茶时节,便会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为茶人的匠心所打动,他没有急着去推广紫笋茶文化,而是开始创办“苏湖学堂”,开发、完善了一系列古法制茶的制法,让紫笋茶的古法制茶技艺有机会得到传播和继承。“回到家乡,当时脑袋里只有两个念想:办一所像书院一样的学堂,传播自己认为那些美好的传统文化;还要学古法制茶的手艺,浑身散发泥土和草叶的芳香”。

如今,4年过去,李臻颖的“苏湖学堂”从起初几十个学生,扩展到现在的近600名学生,并在杭州、长兴、小浦开设了校区;除了自己授课,还聘请了12位毕业于不同名校的硕士生、博士生。一些学校、中小企业也会邀请李臻颖的“苏湖学堂”去教授国学课。

“致力于紫笋茶文化研究和紫笋茶古法制茶工艺传承”的李臻颖也包下了顾渚几十亩的茶山,山上只种纯正的紫笋茶种;有了一处不到100平方米的古法制茶工作室,开发、完善一系列古法茶类的制作。

李臻颖打算承包下更多的古茶山,再系统地整理和完善古法制茶技艺,还准备把原来的古法制茶工作室修缮扩大,开启寻茶之旅,找到更多“书上的茶”。“让这里不光是制茶之所,也是更多朋友品茶论茶的据点。”李臻颖说,如果愿意,可以到这里静静坐上一整天,感受穿越千年的茶意;如果有心,欢迎体验几日茶人生活,观摩和学习古法制茶技艺,到大唐贡茶院寻找陆羽的足迹,或是去古寿圣禅寺静下心来听一听暮鼓晨钟。

“到苏湖学堂听着古琴,聊聊传统文化,谈谈教育心得。”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来亲近传统,亲近自心。“更大的心愿是在环太湖地区传播国学。”李臻颖说,这是他的梦。

茶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


我国今古名茶的品种,总数不下二三百种之多,其质量之精美绝伦,花色品种之丰富多姿,堪称世界之最。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处于现实中的人力求超越现实,克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让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茶道首先追求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探索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


饮茶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茶是一种文化,每个地方的茶风和文风是相同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吧。

潮汕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也称为潮州工夫茶,起源于明代,不仅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汉族饮茶习俗,也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在当地十分普遍,不分雅俗,均以茶会友。

特点

潮汕功夫茶,最大的特点是: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及以茶寄情。泡饮潮汕功夫茶,一般选用半发酵的乌龙茶、铁观音等,相对来说,潮汕功夫茶,更讲究的是茶具器皿。

茶具

潮汕功夫茶,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必须精细、小巧,质量上乘,如若一套工艺品,这是体现潮州功夫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潮汕功夫茶的茶壶,多选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茶壶宜小,茶杯也宜小宜浅。

烹法

潮汕功夫茶之功夫,在于茶的烹法。具备好的茶具、茶叶,没有进行恰当的烹法,等于全功尽废。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步骤分别为: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通称“十法”。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也可以分述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品饮

潮汕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需要小杯小杯地品味,意在品味茶的香味,以茶叙情。此外,潮州工夫茶最讲究的是品茶的礼节,泡好茶之后,主客会先请长者、贵宾先尝,闻茶之香,细尝茶味。潮汕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是中国传统的“茶道”礼仪。

以上是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相关内容介绍,朋友相聚,知己相逢,不妨一同品一品潮汕功夫茶,说不定能品味出另一番味道哦。

中国的传统文化之茶艺礼仪


中国人都习惯以茶代客,并且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那么茶艺礼仪都包括有哪些呢?下面请跟随网一起来了解。

茶艺礼仪

茶艺礼仪,主要体现在泡茶者的容貌、姿态、风度礼节等细节上。

茶艺礼仪之茶人的仪容

泡茶者着装必须得体、发型要整理整齐、举止要优雅。茶人的站姿、坐姿和行姿都要自然、优美。

茶艺礼仪之茶人的礼仪

1、鞠躬礼

鞠躬礼通常用在茶艺人员迎宾、茶艺表演及送客的时候,鞠躬礼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行礼的时候,站式双手要自然下垂,微弯,坐式和跪式需将双手放在双膝前面。

2、伸手礼

伸手礼是茶事活动中常见的礼节,主要用于介绍茶具、茶叶、赏茶和请客人传递茶杯等。行伸手礼的时候,手指要织染并拢,大拇指往内靠,右手由胸前自然向右前伸,手心向上,同时讲:请、请观赏、谢谢等。

3、寓意礼

放置茶壶的时候,壶嘴不能整对着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泡茶最常用的方法为: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表示欢迎。

4、叩手礼

叩手礼意指手指轻轻叩击茶桌来行礼,单指叩击茶桌两三下,表示谢谢你的寓意。有的地方,前辈给晚辈倒茶时,晚辈必须双手指叩击茶桌以示谢谢。

茶艺礼仪就了解到这里啦,想要了解更多的不妨多关注哦。

我国传统文化中“茶与婚礼”的关系


我们在电视剧里看过这样的画面:新郎新娘在成亲当天,会各自敬一杯茶给双方父母,而父母喝过递过的茶水后便当认可了双方的关系。可见茶叶在传统婚礼中占着重要的关系。

茶在传统婚礼中起到重要的原因:

可能很多人都会问,像茶叶这种普通可见的物品为什么会在婚礼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古时的人们并不这么认为,明人朗瑛在《七修类稿》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大概的意思则是茶树是不能移植,所以茶叶在婚礼当中代表着“始终如一”的意思,也反映当时人们对于婚姻的重视。

以下这些地方保留着婚礼中应用茶的习俗?

一、京津和河北一带的农村

在这一片地区里头,多数还保留着订婚的习俗,而在订婚送的礼物当中,除了首饰、酒、食品和衣物之外,茶叶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当你在此地听到有人问一些姑娘是否“受茶”,也就是问订婚了没有。

二、云南佤族订婚

在云南佤族订婚里现在依旧保留着婚礼用茶的风俗,他们在订婚里要送三次订婚礼,第一次送6瓶的“氏族酒”,数量不能多一瓶也不能少一瓶,另外会再随意送一些茶叶、芭蕉之类的物品;第二次送6瓶“邻居酒”,表示邻居们都认可这门婚事;第三次要送“开门酒”,只送1瓶,另外还要送茶叶2筒、糖4盒或6盒。

而在如今天还有很多地方都保留着“交杯茶”、“谢恩茶”、“和合茶”、“认亲茶”等风俗,可见茶叶在我国的婚礼中重要的位置。

茶马古道是各民族文化走廊


中国学者最新研究指出,久负盛名的“茶马古道”除了是一条连通中国西南的商路,还体现中国民族交流融合,是各民族文化的一个大走廊。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旭23日下午在西藏社科院开坛讲座,阐述20年来研究“茶马古道”的心得。

茶马古道被认为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源于中国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在空间上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等。

关于茶马古道的线路,李旭研究认为,最主要的是川藏线和滇藏线,即:由川茶的产地雅安、天全、蒙山一带,经康定进入西藏;另一条线路,从云南西双版纳经过大理、丽江、迪庆,进入西藏。这两条线路在昌都邦达草原汇聚在一起,经洛隆、边坝、嘉黎、工布江达,翻过米拉山到墨竹工卡,抵达拉萨。

除此之外,李旭说,茶马古道还存在从四川松潘向北,经甘肃天水、临夏、庄浪,包括陕西等西北一带的一条西北线。

“茶马古道开发的动因,是对茶叶的渴求”,李旭此次在西藏考察时,无意中发现色拉寺一口茶锅上的藏文铭文,译意为“非凡享受之聚集,源源不尽之宝藏”。他认为,这段铭文体现了茶对藏族人民的重要性。

李旭说,与历史上官方的“茶马互市”相比,茶马古道主要是民间交往的道路,茶马古道融合了沿线各民族的关系,使喜马拉雅文化带与中原内地形成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保持历史和空间的持久往来,它们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早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自然而然地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沿途的马帮与沿途的人民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李旭说,过去马帮在沿途会有一些“东家”,通过为“东家”提供茶叶,交换返程所需的草料。

在实地调查中还发现,云南的老赶马人都能讲一口藏语,他们随商队进藏时还穿藏装。李旭认为,这说明马帮与沿途的藏族居民关系犹如亲人一般。

李旭说,当年走茶马古道的赶马人或者商帮的后裔,现在在拉萨八廓街还可以找到很多,最早的“团结族”(此处指不同民族通婚后的第二代)就是马帮商人与当地人的结合。

李旭认为,各个民族在这条道路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往,也使茶马古道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大走廊。

新疆民族茶文化


中国的名茶与灵山秀水、名人雅士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然而在西部新疆,人们一般认为其地处偏远,境内多是戈壁荒漠,在饮茶方面,除了奶茶,再没有可称道之处。但随着新疆歌舞、医药等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不断发掘,人们开始认识到新疆的茶文化也具有的独特地位。

新疆本地不产茶叶,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当地居民开始对茶叶有所了解。唐宋丝绸之路贸易的兴盛,增大了该地区茶叶的流通量,年复一年,饮茶遂成为时尚,融入新疆居民的日常生活。

新疆南部的和田、喀什等地州,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当地居民对茶的理解和认识上经历了从茶药到药茶的转变。

据有关专家介绍,和田居民最初把茶叶当作药品,他们将它与当地特有的植物、矿物质混在一起,共同冲泡,制成用以提神、解暑、醒酒、促消化、延年益寿等不同功效的天然茶药。

药茶所含成分、数量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配方。流传至今,还剩余几十种。随着饮茶习惯的日益普及,茶药转而被称为药茶了。

新疆和田地区被称为世界四大长寿区之一。据考察,这与药茶的风行有很大关系。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疆南部居民对这种民族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上述地区的许多人家就以配制药茶为生。

如今新疆人品药茶无需赴和田、喀什,在乌鲁木齐最具民族风情的商业街二道桥就有许多经营药茶的店铺。游客吃完手抓羊肉,店家会端上地道的民族茶,其中茶叶主要是外地产的茯苓砖茶、夹杂丁香等挥发性香料,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植物粉末。初尝时略带腥辣,喝过后便神清气正,甚是舒爽。

现在,精明的商家将经营药茶发展为产业目标。目前已开发出系列产品,投入市场。新疆民族茶由此将被外界所熟悉。

安溪是传统茶文化策源地


在闽南大地,品茶、听戏、赏瓷,呷茶化仙,闽南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等跟茶有关的俗语和文化行为,无所不在,这一切,无不印证茶在闽南人的生活和交际场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向以待客茶当酒的安溪人,其茶文化经历代传承,恒久弥香,更是深入到百姓生活角角落落。在茶乡安溪,茶文化已成为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品安溪铁观音,已演化成一种厚重的礼仪,一种生活的乐趣,一种艺术的享受。

闽南地域文化之精魂

闽南地处东南沿海之滨,这里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数千年的历史孕育了闽南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有着海滨邹鲁之美誉。

闽南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千年古乐南音文化,中国产茶第一县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德化的瓷文化这些珍贵的文化艺术形态,交相辉映,在闽南地带延绵不绝。如今,走进闽南,品茗看戏观瓷,领略积淀千年、风味独特的闽南文化魅力,对忙碌浮躁的都市人来说,既放松身心,又陶冶情操。

在这些独特而多元的闽南文化中,又以我们安溪茶文化尤为突出,它不仅包括茶的历史、茶的传说、茶的习俗,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交往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等,是闽南文化的一朵奇葩。讲到安溪茶文化,高级评茶师、县茶叶协会副会长苏兴茂引以为豪。

安溪人待客茶当酒,茶杯一端就是好朋友,以茶待客成为茶乡人世代相承的礼俗。在闽南地区有这么一种说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

在茶乡,还流传着早上喝碗铁观音,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铁观音,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连喝铁观音,鸡鸭鱼肉也不香。而说到闽南人热情好客,总也离不开一个茶字。茶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满屋的茶香,它更像是一条纽带和桥梁,连接起闽南人的情感交流。

安溪传统茶文化策源地

千年来,勤劳智慧的茶乡人民,不仅培育出驰名中外的安溪铁观音,还积累了一整套完美的种茶、制茶、评审、品饮、赛茶的独特技艺,形成堪称闽南一绝的安溪茶文化。

明成化年间,安溪人发明了人类独一无二的茶叶半发酵制作技艺,以乌龙茶为名,为中国茶类家族增加乌龙茶这位新成员。清雍乾年间,安溪茶农发现并培育了茶中之王安溪铁观音。广为人知的魏说、王说两个美丽传说,让铁观音增加神秘色彩。

近千年的种茶、制茶历程中,安溪人与茶朝夕相处,形成独具特色的安溪茶文化:茶歌、茶王赛、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茶诗茶联、茶谚、茶戏剧、茶摄影、茶影视、茶俗、茶礼,还有集茶叶贸易、信息交流、茶文化研究、旅游、科研于一体的中国茶都,以及荟萃世界各地名贵茶种53种、堪称中国茶叶大百科全书的茶叶大观园一系列文化形态及文化实物,充分展示安溪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神奇魅力。

多年来,安溪人民通过茶礼、茶俗以及茶诗、茶联等茶文学表现形式,以茶示礼、以茶联谊,达到以茶养性、以茶弘德的目的。这种习俗和礼节在安溪人生活中慢慢积淀,形成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

茶早已融入安溪人的生活之中,被安溪人内化于心,以至无形无迹。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就在安溪一幢幢历经风雨却美丽依旧的土楼大厝里、在传唱至今的一曲曲茶歌茶谚里、在安溪人敬天敬地敬祖先的虔诚信仰里、在安溪丰富多彩的民俗里,也在安溪人为人处世的原则里,绽放着奇光异彩。

闽台茶香同源文化同根

正如台湾学者黄清源所说的:台湾文化缘自闽南,闽南文化植在台湾。福建和台湾有着割不断的茶缘。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安溪乡民就开始移民台湾,他们选择有山有水,地形与安溪相似的地方拓荒种茶。清代嘉庆三年,大量的安溪人移民台湾,带去茶苗,也带去安溪的茶俗。

清代咸丰五年,安溪人林凤池率先把乌龙茶引入台湾,种植在台湾冻顶山,相传这就是台湾冻顶乌龙茶的起源。如今在台湾2300万人口中,60%以上的台湾同胞有饮茶的习惯,并且以乌龙茶为主。

据介绍,闽南茶乡的某些茶歌,和台湾的词曲完全一样。多为七言四句一节的闽南方言歌曲。另外,婚姻茶俗、敬佛茶俗等方面,闽台两地也有相同或类似的地方。1937年的《安溪茶叶调查》一书中载:每一人家,有一茶壶,壶以久为贵,以小为上。早年,台湾老人家也时常拎着小茶壶到外串门聊天。

从台湾旅行归来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不论是城市,还是乡镇;不论是山区,还是平原,只要有闽南籍台湾同胞居住的地方,都有呷茶化仙的习惯,都能领略到闽南文化浓厚的气息;不论是物质生活方面,还是精神生活方面,只要有闽南籍台湾同胞居住的地方,也都能显示出闽南文化深刻的内涵。

以安溪铁观音文化为代表的闽南文化,以其巨大的影响力,辐射到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如台湾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一部分,而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闽台文化,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8392.html

上一篇:茶叶鉴别知识:怎样区分茶叶是“添加剂茶”还是天然茶

下一篇:茶叶常识:金骏眉茶叶怎么辨别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