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闲话“滇红”

2021-11-02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闲话“滇红””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闲话“滇红””相关知识!

云南红茶,简称滇红。产于云南省南部与西南部的临沧、保山、凤庆、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其地森林茂密,落叶枯草形成深厚的腐殖层,土壤肥沃,致使茶树高大,芽壮叶肥,着生茂密白毫,即使长至5~6片叶,仍质软而嫩,尤以茶叶的多酚类化合物、生物碱等成分含量,居中国茶叶之首。

滇红原产地在凤庆

公元1938年10月中旬,机制茶之父、滇红创始人,被称为中国着名红茶专家的冯绍裘一行人经云南下关步行十余日,11月初到达顺宁(今凤庆)第二天即商请凤山茶园试采一芽二叶鲜叶4000克,分别制成红绿茶各500克,作试制样品,经邮寄香港茶市,评为中国红绿茶中之上品。

1985年凤庆茶厂编修厂志,为弄清是谁先制成云南红茶,派编纂小组成员项廷灿去湖北,向冯绍裘先生求教。冯老先生十分高兴,撰写《滇红史略》文章一篇,寄到凤庆,确定了滇红的原产地在凤庆这一史实,同时认定凤庆茶厂(前身名顺宁实验茶厂)是云南有史以来官办的第一家茶厂。

冯绍裘老先生在回忆当年试制滇红样品时,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一切都很如意,两个茶样,一红一绿,宛如一金一银,使人不胜欣喜。红茶样: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桔红),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省小叶种的红茶中所未见。绿茶样:满盘银色白毫,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浓清爽,亦为国家绿茶所稀有。读完这段文字,可见凤庆茶厂生产的滇红茶,从6年前呱呱坠地开始,就已身价百倍。被中国茶界誉为茶状元的冯绍裘,他的功绩不仅在于创始生产了滇红,而更重要的是,他不畏艰难险阻,克服茶马古道上人挑马驮的千辛万苦,让滇红通过香港走向了世界。

兼具红茶之香气与色泽

滇红的诞生,从国内外大环境来看,也是一种时势和机遇的造就。

1937年77卢沟桥事变,日寇大举侵华,战火绵延我国东南各省茶区,茶叶产量受到制约和破坏。但国际市场对中国红茶如祁红、闽红(均为小叶种茶制造)的需求,使当时国民政府的经济部进退两难。

为维护中国红茶在国际上的现有市场,1938年夏,中国茶叶总公司奉命开发西南新茶区;是年9月,中茶公司总经理寿景伟和当代茶圣吴觉农,电邀冯绍裘赴滇考察,11月初,中茶总公司派专员郑和春偕技师冯绍裘一行,翻山越岭,抵达顺宁(今凤庆),遂有了上述在凤山茶园试制红茶的精彩一幕。

作为国内有名的制茶技师,冯绍裘初来乍到,就能旗开得胜,况且试制滇红的是大叶种茶,如何拿好试制的火色,冯绍裘既有探索之冒险,又有成竹在胸的信心。

据后来一些知情的老者回忆,冯绍裘基本上是按制造祁红的工艺来操作的,其间根据大叶种茶的性变,也作了一些工艺上的改进和创新。所以滇红被誉为既有祁门红茶之香气,又有印、锡(斯里兰卡)红茶之色泽。

1939年生产的16.7吨滇红,经香港运销伦敦,立即产生轰动效应。从此,中国的滇红,与印度、锡兰的大叶种红茶并驾齐驱,令国际茶叶市场刮目相看。

暗喻滇池水更有情趣

关于滇红名字的由来也有一段故事。据说,云南的红茶试制成功了,冯绍裘先生提出,起名云红。因为安徽祁门的红茶称为祁红,江西义宁的红茶称为宁红,湖南的红茶称为湖红,湖北宜昌的红茶称为宜红。云南早晚的天空,多有红云,称为云红也将此种自然美景暗喻其中。但郑鹤春先生和云南省茶叶公司的领导则认为云南省简称滇,可取名为滇红,暗喻巍巍西山龙门脚下,秀丽的滇池水更有情趣。冯先生终从众人之意,定名滇红。滇红名茶就这样诞生了,此后,滇红茶产业年年向前发展。

滇红茶是茶树鲜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加工而成的。将刚从树上采下的新鲜细嫩的茶叶摆放在通风透气的竹帘上散发水分的过程称为萎凋,当水分散失到一定程度,茶叶变得萎松时再放入有棱骨的揉捻机内揉捻,使茶汁揉出,茶叶成条。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茶叶逐渐变红,并散发出一股苹果香味,这时再把茶叶放到烘干机里烘干可以捏成粉末时,红茶就制成功了。这种茶叶因为加工精细,称为工夫红茶,又因为这种红茶呈条形,也称红条茶。

不同的制作过程产生不同的滇红茶品质,成品滇红茶外形条索紧结、雄壮、肥硕,色泽乌润,汤色鲜红,香气鲜浓,滋味醇厚,富有收敛性,叶底红润匀亮,金毫特显,毫色有淡黄、菊黄、金黄之分,为外销名茶。

茶文化精选阅读

宜红茶闲话


湖北宜昌及周边地区是我国古老茶区之一,早在公元3世纪西晋时,《荆州土地记》就有:“武陵七县通出茶”之说。茶圣陆羽青年时曾到此进行专门考察,他在《茶经》中称宜昌及周边地区的茶叶为山南茶之首,曰:“山南以狭州(今宜昌地区)上,襄州(今襄樊、谷城、光化、襄阳等地)次,荆州(今江陵、当阳)次”。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夷陵(今宜昌)任县令时,对宜昌茶也进行了很高的评价,曾留下“雪消深林自剐笋,人响空山随摘茶”,“春秋楚目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等千古名句。

宜昌出好茶,宜昌人爱喝茶。有趣的是,最先让宜昌茶叶享誉海内外的,却恰恰不是现在宜昌人平常爱喝的绿茶,而是一种适合欧洲人的饮茶口味,且制作起来颇费工夫的出口红茶。其茶外形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润,香甜纯高长,味醇厚鲜爽,汤色红亮,叶底红亮柔软,且茶汤稍冷即有“冷后浑”现象产生,为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历史上曾因此茶叶常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为“宜昌工夫茶”,简称“宜红茶”。据湖北省《慈利国志》记载:“鹤峰帮者西贡品,其与宁都同为尚第一,中外驰名。”曾有美商称宜红茶“色香味良,有五道水,实胜于羊楼洞茶”。其展品多次在万国博览会获奖,一时曾被称之为“贡熙”。由此可见,宜红茶很早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清代湖南巴宁、宁乡县志曾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外洋通商,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享其利。日晒,色微红,故名红茶(《巴宁县志》)。”“广人贩红茶,按谷雨来乡,不利雨而利晴,不须焙而须曝,乡园获小济焉(《宁乡县志》)。”湖南、湖北两省紧邻,而宜昌及周边鄂西山区又是历史上有名的古老茶区,随着出口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红茶采制技术适时传入鄂西山区,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

说到宜红茶,就不得不提及到一个名叫“渔洋关”的古老小镇。渔洋关位于今宜昌市所辖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东70公里处,东邻宜都接长江,北通长阳连清江,西南与湖南石门交界,西通鹤峰、来凤等地,历来为江汉平原、三峡地区通往鄂西山区的咽喉要道。自北宋修筑鱼羊寨算起,至今已有沧桑千年历史。元代为阻止土司过境骚扰,以保汉疆边民安宁,曾在此设关,又因清江支流渔洋河穿境而过,故名“渔洋关”。19世纪中叶,因宜红茶的兴盛,曾让这座具有浓郁土家文化气息和秀丽景色的山镇驰名海内外,拥有鄂西深处的“小汉口”之称。

先是清道光年间,广东商人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渔洋关等处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开店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再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又有高炳三及尔后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由渔洋关运汉出口。随后,渔洋关周围地区湖南石门、桑植,鄂西鹤峰、来凤、五峰等地,均有广东茶商、江西茶商、汉阳茶商等来此开设茶号,传授红茶采制技术,收购红茶,制茶厂曾先后达到20多家。五峰采花乡至今还保存着一块英商“宝顺和”的茶庄招牌。而当时渔洋关以西的粗制红茶,都要集中到渔洋关精制后,再通过渔洋河水运至长江、清江交汇口的宜都,然后才转运汉口外销英、俄、美、德诸国。由于宜红茶品形俱佳,很受西方人欢迎,于是销路大畅。1876年,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宜红茶出口量便一下猛增,至1886年前后,每年红茶输出量都在15万担左右。渔洋关一度成为与湖北省内两大茶叶市场——羊楼洞、汉口齐名的鄂西南最为著名的红茶市场,每年季节茶工达到5000余人。据《湖北省茶叶产销状况及改进计划》记载:1937年前后全省收购、精制、运销茶叶较大的厂商24家中,五峰渔洋关就占有源泰、恒信、民生、华民、同福、民孚、恒慎、合兴等8家。

每逢茶季,渔洋关镇内镇外,人背马驮,商贾茶客,川流不息。镇上客栈、骡马店、饭馆、茶楼,各类店铺小摊,昼夜灯火通明,吆喝声不绝于耳。加上十几家茶号通宵达旦烘烤制茶,茶香飘溢十里开外,让人闻之心醉神迷。由于茶香浓郁,浸染日久,就连镇上街巷门庭、吊脚木楼也余香沁馥,弥久不散。传说镇上女子,在得了茶香山泉润泽之后,个个生得粉面桃花,格外水灵。

一旦茶叶装箱需雇船外运,前来运茶的大小船只,倚岸排列,首尾相顾达四五里之长。待船队满载起锚时,茶号老板给开艄船披红挂彩,鸣放鞭炮送船启程,其场面如过节般热闹非凡。茶船从渔洋关出发,枯水季节三日多便可顺水到达宜都,若遇汛期,只需一日便可抵达。

茶号老板以诚信为本,为保证宜红茶的绝对品质,清一色地聘请江浙、汉口、江西、广州等外地高级制茶师为“茶号大包头”。这些“茶号大包头”,全是当时在国内茶市都挺有名望的人物。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本地出了一位名叫黄足三的制茶师,才打破渔洋关茶市外地制茶师一统天下的格局。黄足三曾在镇上最大的“源泰”茶号帮工学艺七年,练就了一手红茶制作的独门绝活。他对红茶制作工艺中的分筛、闹筛、簸茶、蹾茶、飘筛、搭筛和风车净茶等技术以及毛茶收购中的筛分、半成品加工、清风、焙烘、拼样、勾堆、装箱等工艺环节样样精通,件件娴熟。由他主持加工的“香艳”牌宜红茶曾在全国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在汉口茶市成交时,比同类同级红茶每担要高卖官银五两。凡黄足三画押盖印的红茶,一律免检,茶到即付款。

不幸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因红茶对外出口受阻,宜红茶制茶业一下陷入困境,于是茶号纷纷倒闭。1943年日寇入侵渔洋关,仅剩的少数茶号也遭到日军烧毁。至解放前夕,因茶号倒闭导致茶园荒芜,古镇茶市便一落千丈,濒临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初,中国茶叶公司继中南区茶叶公司湖北羊楼洞茶厂、汉口茶厂成立之后,随即在渔洋关设立了中南区茶叶公司宜红茶收购处,负责鄂西茶区以及毗邻的湖南石门、慈利、桑植、大庸四县的红茶制作收购。1951年3月,在中南区茶叶公司宜红茶收购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宜都茶厂,负责宜红茶的精制加工,同时迁往交通便利的宜都县城。同年,在湖南石门又成立了宜都茶厂分厂(1956年改属石门茶厂),负责湖南地区的宜红茶初加工。尔后又在五峰、宜昌相继建立了红茶精制厂,与国营茶场形成紧密的生产网络,用以恢复和发展宜红茶的生产。目前,宜红茶已成为宜昌、恩施两地区出口创汇的主要土特产品之一,产量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随着中国进入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古老的宜红茶又重新焕发出了蓬勃向上的生机!

闲话茶膳


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喝茶的好处也越来越被推崇。茶口味的点心、饮料逐渐流行。茶膳,以茶入馔也渐渐为人所知。从喝茶到吃茶,对茶叶的选用更为讲究,对厨师的创意是一种挑战,也是对茶文化的一种提升,更是茶叶营销手段的一种创新。

茶膳,不仅仅是我们平常在街头看到的茶叶蛋或者是绿茶雪糕。《晏子春秋》记述: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文五卯,茗菜而已。唐代储元羲曾专门写《吃茗粥作》一诗。清代乾隆皇帝十分钟爱杭州的龙井虾仁,慈禧太后更喜欢用樟茶鸭欢宴群臣。今天,我国许多地方仍保留着吃茶叶的习惯,如云南基诺族有吃凉茶的习俗,傣族有竹筒茶,云南一些地方爱吃腌茶。国外也有许多着名茶膳。日本1802年出现的《名饭部类》中就记有11种用茶做的菜。

茶膳多以春茶入菜,而春茶不施用化肥,又富含多种维生素,茶叶本身即有杀菌作用。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本草拾遗》中也说茶为万能之药。因此茶膳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多酚类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还有各种有机酸和杀菌物质。又如茶叶所含的生物碱,如咖啡碱等,可以扩张冠状动脉,松弛肌肉,解除疲劳。

用茶烹煮的荤菜,一般使用红茶和铁观音等发酵和半发酵茶烹煮。以茶烹肉,用茶汁将肉块煨煮,茶的香味不但可以除去肉的腥味,更能使肉质变得更加鲜嫩。比较常见的有红茶牛肉、红茶鸡丁、铁观音炖鸭等。而为慈禧太后所爱的樟茶鸭,则是川菜宴席的一款名菜。选用成都南路鸭,以白糖、酒、葱、姜、桂皮、茶叶、八角等十几种调味料调制,用樟木屑及茶叶熏烤而成,皮酥肉嫩,色泽红润,味道鲜美,具有特殊的樟茶香味,绝对让人上瘾。

如果用茶去烹制河海鲜,则更常选用绿茶等未发酵的茶。茶味稍淡,去腥之余更有鲜甜的余香,更能带出海鲜的鲜美。着名的龙井虾仁,便是选用鲜活的大河虾,配以清明节前后的龙井新茶,虾仁在油锅稍微煎炸后,迅速倒入茶汁和些许茶叶。虾仁肉白,茶叶碧绿、清香,色泽雅丽,滋味非常独特。另一款茶烹河鲜绿茶炖白鲫,则是将洗净的白鲫和上等的福安绿茶、清水一同隔水清炖,茶汤清澈,鱼肉鲜嫩,入口即化。

以茶煮青菜,茶香更能带来清新的口感。曾经见过一道苦丁津白,用苦丁茶汤去熬煮新鲜的大白菜,入口微苦,细嚼大白菜却十分甘甜,与苦瓜的菜肴有异曲同工之妙。和各样菜式相比,茶点心在坊间更为流行。其中绿茶口味的点心该是最为普遍,如绿茶口味的冰淇淋和芝士蛋糕,还有被日本人做得甚为精致的抹茶和果子。绿茶点心多是用绿茶粉制成。最佳的绿茶粉取自早春的绿茶研磨而成,而且颗粒越细越好,茶末的颜色为自然的青翠色,茶味淡雅,以手指蘸些粉末放在舌尖浅尝,即散发一股新鲜青草味。而茶味的零食如茶瓜子、茶梅等,也很受欢迎。

茶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早喝茶,饭后喝茶,迎客要以茶相待,但茶膳仍然是有待我们去慢慢享受和品尝的一个领域。让我们发挥创意,大胆地把茶加入膳食中,不仅在初品流花茶膳坊与回味中会在你的味蕾上落下淡淡的茶香,更会看见健康饮食的一片新天地。

闲话斗茶


古代文人斗鸡、斗蟋蟀的癖好由来已久,在古书中有不少的描绘。对此许多人都很熟悉,但知道古代文人有斗茶习俗的似乎就不多了。

斗茶,也叫斗茗、茗战,它的缘起可以上溯到宋代。当时社会上饮茶的风气极盛,人们对于品茗的追求已由过去单纯的解暑止渴上升为陶冶情性的饮艺活动,宋代朝廷也特别崇尚品饮,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形成了评定茶叶品位高下的特殊方式,斗茶之风也就由此而生。

浪漫的宋代文人则进一步把这一高级娱乐推而广之,在茶品、行茶会、茶具等方面有了相当高的追求,使得斗茶风习更加风雅卓著。

福建建安首开宋代斗茶风范,这是与该地盛产茶类佳品建茶有关。当时斗茶所选的茶叶大多为建茶中的白茶,此外,也有用武夷茶的。苏东坡有一品茶诗云: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即指此物。斗茶者对源质水的要求也极为严格,特别讲究用水的功夫。一般的斗茶者多选用泉水、江水等活质水源,高雅一点的也用植物沥水。

选用好茶叶、源水和茶具之外,就开始正式比斗了。斗茶者先将茶碾成细粉,置于茶碗中,然后用沸水注入,使茶与水融合到最佳程度。

在比斗过程中,首先要看茶末是否浮在水面上,如果茶末浮而不沉,不能与水交融则表明茶未碾细;其次是比茶的颜色,对白茶来说,茶色越白越好,其它色种越纯者其品级就愈高。斗茶者在品饮过程中也有很多讲究,要求能真正品玩鉴赏饮之真味,领悟其中的意境和艺术真谛。

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对斗茶游戏作过精彩的描绘。最著名的是北宋茶学家蔡襄,他在《茶录》中仔细刻写了斗茶的过程和斗茶的要诀,提出斗茶赢家的标准要: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苏东坡也有:斗赢一水、功敌千钟的词句说明赢家的功不可没。

一代名相范仲淹在其《斗茶歌》中云: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勾划输赢两家心态,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则写出了斗茶清香四溢的场面。

文人们斗茶的雅俗很快传入民间,并迅速风行开来,成为一种时尚。各地的城镇墟市还建立了许多专门用来斗茶品茗的场所茶室,连处在深山老林里的佛门静地也大兴斗茶之风。南宋开庆年间,斗茶的游戏漂洋过海传入了日本,逐渐变为当今日本风行的茶道。

闲话宜宾早茶


阳春二月,今年四川宜宾第一批新绿茶到京,这对喜欢绿茶的人无疑是个新鲜事。茶在我国被誉为国饮,宜宾与茶也有很深渊源,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千里四川寻好茶

宜宾的种茶历史可以溯及先秦,公元134年,屏山始种茶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宜宾县黄山发现了千年古茶树,高数丈,两个人才能合抱。可见宜宾种茶、产茶、饮茶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众多文人雅士流连宜宾山川名胜,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赞美宜宾茶山的饮茶名篇。历代文人对宜宾茶文化的偏爱,为今天宜宾留下了宝贵的人文资源。四川宜宾川红集团生产的宜宾早茶,被认为是茶树经过一冬的积蓄后萌发的精华,茶生长在高山寒谷之中,凝结天地之精华,味苦而性寒。正是这种寒苦艰辛,才令茶的滋味先苦后甜。

茶园的采摘经

川南出好茶,僰道茶香浓,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四川宜宾有幸在千年里被茶滋润。宜宾地处四川盆地南端,金沙江、岷江、长江横穿全市。它地处长江上游,云贵高原的北坡下,西有大娄山、横断山脉,独特的地形,加上受太平洋季风的恩惠,地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常年温差不大,无霜期达300天以上,特别是海拔在500-2000米的中低山地占46.6\%,具有优良的地貌和生态环境。宜宾还是全国同纬度地区北纬28度茶树萌发最早的地区,比江浙、安徽等全国茶叶主要产区还要早熟30天。

爱茶人会认为采茶是个浪漫的事,一定是找个艳阳晴好天开始采摘,而宜宾市农业局局长林世全却道出采茶经,阴天才是采茶的绝佳天气。我们采摘早茶,下雨不能采,天太热也不适合,采摘茶叶必须在合适的天气情况下。同时,新芽的熟度又符合采摘要求,这样制作出来的早茶口感才是最好的。别小看简单几步,像这样进行采摘,一个熟练的采茶工一天也只能采到少量的精品茶叶。春茶内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无论是在香气还是在口感上都比较好。

而采茶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道,还要经过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干燥、摊凉、包装等多道工序才能出厂。小小一颗茶叶,却需要如此繁复、精细的工序,其中浓缩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知晓了茶叶的难得经历,让爱茶人更多了一份珍惜和尊敬。

宜宾早茶获得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认证,也是全国第一个被国家正式确认的早茶区域品牌。生态、环保、时间早、品质优的宜宾早茶,曾经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现在四川宜宾川红集团与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当你捧着清新的茶盏,你能知道为了大家喝上放心茶,吴裕泰掌门人孙丹威在大年初三就携茶界专家到四川宜宾茶山,为爱茶人寻找中国最早采摘的宜宾早春绿茶正月春芽。努力扩大宜宾早茶的知名度。早茶,不仅成为广大茶农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更已成为宜宾最闪亮的名片之一。

闲话早茶晚酒


泉州人向来有“早茶晚酒”的说法,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茶和酒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先不说茶,单说酒。根据清代修撰的府、县志记载,古代泉州人常饮唯醇酒,其酿法很多,名果佳花皆供糟,多为家酿,有金蒲五月春、金英酒、荔枝酒等,其中以金蒲五月春为胜。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番薯传人泉州后,又出现了番薯酒。酒用酒糟蒸造者,为烧酒;用白曲蒸造者,为甜酒;取白甜酒和烧酒煮成者,为蜜林擒。至今泉州人还称饮酒为“喝烧酒”。民国年间,渐有“绍兴酒”等外来酒。

自古以来,酒在泉州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个人品饮,重酒不重菜,小菜一碟,或花生半抓,也无碍饮兴。款待客人,即使满桌佳肴,如“无酒下菜”,主人也会自愧“不成敬意”。泉州在整个福建的酒类市场举足轻重,占据了泉州酒市,等于稳住了福建的半壁江山。泉州人不仅能饮,更以豪饮著称,划起拳来,虎虎生威。笔者的一位朋友在证券公司工作,他酒量不行,不过有一次去南京参加总部的会议,晚上聚餐,有人找他拼酒,好家伙,他说输一次一瓶,当场其他人都懵了,再不敢跟他拼了,也因此逃过一劫。

事实上,泉州人喝酒,不仅仅是好酒,还能利用酒来满足精神寄托。唐代贞元九年(793年)八月,泉州刺史席相以乡饮之礼饯送邑中赴举八秀才,更设酒宴东湖亭,款洽备至,使闾里之士,皆以为荣,既示殷切之望,又达劝学化民之意。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八月十一日,南安人傅自得携酒邀请忘年之交南宋大儒朱熹于九日山,当夜载酒泛舟金溪,“月愈好,舟愈快,气愈逸,饮愈豪,兴愈无穷,”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金溪泛舟序》:“秋月天然白,溪流镜样平。唤船同胜赏,把盏话平生。击楫鱼频跃,忘机鸟尚惊。兹游还可继,家酿为君倾。”明末著名进步思想家李贽,本屏绝声色,却对其弟子说:“不如携歌妓舞女浅斟低唱”,“也强似与道学先生做伴”,其醉翁之意,乃在于痛恶伪道学。

酒,让得意者畅怀,助失意者超脱,使狂狷者放达,催入世者奋发,古今皆然。但凡饮酒需适度,喝得八九分就行了,适可而止,皆大欢喜。

闲话贵州湄潭茶叶


《红楼梦》第三回,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为其取字颦颦,从宝玉自说的缘由看,黛玉的眉尖若蹙给他留下极深的第一印象。美女的眉是展现美丽的重要载体,淡扫蛾眉的清雅始终是历代美女施展魅力的高端装备,现今的80后90后美女仍然偏爱美眉的昵称。湄潭的湄其本意也是眉,据清康熙年间的《湄潭县志》记载:东有江水流转自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经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二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有水若眉,一幅清丽的画卷,再加上古有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佳话,湄潭单是一个名字,就给人几许绮丽的遐想。

名字给人的印象偶尔也能名副其实一回。湄潭盛产一清雅之物香茗,苏东坡有一佳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样说来湄潭果然是个藏娇之地。湄潭为中国古老的茶区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唐代陆羽撰写的《茶经》记载:(茶叶)黔中生思州、费州、夷州,其思、费、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据《湄潭县志》载:夷州所置之地,约今之湄潭、龙泉、务川傍石阡一带地。唐朝时贵州尚未建省,黔中茶叶已凭其质细味佳在江湖上声名远播,是谁做的产品推广能有如此的功效?清《贵州通州》也记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茶叶的种植是件很讲究天气和地气的事情,有研究说湄潭的气候、土壤条件与西湖龙井的种植条件很类似。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内迁到贵州遵义、湄潭等地,浙大师生实地作过《湄潭茶树土壤的化学研究》、《湄潭之气候》等科研项目,为湄潭的茶叶种植提升了科技含量。民国29年(1940),当时的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联合创办湄潭实验茶场,1942年,中国茶叶公司从杭州调来两位龙井茶的制茶技工,在湄潭试制龙井茶。制茶时选用上等的湄潭苔茶,在其新芽初长时,选芽叶光整、长度不超过两厘米的嫩芽为原料,每公斤成品需10万枚以上的嫩芽,生产期仅清明前后10天左右。

这明显是制作高档奢侈品的工艺水准,制成的成品茶叶外观扁平光润,形如葵状,色泽翠绿,埋毫不露。这样的好茶银子不够肯定消费不起,但想一想也是茶香四溢沁人心脾。1958年,在中国茶叶研究会的评比会上,经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评审,此茶与杭州西湖狮峰龙井并列全国名茶之列,1963年,被定名为湄江茶。1985年,被评为贵州四大名茶之一。坊间常有传闻,许多茶老板到贵州湄潭等地购原茶回江浙一带加工后,换个马甲就变身龙井、碧螺春等大牌而身价大涨,看来此事并非空穴来风。

只作个替身演员难得有红起来的一天,湄潭茶叶也一直在开创优质的自主品牌。1974年,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湄潭研制成一种茶叶新品,取名遵义毛峰。遵义毛峰选用良种福鼎大白茶鲜叶为原料,每公斤成品芽叶也在10万枚以上。其加工过程采用保绿色、保毫毛、保峰苗,高香气的特殊工艺,滋味清醇鲜爽、汤色碧绿明净,行销国内外。近些年,湄潭还培育出不少茶坛新贵,有好些品种还是各类评比中的获奖大户。除绿茶外,湄潭还出产优质红茶。早在民国时期,湄潭就试制出功夫红茶湄红,最早开创贵州红茶市场。1964年出产的红碎茶则是传统的出口产品,主要销售到美国、英国、突尼斯、澳大利亚、智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挣得不少的美元。

闲话茶德之典故


闲话茶德之典故

闲话茶德之典故

茶德,饮之美德。北宋范仲淹在《斗茶歌》中有精彩的描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兮薄兰芷”。“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范仲俺赞美武夷岩茶为仙茶,系神仙所栽,为天下第一。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馥郁馨香的兰芷并以茶的俭朴清淡,由此而引用屈原《渔父》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申明自己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在范仲淹看来,什么茹芝延寿,采薇,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灵芽,就会轻身换骨,飘然欲仙了。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写道:“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他认为有“清、和、澹、静”的美德。他接着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从事茗饮。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以不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谈到茶德:“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他把茶德称赞为:“清芬扑鼻,舌有余甘;”“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茶德可概括为:廉、美、和、敬。,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茶作为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优良茶德。茶性俭,苦而后甘,它的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

淘壶闲话阳羡茶


宜兴红茶

宜兴古称阳羡,其南部山区多产茶叶,是中国最享有盛名的古茶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茶叶基地之一。焙制后的成品茶条形紧直锋妙,色翠显毫。沏泡后,汤色清澈,叶底匀整,清香淡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

据史载,早在汉朝便有阳羡买茶和汉王到宜兴茗岭课堂艺茶的记载,这表明宜兴早在两千多年前已开始招收学童,传授茶叶生产技术了。到了三国孙吴时代,宜兴所产国山茶便已名传江南。至唐代,茶圣陆羽为撰写《茶经》,曾在阳羡南部山区作了长时间的考察,认为阳羡茶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并认为其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名扬全国,声喧一时,并被纳为贡茶,上供朝廷。

宜兴红茶

据史籍记载,唐肃宗年间,自常州刺史李栖筠开始,每到产茶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刺史便汇集于宜兴茶区,朝廷特派的茶吏、专使、太监于此设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之职。采摘下来的嫩茶焙炒好,要分五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务必赶上朝廷的清明宴,谓之急程茶。当时诗人李郢的诗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帖催驿路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皇城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便是真实的写照。

宜兴阳羡茶不仅得到朝廷帝王的赏识,也倍受历代名士的盛赞。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杜牧等均曾为紫笋茶吟诗作赋。诗人卢仝更留下了闻道薪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宋代苏东坡在耳根洗尽功名话以后,更是爱上了阳羡香茶、甘泉、紫砂壶,卜居阳羡,写下了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名句。蒸之馥之香胜梅的阳羡唐贡茶,不仅名满海内,还饮誉海外,公元八世纪日本奈良时代,还远销东瀛,被视作珍品。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5423.html

上一篇:古丈毛尖简介

下一篇:奇妙的邦崴古树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