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饮茶发源时间的记载

2021-10-31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饮茶发源时间的记载”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小编推荐

饮茶的发源时期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不能准确地查明到底是在哪个年代了,但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有相关的证据显示,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种植茶叶、饮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代陆羽在《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有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也正因为这样,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朝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在《僮约》说:“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发现陪葬清册中有“□——笥”和“□——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已有饮茶习俗。

各家争议饮茶发源的地点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饮茶功效的历史记载


关于茶的传统用法的功效,不仅在历代茶、医、药三类文献中多有述及,而且在经史子集中也多有散见。我国学者根据五百种左右的有关资料将其中有茶叶疗效的内容总结为茶的传统功效二十四项。现分述如下:

1.清热

文献记载主要有:清热解毒、清热降火、降火、去热、涤热、泻热、破热气、清热不伤阴、疗热证最效、可除胃热之病等,另外还有一些药茶方剂记载,如《太平圣惠方》中的《药茶诸方》:治伤寒头痛,壮热葱吱茶方等。

2.消暑

茶既可清热,又可止渴生津,故亦兼消暑、解暑。古代文献言及此者不多。主要有:消暑、治伤暑、可疗暑疾等。

3.少睡

这在文献记载中,具体表述为:令人少睡、令人少眠、令人少寝、令人不眠、使人不睡、令人不寐、令不眠、不睡、少睡睡少、醒睡眠、醒睡、破睡、不昏、兴奋神经、心主神明、除好睡、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治神疲多眠等。另外,在古代文人的诗文中也有论及少睡的功效。如明代陆树声《茶寮记》:除烦雪滞,涤醒破睡。唐代郑遨《茶诗》: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陆游的《昼卧闻碾茶》:玉川七碗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等等。

4.安神

在文献中,具体表述有:清心神、清神、除烦、涤烦、悦志、久食益意思、益思、能诵无忘、使人神思闓爽、破孤闷、醒神思、去体中烦闷等等。在诗文中,如宋代赵佶《大观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明代许次纾《茶疏》:常饮则心肺清凉,烦郁顿释。等。在安神方剂中也有论述,现举一例:《孺子方》中:疗小儿无故惊厥,以苦茶、葱须煮之。

5.明目

茶之明目功效,自古以来就多为人乐道,所述甚多。古称有明目、治目涩等。有关药茶方剂也有很多(多出自眼科名著),如《银海指南》:补肝散、治肝虚羞明、流泪,用蜡茶调服。

6.清头目

文献记载有清头目、治头目不清、治头痛、理头痛、治脑疼、愈头风、头痛目昏,另外还有不少方剂有记载,举一例如下:《医方集论》方曰:治偏正头风,升麻六钱,生地五钱,雨前茶四钱,黄芩、黄连各一钱,水煎服。

7.止渴生津

文献记载主要有:止渴、疗渴、解渴、止渴生津液、清胃生津、润喉、治热渴、除烦渴、作渴、消渴不止、渴喜一碗绿昌明等。

8.消食

文献记载主要有:治食积不化、消食、消宿食、消饮食、消腥肉之食,解青稞之热、解除食积、解酒食之毒、去胀满、去滞而化食、去积滞秽恶、养脾,食饱最宜、芳香微甘,有醛胃养脾之妙、甚有助胃力等。在关于茶的消食功效的附方也有不少,如《串雅补》中治虫积、虫胀方:茶叶五钱,青盐一钱,洋糖、三稜、雷丸各三钱为末,将上盐、糖煎好后,入三味调匀,每服三钱,白汤送下。

9.醒酒

文献记载主要有:醒酒、解酒、解醒、治酒毒等。在文人诗句中也多有记载,如白居易的《萧员外寄新蜀茶》:满殴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醉人等。

10.去肥腻

文献所载主要有:去肥腻、饭后饮之可解肥浓、去腻、解油腻,牛羊毒、去人脂、解荤腥、去腥腻、解炙煿毒、尝闻茗消肉,应亦可破暇。久食令人瘦、轻身、换骨、延年等。

11.利水

文献所载,主要有:治小便不通、治小便不利、利水、利水道、利尿、利小便、利大小肠等,还有一些药方也有载录。

12.通便

文献所载主要有:治二便不利、利大肠、刮肠通泄、利大小肠、利二便,通大小肠,还有药方载录。

13.治痢

文献记载主要有:止痢、合醋治泄痢甚效、姜茶治痢,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宜、治热毒赤白痢、同姜治痢、治血痢等。另外,有许多医药方剂也多载入,如《食疗本草》方:治热毒下痢,好茶一斤,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

14.祛风解表

文献所载主要有:轻汗发而肌骨清、发轻汗,肌骨清、疗风、祛风湿、卒刀不伤阴、小儿痉疹不出用之神效、治四肢烦,百节不舒。另外,还有一些方剂也有记载。如:《本草品汇精要》载用茶水煎,合醋疗腰痛。

15.解毒

文献记载主要有:清热解毒、解毒、辟瘴、除瘴气、解诸中毒、除痚而去疠、利咽喉之疾。另外药理的方剂也有记载,这是举一例:《简便方》解诸中毒,芽茶,白矾等分,研末,冷水调下等。

16.坚齿

文献所载有:坚齿已蠹、涤齿颊、漱茶则牙齿固利、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不知。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刺挑也,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蠹毒自已。等。

17.治心痛

主要指治胃与十二指肠的疾痛。文献记载有多处,都从主治上说明。举一例:《兵部手集方》:久年心痛,十年五年者,煎湖茶,以头醋和匀服之良。

18.下气

文献所载主要有:下气、通利肠胃、消胀、消膨胀、开郁利气等。另外,有关医疗方剂也有所载。

19.疗疮治瘘

文献所载,全从主治方面说明。主要有:治瘘疮、疗积年瘘、搽小儿诸疮效等。还有一些方剂记载,如:《摄生众妙方》治脚趾缝烂疮,及因暑手抓两脚烂疮;细茶研末调烂敷之。

20.疗饥

文献所载,主要有:疗饥、叶可食,烹去苦味二三次,淘净,油盐姜醋调食、救肌,将嫩叶或冬生叶可煮作羹食。

21.益气力

文献所载有:有力、轻身换骨、固肌换骨、治疲劳性精神衰弱症等。

22.延年益寿

文献记载有:祛宿痰,当眼前无疾、抖擞精神,病魔敛迹、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苦茶久食羽化、茶通神仙。久服,能令昇举等。

23.去痰

文献所载有:去痰、除痰、逐痰、化痰、消痰、去痰热、凉肝胆涤热消痰、入肺清痰、涤痰清肺、去寒澼,治痰涎不消、治痰热昏睡等。

此外,方剂方面也有所载,以《瑞竹堂经验方》所记最佳:痰咳,喉声如锯,不能睡卧,好茶末一两,白僵蛋一两为末,又粕糖一斤,猪板油四两,雨前茶二两,水四碗。先将茶煎至二碗半,再将板油去膜切碎,连苦茶、米糖用下,熬化听用。白滚汤冲数匙服之,消痰止渴。

24.其他

文献所载的不成系统的论述,有如:烧烟可辟蚊;建兰生虱斑,冷茶和香油洒叶上、陈茶末晓烟,蝇速去、口烂,茶根代茶煎饮,还有一些方剂等,如治三阴症、妇女月水不通、痘疮作痒等。

乌龙茶发源于武夷山的历史记载大全


至于乌龙茶的诞生,也像其他茶类一样,很难说清它的具体时间。但它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源远流长。应该说,它是脱胎于历史上更早的茶类乌龙茶源于武夷山,这在中国茶界是基本公认的史实。但是长期以来,在报刊中也偶见不同说法,本文就乌龙茶发源于武夷山问题进行进一步佐证,考诸历史,关于武夷茶的记载有:

关于乌龙茶的起源,清布衣文士王草堂在其《茶说》作了详细记载:“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当为筛字),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山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红半青。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扌鹿(摇之意),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此文被当时(1717-1720年)在崇安县(1989年改名武夷山市,下同)为令的陆廷灿编入其《续茶经》。

唐代元和年间孙樵(806—820年)《送茶焦刑部书》:“此徒皆春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碧水丹山(指武夷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徐寅(894—898年)《谢尚书惠腊面茶》诗:“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棍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可见,当时武夷茶已作为馈赠珍品,并提到研膏、腊面的制法,说明了武夷茶的栽制更早于此时。

宋代范仲淹(989—1052年)《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苏轼(1037—1101年)《咏茶诗》:“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说明宋代已将武夷茶作为贡品。元代大德六年(1320年)设置御茶园于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边,制龙团五千饼入贡。此时武夷茶已单独入贡,名声从此日渐扩大。

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徐火勃《茶考》:“山中土气宜茶,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宋元制造团饼,稍失真味,今则灵芽仙萼,香色尤清,为闽中第一。”于是贡额累增,崇安贡茶达470.5公斤,约占全国贡茶2011公斤的四分之一。

清代释超全(即阮文锡)《武夷茶歌》:“景泰年间(1450—1456年)茶久荒,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籍此稍为利。……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陈述了当时武夷茶犹如今天乌龙茶制法中气候与品质间的关系,以及天然的花香品质特征。1717年任崇安县令的陆延灿在《续茶经》中引述王草堂的《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色青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齐片祗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扌鹿,香气发越即炒,经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这些记载与当今乌龙茶制法以及品质三红七绿的要求,是相同的。1751年,董天工《武夷山志》:“第岩茶反不甚细,……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与今天乌龙茶的采摘要有一定的成熟度,茶汤不宜红的要求,如出一辙。武夷茶自元至清,一直处于兴盛时期。

史籍中留下的可贵记载,说明了乌龙茶制造技术与历史上的武夷茶制作技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可以说,乌龙茶约肇始于16世纪的明代,盛行于清代。明代是我国制茶继往开来,在技术上有较多创新的时期,一反把茶叶碾碎或杂以其他香料的制法,以保持茶叶原有的形色香味,把绿茶蒸青改为炒青,并推动了乌龙茶等其他茶类的创立和发展。与此同时,闽南安溪在历史上选育和繁殖了不少适制乌龙蔗的优良品种,并在制造技术上精益求精,虽然缺乏较早的有关历史文献,但亦不能就此认定安溪与乌龙茶的创制无缘。

饮茶发源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唐代多位皇帝饮茶的历史记载


中国饮茶文化兴于唐代并不是偶然的,中国的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帝的好恶足以影响全社会。大唐天子成为天下第一茶人,从而确立了茶之国饮的地位,大大推动了唐代茶叶的生产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虽无太宗李世民饮茶的历史记载,但唐太宗远嫁文成公主为中国茶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与吐蕃的联姻使茶叶从中原传入雪域高原,当年文成公主以茶为嫁奁之物带入西藏,始有中原与藏区的茶交易,唐代名茶大批输入藏区,成为吐蕃上层人士的时髦饮品,并以囤集茶叶显示富贵。如今,藏族同胞人均茶叶消费量已居全国第一。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梅妃传》记载:唐明皇与梅妃斗茶,对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吾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这说明玄宗时代宫廷茶艺已有点茶之法,并有斗茶游戏。玄宗知茶、饮茶,是得饮茶风气之先的宫廷茶人。

唐代宗李豫(728779):代宗又崇佛又嗜茶,陆羽一生研究茶学出成果的时期就在代宗时期。代宗始创的贡茶院是中国最早的官办茶场,对于中国茶业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代宗制定的贡茶制延续达600年之久。

唐德宗李适(742805):德宗未登基时便热心茶事,并向后来任宰相的李泌赠茶求诗。德宗时代是唐代茶业大发展时期,贞元九年(793)全国产茶超过200万市担,人均竟达8斤左右。按人均数讲,不仅史无前例,亦后无来者。德宗对陆羽是很赏识的,诏命陆羽为太常寺太祝,对于无文凭的陆羽来说,已是破格录用。

德宗最具历史意义的举措是建中元年(780)纳赵赞议。诏征天下茶税,十取其一,是为茶税之始。一方面为唐朝开了财源,另一方面又加重了百姓负担。建中二年(781)任湖州刺史的袁高作《茶山诗》抨击茶政,德宗纳谏,减少了茶贡以苏民困。

唐文宗李昂(809840):《唐书》记载:太和七年正月,吴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上务恭俭,不欲逆物性,诏所在贡茶,宜于立春后造。冬中作法大概是利用温室效应催茶冬天发芽,文宗皇帝不愿劳民伤财,不愿逆物性,即遵顺自然节令顺势为之,不夺大自然之造化。

唐文宗博览群书,乐与文人学士切磋经义,此人节俭儒雅,不仅嗜茶,这对茶之文化底蕴有较深的理解。每与学士内廷相见,总命宫女侍茶以助长谈。

唐宣宗李忱(810859):《南部新书》记载: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致此?僧对曰:臣少也贱,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出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名饮茶所曰茶寮。茶寮的称呼源于宣宗时代。宣宗以茶奖励长寿老人,在他看来饮茶能长寿、茶亦是长寿的象征。

唐僖宗李儇(862888):懿宗李漼在位时为李儇打造了一套金银茶具,后因武宗毁佛,咸通十五年,僖宗下诏送还佛骨,嗜茶的僖宗奉上一套自用的金银茶具。《物帐碑》载了一笔: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七事指茶碾子、茶轴、罗身、抽斗、茶罗子盖、银则、长柄勺等。除七事外,僖宗还供有三足架摩羯纹银盐台、笼子两枚,还有茶碗、茶托等。这套等级最高、规格最全的唐宫茶具于1113年后的重见天日。

毫无疑义,地宫系列茶具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化史上发现时代最早、器形品类最完整、制作最为精美的茶具。法门寺唐塔地宫一套完整的宫廷茶具的出土,引起海内外茶文化界的瞩目。懿宗李漼和僖宗李儇父子俩的鼎鼎大名亦载入茶史。

中国饮茶发源地点介绍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

“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

2.四川:

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

3.云南:

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

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

5.江浙:

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 饮茶发源地是哪儿


到目前为止,对于中国茶史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先秦时期,有说西汉时期,也有说三国时期的。那么,中国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呢?饮茶发源地是哪儿?据说,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下面将详细介绍。

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对于饮茶发源地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5351.html

上一篇:茶叶功效的历史记录

下一篇:余杭径山茶及其冲泡方法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