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台湾茶叶历史

2021-10-12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台湾茶叶历史”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台湾茶叶历史”相关知识!

1636年起荷兰人就用中国戎克船从福建厦门输入茶叶到台湾,并以台湾为转运站,由荷兰船只运往伊朗、印度、雅加达等。

1645年巴达维亚总督报告在台湾发现有野生茶树,这是台湾最早见诸史籍的野生茶树记载。

清末台茶兴起之一─早期茶种引进

1717年诸罗县志记载,在水沙连内山发现野生茶树。

嘉庆年间(1796-1820)由柯朝从武夷带回茶种种在栉鱼坑(瑞芳附近),是北部植茶之起源。

据陈培桂淡水厅志记载,石碇、文山居民多以植茶为业,道光年间(1821-1850)茶商运茶往福州贩售。

咸丰五年(1855)年林凤池由武夷山带回软枝乌龙茶苗移植于鹿谷乡冻顶村,其制茶工艺源自闽南。

光绪年间(1875-1908)由张乃妙、乃干兄弟由安溪引进铁观音,种于木栅樟湖地区。

1875年第一任恒春知县周有基鼓励种茶,为满洲乡港口茶之始。

清末台茶兴起之二─精制外销

1860年淡水开港吸引洋行前来大稻埕设茶厂,精制乌龙茶外销欧美。

1869年宝顺洋行以两艘帆船载运21万斤乌龙茶打着FORMOSATEA标志由淡水直销纽约,大受欢迎,开启台茶直销欧美市场。外商纷来设洋行外销台茶,1872年大稻埕已有宝顺、德记、怡记、水陆和爱利士五洋行从事台茶贸易。

1872年大稻埕乌龙茶滞销,运往福州改制包种茶。

1881年福建同安吴福老设『源隆号』精制包种茶并外销。

1889年刘铭传令茶业界成立『茶郊永和兴』〈今日台北市茶商公会的前身〉,以防止茶叶掺混劣品,并团结业界,改良技术,扩张市场。乌龙茶由洋行主销欧美市场〈1885-1894十年平均年销一万三千吨〉、福建茶商之包种茶主销南洋市场〈1894年有一千七百吨年出口量〉。

1896-1945-日据50年台茶发展

1899年起三井财阀的日东红茶就在台北县海山、桃园大溪,开拓茶园专制红茶。

1903年总督府在草湳波(桃园埔心)设试验场,试制红茶,1906年生产,1908年输出土耳其、俄国。

1910年日本台湾红茶株式会社成立,主制红茶,输出俄国。

1926引进阿萨姆种于鱼池,设红茶试验所。

1933年满洲国成立,以熏花制造的包种茶即开辟中国东北市场。输出量逐年递增,1942年达五千一百公吨。

1937红茶输出五千八百公吨,战前最高量。主要市场:日本、美国、英国、香港、东北。

1944包种茶输出七千八百公吨历年最高。

1918年乌龙茶年销八千八百公吨,为最高量。

日本据台五十年,茶叶为主要出口产物,其出口值平均占全台30%。

1945-1980年代台茶发展

1946-1948包种茶因东北和华北花茶市场需求,逐年递增。

1949红茶年出口六千八百吨,约占当年出口茶量48%,以后年递减。

1948引进炒菁绿茶,市场以摩洛哥、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图尼西亚、阿富汗为主。

1963绿茶输出627万公斤占当年出口46%。

1965引进日本蒸菁绿茶(煎茶),1973达1200万公斤,占全年出口量51%。1980年以前,台茶以外销为主。

1981-2000-近20年台茶演变

由于台币升值,茶叶生产与制造劳工缺乏,工资上涨,台茶逐渐失去外销竞争力,外销量逐年递减。

台湾经济富裕,茶艺文化推展,国内饮茶人口增加,内销市场崛起;且因为注重饮茶品质,高海拔茶区兴起。

1989罐装饮料与泡沫红茶店兴起;以进口茶为主要原料。主要进口来源国为:越南、锡兰、印尼等。

配合工业社会,时间第一的需求,袋泡茶(TEABAG)市场需求逐年递增。健康取向,以茶叶为添加物的食品加工,渐受重视。传统茶艺馆与以新新人类为主要客户群的综和性饮茶馆兴起。

2000年茶叶进口一万二千公吨,出口三千公吨,入超九千公吨,台湾地区已为中国茶叶的主要进口窗口之一。

cy316.com编辑推荐

台湾茶历史


根据历史书籍记载,早在300余年前在台湾便发现有茶树生长,这些茶树大都是野生茶树;然而台湾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及茶叶制造,是在200余年前先人从福建武夷山引进茶种及种植在台湾北部开始;台湾的地理、气候及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是世界有名的茶叶产区,所产制的茶叶包括绿茶、包种茶、乌龙茶及红茶等,其中尤以包种茶及乌龙茶更是驰名世界。

台湾传统的茶叶生产主要制造红茶、绿茶供给外销为主,外销量占总产量的75%~85%。但近二十年来已急速地转成制造包种乌龙茶供应内需,外销量减少到占总产量的15%~20%左右,外销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台湾工业化迅速使人工之成本提高,导致红茶与绿茶的生产成本过高,而无法与国际上相同产品竞争。相对的,由于国人每人每年平均饮茶量,由1980年的0.344公斤激增到1998年约1.3公斤,使得内销市场所需的高级部份发酵茶,尤其是包种茶与乌龙茶增长迅速。这种改变导致原本生产外销茶之北部茶区茶园面积大量减少,而生产内销高级包种乌龙茶的中南部茶区面积逐渐增加。

台湾地区1998年总植茶面积20,702公顷,收获面积19,403公顷,每公顷平均生产1,183公斤茶叶,总产量达22,948公吨,出口量2,481公吨,进口量8,700公吨。茶为嗜好性产品,消费者的口味不尽相同,是以近数十年来,台湾各茶区在其天然生产环境下,产制出各具特色及风味的茶叶,如文山包种茶、冻顶乌龙茶、椪风乌龙茶等,由于茶叶种类名称繁多及茶叶品质价格的差异悬殊,使茶叶消费者产生许多困惑,是以制作本首页,介绍台湾茶叶的发展及各茶区的特色,以供消费者,生产者、销售者及农政有关人士参考,促使大家进一步了解台湾的茶叶。

台湾现有茶园20,702公顷(1998年),分布在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南投、云林、嘉义、高雄、台东、花莲、宜兰等县市,1998年生产茶叶达22,948公吨。台湾茶叶过去以外销为主,年外销量最高曾达23,516公吨,近年来外销量已逐渐减少,至1998年,外销量仅2,481公吨;但因经济繁荣,生活水准大幅提升,饮茶量大增,故内销量也不断提高。

本省可产制绿茶、包种茶、乌龙茶和红茶等,但近年来流行饮用包种茶与乌龙茶,故产制之茶叶也以包种茶和乌龙茶为主,红茶和绿茶为辅。

台湾与漳州的茶缘历史


在漳州,谈起台湾茶,似乎熟悉的人并不多。其实,台湾乌龙茶,最初也是来源于福建。台湾从福建引入茶源,至今虽然只有200年的历史,但经过多年改良,台湾包种茶及乌龙茶的产制技术则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气与大陆乌龙茶截然不同。已形成独特的产茶、制茶技术。台湾各茶区亦因其产制环境的特性而发展出各种特色茶,如文山包种茶、南投冻顶乌龙茶、新竹东方美人茶以及各种高山茶等,皆各有其特殊风味。

随着直航、台湾开放陆资入台、大陆扶助台湾农产品登陆等各种利好措施不断,台湾茶也开始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漳州市已成为全国台商投资最典型、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漳州市外商投资创办的茶叶企业中,90%是台商投资。祖籍漳州漳浦的台商李瑞河,1993年越过了台湾海峡到祖籍地投资兴业,如今在全球拥有千余家连锁店;2001年,台湾金壶春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和相中南靖县书洋镇高溪村,投资800万元注册漳州御品茶叶有限公司,引进了台湾乌龙茶、四季春、金萱等品种;2008年平和籍台胞吴松柏投资1000万美元在漳州平和县大溪镇兴建了生态茶园观光项目

漫谈台湾茶的起源及历史演变


品过台湾茶的大陆茶客,开始沉醉在彼岸飘来的茶香中,并萌发起探源的兴趣这些台湾茶,到底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它有什么历史、是如何生产和制作的,跟大陆茶相比有什么特色从今天起,彼岸香茗的神秘面纱,本栏目将一页一页为您揭开。

台湾茶的起源与演变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台湾南投县鹿谷乡书生林凤池来闽考试,乘兴游览武夷山,对武夷岩茶钦慕不已,天心永乐禅寺老方丈赠其青心乌龙茶苗36株。林凤池科举及第,返乡后将其中12株茶苗赠予曾资助他赴闽应试的族人林三贤,另外24株植种于冻顶山上,世代繁育,绵延不断,成为今日之冻顶乌龙茶,亦为台湾乌龙茶之源起。

清廷鉴于茶为台湾重要经济作物,乃鼓励茶之生产。当时台湾北部为一片未开垦处女之地,播植茶叶条件好,由此沿淡水河上流及其支流丘陵地带广植茶树,而农民以制茶为副业。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6年),英商约翰杜德在台设立宝顺洋行,在被后世人尊为台湾茶业之父的李春生协助下引进福建茶种,并鼓励农民栽种和制茶,并由其收购至厦门烘制,试销澳门后名声远播,此为台湾乌龙茶之开端。清同治八年,杜德将台湾乌龙茶2100多担,装载两艘帆船直航美国纽约,此为台茶直接输出美国之始,从此,台湾茶畅销全球,扬名国际。

台湾茶叶的茶文化


台湾目前所栽种的茶树品种,是距今两百多年前由福建移民所带来的,而台湾早期的制茶技术亦是由福建师傅所传授。目前台湾所产制的乌龙茶、包种茶等茶类,其产制技术皆来自中国福建省。

清朝后期的台湾,茶叶是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品,也促进了台湾北部的发展,将产业重心从原本的南部移转到了北部,对后来台湾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台湾十大名茶有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松柏长青茶、木栅铁观音、三峡龙井茶、阿里山珠露茶、台湾高山茶、龙潭龙泉茶、日月潭红茶等十种知名度较高的茶。台湾,除了后发酵的茶外,什么茶类都生产,而且都辉煌过。

日据时代的红茶,光复后1950年代到60年代的绿茶都是赚外汇的模范生,70年代至今可以说是乌龙茶的时代,虽然这个阶段不再是以外销为主,但配合茶道文化的发展,将部分发酵茶推到了极盛的状况,而且从台湾影响到了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以至于新马、欧洲、美洲,抓起了世界性的乌龙茶热潮。这个现象从这些地区新兴的茶艺业可以看得出来,这些茶艺业是受台湾影响后的产物,而且卖台湾乌龙茶喝台湾乌龙茶。

在台湾乌龙茶里,清茶与白毫乌龙又是台湾特有的二种茶类。世界乌龙茶主要产区就在福建、广东、广西与台湾,而这些地区所生产的乌龙茶,没有像台湾清茶(或称包种茶)发酵那么轻、焙火那么轻者,这种茶表现更具特色。另外就是白毫乌龙,其它乌龙茶产区也没有将茶发酵到这么重者,而且还要经过茶小绿叶蝉的叮咬,这种茶表现的是娇艳的女性风采,尤其是带蜜香熟果香气更具特色。

至于冻顶铁观音、水仙、佛手之类的乌龙茶,在其它乌龙茶区也生产;但台湾发展出自己的特色,那就是较轻发酵、较轻焙火的清香型与在外形上高度揉捻成的球卷型。这两项特色目前也随台商所及,影响到其它乌龙茶产区。

台湾乌龙茶产业的兴起也扩展了乌龙茶的产区,而这股增殖的力量乃台湾茶农、台湾茶商亲自促成。原本不生产乌龙茶的越南、印尼,现在已经有了广大的乌龙茶园,原本仅限于东南一角的中国大陆乌龙茶区现在扩大了乌龙茶的产能,加上在外形上都走台湾球卷的路子,有利自动化机器装填包装成原片型袋茶,这是扩展乌龙茶饮用人口很重要一环。世界各国在久饮了红茶之后,台湾带动的乌龙茶风潮将被接受,若配合台湾努力推动的茶道文化,更可将人们带进另一个新的生活领域。

台湾茶叶的起源与兴起


台湾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产茶地区之土质为富含铁质成分之黏质壤土,最适合茶树之生育。十七世纪荷兰统治台湾时,已发现野生茶树,此即清代文献所谓的山茶,之后,日本统治台湾,也曾对台湾的野生茶树进行调查,并用来试制红茶。

台湾人工栽培茶树,依目前找到的茶园杜卖契约文书来看,至迟在清朝乾隆末年(十八世纪末叶),已在今日深坑与木栅一带进行,推翻过去连横所说,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由柯朝携回武夷茶种子在鱼坑(今台北县瑞芳nbsp;鱼里一带)开始种植传播。而在清朝道光年间(1921-1850),已有商人将石碇、文山一带生产的毛茶(粗制茶)运往福州售卖,所谓1861年怡和洋行已在台北购买茶叶,载运出口,或许就是指石碇、文山一带的粗制茶,也说不定。

台湾之制茶,始于1860年开港通商之后。1865年英商JohnDodd来台湾调查樟脑事业,却认为茶业的经营较易成功,先是在鸡笼与艋舺西南一带,收购茶叶,并在澳门试卖成功,于是透过买办李春生借贷资金给农民,并从厦门(一说从安溪)引进茶树枝条,扩大茶树栽培。Dodd先在艋舺从事小规模的经营,随后在大稻埕扩大生产,1869年将制成的乌龙茶213,100斤由淡水直输纽约销售,大受欢迎,从而打开台茶的国际知名度,并吸引外商与福建茶商陆续前来台北设行从事茶叶生意,台湾茶业自此兴起,且一跃成为台湾北部首要产业,也是促使台湾经济、政治重心北移的重要因素。(资料提供: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

漳州茶叶历史


福建漳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故漳州产茶历史悠久,据漳州当地史料记载,早在宋代漳州就有种茶与饮茶的习俗了。同时在一些历史文献中也有关于漳州产茶的记载,如周必大(1126-1204)的《次王少府送蕉坑茶韵》、王伟的《清州十咏》、李纶的《临漳志》等。在云霄盘陀岭上(旧称黑龟岭)至今遗有三株宋时古茶树,当地群众称之宋茶,相传为岭上二个和尚所种。

入明朝来,就有比较高的茶叶制作技术,所以明末阮文锡的《安溪茶歌》中有迩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生产的茶叶不仅民间自饮,而且被列入贡品,正德间年贡叶茶378斤,芽茶500斤,嘉精间年贡叶茶400斤,芽茶511斤。(万历《漳州府志》卷五)在《长泰县志》、《南靖县志》、《龙溪县志》等也均有进贡茶叶的记载。可见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因而促进茶叶种植,明太常寺卿陈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补祖岩诗句:寺古多荒瓦,僧贫只荐茶和天启进士沈起津游诏安九侯山诗句香炉烟透云根里,雾锁茶园望海台。不仅说明内山峰产茶,沿海地区也种植成片茶园。时茶叶贸易也渐兴隆,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重金购茶。据《海澄县志》,明中叶就有茶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记载。

清代以来,漳州人不仅制茶技术精湛,而且品茗之风日甚,其烹泡方式--工夫茶艺闻名遐迩。清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时,就亲身享用了漳州的工夫茶。他说:罢后去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彭光斗《闽琐记)》,时至今日,乌龙茶工夫茶还在粤东及漳州诏安、云霄沿海各县广为流行。

清末,漳州茶叶声誉鹊起,贸易居全省之冠。光绪年间,漳州市里有号称百年老铺的奇苑、瑞苑等茶庄,他们不仅在漳州开业,而且在厦门设立分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年销量据当时记载:光绪二十年前约360担,光绪二十年约1200担,光绪末年约1800担,民初至抗日前夕为2000~6000担。

解放后,漳州茶业在党和人民的重视下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漳州已成为闽南乌龙茶出口的重要基地,必将为国家作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格鲁吉亚茶叶历史


格鲁吉亚位于外高加索中西部,西临黑海,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是格茶叶主产区,温暖、湿润、多雨,年降水量1000至2500毫米,生态环境优良,茶叶种植条件得天独厚,茶叶在格传统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格鲁吉亚茶叶历史1770年,茶叶最早出现在格鲁吉亚,当时俄罗斯沙皇叶卡婕琳娜二世将茶炊和茶叶作为礼物赠送给格沙皇伊拉克利。1848年,茶叶首次作为植物由乌克兰引入格鲁吉亚。1893年,俄罗斯茶商波波夫看到茶叶在俄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从中国广东聘请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试种茶树,传授种茶、制茶技术,历经三年,成功种植出第一批茶叶。刘峻周在波波夫庄园工作7年,其培育、生产的茶叶在1900年的法国巴黎世界工业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其本人也因其贡献卓着,被俄国政府称颂为茶的创始人,1911年沙俄政府授予其斯坦尼斯拉夫三级勋章。1924年11月13日,当他在俄工作满30周年之际,苏联政府为表彰他在高加索地区发展种茶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授予其劳动红旗勋章。二十世纪30年代是格茶叶产业重要发展时期,茶叶种植面积达4.7万公顷,建立了37家茶叶加工厂。80年代末,格茶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种植面积6.7万公顷,年产40-50万吨茶叶,占原苏联茶叶产量的95%,加工成10万余吨成品茶,产量位居世界第四位,满足了前苏联90%以上的市场需求并出口到部分欧洲国家。主要茶叶品种有:散装茶、砖茶、板状茶、速溶茶、干茶、浓缩茶、鲜茶饮料等。

武夷岩茶与台湾乌龙茶的历史渊源


武夷岩茶与台湾乌龙茶的历史渊源

武夷岩茶生长在风景秀丽、挺拔奇伟的闽北武夷山,这里海拔大都在几百米,有的达2000多米,山中云雾缭绕,日照短,地质属丹霞地貌,土系沙质,给奇茗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岩茶加工非常精致,要经采、晒、捻、焙、剔等繁多的工序,这些工序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有采制武夷茶之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许多方士游臣、文人墨客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件赏心乐事,不少文人还吟诗作赋。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人就运输武夷岩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不久,美国人也到福州、厦门采购武夷茶。此后,武夷茶便在美国、北非等国际市场上销售。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野的珍重。元朝皇家宫廷对它十分赏识,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了焙局。民间对武夷茶更是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流传下许多名茶的摩崖石刻如:大红袍、半天腰等。据史料记载,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360多种,福建闽南、广东等地及港澳台同胞,都把品尝武夷茶作为一种雅兴和享受,不少老华侨谈起武夷岩茶更是津津乐道。

饮品武夷茶对茶具很讲究,泡茶用的茶壶一般都小如香椽,茶杯如胡桃。壶小泡出茶汤来,既浓又少,把杯上口,不忍一饮而尽,只好细细品尝,芳味扑鼻,舌有余甘,这样才能品尝出武夷茶的韵味。武夷岩茶品种甚多,经茶师开导和反复品尝才能略辨不同味道。初入口时,虽觉苦涩,但亦有清浊之分,浓淡之别。奇种茶苦涩,较清淡、柔和,随之而来的甘甜也较清淡;水仙茶却浓烈,而后亦倍觉爽口;肉桂茶则介于两者之间,似乎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感觉。武夷山的茶农说,奇种茶略带草香,水仙茶香味馥郁,肉桂茶则清芬绵缠。不过奇种的草香,不是仲夏原野上那种浓郁的草香,而是暮秋草籽清香,香中隐杂着一股淡的艾蒿香味。水仙浓烈馥郁的香味里,总感到透出一股兰花扑鼻的芬芳。相比之下,肉桂则显得清幽极了。这清芬的香味让人难以捉摸,有时觉得清淡,淡若兰花样的幽香;有时觉得浓郁,浓似一掬盛开的玉兰。肉桂之上的大红袍,更是身价百倍。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用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的诗句来推崇大红袍的身份。他品尝了大红袍后两袖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简直飘飘欲仙了。由于大红袍不同凡品,为数甚少,在国际市场上一两大红袍的价格比十斤普通武夷岩茶还要高,享有极高的声誉。

美味芳香的武夷岩茶,曾陶醉过每位走访武夷的游人。1985年日本女小说家左能典代小姐首次观光武夷山,发觉武夷山美、水美,武夷岩茶味更美,回国后经过两年多的酝酿筹备,于1998年1月15日在日本东京都创办了日中文化交流沙龙棗岩茶房。顾名思义,透过灵草之岩茶,来致力于学习中国文化,加深民族互相信赖和理解。身为小说家的左能小姐自从与武夷岩茶结下不解之缘后,写作之余还一门心思钻研岩茶。为了让日本人品尝到新鲜的岩茶,她曾不辞劳苦,多次远涉重洋,来到武夷山采购武夷岩茶,一箱箱运回日本。她刻苦学习有关武夷岩茶的知识,成了日本的中国茶通。1989年开始,她连续三次组织带领日本茶道旅游团,专程造访武夷茶观并交流两国茶文化,在武夷山品岩茶、论茶道,交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早就存在的茶谊。

福建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台湾茶叶的故乡。早在清朝嘉庆年间,随着大陆汉族同胞向台湾移民的增长,种茶技术、制作技术也从福建传到了台湾。在台北县文山种植后,又随移民向南发展而逐渐扩大,分布至桃园、新竹、苗栗、南投一带。最盛的1960年,台湾茶叶栽培面积达48432公顷,全省茶农约2.7万余户,亩产约65公斤,70?/FONT》80%外销。其中乌龙茶最著名的是冻顶乌龙茶,被视为茗中极品。

据台湾《联合报》1984年9月17日报道,台湾知名人士谢东闵在探望邱创焕时,曾畅谈台湾的茶叶史。谢说:台湾闻名的冻顶乌龙茶及文山包种茶,都是从大陆跨海移植台湾的。一部台湾的茶叶史,也就是台湾与大陆血肉相连的见证。谢又说当时读书人、秀才在台北应试,举人则赴福建福州应考。有人自福州考试回来,便顺手携回名闻天下的武夷茶,这是台湾茶叶的根,也是民族的根。

冻顶山在台湾南投县鹿谷乡东面,为凤凰山的分脉,蜿蜒数十公里,目前所称的冻顶乌龙茶产地,包括属于鹿谷乡的彰雅村、永隆村、凤凰村、广兴村等。

冻顶山虽名冻顶却四季如春,年平均温度为摄氏二十度,常年多雾,日照较短,土质为红土,最宜茶树生长,其天然环境与福建武夷山可相媲美。

冻顶茶是100多年前从福建武夷山移植去的。据记载,清咸丰乙卯年(公元1855年),鹿谷乡有一位林凤池先生,自幼聪慧,勤学不倦,由当地父老资助,来福建省考试,中了举人。当他衣锦还乡时,闽省林氏宗亲设宴庆贺,并邀请其到武夷山游览。林凤池看到这里碧水丹山,风景秀丽,武夷山的乌龙茶驰名中外,便乘兴来到武夷天心永乐禅寺小憩,拜访该寺方丈,说明自己是台湾鹿谷乡人,想购买武夷茶苗返乡赠于乡亲,以报故乡父老养育之恩。林凤池诚挚的话语,感动老方丈,随之赠送武夷青心乌龙茶种茶苗36株。嘱咐说:此为夷陵乌龙茶佳种,希细心照顾,如能分栽广植则子孙享用不尽。回乡之后,林将携回的茶苗24株分送给竹林村等地种植,均未成功。另12株送给冻顶山的林三显先生种植成功,其后逐渐繁植成园。因其品种优良,加之精心栽培,附近农民均向林先生移苗广植,成为今日冻顶名茶产区。后来,林凤池奉旨晋京,将加工好的乌龙茶带去献给道光皇帝,皇帝一尝,感到十分清香可口,连声称赞说好茶、好茶,并问这茶是哪里来的。林凤池奏明来自祖家福建武夷山,移植在台湾冻顶山上。道光皇帝说:好吧,这茶就叫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茶。这一民间传说,至今仍在台湾广为传颂。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4974.html

上一篇:茶叶分类:如何分辨武夷水仙味、枞味和岩味?

下一篇:临沧茶文化介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