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趣看中国的奉茶之道

2021-10-01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趣看中国的奉茶之道”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是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茶文化精选阅读

中国敬茶之道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至,以茶待客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早在古代,不论饮茶的方法如何简陋,但它已成为日常侍客的必备饮料,客人进门,敬上一碗热茶,即表达了主人的一片盛情。

相传,清代大书法家、大画家郑板桥去一个寺院,方丈见他衣着俭朴,以为是一般俗客,就冷淡他说了句“坐”,又对小和尚喊“茶!”一经交谈,顿感此人谈吐非凡,就引进厢房,一面说:“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又经细谈,得知来人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时,急忙将其请到雅洁清静的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最后,这个方丈再三恳求郑板桥题词留念,郑板桥思忖了一下,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一看,羞愧满面,连连向郑板桥施礼,以示歉意。实际上,敬茶是要分对象的,但不是以身份地位,而是应视对方的不同习俗。如是北方人特别是东北人来访。与其敬上一杯上等绿茶,倒不如敬上一杯上等的茉莉花茶,因他们一般喜好喝茉莉花茶。

敬茶要礼貌,一定要洗净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茶汤上不能飘浮一层泡沫和焦黑黄绿的茶末或粗枝大叶横于杯中,茶杯无论有无柄,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盘敬茶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双手托盘,至客人面前,躬腰低声说"请用茶",客人即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

做客饮茶,也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并连声赞誉茶叶鲜美和主人手艺,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主人陪伴客人饮茶时,在客人已喝去半杯时即添加开水,使茶汤浓度、温度前后大略一致。饮茶中,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的功效。

总之,我们待客敬茶所遵循的就是一个"礼"字,我们待人接物所取的是一个"诚"字。让人间真情渗透在一杯茶水里,渗透在每个人的心灵里……

历代茶具中看中国茶文化


历代茶具中看中国茶文化

近日,广州博物馆与镇江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杯盏事品茶趣——中国历代茶具精品展》在广州博物馆惜今阁开展,展览共分“质朴无华——先秦两汉六朝时期茶具”、“冰清玉质——隋唐五代时期茶具”、“雅俗清适——宋元明时期茶具”、“兼容中外——清代民初时期茶具”、“粤人品茗——闽粤沿海工夫茶”五个部分,遴选两馆所藏170余件(套)先秦至现代极具代表性的茶具精品,冀望今天的我们能从历代茶具中一窥当时的饮茶文化和社会风尚。展览将延续至10月下旬。

中国是茶的故乡,更是诗的国度。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茶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借咏茶以抒情写意论世明理的诗词作品不胜枚举,构成了我国文学史上数量丰富体裁多样韵味独特的宝贵遗产。这在茶具上也有反映。本次展览中展示有两件清乾隆三清茶诗瓷碗,皆为清宫旧藏。“三清茶”是以江南早春时节的梅花、佛手、松实和紫禁城中采集的瑞雪调制而成,是乾隆皇帝一生中最为喜爱的茶品。三清茶具是清代皇室定制的茶具,多为矾红、青花品种,用于茶宴,宴会毕常赏赐臣子。这两件三清茶诗瓷碗,碗外白底上书乾隆御制《三清茶》诗一首,题诗后为乾隆丙寅小春御题乾隆篆体章。内底绘松树、梅花、佛手,名曰“三清图”,碗底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官窑款。盖碗胎体轻薄、质地细腻,为乾隆御窑创新佳作。

明清时期茶具的多元化还体现在材质的丰富上,比如,明代崇尚紫砂的茶壶,镇江博物馆藏的明代宜兴窑紫砂壶,其壶嘴与壶把钻孔塞泥而成,且在壶里有手捏痕迹,近似明代早期紫砂壶。此外,广州博物馆藏的闽粤工夫茶特色茶具,其中刻花鸟纹锡制茶叶罐,清末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锡制茶叶罐因为良好的气密性,既可有效防潮,也能长时间保持茶叶不变味,被奉为贮茶之上品。

从白沙溪的崛起看中国古韵茶香


4月的安化县城东坪镇,散发着初夏的热意,资江自东向西横贯而过。

除了暖风细雨,资江上别无他物。站着江边,又有谁曾想过,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这条江是安化黑茶的生命线。明清时代至民国期间,安化黑茶从这里起航,随资江而北,下洞庭,过长江,到汉口,最后用马和骆驼驮往西北地区,从而以茶支边以茶换马。而今资江曾肩负的航运使命随陆地交通的发达烟消云散,但它依旧静静地流淌着。沿着资江而下30公里便是安化江南镇安化黑茶重镇,现今最大安化黑茶茶厂白沙溪茶厂坐落于此。江南镇也是清道光两江总督、一代名臣陶澍的家乡。

白沙溪茶厂的资江对岸正是陶澍的陵墓所在地。沿着白沙溪茶厂后山小路朝资江下游步行一公里,有一渡口,搭乌篷小舟过资江再往上游步行一公里,便是陶澍陵墓。道光16年(1836年),陶澍乞假回安化扫墓,时任渌江书院(在今湖南醴陵)山长的左宗棠作了一副楹联欢迎陶澍: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陶澍看到这副对联后大为高兴,让其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后来,陶澍儿子陶桄娶了左宗棠的女儿。陶澍死后,左宗棠就在小淹镇教陶桄读书。再后来,左宗棠收复平定新疆,通过种种措施有效解决了安化黑茶在边疆的贸易问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安化黑茶的发展。

陶澍素有清名,留下的大量诗文中有不少是关于茶的,安化黑茶第一长诗便出自其手,其中一首《芙蓉江竹枝词》更是生动描写了采茶女的欢乐场景: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坑打包厢,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露香。身背竹篓上山岗,白云深处歌声昂,十指尖尖采茶叶,笑语阵阵比情郎。(本报记者)

中国茶文化拾趣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中国茶道,生活之道


人的一生,在苍茫人世中,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会的过程中,社会不会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在意杯中每一片茶叶一样。

浮沉时才能品味出茶叶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

品茶,品人生百态,茶之道,只有茶知道。事业如茶,它有苦、有涩,更让你有苦尽甘来的意外;友情如茶,浓时太苦,淡时悠悠,泡过三四巡后,意犹未尽,回味绵厚;爱情与婚姻也如茶,恋爱时的苦涩与甜蜜、相思和缠绵,正如一杯新茶,色泽诱人,馨香扑鼻。

人生一世,能有几个真心相交的朋友,能有平和的心态,还不够?人生一世,有多少东西能让你牵挂,又有多少东西能让你带到另一个世界?快乐也好,心碎也罢,终归如茶,都会慢慢地淡去的。

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可容花木,可纳雅音。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静心享受其中!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沉浮之间,淡然处之。

时光漠漠,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月色朦胧,将尘世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任汤色一点点淡去,慢慢读懂茶的品格与韵味。

从茶文化看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茶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哲学。在中国茶,已经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领域迈,入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修养,一种人格力量,一种境界。中国人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品饮与思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成为茶道的必要条件,构成茶文化的最高层次,成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文明古国。据传远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后来,茶逐渐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有粗茶淡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俗语。今天,茶已成为国饮,可见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也非常密切。悠久的饮茶习惯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而这茶文化中又渗透着中国人神奇的处世哲学。

茶文化中的哲学

统治者哲学。茶是汉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重要饮料,自中唐以后,随着茶叶消费的普及,人们对茶叶的需求日益增大,茶叶商品市场活跃,利润丰厚。所以,自唐代开始征收茶税,以殷国库,以后茶税便成了历朝历代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自唐代之后,茶税作为一种专税,历代相承,从无间断。成为国家除盐铁税外的又一固定税收。

饮茶者的哲学。中国人饮茶,讲究品味、讲究意境,更讲究心情。品茶者最能领悟可使身心获得放松与健康的饮茶真谛。在茶从药用、祭祀、食用,发展到饮用,茶从物质形态,升华到精神内涵。茶的每一处变化,每一个阶段,无不留下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烙印。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庶民百姓,都能在茶中体会人生真趣。

中国人把饮茶表现为茶礼、茶俗、茶艺等形式。客来敬茶是我国传统的待客礼仪,无论南北,不分民族。给上门的客人敬上一杯香茶,是最基本的待客礼节了。茶又是一种文化形式的物质载体,它在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婚、丧、嫁、娶无处不在。特别集中体现在各民族的婚俗礼仪中,在佛教的祭祀仪式中等。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异彩纷呈的饮茶习俗,历代饮茶的方式、饮茶的艺术,美不胜收。人们的饮茶过程一步一步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价值观、审美观等思想内容,中国人平和、内敛,强调个人内心修养的性格,与品茶需要的平和宁静的心态相符。茶艺与茶道的最高境界又总是与悠闲、安静、从容等生命状态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形成最高层次的茶文化。

茶道中体现的哲学。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由物质载体升华出来的精神。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部分,在品茗的过程中体悟儒释道的思想从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涵盖了茶道、茶礼、茶艺、茶仪、茶宴以及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茶室(建筑和布饰)、茶器、茶工艺品、文学、戏曲等在内的人文学、审美学的文化体系。茶道的重点在道的人文精神,茶艺的重点在艺的习茶审美艺术。人们习茶品茶旨在通过茶艺作为媒介已达到修心养性、参悟大道。得到精神享受,是一种心灵的契合,一种自我超脱的态度。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在日本,人们把茶艺最终发展成茶道,使之更具有精神内涵的是日本东山时期的著名茶人村田珠光,他把茶的精神与大和民族自身的精神特性结合起来,把中国佛教中禅宗思想引入用茶的修养之中,使茶道精神更具民族性和思想性。日本茶道的最终确立者千利休把几百年的饮茶技巧和精神加以总结和发展,创立了陀茶道,明确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从此日本茶道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在形式上完全承袭了中国茶艺的艺术形式,而在内容上是深受中国茶文化和禅宗思想的影响。

朝鲜茶礼清、敬、和、乐。朝鲜人用茶注重礼,这是受中国茶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仁、礼的影响,对茶中体现的礼的追求胜于对茶艺形式的追求,并形成中正的精神。茶在朝鲜最主要的应用范围就是宗教的祭祀仪式、宫廷的庆典仪式和民间婚丧嫁娶的仪式,茶在朝鲜成为一种礼仪的象征。

中国茶道廉、美、和、敬。中国茶道在历经千年茶史中历经世事,饱含了中国文化和中国茶的精髓。它内敛平和,决不招摇张扬。越是好茶,就越是内敛。平常的心态是种力量,它可以让人处世不惊,可以让人游刃有余,也可以让人持之以恒;如果再注入智慧,即可达到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时间、空间、自由、知己、理想、主见等,这种境界是茶的极致,也是精神的极致。

在文人的眼里,茶不同于其他饮品,它是一种将感官和精神融合为一体的圣物,是一种精神的滋润物,是不死的文化精魂。喝茶本身就是一种平静的选择,只有在静心的状态下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正如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草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低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继续修个人得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道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茶文化是一种由物质载体中升华出来的精神,是一种境界。

茶道在中国古老的哲学理念中,是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融合为一体,堪称东方古典哲学的结晶,茶禅文化的精髓。

道家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所以,更注重将自我的精神与茶艺的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杯茶,一缕茶烟,甚至沸泉之一串泡沫,都能引出一片情思。秦汉时期,政治家和文人提出的倡廉之风渐起,许多达官显贵也纷纷作出清廉的姿态,茶便在此时被赋予了清廉的内涵。从此,茶作为清廉的象征深入人心。

茶在儒学家的精神世界里是穷独兼达正人正己、洁身自好的象征。在中国传统的礼节、礼数中,讲究孝敬尊长。新娘过门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公婆及其他长辈敬茶。客人来了,为了表示欢迎和尊敬,主人一定要捧出香茗,就是在下逐客令的时候,也忘不了斯斯文文地端起茶杯,含蓄地送客,茶的妙用只是在中国才能体现得这样精深,而这恰恰是儒学思想中一切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日常茶事中的反应。儒学思想,讲究平和、宁静,而仁和礼是儒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茶文化中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

中庸是儒学家的重要思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儒学家认为中庸之道出自于天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道是来自于最高的价值实体天道人道秉承天道而生,而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中,即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身边,修身得道。中庸是修身之道。儒家把中庸思想作为其修身的核心准则,中庸即致中和。中者,即自然适度,使事物处在最佳状态,不偏不倚,不过亦不及。和者,即和谐有序,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性质的事物互动互生、和谐共存,这是自然法则。推至于人,君子之道就是与人相处既尊重别人的意见或见解,恭敬谦虚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人们的通达之道。达到中和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运行不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无疑标榜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价值观,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礼之用,和为贵。修身以道,要做到中庸之道,必以德自律。生活中的谦谦君子们,贯穿在茶事中的就是中和思想。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体现了文人对深植于社会中儒学家中和思想境界的推崇以及对茶事的联想。通过习茶品茗的茶事使人修养自省、平和、儒雅、谦恭的人格魅力,这是中庸处事的必备德目。儒家把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小而大的人生追求用一种行为准则贯穿起来,那就是中庸,一种周正平稳的处事之道,从而造就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平和之气和传统中国人的清台,这在茶文化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自古人们以茶喻事,以茶喻道、以茶喻治国之道。

时至今日,人们也能从陆羽制作煮茶风炉形成与铭文中深深体味到儒家中庸思想的社会价值。茶文化的兴起,倡导了一种良好的茶风茶俗,强调儒家中庸、守一、和谐、诚实、完善的律条。体现较为广泛的饮茶风尚以及修行者的通过茶事参悟大道的心志。

茶道中也彰显了中庸的另一个思想诚实、诚意。《中庸》提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道诚实是人道的法则。曾参在《大学》中写的: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其华美,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则身健体康。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这一儒家思想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则表现为以诚相待的礼节,贯穿于茶事中的就是敬茶的诚意,是对人的彬彬有礼和坦荡诚意。纵观古今茶事,中庸思想是茶道乃至整个茶文化之圭臬。

茶具的发展与变迁看中国的六大类茶具


我国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具随着饮茶的盛行也逐渐多样化。茶具的发展与变迁,作为茶文化的一个分支,也经历了由粗到精的改进过程。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很多茶具都驰名中外。那么我国的茶具究竟有哪些品种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的六大类茶具。

1、陶茶具

我们通常说的陶瓷茶具其实是包含了陶茶具和瓷茶具。其实,他们二者是不同的茶具分类。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紫砂茶具,紫砂壶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宜兴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结、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

2、瓷茶具

白瓷茶具: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其他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茶具也各具特色。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闻名于世,并远销国外。

青瓷茶具: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宋朝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了鼎盛时期,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

黑瓷茶具: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根据经验认为建安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宋蔡襄《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3、玻璃茶具

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就是玻璃茶具。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多样,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可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但是玻璃器具是容易破碎,也比陶瓷烫手。

4、金属茶具

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贮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但金属茶具一般是皇宫贵族才用,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因为金属茶具造价比较高。

5、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漆器茶具最大的特点就是外形美妙,做工精致,十分漂亮。

6、竹木茶具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产茶区,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采用。至于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南方地区多产竹,随时可见竹子做的家具,其中也包括装茶的茶具。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饮茶之道


中国茶道

如果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看,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体的生活礼仪,能过沏茶、赏茶,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的因素,通过饮茶的行为,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在精神享受,心灵净化和人格操守等方面行到提升,以及有助于增进友谊,学习礼法等和谐氛围的形成。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精、行、俭、德”,与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以及朝鲜茶道的“和、敬、俭、真”相近,都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的特色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具有广义性和宽泛性。

中国茶道的精髓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着,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儒道佛思想糅和的总体现,这是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的哲学理念和阴阳协调,和五行共生,和天人合一,“和”更是中庸之道的基础,实际上,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的实施,来引导饮茶者在美的过程中完善品格修养,实现和谐安乐之道,沏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这就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五行共生和气协调等理念。

有好的木才能泡沏出好的茶汤来品尝水能生木有好的土壤才能种植出优良的茶品种,所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万物的本源便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万法归一,能通一种,便可以通达万种,茶艺这一种功夫能运用得好便可通达世间万物,茶艺师的工作其实就是在修行,候选什么东西呢?就是以茶入道,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返朴归真,和中国首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佛家中的大定同出一辙。茶圣陆羽从小在寺院长大跟随法师学习佛法,从小就受到佛法的熏陶,随师傅一起修禅定和茶道,后来成为一代茶道大师圣人,所以现代的茶艺工作者应以前人为榜样也能成为新一代的茶艺大师,能用心去悟道、悟茶,悟到茶艺的最高境界。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4556.html

上一篇:茶人以茶结缘

下一篇:乾隆皇帝与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