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中国茶叶博物馆:解读茶的前世今生

2021-09-02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茶叶博物馆:解读茶的前世今生”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杭州于西湖之外,还有一张名片,那就是茶。茶对于很多人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神秘的。熟悉的是它的口感,神秘的是它的渊源它的历史。地处西湖龙井茶产区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占地4.7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于1991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以它20余年的用心积累,为公众全面解读茶的前世与今生。

茶,是有故事、有文化的。博物馆收藏有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茶具、茶样、茶书画、茶文化碑帖、茶包装广告等近4000余件(套)文物。

内设序厅,茶史厅,茶萃厅,茶事厅,茶具厅,茶俗厅,临时展厅,品茗厅等8个展厅,以茶史钩沉、名茶荟萃、制茶科技、茶具艺术、饮茶习俗、茶益健康等为专题,都在一一讲述着茶从苍莽走进市井百姓的一个个生动篇章,解读着有关茶的一切。只要观众感兴趣,便可逐厅去了解关于茶的历史文化,可以带上耳机,看着陈列格内的茶样,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若是喜欢,还可以了解制茶历史和制茶工序、鉴赏精美茶具、以及中国各地不同的茶俗。

杭州人对茶博并不陌生,即使不喝茶,闲时也会到茶博逛逛。博物馆外有漫山遍野的茶园,内有溪泉叠石,在茶博漫步,触摸到的一切都与茶有关。走在双香径游步道上,上面刻了100多个历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书法中的著名茶字。看到的雕塑,是写下茶经的与手持农具的茶圣陆羽。连满园的植物也都是与饮用有关的植物,它们不是茶,却可以被当做茶来喝,桂花、枸杞、杜仲、杭白菊、茉莉、野山楂,被有致地点缀在园内,充满浓浓的茶文化氛围。

茶博与观众的互动,也从一杯茶开始。有适合本地市民的品茗休闲场所,有适合国际友人的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有适合普通茶友的中国十大名茶品鉴,有适合普通观众的周六免费茶文化讲座,有适合青少年朋友的茶文化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围绕茶,一年一度的西湖国际茶会已经举办了16届,在茶会上,能看到姿态优雅的茶艺表演,见证名茶之间的较量,追陪雅集,猜猜茶谜在这青山绿水间识茶、辨茶、品茶、爱茶,让茶成为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有效载体,成为一品精神佳饮。

cy316.com编辑推荐

洛阳的名片:驿站博物馆


洛阳驿站博物馆是洛阳市首批民营博物馆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关于驿站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驿站博物馆。洛阳驿站博物馆以洛阳历史名驿周南驿为蓝本,展示邮驿文化、馆驿文化、官府文化,馆内收藏各类石雕、木雕、古家具、古匾等文物2000多件,洛阳驿站博物馆是中外游客领略河洛文化和馆驿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洛阳文化的一颗明珠。

信使牌

长约6.42cm,宽约3.85cm,厚约0.4cm。使臣,使者。奉派担任使命或传达消息、递送书信的人。是驿站中重要的角色,负责传递信件,公函等,信使牌相当于现代的工作证,驿卒出行的必备。

封泥

长约2cm,宽2cm,厚约0.3cm。封泥又叫做泥封,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也是一种印章的印迹。使用说明:古代的文书,都是用刀刻或墨写在竹简或木片(木札)上。正在一定形式的斗槽里,用绳捆上,在打结的地方填上一块胶泥,在胶泥上打玺印;如果简札较多,则装在一个袋子里,在扎绳的地方填泥打印,以防外人拆开偷看。

马袋

长约180cm,宽约60cm。马袋也叫马包,是驿站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物件,一般用于骡、马、牛等的脖子上,装盛物品,多用手工编织,纹饰简单大方,袋子的四角以流苏为装饰。

通关文牒

长约62cm,宽约48cm。通关文牒为是古代通过关戌时拿的通行证,我们现在称为出国护照,每到一国需加盖该国印玺方可。还有一种叫通关牒文,是官府发放的,旨在非常时期,通过重要关防的身份证明。经商人员使用,由官府颁发,牒文上清楚记录事由,商队的运输物品和数量,带队人是谁并附有画像,准确无误后方可放行。通关文牒或牒文,是在驿站中食宿的重要凭证。

武九品补服

补服,又称补子,是从我国的明朝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补子用飞禽代表文官;用猛兽代表武官。该补子是清代武九品海马补子,小而简单,补子以青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非常艳丽。明清时期的补子是随着官职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由此它有着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梅瓶

通高23.5cm、底径7.8cm、口径4.5cm、腹径11.2cm。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以其神秘优雅而著称。青花梅瓶以翠兰釉为主导,配以整棵的梅花,以东方美女形象为题材设计,造型优雅,线条流畅,上部削肩圆润而丰满,下部似美女身着长裙,整器看似一窈窕淑女,既有美女的韵味,又有瓷器特有的典雅。

茶树博物馆:云南景迈茶山


在云南西南部澜沧县惠民乡境内,有一片上万亩的古茶园,茶园的种植历史长达800多年。

至今,古茶园内高大的乔木、藤本植物和古茶树仍产茶不断,被称为当今茶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犹如一座茶树博物馆。

纯天然的绿色产品

从惠民乡至古茶山之间约18公里长的乡村小路,一路上山连着山,有很多新开垦的茶园,都是近十几年来陆续种植的。

景迈茶山分景迈和芒景两个行政村。景迈境内有8000多亩古老茶园,人口以傣族为主;芒景境内古茶山占地约3000多亩,人口则以布朗族为主。茶山内古老的茶树和原始树木交错丛生,就像一个绿色家庭。

这里的茶树从不需要施肥,也无须喷洒农药,完全保留其自然生态面貌,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目前,古茶园的年产量平均每亩只出产10多公斤茶叶,在市场上非常抢手,供不应求。

在春茶萌发的季节,布朗族妇女会成群地去采茶。

孕育了两个民族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傣族和布朗族,世世代代都依靠着古茶山繁衍生息,男女老少都对这个历史悠久的家园有着很深、不可分割的情感。

起初,人们还不知道茶叶的功用,只把茶叶当做饮食中的佐料和清热解读的良药。直到后来,他们才慢慢地认识茶叶的用处,将之移植至自己的家园里。

近年来,一些到这里考察的专家认为,这片古茶园是由布朗族的祖先开垦出来,其后布朗族的头人和西双版纳的傣族女子联婚,于是这里又有了傣族人后代,有了小乘佛教和缅寺。布朗族改用傣族文字,而其原始宗教也渐渐地被小乘佛教所代替。

形状类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脚,据说只能在上百年的古茶树才能找得到。

上百年古茶树的螃蟹脚

若追溯至公元696年,经过几个朝代的连续开垦种植,至今茶园面积已达万亩。由于这些茶树树龄甚高,所以在外形上都显得老态龙钟、饱尽风霜。

茶树的枝干上长满了苔藓、藤蔓、野生菌类和许多寄生兰花等附生物,还有一种形状类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脚。

螃蟹脚据说只能在上百年的古茶树才能找得到。它不但有清凉解毒的作用,若常饮用还可防止血管硬化。只要在买茶叶时看见螃蟹脚,就能知道这是景迈茶山的纯正茶叶。

历史上,景迈茶山的茶叶用笋叶和竹篮包装,由人着或牛马驮着,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出大山。其中一部分进入普洱府,作为普洱茶的原料之一。另一部分绿茶则直接通过中缅边境的洛勐和打洛,进入缅甸的景栋等集散地,再销往东南亚各国。

新的旅游景点

在春茶萌发的季节,古茶山内到处可见爬在老茶树上采茶的傣族和布朗族妇女。

她们继承了祖先在遥远的年代大规模种植的茶树,得到这宝贵的天然资产。

近年来,这个地方吸引了许多人来考察和旅游,证明了越来越多人对自然生态的关注。目前,澜沧县政府已将景迈茶山列为保护区,加强了保护和管理,成为中国云南境内新的旅游景点。

宁波博物馆展现茶马古道壮阔历史


图为观众在参观茶马古道文物联展。(周建平摄)

丝绸之路系列展《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昨日起在宁波博物馆一楼西特展馆与观众见面,展出338件(套)珍贵文物。

此次展览由宁波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西藏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9家博物馆联合主办。宁波博物馆作为此次联展的收官之站,在开馆十周年之际,为广大观众奉上来自茶马古道的风土与人文。

宁波博物馆策划展览部徐琴介绍:“有别于《金玉大明:郑和时代的瑰宝》展品的精美华丽,《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更多的是展出普通百姓生活用品,如茶具、茶桶等,展现从新石器时期到近现代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上的贸易场景等,时间跨度有五千年。”

展览分五个部分:“半月地带·早期文明”“通达陆海·汉唐古道”“茶马互市·茶风盛行”“贸易兴盛·民族融合”“走马滇藏·古道撷珍”,以历史时间为脉络,展示茶叶与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描绘茶马古道与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彼此连接的壮阔图景。展览中,观众能够在彩绘胡人俑上看到唐蕃古道的繁荣;在西夏莲花形金盏托中看到宋代茶文化的传播;在富有异域特色的龙嘴龙柄鎏金铜壶上,发现民族融合、异邦交往的痕迹。展厅中间还播放“茶马古道”音像纪录片。

在地图上观察茶马古道的轨迹,它往东贯通两广直达南洋,往南穿越云南的崇山峻岭,到达南亚和东南亚的缅甸、老挝、越南诸国以及印度洋周边地区。如今,曾经响彻这条走廊的马蹄声渐渐远去,但是数千年来的足迹和记忆,却依旧鲜明。茶马古道曾是历史上重要的地理枢纽,现今正在成为欧亚大陆板块上一个生命力旺盛、活力四射的新兴经济文化中心区。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7日。宁波博物馆还将推出相应的青少年探索体验活动以及《茶马古道》相关的讲座与文化沙龙。

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免费开放


第十一届昆明海鸥文化节

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免费开放

位于钱王街86号清代云贵总督鄂尔泰故居

第十一届昆明海鸥文化节期间,昆明老街上的各种美食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的目光,在位于钱王街86号的清代第20任云贵总督鄂尔泰故居,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也对外开放,以全新的形象展示给观众,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云南普洱茶茶艺、茶文化知识和互动体验,公益性展览云南老茶、茶具、茶历史等。

2017年12月,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荣获《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主办的2017年度第四届“CSR中国文化奖”。据悉,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是省级茶文化专项博物馆,也是云南茶文化对外宣传的公益窗口之一。展馆拥有1000余件藏品,设置了非遗传习馆、文史馆、普洱馆、茶器馆,主要展示普洱茶的历史文化、云南各类陶器以及即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千年万亩景迈山古茶园的历史文化等,市民还可以在这里体验到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

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工作中,茶博馆还将以开展演出的形式,挖掘本地传统文化,丰富博物馆夜间活动,同时,建设茶生活馆展示、体验茶博馆的文创产品,体现展品的鲜活性和故事性,并制作全景VR系统和沙盘,立体展现澜沧江流域古茶园的农耕文明成果,打造云南省弘扬茶文化、推广普洱茶的窗口和名片。

丽江束河古镇茶马古道博物馆


茶马古道博物馆旅游简介

茶马古道博物馆也称大觉宫,是明代木氏土司“束河院”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内有壁画六幅,与白沙壁画一样,是云南硕果仅存的明代壁画典范之作,列为省级文物。其周围建筑为民国年间束河小学的教学楼,现已整体保护,是游客了解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分为序言厅、壁画展厅、史事一厅、史事二厅、束河生活厅、束河皮匠厅五个展区。向游客展示着该地区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其中的壁画展厅最值得一看。

壁画展厅

大觉宫壁画是丽江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壁画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至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300多年间陆续绘制而成,分布在丽江古城内及周围的觉显寺、护法堂、万德宫、珊碧院、皈依堂、光碧楼、寒潭寺、大觉宫、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福国寺、雪松寺等十几处,约在200铺以上。现仅存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和束河大觉宫等处。共计50铺,总面积154.57平方米。在历史上称为蛮荒之地的祖国西南边陲保存了如此大规模的壁画,堪称奇迹。

大觉宫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的束河村,现存6铺壁画,形成于明木增时代的万历年间,壁画风格与大宝积宫近似,应是大宝积宫近期或稍晚之作。

史事厅

在千年茶马古道上,发生过许多具有重大历意义的事件,并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博物馆中介绍了吐蕃南征、天宝之战、滇茶进藏、茶马互市、元跨革囊等历史事件。

开放时间:

8:00-17:00.

云南南临沧:世界茶自然历史博物馆


世界著名滇红之乡、天下普洱第一仓的云南临沧市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交界,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这里居住着佤、布朗、德昂、傣等26个民族,是中国佤文化荟萃之地。在临沧到处都是美丽滇红、沧桑普洱和烂漫春绿,随处可以感受茶叶的馥郁芬芳,其茶产业在云南堪称四最――种植面积最大;茶叶产量最高;茶叶品质最优;茶文化底蕴最深厚。

茶树是临沧森林中的主要树种,古茶树群落在境内均有分布,现已发现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有八十多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有十一万亩,拥有当今世界上最粗壮和树龄长达三千两百多年的世界第一古茶树――临沧市凤庆县竹箐栽培型古茶树王。

临沧被中外专家誉为茶自然历史博物馆。

临沧段的茶马古道

在临沧,茶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淀积了丰富的茶文化资源,那永不熄灭的火塘边、驿道、马帮歇脚的箐火旁、山间清澈如许的溪泉畔,无不飘荡着特有的茶香。

布朗族的青竹茶、酸茶;烤茶;景颇族的鲜竹筒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筒香茶;佤族的苦茶、煨茶、铁板烧茶;临沧的民族茶饮展示的文化,更是一幅长轴的记情画,色彩斑斓,令人陶醉,使人瑕想用土陶罐烤茶是流传至今的一种茶俗。

招待亲朋好友,拿出平时精心采摘制作好的茶叶,直接抓一小撮茶叶放在土陶罐用火塘上的红碳,边烤边抖翻动不迭,直到茶发出浓郁香味为好。紧接着在茶罐里冲入烧开的清洁的天然山泉水,茶罐立即喷出气泡发出咕噜咕噜涨水声。这样沏泡出的茶,汁浓苦香,浓醇香酽,风味独特。

洛阳市首家民办紫砂壶博物馆建成


日前,记者从市文物管理局获悉,我市首家民办紫砂壶博物馆已建成。“相关申报材料如果顺利通过省里验收,该博物馆将于今年10月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该博物馆创建人、今年50多岁的马宗林说。

该博物馆位于瀍河回族区东关大石桥附近,面积400平方米,其古香古色的外形引人注目,内部装修典雅,陈列物皆由紫砂制成,现代展厅、南瓜元素展厅、竹子元素展厅、明代展厅、清代展厅和2个珍品展厅等7个展厅共陈列了500多件艺术品。在现代展厅中,陈列着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紫砂工艺品,有小熊猫图案的壶盖、竹子元素的紫砂壶让人爱不释手;在南瓜元素展厅,台子上散落着大大小小20多个南瓜形状的紫砂壶。

对于马宗林来说,他将一件李家祠堂定制紫砂壶当成了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00年,做粮油生意的马宗林无意中见到了这只紫砂壶,甚是喜欢,于是就用进粮食的钱将它买下。

从1995年开始,马宗林逐渐成了一名收藏爱好者。收藏是一件“烧钱”的事,为了不让家人知道,他每购回一只紫砂壶,就悄悄放进书房。去年搬家时,家人才知道他收藏了很多紫砂壶。

说起建立紫砂壶博物馆的事,马宗林说,有人从甘肃和安徽到洛阳找他,想让他去当地开一家紫砂壶博物馆,正是这两名陌生人的建议触动了他。最后,马宗林谢绝了那两名外地人的邀请,决定将紫砂壶博物馆建在故乡洛阳。今年3月,在布置博物馆的同时,马宗林还邀请了我市民办博物馆设计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

马宗林说,他准备日后自己设计紫砂壶,依托紫砂壶博物馆,走一条特色经营之路。

龙井的前世今生


龙井茶是汉族传统名茶,著名绿茶之一。产于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村一带,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龙井茶得名于龙井,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的龙井茶村。龙井茶因其产地不同,分为西湖龙井、大佛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四种,除了西湖产区168平方公里的茶叶叫作西湖龙井外,其它产地产的俗称为浙江龙井茶。浙江龙井又以大佛龙井为胜。西湖龙井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历史发展

龙井茶始产于宋代,明代益盛。在清明前采制的叫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叫雨前茶。向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的说法。龙井茶泡饮时,但见芽芽直立,汤色清洌,幽香四溢,尤以一芽一叶、俗称一旗一枪者为极品。

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3435.html

上一篇:茶文化-中国茶语暗藏的玄机

下一篇:【御品红微茶志】一脉相承的闽台民间茶习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