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印”证茶史

2021-08-26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印”证茶史”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印章是书法的镌刻艺术,它所具有的文字内容,对考证历代职官、地理、人物、风俗等有相当的实证意义。印可证史,于茶亦然。

印章是中国文化中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形式,初为实用,衍而为艺术。印者,信也,所以印章又称为印信。因历史和使用者的不同,历代印章大致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自商周滥觞到先秦、两汉为一高峰,这阶段印章大多为实用,印文内容为各种官职名,私印主要是姓名字号。此外,还有吉语、辟邪、烙马、肖形等内容,也是后来所谓的闲章之前身。

到了宋元时期,印材的变革,特别是青田石等的发现利用,促使了私印中闲章一路的抬头,明清开始就有相当多的文人不假手于工匠,自书自刻,可随心所欲地将佳句美文镌于印上,欣然之至,不啻发现了一个艺术的新大陆,篆刻艺术蔚然成风,并产生众多流派,此为中国印学史上第二个高峰。

茶与印在艺术层面上的关联,并为文人所关注喜爱应在明清时期。典型的是明人沈野,在其《印谈》一文中提到:印固须佳,恐印色复不得恶。如虎丘茶、洞口岕,必须得第一泉烹之。将印与印色、茶与水的配合相提并论;清人徐坚在其《印笺说》作印须于兴到时,明窗净几,茶熟香清,摩挲佳石,偶然欲作。将茶饮视作篆刻创作的美好助兴。追溯印史,历代工匠和艺术家们留下的有关作品,在不同角度印证着茶文化的足迹,印证着艺术家们对茶的一瓣心香。中国印章是书法的镌刻艺术,它所具有的文字内容,对考证历代职官、地理、人物、风俗等有相当的实证意义。印可证史,于茶亦然。在战国及秦汉时期浑然厚重的印章中,留存着一定数量的有关茶的痕迹,虽感朦胧迷离,但对那个时期的茶文化研究却是弥足珍贵,可形成一个新的探索津渡。众所周知,茶字在唐代之前的流行字体是与荼字合而共用的,先秦古玺中的荼字,其字形已经相当成熟包含着后来茶字的一些基本要素,且有多种形态变化。我们从一些现存古玺印痕中可以看到原生态的字形,同时,印章的内容更是引人入胜,如:牛荼和事荼等印迹,更可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如汉印中的张荼白文印和汉封泥印中的荼豸,分别代表了作为名的荼(茶)字和作为姓的荼字。更为典型的是在湖南长沙魏家堆第19号墓出土的随葬品中的荼陵石印。其荼是为当时的茶字,犹当今释为茶陵。它是西汉文、景时期的随葬印,印呈长方形,尺寸为151819毫米,鼻钮。石印所用的材料是滑石。茶陵一印是较为特殊的一种凿刻印,是作为象征意义的冥器,该墓的主人应是茶陵的地方官。

陆羽在《茶经》中曾引《茶陵图经》说: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茶陵是我国含有茶的地名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茶陵一印则可说是第一方明确与茶叶产地有关的印章,印证着古籍所论的相关内容。众多的汉印印文还表明,汉代是茶与荼交替使用的一个历史阶段,茶往往是荼字的隶化(简化)。这当中自然也反映出人们对茶叶与荼的差异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说明文字变化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而更有意义的是表明了荼与茶字的一种渊源关系。印证茶史的意义不仅存在于秦汉时期的印章中实证中,而且在明清以后的金石篆刻家的作品中。晚清著名的艺术家和金石学家赵之谦即有茶梦轩一印。赵之谦(18291884),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举人,卒于江西南城县知县任内,归葬杭州。其诗书画印、碑刻考证无一不精。著有《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其篆刻初学浙派、邓派,继而上溯秦汉古印。约在三十五岁之后,立志变法广泛地将战国钱币、秦权诏版、汉碑额篆、汉灯、汉镜、汉砖以及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等文字融合入印,终于自立门户,开一派新风,对后来的篆刻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现了他为六百年摹印家立一门户的志愿。赵之谦的篆刻艺术特点之一,就是常将金石考证文字刻记于印款上,这些边款可以视作他金石论著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他为数不多的篆刻作品中,《茶梦轩》印及其边款也是一件茶文化的佳作。该印章法虚实对比强烈而线条匀实,用刀稳健,结字朴茂,有汉印遗风。其边款文字寥寥三十字,却是一篇对茶字字源的考证美文。边款全文如下:《说文》无茶字,汉荼宣、荼宏、荼信印皆从木,与茶正同,疑荼之为茶由此生误。撝尗。

关于茶字,多数人认为是自中唐始由荼字减笔为茶字。清代学者顾炎武在《唐韵正》等著作中曾论及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但未能注明出处。又称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而茶字在汉代篆书中已初具萌芽之事,在赵之谦之前尚未有人提出。故赵之谦的印跋是第一次将茶字的形变历史上溯到汉代。作为汉印所用文字的缪篆(也称汉篆、摹印篆),则是小篆向隶书过渡的中间产物。其特点是结体化圆为方,用笔趋于简便,其中的减省手法,又是一大特征。对此,作为金石学家的赵之谦当然是洞然观火。赵之谦既是一位精严朴实的金石学家,同时也是个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家。这在茶梦轩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边款的考证表现了金石学家的谨慎(意在表明采用茶字是有所本而非臆造);印面的新颖醒目,则洋溢着他勇于创新、敢于求美的艺术家的本色。而印面的不拘一格与边跋的鞭辟入里,则又由一个茶字而联系得如此天衣无缝。另一位书法篆刻艺术家蒋仁刻有一方著名的作品真水无香。蒋仁(1743-1795),西泠前四家之一,杭州人,家住艮山门外。家贫,老屋数椽,不避风雨,终身布衣,性孤僻。《真水无香》作于其42岁,胡作渠(浸云)刻,并有长款记录与好友相聚,回忆丁敬等艺术同道。因蒋仁的真水无香,是一名作,故而影响甚大,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出自明代的张源《茶录》一书。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包山(即洞庭西山,在今江苏震泽县)人。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

(顾大典《茶录引》)《茶录》成书于万历年间,其品泉一节中这样论道: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明代,是中国茶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唐宋为团饼茶时期,按陆羽茶经所记,制茶有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七道之工序。饮茶之有二十四器具,规程严格,极尽讲究,过程有炙茶、碾末、择水、候汤、调之以盐味、育华、分酌。特别是所用茶碗推崇青瓷,而推崇青瓷的目的则是为了益茶。所谓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用青瓷正可掩蔽其短。于是,我们间接知道,唐代的茶汤之色并非全都如想像中的那么翠绿,往往会出现陈化红变,而茶汤也略呈咸味,此按陆羽《茶经》之论,此时的茶汤,当非本色本味之物。宋代如蔡襄虽然已注意到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其夺益甚。正当不用。(《茶录》)但入贡者依然添加香料。且,宋茶制作步骤更是繁复,反复捣洗,榨汁,以求茶的泡沫之白。因而其色其香其味与现代的茶也不可同日而语。饮茶之风的流变,源于茶叶生产的变革,明代朱元璋一纸诏令,废团茶、兴叶茶,茶叶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简洁茶事,追求本色,尊崇自然,蔚为风尚。真水无香一语,不仅点出了泉品茶饮的精髓,广而化之,在为人、交友、事业等方面亦颇具深意。蒋仁的这方印从内容和艺术性上表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意味,同时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也为我们留下了明清时期茶饮审美观的印记。

茶文化精选阅读

鹿苑茶史


鹿苑茶以鹿苑寺而得名。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在距县城鸣凤镇西北七公里的鹿苑山麓建一寺庙。此地兰香幽谷,鸟鸣空山,清溪山脚转,白云山顶缠。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没,嗷嗷而歌,故山名鹿苑山,寺名鹿苑寺,茶名鹿苑茶。可谓山因鹿名,寺随山名,茶随寺名,名山名寺名茶,天设地造,一脉相承。

乾隆年间,鹿苑茶被选为贡茶,相传乾隆皇帝饮后,顿觉清香扑鼻,精神备振,饮食大增,于是大加夸赞,并封其御名为“好淫茶”。请代光绪九年(1883年),高僧金田云游来到鹿苑寺讲经,当它品尝了鹿苑茶后遂题诗一首,称颂鹿苑茶为绝品,诗云:“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

制作好的鹿苑茶风格十分独特,它外形色泽金黄,白毫显露;条索呈环状,俗称”环子脚“;内质清香持久;叶底嫩黄匀称;冲泡后汤色绿黄明亮,滋味醇厚甘凉。

在80年代初商业部的一系列评优,鹿苑茶榜榜有名。可是,进入90年,至少在北方城市鹿苑茶其名不彰。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产量有限,导致外地人只知其名,难闻其香。

云南茶史


云南普洱谁人不知,云南产茶自有其优越的自然气候,四季如春,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加之人为破坏少,出产的茶叶都是最健康的饮品。普洱茶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今天就给大家说说云南茶叶的历史。

云南是茶树的发源地。云南出好茶,云南人爱喝茶,云南聚集的26个民族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酷爱、品饮着云南的茶、云南人家中那永不熄灭的火塘边,驿道、马帮歇脚的箐火旁、山间清澈如许的清泉畔、无不飘荡着云南特有的茶香。在思茅、西双版纳境内,发现最古老的茶树,高达32.12米,主干半径达1038米,树龄估计在1700年左右。全世界约有制茶植物380种,云南就有260多种。

云南茶叶中以普洱茶最为有名。《红楼梦》中对女儿茶的描写仅是普洱茶的一种。普洱茶汤色褐红,口味醇香回甜,香气郁郁而茶心温和。除普洱茶外,凤庆红茶、滇绿、大理沱茶、大理雪茶、昆明十里香等云南名茶都是上品。云南的茶文化犹如一幅长轴的记情画,色彩斑斓而亮丽,使人陶醉、使人瑕想云南茶文化中心就诞生成长在这片沃土中,根深叶茂。向海内外传播着民族茶文化的精华,在国内外茶界领导茶友,云南省各级领导同志的关心帮助支持下,多次代表云南参加国内国际茶道茶艺表演,并多次获奖。在国内外同行中赢得广泛的赞美和称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品质茶叶从云南茫茫的原始森林中走出,走遍了中国,走向了世界。随着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渴望。茶在人们生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云南许多民族对茶有其它称谓。布朗族称茶为腊,傣族也称腊。哈尼族刚称为诺博。但诺博的含意,不是某种植物,而是代表虔诚的祭祀和奉献以及美好的祝愿。诺博即是奉献吉祥之物,哈尼人便将茶叶取名为诺博,它的社会文化已远远超出了茶叶本身。云南茶学界的人士,把哈尼族诺博文化,称为云南茶文化的摇篮。

茶史探究


茗,本指天色较晚时采摘的茶叶,泛指茶叶,又指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饮料。

宋人苏东坡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中将好茶比作美女: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日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树古已有之。茶树原产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云南,一说是在西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云贵高原地区。是谁发现茶的呢?传说上古的神农氏炎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一说,黄帝食百草,得茶解毒。《尔雅释木》中记载:槚,苦荼。晋人郭璞注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蜀人名之苦荼。明确地描述了茶树的特性。

茶最初是作药用、食用和祭祀用,然后才作饮品。炎帝、黄帝中毒,得茶而解之,即是茶的药用。秦汉时期《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三国魏华陀《食论》说:茗久食益思意。汉代之前茶主要用作食品,《诗疏》云:椒树、茱萸,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中以为食。现在的腌渍茶、打摆茶、油茶、烤茶、罐云茶等,均沿用古习。

茶作为饮品不过二千余年,西汉巴蜀有饮茶时尚,有专用茶具,还有茶市。公元前59年西汉人王褒在《僮约》一文中记载了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其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买茶,可见当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并且茶叶已成为商品,形成了武阳这样的茶叶集散地。

南朝齐国人王肃投奔北魏,不吃羊肉及酪浆(即牛奶或羊奶),常吃鲫鱼羹,渴则饮茶。有一次他拜见北魏高帝拓跋珪,却开始食羊肉、酪浆。魏高帝感到很奇怪,就问他:羊肉与鱼羹比怎样?茶汁与酪浆比又怎样?王肃回答:羊是陆产之最,鱼是水族之长。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好比邾莒小国。惟茶不中,与酪为奴。彭城王拓跋勰插嘴: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明天我们为你设邾莒之会,亦有酪浆和茶。后来人们就把茶叫做酪奴。

唐朝有一种名茶,产于安徽安庆县天柱峰。唐朝宰相李德裕有一朋友被朝廷授予舒州(今安徽舒城县)知州,李德裕对他说:你到了舒州,天柱峰的茶叶请你寄三数角(角是贮茶器)给我。那人一到舒州,便连忙托人带了几十斤天柱峰的茶叶给李德裕。

可李德裕不受,退还给了朋友。第二年,朋友被罢去舒州知州,临行前,他精心挑选了几角天柱峰的茶叶送给李德裕。李德裕高兴地收下了,对朋友说:这茶可解酒肉毒。说完,他叫仆人煮了一壶茶,然后把茶倒进盛着肉的银盒子中,盖上盖子。第二天早上,李德裕与朋友一起打开盒子,肉已经化成水了。众人都服其广识。

唐人喜欢把茶叶加工成饼,用黑茶叶包裹,中间打一个洞,用绳子串起来,便于携带,这称为串茶。

南唐京都开封禁苑有北苑使董源,世称董北苑,善制茶,人以为贵,称此茶为北苑茶。其后福建建州(今建瓯市)凤凰山所产之茶,亦称北苑茶。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始制龙凤模,以此造团茶,称为龙凤团,专供宫廷饮用,以别于士民所饮的茶。

宋仁宗赵桢庆历年间,福建转运使蔡襄又制出小团茶,用作贡品。小团茶极为贵重,宫人往往在茶饼上镂上金子,二十余饼重一斤,值白银二?。但这种茶不易得,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时,赐中书省和枢密院各一饼,四人分一饼。

南宋时期,日本僧人慕名来到中国,在不下100座寺庙中学习中国茶文化。后来荣西和尚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及茶道,荣西和尚被日本人封为茶祖。多数国家茶字的发音都是从汉语茶的字音变化而成的。英文tea从厦门话茶字音te转变而成,而英文俚语茶就是cha,这与茶的中文读音更接近;俄文则是我国北方话茶叶的译音;日文的茶字读恰,完全是照汉字读音。

茶史之茶


茶(1)[Tea]之茶树

茶树。是以叶用为主的多年生常绿植物。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属下分类未定。中国多采用张宏达分类。可以泛指芽叶可制茶饮用的各种茶树。在张宏达分类中,包括茶亚属或茶组下茶系植物;也可特指茶系下的茶种植物[Camelliasinensis(L.)O.Kuntze]。有乔木、半乔木、灌木三种类型。秋季开白花,具有喜温暖、湿润,喜酸性土壤的生长特点。中唐之前谓荼。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谓荈诧,扬雄《方言》谓蔎,东汉《说文解字》谓茗,三国魏张揖《埤仓》谓荼,《杂字》谓荈,并有葭萌、诧等称。唐代陆羽《茶经》:其名一日茶,二日檟,三日蔎,四日茗,五日荈。中唐时荼字衍生为茶。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中国茶的外传,主要依靠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唐代时茶传往日本、朝鲜等地,后又从南方海路传往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欧洲各国,并进一步传向美洲大陆。北方由陆路传往俄国、波斯等地。现世界各国语言中茶词的读音,大多源于中国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的译音。

茶(1)[Tea]之茶产品或制品。

茶树芽叶及由其制成的饮料。如茶叶(茶)、茶水。传说以荼为饮料,始于神农时代,兴于唐,盛于宋,今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另两种是咖啡和可可)。

宜宾茶史 引史入水煮清茗


冰雪消融,大地回暖,生气盎然的春色里,点点新绿绽放,宜宾早茶悄然攀上枝头。在宜宾市第五届早茶节即将开幕之际,各地客商的目光再次聚焦宜宾,围绕宜宾早茶的言论也越来越多……宜宾与茶有何渊源?宜宾早茶为何颇具盛名?在历史长河中,茶对宜宾的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宜宾茶事”系列报道,分别以《茶史》、《茶具》、《茶礼》、《茶论》为题,层层解剖,以飨读者。

煮沸三江水,茶香飘四海。

宜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135年期间建县,因为此地为僰人聚居地,又地处巴蜀通往“滇僰”的要冲,故名僰道县。

“其地东自鱼腹(奉节),西至僰道(宜宾)……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漆、茶……”在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中,便有了宜宾茶的记载。该书还特别记述,为了感谢周武王的封赐,僰侯每年向朝廷进贡的地方土特产品多达数十种,其中就有茶“……鱼、蜜、茶……皆纳贡之。”而周武王所处的历史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087年至公元前1043年,可见,宜宾茶史甚至比宜宾的建城史还要早上七八百年。

而茶,为这座城市留下的追忆与风雅,正如茶的滋味一般,需细细品尝。

与茶结缘之城

茶,能早早地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完全是这方灵山秀水的恩赐。

宜宾地处长江上游,云贵高原的北坡下,西有大娄山,横断山脉,独特的地形,加上受太平洋季风的恩惠,地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常年温差不大,无霜期达300天以上,特别是海拔在400米以下的地区,几乎无霜冻期,特别适宜茶树生长。而且宜宾的茶树发芽早,采期长,鲜叶嫩度高,芽亳披露,制成的茶叶香高味爽,极受人们的青睐。

有“茶圣”之称的唐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之中就曾记载,“蜀西南人谓茶曰葭”,“葭”字的字义为“初生的芦苇”,由此可见宜宾茶叶之鲜嫩。而今兴文县石海镇所产的“梅岭茶”在唐代也十分著名。

而在宋代,茶已经成为重要商品作为朝廷重要的“茶马”交易物资,以茶易马成为宋代宜宾茶业的一大特点。

资料记载,宋代朝廷为了获取大量军马,以保卫边疆的安宁与稳定,采取了“以茶易马”的政策,设立“军马州”、“买马场”、“茶马司”等机构进行管理,同时开设“茶马交易市场”,从事商贸活动。而宜宾的茶马市场,便是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凉山的彝族同胞成为主要的购买者。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苏轼三父子从眉山乘船东下去京城挺近仕途时路过戎州便见到了茶马交易的场面,还专门作诗赞叹。南宋时期,战事不断,朝廷急需战马,在全国设立了八个“茶马交易市场”,宜宾地区就占两个。产于宜宾县的“龙牙茶”也在这个时期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在清朝,为了征购农民的余茶,朝廷还专门印制了“照票”“飞票”等纸质票据。宜宾茶叶的边销(边销茶,又叫边茶,因用于供应边疆少数民族饮用而得名)大多经过雅安加工后运至康定,再由藏族驼队运进西藏,称为“南路边茶”,由于宜宾等地处于岷江下游,因此又称“下河茶”。

茶马贸易之都

北宋在宜宾设立“买马场”以来,经过南宋和明清时代的“茶马交易”,宜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茶马贸易之都,以宜宾为“茶马互市”中心,辐射出了数条茶马运输路线。

四川省茶叶学会会员刘盛龙告诉记者,包括五尺道在内,宜宾通往西藏,连接云南、贵州及西昌的茶马贸易的古道有四条,其余三条分别是八亭道、马湖江路和岷江水步道。

刘盛龙告诉记者,宜宾至贵州毕节一段称八亭道,又因毕节地区历史上称“夜郎国”,故又名“夜郎道”。马湖江路,由宜宾始发前往西藏,其间宜宾至新市镇设有“楼东”和“泥溪”(今屏山)2个驿站。西昌的良种“笮马”,便是彝族人民来宜宾换取盐茶及日用品的主要商品。岷江水步道,是明代至民国年间宜宾茶叶销经西藏的主要通道,其路线为:宜宾—乐山—雅安—康定进藏。宜宾的金玉茶、条茶、金尖茶每年数万担沿岷江水云上溯乐山,再转青衣江至雅安。

而一些古道,至今遗迹犹存。2月3日,在“金沙江号子王”江净乐的带领下,记者沿着江边一路行走,来到一处被称为“弯弯滩”的地方,这里水流湍急,两岸的峡谷耸立,只听见江水冲击石块的唰唰声。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峡谷腹部一条狭窄的道路,甚是险峻,这里正是马湖江路的遗迹之一。“这就是古栈道,由上千年前的先人就开凿出来了。我们以前就是拉着装满茶叶的船只,通过这条道路,从县城走到新市镇,茶叶到了新市以后在转运到雅安。算下来,我们平均每个人一次能拉一吨左右的货物呢。”江净乐的脸上充满自豪。

茶马互市的繁荣,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宜宾经济的发展。从事茶叶经营的商家大量出现,中间商,经纪人,货栈应运而生,分布在金沙江边的栈房街、走马街都是当时宜宾最繁华的商业区,这一带还有一些大茶馆,为客商开展“茶哨”活动,借饮茶以交流信息,洽谈生意。

外地商人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各自修建了会馆,而这些会馆也成为交流传播文化的茶园和戏园。

茶风兴盛之地

茶产业与茶贸易的兴盛,延伸形成了具有宜宾地域特色的茶文化。

“西来雪浪如庖烹,两涯一苇乃可横。忽思钟陵江十里,白苹风起縠纹生。酒杯未觉浮蚁滑,茶鼎已作苍蝇鸣。归时共须落日尽,亦嫌持盖仆屡更。”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的《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给世人描绘了一幅与朋友江边饮茶交流的怡人景象。

有了阳春白雪的诗句,还有下里巴人的茶歌。

茶歌,寄情于茶,喻茶感事;流于口传,行于民间。宜宾现存有100多首茶歌、包括《月亮出来茶籽生》、《采茶采得口儿干》、《采五更茶》、《采姐妹茶》、《采增广茶》等。如宜宾县商州的薅秧歌:“二月采茶茶发芽,哥哟莫想就吃它。等到三月清明后,妹儿上坡来送茶”。又如屏山的儿茶歌:“侧儿根满坡生,我是家婆的亲外孙。我从家婆门前过,家婆喊我屋头坐。倒碗茶,冷冰冰;端盘菜,几根根……”等。

还有那玄幻飘渺的传说,如南溪县大观镇志中就有一段关于《云井茶》的描述:源自古代。一僧人到此,见层层群山,云雾围绕,赞许:“好山,好山”。便伸手向山间一撒又言道:“此叫茶也,可供世人饮用”。当真次年春,长出嫩绿幼苗,后经人工培植管理,从古至今是云台山的特产茶叶,现该地已种植五百余亩,用人工精制而成,必用云台山井水冲沏,特具一别,春香可口,回味悠长。因此,得名“云井茶”,名扬四海。

品不完的香茗,道不尽的故事。茶中记忆万千,还等待我们共同去发现。

【大话】茶史


★神农:当药吃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百草经》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商周:当菜吃

据《晏子春秋》记载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

★西汉:商品化

公元前59年,据《僮约》记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

★三国:以茶代酒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体恤臣下不能喝酒,赐予茶密赐茶,以代酒,是以茶代酒的典故由来。

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记载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隋:进入上流社会

茶的饮用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开始在上层官贵社会流行。

★唐:社会普及,茶圣问世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在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唐肃宗至德三年(公元758年),世界上最早关于茶叶专著---《茶经》问世,陆羽因此被尊为茶圣。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宋:不务正业的皇帝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明:盖碗茶兴起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走向全世界

康熙8年(1669年),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

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风庆鲁史镇的茶马史


从凤庆县动身,经小湾的新村,过青龙桥,上骡马萎坡,到金鸡村,就能够达到鲁史。一起半是柏油路半是烂泥路,波动得您在车里就像一个被不息拍挨的潮州牛肉丸,前后摆布高低不休地亲吻车壁车顶车座,一路上只闻声人肉拍打车壁的啪啪声。但幸亏沿路风光足以抵偿碰壁的疾苦。

当代文化忘记地

云南绿化很好,遍路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茶青的是老茶树,老绿的是烟树苗,翡色的是竹子前去鲁史的一路上都是如斯的风物,山道之九曲十八直的确媲好春名山车道,估量藤本拓海来到必定会脚痒。

固然历经了几轮大市振荡,不过普洱茶一直出有像人们预期那般一落千丈,茶气苦醇的它,犹如那些被韶光袒护的云北古镇,即使履历再多,也无益其来源根基。以是,此次我们就跟从第五届广州国际茶文明节暨第届广州国际茶文明展览会组委会,深切到云南普洱现身地,重走茶马旧道,清查普洱出身之谜。第一站我离开的是鲁史古镇,早在上个世纪20年月鲁史古镇就有普洱茶庄,也被称为茶马古讲第一镇,至古还有昔时大马帮的饮马池取被马蹄踩凹下去的石块。

片状青石楼梯街

可是,现在鲁史仿佛已被人们所遗记,这是一个果路途而昌隆,却又因门路的变节而式微的古镇。不过做为旅者的我们应当感激它被古代文化的遗忘,由于它因而而连结了完好的汗青印记,不管是人文,照样修建。

偶然,汗青就像一个无意的年夜回环,起点战出发点重开在统一个寂寂无闻处,而进程的光辉不外成绩了心耳相传的饭后道资,只留下一痕痕似隐似隐的显赫印记正在光阴中集着微光,比方鲁史。明浑以去,鲁史人便以茶为生,并开设茶庄,持久处置茶叶商业,此刻鲁史镇的金鸡村尚遗留有百珠连片的古茶树家死群降。

从鲁史阛阓的地点地往下看,即可以看见完全的鲁史古镇齐貌,黛色的瓦、飞翘的圆角,像是N条圆头鲤鱼散在一路。沿着少长的楼梯街下去,即可以去到镇的中间四圆街。

从千年之前,鲁史就是缅甸等西北亚小国背中国王晨纳贡时必经之路,是以而今鲁史另有个叫象足井的处所,听说就是昔时缅甸年夜象口渴之下踩出的泉火处。而到茶马旧道起头以后,鲁史就更是茂盛一时,商贾云散,乃至有了小上海的称呼。不外那统统,跟着50年前凤庆县公路的斥地而式微,由于那一条公路阔别了鲁史,今后,它就由进进凤庆的桥头堡,酿成了消失在偏僻山区的一隅。

以片状青石展就的楼梯街很陡,在有雾微雨时节更是滑溜溜的,一半是由于干,一半是由于它的滑腻。每块青石皆被磨得棱角全无,透明得以至可以映出人影,下面借时不时有小小如碗般的凹处,储满了雨水,反照着天光檐影。这些凸处,就是千百年来马帮驴马颠末时留下的蹄印。即便到目前,鲁史也到处可见卖马蹄铁、马鞍等驴马器具的铺子,人们照旧用驴马驮着货物悠悠地走在路上,一如他们的祖辈一样平常。

不外最妙的仍是山中时没有时腾起的白雾,一阵阵或下或低天沉笼在山顶山腰山谷处,跟着风跬步不离地在山上飘来移往,清楚得几近能够瞥见的雾气,似有没有数粗灵在此中曼舞。而车子就在其间脱来插来,时而面前黑茫茫一片,时而长远名顿开看到雾气缱绻在脚边。最都雅的照旧从无雾的山顶看上面有雾的山谷,只睹不竭蒸腾而起的白雾冒起、舒展,就像一个放谦了冒烟热水的年夜浴缸普通,叫人只念跳下去洗个利落索性澡。平地雾浓且多,易怪这里能出生避世界着名的普洱呢。

茶史部中国茶叶大辞典茶史部


History of China Tea茶(1)〔Tea(1)〕茶树。是以叶用为主的多年生常绿植物。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属下分类未定。中国多采用张宏达分类。可以泛指芽叶可制茶饮用的各种茶树。在张宏达分类中,包括茶亚属或茶组下茶系植物;也可特指茶系下的茶种植物〔Camellia sinensis(L.) O.Kuntze〕。有乔木、半乔木、灌木三种类型。秋季开白花,具有喜温暖、湿润,喜酸性土壤的生长特点。中唐之前谓“荼”。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谓“诧”,杨雄《方言》谓“”,东汉《说文解字》谓“茗”,三国魏张揖《埤仓》谓“”,《杂字》谓“”,并有“葭萌”、“诧”等称。唐代陆羽《茶经》:“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四曰茗,五曰。”中唐时“荼”字衍生为“茶”。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中国茶的外传,主要依靠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唐代时茶传往日本、朝鲜等地,后又从南方海路传往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欧洲各国,并进一步传向美洲大陆。北方由陆路传往俄国、波斯等地。现世界各国语言中“茶”词的读音,大多源于中国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的译音。茶产品或制品。茶树芽叶及由其制成的饮料。如茶叶(茶)、茶水。传说以茶为饮料,始于神农时代,兴于唐,盛于宋,今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另两个是咖啡和可可)。

茶学〔Theaology〕园艺学的分支学科。研究茶树的栽培、繁育、制茶,茶叶质量及其审评、检验方法,茶叶销售、流通学等经济活动以及茶文化。公元8世纪,唐代陆羽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创建了古代茶学。此后经宋、元两代,茶区扩大,建茶崛起,茶业重心南移,历史上不产茶的福建成为贡茶的主要产地;团饼茶制作技术日臻完善,并出现了末茶和散茶;饮茶艺术日益完善与精美,由上层社会逐渐普及于民间。由于团饼茶制作工序繁琐,“重劳民力”,明代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团”,由此促进了散茶的兴起。明清时代,制茶技术全面发展,始形成红、绿、青、黑、白、黄六大茶类。名茶制作技术高度发展,已有近百种名茶出现。传统的种茶、制茶技术成熟,茶叶成为大宗出口商品,销至世界各地。明、清两代,茶学科技著作已有六十余种。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现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茶叶科学和茶叶生产的发展,为现代茶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40年迁至重庆的上海复旦大学在农艺系内建立茶学专业组,标志着中国茶学学科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经全国农林院校院系调整后,相继在安徽、浙江和湖南等高等农林院校建立茶学专业,并在主产茶省建立一批专业研究机构,加速了中国茶学的发展进程,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树栽培、茶树遗传育种、茶树生理生态、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叶机械、茶叶生物化学、茶叶综合利用、茶业经济贸易、茶与人体健康以及茶文化等分支学科。20世纪90年代茶学已发展成一门以农学为基础,并包含食品学、经济贸易学和社会学,涉及农、工、商、文的综合性交叉独立学科。包括茶树生物学、茶叶生物化学、茶树病虫害防治、制茶技术、茶业机械等分支,以及茶业经济、茶文化等与社会科学交叉的领域。由于茶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文化又有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内涵,茶学近年来已获得长足进展。

茶叶(1)〔Tea(1)〕参见“茶”。茶业名物茶的名号苦荼〔Kutu〕亦作“苦”。古代蜀人茶的方言。《尔雅·释木·》:“,苦荼。”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荼。”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苦〔Kutu〕即“苦荼”。

〔Jia〕茶的别称。参见“茶”、“苦荼”。

荼〔Tu〕“茶”的假借字或古体字。清代郝懿竹《尔雅义疏》:“诸书说茶处,其字仍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清代顾炎武《唐韵正》:“荼之荼与苦菜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字亦只读为徒。……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说文解字》:“荼,苦茶也。从,余声,同都切。”北宋徐铉等校曰:“此即今之茶字。”早采的茶叶。

茗〔Ming〕茶芽。《说文解字·部》:“茗,荼芽也。从草名声,莫迥切。”晚收的茶叶。晋代郭璞《尔雅·释木·》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茶的别称。参见“茶”。茶的嫩叶。《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嫩叶谓之茗。”

〔She〕茶的别称。古蜀西南方言。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四曰茗,五曰。”又《茶经·七之事》引杨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

〔Chuan〕茶的别称,常与茶或茗合称。参见“茶”。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尺兖反。、、茗,其实一也。张揖杂字云:茗之别名也。”老的茶叶。《太平御览》引《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嫩叶谓之茗”。

茶〔Chachuan〕复合茶名。晋代陈寿《三国志·吴书·韦曜传》:“密赐茶以当酒。”左思《娇女诗》:“心为茶剧,吹嘘对鼎。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2767.html

上一篇:揭秘茶与历代皇帝的不解之缘

下一篇:茶叶鉴别百科:春茶选购的关键要素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