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与古人的小故事

2021-08-20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与古人的小故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讲几个茶叶与古人的小故事,看看古人是如何利用茶叶的。

【神农氏与茶】

神农氏,亦称神农,是传说中对中华民族具有巨大贡献的祖先。据《白虎通义▪号》记载,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制作出各种农具,教民耕种,使人民获得很多的好处,故称神农。他不但发明了农耕技术,教会人类农业生产,还发明医药,教会了人民吃药治病。中国古代第一部药学巨著《神农本草经》就托名为神农所作,传说共记录了365种药名,多为神农氏亲自尝试了解得来。

【华佗论茶】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在《食论》中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是说:茶的味道苦涩,饮后能使人深思熟虑,开拓思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关于茶具有药用价值的记载。

【岳飞巧用姜盐茶】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著名的军事英雄。传说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奉朝廷之命带兵南下与杨幺领导的农民作战。由于岳家军多来自北方中原大地,进入江南很多士兵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腹胀,呕吐,腹泻,乏力,眼看着难以正常作战。平时喜读医书的岳飞将当地盛产的茶叶,芝麻,生姜,黄豆一起熬煮让属下饮用,果然治好了军中的恶疾。此茶被称为姜盐茶,之后很快在附近百姓间流传开来,至今湘阴的家庭中仍然可见。姜盐茶,具有健脾胃,驱风寒,去腻强身的药用效果。从中医看来,茶性寒,姜性热,一寒一热,因而阴阳调和。

【龙井虾仁与乾隆】

采用清明前的龙井新芽与新鲜的河虾烹制而成龙井虾仁,清香鲜嫩,营养丰富,雅致独特,是一道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杭州名菜。相传,乾隆微服私访来到杭州一座酒楼,因时值清明,于是将随身携带的龙井新茶让店里的伙计冲泡。细心的伙计看到乾隆内着的龙袍露出一角,的茶叶紧张的告诉正在烹调虾仁的老板,老板惊慌地将伙计手中的茶叶当成葱花撒在锅里,没想到乾隆尝过这道菜后,连连称好,从此这道菜变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这些就是古人与茶叶的小故事,没想到吧,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茶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哟,茶叶并且作为世界的三大饮品之一,超过数十亿人每天饮茶,品茶,这正是茶的魅力所在。

cy316.com编辑推荐

蒙古人与茶


肃北草原,气候比较寒冷,是不产茶叶的地方。然而,茶却与蒙古人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草原上就有“以茶代饭”的风俗。牧人们说“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牧人们把饮茶叫喝茶,虽是一字之别,却道出了肃北蒙古人喝茶量大的事实,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茶。在牧区,你一走进牧民的蒙古包,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奶茶便有主妇捧献于你座前,并边饮边添,热情十分。牧人还喜欢在奶茶里给你加上奶酪和酥油,香味诱人。喝茶、吃饼子以后,才端来手抓羊肉,款待客人。

草原上气候寒冷干燥,牧人平常以奶食品和牛肉为主,喝茶便有消腻助消化之功效,还可以消困解乏,滋润咽喉。草原上当牧民吃完酥油糌粑或手抓肉后喝上几碗酽酽的奶茶,一天之内,很难出现饥渴的感觉。肉食引起的维生素C的缺乏也正靠这奶茶来弥补。

草原上的牧人喜欢喝茯茶,茯茶是紧压茶,形似砖块,俗称“砖茶”。熬茶时,还习惯在茶水里加点盐,味道淡咸,称之“清茶”,当地有句俗语也是这样说的:“茶没盐,水一般”。如果在清茶里加入牛奶熬煮,乳花翻滚,越煮越浓,这便是风味独特的蒙古人常饮的醇香的奶茶。

茶叶被牧人视为极其珍贵的商品,于是茶叶便从人们单一的饮食需要走向了日常交往,表现出多向的文化内涵。茶除接待客人的礼仪中成为主人诚恳厚道、热情好客的表现外,还是牧人人情交往的上好礼品。逢年过节或喜庆婚嫁中,除赠送其他礼品,都喜欢带上一两块茶。

乾隆与茶的故事


乾隆与茶的故事

江南出名茶,西湖的,洞庭的碧螺春,有口皆碑。乾隆六下江南,自然是为了巡视督导,为了游山玩水,乃至为了“寻寻爷老子,看看俏妹子”,但不乏也有尝尝江南名茶的意思。乾隆私巡杭州时,曾在狮峰山茶园摇头晃脑,一杯接一杯地啜饮“色香味形四绝”的当地。喝过之后,余兴未尽,又挥毫题诗,中有“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之句,足见乾隆品茗功底不凡,堪称行家。当时茶农为感恩这位皇帝知音体己,就把乾隆“垂青”过的十八棵茶树围作“御茶园”,以志纪念。这些茶树至今犹在,清明前后,枝盛叶茂,草飘逸。乾隆在太湖边品尝了一种叫“吓煞人香”的绿茶后,对其出来的绿汤澄汁,“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大加赞赏,只是稍嫌其名粗俗,不中听。遂据外形状螺,改称为“碧螺春”。从此碧螺春,名闻天下。

碧螺春的脱俗扬名,当与乾隆皇帝的一解颐一蹙眉大有关联。“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后来跟“虎跑水”并称为茶水双绝。对于这样的绝品,作逍遥游的乾隆自然不会等闲视之。这位大清皇帝到了四川,又是尝,又是评,硬是把个蒙山山茶喝得有声有色。到了福建,又慢条斯理地酌起青茶极品……乾隆一路游江南,一路呷香,既大饱了眼福,又大饱了口福。作为风流君王,乾隆真会“好享受”。

乾隆不但品茶,还别出心裁地评水。茶圣陆羽在他的专著《茶经》中曾把煮茶用水分为二十等,其中无锡惠泉名列第二。乾隆则用银斗测水,把天下奇水一一注入量斗,以轻者为佳,重者为次,居然轻而易举地评定了名尔座次,并赐北京玉泉为“天下第一泉”、镇江的冷泉为“天下第二泉”,无锡的惠泉为"天下第三泉"。好此“轻重测定法”,真叫前人后人一时惊叹莫名!乾隆嗜茶如命,到了晚年,更是到了病茶的地步。85岁高龄时,乾隆作引退让位之举,有大臣叩头面呈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后,哈哈大笑,这位皇帝老儿一边捋着银须,一边不无幽默的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啊!”乾隆真有意思!

野人与茶的故事


朋友最近从神农架回来,对当地的景色很是赞赏,但是更叫他兴奋的却是发现了神农架有野人出没,说得声情并茂、有板有眼的,让人实在不忍心去反驳他,即便我很清楚,至今连科学家也不能肯定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有野人存在。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野人,从科学家那里不会马上找到答案,而从《茶经》中却能找到,那就是野人带着一个名叫秦精的安徽人采茶的故事。《茶经》里的故事来自《搜神后记》,原文是这样的: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忽遇一人,身长丈余,遍体皆毛,从山北来。精见之,大怖。自谓必死。毛人径牵其臂,将至山曲,入大丛茗处,放之便去。精因采茗。须臾复来。乃探怀中二十枚橘与精,甘美异常。精甚怪,负茗而归。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晋武帝时期,安徽宣城人秦精常常深入一座名叫武昌山的大山采茶。有一天,他突然遇到了一个人,从山的北面而来,只见那人身长一丈有余,遍体是毛。秦精很害怕,暗自琢磨,估计自己小命不保了。那人径直向秦精走来,牵着他的手臂就往山的深处走,等到了一大片茶树林中后,就撒手放开了他,自己独自离开了,也不去伤害他。于是,秦精开始采茶。过了一小会儿,那人又回来了,而且还从怀里掏出20枚又甜又美的大橘子给秦精。后来,秦精就带着橘子和采来的茶叶回家了。

满身是毛,身长一丈,这不正是影视作品中标准的野人形象吗?茶本是文明的象征,现在它却和象征野蛮的野人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可以猜想得到,那一片茶树林正是由野人看护的,为什么会把文明和野蛮放到一起呢?

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场景多半是小桥流水处粉墙黛瓦,柳树炊烟下鸡犬相闻,人们过着自然、自得的生活。这让现代人羡慕不已,但是古代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这样的生活已经不自然了,所以,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来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了,认为只有回归自然的生活才是最文明的生活。凡是物品,都以天然不加人力的为最好,即使加了人力最好也要师法自然,因为只有得到了所谓的自然之灵气和天地之精华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东西,而人为恰恰是跟自然相反的。他们倡导以茶为饮,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要追求一种清淡的自然之韵。野人虽野却是天然不加雕饰的,是真正文明的代表和守护者。因此,将野人和茶放到一起,茶的身价自然就会大升的。

非常可惜,这个故事好像才说到一半就结束了,否则,我们应该能够看到,由野人指点采来的好茶一定会受到秦精亲朋好友的一致赞赏的。不仅他们会赞赏,我也曾经赞赏了一把。去年一位朋友送了我一些安徽池州地区所产的野茶,尽管我根本分不清它跟人工茶园里的茶有什么区别,但是喝起来也总觉得它就是从当年野人带秦精去采茶的地方采来的,喝起来感觉真是味道好极了。

因此,常常也能听到茶人们对安徽茶业的抱怨:安徽有这么多好茶,有这么多有据可查的茶事典故,怎么不去好好开发开发呢?就以《搜神后记》里的这篇为例,一个戛然而止故事,不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充分调动想像力的空间吗?《加勒比海盗》、《哈利波特》、《星球大战》拍了一集又一集,甚至连《西游记》之后还有《春光灿烂猪八戒》,之后又有《福星高照猪八戒》、《喜气洋洋猪八戒》,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溢,秦精的故事怎么可以就这样躺在故事书里原样不动呢?

不管现在的人高不高明,原文的作者还是很高明的,留一点想像空间给读者就多了几分神秘感,反倒更能抓住读者。

我曾经做过一本关于茶叶旅游的书,去过一些茶乡,在每个茶乡都收集到了一些当地茶叶的美丽传说,故事的内容多半都是菩萨、神仙或者野人把茶送给了一位像秦精一样的普通百姓,后来广为传播,形成了今天的气候。当然,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上天很看中当地环境,所以要把好茶赐给他们。这些故事一般都不会跳出这样的套路,听多了也就烦了。

这让我想起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叫:第一个用花来比喻美女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来比喻美女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来比喻美女的就是蠢材。野人赠茶出现在《搜神后记》里是创新,而现在只是换了一层皮,把地点和人物名称改一下,随处都去搬用,就流入俗套,变得下三滥了。同样地,我们的传统戏剧里,故事情节无非就是情定后花园、落难书生中状元,但是观众却百看不厌,可是《夜宴》一出来就被指责情节落俗,因为看上去像是《哈姆勒特》,原因跟上面的茶叶故事一样,蠢材讲的故事总不招人喜欢。

茶叶里的各种营销方案不也是这样吗?10几年前,新茶上市的时候,有人在茶庄门口支起大锅,从茶树上采来鲜叶,为顾客现场炒茶,人群围得是里三层外三层,那场景可是相当壮观的!可是现在,大家都去现场炒茶了,往往,炒茶的、讲解的和服务的人还要比看的人多。茶叶拍卖也是这样,最初的时候,一款茶叶拍出上万块钱一斤就可以登上报纸头版头条了,现在一斤拍出一百万来,要是不给记者点车马费,连中缝夹层都上不了。再以重走茶马古道为例,2005年,茶马首次进北京,茶市上可是万人空巷,现在隔三差五就有一次马帮重走路,搞得马儿跑累了,人也看累了。看来,做茶叶的人,想要做出点成绩来,还是要自己多动动脑筋,多搞几个原创来。

再来说说《搜神后记》吧。传说它是由大文学家陶渊明所作,但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说陶渊明的文章多不称年号,而以天干地支来纪年,加上陶渊明逝于元嘉四年(公元427年),而书中却有元嘉十四年和十六年发生的事,由此种种可以断定是后人伪托其名而作。也许陆羽也并不认为《搜神后记》是陶渊明所作,因为,他并没有把陶渊明列入茶人的行列。但是,就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不否认,《搜神后记》成书于唐代以前,而从文风来看,其中不少文章都有陶渊明式的潇洒飘逸,因此,说不定《搜神后记》就是陶渊明所作呢,只不过当中又由后人增添了一部分。关于这一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研究。在这里,我们不妨再将其中的另一篇与茶相关的故事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原文是这样的:

桓宣武时,有一督将,畋时行病后虚热,更能饮复茗,必一斛二斗乃饱。才减升合,便以为不足。非复一日。家贫。后有客造之,正遇其饮复茗,亦先闻世有此病,仍令更进五升,乃大吐,有一物出,如升大,有口,形质缩绉,状如牛肚。客乃令置之于盆中,以一斛二斗复茗浇之。此物歙之都尽,而止觉小胀。又加五升,便悉混然从口中涌出。既吐此物,其病遂差。或问之:此何病?答云:此病名斛二(二或作茗)瘕。意思就是:大将军桓温(做过宣城太守)当政的时候,有一名督将,在一次打猎过后,不明原因生了病,身体虚热,而且很能喝茶水,每次一喝就要喝个一斛二斗才够,稍微减少一点都觉得不够,给家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后来,有一个客人去拜访他,当时他正在喝茶,这位客人早先曾听说过这种病,便劝他多喝五升。喝完过后,这位督将大吐不止,并且将一个有升那么大的东西吐了出来。这个东西长了嘴,外皮像绉纱一样,样子像牛肚。客人吩咐把这个东西放到盆子里,用一斛二斗茶水去浇它,茶水全部被它吸进,看上去只觉得它微微胀满了,接着再加上五升,茶水便从它的口中喷涌出来,正是这种喷涌的力量,把它从督将的肚子里推了出来。自从这个东西从督将的嘴里吐了出来以后,他的病好了。关于他所得的病,客人说:这个病名叫斛二瘕。

神农与茶的故事


茶圣陆羽在一千多年前提出,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

在原始的图腾时代,神农氏是个牛面人身的神话人物。著名的农史学家游修龄教授提出,神农氏和茶叶起源的再思考,他认为,有关神农的早期记载较可信,《庄子盗跖》篇记述: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耕而食,织而衣,神农氏正处于原始农业母系社会时期,但后来对神农的传说越传越神,神话故事越传越多。神农氏的母亲有一天外出游玩,因感应神龙之气,在河畔生下了他。他一生下来,第三天就会讲话,第五天就能行走,第七天牙齿长全,长大后,神农氏带着他的部落,沿着渭水、黄河向东南发展,期间完成了尝百草、种五谷的伟大实践。据《白虎通德论》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到了神农时代,人口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

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地尝,一样一样地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粟、黍、稻、麦、菽五谷;传说中神农氏还发明了陶器、医药和医术。他在尝百草过程中,发现了茶。

神农从现在的视角看,他的创造发明涉及农业、医药等多个领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在当时只能是个虚构的人物,是中华民族远古人类的化身:民间衍生的其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神农本身是琉璃玉体水晶心,他能看到自己的心肺肝肾脾五脏。神农尝百草,尝到无毒的草时,通体晶莹透亮;尝到有毒的草时,体内就趵出乌黑的脏水来,毒性越大,肚里的黑水就越多。一天,神农中了七十几种毒,他看到自己体内先是五脏发黑,不久,蔓延全身,头脑发昏。就在他快要倒下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一种可爱的灌木,顺手扯了两片嫩叶放到口中,不料一进口,一股清香透彻心肺,他接着又采吃了几片,叶片吞咽到哪里,黑水就消除到哪里,一会儿功夫,神农又通体透明闪亮了。这树叶就是茶叶,后来神农就用它来解毒,这就是多种古书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故事。河姆渡的茶文化遗存与神农氏传说有许多近似之处,长期来把神农氏的年代定格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已引起专家们的质疑。

如果说神农作为中华民族远古人类的化身,活动于中原及长江流域一带,那么,文物考古的科学发现,佐证了神农创造的远古文化,河姆渡遗址有其轨迹:人工栽培的水稻,大量的陶器,精美的骨针,与神农的传说相吻合。由此可推算,神农所处的年代,与河姆渡文化时代相近,距今约六七千年。1974年发现河姆渡遗址,以丰富的文物,说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河姆渡四米深的文化层如同厚厚的史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那么茶文化遗存以什么形式凸现?考古学家发现,在河姆渡人栖身的干栏式建筑居住处,有大量樟科植物叶片堆积,其中有相当多细叶香桂。大批堆积的樟科植物叶片有何用处,当时文物琳琅满目,来不及细究。后来从研究大气候的专家开始,接着经茶文化专家考证,提出樟科植物的叶片就是原始茶的遗存。

樟科植物的叶片是原始茶,以当代茶叶的眼光来衡量,难免令人费解。但从历史的视角看六七千年前的饮茶环境,我们不应以狭隘的定义出发,从概念到概念,要求原始茶和现代茶叶一个样。当时河姆渡先民,对原始茶的认识,还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原始社会人们吃生食,喝生水,居无定处,谈不上功能与当今茶叶相似的原始茶。而到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先民,他们已从渔猎生活转向农耕经济,进入聚众定居的时代,产生了农业原始文明。按照加拿大考古学家海登最早提出的竞争宴享理论,原始茶也应运而生,河姆渡先民认知、开发、利用自然性植物,在实践积累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河姆渡遗址上不仅有稻作文化,而且有原始的茶文化遗存。

原始茶产生的条件则比较统一,即原始茶已从植物生吃到用陶器煮烧、挖井取水,研究河姆渡樟科植物、加工环境,以及湿暖期的气候,生活水平等条件,推测原始茶有充饥、解渴、医病作用,研究人员考证,堆积的樟科植物叶片,还伴有橡子、菱角、薏仁、芡实等有淀粉的果实,也是制作原始茶的辅料。认为原始茶为粥羹状食物。

粥羹状食物在当今餐桌上为人所常见,呈糊状,多水分。有人猜测,茶的古代别名又称苦檟,那樟科植物的叶片滋味良苦,而这苦味正是茶的药理作用所在。茶的防病治病效果,又使茶带上神秘色彩。传说丹丘子服茗后,轻身换骨,成仙得道。《神异记》记述瀑布仙茗为丹丘子所赐。可见陆羽当年记述茶发端于上古炎帝神农是正确的。

茶在古代有多种名称,诸如荼、诧等,对茶的概念,即使在当代还包括真茶和非茶两部分,真茶一般指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等;非茶如莲心茶、桑叶茶、杜仲茶等。还有江浙一带称开水也为茶,茶淘饭即为一例。古代还有茶可疗饥的记载,由此想到,专家们把河姆渡遗址上发现的樟科植物,按古代茶的功能,定名为原始茶是十分恰当又谨慎的。

名人与茶的故事


古往今来,爱茶成痴的名人名家不少。从民国至今,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鲁迅、老舍、冰心、唐鲁孙、郁达夫、叶灵凤、邓友梅、贾平凹、林清玄、刘醒龙等诸多作家都写过茶人茶事茶文章。

林语堂先生讲茶与友谊的那篇文章就相当经典,在他眼中,喝茶与赏花、赏月一样必须得有合适的人相伴,这样才够有情调。当然,茶与酒终是不同,茶是为恬静的伴侣而设,酒是为热闹的社交集会而设;在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的文章里,有一篇专门写到昆明的茶馆,那时的茶馆不像今天这样高贵雅致,却别有生机,茶馆里不仅卖茶,还卖草鞋、地瓜、酸角,看相的、唱围鼓的也常踞茶馆中;陆文夫笔下的茶故事也相当有趣,上世纪50年代,他在苏州旧货店花八毛钱买了把龙壶,没承想,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经朋友鉴定,竟是清代名家所制。一时间,陆先生踌躇起来,如此贵重之物,是用呢还是供着呢?生于杭州的女作家张抗抗,偏爱绿茶,少年时去梅家坞采茶的时光,她至今难忘,“无数娇嫩的叶芽,从蓬勃的茶树上一片片翘首探头,用一双双小手轻轻采摘下来,小心地置于竹篓中,拇指与食指都被茶叶染得绿了。”

女人与茶的故事


想了解《女人与茶的故事》知识吗,丰富的《女人与茶的故事》内容等你来看!

这儿的一切都让人感到内心平静,行书于牛皮上的《爱莲说》,懒懒地在莲叶间打盹的金鱼,还有生了重重皱纹的船木桌椅,都让我有了一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惬意。

是的,这尘世的女人幸福慢生活便有了!

来过小楼的人曾这样形容她和她的小楼:“为你,煮好一道茶。真心净水紫砂,絮絮香雾升莲花,这城市万盏灯火下,你,还好吗?细嗅这一道茶,千年凝望一刹那。思念无暇,结成这般琥珀,芬芳参差,如我,渐渐展开的菁华;饮下这道茶,阅读这人间繁华。安顿这如麻如辣,优雅放下,同我,牵手夕阳下饮马;古色小楼,满地莲花,美人儿,明眸长指乌发,静心抚润人家,蓝裙婀娜,荷田悦色润奇葩,把盏弄琴舞天涯,恍若,时光停留,美好闪烁,心之花,绽放一茶一眸一话。”

她是小楼的老板娘,“70后”的武汉知性美女,怀揣着对茶和莲的钟爱与执着,20年间,跑遍全国各地,只为将莲花元素的茶器收藏得无一遗漏,她的小楼,取名“小楼莲花”有着很深的寓意。

老板娘爱莲爱到了极处,绘着莲花的瓷器,自然风干的莲叶、莲蓬和铁莲子,还有手工制作的莲灯,就连店门前都手绘上一池盛开着的莲花,莲花填满了小茶楼的角角落落,让人不禁生出莫名的亲切感,我在几案前坐下,与她闲聊。

一进门,我们就向老板娘寻味“小楼莲花”。她说得很淡定,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到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拿起、放下!这城市的喧嚣也正需要我们拿得起、放得下。小楼莲花,就是指这城市中楼宇里的女人们能经得起各种诱惑,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寻到一处自己的清莲之池,做个静能生定、定能生慧的智慧女人。

小楼莲花,是宋词的词牌名,宋代以来,就有历代诗人吟来诵往,一般走进小楼的女人,都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老板娘说是卖瓷器、茶叶,但我觉得,她更多的是寻求缘分,与她一行爱茶、爱莲的有缘人能与她一起看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智者,提升自己的修为。

莲花盘泡茶,莲花炉煮茶,客人们品饮用的都是各色莲花和花瓣的青瓷小杯,只看一眼这琳琅满目的莲花器皿就心生爱意,更不用说在小楼里喝茶了。老板娘尤喜爱“大红袍”,经她用珐琅彩紫砂这么一泡,“大红袍”的“活、甘、清、香”自不必说了。她收集了“大红袍”莲花图案的各色包装,很是雅致,这让我更是意外,还有那牛皮纸包装上直接用毛笔一一写上的岩茶品种名称。虽小楼的位置不在市中心,可一拨又一拨的女人们兴致勃勃、自信满满的姿态就不一般,她们来寻求的只为养心,小楼里的一切心思都养着这些女人们的心。

老船木做成的几案,古朴、沉静、沧桑,手扶着几案边缘,能感受到年轮的肌理。我想,它本是一棵巨木,峥嵘百年,亦不免被人伐去,制成海船,漂洋千里,见过多少故事,承载过多少生命,然而一次风暴,就改变了它的命运,它沉入了海底,时间冲刷着它的表面,几百年后,被人打捞上岸,制成桌椅,表面的腐朽已被巧匠除去,历经岁月洗礼,留下的是看遍起伏的心。我想,我们人类不就是这老船木?

焚一支香,品一壶茶,远离尘世的喧嚣。自古茶禅一味,求的是内心的自省。在烟雾缭绕间,做一场时间的冥想,这冥想非关世俗,只关乎自身的心灵,人生匆匆百年,于历史,不过是一场浮光掠影。王文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女人与茶的故事》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中国茶道文化小故事


西湖龙井的茶故事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一次游览龙井村胡公庙前,因随行人员讲龙井特好,便随意采摘了几片茶叶,这时宫内有人来报太后生病了,于是乾隆快马加鞭赶回京城,由于他见母心切,所以衣服也没来得及穿,就去参见太后以示慰问,太后隐隐约约闻到一阵清香,便问黄帝带回什么宝贝,皇上想拿给太后饮用,太后饮后很快恢复健康,于是龙颜大悦,命人快马加鞭赶到胡公庙,把胡公庙前的十八株茶树封为玉树,使龙井茶蒙上了一层皇帝色彩这是江渐及全国人民喜爱龙井茶的原因。

铁观音

相传福建安溪有一位叫魏阳的茶农,他特别喜欢种茶,而且尤其信奉观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晚三柱香,并奉上精心泡制的茶水一杯,一晚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观音金身出现,在他家后山,果真看茶树迎风而立,散发浓浓的兰花香,于是跪下三叩九拜,一切与梦中相差无几,随后将他移至自已的茶园。远近邻居闻香赶来询问魏阳得树经过,这是观音菩萨赐给他的,就取名为铁观音吧。

武夷山大红袍

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远望过树艳红似水,茶红袍披门而得名,堪称国宝。产于福建武夷山市东北部天心岩的悬崖绝壁上,仅有四颗树,成品香幽而齐味醇益清。回肝韵显,七泡有余香并有独特的岩韵故事名字由来。

相传福建省崇安有位县令得了重病,四处求医问药,不见成效,此事被无心来的和尚知道了。和尚便给他泡了一杯茶,喝了有好转,喝了几次后大病全愈。县令不胜感激,亲自带人到武夷山无心岩来以示感恩待德,要求见老和尚,老和尚说是他为您冲了这杯茶,才使你的病所好转。所以你应感激他,便指了指悬崖上的四株茶树,没想到悬令果真站站兢兢的来到悬崖处,将自已的大红袍披在树上,并且帅领众人三叩九拜,这就是大红袍名子的由来。

乌龙茶

相传有个青年叫乌龙,一日他上山去砍柴,路过树林随手采了几片叶子,放在身后的竹蓝中。这时他发现一只受伤的小兔子,便集力追赶,到了天黑时疲惫不堪,拖着沉重的身子回家了。此时他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从身后的篮中散发出来,于是他把它熬成水喝了下去,顿觉神清气爽,疲惫减少了一半,而且口感特别好,回肝韵显。第二天,他去采摘了一些叶子,拿回家来煮,感觉苦不堪言,心想怎么回事呢?他想定是哪天追赶兔子的原因,次日一试果真和第一次的感觉一样,但是太累了。他想了一想,便用一个容器摇晃,减去了不少辛苦,口感也和从前一样。他把这种制法告诉其他村长,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喜爱上了这种茶,人们为了纪念和感谢这位青年,便把这种茶叫做乌龙茶。

孔明与茶的故事


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

可是为什么云南人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这还得从诸葛亮(孔明)南征说起。云南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

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100里处)。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府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遭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2005年3月底,在云南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了“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人们以纪念茶祖孔明、振奋云南茶界精神为名,提出了全面振兴普洱茶古茶山(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2234.html

上一篇:刘墉与和珅的茶斗法

下一篇:爱茶皇帝之宋徽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