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陆羽,中国茶史中的传奇人物

2021-08-17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陆羽,中国茶史中的传奇人物”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千多年前,复州竟陵西塔寺。一个深秋的早晨。离古寺不远的湖畔芦苇丛里,雁声大作,声音凄楚而悲怆。显然,大群鸿雁的声音,惊动了早起洒扫庭院的智积住持。原来,一个被弃的婴儿占据了鸿雁的巢,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陆羽,字鸿渐。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先生的名号。

陆羽最大的贡献就是对茶的研究,因此他被尊之为茶圣。他的《茶经》凡三卷,阐述茶的本源,采制和饮用的方法,所用器皿等等,十分详尽,使天下人都知道饮茶了。前伦敦医药协会主席杰鲍勒爵士曾著文称茶是伟大之慰藉物,他认为茶无疑为东方赠与西方最有利之礼物。而陆羽先生的《茶经》却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茶的意义及作用。

茶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致讲究体悟的境界。陆羽的《茶经》,凡三卷,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等章节。茶,是有生命的物事,生命的本质在于悉心呵护倍加珍惜。按《茶经》的步骤饮茶,也许会更加接近茶道吧。

陆羽之前,荼茶不分,一个荼字,两家共用。一种是草本植物,开黄花,味苦,可作蔬菜的,称荼。再一种木本植物,叶作饮料的木字旁加贾字,也称作荼。名同实异,难免混淆不清。是先生为茶正了字,陆羽先生在著《茶经》时,把荼字减去一画作茶,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字学的范围,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有它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的故事告诉我们,陆羽先生对茶的贡献具有世界意义,当我们心存茶道品啜香茗的时候,除了缅怀陆羽先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无量功德外,还当效法茶圣的那种艰苦勤学谦逊认真虚心的人生态度。

茶文化精选阅读

陆羽茶经的流变史


一唐宋茶经流变史

在茶学史上,现存史料里,最早提及陆羽《茶经》的是唐代的皮日休,据他的说法,茶经共三卷:「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痟而去疠。」所言次第和今本《茶经》全同。

到了宋代,陈师道提出有家藏一卷本、毕氏三卷本、王氏三卷本、张氏四卷本等四种,都是因为繁简有别。陈氏并据上述诸本合校成了新钞二篇本。可知宋代以来,《茶经》即有各种不同版本。大致现存《茶经》有四种,一是有注本最早为宋代左圭本、二是无注本,传世惟有百卷《说郛》本、一是增本,即在︿茶器﹀卷加入《茶具图赞》,最早为明郑思本,后来有《宜和堂》本。四是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历来代有明代王圻本。这四种版本里,有注本是《茶经》主流。

现存宋本有左圭《百川学海》本,文中已有完备注文。后代《茶经》多属此版。

二明代茶经流变史

明代对《茶经》,从嘉靖起至万历年间,开始做增添工作,大致上是在原有《茶经》以后附加其他资料,而名之为《茶经外编》,例如吴旦本、孙大绶本、汪士贤本。此外,也有在《茶器》卷后加入《茶具图赞》者,使之一如正文,如明郑思本、宜和堂本。更有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如王圻《稗史汇编》本。

三清代茶经流变史

清代《茶经》刊刻大致和前朝大致相同,《茶经》大多保存于丛书里,较少单独翻刻。值得注意的有二:

1最特殊者为雍正年间,福建茶官陆廷灿的《续茶经》,冠《茶经》于卷首,以己作续之,全据《茶经》之次第分章,补录《茶经》以后的历代史料。

2至于最完备的《茶经》版本当为清末常乐所刊《陆子茶经》本。书后附刻史料多达二十三种之多,历代无出其右。本书近承欧阳勋等景刊,裨益良多。

3删改字句:自古以来,茶界视陆羽《茶经》为至宝,不敢作任何更动,唯有《四库全书》本。以犯「胡」讳而略有更动。

四民国茶经流变史

民国以来,《茶经》流行状况大致上和前朝相同,有二点值得别记录:

1大量以珂罗版影印古茶书:拜受科学之赐,不必重行刻版,即可景印古书,于是左圭《百川学海》本、《华珵百川学海》本等高价值的版本都翻印流通。

2张宗祥校《说郛》本:校刊精良。这是唯一无注本,颇资研究参考。

五台湾茶经流传史

台湾茶史上最早从事《茶经》工作者为林荆南,它在一九七六年,即据张宗祥刊本,将《茶经》今注今译,这是近代最早的茶经译注本。

接着是张迅齐在一九七八将日本布目潮渢的《中国之茶书》里的《茶经》译成中文,一九八○年朱小明根据日本福田宗位的《中国之茶书》,将《茶经》译入《茶史茶典》里。此后《茶经》的译注就没有进展了。

倒是张宏庸的对陆羽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整理工作,计已出版的有《陆羽全集》的辑校工作、《陆羽茶经丛刊》的蒐录古书工作、《陆羽茶经译丛》的收录外国图书、《陆羽书录》的总目提要、《陆羽图录》的的文物图录,以及《陆羽研究资料汇编》的相关史料整理。可惜后来并未继续刊载研究成果,使整个陆羽的研究悬宕未完。

六大陆茶经流传史

大陆对于陆羽的研究始于八0年代,短短的几年,陆羽就有数个译本:邓乃朋《茶经注释》张芳赐赵从礼喻盛甫《茶经浅释》傅树勤欧阳勋《陆羽茶经译注》蔡嘉德吕维新《茶经语释》吴觉农《茶经评释》周靖民校注《陆羽茶经校释》。八年内有六个译本,这是在整个陆羽研究里,任何一个国度都没有出现的大丰收状况。可见大陆的潜力着实惊人。

在大陆的研究成果里,我觉得有三个研究者,值得特别提出:

1是吴觉农。是当代最有代表性的茶学专家。他是一位农学者,对古典茶学能有如此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他对古典茶学的贡献是大陆之冠。他的《茶经评译》,虽然也有些瑕疵,但毕竟是可圈可点,为大陆最具代表性的茶经注本。

2是欧阳勋。他所主持的陆羽研究会,前后有了不少成果,例如集结茶经研究图书,诸如《茶经论稿》。翻刻《陆子茶经》,最重要的是他自已的研究成果,例如《陆羽茶经译注》、《陆羽研究》。

3是江西上饶的吕维新,吕维新的《茶经语释》稍嫌单薄,在《茶艺月刊》所刊的陆羽研究篇章,则颇资参考,至于新作《从唐诗看陆羽茶经》则尚未寓目,或有可观之处。

七日本茶经流传史

日本的《茶经》流变,早先是《茶经》的翻刻,这在江户时期做得很多。其中最流行的就是郑思刊本的覆刻。

到了一七七四年,日本的大典禅师就《茶经》加上训点,并用片甲名混杂中文详加注解,这是日本研究《茶经》早期成果,对日本茶学影响深远。

日本近代茶经研究,以诸冈存为最。(说详张宏庸日本茶学大师--者冈存《茶艺月刊》第七十八期一九八八年一月。)他的《茶经》着作主要有:《茶圣陆羽传》《陆羽与茶经》、《茶经评译》《茶经评释外编》。此外他更实地考察陆羽遗迹地,对当代大陆的陆羽研究专家贡献良多。

至于当代研究成果,则以布目潮渢为最。他的贡献有二:一精校茶经,见于《茶道古典全集》卷一,及《中国之茶书》。二是收录并刊行《茶经》,他的《中国茶书全集》虽然是一个相当夸张而且不实的书名,但是毕竟刊载了八种陆羽《茶经》,其中还有几种是罕见的孤本,以一个外国学者,能够有这种水准,实在难能可贵。

八韩国茶经流传史

事实上韩国从事于《茶经》的研究还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最早是崔凡述在一九七三年《韩国之茶道》一书,收录了《茶经》的一之源至六之饮。嗣后一九八一年,金云学的《韩国之茶文化》,将陆羽《茶经》全书译成韩文,并将所谓的郑思本中文排版,列为茶书附录之首。从此韩国对于陆羽《茶经》才算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其后,经过徐廷柱、李圭正、金明培、韩雄斌等人的努力,韩国人对《茶经》的译介才算较为完备。其中以金明培的贡献最大,他的茶经译注,收入他所撰《韩国之茶书》中,内容包括茶经正文译注等收录于页二一0至三九八,茶经相关资料收录于三九九至四四五页。引证翔实,资料丰富。堪为韩国之最。

九西方茶经流传

西方有关茶经的流传,宏庸所知有限,没有深入研究。仅能枚举目前知见资料如下。一英译本有三:WILLIAMUKERS:ALLABOUTTEA。系一节译本。文句典雅,颇有可取。

英国《大百科全书》本,此据欧阳勋说法,疑即BRITANICAENCYCROPEDIA的一九二八年版。FRANCISROSSCARPENTER:THECLASSICOFTEA。系全译本。并非严谨的学术之作,有通俗水平,而由HITZ所绘的插图,则相当精彩。

至于意大利学者马克的《茶经》,则是近些年来汉学家的一个典范,该书印刷精美,条目清晰,引用书目史料繁多。以一个意大利人,能把《茶经》治得如此,实在不易。

解读陆羽《茶经》中的“山南茶”


陆羽的《茶经》是怎样写成的?他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游历了我国诸茶山之后,倾几十年心血凝练而成的。本文依据《茶经》中记载的陕南茶叶事实,论证《茶经》的价值与陆羽的人文精神!

唐朝的茶圣陆羽是否到过陕南茶乡?据史料记载和考证来看,至今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但这位先哲却在他的《茶经》八之出(茶叶产区)却有着以下的记载:金州、梁州又下(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生褒城、金牛二县山谷)简明扼要的几句话,却常让我们在自问中思考。

按照唐朝的茶产地,《茶经》中的道名和道界,所谓山南:相当于今四川嘉陵江流域以东,陕西秦岭、甘肃蟠冢山以南,河南伏牛山西南,湖北郧水以西,自四川、重庆市至湖南岳阳间的长江以北地区。再按《茶经述评》中的注释细分:金州,相当于今陕西石泉以东、旬阳以西的汉水流域。梁州,在今陕西城固以西的汉水流域。西城县,唐代的西城县由金川县改置,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县。安康县,唐代的安康县与现在的陕西安康县的方位不同。唐至德二载(757)曾将安康县改名为汉阴县,这里所用的县名,还是未改为汉阴县以前的旧名。金牛县,唐县名,今已废。唐代县的辖境,约在今陕西宁强县东北。

人们会误认为陕西是黄土高原,根本不产茶,对于陕西秦岭南部的江南水乡了解甚少。其实,在陕南茶乡,种茶、贩茶和加工茶叶的人不少,对于陆羽其人与《茶经》了解更少,这是茶文化知识的缺欠,吃茶叶饭和喝茶的人,不能忘记陆羽这个老祖宗的功劳。在此方面,素有我国当代茶圣美称的吴觉农前辈主编的《茶经述评》,就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他把陆羽《茶经》中的山南茶阐述得淋漓尽致,相当确切。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饮茶文化逐步由混沌向文明嬗变。这种嬗变与繁荣,直到唐代才出现。中国唐朝,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造就了唐人烈烈腾腾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浓烈的社会风采。唐代的茶业充满活力,气象万千;茶产日兴,名品纷呈;饮茶之风,大行朝野: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封建茶法,应运而生。时代呼唤着茶业的大发展、大提高、大普极,也呼唤着总结前人经验、引导茶业进一步发展的茶叶专着的尽快问世。唐代中叶,陆羽撰写了中国的、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西周初期以来,关于茶的记载只是片言寥语、简简单单的零碎状况。陆羽,唐开元二十一年(773)出生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贞元末年(804)去世,享年71岁。据载,他是一个弃婴,从小就在寺庙长大,人生历尽了坎坷与多难。但就是这位面貌丑陋口齿笨拙的凡人,却偏爱精于烹茶、种茶、品茶与鉴水,用其一生心血所着的《茶经》的出现,却成为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开启了此后茶文化异彩焕发的新局面。

虽然《茶经》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但大多学者认为刻印于唐建中元年(780),不过只有7000多字,却全面系统性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具体的描述了茶的生产、品饮、茶事等,言之有理的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美学和文化层次。全书共三卷十章,展示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茶叶世界。简略话之,其中包括有:一之源,介绍茶树的起源、茶的性状、名称、品质和功效等;二之具,介绍各种采茶、制茶的用具;三之造,论述茶叶的种类以及采制方法;四之器,专门介绍煮茶、饮茶的器皿,说明各地茶具的优劣、使用规则和器皿对茶汤品质影响;五之煮,介绍煮茶方法和水的品第;六之饮,介绍饮茶风俗和饮茶方法;七之事,引述古代有关饮茶的故事、药方等;八之出,论述全国各地名茶产地茶叶品质的高与低;九之略,论述在一定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采制工具和饮茶用具;十之图,传教人用绢写《茶经》悬挂,以使全书一目了然。陆羽《茶经》堪称首部茶学百科全书,也是我国十分独具权威的茶文化着作,标志着中国茶道文化的正式形成。正如唐朝诗人卢仝所言: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宋朝诗人梅尧臣也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从以上可以看出,正是陆羽的《茶经》打开了中国一直尘封的茶文化大门,一时震动了朝野和国外。

根据以上史料,我研习茶文化已经20多年,跑遍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产茶地的所有乡镇,还对大秦岭自然状态下的文化现象屡次考证,尚未能寻找到陆羽撰写《茶经》时曾到达过陕南茶乡的遗踪和佐证,但从种种迹象表明,陆羽当年有可能沿长江而上到达汉水流域,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可能采风调研过紫阳、平利、石泉、西乡、汉中、宁强等地原生态茶园,然后还去了四川和云贵等茶区这正如他在一之源(茶的源)开篇写道:茶者,南方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与他游走的路线是一致的,陆羽是在奔波与耳闻目睹中完成了茶事考录。一年四季,餐风宿露,煎茶品饮,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然后就在寺庙或茶草棚中,孤灯一盏,一边品尝,奋笔草书,是行走了万里路、踏遍万座茶山的结果啊!那时,绝对不是今天这样方便快捷,可以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而陆羽面对的是交通不便,信息资讯闭塞,没有任何文献资料,更不是现在的人想怎么走捷径都可以,网上、古籍资料书俱全,抄录成书或成为一篇论文是相当容易的事情,而陆羽就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出了真知,磨练增长了才干,是一位壮游的先行者!

思想者天马行空,准茶人孤帆远航。陆羽《茶经》的问世,具有划时代意义。正是流芳百世的《茶经》,把中国茶文化发展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在《茶经》六之饮(茶的饮用)中载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盛时国都,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七之事(茶事的历史记载)中载道:三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都与陕西这块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有关联。据《茶经》注释可知: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茶字的形、音、义的确立,应是在中唐以后。唐朝陆羽的《茶经》撰写影响极大,此后,茶开始成为通用名称。千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尝试和探索,直到陆羽《茶经》问世后,茶方大行其道。但是,陆羽活着的时候,也没有享受到这些荣耀,因为他是一个淡泊明志的人。他曾写过一首《六羡歌》,诗曰: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此诗表明了自己不图高官厚禄,不贪荣华富贵,甘于淡雅宁静,追求人生洒脱,专心致志于饮茶艺术和茶学的研究,这就是陆羽殚精竭虑的内心世界。若没有这种胸怀和境界,也许不可能有《茶经》的出现。

重温经典,让人茅塞顿开,感慨万千。文章写到这里,让我十分欣慰的就在陕西产茶第一大县--西乡秦巴茶叶市场广场上,也树起了茶神陆羽的雕像,是的,种茶、卖茶和喝茶人别忘陆羽啊,没有他与《茶经》的出现,我们不知还在野草中的荼与茶的迷茫与朦胧中徘徊多久?在古城西安大雁塔广场,雕塑起了一批文化名流先贤,其中也有陆羽的雕像,是的,大唐茶都在长安,陆羽也永远地活在了三秦儿女的心目中,我们无时不在每天感悟茶中之乐,收获着人生智慧,这其中也包括着陆羽的人文精神!

茶圣:陆羽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着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苎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陆羽是个弃儿,自幼无父母抚养,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陆羽自幼得其教海,必深明佛理。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不过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五载(746年),李齐物到竟陵为太守,成为陆羽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一宴次会中陆羽随伶人作戏,为李齐物所赏识,遂助其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和李齐物一样十分爱惜人才,与陆羽结为忘年之交,并赠以白颅乌犎(即白头黑身的大牛)和文槐书函。崔国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这亲的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

公元775年(天宝十四年),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较北方相对安宁。陆羽自幼随积公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对茶学早就发生浓厚兴趣。湖州又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结识了着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陆羽在茶乡生活,所交又多诗人,艺术的薰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构成他后来《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着。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上元初结庐于湖州之苕溪。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着,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着--《茶经》的初稿,时年陆羽二十八岁。公元763年,持续八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来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为乐的阔大胸怀。大历九年(774年),湖州刺使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乘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的全部着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

《茶经》问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陆羽之名亦因而传布。以此为朝廷所知,曾召其任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陆羽晚年,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至今上饶有陆羽井,人称陆羽所建故居遗址。

陆羽煮茶


在中国饮茶史上,自唐开始,饮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茶圣陆羽在总结唐及唐以前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和实践,确立了陆羽煮茶法的地位。根据陆羽《茶经》所述,结合有关历史资料表明,陆羽煮茶法的主要内容有:烤茶、碾茶、罗茶和煮茶,并最终认为:要煮好茶,除了要讲究煮茶技艺外,而且还注重情趣。

按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当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但多种史料表明,唐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饼茶。其次,是末茶。但无论是饼茶,还是末茶,虽然加工方法有別,但饮茶时,都需通过炙、碾、罗、煮等程序后,方可饮用。依据陆羽《茶经五之煮》所述: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贮于瓶缶之中,然后以湯沃焉。或者有的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后饮用。但陆羽认为用上述方法调制的茶汤,犹如沟渠间废水,不可取。陆羽提倡的方法重在煮。现将煮茶的主要程序简述如下。

1、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烤茶时,使其炎凉均匀,持以逼火,待饼茶呈虾蟆背状,进而变得卷曲,有茶香散发,又有柔软感时为止。

2、烤茶后,趁热用纸包好,以保其香。

3、待烤好的茶经冷却后,再将茶饼敲成小块。

4、将碾碎后的茶,过罗(筛)后,使其呈细米状,贮于合(盒)中。

5、煮茶时,当用风炉和釜。当烧水至有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即烧水至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味纯正。但须加多少盐,书中并未谈及。

待烧水至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烧水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一定量的茶末。

当烧水到釜中气泡如腾波鼓浪,即烧水至三沸时,若继续煮,则水已过老,不适饮用,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

唐代除采用陆羽提倡的煮茶法外,还有釆用点茶法的。这可在唐苏廙的《十六汤品》中略见一斑。其法是先将茶末放入茶瓯,尔后用茶瓶将少许沸水注入茶瓯,将茶末调成稠膏,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再用沸水继续向茶瓯注入。注汤时,需做到顺畅,汤不顺通,茶不匀粹。注汤还要做到恰到好处,少过浓,多则淡,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分。

陆羽提倡的饮茶方法,不但讲究技艺,注重茶性;而且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同时还特别强调煮茶技艺,注重情趣,为推动饮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陆羽与茶


一千多年前,复州竟陵西塔寺。一个深秋的早晨。离古寺不远的湖畔芦苇丛里,雁声大作,声音凄楚而悲怆。显然,大群鸿雁的声音,惊动了早起洒扫庭院的智积住持。原来,一个被弃的婴儿占据了鸿雁的巢,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陆羽,字鸿渐。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先生的名号。

陆羽最大的贡献就是对茶的研究,因此他被尊之为“茶圣”。他的《茶经》凡三卷,阐述茶的本源,采制和饮用的方法,所用器皿等等,十分详尽,使天下人都知道饮茶了。前伦敦医药协会主席杰鲍勒爵士曾著文称“茶是伟大之慰藉物”,他认为“茶无疑为东方赠与西方最有利之礼物”。而陆羽先生的《茶经》却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茶的意义及作用。

茶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致讲究体悟的境界。陆羽的《茶经》,凡三卷,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等章节。茶,是有生命的物事,生命的本质在于悉心呵护倍加珍惜。按《茶经》的步骤饮茶,也许会更加接近茶道吧。

陆羽之前,“荼”“茶”不分,一个“荼”字,两家共用。一种是草本植物,开黄花,味苦,可作蔬菜的,称“荼”。再一种木本植物,叶作饮料的“木字旁加贾字”,也称作“荼”。名同实异,难免混淆不清。是先生为“茶”正了字,陆羽先生在著《茶经》时,把“荼”字减去一画作“茶”,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字学的范围,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有它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的故事告诉我们,陆羽先生对茶的贡献具有世界意义,当我们心存茶道品啜香茗的时候,除了缅怀陆羽先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无量功德外,还当效法“茶圣”的那种艰苦勤学谦逊认真虚心的人生态度。

陆羽煮茶法


在中国饮茶史上,自唐开始,饮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茶圣陆羽在总结唐及唐以前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和实践,确立了陆羽煮茶法的地位。根据陆羽《茶经》所述,结合有关历史资料表明,陆羽煮茶法的主要内容有:烤茶、碾茶、罗茶和煮茶,并最终认为:要煮好茶,除了要讲究煮茶技艺外,而且还注重情趣。

按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当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但多种史料表明,唐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饼茶。其次,是末茶。但无论是饼茶,还是末茶,虽然加工方法有別,但饮茶时,都需通过炙、碾、罗、煮等程序后,方可饮用。依据陆羽《茶经五之煮》所述: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贮于瓶缶之中,然后以湯沃焉。或者有的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后饮用。但陆羽认为用上述方法调制的茶汤,犹如沟渠间废水,不可取。陆羽提倡的方法重在煮。现将煮茶的主要程序简述如下。

1、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烤茶时,使其炎凉均匀,持以逼火,待饼茶呈虾蟆背状,进而变得卷曲,有茶香散发,又有柔软感时为止。

2、烤茶后,趁热用纸包好,以保其香。

3、待烤好的茶经冷却后,再将茶饼敲成小块。

4、将碾碎后的茶,过罗(筛)后,使其呈细米状,贮于合(盒)中。

5、煮茶时,当用风炉和釜。当烧水至有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即烧水至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味纯正。但须加多少盐,书中并未谈及。

待烧水至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烧水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一定量的茶末。

当烧水到釜中气泡如腾波鼓浪,即烧水至三沸时,若继续煮,则水已过老,不适饮用,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

唐代除采用陆羽提倡的煮茶法外,还有釆用点茶法的。这可在唐苏廙的《十六汤品》中略见一斑。其法是先将茶末放入茶瓯,尔后用茶瓶将少许沸水注入茶瓯,将茶末调成稠膏,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再用沸水继续向茶瓯注入。注汤时,需做到顺畅,汤不顺通,茶不匀粹。注汤还要做到恰到好处,少过浓,多则淡,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分。

陆羽提倡的饮茶方法,不但讲究技艺,注重茶性;而且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同时还特别强调煮茶技艺,注重情趣,为推动饮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茶人陆羽介绍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东园先生、茶山御使,世称陆文学。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陆羽自幼得其教诲。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茶艺之术。不过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五载(746年),李齐物到竟陵为太守,成为陆羽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一次宴会中陆羽随伶人作戏,为李齐物所赏识,遂助其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和李齐物一样十分爱惜人才,与陆羽结为忘年之交,并赠以“白颅乌”(白头黑身的大牛)和“文槐书函”。崔国辅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

22岁时陆羽离家远游,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他游历了宏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辗转大巴山,一口气踏访了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等八州。唐上元初年(760年),游览了湘、皖、苏、浙等十数州群后,于次年到达盛产名茶的湖州,在风景秀丽的苕溪结庐隐居,潜心研究茶事,阖门著述《茶经》。

《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宋陈师道为《茶经》作序:“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除在《茶经》中全面叙述茶区分布和对茶叶品质高下的评价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不少典籍中还记载了陆羽品茶鉴水的神奇传说。《新唐书·列传》中有《陆羽传》。

唐大历八年(773年),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经皎然荐引,陆羽拜会颜公之后,即成刺史的座上客。颜真卿看到江南人才众多,于是就发起重修《韵海镜源》的盛举,约陆羽等数十人共同编纂。陆羽接受邀请,参与编辑,趁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全部著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封建社会,研究经学文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中国儒家学说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陆羽煎茶的传说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门)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皇帝听罢,记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宫中。皇帝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言谈中看得出他的学识渊博,出言不凡,甚感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立即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果然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真是与众不同。皇帝连忙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到宫中来了。";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或云自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据《新唐书》记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2089.html

上一篇:煎茶、庵茶、煮茶 看武媚娘那个朝代怎样喝茶

下一篇:金陵茶话——雨花茶的由来和发展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