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史上首部茶叶漫画史诗:一坨茶与一座城的记忆

2021-08-16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史上首部茶叶漫画史诗:一坨茶与一座城的记忆”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下关沱茶进入重庆市场以来,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最重要的专属茶叶密码,它们关乎生活习惯,关乎地域性格,关乎历史记忆。就像单枞之于潮汕,普洱之于广东,花茶之于北京。

这一次,中国茶叶榜和茶语网(www.chayu.com)试图用11张漫画来解开这些密码,而解码的过程,则几乎是一部用漫画形式来撰写的史诗,从城市到地点,从语句到情怀,从个体到群体,从记忆到现实。

这是一篇关于重庆的史诗。

这是一篇关于下关沱茶的史诗。

从下关沱诞生伊始,就是以四川重庆为主场。到了三十四年代,不管是贩夫走卒,

还是地下党接头,更是凡有井水处,皆喝下关茶。

80年代的重庆大厂时代,寻常人家的亲情就是一杯下关沱的温度。

80年代中期,凭票供应的时代已经过去,下关沱茶成为重庆日饮茶品的首选。

80年代末,在重庆还没有茶针的时代,下关沱的开启总是与铁锤、板砖这种重兵器联系在一起。

90年代初的生意人,提着老式手机,泡着下关甲,谈的是给原武器抛光和粉刷月球的生意。

90年代。有趣的是,重庆人的口味不分阶层,就像火锅一样,味重、耐泡、生津解渴、价廉物美的下关沱在精英与草根中一样盛行。

90年代,沱茶是火锅馆中最寻常的饮品。对一个重庆人来说,即便走的再远,他和重庆也仅有一汪火锅和一杯下关沱茶的距离。

90年代中期,重庆茶馆最为兴盛的时代。一杯沱茶、一副长牌、几个老兄弟。一天的时光,一辈子的交情。

2000年,即便跨了世纪,一把老蒲扇、一棵黄桷树、一杯酽酽的下关沱,以及和炎热的肉搏战,依旧是重庆人关于夏天的记忆符号。

新的世纪,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大厂撤出重庆主城,厂房空了,而记忆则会随着时光的流转,变得醇厚、酽稠,就像总是捧在车间主任手中的那杯下关沱。

2010年以后,下关沱茶一方面因为甘冽的口感和稳定的品质,继续成为平民百姓日常品饮的首选口粮茶;另一方面,则因为它可被预期的转化价值,和日益升温的收藏价格,让它深受普洱收藏投资者的追捧。

注:1988年出厂的下关甲沱,2015年市场价格为2000元/坨左右。

出处:茶语网

cy316.com延伸阅读

一座“活着的茶马重镇”——丽江


想了解《一座“活着的茶马重镇”——丽江》知识吗,丰富的《一座“活着的茶马重镇”——丽江》内容等你来看!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走完全程。古道沿途的很多商品集散地、中转站就成了滇川藏各地马帮行走茶马古道的起点或终点,如丽江、拉萨、雅安、昌都等。其中,丽江古城因保存最为完好,被誉为是“活着的茶马重镇”。

丽江位于滇川藏的交接点上,“踞全滇之上游,通巴蜀之要塞”,“外控蕃藏,内敝滇西”,“自内地入藏,必以丽江为正路”。历史上的滇川藏贸易及宗教、民族文化等的交流都在这里汇集。据《三国志》记载,早在汉、晋时期,纳西先民就同巴蜀汉商交换布、帛和盐、铁、畜产品;唐、宋时期与西藏吐蕃及南诏大理国的交往更加频繁,《云南志》中有博易三千二百口大羊的记载,在被誉为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里,也有“‘聪本’(藏商老板)马帮九兄弟,赶着九十九个驮子来”的记述;到了元、明和清初,丽江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市场,市场上充斥着从各地赶来的和在本地做生意的马帮。

从清初开始,经济逐渐发达起来的纳西族地区与邻近藏区的物资贸易十分兴盛。清嘉靖年间,丽江纳西族中的“藏客”崛起,开始大规模前往西藏经商。从那以后,丽江人就把那些赶着马帮前往西藏做生意的人叫做藏客。很多纳西商人到藏区经商,以专销内地茶叶、丝绸、铜器皿为主,较大的商号有牛家的“裕春和”,赖家的“仁和昌”,李家的“永兴号”等,后来发展到30多家。到抗日战争时期,丽江在茶马古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户达1200家。

与此同时,西藏及各地的商家也纷纷到丽江设店开号,丽江逐渐成为各路马帮的中转站,在这里,大多数商号和马帮能办好一切所需的货物。据《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初步统计,当时每年来往于丽江、西藏、印度等地之间的马帮约有二万五千驮之多。

随着大量马帮的蜂拥而至,古城的积善村中段还专门形成了卖马草的场地。古城中的马店也随之兴旺起来。马帮的兴旺为丽江人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关于本文《一座“活着的茶马重镇”——丽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世界第一座皇家茶叶加工厂


世界第一座皇家茶叶加工厂大唐贡茶院

大唐贡茶院始建于唐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专门为朝廷加工茶叶的皇家茶厂,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贡茶院位于浙江长兴县顾渚山南麓的虎头岩(今称乌头山)后,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制作最早的贡茶唐代顾渚紫笋茶的作坊,人称顾渚贡焙。它始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最初进贡五百串;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进三千六百串;至唐会昌中(公元841年846年),增至一万八千四百斤。

由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时为监察御史的杜牧,在他的《题茶山》中,说到奉诏来顾渚山监制贡茶,修贡亦仙才,认为这是一件美差。接着谈到在茶山,河里船多、岸上旗多、山上人多,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树荫香作账,花径落成堆。一派茶山的热闹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经过茶人们的辛勤劳动,紫笋贡茶制好了,于是修具奏章,快马加鞭,直送京城长安,也许能得到皇上的赏赐。唐代曾任吴兴(今浙江湖州)刺史的张文规在《湖州贡培新茶》诗中还写道: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一旦贡茶紫笋送到长安(今西安),宫女们立即向正在寻春半醉而归的皇帝禀报。

据宋嘉泰《吴兴志》载:《统记》云,长兴有贡茶院,在虎头岩后自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至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于此造茶,急程递进,取清明到京。至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刺史李词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祥额置焉。以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两行置茶礁,又焙百余所,工匠千余人,引顾渚泉亘其间。贡茶带来的是皇家的享受,百姓的灾难。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湖州刺史袁高,对顾渚山人民蒙受的贡茶之苦,深表同情。他在《茶山诗》中写道:动辄千金费,日使万民贫。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黎甿辍农桑,采掇实苦辛。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勤榛。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但又没有办法去解除他们的痛苦。

元代,贡茶院改为磨茶院,院址移到下游水口。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废贡,这样顾渚贡焙,前后延续了606年,可见持续时间之长,历史价值之高。

而贡茶院四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贡茶紫笋茶的产地。近旁又有金沙泉,时为贡水,与贡茶紫笋并列双绝。

历史上唯一的御笔著茶书


中国古代帝王们都喜欢喝茶。但要问哪一位帝王品茶水平最高,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求证。但据史料记载,御笔著茶书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当得糟糕至极、朝政黑暗的宋徽宗赵佶。

我自小就对茶感兴趣,历代名人写茶的文字收录了一大堆,茶诗茶联更是抄录了一大本。

先前沉醉于陆羽的《茶经》,后来看到清代陆延灿的《续茶经》,就其语言精炼程度都远不及宋徽宗赵佶的《茶论》(又被人称之为《大观茶论》)。赵佶用不到3000字的篇幅,对茶叶的地产、天时、采择、蒸压、鉴辨、罗碾等都作了论述,而且见解非常独到。以我的喝茶经验看,《茶论》中最为精彩的就是对七汤点茶法的描写: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如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每次翻阅这段文字,我总在想,对茶体会如此深刻,恐怕连自称爱茶人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望尘莫及。可是,有一点很令我奇怪,赵佶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茶论》却没有一丝帝王的霸气,分明就是一位茶学大师的论道。一个被隔绝在深宫里的孤家寡人,既没有苏东坡、陆游等会茶时的交流心得,也没有范仲淹、王安石斗茶时的借鉴甚至拿来,能作出如此精妙的《茶论》,甚至连茶具的选择也眼光独特,没有对茶的专注和艺术天分是很难做到的。

田东横山寨古城 茶马古道东线第一城


中国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是起源于唐宋时期、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千年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而很多人不知道,位于广西田东县境内的横山寨(百银古城)遗址,曾是茶马古道东线“茶马互市”的起点,被称为当时西南最大的贸易市场。

800多年过去,繁华一时的茶马古道已被历史风尘所淹没,横山寨昔日的风采也已随着悠悠江水东逝,只留下古城遗址。当年茶马古道的东线起点为何选择于此,古城的兴起及衰落又经历多少历史沧桑?记者日前走进田东,探寻这个已被沉埋在荒草中的古城。

探访篇

据考证,古城始建于宋代绍兴三年(1133年),是绍兴年间置马市于横山寨,并设置军事行政管理居所,是当时桂西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贸易场所。

古城遗址沉埋在一片荒草中

横山寨(百银古城)位于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百银村上寨屯西面,东距田东县城约6公里,南临右江,北临南百二级公路(即324国道),四周为平坦的水稻田。

12月4日,在田东县旅游局局长谢佩霞和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黄胜章及田东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言伟带领下,记者一行5人,沿着乡间小道,来到横山寨古城遗址。

眼前,横山寨古城已被一片片玉米地和芒果园覆盖。护城河也成为水稻田,沿路随处可见古残砖碎瓦和瓷片等。仔细寻觅,依稀可见昔日古城的雄姿。城墙底宽约20米,残垣高约4米。墙基下有许多残砖碎瓦,残砖宽度约为普通砖的两倍,可能是当年的城砖,而瓦片也要比普通瓦片硕大而厚重。

言伟指引称,古城遗址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城址除西南面没有修筑城墙外,从地面上看东、北、南三面均保留有1—5米高的城墙,城墙顶宽约15米,底宽约20米,城墙上长有较大的树木,及茂密的杂草灌木。

遗址显示古城当年规模宏大

带路的当地人介绍说,城址东、北两面的护城河较明显,西、南面则不明显,护城河口宽15米,底宽12米,深3米。城北还有一道外护城河,城址内种有茂密的芒果树,东北部靠城墙处曾被挖作鱼塘,面积约1000平方米。

城址东部地层堆积保存较好,是唯一没被扰动过的。据专家推测,外城约两三公里,范围包括百银村现在的上寨、下寨、银匠三个屯,从地名就可看出这三个屯就是当年的城区,可能附近的十里莲湖就是外城的护城河。

根据当地传说,所谓银匠屯,就是当年打造金银首饰、铸造钱币的工匠集中的社区。而距百银村5公里的县城平马镇,就是当年马匹交易的场所。平马,即评马,评价马匹的地方,镇名由此而来。现在的平马镇上法村,应该是当时锻造马掌、制造兵器的铁匠集中的地方。因为“上法”,在壮语中就是铁匠的意思。

如果上述推测成立的话,横山寨外城应是南北宽4公里、东西长5公里的范围。在800多年前,方圆20平方公里的城区,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城市。

解密篇

早在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广西文物调查队对横山寨古城遗址进行田野调查就发现大量古代陶瓷残砖碎瓦。1983年,横山寨古城遗址被田东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迷题1横山寨古城建于何时?考古发掘确定建于宋代

去年3至6月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田东县博物馆,对古城进行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清理出灰坑、沟、窑、砾石堆等遗迹一批,还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以及砖、瓦等建筑构件,另外还出土了‘皇宋通宝’、‘圣宋元宝’等宋代年号的铜钱。”据田东县博物馆馆长黄秋艳介绍,发掘出土的瓷器种类繁富、窑口众多。外来有景德镇、福建莆田窑、江西吉州窑、浙江龙泉窑或仿龙泉窑等,广西桂东南的藤县中和窑、北流岭洞窑、浦北土东窑等,桂北的严关窑、永岁窑、永福窑田岭窑等窑口的产品。

同时,作为建筑构件的砖、瓦也大量出土。砖主要为青砖,分方砖和方形条砖两大类。其中,方砖有两种规格。瓦有两种,板瓦和筒瓦。

此外,从城墙与城内堆积的叠压关系看,以城墙为界,将城内堆积隔成两个时段,对照地层的出土器物看,城墙以上地层出土的瓷器最晚可到南宋,城墙下地层堆积中出土的瓷器,均为北宋晚期。

而出土的“皇宋通宝”为宋仁宗时期的年号制钱,“圣宋元宝”、“元丰通宝”为宋神宗时期的年号制钱。宋神宗在位时间为公元1067年—公元1085年,为北宋中晚期。据此推断,该城的年代不早于北宋中晚期,最晚不过南宋,筑城的年代应是北宋晚期或南宋初期。

迷题2因何成为茶马古道东线起点?商品流通战备需要

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西南通往印度、缅甸的一条重要的贸易线路,有几条分支,流通的商品以茶叶、马匹、盐巴、瓷器为主,被称为我国西南的“丝绸之路”。据专家考证,广西至云南的茶马古道东线的起点实际上是田东县的横山寨古城,在当时被称为西南最大贸易市场。

史书记载,1126年,北宋灭亡,康王赵构逃过长江,建都杭州。此后至南宋1279年灭亡的150多年间,赵家王朝与金国隔江而治。当时,江浙一带盛产的丝绸、茶叶原是运抵渭河流域后经河西走廊出口西域的,却因金国的阻隔而被截断了,迫切需要一条新的流通渠道。

同时,南宋为了抵御金国,要重整军备。当时南宋已不能从西北的新疆、蒙古征集战马,只能转而求索于西南。史载,南宋朝廷每年要在横山寨马市购买战马1500匹至3500匹,加上民间的需求,横山寨马市每年马匹的贸易量达4万匹之多。这些马匹大都来自西南的大理、自杞、罗殿、特磨道等番国,用于交换茶叶、盐巴、瓷器、铜器、书籍、丝绸等。江浙的商品经洞庭、湘水、灵渠,下漓江、郁江进入右江河道到横山寨,再渡河经德保、靖西、那坡,云南的富宁、昆明到达大理,再延伸到丽江,出缅甸、印度直到西亚,开辟了一条中国大西南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作为这条古道东线起点,横山寨因此崛起,至南宋绍兴年间更是盛极一时,成为南宋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商品交易的主要集市,也是南宋最大的马市。

横山寨还是文化中转站。据史书记载,大理“每贾人至横山,多市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本草、王叔和脉诀、千金方等书”。可见横山寨在南宋还是一个重要的书市,汉族的先进文化从横山寨沿着茶马古道这条文化走廊,传播到西南各地。

有专家认为,德保、靖西两地的壮话与现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的民间语言相近,很可能是在南宋时期,通过这条文化走廊传入上述国家的。由此看来,那时的横山寨不仅是经济繁荣之地,也是文化昌盛之城。

迷题3繁华一时的古城为何湮灭?战事停息商道中断

曾经如此繁华的横山寨,后来又经历了怎样历史沧桑而最终导致衰落的呢?据史书记载,当年横山寨因战备而生,最后,也因战事而毁灭于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

据载,正当南宋与金国相持不下的时候,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勃然兴起。公元1234年,蒙古铁骑踏遍金国,然后又纵马南下攻打南宋。蒙古骑兵一部迂回作战,绕道川黔,一路过关夺隘,兵锋直指横山寨。公元1259年,蒙古大将乌兰哈达率骑兵3000人,“蛮、僰万人”从茶马古道攻打横山寨。

南宋横山寨守将向士壁、刘雄飞率兵6万与蒙古军激战,但在蒙古骑兵强弓劲矢之下,官军死伤惨重,横山寨最终陷落。一场大火,把一代名城夷为平地。

元朝统一中国后,北方传统的丝绸之路重新启动,江浙一带的丝绸、茶叶、盐巴、瓷器等商品,又可以直接运抵渭河流域,经河西走廊出口西域,再也不必绕一个大弯,经西南的茶马古道出口西域了。至此,繁华一时的茶马古道中断了。

战事停息,马匹的需求量骤减,马市随之萎缩。茶马古道中断,茶马大集没有了,大小商贾风吹云散,茶马古道东线第一城的横山寨衰落了,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

如今,横山寨昔日的繁华已随悠悠江水逝去,古城遗址却成了田东县最宝贵的财富。目前,这一历史名城仍有许多秘密尚未被人所知,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

宋代的茶商与护城之战


北宋后期,由于统治阶级昏庸无能,加上边境吃紧,朝廷赔偿给西夏、辽、金等国的银子多,迫使各地征敛无度,使得民怨沸腾,一些地方官又大发国难财,大肆收刮民脂民膏,于是四处起义,烽火连天。

公元1121年,一支农民起义军进入开州境,先是攻克临江市,然后对县城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开州知县是虞公著,此时来开已两年,由于清正廉明,又鼓励生产,官民关系相处得很和睦。虞公著得到禀报后,十分焦心,因为当时开州守备的兵丁不过数百人,还不及农民军的三成,包括虞公著的属僚们,个个都胆战心惊。城内民众也慌乱了,准备逃跑。

面对这种情况,虞公著一改往日文官形象,穿上盔甲,一副行伍打扮,与守备武将商议,四门分派人手,准备好滚石、檑木等,并责令铁匠铺加紧制造弓箭等军备,一切停当,准备亲自上城门督战。众军看知县如此,也便个个奋力向前,御敌决心很大。

不日,农民军来到开州城下,以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义军事前也进行了侦察,获知城中不过近百余名守军,在人数上义军占有绝对优势,加上他们看见城上也不过稀稀拉拉有几面旗帜,不多的几个守城军在走来走去,所以他们刚到城下,就发起了攻击。兵临城下,说时迟,那时快,突然从城墙里冒出无数人来,滚石、檑木如雨点一样下来,义军还没有回过头来,便已经死伤无数,这个小小的埋伏,让义军大吃一惊。

义军暂时退下,在城外驻扎下来。虞公著清点人数,也有不少伤亡。这个时候,补充兵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目前的兵力,最多只能进行防御战,根本不可能进行反击战,和义军的旷日持久的消耗,肯定城内军要吃亏,而外地的援军又比较遥远,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办法抵达,况且各地都自顾不暇,要来援军,谈何容易。

必须要进行反击,才能让地方安宁。虞公著贴出告示,希望城里居民能来参军作战,一般居民也要配合作战,现在整个开州城必须是全民皆兵,才可能赢得这一场战争。

这个时候,有一个外地商人来到虞公著的府邸,他说自己是开州城的茶商代表,由于正是产茶季节,开州城里有三百多茶商云集,加上他们带来的伙计(帮工),人数上千人,纷纷要求作战。虞公著大喜,马上来到茶商们的会所,看到茶商们正自己准备刀枪,自配软甲。原来,这些茶商虽为商人,但处乱世,也常自备兵器,以防不测。虞公著速派一名副将,带领这些由茶商临时组建的军队,连夜进行一些作战训练。

义军没有知觉的是,这支临时组建的部队成了他们真正的克星。一方面,他们并不知道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另外,这支队伍出于对自身安全和个人利益的考虑,比真正的军队还要卖力。茶商们知道,一旦城池破了,他们这些身带巨款的商人是义军首先要处理的对象。

随后,又与义军的消耗战打了两天,双方各有伤亡,一攻一守也看不出谁有胜负,但虞公著一直不让茶商们参战,茶商们甚为不解,虞公著每日只叫他们加紧训练,说成败就在他们了。

相持久两天了,义军的防范也没有原来那么紧了,在他们看来,城里最多就是守着。

虞公著见时机成熟,是夜,在义军正处在睡梦中时,突然,开州城门洞开,火光冲天,杀声撼地,一支千余人的军队对义军发起了攻击,这就是由茶商们临时组建的军队。

由于义军没有充分的准备,茶商们的军队一到,义军被迅速冲乱,首尾不能相顾,只好四处撤退,茶商们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义军死伤十之八九。

而更为奇妙的是,整个茶商们除了少数人受伤,无一人阵亡,原来这些茶商久走江湖,大多有一点拳脚。

护城胜利后,虞公著为茶商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全城百姓,无不感恩戴德。这就是开县历史上有名的茶商护城之战(清乾隆《开县志》有载)。从史料可以看出,宋代时开县产茶之盛,质量之好,名气之大,当时集结在开县的茶商何其之多,虞公著能在短短时日内,募集到茶商三百拒贼,足见当时开县茶业产销之盛况。

《茶论》——历史上唯一的御笔著茶书


中国古代帝王们都喜欢喝茶。但要问哪一位帝王品茶水平最高,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求证。但据史料记载,御笔着茶书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当得糟糕至极、朝政腐朽黑暗的宋徽宗赵佶。

我自小就对茶感兴趣,历代名人写茶的文字收录了一大堆,茶诗茶联更是抄录了一大本。

先前沉醉于陆羽的《茶经》,后来看到清代陆延灿的《续茶经》,就其语言精炼程度都远不及宋徽宗赵佶的《茶论》(又被人称之为《大观茶论》)。赵佶用不到3000字的篇幅,对茶叶的地产、天时、采择、蒸压、鉴辨、罗碾等都作了论述,而且见解非常独到。以我的喝茶经验看,《茶论》中最为精彩的就是对七汤点茶法的描写: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如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每次翻阅这段文字,我总在想,对茶体会如此深刻,恐怕连自称爱茶人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望尘莫及。可是,有一点很令我奇怪,赵佶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茶论》却没有一丝帝王的霸气,分明就是一位茶学大师的论道。一个被隔绝在深宫里的孤家寡人,既没有苏东坡、陆游等会茶时的交流心得,也没有范仲淹、王安石斗茶时的借鉴甚至拿来,能作出如此精妙的《茶论》,甚至连茶具的选择也眼光独特,没有对茶的专注和艺术天分是很难做到的。

借一盏茶,到记忆深处旧地重游


想了解《借一盏茶,到记忆深处旧地重游》知识吗,丰富的《借一盏茶,到记忆深处旧地重游》内容等你来看!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人的一生或长或短,都称之为一辈子。我们都十分爱惜自己的生命,但往往在年老的时候,却都像参悟得道一样,看破生死。若到那个时候,何不妨借一盏普洱茶,到记忆深处旧地重游一番。

当你年老,在炉旁打盹时,取下这本书,慢慢诵读,眼波中倒影深深。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这首诗是由爱尔兰诗人兰芝抒写的《当你年老时》。我非常喜欢。岁月的流转,让脸庞的皱纹又深了一道,可却是这样的时刻,内心异常的平静。

取来一把老铁壶,放少许普洱熟茶,在烧煤的炉子上烹煮,随着水温的升高,蒸汽挥发出来,茶香弥漫,心里极其平静。拿来一个盖碗,斟入半碗茶水,慢慢地向茶水吹出一口凉气,细啜细饮,醇厚的棕红色的茶汤微微荡了一下。茶水入喉,身体骤然温暖了许多。

借着这一碗茶水,老人陷入了无尽的怀想之中。反正,闲来无事,空出了一大把时间无处消磨。老来怀旧与少年时怀旧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对于过往的愤怒和坎坷,老人显得平静一些,仿佛是在读着别人的故事一样,而少年人则会情绪化一点。

这一生,或长或短,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印记,人已到老年,这些印记宛如天上的繁星,或明或暗,怀念起来,仍别有滋味。

宋代茶商与护城之战


北宋后期,由于统治阶级昏庸无能,加上边境吃紧,朝廷赔偿给西夏、辽、金等国的银子多,迫使各地征敛无度,使得民怨沸腾,一些地方官又大发国难财,大肆收刮民脂民膏,于是四处起义,烽火连天。

公元1121年,一支农民起义军进入开州境,先是攻克临江市,然后对县城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开州知县是虞公著,此时来开已两年,由于清正廉明,又鼓励生产,官民关系相处得很和睦。虞公著得到禀报后,十分焦心,因为当时开州守备的兵丁不过数百人,还不及农民军的三成,包括虞公著的属僚们,个个都胆战心惊。城内民众也慌乱了,准备逃跑。

面对这种情况,虞公著一改往日文官形象,穿上盔甲,一副行伍打扮,与守备武将商议,四门分派人手,准备好滚石、檑木等,并责令铁匠铺加紧制造弓箭等军备,一切停当,准备亲自上城门督战。众军看知县如此,也便个个奋力向前,御敌决心很大。

不日,农民军来到开州城下,以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义军事前也进行了侦察,获知城中不过近百余名守军,在人数上义军占有绝对优势,加上他们看见城上也不过稀稀拉拉有几面旗帜,不多的几个守城军在走来走去,所以他们刚到城下,就发起了攻击。兵临城下,说时迟,那时快,突然从城墙里冒出无数人来,滚石、檑木如雨点一样下来,义军还没有回过头来,便已经死伤无数,这个小小的埋伏,让义军大吃一惊。

义军暂时退下,在城外驻扎下来。虞公著清点人数,也有不少伤亡。这个时候,补充兵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目前的兵力,最多只能进行防御战,根本不可能进行反击战,和义军的旷日持久的消耗,肯定城内军要吃亏,而外地的援军又比较遥远,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办法抵达,况且各地都自顾不暇,要来援军,谈何容易。

必须要进行反击,才能让地方安宁。虞公著贴出告示,希望城里居民能来参军作战,一般居民也要配合作战,现在整个开州城必须是全民皆兵,才可能赢得这一场战争。

这个时候,有一个外地商人来到虞公著的府邸,他说自己是开州城的茶商代表,由于正是产茶季节,开州城里有三百多茶商云集,加上他们带来的“伙计”(帮工),人数上千人,纷纷要求作战。虞公著大喜,马上来到茶商们的会所,看到茶商们正自己准备刀枪,自配软甲。原来,这些茶商虽为商人,但处乱世,也常自备兵器,以防不测。虞公著速派一名副将,带领这些由茶商临时组建的军队,连夜进行一些作战训练。

义军没有知觉的是,这支临时组建的部队成了他们真正的克星。一方面,他们并不知道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另外,这支队伍出于对自身安全和个人利益的考虑,比真正的军队还要卖力。茶商们知道,一旦城池破了,他们这些身带巨款的商人是义军首先要“处理”的对象。

随后,又与义军的消耗战打了两天,双方各有伤亡,一攻一守也看不出谁有胜负,但虞公著一直不让茶商们参战,茶商们甚为不解,虞公著每日只叫他们加紧训练,说成败就在他们了。

相持久两天了,义军的防范也没有原来那么紧了,在他们看来,城里最多就是守着。

虞公著见时机成熟,是夜,在义军正处在睡梦中时,突然,开州城门洞开,火光冲天,杀声撼地,一支千余人的军队对义军发起了攻击,这就是由茶商们临时组建的军队。

由于义军没有充分的准备,茶商们的军队一到,义军被迅速冲乱,首尾不能相顾,只好四处撤退,茶商们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义军死伤十之八九。

而更为奇妙的是,整个茶商们除了少数人受伤,无一人阵亡,原来这些茶商久走江湖,大多有一点拳脚。

护城胜利后,虞公著为茶商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全城百姓,无不感恩戴德。这就是开县历史上有名的“茶商护城之战”(清乾隆《开县志》有载)。从史料可以看出,宋代时开县产茶之盛,质量之好,名气之大,当时集结在开县的茶商何其之多,虞公著能在短短时日内,募集到茶商三百“拒贼”,足见当时开县茶业产销之盛况。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1977.html

上一篇:什么叫绿雪芽白茶

下一篇:保康松针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