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藏家 | 麦溥泰:愿像宋人那般点茶

2021-08-13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藏家 | 麦溥泰:愿像宋人那般点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能代表宋人生活、文化趣味的,莫过于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品茶烧香,早已有之,但宋人所做的四般闲事,强调的是细细做来,富有仪式性,从原料备制的过程到呈供时的仪节,无不讲究,从器具到场合,各有雅意。四种雅好,既有讲究与仪规,又紧密相连,祭祀有茶酒并进的仪式,生活中的品茗则无香不幽、无花不雅。

麦溥泰,香港人、泰华古轩堂主、世界华人收藏家协会会员,收藏宋代瓷质茶器约20余年。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内正在展出名为闲事与雅器的展览,280余件展品均是麦溥泰的私人藏品。对于前来参观的好友,麦溥泰都会亲手奉上一杯他珍藏的好茶。而这个展览也要从茶开始说起,因为展品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宋代的茶器。

麦溥泰收藏茶器,源于他年轻起就特别喜欢喝茶,由此对中国历史和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对瓷器的热爱,让他将收藏的关注点落到了宋代的茶器上。在他看来,宋代瓷器造型简洁、流畅,一般都是单色釉,沉静、简淡,将瓷器的极简美学发挥到极致。由此,麦溥泰从各种茶叶的收藏,扩展到了宋代瓷质茶器的收藏。

磁州窑黑剔花缠枝花卉纹矮梅瓶

巩义芝田窑三彩台盏

官窑青釉盏

景德镇窑白釉八棱执壶、台盏

耀州窑青釉刻花带碗执壶

麦溥泰介绍,在宋代茶的饮用方式主要有煎茶和点茶:煎茶的具体做法,是在风炉上煮水,待水微沸,将茶末投入水中煎煮搅动,然后斟入碗中饮用;点茶的做法是先取茶末在茶盏中调膏,然后用滚水冲点。煎茶多用于二三知己的小聚与清谈,点茶多用于宴会,包括家宴,也包括多人的雅集。因此,对宋人来说煎茶蕴含的古意特别为文人士大夫所重视,而点茶引发的斗茶是两宋茶事中的盛事。煎茶所用的器具,标志性用具是风炉、铫子,而点茶所常见的则是燎炉、汤瓶和茶筅等。

煎茶的用具,陆羽《茶经》卷中有详细的记载、共记录25种不同器具,金属、陶瓷和其他材质的器物并用。其中,北宋时期的定窑、耀州窑有一些铫子、茶铛和茶碾等不错的瓷质煎茶用具。而对于点茶器具而言,特别注意饮茶用碗盏的品质。黑釉盏有利于浮乳的保持和留痕,白釉和青白釉的盏则利于观察茶色。吉州窑的黑釉盏、饶州窑的青白釉盏和汝窑的青釉盏都是点茶用盏的上品,麦溥泰说。

麦溥泰按照不同的窑口,对宋代茶器来进行系统的收藏。宋代除了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外,还有很多民窑,其生活器风格更自由、多变,包括耀州窑、磁州窑、建窑等。要找到这些窑口的名品,极具挑战性又能带来满足感。比如,他收藏了一件北宋定窑黑釉酱彩盏就非常难得。定窑主要生产白釉,但因为宋代流行斗茶,所以当时定窑也生产了一些黑釉盏。这件黑定酱彩盏上还有描金特别珍贵,日本茶道界将这种黑定当国宝来看待。

麦溥泰的大部分藏品都来自拍卖市场。每件自己中意的藏品开拍时,心就会提到嗓子眼,只有等到落槌后藏品属于自己,才会长舒一口气。但是在麦溥泰回忆收藏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与拍卖无关,而是2004年去浙江丽水的龙泉窑。在此之前我收过好几件龙泉窑的瓷器,一直梦想能去烧制它们的地方看一看。当我与北大考古系师生一起前往龙泉,去看了几处古窑口以及当地博物馆的青瓷残片时,我感觉一辈子住在那里都不够。此后,我又跑了好几处古窑口,带给我的是一次次的震撼,麦溥泰坦言。

从宋代茶器的收藏开始,麦溥泰觉得宋人的生活态度也特别迷人。麦溥泰谈到,最能代表宋人生活、文化趣味的,莫过于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品茶烧香,早已有之,但宋人所做的四般闲事,强调的是细细做来,富有仪式性,从原料备制的过程到呈供时的仪节,无不讲究,从器具到场合,各有雅意。四种雅好,既有讲究与仪规,又紧密相连,祭祀有茶酒并进的仪式,生活中的品茗则无香不幽、无花不雅。

二十多年来,麦溥泰从最初的茶叶、宋代茶器的收藏,渐渐建立起一个以还原宋人四大闲趣为主线的庞大收藏体系。在此次闲事与雅器展览上,他从收藏的400余件套藏品中,精选出了280余件,时代上起唐代,下迄明代,以宋代(包括北宋、南宋和金代)为大宗。品类以瓷器为主,辅以金、银、等;又以茶、酒器为重,兼及花器、香器、文具。力图按器物的使用功能,细分不同的器物品类,使观众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深入了解宋人的文化生活、用器之道和器艺本身。

在这一主体陈列脉络之后,特别设计了煎茶具、点茶具、酒器、香具和花器5个专题情境展示,根据当今的研究成果,再现当时这些闲事中所使用的雅器组合。

为了使展览更具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麦溥泰在展厅内设夏、冬两个宋代文人书室的复原场景,分为冬、夏两室:夏天的书房,以竹、蔑等为主要家具,文房四宝也比较清淡;冬天的书房,则以颜色较深的木家具为主,像花梨木等,还会铺上垫子。同时,展厅内还设有一个专门的茶室,考虑到宋代的点茶在中国基本消失,但传到日本后却风靡至今,成为了鼎鼎有名的日本茶道。因此他邀请日本知名茶道团体进行表演,并从云南找到一些上千年的古茶树,将其茶叶磨成末,做成当代口味的白茶、红茶和普洱茶,让参观者感受宋人的饮茶风尚。

【对话】

澎湃新闻: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麦溥泰:我喜欢喝茶,因此开始寻找茶具古物。

澎湃新闻: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麦溥泰:一件点茶用的建盏。

澎湃新闻: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麦溥泰:一件官窑青釉盏,因为它釉色润泽、金银线纹理清晰。

澎湃新闻: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麦溥泰:我是将喜欢放在首位,从藏品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澎湃新闻: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麦溥泰:我通过拍卖会收罗不少精品,也从私人、博览会购入过。

澎湃新闻: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麦溥泰:宋代的精品我心里比较有数,大概有400件(套)。其他的我自己也说不准,光紫砂壶就有几百个。

澎湃新闻: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麦溥泰:我是收藏爱好者。

澎湃新闻: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麦溥泰:对茶文化有更透彻的认识,能就自己收藏与专家、学者和同道交流。

澎湃新闻: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麦溥泰:当然遇到过,但是我收藏比较谨慎,喜欢多看、多听、多问。

澎湃新闻:有一天能放弃你的藏品吗?

麦溥泰:暂时不会放弃,至于捐出与否将来再作打算。

本文藏品图片与介绍系由藏家本人提供

cy316.com延伸阅读

藏家淘宝紫砂壶


自从收藏家赵庆伟迷上了紫砂壶,他将这些从各方淘来的“宝贝”一一请上了自家的高阁。在赵庆伟看来,收藏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很重要,而与国人饮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紫砂壶,恰恰能引起这种共鸣。

走进赵庆伟的家,推门即见一个两尺多高的石雕头像,雕工精致,栩栩如生。门口随意堆放的纸箱里,摞着一捆捆装有作家手稿的档案袋。挨着茶桌坐下,随手一摸便是刻有颐和园山水、精工制作的雕漆盘。早就听闻这位杂项收藏家有按“吨”收购文化史料“废品”的癖好,5个库房、30吨手稿、100多万张老照片……今天我们得以一窥的只是其冰山一角。在等待泡茶水开的过程中,面对满桌子的紫砂壶,赵庆伟向我们讲述着他和这些“座上新客”的别样缘分。

他指着一把落有民国记款的壶告诉我们,最初就是这把“造型雄伟”的大提梁壶引起了他收藏紫砂壶的兴趣。当时从一个古董商手里花了九千元拿下这把壶的赵庆伟突然意识到,若是将家里的古董全部换成紫砂茶具,让茶文化充盈生活,这着实够有雅趣。粗略梳理下来,赵庆伟发现,自己之前无意收到的紫砂壶已有二三百把,不过这些藏品需要精细的归类、整理。

其实,进入紫砂壶这一领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在赵庆伟看来,紫砂壶的收藏空间很大,现在紫砂壶市场上的“倒挂”现象严重,顾景舟、何道洪等大师的作品被炒得火热,而同时期的其他具有较高水准的作品则相对价格低很多。这就像一个金字塔,“个别的尖子、标杆出来了,但下行的金字塔底端非常大,便宜的好壶非常多”,赵庆伟在这其中看到了机会。

说起收壶、藏壶,赵庆伟有着他自己的一套标准。“我喜欢串联,在我家里,从明代到当代,各个时期的壶都能看到,不管它值钱不值钱、名家不名家,它至少在那个时期存在过。”赵庆伟的这些紫砂壶,不光串联了古今,还跨越了中外。他最心仪的一把壶,得来所花成本并不高,却有着略带神秘色彩的出身—不仅外形独特,而且壶底落的是外文。赵庆伟买来不少相关书籍,关于壶的来历竟是查无所获。直到一次,他偶然在贴吧上发现和自己这把底款相似的紫砂壶,后经网友考证才得知,这种壶是清早期泰国王朝向清廷定制的外销壶,在风格上与本土自产自销的紫砂壶有很大差别,而且在今天存世不多。赵庆伟认为,收藏这种壶有助于对中国早期外销壶发展状况的了解。

强调藏品的文献价值,从油画、手稿、老照片、电影胶片等,到如今的紫砂壶,这也符合了他一贯的收藏风格,在圈内,这位杂项收藏家有着“文化拾荒者”的美名。除了紫砂壶,赵庆伟还收藏其他各式各类的紫砂制品,烟枪头、鸟食罐、花盆……“不怕杂”,确定了大体主干之后,他喜欢从横向支流入手,丰富整个紫砂体系。

面对几柜子的紫砂壶,赵庆伟坦言,将来会挑选出几把来泡茶,品茗养心。的确,一把承载悠悠茶香的紫砂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是多一分的安静与雅趣,少一分的喧嚣与浮躁。

你若愿等 茶不负你


茶苦,如生活。苦涩,有时清淡如绿茶,有时浓郁如普洱。茶的形成是磨练的积淀,在烈日下发芽开花,在骤雨中成长,在疼痛中被分离,在烈焰上焙制,终用沸水沏煮。经历重重苦,方能流香。

浮生不在,茶语清香,注一湾水,取一瓢茶,入壶、出汤、浓稠甜蜜。观而赏其妙,闻而悦其香。

中国人有一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还真是一件清静的事。

喝一杯茶是一种茶缘,在不同的地点品饮守候着不同的缘分。结缘,无论是结人缘,结茶缘,还是结佛缘,结法缘,都体现在一个“善”字上。

从“禅茶一味”角度而言,结缘者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茶缘,结佛缘。以此心此缘创造善因善果,成就善因善果;从茶人角度而言,缘分本就是一杯茶,生命伊始,茶在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

在千千万万的人当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禅者和茶者。在千千万万年当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赶上了,那也没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吃茶了吗?

一杯茶在手,人缘、茶缘、善缘、法缘、佛缘尽在其中。

在一壶茶里,每一片茶叶都不重要,因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壶茶。但是,每一片茶叶也都非常的重要,因为每一滴水的分芳,都有每一片茶叶的本质。

布施,犹如加一片茶到一大壶茶里,少了我这一片,看似不影响茶的味道;其实不然,丢进我这一片,整壶茶就有了我的芳香。虽然我施的很小,也会充满每一滴水。

一片茶叶丢到壶里就被遗忘了,喝的人在喜欢一壶茶的时候并不会去单独赞叹一片茶叶。一片茶叶是不求世间名誉的,这就是以清净的心去施,不求功德、不求福报,只是尽心尽意地奉献自己的芳香。

一壶好茶,是每一片茶叶共同创造的净土。说珍惜世界,先学习在社会这壶茶里,做一片茶叶!当我们这样想时,喝茶的时候就特别能品位其中的清香。

品茶是品茶人心的回归,心的歇息,心的享受,心的澡雪。因此,品茶时要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即心境,才会真正体味到品茶的真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象,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

世上好茶数不胜数,有些茶,你或许此生无份,有些茶你可能避而远之,由此便产生“好茶”、“坏茶”。然而,任何一种茶,都各有其佳处,茶无好坏,只有喜欢与不喜欢,适合与不适合。珍惜每一杯茶,与其相遇也是人生一茶缘。

茶等的是一个懂它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倾心的茶,你若愿等,茶不负你。

宋人怎么喝茶?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宋朝的人是如何喝茶的,他们的喝茶的习惯及禁忌分别都是什么?

烧水、投茶、泡茶、喝茶,这个几个茶叶的冲饮步骤,在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据了绝对主流,为人所共知。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茶饮也有,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我国历史上,茶曾有远比现在酸爽的喝法,“油茶”、“三道茶”、“日本抹茶”等就是古代茶文化投射到当今的影子。

想当年,南朝SC著名美女星星老师曾经发过一条关于广西油茶的微博,深深的震撼或者说伤害了我幼小的心灵...........

我从来不知道茶还有这种吃法,其制作的大致流程是锅内倒油,而后放入姜片、茶叶煸炒后打出汁,加水熬煮后过滤加糖加盐,最后放入葱花炒米花生小油果子等材料一锅烩了,据说回味无穷,颇令人好奇。这种油茶做法看似惊悚,其实最富皇宋遗风,因为在当年,人们喝茶的方法和这个差不多。

宋人不喝散茶,他们做茶饼;青叶处理方式也非炒制,而是上锅蒸青。讲真,欧尔君也不知道以这种方式做出来的茶饼该不该归类到发酵茶里。宋代最有名的的茶饼相信大家都听过——贡茶“龙凤团”,因表面以模具印有精美的龙凤图案而得名,据说有些甚至以纯金作为装饰,不由令人担心历代官家会不会出现重金属中毒的情况。

既然皇家开风气之先,文人大头巾们也是不甘落后的,毕竟我皇宋号称天下乃”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嘛。有宋一朝,只要带上大头巾,哪个不是有大把时间悠游林泉,流连于勾栏瓦舍。别说没有官身的社会名流,朝廷的文官们也是一样,公务再大也是小事,享受再小也是大事!这些人因为雪夜通宵宴饮连兵变都闹出来过。对不起扯远了,我们转回正题。名流作耍子肯定不能和市井一钱汉一样,空虚寂寞冷的时候邀三五好友写写诗词喝喝茶,很风雅的!

先以小刃切割茶饼,将切下的茶饼置于小臼中,细细碾为茶末,同时开始用壶煎水,至今日本茶道第一步也是如此。茶末成型后,注入一点煎好的热水将茶末调成膏状物,谓之“茶膏”,、再次加水后,用一个小刷把一样的东西一边匀速转动茶碗,一边使劲搅合,打出沫来,茶汤以纯白为上,沫以久聚不散咬住碗边为强,高手还能将那个沫打出花鸟鱼虫形象来,就和咖啡拉花似的,

斗茶味道在其次,没有谁会单单为了喝那一盏茶而大费周章,茗战是交流的媒介,人们因为斗茶而汇聚成一个个小沙龙,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甚至深刻影响了周边文化圈,下图便是自称同为华夏正朔的契丹贵族进行斗茶比赛的场景。

宋人吃茶与建盏


宋人吃茶与建盏

吴晓辉

我们如今的日子多少过得有点浮躁, 除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更多家庭为了房贷, 医疗费, 孩子的教育费用在忙碌。

翻看一些宋元笔记发现宋人当年的日子似乎比我们过得清闲雅致。那时节宋人流行煮茶、焚香、挂画、插花,这些日常雅好被后人称之为“宋人四艺”。《梦梁录》上记载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宋人流行的点茶法是将茶叶压碾成粉末后放入茶盏中以水注点,用力搅拌使茶水混合成乳状再饮用,这一方法如今在我国早已失传,在传世的一些宋人画作中还能看到,而在东瀛日本却保留下来,日本抹茶道就是源自宋代的点茶。

宋代在市井巷尾、士大夫家中还流行斗茶。蔡襄在《茶录》讲述斗茶时说:把团茶击成小块,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

当然如果皇上和士大夫用就又不同了, 当年进贡给皇上的是福建产的龙凤团茶,团茶是宋代的一种小茶饼,团茶始制于丁谓在福建做官时,专供宫廷饮用。茶饼上印有龙、凤花纹。印盘龙者称“龙团”或龙茶、盘龙茶、龙焙、小团龙;印盘凤者称“凤团”或凤饼、小凤团等。

龙凤团茶制作十分讲究:采-拣-蒸-榨-研-造-过黄,每道工序都有相应的工具和技术。蒸青时,将洗净的茶放入甑内蒸焙,以消除草木的腥气;榨茶,将茶分先后两次榨去水分,除去苦涩味;研茶,在盆内以杵研茶,加适量的水,研至水干茶热后而止,茶的干热要适当;造茶,将研好的茶膏放入圈制挎中压制成形,挎有方挎、花挎、大龙、小龙等不同的模式;过黄,成型的模茶,用火焙烤六至十五次,火候大小和焙烤次数要按照铸的薄厚而定;最后将烤过的团茶在沸水中过汤出色,放置在密封的房间中,用扇急煽,使其成为色彩光亮的团饼茶。

龙凤团茶用火焙的工艺有点和现在武夷正山小种相同, 正山小种釆用的是炭焐,不同之处是正山小种是未经蒸青、榨茶、研茶等步骤, 成品出来是条索紧实乌亮的散叶茶, 入囗微甘淳厚且有松烟味, 而杭州龙井则是将鲜叶凉晒后直接在铁锅上杀青,泡出来碧绿清亮, 鼻端会闻到时远时近的豆香味。不知宋人工艺繁复的团茶口感又是如何?

欧阳修在《归田录》里涚:“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这一说法在宋王巩《随手杂录》中得到印证, 当年苏轼在杭州做太守, 一天皇帝使臣来杭, 公事罢后使者欲还京时苏轼等杭州大小官员送至望湖楼上, 使者迟迟不去, 等众人都走了才对苏轼说, 出京时哲宗召见交代完公事后秘引他到一处拿出一物说:“赐与苏轼, 不得令人知”。苏轼拜谢圣恩后, 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小块龙团茶。

当年皇室贵族饮茶,是用玉水注、黄金碾、细绢筛、兔毫盏注龙凤团茶。这一传说在1987年4月3日打开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一套金银茶具实物得到证实。不同之处是唐代饮茶用的是呈艾叶绿的秘色瓷,而宋则是黑釉兔毫建盏。当年元四家之一的黄庭坚对兔亳盏称赞有加,有诗为证“兔褐金丝宝碗, 松风蟹眼新汤”。

兔毫盏器型一般是敛口和敞口两种,口沿大,足底小,形似漏斗。敛口的口沿处向内凹,被称之为束口。宋代兔毫盏的胎土选用的是建阳当地富含铁的红土,胎体厚重俗称紫金土,兔毫盏上的兔毫是铁析出的晶体,它们容易受到侵蚀,被侵蚀之后的兔毫用手触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觉。宋人斗茶时以茶汤面上浮起的白沫多且持久者为胜。用黑盏来盛茶,便于观察白沫的状况,故兔毫盏黑釉茶盏大受欢迎。

鉴赏兔毫建盏一般行家都会从胎、 釉、 形三个方面特征入手, 令初学者记牢然后对号入座,不达标的都划入赝品。那只是归纳的几个明显的外部特征。比如建盏一般罩釉到胎的三分之二处,后三分之一露胎,到了三分之二处釉会积得较厚且有小部分形成垂珠现象,这是因为建盏用的是石灰釉流动性强,挂釉很难控制。而象元龙泉则是石灰碱釉,釉粘稠性大,人工易控制。

石灰釉挂釉不易控制问题,直到清康年间郎廷极督烧官窑时才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当年被俗称为郎窑红。器物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如果只按盏的外壁是否厚釉垂珠来区别,恐会将一只上品当赝品误判了,因为也会有少数挂釉到位建盏留存于世。只有对工艺流程原理有了解才能对真赝做出判断。

一时起意,想复制宋人饮茶之乐,还特地从稻香村买抹茶康司佐茶的小点心,综合日式抹茶和宋画上的细节,找来龙井茶,因为没有茶碾只好用厨用粉碎机代替,将龙井茶打成粉末状;再找来一只建盏,投入龙井茶粉用开水冲注,再用西式打蛋器在盏中打出那一层层泡沫。宋人则是用茶筅(一种将竹子分剖成细丝,曲成弧形,类似西式打蛋器搅拌)称此为击沸。试尝之后只觉苦涩重于清香,少了整叶冲泡时的鲜爽,亦少回甘层次,豆香好象也失踪了。一时不得要领,不过小点心微甜淡香还颇有宋意。点茶怕是其中少了程序,口感茶韵虽不能至,也算是遥向宋人致敬了。

宋人斗茶——斗的是什么


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宋文人喜斗茶

古之斗茶者,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

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

斗汤色

斗水痕(乌龙茶粉制)

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市井斗茶图

(中间白衣者与蓝衣似斗茶令中)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茶百戏能使茶汤的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

茶百戏之山水

茶百戏之玉兔盼月

茶百戏之对虾

宋代,茶大都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喝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难度较大的茶百戏,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掌握这种技艺的少之又少。

宋人喝的是白茶,故喜用建盏,盏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上的白色泡沫和汤花。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而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即为此建盏的名句。

武夷山茶博园斗茶群雕

其实,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即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的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斗茶,分割出来作为一项游戏,当时也只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元代以后,渐渐推向民间,至晚清复归消歇。

古人斗茶的一些技法如今已难觅踪影,但大部分的产茶区,仍能看到古代斗茶的遗风。有的斗茶大会上,还会奏起古乐。心随弦动,古乐空灵,茶香嫋嫋。这种斗茶与古代已有根本的不同,但却反映出了中国茶文化的精深与历史的源远流长。

瑞泰茶栈的兴起与发展


瑞泰茶栈,始创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在这之前绍兴山区无较大规模的制茶能力,每逢茶叶收购季节,各地的茶商们络绎不绝地赶到绍兴山区的各处茶叶集散地,如平水、王化、宋家店、汤浦、王坛、青坛、双江溪,再由茶商运至茶厂进行加工。开始时,王化人宋周瑞以日铸岭产的茶叶携带至上海请洋行翻译评审,认为这种茶叶品质上乖,实为饮料精品稀物。

于是,宝顺、怡和、旗昌等6家洋行纷纷与宋周瑞议定,由瑞泰茶栈承包制造,先做一批洋庄珠茶,保利定价,在上海交货,这样经营达44年,以后逐渐扩大,经营非常顺利,洋行对宋也很信任,资金可以预付,瑞泰茶栈向茶农购置毛茶者采用品质优良的开春嫩叶,收购茶叶都用现款交易。贸易经营顺利,使瑞泰茶栈有了大量盈利,在1890年扩建8家茶栈,分设在王化经、寺前、上灶等地,这些小小的村庄,成为茶叶制造的集中地,当地农民在茶季时进茶栈工作,闲时种田,农家经济收入增加来源,茶叶生产也随之发展。以后逐渐扩大生产,成立子侄、亲戚的瑞字号分支茶栈,至19世纪中叶,瑞泰茶栈专门从事收购、炒制和运销平水珠茶,其规模之大,执平水茶市之牛耳。最盛时达25家,其中有的几经归并停办。

鸦片战争后,茶叶出口由原来的广州移到接近茶叶出产地的上海,上海成了茶叶经营的集中地。自1845年瑞泰茶栈开业,至1874年是茶叶出口初始期,1875年至1879年是茶叶出口全盛时期,当时运销欧洲、美国。在美国由威斯马丁的祖父负责经营王化瑞泰的珠茶,很有影响,这期间瑞字门下的茶栈扩展到18家,在章家埠、双江溪、汤浦等地也陆续办起茶栈。

随着茶叶在上海集中出口后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洋庄茶栈形式,充任洋行的买办,向内地或上海毛茶行贩收购毛茶加工,同时与内地联系制造土庄茶叶,这些土庄茶栈的茶叶质量每况愈下,引起人们不满。王化各茶栈素来经营洋庄大帮,加工精细,但因土庄与上海洋行买办私下沟通,质劣利厚,难以匹敌,所以在1934年,王化的瑞字号茶栈均遭亏蚀,达28万银元,茶玫仅存8家。直到1946年,瑞字号茶栈重振旗鼓,恢复经营,仍由各茶栈运到上海洋行销售,艰难经营到建国前夕。瑞字号茶栈历时100余年,到建国后,茶叶经营归国家管理,瑞字门下茶栈也停止营业。

无论是洋庄茶栈,还是土庄茶栈,内部都有一套严密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就瑞字号而言,过去每到春节过后,就要着手制茶的准备工作。先是老板亲自去上海了解行情,确定全年的购销数量及其分档品位。然后筹集资金,落实评样阿大、账房先生及头脑等三名主要骨干。并请泥工修理屋宇、茶灶,木工修理茶箱、风车,竹工修理筛、笾,而且还要请少量人工购柴劈柴。

春季开摘,阿大根据老板安排的品位、数量要求,派出水客先生去本县邻近村及章家埠、汤浦和嵊县北山一带茶区驻点,向茶农收购叶厚、芽多、品质优良的开春嫩叶毛茶。收购茶叶都采用现款交易。购得的茶叶,请人肩挑到王化茶栈,由阿大先行复验,不合之处,立即照知水客,严格把关,非到关键时刻,阿大不亲自出马。

老板主要委托阿大、账房和头脑三位骨干。头脑有人事安排、调动权。头脑下设副作,具体安排生产。另设看火头脑,负责茶灶房煨茶。制茶旺季时,每个茶栈雇工少则百余人,多则几百人,男女老少都有。男劳力以筛、扇为主,称里场师傅;劈柴、搬运、送货等力气,也由男丁完成,称武场师傅。老少妇女,主要是拣茶、煨茶。老板根据加工数量,把工钿交给头脑。由头脑支配。里场、武场师傅用年薪制,煨茶工定生产定额计酬,拣茶工按拣出茶头多少每天过秤计酬。除里场和武场师傅外,其他报酬当天结清。

茶叶的加工工艺复杂,要经过煨、扇、筛、拣等十几道工序,且全部由手工操作。手炒一镬茶约需10余小时,所以茶农有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六月做燥茶的说法。少量的大茶叶或茶团,还要牵细。最后做成顶蚕、正蚕、蚕目、中目、虾目、副虾、和目、麻芝、头圆、贰圆、珍眉、针眉、秀眉等十三个花色。

茶叶加工完毕,包装也极讲究,要先制成锡罐,外面裱糊黄纸,顶面开6寸圆口,可以倒入成品,再加封固,接着装入木茶箱,每箱净重份量必须一致,茶箱所用板料必须除净水气,拼板缝隙及茶箱四角都用夏布吊角裱湖。箱外再用牛皮纸裱糊,然名用桐油漆成黑色,印上商标、栈名、地址、等级、重量等字样。最后用竹篾按木箱大小编成竹篓出运。当时,每家茶栈都有商标。如瑞康茶栈的鱼日牌,瑞大茶栈的鹤鹿牌,均因保质保量,深受外商欢迎。茶叶出运,每批500担,从王化肩挑十五华里至汤浦装船,再到蒿坝运宁波转至上海。也有挑过日铸岭至上灶,装船至绍兴转杭州到上海的。到沪后,茶叶先入申栈仓库,再由申栈送洋行成交。期间的转手费用极多,如九五扣佣,茶栈磅费等陋规不下数十种,及至绍兴茶栈结账,利润已经相当微薄。

绍兴山区的瑞字号茶栈,每年端午、八月半及腊月廿四至廿六夜,要祭拜财神菩萨。其祭品祭仪与一般绍兴民间过年祝福大致相同。祭时店老板全家老幼朝拜,祈求茶叶丰收,茶栈兴旺发达,财运亨通,一帆风顺。除上述三次祭祀外,农历三月至六月是茶栈做茶的旺季,老板还要在每月的初二和十六两次祭财神,祭拜时由老板和其雇佣的长工朝拜。祭祀活动完毕,茶栈雇佣的长工可以开荤。茶栈的制茶工作结束,栈方还须举办一次酒席宴请所有员工,年年如此。

徽州茶人小传:罗愿


罗愿(1136-1184)字端良,号存斋;徽州歙县人。乾道二年进士,宋代著名史志学家。罗愿是南宋议和派代表人物罗汝楫的儿子,他崇尚秦汉古雅风尚,为文髙雅精炼,精洁醇雅,风骨俱佳,朱熹评价他是有经有纬,骨实意丰。罗愿编著的《新安志》是现存徽州乃至安徽省唯一的一部宋代志书,历史价值很高。同样,志书中关于徽州茶叶的生产、品类、贸易以及税赋的记载;不仅是研究徽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徽茶文化的宝贵文献。

罗愿在《新安志货贿》中记载:茶则有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又有不及号者,是为片茶八种。其散茶号茗茶。这不仅介绍了徽州茶叶的种类,也印证了宋代《贡茶录》中:早春英华,来泉胜金诸名茶出自徽州的记载。而贡茶则是一种无偿征用或定额的实物税。

茶税自唐开始,至宋则改称茶课,是一种以实物或货币纳税的制度。而榷茶就是茶叶专卖,其真正实施是在宋代。当时的朝廷规定,茶农产茶不得私自出售,茶商也不得擅自买卖,所有茶叶交易都要经过山场务或榷货务(宋官署名)。而随着榷茶制度的不断变更,朝廷最终在宋太平兴国年间,于全国各地产茶区设立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六处榷货务和十三处山场务,负责对茶实行专卖。而徽州茶叶的榷茶办理,主要是在榷货务的真州(今江苏仪征)和无为军(今安徽巢县、庐江、无为)。罗愿在《新安志茶课》中则是详细列出了在榷货务真州、无为军卖茶场交易的情况,如真州务卖歙茶,有胜金、嫩桑、华英、运合、来泉、先春、仙芝以及不及号等茶类;而在无为军务卖先春、来泉、嫩桑等茶叶。从而使后人清楚的了解南宋时期徽茶产、购、运、销各个环节及茶课的具体管理方式及实施情况。其时,徽州茶区产茶的规模较唐代有所减少,但仍是产茶大区和贸易大区;然茶叶赋税却是种类繁多,数目很大。而罗愿所记载的徽州各种茶类、数量、价格以及商贩自卖茶叶折税等茶课事项,使后人对南宋时期茶农的沉重负担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也为研究南宋时期的徽茶贸易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罗愿还在《新安志卷三山阜》中记载:凤凰山在歙北十五里旧产茶,岁采制不过三、二斤,熙宁中丘寺丞名之曰甘白香。罗愿于南宋淳熙三年记载的这种甘白香茶,是当时的一种十分时髦的蒸青散茶,它也是今天依然时尚的黄山白茶。这不仅说明了宋代徽州茶类品种的丰富,也证明了黄山白茶问世的历史已有千年之久。罗愿在《尔雅翼》(卷十二)《茶》中,关于槚、荼、茶三字关系的解释,似乎是古代茶的一种广义概念。然在今天的《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中,对于茗茶的解释却是引用了罗愿的诠释。由此可见,罗愿给予茗茶的定义是得到了茶学专家认可的。

在饮茶之风盛行的宋代,罗愿在仕途奔波、繁忙之余,也为故乡留下了一首《茶岩》诗:岩下才经昨夜雨,风炉与鼎一时来。便将槐火煎岩溜,听作松风万壑回。这应该是宋代徽州茶道的真实写照

饭后一杯茶,愿生活恬静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饭后一杯茶,愿生活恬静》内容,感谢阅读!

喝茶的讲究太多了,装一箩筐也装不完。现在,喝茶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了,但他们崇尚的是喝茶养生。喝酒不可用浓茶来解酒;吃了鸡蛋后不可以喝茶;茶叶不可与蛋白质和肉类同食;饭后半小时内不可以饮茶。但是,我却有一坏习惯,喜欢饭后喝上几杯茶。

虽然吃饭时不应该喝茶,但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茶和饭这两个冤家又哪里分得开?“粗茶淡饭”,可见茶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茶不思,饭不想”,一个人如果连茶都不想喝了,那么,他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从中可以看出,茶叶与人的情绪息息相关。

再者,古时有“三茶六饭”的俗语,形容茶饭周全、生活富足。意思是说,一天生活当中,必须饮茶三次,吃饭六次。原来,古人就已经讲究少食多餐了。在现在的广东话中还有“三茶两饭”的说法,泛指日常饮食,一日三餐。现在的三茶两饭,比起古时的三茶六饭来,饭少了四顿,茶却不曾减,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暗示着茶叶惊人的重要性呢?想来确实十分有趣的。

在家里,无论饭菜是否丰盛,吃完后,总要挪开一处空位,泡上一壶茶,一家人一起品茗。你要问,难道家里不需要有人洗碗整理的吗?其实,饭后品茶是为了延长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时间,碗筷晚会儿洗也不迟。

饭后一杯茶,不仅滋润了生活,而且凝聚了家人感情。这样的生活才最美好。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饭后一杯茶,愿生活恬静》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1906.html

上一篇:不同工艺制作的小青柑有什么不同?

下一篇:陕南绿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