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人们买茶具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还是?

2021-08-07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们买茶具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还是?”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人们买茶具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还是?”相关知识!

据说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

美食不如美器历来是中国人的器用之道,从粗放式羹饮发展到细啜慢品式饮用,人类的饮茶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品饮方式,自然产生了相应的茶具,茶具是茶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最重要的载体,为我们解读古人的饮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因此,人们买茶具不仅仅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还有对器具的热爱以及收藏,那代表的还有自身的涵养等品德。

茶经网扩展阅读

陶瓷茶具色彩特点,彰显博大精深茶文化


喝茶不仅是要水好、茶好,更重要的是茶具要好。在中国,喝茶是一种休闲,是一种养生,更是中国独特的文化。

中国的茶具有很多种,主要是根据其制作材料来分,那么陶瓷茶具怎么样呢?咱们一起去了解。

陶瓷茶具主要是以紫砂泥、高岭土等原材料烧制而成的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陶瓷茶具包括有陶瓷盖碗、陶瓷茶壶、陶瓷茶杯、陶瓷茶托、陶瓷茶盘、陶瓷茶洗等德国。其主要是产自于江苏宜兴、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河北唐山等地。陶瓷茶具中比较出名的有景德镇陶瓷茶具,其中的粉彩陶瓷茶具、青花瓷茶具、青花玲珑瓷茶具都是被众人所知的。

陶瓷茶具的色泽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也要分成很多类。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陶瓷茶具中的青瓷吧!青瓷就是施青色高温釉的瓷器,青瓷陶瓷茶具中主要的呈色物就是氧化铁,含量在百分之二左右,釉中的氧化铁含量是比较少的,因此其还原程度的高低不同就会导致青瓷出现色彩不一的情况。有一些青瓷陶瓷茶具色彩偏青、有一些偏黄,这也与其烧成气氛有关。青瓷茶具质地如冰似玉,还流传到国外,成为可中国瓷器的代表作。

陶瓷茶具中的黑瓷就是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黑瓷釉料中的氧化铁含量在百分之五以上,在中国上周时期出现了黑瓷。黑瓷的色彩有黑以及黑褐色等数种。由于釉中含有大量的铁,因此烧窑的时间较长,又在还原焰中烧成,就会使釉中析出大量的氧化铁结晶,其成品就会显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纹。黑瓷是不可多得的珍贵陶瓷茶具。

陶瓷茶具中的白瓷就是指施透明或乳浊高温釉的白色瓷器。在长期的实践中,工人们进一步掌握了瓷器变色的规律,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降低了釉中含氧化铁的含量,再用氧化焰烧成,釉色就会出现泛白或者是绿色,因此就有了青白瓷、影青的名称。白瓷陶瓷茶具如银似雪,非常美观。

陶瓷茶具中的彩瓷就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总称。釉下彩瓷器是先在坯上用颜料进行装饰,然后再使用黄色、青色或者是无色透明的釉,升至高温进行烧制。釉上彩就是在烧成的瓷器上用各种色料绘制图案,再经过低温进行烘烤,这样制作出来的陶瓷茶具就是非常漂亮的,色彩丰富,鲜艳,有质感。

看蒲松龄的另一个身份:还是清代茶学家


《聊斋志异》不是科举失意的蒲松龄唯一的杰作,他对中国茶和养生学的研究十分到位,他是那个时代北方地区为数不多的茶学家。蒲松龄写的《药崇书》,专讲茶药的养生与健身。

蒲松龄

言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本人有幸,与这位诺奖得主同属昌潍地区,两家相距不过20多里地,很多习俗相近。比如讲故事在我的老家潍县(现在通称潍坊了)叫做说故,而听别人说故是我记忆中曾经激动人心的娱乐项目。

在村里,农闲时节没事的时候,就三五成群地去听老人说故。现在想想,老人们说的故其实是一些小说的章节片段,既有《三侠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里的智慧,也有《红楼梦》、《金瓶梅》里的男女之事,还有《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里的鬼神女妖。那会儿这些都是禁书,能看到的农村孩子不多,在娱乐生活十分贫乏的年代,口口相传,是很重要的传播手段。说故的人都是一些在外混过的人,他们未必有什么文化,也不一定看过这些书,估计也是听别人讲过的故事,听得多了他们也就记在了心里。有一位论辈分我该叫老妈(老奶奶)的邻居,她姓蔡,村里人不分年幼都习惯喊她老蔡。老蔡人高马大,而且还是大脚,在她那个岁数的人中算另类。她家里挂着一张自己年轻时的照片,还是彩色的,招徕很多人去看。回想起来,依稀可记老蔡年轻时的与众不同。当然还有她说不完的故。今年回家和我的侄子还说起这事,小我近20岁的他都是记忆犹新,可见老蔡的故事影响在我们那里有多大。

老蔡说故一是绘声绘色,声音不大却是引人入胜;二是连续性强,说大半晚上不带间断;三是说故之前先沏一壶茉莉花茶,闻着茉莉花香,听着老蔡老妈说的故,真的是寒冷的乡村里一把暖人心脾的火把。所以每到晚上,她家的人特别多,都是来听老蔡说故的。她一生并不顺畅,自己没有孩子,抱养了一个小姑娘长大后嫁到外村,年纪大了的老蔡也跟着女儿走了,听说已经过世几年。

开车路过淄川时,顺道拜访过故事大王蒲松龄的老宅子,也想起老蔡最爱说的故就是《聊斋志异》。老蔡说故时冲一壶茶自己喝,她喜欢说小孩不能喝茶抽烟。蒲松龄则是每到天暖和的时候,就在他老家蒲家庄村头的柳泉边,摆上茶壶摊,供路人饮用品茗。他让人喝茶不是白喝,甭管路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喝茶就必须讲一段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是自己老家的奇闻异事。烈日炎炎,长途跋涉的路人早已口干舌燥,见了这柳泉冲出来的茶水,那还不是连喘气都顾不上,端起碗来就喝。可是,不讲故事蒲松龄就不让喝,又实在没故事讲,路人便胡编乱造,什么鬼神女妖,天上地下地胡诌八扯一顿,喝够了茶水,溜之大吉。《聊斋志异》怎么来的?是蒲松龄用茶水换来的。当然,茶客路人所能讲的只是一些素材,最后成书还得靠蒲松龄的妙笔生花。蒲松龄科举不行,虽然刻苦好学,就是屡试不第,在不快中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寄托放在了《聊斋志异》这本书上。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人到暮年,蒲松龄终于大功告成。孤愤之书与广大读者见面,实属不易,不知道做塾师的蒲松龄先生拿出多少钱买茶,也不晓得多少路客喝过他的茶,一部伟大的《聊斋志异》就诞生在柳泉边的茶摊上。

文史大家马瑞芳先生说,蒲松龄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应该先莫言拿到诺奖,可惜诺奖晚,否则,山东就有两位诺奖获得者了。记得2010年春天一个细雨蒙蒙的上午,马瑞芳、牛运清、刘玉堂、许晨诸先生及本人,一起来到《聊斋志异》的诞生地蒲家庄的柳泉边,畅聊即将在南非举行的世界杯。沾了点仙气,大家把世界杯聊了个天翻地覆慨而慷,促成了那年夏天齐鲁晚报聊斋世界杯的诞生,我自妄称现代版的《聊斋志异》。

其实,《聊斋志异》不是科举失意的蒲松龄唯一的杰作,他对中国茶和养生学的研究十分到位,他是那个时代北方地区为数不多的茶学家。蒲松龄写的《药崇书》,专讲茶药的养生与健身。他说菊花有补肝滋肾、清热明目以及抗衰老的效应。桑叶则可疏散风热、润肝肺肾、明目益寿。枇杷叶性温、苦涩,能清肺下气。他把这几种东西分别配以蜂蜜,用热水冲开,如同喝茶一般,每日坚持,效果明显。还可以将三种一起配上蜂蜜冲泡,四者合一,互为补充。蒲松龄在柳泉边摆的茶水,估计就是这样的药茶。屡试不中的他也没什么钱去买茶,就自己动手在院子里开荒种树栽菊花,引来蜜蜂采花酿蜜,尔后佐茶待客。一生郁闷,家境困苦的蒲松龄或许是坚持喝自己配制的药茶,活到75周岁,写完《聊斋志异》。(许志杰)

“文人陶瓷”彰显时代文化魅力


为推动中国文人陶瓷持续发展,并扩大其影响力,由相关单位和文化团体共同筹划的2012首届中国文人陶瓷艺术大展及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等地成功启动。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除了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50余位陶瓷艺术家参与展览以外,也将聘请有关专家评选及颁发各类陶瓷艺术奖项,一并与陶瓷艺术家、文化学者、陶瓷企业家、媒体和观众等共同参与文人陶瓷艺术论坛,最后将评选出的优秀文人陶瓷艺术品以公益竞拍的形式回馈社会。

提到文人陶瓷,笔者不禁想到新文人画,随即采访了多年来一直对中国文人画和陶瓷艺术进行学术研究的笑阳先生。笑阳先生被誉为民间文化大使,编著过对中国新文人画颇有影响的《宜兴陶与文人画》、《大丰谈艺》等专著。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神州杂志社《文人陶瓷》专栏主编、《美术大鉴》杂志编委,宜兴八面来风堂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届文人陶瓷艺术策展人之一。

笑阳由浅入深地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以强烈的生命热情和极大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许多灿烂的陶瓷艺术品,这些陶瓷艺术品记载了中华民族成长的历程,记载了中国人婉约柔美、亲近自然,却又慷慨激昂、粗犷豪迈的民族文化情怀。从平民百姓到皇室贵族,从物质生活到意识形态,中国人与陶瓷艺术品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一件陶瓷艺术不仅蕴含着中国哲学、宗教和民族心理,还包含着对中国的文化、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演化。所以,陶瓷艺术在满足中国人民自身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其陶瓷制造技术和生产工艺也相互影响着全世界陶瓷技艺。于是,中国陶瓷工业产业和陶瓷文化产业在遗存传统审美与适用的同时,在与西方乃至世界陶瓷工业与艺术流派、风格的融合中,呈现出唯中国本有的、传统人文精神的民族气质。由此,中国文人陶瓷便逐渐形成并凸显出来。

对于文人陶瓷概念一说,笑阳认为:文人参与陶瓷创作,大多带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气质。这不仅使得陶瓷造型与陶瓷装饰艺术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陶瓷造型更加多变,还让文人用来彰显民族文化的诗、书、画、印等题材样式,有了新的载体和新的表现方式。陶瓷艺术装饰也因此而拓展成了极具民族性的文化艺术领域,让文人陶瓷中国始终在传统文化环境中去彰显自身本有的民族文化魅力。所以,中国文人陶瓷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离不开一代代陶瓷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以时代文人为品评标准的时代审美趋势的向导。

现如今,一批以文人身份出现的新一代陶瓷艺术家已成为陶瓷艺术的创作主体。他们一方面能熟练地掌握陶瓷制作的特殊工艺;另一方面又多受过造型、艺术的专业教育,有相当深厚的设计理念和文化修养。他们有的毕业于高等院校,有的就在高等院校任教,并且涉足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其他艺术领域,可以说他们的知识水准与艺术修养足以保证他们作品的质量,而且他们对艺术探索和创作的热情,不仅为作品赢得了更多展现个性的自由空间,还能大大地提升文人陶瓷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陶瓷艺术家自身艺术素养的提高,为与文人书画家的合作扫清了障碍。因此,陶瓷作品中有不少佳作出于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作而成。这让书画家、诗人等当代文人在陶瓷上找到了抒发情感的载体,让诗书画与陶瓷艺术交相辉映,两全其美。同时还能很好地引导出陶瓷的文化内涵,使得每件陶瓷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民族文化魅力。

最后提到文人陶瓷艺术展时,笑阳兴奋地说:我们此项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要推出这个在历史上首次提出的文人陶瓷概念,而是想凭借众人之力来探索文人陶瓷的历代走向和时代文化精神,以及陶瓷产业的民族特性等等。这是在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里,所必须从事的一项文化工程,这是发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需要。因为文人陶瓷所彰显的时代文化与审美特质,正影响着许多陶瓷艺术家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主观判断。

那些饮茶的人们


喜欢茶的人有很多,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人都有。可是这么多的人,有多少喝出了茶的真滋味呢?寥寥。

先说的是一些暴发户,所谓暴发户是借助了某些机会,把握了一些时机,在自身缺乏相应知识与底蕴的前提下,达到了经济上的某种层次的人。这样的人有商人的精明,但没有企业家该有的气魄与胸襟,平时注重的是争权夺利,根本不可能有闲情雅致品茶,也就品不出茶的好处。最多的是会购买顶级的茶叶送朋友,或者摆放在家中提升自己的档次,华而不实,茶若成为了炫耀显摆的工具,就失去了茶叶本身的意义。

白领们也很难品出茶的香,白领往往看似衣着光鲜,实际上生存压力很大,压力之下,多想的是如何提升业绩,如何保住自己饭碗,红尘中忙碌来去,茶的香也就离得远了。

茶农们也是饮茶的重要人群,可是茶农也很难真正懂茶,或许对自身种植的茶有很深的了解,可是了解到的也不过是茶的外在,并且他们一生往往不接触其他的茶,只懂眼前茶,而了解不到茶整个世界的辽阔,这就导致对茶的认识过于狭隘。

品茶的师傅们也难以达到高深境界,因为坦白说品茶的师父最主要的工作是挑刺,总会致力于找茶的不足,这种心态之下,人的心境做不到平和,心思做不到玲珑剔透,也就注定与茶无缘。

以上提到的人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与经济利益牵扯过深,只要牵扯到经济利益,茶的香就失了自然,一旦出发点不自然了,心态不自然了,茶的香也就变质了。为了生活我们需要与经济利益打交道,但请在喝茶的时候放下一切,一切随缘,茶香自来。

乌龙茶独特的地位


乌龙茶三个字在茶业史上绝非一个陌生的名词,相反的,它曾给与茶叶的爱好者,以深刻的印象,曾于茶叶史上发出万丈光芒。在整个世界茶叶市场中,它有独立自在唯我独尊高贵的地位。虽说乌龙茶由于产量无多,不能像红茶绿茶大宗的输出,亦没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未曾普遍运销到世界的每一角落,但是却由于品质的独特与优美,故而凡属乌龙茶输销所至之处,人得而尝之后,无不受人赏识与欢迎,给予许多美丽赞誉之词。

国人誉之为荈史珍品、天下奇茗。西方尝斯茶者,誉之为东方美人或喻之为香槟。此茶之名贵崇高地位由此可以想见。

总之乌龙茶在茶业界有如此独特的地位,实因此茶之制造方法特殊而完美有以致之。此茶属半酦酵茶,其品质特性,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具有红绿茶之优点,而无红绿茶之缺点。在效用方面尤发挥茶叶的功能,欣赏价值最高药效作用最大。在市场方面,又形成消费乌龙茶地区独占的局面,没有同种茶叶可与之竞争。

建盏地位与武夷茶


在古代,皇家御用瓷器都是由官窑烧制的,然而在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偏偏喜欢闽北建阳一处民窑烧制的黑釉瓷器,甚至在他的影响下,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布衣百姓,无不争相购置。

从武夷山市区出发,仅30分钟车程就到了建阳市。建窑位于建阳市水吉镇,在导游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一处名叫大陆后门窑址的宋代窑址。窑址依山势而建,东西走向长达130多米,据说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龙窑遗址,鼎盛时期一窑的产量可达十万件。整个建窑窑址方圆有10余里,总面积约有12万平方米。据当地文管人员介绍,这里出土了不少国家一级文物,如品相完整的御用珍珠斑建盏等。窑址内展示着轴顶碗、荡箍、拨手等生产工具,随处可见黑釉瓷片,还有堆积如山的生烧、半生烧品的残件。

建盏烧有供御字样记者拿起一只黝黑发亮的建盏仔细端详,发现足底赫然烧有供御字样,文管人员介绍,这是宋代宫廷专用的产品。建窑本是民窑,有这样的印字说明是宫廷指定烧制的,这叫官搭民烧。看来这里确实曾经烧制出大量御用茶盏!

为什么建阳民窑烧制的茶盏会得到宋代朝野上下的喜爱?据当地文史学者张颖介绍,宋代上流社会和民间百姓饮茶、斗茶成风。宋代饮茶,不是唐朝的煮茶而是点茶。宋人把茶叶捣成膏状再用模具制成茶饼。饮茶时,不再以釜煮茶,而是把精细的茶饼用不老不嫩的开水冲点,同时用茶筅用力搅拌(古称击拂),以使茶与水完全融为一体,然后趁热饮用。而茶友斗茶,主要是观察搅拌中泛起的白沫,泛起的白沫保留得越持久说明茶品越高。而白色泡沫,用黑色茶盏最容易观察。因此,以黑釉闻名于世的建盏就格外被斗茶者垂青,进而登堂入室,成为贡品。

据载,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被称为嗜茶天子,他时常召集身边的大臣以斗茶为乐,并撰写了一部专论茶的着作《大观茶论》,其中专门谈到建盏,说盏色贵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说的就是建盏中的极品兔毫盏。作为一种瓷器,能够得到皇帝着文嘉许,在中国陶瓷史上唯有建盏了。

张颖说,建盏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与武夷茶息息相关。宋代的皇帝大都喜好饮茶,宋代在福建建安(现建瓯、建阳一带)设北苑贡茶基地。当时武夷山一带茶农们每到新茶上市时节,竞相比试各自的新茶,斗茶之风油然兴起。武夷山名人雅士、诗家墨客甚多,品茗斗茶之风随即传遍大江南北。

仿制技术已可乱真在今天的建阳古玩市场里,建盏是主要的交易品。张颖告诉我们,现代建阳仿制建盏的技术已可乱真,烧制工艺相当高。许多建窑名瓷都收藏于民间,像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这样的国宝也只能在国家博物馆才能见到真容。近年来,海内外到建窑考察的专家不少,尤以日本人为多。日本人酷爱建窑瓷器,评为上品。有一件叫曜变天目的建盏就藏在日本东京博物馆里,据说是北宋时期由在天目山径山寺学佛的日本和尚带回去的。像曜变天目这样的建盏,据说十万个当中都很难找到一个。

唐宋时期人们如何饮茶


唐代人们如何饮茶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宋代饮茶法是怎样的

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点花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说: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钞茶一钱匙,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神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蒲松龄的另一个身份:茶学家


《聊斋志异》不是科举失意的蒲松龄唯一的杰作,他对中国茶和养生学的研究十分到位,他是那个时代北方地区为数不多的茶学家。蒲松龄写的《药崇书》,专讲茶药的养生与健身。

蒲松龄

言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本人有幸,与这位诺奖得主同属昌潍地区,两家相距不过20多里地,很多习俗相近。比如讲故事在我的老家潍县(现在通称潍坊了)叫做说故,而听别人说故是我记忆中曾经激动人心的娱乐项目。

在村里,农闲时节没事的时候,就三五成群地去听老人说故。现在想想,老人们说的故其实是一些小说的章节片段,既有《三侠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里的智慧,也有《红楼梦》、《金瓶梅》里的男女之事,还有《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里的鬼神女妖。那会儿这些都是禁书,能看到的农村孩子不多,在娱乐生活十分贫乏的年代,口口相传,是很重要的传播手段。说故的人都是一些在外混过的人,他们未必有什么文化,也不一定看过这些书,估计也是听别人讲过的故事,听得多了他们也就记在了心里。有一位论辈分我该叫老妈(老奶奶)的邻居,她姓蔡,村里人不分年幼都习惯喊她“老蔡”。老蔡人高马大,而且还是大脚,在她那个岁数的人中算另类。她家里挂着一张自己年轻时的照片,还是彩色的,招徕很多人去看。回想起来,依稀可记老蔡年轻时的与众不同。当然还有她说不完的故。今年回家和我的侄子还说起这事,小我近20岁的他都是记忆犹新,可见老蔡的故事影响在我们那里有多大。

老蔡说故一是绘声绘色,声音不大却是引人入胜;二是连续性强,说大半晚上不带间断;三是说故之前先沏一壶茉莉花茶,闻着茉莉花香,听着老蔡老妈说的故,真的是寒冷的乡村里一把暖人心脾的火把。所以每到晚上,她家的人特别多,都是来听老蔡说故的。她一生并不顺畅,自己没有孩子,抱养了一个小姑娘长大后嫁到外村,年纪大了的老蔡也跟着女儿走了,听说已经过世几年。

开车路过淄川时,顺道拜访过故事大王蒲松龄的老宅子,也想起老蔡最爱说的故就是《聊斋志异》。老蔡说故时冲一壶茶自己喝,她喜欢说小孩不能喝茶抽烟。蒲松龄则是每到天暖和的时候,就在他老家蒲家庄村头的柳泉边,摆上茶壶摊,供路人饮用品茗。他让人喝茶不是白喝,甭管路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喝茶就必须讲一段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是自己老家的奇闻异事。烈日炎炎,长途跋涉的路人早已口干舌燥,见了这柳泉冲出来的茶水,那还不是连喘气都顾不上,端起碗来就喝。可是,不讲故事蒲松龄就不让喝,又实在没故事讲,路人便胡编乱造,什么鬼神女妖,天上地下地胡诌八扯一顿,喝够了茶水,溜之大吉。《聊斋志异》怎么来的?是蒲松龄用茶水换来的。当然,茶客路人所能讲的只是一些素材,最后成书还得靠蒲松龄的妙笔生花。蒲松龄科举不行,虽然刻苦好学,就是屡试不第,在不快中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寄托放在了《聊斋志异》这本书上。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人到暮年,蒲松龄终于大功告成。“孤愤之书”与广大读者见面,实属不易,不知道做塾师的蒲松龄先生拿出多少钱买茶,也不晓得多少路客喝过他的茶,一部伟大的《聊斋志异》就诞生在柳泉边的茶摊上。

文史大家马瑞芳先生说,蒲松龄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应该先莫言拿到诺奖,可惜诺奖晚,否则,山东就有两位诺奖获得者了。记得2010年春天一个细雨蒙蒙的上午,马瑞芳、牛运清、刘玉堂、许晨诸先生及本人,一起来到《聊斋志异》的诞生地蒲家庄的柳泉边,畅聊即将在南非举行的世界杯。沾了点仙气,大家把世界杯聊了个天翻地覆慨而慷,促成了那年夏天齐鲁晚报聊斋世界杯的诞生,我自妄称现代版的《聊斋志异》。

其实,《聊斋志异》不是科举失意的蒲松龄唯一的杰作,他对中国茶和养生学的研究十分到位,他是那个时代北方地区为数不多的茶学家。蒲松龄写的《药崇书》,专讲茶药的养生与健身。他说菊花有补肝滋肾、清热明目以及抗衰老的效应。桑叶则可疏散风热、润肝肺肾、明目益寿。枇杷叶性温、苦涩,能清肺下气。他把这几种东西分别配以蜂蜜,用热水冲开,如同喝茶一般,每日坚持,效果明显。还可以将三种一起配上蜂蜜冲泡,四者合一,互为补充。蒲松龄在柳泉边摆的茶水,估计就是这样的药茶。屡试不中的他也没什么钱去买茶,就自己动手在院子里开荒种树栽菊花,引来蜜蜂采花酿蜜,尔后佐茶待客。一生郁闷,家境困苦的蒲松龄或许是坚持喝自己配制的药茶,活到75周岁,写完《聊斋志异》。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1664.html

上一篇:你知道洗茶究竟洗的是什么吗?

下一篇:鹿苑毛尖简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