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泡茶是为了好喝,也为了好看

2019-12-09

说过了泡茶用水、用器,不嘚不嘚泡茶方式好像少点什么。如果就投茶量、水温、注水方式、出水时间等论述觉得有些主观,这里简单阐述一下泡茶的两大方向和四种方式。

泡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为了好喝,一个是为了好看。好喝对应身体,好看对应精神。

泡出好喝的茶有两种方式:随意性泡茶,用比较简单的茶具,完成习惯性喝茶过程,冲泡出自己喜欢的浓度、味道;技术性泡茶,是将茶的品质发挥到极限,为他人也为自己体验出一壶好茶,这要通过自己长期的职业修练,不断探究专研才能实现,是本事。

泡出好看的茶也有两种方式:程序性泡茶,按照传承的程序步骤有板有眼的泡茶仪式,待客、嫁娶、祭祀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艺术性泡茶,以茶为创意母体,走精神消费路线,通过茶的信息创造表演的高度,形成表演艺术。是舞台艺术,可不是什么“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那套,类似于话剧的艺术才是正道。

泡茶技艺最早出现应该是随意性泡茶,然后才提升至程序性泡茶,又逐渐达到纯技术性泡茶,最后才出现艺术性泡茶。

我国的茶叶消费主体,随意性泡茶者居多,过于强调泡茶方式,主观性太强,为此,网上的很多泡茶方法,参考可以,别当真理。

能用简单的方式泡出自己贴心的茶,才是懂得喝茶。

cy316.Com精选阅读

为什么普洱茶要用竹箬包装?仅仅是为了好看、美观吗?


普洱茶有着非常悠久的茶树栽培驯化和茶叶加工制作历史,工艺上“蒸而成团”的做法几近千年一直沿用至今。相信很多茶友第一次看见普洱茶用竹箬包装的时候,心里都会有疑问:为什么普洱茶要用竹箬包装?仅仅是为了好看、美观吗?

竹箬包装看起来质朴、传统和自然,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时光厚重感。其实普洱茶用竹箬包装不仅是为了美观,还有很多好处。茶叶最容易吸收空气中的异味,如果存放不当,就会沾上周围食物、用品的味道。

竹箬就像茶叶穿上的“防护衣”,传统的竹箬包装有过滤杂味、确保清醇的效果,用竹箬包装的茶叶能相对的保存得更好,而且特别适用于普洱茶。

普洱茶储存本身需要干燥、通风、透气、避光、隔异味,正好竹箬能起到这些作用。明代学者、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有记载:“茶须筑实,仍用厚箬填紧,瓮口再加以箬,以真皮纸包之。”

这种传统包装的制作工艺,有助于普洱茶在后发酵时过滤杂味,以确保茶品清醇。而且长时间被竹箬包裹着的茶叶,在冲泡时还会散发出淡淡的竹香呢。而普洱茶的产地云南西双版纳等茶区自古就盛产竹箬,从很早以前,当地的茶农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竹箬包装生产出来的茶叶一直延传至今。

你买普洱茶是为了喝?收藏?还是增值?


当一个喝茶人开始真正对普洱茶有兴趣之后,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一购买茶品的态度与计划。立即喝的茶品、收藏的茶品、增殖的茶品,三种类型很难会是相同的茶。

购买茶品要先想好自己的目的,只是想喝、还是想放着慢慢喝,还是想要增殖?目的不同,所需要的专业程度与风险也相对不同。

国家高级评茶师,“普洱教父”白水清嫡传弟子,同时也是“只见普洱”淘宝企业店掌门人的郭子剑就此向大家分析一下。

喝茶

如果只是想喝茶,不需要管品牌、茶区、茶种、制程、仓储、冲泡手法等,只要自己喜欢就是真理,不需要任何专业、更没有任何风险,市场价格高低与您没有任何关系。

收藏

想收藏后自己品尝,也不需在意品牌,但要了解茶区、茶种、制程、仓储、冲泡手法等,否则无法推测茶品往后的变化是否是自己喜欢或预料中;此阶段必须要有相当的专业,且风险也相对增加不少。

增值

到了收藏投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就多了,专业是其次,对市场敏锐度要很高;茶区,茶种、制程是降低风险的辅助条件,仓储辨识。品牌选择、历史沿革与市场调查则是首要关键,茶品品质是辅助选择。个人喜好更不足以成为主要条件,小品牌、无知名度的小众优质茶不应被列入投资选择取向。

现代多数品茶之人所抱持心态,最主要以立即品饮为主、收藏为辅,往后一定年限之后将所持有茶品分享于周遭朋友或靠网络交流,虽不是以获利为主要目的,但“以茶养茶”的増殖心态不可能没有,至少对于选择到正确茶品的自我肯定是最低限度的慰藉。

爱喝普洱茶,其实不是为了它的“作用”


一些喝普洱茶的人在被问到“普洱茶的作用”时,会很熟练的说出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抑菌消炎、减轻烟毒、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防龋齿、明目、助消化、抗毒、预防便秘、解酒等一系列对身体有益的功效,说的一点没错,我很佩服。

一次朋友聚会,有人问我“普洱茶对你的作用是什么?”,可能是他们看到我的肚子小了、精神好了,想听听我的解释。当时我鬼使神差地回答道:“丰富、愉快、开心、惬意”,引起朋友们一双双诧异的眼神。也许有人会说我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可当时的回答确实是我未加思索的心声。

难道不是吗?请各位想一想,在品尝、学习普洱茶的过程中,每天都有新的发现,从中又有新的困惑;带着这些困惑去查阅资料、请教茶友,又得到了新的指教和说法;带着这些新的指教和说法去品茶,又有了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困惑……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每天都有新的期待——期待第二天资料中的答案和茶友的指点,期待第二天新的发现与困惑。

请各位再想一想,普洱茶带给我们多少朋友与欢乐。我仅以咱们的普洱茶吧(请允许我这样说)为例:每天打开网页,看到熟悉的头像和名字,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讨论的话题、学到的知识、搞笑的语言、开心的玩笑……在这里有善意的批评,有耐心的讲解,有激烈的争执,有诚恳的鼓励(当然还有好大的“板砖”)。在这里,不管你住在何方、社会地位高低、对茶的理解深浅,只要是真心学茶,都会很快与大家成为朋友,融汇到“茶友”这一令人欣慰的团体中。

这就是普洱茶带给我的精神生活,这样的生活难道不丰富、愉快、开心、惬意吗?普洱茶的这种对精神生活作用难道可以忽视吗?

新制熟茶不宜马上喝是为了散堆味还是降火?


听某些资深茶人说熟茶发酵后,最好放几年才喝,原因是什么呢?

熟茶渥堆发酵的实质就是酶和微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发酵过程中渥堆的普洱茶温度一般处在50℃~65℃之间,普洱茶毛茶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其中的酶和微生物交替作用,对茶叶中内含物质进行一系列的分解、转化、合成反应,渥堆发酵时间依据发酵程度由低到高增加而增加,传统渥堆发酵时间一成熟大约10天、十成熟大约70天左右。

微生物和酶的氧化反应会持续的放出热量,渥堆发酵又避免了热量的大幅流失,在这种热量持续累积叠加下的温度必然会升高;并且茶叶作为微生物和酶氧化反应的反应物和热量的最直接的承载体,这时的熟茶性质自然不可避免的会偏于燥热。

同时发酵程度越高,反应越彻底,其新制熟茶茶性越趋于燥热,这也是为何高发酵的熟茶,其燥热感消散的比较慢的原因所在。新制熟茶品饮时有燥热感是必然的,这是正常的渥堆发酵工艺下难以避免的,就如堆味一样与熟茶相伴相生。

而且新制熟茶的燥感,只要通过足够时间的存储都是能够消散的,不必因噎废食。并且在特定的环境下,合理饮用茶性偏热的熟茶对我们是有利的,如在寒凉的冬季为了驱寒,饮用熟茶就较为适宜;而脾胃虚寒的茶友,适量饮用熟茶能够起到较好的暖胃和养胃功效;如果在寒凉的冬季,又加之脾胃虚寒,那熟茶就是绝佳的品饮选择。

渥堆完成之后一年以内的普洱熟茶,因渥堆过程带来的“火气”较重,茶性较为燥热,口感亦带有明显的杂味或者渥堆味,因而在初期品饮时容易出现燥热感,或上火症状。

所以对于才做出来的普洱熟茶最好是先存放一段时间,再开始品饮,这样既可以避免新熟茶才制作好而茶性燥热,造成品饮时会有燥感。并且可以散去渥堆发酵时产生的渥堆味道。燥热感和渥堆味散去,茶汤醇厚,茶性温和。

如果茶友既想要品饮新制熟茶,又想要避免其燥热感,就只能退而取其次,选择发酵程度低的低发酵熟茶,低发酵熟茶燥热感会相对低一些,但口感上自然不可避免的有些浅薄且不够醇厚。

对于新制熟茶如果能够再存放一段时间,不但能够降低熟茶的“火气”,还能提升熟茶的品饮滋味,使得在品饮时,既不容易有令身体不适燥热感,又能得到一杯更为温润陈香的普洱熟茶汤,何乐而不为呢?

(更多好文及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号:cha8cn)

普洱茶存放的目的,是为了转化它的苦涩生青


都说普洱茶越陈越香,是能喝的古董,这就意味着,经过普洱茶的后期转化,其品质会更佳,也就是:合理存期越长价值越高了。

那么,普洱茶为什么会想到存?

1、无意中存放下来;2、有意识存放。

第一个原因是意外,第二个原因就值得深思了。为什么要有意识存呢?

1、无意中存下来的那些口感更好;2、新茶开始阶段不好喝。

锲而不舍穷根问底的小编终于找到答案:因为普洱新茶不好喝,所以要存,让它转化!

现在我们当然知道,普洱新茶有好喝的,也有不好喝的,不然那些天价的山头新茶卖给谁去?

不好喝普洱新茶中,有些表现是可以接受的,比如香和甜;有些表现却难以承受的,比如苦涩和生青。

所以,普洱茶存放的目的,实际是为了转化它的苦、涩、生、青!

普洱茶的存放是一个存在变数的过程,在漫长的存放中,一些皆有可能。

大概率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变好;一个是变坏。

变好的前提当然是合理的存放,至于什么是合理的存放,不在此篇讨论范围,暂且略过。

我们只需知道: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能“越陈越香”,也不是普洱茶所有“不好的特点”,都会在后期转化中有所改变。

我们且看看普洱茶是如何转化它的苦、涩、生、青的?

在普洱茶后期存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普洱茶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化:

一、干茶色泽及汤色的转变

普洱生茶的新茶,色泽偏青绿,茶汤偏绿黄;经过存放后,干茶色泽会向黑褐色转变,茶汤金黄润泽;熟茶早期汤色显浑浊,经过转化后,茶汤红透明亮。

二、生味、新味的减轻、甚至消失

经过存放,普洱茶新茶的草青味会去掉,茶饼会出现木香、陈香等一些香味。

三、甜度的提高

随着茶多酚的分解、茶多糖的增加,无论生茶还是熟茶,最后都体现出甜度的增加。

四、苦涩味转化

与新茶相比,存放到一定年限的普洱茶,苦味、涩味逐渐消失,转化为甜味或木味陈味,但消失转化的过程较为漫长,特别对于湿度较低的干仓。有的普洱生茶,存放30余年涩味犹存,这方面湿度较高的仓储转化更为明显,但存在发霉的风险。

五、香气的转化

普洱茶圈里有种说法:“湿藏熟、冷藏香”,主要是针对普洱茶仓储的存放条件总结,对于香气来说,湿度小温度低的地区有利于存住甚至提升普洱茶的香气,越藏越香的优势将更为明显,当然,香型和原来相比有所变化,当的确更香了。而高温高湿地区,普洱茶的苦涩味转化明显,原先的香气消散殆尽,转化为的陈香、木香,肯定不如原来的香了。

品茶,不仅仅为了健康


“为什么品茶”这一问题我问过很多茶友,有的说为了健康,有的说为了解渴、有的说为了交友、聊天,找个借口静下来思考。

我归纳了一下,无非就是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享受两种。

从物质需要来看,茶的本质就是一种带有风味的水,充其量是多了些保健成本的饮品,难道我们品茶仅仅就为了这些?

古代君子有四雅,是为焚香、品茗、插花与挂画,这些才艺被称为文人四艺,被大多数文人雅士所追捧。而茶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一直都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文人雅士空闲之余,多喜欢邀请好友们一起品茗对诗游山玩水,十分的潇洒快活!

作为四雅在古代十分的受追捧,甚至是很多人的生活必须的一部分,但是现代生活节奏过快,在城市中能慢脚步来品一品茶香的人少之又少,大家都在追求一种种的快感、一种种的刺激感觉,品茶这种文雅的活动被大多数人所忘记了。

现在城市生活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烦恼,大数人生活中时常会出现焦虑、抑郁、容易激动等不良情绪,这些都是时代飞速发展给带来的一些不好的反射,很至有些媒体夸张的称21世纪是一个“精神疾病的世纪”。

我们不得不好好的反思一下我们的快餐文化,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快餐需求,你会发现在这个喧嚣的环境下,如果你愿意给自己一个小时的时间坐下来泡一杯普洱茶喝,在喝茶的同时你的心会慢慢的变得平静,缓慢而优雅的冲茶方式可以让品茗者更思绪浅析,我们在饮茶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自己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心性。

乔布斯在30之前就已经挤身进入了亿万富豪俱乐部,给乔布斯拍过照的摄影师发现,他家中十分的简单,没有什么特别值钱的电器家私,平时我们最常见到他的穿着也只是一条简单的牛仔裤,他自己曾经说过“他的生活只需要一杯茶、和一个音乐播放器”,这种状态也许最可以让他静下来慢慢的思考与做决策,这才有了让大家都喜爱的“苹果”。

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丢掉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太需要的负担,而我们平时所追求的很多东西都是多余的,你会发现当你所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你自己的时间也会变得越来越不自由,在这个追求快速的时代,空闲下来的生活其实一杯普洱茶就足够了。

为了让您的普洱茶更加好喝,试试这6种泡法


普洱茶用不同方法冲泡,味道往往是不一样的。有时尝试改变冲泡方法,冲泡出来的普洱茶说不定会别有一番风味。那么普洱茶有哪些冲泡方法呢?

1.留根泡法

洗茶后自始至终将泡开的茶汤留一部分在茶壶里,不把茶汤倒干。一般采取“留二出八”或“留半出半”。每次出汤后再注水,直到茶叶变淡——此时,可长时间闷泡。

2.功夫茶泡法

与乌龙茶的泡法类似,每泡茶汤尽出,不留茶根。这样泡的特点是,可以很好地欣赏一道茶的水路变化,看是否耐泡,体验每一泡汤不同的汤色、香气、滋味等等的变化。

3.煮泡法

这种泡法适用于选料较粗老的茶品。煮泡法若采用西式玻璃器皿,即可以看到水滚茶漂的动感画面,也可以欣赏茶汤的色彩如何一丝一缕沁润开来的过程,可以增加不少乐趣。若采用带有少数民族色彩的陶器那又是另一番风味了。

4.顶点冲泡法

泡茶时用盖碗,用紫砂壶作公道杯。盖碗高温高冲翻滚,释放茶之真味,再用紫砂壶可去异味,聚香含淑使韵味不失,留香温汤,更得真味。

5.特殊冲泡法

有些高香而质弱的茶品冲泡很特别,以高温快速洗茶一道,第一泡略闷,结合“留根泡法”,后续冲泡则快进快出。

6.修正法

稍有杂味而内质较好的老茶品,洗茶及前两泡可以高温处理,后续冲泡则以大幅降温闷泡处理;质优而香气、汤色不足的新茶品,洗茶高温略闷,冲饮时高温且节奏加快。

从采摘到晒青:一切为了发酵(二)


推荐阅读:从采摘到晒青:一切为了发酵(一)

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制作—鲜叶的采摘

那么,普洱茶呢?这是本节讨论的重点。

我们在本书的《自序》中,曾提供普洱茶的制作方法存在“古法技艺”与“现代工艺”的区别,第一个区域就在于鲜叶采摘的世界。

按照“古法技艺”,我们将“号级茶”做为标准参照物,你会发现,这些茶几乎没有芽头的存在。也就是说,当茶树在春天萌芽新芽时,云南的茶农并没有只争朝夕,与时间赛跑。而是静静等待,让芽头继续生长,展成叶面。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通过对最著名的几款“号级茶”解剖后发现,其70%以上的茶叶在5CM-7CM之间(茶叶经沸水冲泡后伸展测量),如果考虑到鲜叶加工自然收缩(揉捻、晒青、紧压、发酵等都会令鲜叶组织大幅收缩,即使干茶经水浸泡后也小于鲜叶尺寸),原鲜叶尺寸应在7cm-9cm之间。这也说明,即使在芽头展开成叶面时(即小叶片,呈浅绿色),也没急于采摘,等它彻底成熟,成为中叶片,呈翠绿茶与墨绿之间,叶面有明显的突凸泡面,方可采摘。其采摘鲜叶时间应在春季中段时间。虽然云南茶叶主产区比浙江的春天早来近一个月,但新茶上市仍晚于浙江的“明前茶”。当然这也有普洱茶加工周期较长的因素造成。而且,就古茶树与台地茶树采摘鲜叶而言,古茶树又比台地茶树发芽也晚半个月左右。

我们通过化学检测的手段,经过比对也发现:

一是春季茶树刚萌发的芽头,不适合作为普洱茶的原料。因为它他幼稚,经不起普洱茶加工过程的揉捻、晒青、紧压等环节,很容易形成碎片。

二是嫩芽头水份含量较高,各项化学指标普遍偏低,尤其是酚类物质更少。可呈献的发酵底物较少,经不起漫长发酵时间的“摧残”。这是普洱茶不以嫩芽头为原料最主要的原因。

三是云南现在普洱茶生产中又确有芽头存在,普遍用于普洱茶“撒面”,也有纯芽头制成的。如宫廷普洱、金芽等,但基本属于包芽性质,为大芽头,与绿茶中推崇是有区别的。绿茶“明前茶”最高品级的嫩芽头一市斤(500克)可达几万个芽头,而普洱茶的芽头不到一万个。虽然如此,用这种芽头制成的普洱茶也不是普洱茶生产的主流。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因为云南自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只有少量几个企业维持部分普洱茶的生茶(称为边销茶,专供西藏及香港地区),大部分企业全部改做绿茶与红茶加工。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普洱茶外销订单增大,这些企业又转回生茶普洱茶时,其输出的绿茶制法成为习惯,以“芽”为贵的绿茶思维便被纳入现代普洱茶生产之中。这也是普洱茶“古法技艺”与“现代工艺”在原料采摘的又一区别。

四是春季时,由芽头展开的叶面,且长度在7cm以上,其植物营养素含量最高,其中茶多酚、儿茶素中的EGCG、茶皂甙等不仅高于全年平均值,也是中国大陆所有产区含量最高的。这不是我们独有的发现,早在上世纪一九六四年全国茶叶普查中最早得出得结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普洱茶的鲜叶采摘在正常年份(非旱灾、冻灭等)应为每年春季的中段时间至春尾夏初最佳。

很对专家与制茶人对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春初的茶叶香气较好,甚至可用“口感绵柔,香气悠长,少苦涩味”来形容。而春尾的茶叶不仅缺少香气,且苦涩味加重。其实,仍然是绿茶思维促成。普洱茶与绿茶最显著的区别是:绿茶要“新”,要“鲜爽”,氨基酸含量越高越好,形象化的比喻是江南情窦初开的妙龄少女;而普洱茶则不同,是要“旧”,因为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而且发酵的世界是越长越好。这就要去普洱茶的鲜叶在茶树上的滞留时间稍长,不断的累积各种酚类物质,为后续发酵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而这样的普洱茶最初的表现一定是“味苦性刻”,难以入口,是典型的“丑小鸭”,只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后发酵之后才转化为“白天鹅”。

普洱茶鲜叶采摘,还存在等级标准的问题。

一是中国清代贡茶鲜叶采摘的标准,即所谓“五选八弃”之说,“五选”即: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丛,选茶枝;“八弃”即: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食虫,弃色紫。我们对这个标准的真伪一直持怀疑态度,主要原因是这个标准遵循以“芽”为主的原则。其中“弃无芽、弃叶大”更像是绿茶采摘标准。乔木大叶种茶的“大叶”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最显著的标识,普洱茶可以五“芽头”,但却不能无“大叶”。如果我们用这一标准去审视“号级茶”,无疑都是不合格产品。同样,套用这种标准去采摘鲜叶也很难制作出搞品质的产品。因此,我们更相信它是对绿茶采摘标准的借用,而非真实的“采摘标准”。根据清朝末年与中华民国留存下来的普洱茶实物样本观察,“大叶”比重高达85%以上,绝大部分的茶看不到芽头的存在。

二是现代普洱茶鲜叶标准。2008年颁布的普洱茶国家标准列出了鲜叶分级标准,将其分为六级,即特级(一芽一叶占70%以上)、一级(一芽二叶占70%以上)、二级(一芽二、三叶占60%以上)三级(一芽二、三叶占50%以上)、五级(一芽三、四叶占50%以上)。显然,这个标准有别于绿茶标准。其中,三级至五级恰恰最符合普洱茶的要求。

从采摘到晒青:一切为了发酵(三)


推荐阅读:从采摘到晒青:一切为了发酵(二)

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制作—摊晾与杀青

当我们将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之后,就需要将鲜叶放置阴凉处进行摊晾(又称委调)。摊晾起到两个作用:

一是鲜叶自然脱水。鲜叶细胞中的水有两种形式同时存在,即自由水鱼结合水。自由水是指生物体内细胞内可以自由流动的水,是良好的溶剂和运输工具。它的数量制约着细胞的代谢强度。如呼吸速度、光合速度、生长速度等。自由水占总含量百分百越大则代谢越旺盛。结合水是水和生物体重的其他物质(如蛋白质、多糖等)螯合或络合成的形状,其状态有多种,最常见的为凝胶状。鲜叶摊晾过程中出现收缩、变软状态,其实是脱水所致,脱去的那个“水”就是自然水。而结合水还保留在茶叶细胞组织之间。

二是脱“绿”。这个“绿”就是“叶绿素”,更准确的讲是“叶绿素a”(茶叶叶绿素有a、b两种,叶绿素a偏绿,叶绿素b偏黄)。叶绿素是普洱茶后期发酵砖“红”中的障碍,因此,通过摊晾的方法,将茶叶中内含的叶绿天敌“脱镁叶绿酸a单加氧酶”(pheophorbideaoxygenase,PaO)激活,用它将叶绿素降解,达到脱“绿”目的。这就要去摊晾要有厚度,一般为10公分左右,环境温度在22摄氏度-28摄氏度之间效果最佳。摊晾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把鲜叶摊晾后,就进入“杀青”阶段

杀青,是绿茶、黄茶、普洱茶、乌龙茶等茶的初制工序之一,非普洱茶独有。

杀青的方式有多种:炒青、蒸青、烘青、泡青、辐射杀青等。蒸青起源于中国唐代,目前日本以及中国大陆个别产茶区仍沿用这种方法。炒青是在中国明朝取缔“龙团凤饼”并大力推行“散行茶”后普遍采用的方法,目前也是世界各产茶国,普遍使用的基本方法。

普洱茶的杀青在“古法技艺”中也是采用炒青的方法,“现代工艺”多采用烘青与辐射杀青的方法。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的:

一是普洱茶与绿茶等虽然都采用炒青的方法,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绿茶是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叶绿素等的酶促氧化。这是因为鲜叶中储藏多种的酶能引起叶绿素的分解。这种酶促变化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类。直接以叶绿素为底物的只有叶绿素酶。催化叶绿素中植醇酯键水解而产生脱植醇叶绿素。脱镁叶绿素也是它的底物,产物是水溶性的脱镁植叶绿素,它是橄榄绿色的。叶绿素酶的最适温度为60℃-82℃,100℃时完全失火。起间接作用的有蛋白酶、酯酶、脂氧合酶、过氧化物酶、果胶酯酶等。蛋白酶和酯酶通过分解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使叶绿素失去保护而更易遭到破坏。脂氧合酶和过氧化物酶可催化相应的底物氧化,其间产生的物质会引起叶绿素的氧化分解。果胶酯酶的作用是将果胶水解为果胶酸,从而提高了质子浓度,使叶绿素脱镁而被破坏。因此,我们也将绿茶炒青过程,在锅温达到100℃以上,称为“脱镁”。保留住绿茶的叶绿素,也就保留住绿茶赋予人们“青山绿水”的感官享受。

普洱茶的炒青与绿茶恰恰不同。其主要目的是蒸发鲜叶中的部分水分,是茶叶变软,便于揉捻,同时散发青臭味,促使最初良好香气的形成。但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忌高温的出现,因为高温会使鲜叶内部储藏的多种酶失去活性,抑制鲜叶中叶绿素与茶多酚的酶促氧化。因此,80℃成为普洱茶杀青的“生死线”。很多人会对此提出异议,因为在他们的观察中发现普洱茶的鲜叶杀青,即使按“古法技艺”用手工锅炒,其温度也都超过100℃,与绿茶无异。其实,这与三个细节有关:一是炒青手法不同,绿茶采用多闷少扬法,普洱茶采用多扬少闷甚至不闷,不停抛炒,使鲜叶与锅面接触时间缩短,避免鲜叶过热;二是绿茶炒青时间长,并分两次进行,有初炒与复炒之分,普洱茶炒青只有一次,且时间较短;三是大叶茶与中小叶茶组织结构有差异,大叶茶海绵体较厚,叶面膜也较厚,加上凝胶物较多,其受热传导低于中小叶茶。因此,“古法技艺”中的炒青,虽然也是手工锅炒,锅温也在100℃以上,但鲜叶的内部温度一般不会高于80℃。

二是现代工艺的烘青方法。基本是采用大生产的方式,用设备取代手工,主要设备有履带式杀青机、转筒式杀青机、微波杀青机等。虽然烘青方法也是杀青的一种,特点是高温、快速,效率是手工锅炒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但它最大不足是温度容易偏高,导致茶叶叶温超过80℃。而茶叶中的内源酶(细胞内自带的酶系)也因为温度过高失活与钝化,形成高温“灭活”效果。并最终导致后续的发酵只能依靠外源酶解决,不能再作为普洱茶的原料。

从采摘到晒青:一切为了发酵(一)


普洱茶的传统制作工艺每年的春季,中国凡是有茶树的地方,就能看到采茶人忙碌的身影。其实,所有的茶叶加工,都是从茶树鲜叶采摘开始。不同的地理位置及不同的茶叶的种类,都有自己的最佳采摘时间。然后,又依据芽与叶的比例与老嫩程度,又分出鲜叶的等级。以中国的浙江、江苏、安徽、四川等主要生产绿茶区域为代表,每年春季的清明前后为采摘茶叶的高峰期,其原因在于这个时间正是大地回暖,茶树的枝叶初发,刚刚形成芽头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不采,芽头继续生长,就逐步展开,形成叶面。而在中国传统的茶叶品饮中,用芽头制成的绿茶是最受欢迎的,也是被认为品质最佳的。绿茶有老嫩之分,茶树新发的芽属于嫩的,而入春后第一批幼芽通常被人们视为珍品。这是人们在经历了漫长的冬季之后,有对春渴望和对绿色植物的天然偏爱。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冬季食物的单调与大量腌制食品的使用,使人们总有“熬过冬夜”的渴盼。在春季来临的时候,春茶成为少有的几种可食用绿色植物最先上市的。当人们手捧着“绿叶清汤”的茶杯,一股香气也会飘然而至,或清香、货花香、或甜香,有人还感受到嫩香的味道。其实都在表达一种概念:即绿茶偏重赏心悦目的诉求。这也就是人们特别喜欢“明前茶”的主要原因。我们在茶叶市场中看到大量冠以“春尖”、“春芽”等名头的茶,几乎都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所以绿茶产区每当到春季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与时间赛跑。过了春季,夏季基本不采茶。在全年的四个季节中,绿茶的采摘与加工几乎都在春季。而在春季的采茶过程中,“明前茶”(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无疑是最受追捧的。但是福建茶区则不同。它的茶叶采摘比浙江地区稍晚。它必须等到芽头展开,形成叶面,且叶面长到一定的宽度和长度时才能开采,俗称“开面才”。因为他们制作的“铁观音”及“岩茶”系列的茶,几乎没有芽头的存在,是一片片叶子组成的。我们也可称它为“一片叶子的故事”。它的采摘可在春、秋两季进行,而且秋茶的品质好于春茶。那云南呢?它的茶叶采摘在什么时候?鲜叶的采摘云南地处中国西南,又属于云贵高原。它所辖的三大茶区:版纳、临沧、普洱市(原思茅地区)均属于亚热带气候,气温常年偏高。因此,在中国的茶叶产区,它的春季来的最早。当浙江地区还在等待第一场春雨,渴盼茶树发芽时,云南的茶树已经是一片翠绿。因此,云南的茶树是最早发芽的,云南的采茶时间也比浙江提前了一个月。而且,在云南茶叶采摘除了冬季不采外,其他三季均可采茶,分别为春茶、夏茶(也称为雨水茶或谷花茶)、秋茶。茶叶可采摘时间最长。但云南的绿茶(也称为滇绿)仍然演习只在春季采摘和制作的习惯。

新制熟茶不宜马上喝是为了散堆味还是降火?新制熟茶为什么要放一段时间再喝?


某些资深茶人说熟茶发酵后,最好放几年才喝,原因是什么呢?

熟茶渥堆发酵的实质就是酶和微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发酵过程中渥堆的普洱茶温度一般处在50℃~65℃之间,普洱茶毛茶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其中的酶和微生物交替作用,对茶叶中内含物质进行一系列的分解、转化、合成反应,渥堆发酵时间依据发酵程度由低到高增加而增加,传统渥堆发酵时间一成熟大约10天、十成熟大约70天左右。

微生物和酶的氧化反应会持续的放出热量,渥堆发酵又避免了热量的大幅流失,在这种热量持续累积叠加下的温度必然会升高;并且茶叶作为微生物和酶氧化反应的反应物和热量的最直接的承载体,这时的熟茶性质自然不可避免的会偏于燥热。

同时发酵程度越高,反应越彻底,其新制熟茶茶性越趋于燥热,这也是为何高发酵的熟茶,其燥热感消散的比较慢的原因所在。新制熟茶品饮时有燥热感是必然的,这是正常的渥堆发酵工艺下难以避免的,就如堆味一样与熟茶相伴相生。

而且新制熟茶的燥感,只要通过足够时间的存储都是能够消散的,不必因噎废食。并且在特定的环境下,合理饮用茶性偏热的熟茶对我们是有利的,如在寒凉的冬季为了驱寒,饮用熟茶就较为适宜;而脾胃虚寒的茶友,适量饮用熟茶能够起到较好的暖胃和养胃功效;如果在寒凉的冬季,又加之脾胃虚寒,那熟茶就是绝佳的品饮选择。

渥堆完成之后一年以内的普洱熟茶,因渥堆过程带来的“火气”较重,茶性较为燥热,口感亦带有明显的杂味或者渥堆味,因而在初期品饮时容易出现燥热感,或上火症状。

所以对于才做出来的普洱熟茶最好是先存放一段时间,再开始品饮,这样既可以避免新熟茶才制作好而茶性燥热,造成品饮时会有燥感。并且可以散去渥堆发酵时产生的渥堆味道。燥热感和渥堆味散去,茶汤醇厚,茶性温和。

如果茶友既想要品饮新制熟茶,又想要避免其燥热感,就只能退而取其次,选择发酵程度低的低发酵熟茶,低发酵熟茶燥热感会相对低一些,但口感上自然不可避免的有些浅薄且不够醇厚。

对于新制熟茶如果能够再存放一段时间,不但能够降低熟茶的“火气”,还能提升熟茶的品饮滋味,使得在品饮时,既不容易有令身体不适燥热感,又能得到一杯更为温润陈香的普洱熟茶汤,何乐而不为呢?

雨季如何泡茶更好喝?


近日进入雨季,经常大雨倾盆、间断上演,撑着大大的伞,衣服还是打湿了一大半,暴雨天的冰冷沉闷占据了情绪的大部分。

冰凉雨天,泡一杯茶,聆听风雨,本该是件雅事。

但下雨天泡茶,总感觉哪里不对,要么原本香气高扬的茶叶变得香气不突出了,要么原本滋味厚实的茶汤喝着竟也是水水的味道。

雨天要怎样泡茶才更好喝呢?

一、提前防潮

平日将要喝的茶叶存入气密性好的容器中存储,如陶罐、土罐、紫砂罐等,这类容器相对能保持茶叶存储环境的干燥,能锁住茶叶的香气,在冲泡时让天气对茶叶香气的影响降低;

二、选对茶具

用气密性较好的茶具冲泡茶叶,能保持温度,更好地激发茶叶的香气;

三、少于平日的投茶量

由于下雨天,茶容易受到空气中湿度的影响,酸涩味较重,所以尽量冲泡时,让茶汤淡一点。

在雨天冲泡普洱茶,应该比平时少2—3g比较合适,口感淡醇,才能感觉舒适;

四、持续滚烫的水温

下雨天,气温较低,水的降温速度比平时快一些,首先保证持续滚烫的水温,其次温杯后应尽快冲泡,每道茶水出汤的前后时间不宜间隔过长,避免盖碗的茶叶温度过低,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茶香;

五、平静的心情

连绵不断的下雨天会影响人的心情,往往比较低落,泡出来的茶自然就没有那么香了,所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最重要。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泡茶是为了好喝,也为了好看》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9937.html

上一篇:普洱茶冲泡:生茶要转,熟茶要柔

下一篇:盖碗泡茶防烫手攻略:教你避开盖碗泡茶的烫手雷区!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